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2024-06-22

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共9篇)

篇1: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成贝发重要竞争力

目前的传统加工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OEM制造为主的贴牌生产基地,被动接受技术和遵循技术标准;另一类是以原始自主创新的品牌企业,主动输出创新技术和引领技术规范,贝发集团显然是后者。多年来,贝发集团正是遵循不断创新的理念,在知识产权发展的浪潮中扬帆起航。

2012年7月20日贝发集团顺利下了中共十八大独家供笔协议,这标志着贝发文具正式成为十八大独家制笔供应商,也标志着这款完全拥有自主产权专利的贝发产品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014年4月17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一行来到贝发集团中国文具商品交易中心参观指导,陈昌智副委员长充分肯定了贝发集团知识产权的建树成绩,表示:“产权专利已成贝发的重要竞争力。”

这种肯定与褒赞的背后,是贝发集团一直以来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努力与重视的结果。

作为国内文具龙头企业,贝发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文具研发、生产、销售和商贸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产销规模连续十年居全国同行第一、全球行业第三。贝发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实施品牌创新战略,近年来,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三轮驱动”发展战略模式:一轮主营业务,以一个中国文具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四个中心为重点,经营三文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文具供应链综合运营服务平台。二轮商业模式创新,以中国礼尚网(B2M2C商业模式),通过E商务-体验店-贴身服务-供应商物流-微公司业务模式进军中国高端礼品市场;三轮是国际原创技术,以PAC生命科技为核心,努力开启未知领域的密码。

立足战略高度,强化产权体系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要求,在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贝发集团以“激励创新、引领未来、有效运用、和谐发展”的产权方针,通过持续的知识产权建设和摸索,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聘请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机构作企业顾问,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从1996年开始,贝发积极成立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设立知识产权科,制定《专利工作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商标管理制度》等各类涉及知识产权行业制度二十余条,在ERP系统中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形成知识产权管理网络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方法,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加强职工的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培训,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在集团制定了实施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规的规划,并将知识产权培训纳入集团的培训计划。这些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夯实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基础,为贝发实现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保证。

承担行业责任 打破技术垄断

集团现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得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2011年,为解决国内制笔行业核心技术国产化问题,贝发集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承担中油墨水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材料及其制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两个项目,为打破笔类产品重点技术海外垄断、实现关键

技术国产化,促进行业核心技术根本性转变不遗余力。

目前贝发平均每三天开发一款新产品、每三天申报一项新专利,每年有100余款新产品问世,专利产品销售占总收入的65%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增长近35%。贝发集团已在欧盟、北美、南非等全球73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并屡获美国Staples和Office Depot公司颁发的“全球产品创新奖”。贝发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荣誉中国设计领域“奥斯卡”之称的红星奖,研发的产品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礼赠送各国元首,还在国际国内获得了大小奖项数百项。贝发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和保护运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贝发集团被评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2013年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集团目前共申请专利2252件!

率先海外维权赢得国际尊重

贝发集团还率先带领中国文具企业取得海外维权的首起胜诉。2004年,贝发在内的12家制笔企业在美国遭遇了首起“337”知识产权案,贝发集团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巧妙运用国际贸易争端机制,组织力量积极应对,率领行业主动维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美国世孚公司撤回对贝发的指控;2010年,历时四年的“HY1014荧光笔”外观设计侵权案告结,裁定欧盟知识产权内部市场协调局和德国Stabilo公司败诉,向贝发集团进行相应赔偿。据统计,自2009年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来,海关查处的贝发被侵权案件达到20多起,查扣的侵权产品数量累计达到700万支以上。其中,2013年年查获5起,涉案数量达到150多万支。

贝发集团积极维权,不仅为贝发集团国际营销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更维护了我国文具出口在国际市场的贸易利益,提升了行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增强了我国文具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赢得了国际尊重。

推进产学研合作 注重成果转化

作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如何能够利用贝发已有的产权专利、研发技术与市场资源,在提升贝发品牌价值同时,实现各项专利成果的转化,真正让产权专利与市场接轨,开出效益之花,使其不仅为贝发创造效益,而且可以为整个行业的进步服务,是贝发如今在不断思考、实践和升级的新战略篇章。

目前,贝发正长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外力“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成立了“外形结构设计中心”,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设立了“文具创意中心”创新产出成果显著。并与瑞典皇家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学院,宁波大学,浙商联合会建立了全面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协会的资源优势组合,取得了一批批创新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系列努力,贝发集团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已达70%,未来,贝发将继续加大知识产权转化力度,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篇2: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王克文李起程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钢构分公司

