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调查问卷

2024-07-12

人才发展调查问卷(精选6篇)

篇1:人才发展调查问卷

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

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

请您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朝阳地区和您工作所在单位的人才发展环境进行满意度评价。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朝阳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A

101采矿业

04建筑业

07批发和零售业

10房地产业

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2制造业 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8住宿和餐饮业 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9金融业 1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5教育 1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A2、年龄:

A3、性别:()1.男2.女

A4、工作年限:()

A5、学历:()1.高中及以下 2.中专 3.大学专科 4.大学本科 5.硕士6.博士 A6、职务:()1.高层管理人员2.中层管理人员 3.初级管理人员 A7、职称:()1.初级2.中级3.高级

A8、技术等级:()1.高级技师2.技师3.高级工

A9、单位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

A10、单位性质(考虑用企业注册类型):()

1.国企 2.民企 3.外资企业4.政府机关 5.事业单位 6.合资企业7.私企 8.个体经营

B.B1、您对朝阳区总体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吗?()

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还可以2.不太满意1.非常不满意 B2、你想离开朝阳区去其它地方工作吗?()

5.非常想4.有点想3.无所谓2.不太想1.完全不想

B3、(1)如果条件允许,你最想去哪个地区工作?(_________________)

(2)下述原因对您做出这个选择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请您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4、朝阳区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5、您对所在单位的所在地区的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吗?()

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还可以2.不太满意1.非常不满意 B6、(1)如果可能,您最想去哪个单位工作?(_________________)(2)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B7、您对单位的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吗?()

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还可以2.不太满意1.非常不满意 B8、您想离开现在单位去其他单位工作吗?()

5.非常想4.有点想3.无所谓2.不太想1.完全不想 B9、您选择工作单位时主要考虑什么因素?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10、您认为单位的人才工作哪些方面做得好?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11、您认为单位的人才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12、您认为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否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5.完全能4.还可以3.不知道2.不太能1.完全不能

B13、您认为自身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了吗?()

5.充分得到了4.比较充分得到了3.一般2.得不到1.完全得不到 B14、您对目前的生活环境满意吗?()

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还可以2.不太满意1.非常不满意 B15、您认为目前的生活环境最需改善的方面是什么?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16、您目前有哪些后顾之忧?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

B17、您了解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制度吗?()

5.非常了解4.比较了解3.一般2.了解一点1.完全不了解 B18、您认为您了解人才政策的渠道畅通吗?()

5.非常通畅4.比较通畅3.还可以2.不太通畅1.非常不畅通 B19、(1)您获得过政府奖励吗?()

1.没获得过2.获得过1次 3.获得过2次4.获得过3次5.获得过3次以上(2)若获得过,您觉得作用如何?()

5.作用非常大4.比较大3.还可以2.不太大1.完全没作用 B20、(1)您认为目前人才流动方便吗?()

5.非常方便4.比较方便3.还可以2.不太方便1.非常不方便(2)您认为哪种流动方式最有效?请逐一评价下列因素。B21、请您简要谈谈对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篇2:人才发展调查问卷

各位领导、专家: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工作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推进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请你就下列有关问题,提出你的意见建议。

请根据每道题的调查要求,选择合适的选项,在选项的字母前打“√”。

1、你认为我院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思想解放不够、开放度不够;

B、优秀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

C、对现有的学科带头人支持力度不够、培养方式需要改进;

D、选拔学科带头人的视野不够宽,其产生办法需要改进; E、现有人才考核、收入分配等管理运行机制需要改进完善; F、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 G、提升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及途径需要创新; H、其它建议:

2、近些年,我院获得国家大奖的科技创新成果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最多选择2项)?有何建议?

A、科技创新的水平不够高,未能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

B、科技成果推广的面积不大;

C、应用基础研究不深,积累不足;

D、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大奖的组织工作不到位;

E、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少;

F、人才团队未能形成合力;

G、其它建议:

3、你认为产生学科带头人或杰出科学家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请选择1项)?有何建议?

A、院所培养,到时自然接班产生;

B、面向院内公开招聘竞争择优产生;

C、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竞争择优产生;

D、其它建议:

4、如果将院内现有学科带头人培养成杰出科学家,你最希望院在哪些方面提供支持条件(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重大突破的宽松的文化环境;

B、重点改善科研仪器设备条件的;

C、支持科研经费及大项目的争取;

D、提高现有的收入待遇;

E、配齐配强人才团队;

F、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帮助提高创新能力;

H、开辟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科学家的合作研究;

建议:

5、学科带头人引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面向院外招聘引进学科带头人的视野不宽、渠道较窄;

B、院制定的学科带头人引进的各项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C、后续配套支持不够;

D、研究所对学科带头人引进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够;

E、其它:建议:

6、非营利性研究所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考核项目设置及计分不够合理,如果是,请列举:;

B、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全面反映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如果是,请提出还需增加哪些考核内容:;

C、对高水平的科研业绩考核计分激励力度不够大;

D、对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措施力度不大;

E、调动共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措施力度不大;

F、设置项目组组长的岗位津贴弊端多;

G、其它:

7、你认为对学科带头人、共同工作人考核目标的设置,是否需要设置成2-3个不同的目标档次及绩效考核收入档次?有何建议?

