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

2024-07-08

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通用9篇)

篇1: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

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

现在投资的哪个行业,都存在着风险,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赢利,养猪业也是如此。而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活体猪上市过盛,猪的疫病防治投入高,饲料成本加大等原因,造成利润空间下降。一些中小型猪场为了降低各项生产成本,来寻求高效益,造成了在品种、肉质、外观体型和生产性能的劣势,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益。如何才能提高中小型猪场的利润空间,笔者经过调查和自身的猪场工作经验认为必须走出饲养误区,利用科学技术途径来增加效益。充分发挥种猪群的各项生产性能

种猪群体是一个猪场生存发展的根本,是猪场生产的核心群,目的是为了生产出品种,肉质,外观体型符合市场需求,生产性能有优势的肥育群,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

提高每头种用母猪的年生产力至关重要。每头母猪年提供猪肉产量是对生产性能的综合性衡量。其技术包括提高种猪的分娩胎数,产仔成活数,日增重,料肉比等综合生产指标。抓好各生产环节,技术细节,全面综合提高种猪的生产力,使该群体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就可达到提高利润空间的目的。节能降耗

市场的竞争,同时也是饲养成本的比拼较量,节能降耗也是增加利润的途径。一些中小型猪场为了降低饲养成本,设备老化或落后,减少工资支出,加大员工的劳动强度,;错误的理解了节能降耗的概念,随意修改饲料配比配方。造成了员工的心理负担和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等不良问题出现。节能降耗的原则是运用科学方法,不影响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就地取材,例如自行种植或购买廉价的牧草,青菜等青绿饲料,也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2.1 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约占饲养成本的50%—70%,是猪维持生命和生长的来源,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2.1.1 饲料原料的选购

饲料原料的选购至关重要,饲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要充分利用当地或者长期合作伙伴的原料,当价格和质量发生矛盾时,应以饲料的质量为主,选择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以达到同等饲养的效果。

2.1.2 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是把饲料原料合理配比,进行粉碎,均匀混合。对原料尤其是替代原料,一定要测定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制订科学合理的原料配比配方,慎重修改,以免影响适口性和生产性能,给生产造成损失。

2.1.3 及时淘汰无利用价值的老弱种猪和病猪,减少维持性营养消耗,提高饲料有效利用率。

2.1.5 提高劳动效率 人工费用和饲养设备也是养猪成本的一项开支。要减少人工费用必须购置必要先进的饲养工具和养猪设备,代替繁重落后的劳动力,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制订合理的生产指标和薪酬待遇,与实际工作成绩挂钩,提高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企业节约一元,就等于赢利一元”,所以员工在工作中为企业节约的点点滴滴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2.2 饲养管理

随着猪的病蔓延和爆发,让养猪场的损失巨大。疾病防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费用较高,大大地降低了养猪效益。北京六马猪场以“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的精细化饲养和制度化生产管理模式,大大的提高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2.2.1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整个生产环节的重中之重,猪其实和人是一样的,给它提供全价平衡的日粮,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干燥清洁的卫生,严格的消毒隔离,提高整体猪群的健康水平,降低死淘率,它才能把它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到极限,加大利润空间。

2.2.1 免疫 根据猪场检测的抗体来制订严格科学的免疫规程,定期免疫接种,降低疾病爆发和传播蔓延的发生几率。合理选择好保健治疗药物和疫苗等,禁用假冒劣质和质量不达标的药物。人事管理

3.1 生产厂长

创造和培养出高素质的企业团队,开拓市场,加强管理,生产场长有着重要的责任。

3.2 培养后备人才

现在养猪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长期稳定的现象不多,而一旦人员变动,会出现前后衔接不上,造成生产水平下降。所以,培养后备人才是一个场必不可少的程序。每一个猪场都应有几名多面手,他们不必要在各环节都精通,但却可适应各种工作。因为猪场职工经常会出现事假、病假、辞职等现象,多面手会在任何岗位人员断档时及时补上,稳定场内生产。这部分人需要重点培养,也可能他们将是场内生产管理的中坚力量。

3.3 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培养,提高工作效率

最了解猪群的人员莫过于生产第一线的饲养员了,饲养员的素质,能力,思想,心态都会对猪产生影响,所以对饲养员要进行知识性,技术性学习和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养殖场几乎属于个体私营,一味的追求产量,效益,不注重培养职工的新思想,新理念。其实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来沟通养殖生产的新技术,不仅提高可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同时也可以相互交流生产环节中的不足和缺陷,取长补短。在员工与外界交流上,领导要信任员工,把员工学到的技术重点转移到自己的场里,鼓励员工多学习外界的优点,长处和教训,投入到现实中的工作中。企业为员工订阅专业方面的报刊读物,让员工了解外界的技术交流和相关专业动态,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可达到提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号召员工有着共同的事业心,树立企业文化和形象,才有利于员工的进步,企业的稳步发展。

3.4 防止员工流动性问题

人员流动性问题是指场内的工作人员辞职或跳槽。这个问题无疑是封闭式养殖厂最头疼,最致命的问题。他关系到群体的健康水平和猪场的经济效益,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是也没有虚张声势。养殖场环境差,工作脏,苦,累,与外界的亲朋好友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机会。尤其是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耐不住封闭式的压力,想外出散心,恋爱等,更是一大难题。所以改善员工的日常生活环境,也是留住和吸引同行业人才必须要做的工作。树立企业形象

树立好企业形象,这跟企业的发展,占领市场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发展中企业,更要摆正态度,把企业的信誉,诚信的形象放到第一位,可以吸引客户和商机,加快企业发展的脚步,稳固企业基础。可靠的市场信息渠道

收集掌握可靠的市场最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市场需求,行业动态,企业购、产、销的内部因素充分掌握以后,才能减少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利用科学技术,注重生产环节,技术细节,从全面出发,综合性的提高生产能力,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2: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

山东猪网

2012-06-04 09:40:5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

王伦盛

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养猪经济效益,把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与饲料的营养经济措施科学地组合应用,是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仅就普遍存在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个体的生活力及某些生产性能优于亲本或超过双亲平均值的遗传现象。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猪场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还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l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元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但在条件不十分理想的猪场,还是以三元杂交为宜。用纯种瘦肉型长白,大约克等公猪与地方母猪杂交后再杜洛克、,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的优点。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kg之前,主要以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以后则以沉积脂肪为主。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的饲养方法,即体重60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kg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因此温度为猪体蛋白质沉积最适温。温度过低会阻碍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过高则食欲和日增重明显下降,笼养商品猪一般比圈肥育猪的瘦肉率提高0.8%,月增重为2159g,体重每增加1t,可节省饲料58g。此外,小母猪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性成熟较晚,杂交小母猪不去势,直接肥育比去势后的肥育猪可提前5~20天出栏,体重增加10~12kg,瘦肉率提高3%~4%以上。科学的饲养管理