【摘 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我公司在桥梁提升方面的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关键词】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

1.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中主体地位

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中主体地位,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过,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学习、研发及创新之间的体系链条不完整,无法对科技创新进行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首先取决于企业的效益,为使得科技创新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实施,使科技成果尽快的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去,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旦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就可以形成科技创新良性发展的态势。

在我公司战略目标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大力投入技术研究和有效的项目管理,经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公司取得辉煌的成绩。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1项,奥运专项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1项,冶金行业优质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14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4项,企业工法7项,企业科技成果6项,申报并受理5项专利。以上奖项涉及到高层建筑、公路桥梁、工业厂房等钢结构专业。

纵观我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努力于科技创新,使得科技创新贯穿于每个项目或工程,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地位的新概念化企业,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企业取的优异效益,增强实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2.1公司资金支持

自主研发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三多年来,我公司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投入,08年我公司共投入资金630万元,09年我公司共投入资金700万元,10年共投入资金905万元。

2.2完善管理机制

为使科技创新的研发更加专业更加规范,围绕公司所承接工程特点,通过大规模的技术调研,我公司建立起以技术质量部门为主的科技研发部门,完善科技创新的研发、管理、推广的机制。

在科技创新的研发过程中,技术质量部对内与公司各部门进行合作、分析了解公司一系列的弱点,积累所施各类工程的技术经验;对外吸取同行业公司可取经验,开拓行业视野,推动企业制订新的创新计划并组织落实。

我公司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参国家钢结构协会高端技术的研发,如国家体育场开幕式工程上空特征设备项目(主火炬塔)空间多曲面异形螺旋钢管壳弯制组装工法,不但如期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更像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更填补了中国在同类项目上的技术空白;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对先进科技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重型钢结构桥梁提升装置的研发,是中国钢结构桥梁吊装运输最先进的技术,此技术不但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更符合中国节能减排的理念,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深厚积累,如今我公司已经具有完整的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及自主研发的能力。

2.3研发项目的确立

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来看,一项新技术成功的转化必须得到商品市场的认可和金融市场的支持。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特征,使成果转化的内涵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的确立。科技创新往往是一项先进的技术的应用,科技创新的确立,取决于项目能否成功转化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且得到市场的认可。

3.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把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作为提高公司资质、增加公司业绩的一个凭证或者是单纯的以获奖为目的,同时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这些因素严重的制约了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因此企业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首先要做好科技成果的立项工作,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工艺,结合工程的性质,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是否有广泛的市场来对科技成果进行立项;其次科技成果的运用,在科技成果立项研发阶段做好相关使用规则,并且做大可能的考虑到各方面的风险,使得科技成果能够稳定的转化到生产中去。

以我公司研发的重型桥梁提升装置为例,随着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交通规模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大跨度的高架桥和轨道交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实际的使用中,因钢筋混凝土的局限性,使得钢结构桥梁在此行业中重要性越来越大。钢结构桥梁主要是在专门的钢结构制作基地内进行制作,施工面积小,大型吊装设备受场地面积和厂房高度限制,无法灵活操作、危险系数较高,且吊装费用高。为提高重型钢架构桥梁运输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精简重型钢结构桥梁吊装工序,我单位首次通过对提升装置与液压提升系统技术的研究,将提升装置结合液压提升系统引用到重型钢结构桥梁的吊装施工中。

此施工技术专门针对钢结构桥梁的特点进行研发,可以根据钢箱梁的截面和重量进行调整;并可重复利用,节约能源。我公司研发此技术后已将此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大兴线工程、轨道交通昌平线工程、广渠路工程并取得了巨大效益,轨道交通大兴线钢箱梁工程直接减少钢箱梁装车300t汽车吊租赁费27万元;轨道交通昌平线钢箱梁工程直接减少钢箱梁装车300t汽车吊租赁费51万元;广渠路钢箱梁工程直接减少钢箱梁倒运装车150t汽车吊租赁费30万元。

此项科技创新我公司成功的对其进行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的将科技创新转化到了实际的生产中去,并取得了巨大效益,且开创了重型桥梁提升技术新的一面。

4.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

成果推广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非常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成果推广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科技成果的推广,一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机制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一是对于共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成果的推广,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推广。