A、需要;

B、不需要;

C、其它:

建议:

8、你认为我院招收博士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2项)?有何建议?

A、博士后考核管理机制需要改进,如果是,请写明哪些方面;

B、博士后的收入待遇需要提高;

C、博士后的来源需要进一步拓展;

D、博士后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提高;

E、各研究所对博士后招收的重视程度不够;

F、导师招收博士后的积极性需要提高;

G、其它:H、不了解。

建议:

9、你认为通过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或方式有哪些(请最多选择2项)?有何建议?

A、攻读博士学位;

B、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

C、与国内外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同时进修学习相关课程;

D、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或培训班;

E、其它; 建议:

10、影响我院学科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缺乏;

B、学科带头人自主人、财、物的权力受限;

C、院对团队建设不够重视;

D、学科团队人员素质、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

E、其它:建议:

11、你认为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加大开发利用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力资源的工作力度(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聘请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为我院特聘研究员;

B、组建国内外优秀科学家顾问咨询团;

C、加大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的力度;

D、与国内外科学家共同申请课题;

E、其它:建议:

12、处所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3项)?有何建议?

A、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办法需要改进;

B、没有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择优淘汰管理机制;

C、部份处所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履行管理岗位职责;

D、部分处所干部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E、对处所干部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

F、青年处所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G、其它建议:

13、现有科研辅助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最多选择2项)?有何建议?

A、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B、人员业务技能不足;

C、工作积极性不高;

D、对科研辅助人员的业技能培训不够;

E、其它:建议:

篇3:人才发展环境调查问卷分析研究

1 人才的概念

何所谓人才?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 有才能的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的人才概念是指经过中专及中专以上学校培养, 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达到国家要求, 能够初步适应某项专门技能的人。人才预测部门使用的人才概念是指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者, 或者具有技术员或是相当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人才研究者使用的人才概念, 是指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与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人才解释:人才就是具有知识和能力, 能够创造性劳动, 并且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人。

综上所述, 对人才的界定要考虑是否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是否能进行创作性劳动、是否能做出社会贡献。只有充分满足这三点, 才算是人才。

2 人才分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中国的人才进行了分类, 分别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

党政人才是指在乡镇 (街道) 及乡镇以上党政、群团、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工作的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在各类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一般指在车间、科室以上工作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 (资格) 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 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 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 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 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活跃在农村, 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 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乡村劳动者。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 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3 人才发展环境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 环境也创造人。”由此可见,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创造了更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 反过来环境也影响了人, 人才更是如此。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成长、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和。适宜的环境可以激励、促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恶劣的环境可以制约、阻碍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从特征上来看, 人才发展环境具有外部性、相对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征。环境是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 是外部条件、因素的总和。外部性是人才发展环境的本质特征。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因而是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的不同, 其指称的外部世界也不尽相同。多样性是指人才发展环境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机构方面, 首先, 从外部世界来看, 影响人才发展因素的内涵多种多样, 既包括硬环境, 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 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 也包括微观环境。其次, 人才环境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再次, 从环境对人才的影响方式来看, 有单向影响, 也有多向影响, 有直接影响, 也有间接影响, 有深层影响, 也有浅层影响。动态性是人才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才环境内部各个系统始终处于运动中。在人才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发生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层次性是指人才环境是一个立体系统, 具有多个层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勒温的心理力场理论, 人才环境评价体系可分为基础层次、社交层次和最高层次, 相应地, 人才环境优化也可根据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的环境因素从多个方面来进行。

4 人才发展环境的构成

人才发展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构成包括多个维度。从人才成长发展与创造的角度来看, 最为密切相关的环境, 主要涉及事业环境、安居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制度法治环境。

4.1 人才发展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中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发展。自然环境对人才发展环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特别是地理位置, 便利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4.2 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根本因素, 一般情况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才流动越高, 所谓“人往高处走, 水往地处流”。持续增长的经济环境, 会增加工作的机会, 吸引人才聚集。