一个自繁自养场,包括生产商品肥猪的母本群,终端父本群和各阶段的肥育猪群。从肥猪生产技术角度看,商品猪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大指标,一为平均每头母猪1年内生产的肥猪总活重,此指标又取决于二个因素,即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和猪的生长速度;二为全群猪的料肉比。在第一个指标中,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又包括受胎率、产活仔数、成活率。为此,规模化养猪场必须科学地饲养管理,做到:

2.1 努力提高猪的繁殖力

2.1.1 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

体况太肥,不但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成膘为宜,尤其忌肥。猪应喂以适当的青料,青饲料来源广,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一般10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kg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2~4:1,后备猪为0.3~0.5:1。

2.1.2 采用多种公猪精子受精

通过多重交配或混精输精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此方法在纯繁猪场不适用,但在商品猪场是完全可行的。

2.1.3 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

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饲喂,即:1.8~2kg/日,此后可逐渐增加,妊娠后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3.5~4kg/日,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增重为30~40kg为宜,经产母猪体增重30kg左右为好。

2.1.4 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

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增加产奶量,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kg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哺乳母猪料不低于5kg,200kg体重的应达5.5~6kg。

2.1.5 仔猪提前断奶。要使全群母猪年产2窝以上,仔猪在4周龄断奶是必要的。提前断奶的关键是选择营养全,适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猪料。

2.1.6 仔猪培育过好三关:(1)初生关,重点是保暖(30~32℃为宜)和及时吃初乳;(2)补料关,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3)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2.1.7 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

2.1.8 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当前影响猪繁殖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应按免疫程度注射疫苗。

2.2 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对于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关注肥猪的料肉比,而忽视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为全国平均水平),降至3.8:1,每头肥猪按100kg活重计,1万头猪l年可节省饲料200t。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最优,适合猪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能发挥猪的遗传潜能的全价饲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尽量减少繁殖群的规模,可采取人工授精,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潜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办法,这样可节省饲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 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做到无菌或少菌。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严格执行。堵死一切病源包括从空气、道路和进出猪场的人、猪、车辆和其他媒介。

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同时有害气体的含量也不能超标。实验证实,气温在室温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7.3g;高于室温时,影响更大,如果气温超过37.8℃,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猪生病率降低9%。饲养密度过高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1%,由此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设计加工饲料,提高饲料营养经济

篇3: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措施

1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酮体瘦肉率

如果抓好优良品种母猪的管理, 每窝断乳仔猪可增加1~2头, 增重提高10%~30%, 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 如果养育肥猪以三元杂交为宜, 用纯种瘦肉型长白, 大约克杂交产生二元母猪再与杜洛克种公猪杂交, 形成三元杂交猪, 其优点是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 kg之前, 主要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 以后则沉积脂肪。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的饲养方法, 即体重60 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 60 kg以后限量饲喂, 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 因此温度低猪体蛋白质沉积减少, 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高则食欲增加, 日增重可达2 159 g, 体重每增加1 kg, 可节省饲料58 g。此外, 小母猪直接育肥瘦肉多, 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 性成熟较晚, 杂交小母猪不去势, 直接育肥比去势后的育肥猪可提前5~20 d出栏, 体重增加10~12 kg, 瘦肉率提高3%~4%以上。

2 科学的饲养管理, 提高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

2.1 努力提高猪的繁殖力

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体况太肥, 不但猪不易发情, 而且排卵数减少, 受胎率降低, 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成膘为宜, 尤其忌肥。猪应喂以适当的青饲料, 青饲料来源广, 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 一般10 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 kg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 (2∶1) ~ (4∶1) , 后备猪为: (0.31) ~ (0.5∶1) 。

采用多种公猪精子受精。通过多种交配或混精输精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此方法在纯繁猪场不适用, 但在商品猪场是完全可行的。

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 d应半量饲喂, 即:1.8~2 kg/d, 此后可逐渐增加, 妊娠后期即84~105 d可增加到3.5~4 kg/d, 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 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重为30~40 kg为宜, 经产母猪体重30 kg左右为好。

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 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 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 增加产奶量, 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 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 kg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哺乳母猪料不低于5 kg, 200 kg体重的应达5.5~6 kg。

仔猪提前断奶。要使全群母猪年产2.2窝以上, 仔猪在4周龄断奶是必要的。提前断奶的关键是选择营养全, 适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猪料。泌乳期间仔猪培育过好三关: (1) 初生关, 重点是保暖 (30~32℃为宜) 和及时吃初乳; (2) 补料关, 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 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 (3) 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 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 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 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

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 当前影响猪繁殖的疾病主要有繁殖呼吸病, 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 应按免疫程度注射疫苗。

2.2 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 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对于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往往关注肥猪的料肉比, 而忽视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 (大致为全国平均水平) , 降至3.8∶1, 每头肥猪按100 kg活重计, 1万头猪1年可节省饲料200 t。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最优, 适合猪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能发挥猪的遗传潜能的全价饲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 尽量减少繁殖群的规模, 可采取人工授精, 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 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潜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办法, 这样可节省饲料, 提高受胎率,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3 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做到无菌或少菌。经常打扫, 保持清洁、干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 二是要严格执行。堵死一切病源包括从空气、道路和进出猪场的人、猪、车辆和其他媒介。

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 同时有害气体的含量也不能超标。实验证实, 气温在室温以下时, 每下降1℃, 日增重减少17.3 kg;高于室温时, 影响更大, 如果气温超过37.8℃, 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 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 日增重提高10%, 仔猪生病率降低9%。饲养密度过高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1%, 由此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3 科学设计加工饲料, 提高饲料营养经济

篇4:规模养猪场的综合防疫措施浅析

关键词 养猪场;综合防疫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畜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在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有效促进养猪场的卫生防疫管理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地管理养猪场并有效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值得相关人员深入研究。

1 场地选择及布局

1.1 场地选择

在选择养猪场的地址时,首先要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生活集聚地、其他大型养殖场、交易市场及加工厂等,尽量选择在上风口位置。二是场地要平坦、干燥,水源充足且取水用水便利[1]。三是场地四周应专门修建围墙,将粪池建在围墙外,严格按卫生要求管理。四是养猪场的生产区要按照交通、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综合判断。