篇3:依托信息手段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 全市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 加快农村综合信息建设, 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咨询、病虫测报和市场供求信息, 促进实用科技的学习、应用和转化, 建设了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 实施“三电合一”工程, 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工具为民服务, 开通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 被广大农民称为农技“110”。开发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网络, 向农民群众提供形象、生动的远程视频服务, 实现了农户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开通平民化的短信平台, 率先开播县级农业科技频道, 编发《滕州现代农业报》等报纸读物, 集中报道农业农村政策, 发布农业信息, 宣传农科知识。通过积极完善信息服务桥梁建设, 滕州市将“农业信息化”全面引入农村生产、生活, 确保有价值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送到农民群众身边, 提高科技转化率, 有力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 建立专业化队伍, 及时准确提供农业信息

农业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手段支撑, 全力抓好农村信息化工作, 全市专门成立了滕州市农业信息化管理中心, 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镇街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 建立起了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实施“万千农民致富上网工程”, 成立了由蔬菜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农业执法大队和信息科参与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在全市21个镇街建立起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 每个镇街固定3~5人担任信息化工作人员, 在专业村、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兼职信息员, 形成了以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 以基层信息服务站为依托, 以种养及运销大户为骨干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由农业、水务、农机、林业、水产、农业开发等涉农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库, 提高了农业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充分发挥了专业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 实施“三电合一”工程, 打造农村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电话等现代传播媒体的综合优势, 实施“三电合一”项目, 建设完成了电话语音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并建立了与市电视台的协作机制, 形成“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建成了“滕州农业信息网”, 开设了农业政策法规、产品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之窗、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等栏目, 为农村广大农民提供新型实用的科技知识和及时快捷的市场信息;同时依托“滕州农业信息网”建设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平台, 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 加快了农产品销售, 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 各镇街政府网站均开设了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发布和实用技术等栏目。全市3 000余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多数都已配备了电脑、电话、传真机等信息设备, 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 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 扩大了销售范围。2011年, 全市共外销各类蔬菜150万t、畜禽1 800万只, 销售额达18亿元。各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 最大限度地将各行业信息进行有机整合, 开发了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雨水情监测等数据库系统, 年整合集成各类信息2万余条。

建立了农业专家网络视频系统, 农户可实时与专家进行视频对话, “面对面”交流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市农业局还与市电视台联合, 建立了农科频道, 每天播出15小时, 报道农业农村政策, 传播实用技术, 发布农业信息, 宣传科技知识, 介绍农村致富能人, 成为农民了解政策、学用科技、获取信息、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农科频道的开通, 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丰产科技项目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 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种植水平的快速提高。

加强“农信通”信息平台建设, 开通了“12316”信息服务热线, 通过电话及时为农户解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被农民们称赞为农业“110”。根据农民反映的问题, 及时派出相关技术专家, 深入田间地头, 指导农民抓关键时节, 抓关键措施, 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大大提高。

3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农业,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指导山东盈泰食品公司建立了“e盈泰”数字管理系统, 建成了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肉鸡养殖场, 实现了自动调整鸡舍温度、湿度和光线, 自动供水、供料, 提高了肉鸡生产质量。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对日出口禽类产品认证和美国FDA注册, 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效益十佳企业”。目前, 滕州市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651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省级6家。2009年, 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9亿元, 创利税2亿元,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0%以上。全市共建成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270处, 年出栏合同鸡3 600万只, 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批次出口量800万只, 成为“全国出口肉鸡标准化示范区”。

4 抓好农民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发挥市农广校和各镇街农技站的作用, 运用信息化技术, 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科技培训项目, 累计培训核心示范户2.5万户, 辐射带动25万户。实施“阳光工程”,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 加强维权保障,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培训农民2万人, 总量达到40万人。

5 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滕州市出台优惠政策, 市财政每年把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列入预算, 协调金融部门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 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殖大户加快应用信息化技术。截至目前, 全市共多层次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 600余万元, 有力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发展。