4.3 人才发展的科技环境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依靠科技的发展。良好的科技平台吸引科技人才发展,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繁荣的经济又吸引更多的人才,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4.4 人才发展的教育环境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 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要接受学校教育, 还要接受社会的教育、父母的教育, 而且社会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就是指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必然培养更多的人才, 也会引起人才集聚。

4.5 人才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程度越高, 人们获取信息渠道越多, 接受的信息也就越多, 就越有利人才的发展。

4.6 人才发展的市场化环境

人才发展的市场化环境反应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是衡量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化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需要。

4.7 人才发展的政策法治环境

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 离不开人才法治环境的保障。良好的政策制度法治环境, 赋予人才发展进程中各相关主体明确的权利义务, 提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基本依据, 为人才发展格局建构良好的秩序。对于一支人才队伍来说, 其能量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人才个体的能量, 更取决于这支队伍是用一种怎样的制度组织起来的。好的人才加上好的制度才是生产力。表面看我们是面临着世界人才大战, 实际上在这场人才大战的背后还在进行着制度上的较量。

4.8 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撑, 涉及到人才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也更趋向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5 H市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研究

5.1 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

通过座谈会和实体调研的方式, 了解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目前K区人民政府很重视人才工作, 尽全力为人才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但是K区人才发展环境依然难以满足人才的需求。K区整体的城市环境比邻近的广州要差一些, 广州发展不了的企业会迁到K来发展, 导致K的产业很乱。K的物质文化很难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K缺乏投资环境, 技术发展和技术引进都很缺乏。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尚未形成规模, 科研平台不多, 成熟的产业孵化器平台尚未建成。

5.2 K区人才发展环境现状的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 课题组在实地调研过程发放了1264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174份。分别向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人事人才发放了223份、448份、471份、122份, 有效数分别是219份、396份、437份、122份, 有效问卷占比是18.65%、33.73%、37.22%、10.39%。

问卷要求四类人才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各级要素进行了评价。问卷统计结果表明, 政府工作人员在一级要素中对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最高 (64.38%—评价“好”以上的比例) , 对K区人才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最低 (57.08%) ;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一级要素中评价最高的是经济环境 (54.04%) , 对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最不满意 (36.11%) ;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级要素中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中评价最高的是经济环境 (67.73%) ;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中评价最高也是经济环境 (68.85%) , 而对政策法治环境 (35.25%) 和教育环境 (35.25%) 最不满意。具体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各类人才中对K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是有明显差异的, 从整体上来看, 政府工作人员对各项环境的评价是较为满意的, 各项环境的评价没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说明政府工作人员对自己在人才方面的工作比较的满意。近三年以来, K区的人才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专门负责人才工作, 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来到K区发展, 再以优质的人才服务工作留住人才在K区创业。在吸引高端人才来到K区来工作和创业方面, K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以政府工作者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比其他人才都要高。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都不高, 是四类人才中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最低的一类人才, 说明他们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是很满意, 特别是社会服务环境, 评价好以上的不到40%, 而社会服务环境这一项政府工作人员的评价好以上接近60%, 政府部门扮演着为社会服务的角色,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自己觉得还不错, 可是被服务的对象企业经营管理者却很不满意, 这说明政府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部门需要在行政服务上多下功夫, 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益, 让社会满意。

从整体上来看, 专业技术人才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比企业经营管理者要高, 最令专业技术人才最不满意的也是社会服务环境, 这点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样。如果说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对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不满意, 也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社会服务的期望太高, 但是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70.95%的被调查者对K区社会服务环境评价不是很满意, 占了被调查对象的一大部分。

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严格来说也是属于政府工作人员, 但他们是负责分管人事人才的工作人员, 所以把这类人才从政府工作人员中拿出来做问卷调研查。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组织人事人才对K区的经济环境的评价是最高, 接近70%。但组织人事人才对K区的政策法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是很满意, 而且除了政府工作人员对这两项环境的评价较高以外,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对这两项环境都不算很满意, 这说明K区的政策法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有待改善。

篇4:人才发展调查问卷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掌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为国家有关单位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从2008年9月开始,《信息化建设》杂志社组织了一次面向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大型问卷调查。

一、问卷回收状况

本次调查历时4个多月,采用代表性用户重点调查与普通用户撒网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从省到区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主管官员。4个月间,共发放纸质及电子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40.2%,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80份,有效率为89.56%。无效调查问卷主要是指数据缺失率在50%以上,或者调查对象非来自于地方政府机关,缺乏可比性。

(一)有效调查问卷的省籍分布

从18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省籍分布来看,涵盖了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自治区、江西省以外的其余二十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来自黑龙江省的问卷最多,达13份,来自安徽、广东、宁夏、重庆的问卷较少,各只有2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问卷的行政级别分布