1.2 各功能区划分

猪场内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对确保安全生产、杜绝疫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整体管理区。主要是方便对猪场进行管理,能够和外界有一定的联系,负责对养猪所需物品进行提供,还包括相应的基本设备、设施。在管理区和生产区必须设置隔离屏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卫生安全。第二,生产区。养猪场的重要区域,在建设生产区时,要在入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通道。生产区主要由圈舍、饲料加工、仓库等构成,消毒设施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区的卫生,防止环境的污染[2]。在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时,要进行清洁消毒。第三,饲料管理区。主要是对饲料及原材料的管理和供应,对进、出库的饲料、药物进行验货。进库货物的品种、生产日期、来源和数量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核对,出库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停止使用的日期进行仔细记录。第四,病畜隔离区。配备专职兽医,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与生产区严格分开,防止病源扩散。

2 完善的防疫制度

2.1 猪场的管理

猪场的大门入口设置消毒池、消毒通道,定期更换消毒液。凡入场的人员或者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人员还需更换衣服、鞋、帽,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并作好进、出登记,对无关人员、外场的车辆以及工具一律禁止带入场内。场内人员要固定工作岗位和相对的地点,场内工具要定点使用和存放。

2.2 严格消毒制度

整个猪场的所有圈舍和场地要定期消毒,可每个星期2次。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及用具,要随时清洁、消毒,定期更换,可每月更换一次。在对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时,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严格消毒,避免场地污染。在发生传染病时,要有针对性地使用高效消毒药物,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每天1次,连续消毒7 d以上。场内消毒药物采取多种更换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增强消毒效果。

2.3 按规程预防接种和定期驱虫

猪场要按照猪群的健康程度以及周边环境决定疫病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定,并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在猪场中易出现的疫病有猪瘟、猪丹毒、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蓝耳病和猪流感。主要工作涉及到疫苗接种、免疫及驱虫等[3]。

免疫程序方面。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免疫。制定免疫程序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首先根据本场及周边猪病流行情况和本场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制定免疫程序;第二,考虑国家制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包含在本场的免疫程序之内;第三,一般注射剂量为1.2~1.5倍,可有效避免实际操作中的剂量误差;第四,灭活苗在首次免疫后间隔21~28 d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第五,尽量避免因首免延迟而引起的免疫应答效应差的问题;第六,猪瘟超前免疫要慎重使用;第七,整体免疫和跟窝免疫要灵活掌握,一般母猪和仔猪提倡跟窝免疫;第八,种公猪免疫尽量避开配种高峰期。

疫苗接种方面。在疫苗注射时,水剂苗使用前不必稀释,但是必须摇匀。冰干苗在使用时,必须用专业的稀释剂进行稀释。在同时稀释两种疫苗时,要用不同的注射器进行完成,不能混用。在稀释完后,避免阳光照射,必须马上使用,在15 ℃以下应该在4~6 h完成,在15~25 ℃应该2 h用完,在25 ℃之上将在1 h内使用,不然会影响其疫苗效果。在接种疫苗时要注意,一旦发生过敏等现象,要立即注射地塞米松、扑尔敏等药物进行抢救。在注射疫苗前后3 d不得使用抗病毒以及抗菌素之类的药物,时隔7~10 d后方可使用。在接种疫苗时,要按照应免尽免原则进行注射,防治漏免造成免疫空白。开瓶后未使用完的疫苗不得随意扔弃,要进行消毒及无毒害处理。

猪场要定期驱虫。选择高效、安全、副作用小的抗寄生虫药物,比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在驱虫时要注意,对怀孕的母猪产前20~30 d进行驱虫一次,配种前驱虫1次,公猪每年使用两次以上,感染性猪群应该每年使用4~6次的驱虫剂。仔猪在20日龄只需一次驱虫药剂,到3个月时再驱虫1次。新买小猪可进行及时驱虫,时隔半月再驱虫一次[4]。

2.4 对病猪的处理

在发现病猪时,首先隔离,第一时间查明病因,采取合理治疗。如果有疑似传染病发生时,及时送检,尽快查找病源。在确认为某传染病时,要果断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等相应的扑灭措施。对健康的猪群进行抗体滴度检测,根据免疫力情况分别进行紧急免疫或者药物预防。对尸体及排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场地、工具、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猪的粪便处理,先要进行固、液分离,将粪便分为干和湿。固体粪便经工业发酵处理和消毒之后,农田消纳;液体粪便,先采取自然沉淀渗漏,同时进行化学试剂滴放,将其中有毒有害物质清除,进入沼气发酵,最后农田消纳。

3 加强饲养管理

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体抗病能力。一是猪舍内做到冬天保温,夏天防暑,通风透光良好;二是不饲喂过期变质的饲料,不使用被污染的水源;三是保持场内圈舍卫生,以防病菌滋生;四是随时观察猪群的精神、食欲和粪便,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疾病;五是分群分圈飼养,在气候突变和疾病多发季节,可适当加喂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整体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4 结语

养猪场的卫生防疫在标准化、规模化养猪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制定出科学化的免疫程序,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只有做好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才能确保猪群健康。在综合性防疫中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使猪场达到健康养殖标准,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明.试论养猪场的综合防疫[J].畜牧兽医杂志,2011(5):67-68.

[2]宋芝.养猪场的综合防疫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3):139.

[3]吕辉.农村规模养猪场猪病综合防疫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5(2):39-40.

[4]韩凌会.规模化养猪场卫生防疫综合措施[J].当代畜牧,2014(5):8-9.

篇5:冬季养猪场防寒管理措施

冬春季气温较为寒冷,猪只对温度较为敏感,猪舍温度过低易引发腹泻、感冒等疾病,加大病毒性疾病的流行速度,做好冬春季猪舍保温工作是养猪生产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冬季因寒冷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猪舍低温的危害

①对仔猪的成活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仔猪挤压、哺乳力降低。②造成肥育猪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③导致猪只抗病能力降低,易发生传染病;低温且湿度大还易引起母猪发生肢蹄疾病,造成母猪的非正常淘汰。

二、冬季保温的一些注意事项

(1)冬季到来前,应备好足够的供热能源,如煤、气、柴。彻底检查供电线路,及时检查和维修供热设备,保证其能正常运行。(2)猪舍损坏的门、窗、玻璃要及时更换,对墙壁、屋顶透风处进行封堵,但不能把通风换气孔堵死。(3)有效解决猪舍昼夜温差大的问题,因为温差大对猪只的影响不亚于低温对猪只的影响。解决办法:①猪舍内安装自动温控装置,设定一适宜温度范围,供热设备可根据温度范围启动或关闭。②仔猪保温箱上方挂红外灯,根据气温的高低开关不同的灯泡,或者通过调节灯泡的高度来控制温度。判断标准是仔猪均匀躺卧为温度适宜,分散躺卧为温度过高,扎堆躺卧为温度太低。(4)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猪舍内湿度、有害气体浓度及尘埃。具体措施为:①训练猪只定点排粪尿,并及时清理猪舍粪尿。②屋顶安装动力排风扇定期排除有害气体及尘埃,但排风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过度降低舍内温度。(6)及时维修猪舍内的水管及饮水器,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三、猪舍保温的具体措施