篇4: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始创于1923年,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中断。1987年重建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本学科从零起步,聚集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获批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之后成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且衍生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成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依托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组建了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并于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创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2012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创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明显。逆境生物学一直是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也是国家粮食、生态和水资源安全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生物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紧紧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这一前沿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作物对环境因子应答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形成了逆境应答的功能基因组学、细胞遗传与逆境信号转导、抗逆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旱地农业与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通过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完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近年,在《植物细胞》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逆境生物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时,利用该学科建立的技术平台,带动了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为我国逆境生物学研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学科影响力大。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和信号转导,一直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以气孔保卫细胞为模式体系,开辟了ABA诱导H202导致气孔关闭新领域,并成为其先驱性工作和基点,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家关注这一科学问题。关于ABA诱导H202产生的研究论文,目前已经被SCI他引达300余次,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界被引频次最高的,成为活性氧信号转导研究的经典文献。学科带头人带领的研究团队,两次受New phytologist刊物邀请撰写研究综述。2004~2014年,中国高校被ESI收录第一作者的TOP论文排行榜显示,4篇论文进入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00%高被引论文排名。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万师强教授入选。著名植物生物学家邓兴旺、马红教授等在《植物细胞》撰写评述“Plant Biology Research Comes of Age in China”,总结了我国植物生物学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其中提到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并对该学科在保卫细胞氧化信号感受和转导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八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理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些年,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也不断提升,作为首席单位和首席科学家承担了“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翔实、措施得力。一是建立和完善学科管理运行机制。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为导向,建立和强化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科管理体系,尊重学科、学术和人才发展规律,发挥教授、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合理的学科民主管理机制;筹建“生物学科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为学术委员和顾问,定期开展学科年度评估,进而推动实施学科国际评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人文的机制,人尽其才,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依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实施和完善岗位设置规划,建立人员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推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实现奖惩激励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落实与之相应的考核评估及薪酬体系,做到分类实施、重点推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逐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注重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注重团队之间的协作,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特别需要更新观念,破除不合理的惯性思维,建立学科发展观念的新常态,建立更为合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培养和引进并重、塑造新一代学科领军人才。提高学科对优质人才吸引力,形成培养和延揽人才灵活制度,积极推进年轻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作。

五是加强学科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稳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学科将以现有的主要学科方向为依托,以现有的人才团队为中心,强力推进公用性强的学科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和完善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完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专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激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保障。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科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资源,推进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延揽国外知名学者和杰出人才来校工作、执教,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篇5:如何抓好学习成果的转化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肩负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应有的地位作用,争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和自觉实践者,才能确保学习活动的全员化、常态化、自觉化,更好地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这其中,抓好学习成果的转化就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坚持学以育人,在引领团队学习上见成效。领导干部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不仅要抓好自身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的学习成果,影响和带动部队整体素质的提高,切实形成用学习型领导带学习型部队、用学习型部队育学习型官兵的浓厚氛围。

坚持学以促建,在谋求事业发展上见成效。要把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变成具体思路,牢牢把握部队建设的主动权和正确方向;坚持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贯穿于工作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增长才干;紧紧围绕那些历史遗留积累的“老”问题、制约建设发展的“难”问题、官兵普遍关注的“热”问题、部队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下功夫、抓落实,坚决杜绝就学习而学习的狭隘学习观,把学习成果自觉转化为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正在做的工作为载体,将学习渗透到岗位职责之中,集中力量攻坚破难,真正把理论上的“务虚”升华为工作上的务实,做到每学习一次,提高一次思想认识,分析研究解决一个问题,把部队建设推进一步。

篇6: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加强多目标调查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

依据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如:国土环境质量状况、农田区土壤肥力和营养状况、规划特色优势农作物产地、部分地方病分布区和影响因素等),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提出了深化调查成果的`意见和方向.

作 者:杨晓波 王文清 马力 于成广 边维勇 乌爱军 刘明华 YANG Xiao-bo WANG Wen-qing MA Li YU Cheng-guang BIAN Wei-yong WU Ai-jun LIU Ming-hua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沈阳,110032刊 名:岩矿测试 ISTIC PKU英文刊名: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年,卷(期):26(4)分类号:P596关键词: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环境 环境污染与保护

篇7:如何加强基层法院信息调研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调研工作

(一)建立领导负责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制度,形成业务信息经各部门负责人对内容审核把关,法院宣传信息由分管领导审核把关的领导分工责任制。

(二)完善岗位责任制。设立专职信息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完善信息考评办法,明确信息员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每个部门均指定一名兼职负责信息工作的信息员,统计上报所在部门被采用信息数。

(三)实行任务分解制。明确每个部门及个人每年至少应该发表的信息调研数,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具体到个人。