1、加强猪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提高猪舍保温性能的根本措施。开放式、半开放式猪舍的温度状况受外界气温影响大,冬季一般稍高于舍外。密闭式猪舍冬季的温度状况,在舍内热量来源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空气对流和通过围护结构散失热量的多少。失热越多,达到热平衡时舍内的温度越低,设计时可根据热工计算选择材料,以避免冬季猪舍内表面结露滴水和防止冷应激。根据猪舍的特点,猪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应在保证冬季舍内温、湿度状况下,墙和屋项(吊顶)内表面不结露。

2、加强舍内保暖与换气:导热性强的地板(如水泥地面)在冬季对猪(特别是仔猪)十分不利,猪躺卧其上传导散热较多,影响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仔猪常因此造成肠炎、下痢。为减少从地板的失热,可采用在床面层下设保温地板,哺乳仔猪还可采用电热或水暖供热地板;或给猪床上铺垫草,这样既保温又可防潮,采用漏缝地板水冲清粪,特别是水泡清粪工艺的猪舍,舍内比较潮湿,空气污浊,冬季易产生贼风。因此,更要注意舍内的换气和保暖。门窗失热量大,在寒冷地区应在能满足采光或夏季通风的前提下,尽量少设门窗。地窗、通风孔应可以启闭,冬季封闭保暖,夏季打开通风。

3、做好防寒工作:在以防寒为主的地区,应尽量减小面积,以利保温。在不影响饲养管理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猪舍的高度,以檐高2.2~2.7m 为宜。靠纵墙不设通道的无吊顶单列式猪舍,檐高还可更低些。通过改善场区小气候,合理进行冬季饲养管理,加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等措施,猪舍的温度状况仍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必要的人工供暖。

4、做好母仔养护: 母猪临产时,要专人值班接产,仔猪出生接产,要马上抹干身上粘液,放置在保温栏内或带有稻草等保温材料的箩筐内,上盖麻袋保温,定时放回母猪处喂奶,喂完又放回保温处,2~3d 后才让仔猪随母猪身边采食母乳。避免因仔猪为保暖紧靠母猪。有条件的猪场可安装热风炉、暖气管道等,新生仔猪取暖可安电热板、红外线灯泡,没有条件的可生炉火、烧木柴取暖。最好在栏舍设保温栏,内置250W 红外线保温灯保温或设保温垫板,仔猪自由出入。这样对仔猪防寒保暖效果较好。断奶仔猪要做好保健,可以添加自然康七补散,提高免疫力等,另外再说一句在选择兽药添加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最好选用纯中药的添加剂)。例如:在猪催肥的时候可以添加自然康肥猪散,在做到猪健康催肥的同时又起到保健作用。

5、加强饲料供应:

给哺乳母猪饲喂质量好,易消化的饲料,推荐在日粮中添加2%牲命1号,使母猪奶水充足,仔猪食得饱,不拉稀。另外,提高补饲,给仔猪提早补喂养高质量的仔猪教槽料、乳猪料,使仔猪除母乳外,及时补充其他的营养,从而提高仔猪消化吸收机能,增加抗病力、御寒力,仔猪就能健康成长。母仔猪要饮用温水。饲料供给要充足,每晚9点左右,再加喂一次夜食,以增强抗寒和抗病能力,促进快速增长。

6、增加饲养密度:

篇6:当前养猪场控制疾病的五项措施

当前养猪场控制疾病的五项措施

养猪场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呢?笔者认为:采取合理的防疫措施,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强化科学的饲养管理,建造布局合理的猪舍结构,饲料中添加适当的预防药物等五项措施,是控制疫病发生、降低死亡率、淘汰率,提高养猪效益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防疫措施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据笔者调查,免疫程序科学的猪场,传染病发病率低,染疫机会少,经济效益高;反之,经济效益低下。因而,笔者建议,制定免疫程序时一定要根据本猪场疫病的流行特点,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猪自身的免疫应答,疫苗的特性及接种的方法等综合因素,制定出既科学又适合本场实际的一套免疫实施方案。

正确地使用疫苗作为养猪场,给猪适时地接种疫苗,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因此,注意疫苗的保存,注意疫苗的稀释、接种等操作规程是充分发挥疫苗使用效果的根本目的。如果用了过期变质和保存不当的疫苗,均可导致免疫失败,引起场内疫病大面积流行。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据调查,有很多养猪场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再发病,实际上疫苗没有100%的保护率,市场上大部分疫苗的保护率只有70%~80%。另外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如遗传因素,营养的不平衡,环境的突变,疫苗的质量,母源抗体的高低,服用后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和病原多型性等,免疫时如果存在这些因素,就很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严格的消毒制度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是及时切断传染源,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一般的消毒液很难穿过厚厚的粪便和污物杀死里面的病原体及寄生虫,所以猪场要想保证清净无疫,首先,每栋猪舍要采取“全进全出”方式进行,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其次,空舍后应将猪舍彻底清扫、冲洗。第三,用消毒液将猪舍从上到下彻底地喷洒一遍,消毒液最好用火碱或长效百毒杀等。

强化科学的饲养管理强化科学的饲养管理,增强猪群的体重,提高抗病能力,是预防猪

猪·病·120·网·编·辑·部·制·作

场疫病的一项主要措施。猪场必须提供清洁、卫生的生产用水。最好是地下水或不含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水,供猪体所需。供给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饲料。不同品种、日龄的猪应根据不同的生长所需调整饲料配方,以满足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要。严禁饲喂被污染的饲料和发霉、变质的饲料,以防止中毒。

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可预防呼吸道疾病,提高生产性能,降低发病率。猪场最好能坚持自繁自养,可防止从外地买猪而带来疾病,从而避免外地传染病的传入而加重猪场的污染。

挑留种猪要选健康、体形好、无发病史的猪。像感染过猪瘟、萎缩性鼻炎、伪狂犬病等病的猪,如留做种用,这些猪可能将这些病传染给下一代,而使猪场遭受损失。

严格隔离饲养,杜绝带病源的人员或被污染的饲料、车辆等进入生产区。

建造布局合理的猪舍结构猪场合理的布局,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猪场要选择地势高、平坦、向阳、无污染、水、电、交通都方便的地方,生产区、生活区要分开。生产区内按上风向依次分为种猪舍→妊娠舍→分娩舍→生长舍→育肥舍。本区内还要设置病猪隔离舍,将发病猪或潜伏期的猪及时隔离观察,及时治疗。病死猪要远离猪场进行焚烧或深埋,大群及时消毒以防传染。场内还要设置专门的堆粪场或粪便处理设施,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对猪场的污染。

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在猪场,有些疫病可用疫苗预防,而有些则没有,这就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定药物来预防。如在乳猪料中添加抗菌药,如痢菌净、氟哌酸等,可预防大肠杆菌 病发生;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仔姆康”或黄芩、蒌芦、连召等中草药,可预防仔猪黄白痢病发生;在母猪分娩后肌肉注射“长效顶峰”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毫升,可预防产后病发生。对于已发生乳房炎或子宫内膜炎的病猪,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氨基比林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再配合祛风活血中药治疗效果则更佳、治愈率更高。

猪·病·120·网·编·辑·部·制·作

育肥阶段基本上很少用药,主要是定期驱虫。在少量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片,按每千克体重8毫克~10毫克,一次性喂服,能驱除猪体内的蛔虫及线虫,投喂依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能驱除体外寄生虫。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片(粉)可以预防细菌性腹泻、呼吸道、肺炎等病发生。

篇7:提高猪场养猪利润空间的措施

猪场恶臭是指对人和猪产生有害作用的气体物质和使人的嗅觉产生厌恶感的气体。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一般一个年产万头肉猪的养猪场,排污量至少3万吨,在适宜温度、湿度、厌氧环境、发酵条件下可产生大量恶臭;同时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猪场内排污沟清理、猪舍通风和其它卫生管理措施,使恶臭气体浓度过高(如有时NH3浓度可超过40毫克/立方米),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猪群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养猪生产卫生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养猪效益,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采取综合措施以清除或减少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产生

猪场中恶臭主要来自猪的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等的腐败分解;此外,猪的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粘附在体表的污物,呼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约高100倍)等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猪的粪尿在腐败分解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因细菌活动而进行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对恶臭物的产生最为重要。此外,猪场内空气中的粉尘与猪场臭气产生的关系密切。粉尘是微生物的载体,并吸附大量的挥发性臭气(不饱和醛、粪臭素)。同时,微生物不断分解粉尘有机质而产生臭气。

主要恶臭物质及其危害

许多研究者对猪场中猪粪发酵产生的恶臭成分进行了鉴定。有资料说明,猪粪恶臭成分有230种。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恶臭物质主要是NH3、H2S和VFA(挥发性脂肪酸),其中NH3、H2S的危害已经为众多养殖户熟知,在此介绍VFA的危害。

VFA为一种混合物,以n—C4和i—C5的臭味较强,其蒸气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败臭味,对猪只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并引起猪烦燥不安,采食量下降,体质变弱,易发生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VFA环境中,猪呕吐、呼吸困难、肺水肿。

恶臭的控制措施

(1)科学设计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

猪采食饲料后,饲料在消化道消化过程中(尤其后段肠道),因微生物腐败分解而产生臭气;同时,没有消化吸收部分在体外被微生物降解,也产生恶臭。产生的粪污越多,臭气就越多。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排出量,既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又可减少粪便排出后臭气的产生,这是减少恶臭来源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日粮消化率由85%提高至90%,粪便干物质排出量就减少三分之一;日粮蛋白质减少2%,粪便排泄量就降低20%。

①采用经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用合成氨基酸取代日粮中完整蛋白质可有效减少排泄物中的氮。Kert认为在低蛋白日粮中补充氨基酸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3·2%—62%,Aarnink等发现,当日粮粗蛋白降低至10克/公斤体重时,氨态氮在排泄物中的含量降低9%。

②采用稀饲喂养:采用液态料饲喂生长、育成猪,饲料的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无粉尘,减少猪的呼吸道疾病,并降低成本,猪生长速度快;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干粉比较,给猪饲喂液态饲料,饲料转化率可提高9·19%—12·08%,猪的粪便量随之相应减少。

(2)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EM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沸石等,除提高猪生产性能外,对控制恶臭具有重要作用。

①酶制剂: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氮的消化率,又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Vandelholm(1997)报道,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1%的木聚糖酶,饲料干物质和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21%和34%。Bass等(1996)的消化实验证明,使用酶制剂,使粗蛋白消化率提高9%,干物质消化率提高6%。

②酸制剂:主要通过降低消化道pH值来影响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减少腹泻率及腹泻带来的恶臭。大多数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氮在机体内的存留。李德发等(1993)报道,在仔猪料中添加1%柠檬酸,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提高2.28%和6.1%。

③EM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其可增加猪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调节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防治仔猪下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猪的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内氨、吲哚等恶臭物质的产生。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EM除臭效果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EM一个月后,恶臭浓度下降了97·7%,臭气强度降至2·5级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何明清(1992)用需氧芽胞杆菌喂猪,日增重提高7·8%—21·6%和2·8%—9·6%。

④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有两种含铁糖蛋白,能够结合几倍于其分子量的有害气体,故其有除臭作用。据美国巴迪大学报道,在每千克猪饲料中添加商品名为“惠兰宝—30”的丝兰属植物提取液112毫克后,猪舍中氨气浓度下降了34%,硫化氢浓度下降了50%,并提高了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

⑤沸石:沸石孔道体积占沸石体积的50%以上,表面积很大,对氨气、硫化氢及水分有很强的吸附力,因而可降低猪舍有害气体的浓度。据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2%沸石粉可提高饲料转化率3·25%,并降低粪便水分与臭味。(3)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①正确设置猪场内的建筑:猪场内要建硬质的有一定坡度的水泥路面,生产区要设有喷雾降温除尘系统,有充足的供水和通畅的排水系统。

②合理设计猪舍:在猪舍内设计除粪装置,窗口使用卷帘装置,合理组织舍内通风,注意舍内防潮,保持舍内干燥,对猪只进行调教,定点排粪尿,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粉尘、微生物,尽量做到粪尿分离。

③改进生产工艺:采取用水量少的消粪工艺——干清粪工艺,使干粪和尿污水分流,减少污水量及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④做好猪场粪便处理:建造位置恰当容积适宜的专用粪房粪池,及时对粪便进行高温快速干燥,或者堆肥处理,或使用除臭剂,并有效地把堆肥应用于农业生产。

a、高温快速干燥:采用煤、重油或电产生的热能进行人工干燥。干燥需干燥机,国内使用干燥机大多为回转式滚筒,在短时间内(约数十秒钟)受到500—550℃的作用,猪粪中水分可降至较低水平,有效控制恶臭的产生。

b、堆肥处理:建堆肥棚及堆肥处理槽(坑):堆肥棚主要防雨水,侧面全遮,前、后面敞开式,其大小据猪饲养量决定,但空间应大,利于通气。两侧为二道水泥墙,地面为水泥结构,设置通气孔,墙距约3米,墙高1·7米,长度视需要而定。粪便收集好后,注意控制适当水分,定时注入空气,把堆积粪便温度控制在30—60℃;并每周翻动1—2次,降低臭气,加速发酵,整个过程需6—8周,而后直接把堆肥运走或直接用于种植业。

c、使用除臭剂:猪粪便的除臭主要包括物理除臭、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几方面。

物理除臭剂主要指一些吸附剂和酸制剂。吸附剂可吸附臭味,常用的有活性炭、泥炭、锯木屑、麸皮、米糠等,这些物质和猪粪混合,通过对臭气物质的分子进行吸附。酸制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粪便的pH值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活力或中和一些臭气物质来达到除臭目的。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硝酸等。