(四)实行目标责任制。各业务庭必须建立由庭长和或副庭长参加,并有1—2名业务水平较高的审判人员组成的信息调研小组,建立以研究室为主体,以信息调研小组为骨干,全体审判人员参加的立体调研网络,开展与本部门审判业务有关的信息调研活动。

二、加强信息调研员队伍建设

信息调研人员的素质是做好信息调研工作的基础。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积极探索新途径,搭建新平台,夯实自身理论业务功底,不断提高信息调研人员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引导信息员不仅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增强信息员的政治敏感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推动法律业务学习。信息调研人员平时要注意积累与人民法院工作有关的各类知识,并适时组织信息员学习有关的司法解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法学理论研讨,适时邀请专家上课,举行论文研讨会、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或考试,推动打造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

(三)选好配强办公室队伍。选苗子、给位子、压担子,挑选一些法律专业素质高、写作能力强的人员调整充实到办公室,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参与承担重要工作任务,在实践中磨砺成长。

(四)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信息调研工作者只有在思想上把握一个“严”字,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行动上落实一个“干”字,才能创作出有指导意义的调研精品。

(五)加强业务培训。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业务进修、指定学习书本、邀请专家学者来院传经送宝,或到兄弟法院学习交流经验做法,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三、善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宣传工作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因此,信息调研员必须做到旗帜鲜明、是非明确。调研工作要从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法院新闻宣传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法院宣传始终连着人民群众的心,成为人民群众工作、学习不可缺的良师益友,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宣传的教育功能;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努力挖掘丰富鲜活的新闻宣传信息,寻找生动感人和有说服力的材料,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勇于突破传统报道的固有模式和常规套路,切实在提高时效和扩大信息量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准确、及时、新鲜、生动。

四、强化信息调研考核奖励制度

成立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的信息调研工作考核领导小组,考核组设在办公室,负责每月定期统计全院信息上报、稿件发表等情况,并将有关资料存档。健全月度通报制,对院内每个

部门及个人上报信息、调研采用情况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小结。把信息调研考评情况作为年终总评的依据,凡报送信息、调研被国家、省级、市级、县级采用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排位前三名者,所在部门将被评为信息调研工作优秀庭、室等,并颁发奖励证书。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年终信息调研排位末位者,取消一切评先资格。根据信息调研目标,将全年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列入各部门目标考核,加大奖惩力度。

五、实行信息调研员审理案件制度

为了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审判实践情况,把握调研动态和重点,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法律实用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类型案件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法院还可成立以高素质法官队伍的研究室。研究室可以自行组成合议庭直接到立案庭接案并独立进行审理,且不受案件类型的限制,或者院领导指定研究室调研人员审理疑难案件。研究室的信息调研人员主要以审理大要案、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以及其他有调研价值的案件为主。这样可以拓宽信息调研人员的调研能力和办案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进。

六、多渠道转化信息调研工作的成果

篇8: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一、企业决策层需放眼未来,高瞻远瞩

目前,对于高校最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产业界和高校、科研院所众说纷纭。但本质上来讲,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低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科研成果和其它商品一样,只有出现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市场才能繁荣。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制约原因尽管有不少,但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企业的需求过低。为什么需求这么低呢?我们认为还是由企业决策层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所造成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号召建设创新性国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空前高涨,对于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的需求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原始资金积累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应对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产品化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企业决策层没有为自身的发展量身定做一个战略性规划,而是将所有的精力、财力、人力用于应付眼前的企业经营,再加上高校科研成果一直被企业界认为是实验室里的摆设品、无法真正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这一观念的影响,从而造成了现在产学研合作只是“外表红火,内心冷漠”的现象。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还处在“买方市场”,产业界只对那些能立即转化为产品,为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感兴趣,而高校科研成果恰恰最不具备这样的特性,显而易见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也是有现实基础的。这也是我国产学研合作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瓶颈。要打破这一瓶颈,在产学研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产”方——广大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的主体.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方式转换的同时, 积极组建科技型企业、企业集团, 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开发体系与技术创新机制, 逐步提高对科技进步的有效投入, 主动与高校联姻,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1];要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和风险经营意识,将科研成果的引进应用摆上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积极寻求未来型科研成果,将其迅速转化为未来竞争优势,以不断增加的对科研成果的大量需求,营造科研商品的“卖方市场”,真正发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主导方作用。从而使产学研合作上下游之间能有效对接,真正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使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内部科技管理机制需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管理政策