化学除臭可分为氧化剂和灭菌剂。常用的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其作用是使部分臭气成分氧化为少臭或无臭物质。Ritter(1989)报道,使用(100—500)×10—6的高锰酸钾或(100—125)×10—6过氧化氢可有效控制臭气的发生。

生物除臭主要指活菌制剂,其作用是通过生化过程脱臭。有专家将分离出的放线菌接种于猪粪便中,NH3、H2S、VFA等恶臭物质很快消失。有试验证明:从泥炭腐植质或活性污泥中分别挑出硝化菌和硫细菌,经训化后,硝化菌可清除粪便中的氨,硫细菌可抑制二甲基硫化物(DMS)等的产生。

沼气工程主要采用固液分离,酸化水解和厌氧发酵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

滤塔沉淀处理工艺包括四个过程:分离、分解、过滤、沉淀。

分离:用固液分离机将污水中固形物与液体分离,由于固形物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可以直接堆积、处理,而污水自然流入进料口进入下一步处理。

分解、过滤:通过生物滤塔使分离的稀液净化,生物滤塔是依靠滤过物质附着在滤料表面所建立的生物膜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使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大大的降低。

沉淀:可使50%左右的悬浮物下沉,并在沉淀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絮凝剂,悬浮物去除率可达85%—90%。

篇8:浅谈提高养猪场母猪繁殖力的措施

规模养猪场的盈利能力80%取决于母猪。饲养母猪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产出质优量多的仔猪, 以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 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之一。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 选种优良品种, 淘汰劣质个体

繁殖力的高低与猪的品种有密切关系, 养猪场应选择繁殖力高的品种与个体。如中国猪种的排卵数初产猪平均为17.21枚, 经产猪为21.58枚, 其中太湖猪, 平均窝产15.83头, 最高窝产42头;外来品种中的大白猪产仔数在11~12头。在个体选择中, 后备母猪的有效乳头数与产仔率成正比。要从高产的公、母猪后代中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身体健壮、性情温顺、体型平直或微倾、腹大而不下垂 (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比较差) 、奶头排列整齐均匀, 一般要在7对以上 (奶头饱满不能有瞎乳头、副乳头) 、膘情中等的母猪个体。瘦肉率过高的母猪, 其繁殖性能较差。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 这是我国规模化养猪中普遍采用的。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 比其双亲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生长强度。可选用生长潜力极高的现代杂交猪群, 如PIC、海波尔、斯格配套系等, 也可选用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 生产出

的数量多于第1组试验用水貂中的幼水貂数量。4小结

使用灰黄霉素大群拌料配以10%水杨酸涂擦患部治疗水貂真菌病不仅治愈率高、作用快、复发率低, 而且操作比较简单、工作量小、成本低、用药时间短、无副作用, 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

参考文献

[2]陈江飞, 苗彩云, 朱素燕, 胡毅坚.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

“长大”二元杂交母猪, 其母性好、繁殖力强, 窝产仔12头左右, 泌乳性能好, 耐粗饲, 适应性强, 瘦肉率65%以上, 是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公猪可以选择台系杜洛克, 用来生产纯正的洋三元 (杜长大) 商品猪。这样的杂交猪增重快, 饲料转化率高, 从而大大缩短了育肥期, 5个月出栏上市可以达到90kg体重的生产目标, 降低了养猪成本, 效益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好经产母猪。经产母猪和出产母猪在产仔数等方面大不相同, 就是经产母猪也随着胎次的增加, 排卵数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2-6胎期间, 产仔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6胎以后, 尤其是8胎以后, 排卵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就要求在选留母猪时应保证产3~5胎的母猪占多数的群体比例为好。

2 改善母猪生产的环境条件

按照猪场的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猪场, 为猪只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并保持舍内卫生, 做到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光线充足, 冬暖夏凉。

2.1 改善舍内空气质量

良好的空气质量环境是保证猪只具有较高抗病力的前提。如果舍内空气质量差会造成猪只打喷嚏、流泪、咳嗽等不良反应, 甚至还会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猪舍内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有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特别是在冬季更应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干燥;要采取干湿分离工艺, 加强环境卫生管

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 :153-157.

[3]陈加容, 桑展鸿, 赵洪鉴.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国药业,

[4]温海波, 王震.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5]张浩, 孙敬英, 吴金玲, 王莹莹.抗真菌药物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4) :150.

[6]曹琳, 许红梅.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 2009, (3) :52-55.

理等措施以减少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

2.2 合理控制舍内温度

在猪舍内生态因素中, 母猪对温度很敏感, 猪只最适宜的温度是22℃左右。热应激易引起繁殖障碍, 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时对母猪的繁殖机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据报道, 引起母猪的流产临界温度为32℃, 所以在生产中, 当室温超过30℃时, 应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等抗应激物质, 增喂青绿多汁饲料;亦可采取圈舍淋水喷雾和通风等措施, 改善舍内小气候, 减少母猪的热应激;配种时间也应该选在早晚或夜间气温较低时进行。

2.3 搞好光照控制

在母猪哺乳期间光照时间应该达到16h以上, 光照强度必须达到3~6W/㎡, 这样可使仔猪断奶窝重增加5%左右, 母猪断奶后5d内发情率提高2%左右。在生产中尤其是入秋后, 猪舍光照不足时补充人工光照, 并勤换灯泡, 有利于母猪繁殖力的提高。

3 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规程

要根据猪只的品种、年龄、个体特征以及本地的饲养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 以保证猪只正常的繁殖机能。要使用适宜的全价配合饲料, 所使用的饲料原料要做到无霉变、不变质。母猪要有正常的发情周期和体况, 以保证有良好的排卵和泌乳。在确保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 搞好饲养, 使母猪膘情适中, 防止应激。具体到各个饲养阶段, 要做遵循以下饲养策略:

3.1 后备母猪

母猪第一次发情前, 做到吃饱吃好, 促进机体的发育;第一次发情后, 做到让猪只少吃调粗, 以利于调整个体的膘情。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 日粮中要多添加青绿多汁饲料, 一般精青料比为1:3, 这样不至于沉积过多脂肪, 妨碍后备猪的发情、排卵与受胎。一般情况下, 第3个发情期受孕的后备母猪比第一次发情受孕的窝产仔猪多。

3.2 妊娠前期

在该阶段中, 应采用短期优饲和催情补饲的方法, 以提高母猪的排卵数量, 并使母猪排出的卵子尽可能大和增加排卵的同步性。饲养上要使用高能量的日粮。此时期增加能量的摄入量持续11~14d的效果最佳。该方法也适应于经产母猪。研究表明, 对于优良品种, 如果能量水平采用高于维持水平2.8倍的营养浓度, 所排出的直径大于4.5mm的卵胞为4.3个, 排卵数为17.1个, 成活胚胎数量为15.2个, 分别比采用能量水平高于维持水平1.5倍的1.6个, 15.0个和14.3个高2.7个, 2.1个和0.9个。同时采用该饲养水平饲养后备母猪还可以使得母猪产后累计发情母猪数量比采用低能量水平的高。

3.3 配种后0~14d的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后的48~72h是胚胎死亡高峰期, 过高的采食量和能量进食均会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 产仔数减少。

此阶段应采取低采食量进行限制饲养 (营养水平低于维持需要的1.5倍) , 低蛋白和高纤维的日粮, 以期实现改善胚胎的成活率和窝仔数。因为饲料采食量增加会增加肝脏血流量和孕激素的代谢清除率, 从而降低胚胎成活和生长, 但是必须满足猪只的饱感。此阶段, 每日每头母猪应喂料1.8~2.2kg。但饲料中蛋白水平应该不低于13%~14%。如果膘情差, 则仍应给予高水平的营养。如果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 会降低胚胎存活率, 从而减少产仔数。这主要因为初产母猪妊娠前期摄人过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会影响血浆孕酮水平, 进而对胚胎的存活率产生影响。据Jindal等研究, 饲喂量分别在1.9kg、1.9kg和2.6kg时, 换料时间为1d、3d和1d时, 配种后第28d胚胎的成活率分别为86%, 77%和67%。第3d的孕酮水平分别为10.5ng/ml, 3.7 ng/ml和4.5 ng/ml。

3.4 妊娠后15~30d

该阶段正是受精卵开始着床的阶段, 饲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母体对于妊娠的认知和促进胎盘的附植和形成。

这一时期母猪食欲增加, 新陈代谢机能旺盛, 饲料利用率提高, 可以给营养水平中等的饲料, 料中含14%~15%的蛋白, 2.5kg/d·头。

3.5 妊娠后31~70d

该阶段正是胎盘和母体 (体况) 迅速发育的阶段, 要继续执行限饲的方法, 日采食量2.2~2.5kg, 母猪的饲喂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确保怀孕母猪有一个好的体况, 达到“看不见但能明显摸到椎肋骨”的膘情。如果母猪过肥血液中会有高浓度游离脂肪酸, 从而抑制大脑食欲中枢, 进而减少哺乳期采食量, 最终导致泌乳量下降。可适量供给草粉或青绿饲料等富含纤维素的饲料, 这样既能增大胃肠容积消除饥饿感, 又可防止肥胖减少便秘。

3.6 妊娠后71~90d

该阶段是母猪乳腺发育迅速发育的阶段。过早加料 (85d) 哺乳期母猪乳腺细胞数量减少, 会影响母猪哺乳期产奶量, 也会造成断奶仔猪体重下降。该阶段母猪的饲喂量每天每头应不超过3.2kg。

3.7 妊娠后91~分娩

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此阶段, 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正相关, 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 对提高仔猪初生重, 母猪产后泌乳量和母猪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此时母猪体内胚胎的发育速度是配种后前3个月生长速度的7倍。此时应开始增加喂料量, 将饲料配方改为高能量高蛋白的哺乳母猪料, 每天每头喂料量不少于3.5~4kg (初产3.0kg、二产3.5kg、三产以上的经产猪3.5kg以上) 。自112d开始减少饲料的喂量以利于降低腹压, 利于母猪的分娩。

3.8 哺乳期

研究证明, 引进品种在哺乳期结束时如果母猪减重10kg左右, 尚属正常, 如果减轻的太多猪只会动用母猪的体储, 对母猪连续性生产会造成不利影响。

该阶段饲养关键是如何控制“哺乳期的减重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为随着哺乳仔猪断奶日龄的提前, 增加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摄入的能量约75%用于哺乳, 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 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当哺乳母猪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哺乳需要时, 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过度掉膘不仅影响仔猪生长发育, 还会影响下一次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宜采用高营养密度日粮, 尽量满足敞开供应。对于高产和食欲差的母猪, 要在日粮中添加2%~4%油脂, 这样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 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

3.9 空怀母猪

刚断奶后的母猪头几天应控制饲喂量, 避免发生乳房炎。对体质较差, 带仔多的母猪采取随意采食法。饲料可以采用中等水平的日粮;对于体质过肥的猪, 采取限量饲喂, 促进正常发情、配种, 增加产仔数。在正常情况下, 断奶后母猪一周内发情配种率应达80%~90%。

4 应用现代繁殖技术, 提高母猪的繁殖率

4.1 搞好发情鉴定, 适时配种

母猪配种年龄过早, 会造成产仔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生长慢等, 而过晚配种又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一般认为母猪在发情后有三个正常发情周期开始配种为宜。母猪发情征状明显, 允许公猪爬跨, 人工测试站立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h配种为最佳配种时间。在配种后8~12h再复配1次, 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配种效果和获得较高的产仔数。规模化养猪场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 如上午喂前配种1次, 当天下午喂前再复配1次。如下午配种, 第2d早晨再复配l次。由于母猪年龄不同, 排卵时间也就不同, 最好抢在母猪排卵前配种, 所以配种的时间还要灵活掌握。一般来说, 其原则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4.2 建立结构合理的母猪群体

母猪生产胎次不同产仔数也不同, 此外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 (推迟发情) 、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的发生等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 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年老体弱母猪。因此在生产中应建立并保持合理母猪群结构, 一般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l胎或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 3~7胎母猪占60%, 7胎以上母猪占5%~10%。

4.3 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 提高繁殖水平

正常生产情况下, 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 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后无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 应及时淘汰。母猪一般第3~6胎产仔数最高;到第9~10胎时降低, 且带仔性明显变差, 这种母猪应淘汰。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作记录, 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

4.4 准确做好妊娠诊断, 防治母猪流产

母猪配种21d后不再发情, 便可初步诊断为妊娠。母猪在妊娠期胚胎有3次死亡高峰:一是在怀孕l3-18d时, 胚胎迅速由圆变长, 开始植入子宫时, 如营养供给不足或代谢功能不正常, 胚胎死亡率最高:二是怀孕第3周胚胎器官形成阶段, 由于胚胎在胎盘中争夺其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强存弱亡, 损失较大:三是怀孕60~70d时, 胎儿迅速发育, 致使因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而死亡。为减少胚胎死亡, 提高母猪窝产仔数, 对妊娠母猪要细心观察, 精心管理, 尽量减少剧烈运动, 做好防范。