高校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于社会这三大历史职责。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高校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发展真正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目前高校内部存在种种科技管理机制的滞后制约了高校实现这一职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产学研合作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和经费机制上存在着某些引导上的缺陷, 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方向和作用, 导致科研能力不高, 科研成果本身的适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可靠性不够[2]。高校在对各级教师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上只注重科研获奖级别和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上,而对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权值,使得各级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指标而做科研,从而导致了高校中许多科研成果只能放在实验室和展览会上,而与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脱节,造成了企业对这些“试验品”缺乏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领导层必须将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放在与教学、科研并重的位置上,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比如可以下降横向课题的管理费,计算工作量时给予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相同甚至更高的权值,在评定职称上给予那些从事科研成果转化老师优惠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从而真正加强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反过来也增强了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

三、中介服务能力需加强

在发达国家中,科技中介服务业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日本在各级政府部门都设有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及时而准确掌握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提供了方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提出,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但相当一部分科技中介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在管理方式、运行体制上还停留在行政机关部门的角色上。这些机构没有做到完全脱离政府,对政府的依赖性还是很强。这些种种“中国特色”的特性,导致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空间不大,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无论从机构管理上还是人员素质上,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得非常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企业、高校对科技服务中介的服务能力产生了怀疑直至不信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借鉴国外中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使这些机构真正褪去政府的烙印,真正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一员。各级政府要完善科技管理政策,健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快专业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中介机构成为企业、高校之间的桥梁,提高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综上所说,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政策,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促进高校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乔秀琴.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8

篇9:如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

[关键词] 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与经济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离开科技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出现强势,把经济和科技联系起来看,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完全是追求技术先进性的问题,而是追求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生产力、是否产业化的目标。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样,正面临着严重的尴尬和无奈: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转化时间长,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1、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

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重成果发表,轻成果转化;重学术价值,轻实用价值”的情况在一些高校还普遍存在。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忽视了从事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高校与市场、企业联系的脱,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科技面临着科研资源、特别是科研经费问题的严重挑战。通过这种渠道争取来的科研经费,几乎全部用于课题攻关、验收、鉴定、报奖等环节,留给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或很少。发达国家在研发、中试、产业化方面的经费投入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则大约为1:1:10,中试和产业化、商品化的资金缺乏,使科研经费只能像撒胡椒面,科研项目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导致重大项目难以完成,大量科技成果不成熟,难以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说,资金短缺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3、缺乏有力的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

高校中对于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例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为目标,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对项目的评价过于强调其理论与学术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其能否通过鉴定及获奖等级等。教师们非常关心的、与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职称评定,也是以论文的数量及层次为标准,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以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多少关系。政策的导向决定了老师思维的倾斜。一些老师沿着“选题——研究——鉴定——评奖”的路线搞科研,矢志不渝,却没有把工业试验、产业化和市场预测等摆在正确的位置,以致其研究内容欠缺实用价值,与市场脱节,即使学术水平高,也终究被束之高阁。而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成熟度,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分子们在当今“大社会、大市场”中,缺乏适应新的角色和承担社会潮流所赋予责任的意识。

二、产学研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产)、高等院校(学)、科研院所(研)三方或两方组织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产学研合作方式效组合。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生产经营、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等。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建技术中心,进行人才交流,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大学教授相结合,联手合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联合中的枢纽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1、建立大学高科技园区,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大学周边地域优势,以国内外广泛联系为趋势,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成为孵化科技企业和科技集团,孵化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推动科技成果的直接、迅速转化。大学科技园直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基地、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促进和深化了产学研结合,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以技术合同为纽带,实现产学研结合

高校与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资询和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此种模式是产学研结合所采用的最广泛的模式,合作双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转让和受让现有技术秘密,转让和受让发明创造专利、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

3、引入企业资金,共建研发机构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技术,并吸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工作。

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建试验基地,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试验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

4、通过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

公司通过“大学科研设施共享”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建设网络平台为产学研联合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如建设“技术超市”,整合“中小在线”和“技术创新网”,使得网络成为产学研联合的重要途径,另外,建立“科技成果网上展示及交易平台”也是产学研联合的有效举措之一。

四、结语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如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所讲: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如果能整合高校现有人才,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将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高校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产学研联合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水平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睿.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196-198

[2]李晓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唐宏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软科学,2003(4(

[4]谢焕忠.在2006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上一篇:质量通病防治下一篇:高效课堂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