4.5 适时早期断奶, 提高母猪利用率

实行仔猪早期断奶, 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 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数, 进而增加母猪的年产仔总数。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28d断奶较为合适。对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产仔后35d左右, 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4.6 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这是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断奶体重的关键。哺乳仔猪适时补铁, 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而引起下痢, 有利于增强仔猪体质及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哺乳仔猪常见的腹泻病有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

预防为主, 做好环境消毒。建立“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 集中产仔和断奶, 集中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4.7 采用同期发情的方法, 提高母猪繁殖率

实施同期发情技术, 有利于母猪的同期配种和产仔, 便于集约化生产和管理。

4.8 做好繁殖疾病的防治

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 会使母猪发生一系列生殖疾病, 如子宫炎、阴道炎、输卵管炎等。对于这一系列生殖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 以确保母猪的正常繁殖。

5 搞好猪场生物安全、控制和净化猪场

根据本猪场的实际,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病免疫程序, 坚决杜绝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很多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疫病的发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同时, 要尽可能的采取自繁自养的繁育体系和“全进全出”制的生产体系, 严防外疫传入, 保持猪场的稳定发展。

篇9:规模养猪场疫病防控的基本措施

(1)建设猪场的场址地形要开阔平整、地势要较高、干燥、能避风向阳、有充足的土地面积供猪场生产经营消纳粪污、周边环境无污染、处在住房的下风向。

(2)交通方便,电源供应充足。

(3)远离居民城区、乡村、交通主干道、畜产品加工厂和其他养殖场,距离要达到2-3千米左右。

(4)水源干净、水量充足,并易于取用便于消毒和卫生处理。

2.做好病源的控制

(1)猪场要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防止疾病的传入,每年应对种公猪.种母猪进行抗体检测,对于有带病毒的种猪要及时淘汰,以免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子猪。

(2)慎重引种、作好检疫工作:对于引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2~3个星期,观察无疫病后作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疫苗的免疫,对于种猪要做好猪细小疫苗的注射,一个星期后转入打扫干净消毒清楚的猪舍。

(3)对于病死的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准宰杀、更不准食用、销售转运。要进行深埋消毒或进行高温处理,对于处理后的工具要彻底清洗`消毒人员要更衣后才能进入猪场,在猪场内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不得进入生产区,禁止员工到闹市和其他养殖场。

3.做好猪场周围环境和猪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3.1对于猪场周围的道路、粪沟、排水沟等要定期清理打扫干净后再用烧碱和生石灰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用具可用消毒液喷洒消毒

3.2对于猪舍

每天应冲洗二次,在早上和下午喂料前,将猪舍内粪便、尿液冲洗干净,每周对猪舍应进行二次彻底消毒, 空舍消毒时,先将猪舍打扫干净,然后再用水枪彻底冲洗后再用消毒剂消毒,消毒后再通风干燥一个星期左右。采取熏蒸消毒时要把握好猪舍的温度和湿度,消毒完后要开窗通风一星期。方法:每立方米10~20克高锰酸钾加入15~35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在消毒时,猪舍温度一般不低于18℃,湿度应保持在65%-75%,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密闭门窗6小时以上就可以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猪舍内的残余气味.对于进入猪场的车辆必须通过消毒池对轮胎的进行消毒后,然后再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药消毒。

4.做好猪场的免疫工作

(1)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的情况和本猪场历来的发病情况选择合理的免疫方案,对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细小病、伪狂犬病与流行性腹泻做为必须的免疫项目。然后把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等做为选择性免疫项目。

(2)做好猪群的各种免疫后最好要监测猪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然后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的高低,再加强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的相关疫苗。

(3)在给猪群做免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射疫苗的前后2~3天,在喂料时,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粉饮水,以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

2)在给猪群做免疫时应注意检查每头猪的健康状态,对于发病的猪和不正常的猪应暂缓免疫,等病愈正常后再免疫。

3)注射疫苗前后2-3天,猪群就要停喂抗细菌和抗病毒类药物,6-8天内不注射其它疫苗,以免互相干扰,降低抗体水平。

4)疫苗开封稀释后要在当天尽快用完,使用油剂疫苗注射时,先取出疫苗待恢复到常温后再注射,以减少猪的应激反应。

5.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能力

(1)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提供调整好猪群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以提高猪群的身体素质,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猪场要尽量保持安静,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

(2)在潮湿的季节,就要在饲料中添加“霉消安”、“脱霉素”等质量好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因为 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霉菌毒素对猪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猪采食了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时,猪的免疫功能就会大大降低 。

(3)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抵抗力,猪群按免疫程序接种了各种疫苗后,因为每头猪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饲料营养水平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抗体水平也是不整齐的,所以每头猪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是不同的。

(4)气候变化大的季节:如阴雨天、夏秋交界、冬春交界,日夜温差较大的季节要注意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冬季做好增温防寒工作、夏天做好降温防暑工作,转栏时要调整好猪的饲料过渡,喂一些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的药物,以提高健康水平,增强猪群抵抗疫病的能力。

6.猪场发病的控制措施,如果猪场的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控制继发感染等综合控制措施

措施如下:

6.1病猪隔离

发现一头隔离一次,健康猪与隔离的病猪要用不同的饲养员饲养管理。

6.2注射给药

对于发病的猪要仔细观擦、认真诊断,确诊病情后,食欲下降或无食欲的生猪要及时注射给药,生猪如果能饮水或拌料给药,则尽量不用注射方法,因为注射方法会给生猪造成刺激,对于疾病的康复会造成不利影响。

6.3消毒猪场

坚持每天消毒一次,每周应更换一种消毒药,并调好消毒药的浓度。

6.4饮水投药

在给猪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粉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供猪群饮用,用量可适当增加到常用量的2倍左右。

6.5拌料喂药

饲料内添加抗细菌性药物和抗病毒类药物给猪群自由吃食,如添加盐酸土霉素、黄芪多糖、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以根据猪群发病情况,添加阿司匹林,小苏打等药物,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抗细菌性药物使用1-2个疗程要予以更换。

(2)根据猪群的采食情况,调整好药的浓度,以保证食欲不良的猪能采食到足够的药量。

(3)药物拌料时要把药物和饲料搅拌均匀,先将药物拌入少量的饲料内搅拌均匀,再将这些饲料拌入足量的饲料中。

上一篇:实用的品味生活作文下一篇:保险公司开业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