从调查问卷的行政级别分布来看,来自省级政府(含直辖市、自治区)的有24份,来自副省级城市的问卷有28份,来自地州级政府的问卷有62份,来自区县级政府的问卷有66份,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则两者的分布为:

(三)调查问卷的地域分布

为了便于从地域上进行比较,探讨电子政务是否存在地区发展差距,我们对有效回收问卷按照地域进行了划分,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域。参照国家有关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根据以上划分,来自东部地区的问卷有65份,占总数的36.11%;来自中部地区的问卷有43份,占总数的23.89%;来自西部地区的问卷有72份,占总数的40%。具体如表4所示: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现状

(一)电子政务开展时间

从总体看,51.4%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时间已经超过5年,84.92%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时间超过1年,只有不到10%——8.38%的地方政府尚未开展电子政务建设。详见表5-1。

从行政级别来看,非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82.69%的副省级以上的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已超过5年,而地级市及区县级政府这一比例只有38.58%。详见表5-2。数据表明,行政级别较高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要快于级别较低的政府,这可能与它们在意识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关。

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63.08%的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已5年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57.14%和37.50%。详见表5-3。数据证明,我国不同地域的地方政府之间,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

对于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工作效率”(88.89%)、“提高资源共享”(80%)、“加快信息交流”(74.44%),排在末三位的分别是“其他”(2.78%)、“与其他地区竞争”(12.22%)和“提高决策水平”(46.11%)。这一结果,说明目前国内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已经比较理性,但也反映出电子政务在辅助决策方面作用并不明显。详见表6-1。

对于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不同属性政府和不同地域政府的认识差异并不明显,说明随着这几年的宣传教育,国内政府部门虽然在经济基础、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但对电子政务作用的认识在趋同。详见表6-2、6-3。

(三)政府最常用的应用系统

在“最常用应用系统”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让被访者列举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三项应用系统的方式。有178人对此题进行了作答,在第一项“最常用的应用系统”上,有101人写了“政府网站”,占答题人数的56.74%,有35人写了“门户网站”,占答题人数的19.66%,有23人选择了“电子公文”,占答题人数的12.92%。考虑到“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把两者合称为“网站”的话,则该选项的支持率高达76.4%。可见,在电子政务领域,“网站”是目前当之无愧的“最常用应用系统”。详见表7-1。

根据我们统计,在“最常用应用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八大系统:政府网站、门户网站、电子公文、协同办公、网上审批、视频会议、信息报送、信息公开。这八个系统对应三个选项上出现的频率如表7-2所示:

我们对这八大系统出现在三个选项的不同位置进行赋值:凡是出现在“最常用的三项应用系统”第一位的赋值为3,第二位的赋值为2,第三位的赋值为1。根据这一规则,可以统计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八大系统的加权值,如表7-3所示。

(四)最见效的应用项目

政府领域中目前最见效的应用系统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共有164位被调查者进行了回答。给出的回答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为此我们按主题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结果如表8所示。

回答“政府网站”的人最多,占所有答题者的29%,另有15.24%的人回答“门户网站”,考虑到政府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略有区别,因此这里将它们分列出来,但如果综合成为“网站”,那么毫无疑问“网站”是目前政府信息化中最见效的应用项目,它占的比重高达45%。

其他主要的选项有:电子公文 20.73%;协同办公系统 15.24%;审批系统 3.66 %;信息公开 3.66%。

(五)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

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是一道多选题,有56.67%的政府选择“部门自建”,45.56%的政府选择“外包”,“合作开发”模式占了41.67%,这三种模式占了当前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的绝大多数,选择“其他”的主要是“租赁”和“直接购买”等模式。详见表9-1。

在按政府属性和地域进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非基层政府的外包使用率(69.23%)要远远高于基层政府(35.94%),超出近一倍;另外从地域来看,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更偏爱“部门自建”,而东部地区政府则更喜欢“外包”与“合作开发”。详见表9-2,表9-3。

(六)电子政务的总体效益

在回答电子政务的总体效益时,58.99%的受访者表示电子政务“有效”,28.6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效”,12.36%的受访者表示电子政务效益“不明显”,而表示电子政务无效的人数为零,详见表10-1。

从不同属性部门的对比来看,非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效益总体上要高于基层政府部门,这可能与它们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整体环境较好有关;而西部地区认为电子政务“非常有效”的要高于中东部地区,这可能反映了电子政务的后发优势——西部地区信息化一步到位反而更容易见效。详见表10-2,表10-3。

(七)电子政务对部门效益提升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受访者认为电子政务对部门效益提升的具体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排在后三位的是: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目前尚看不出作用、其他。

基层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非基层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促进组织内信息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共享。

东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信息沟通;中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西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促进组织间信息沟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详见表11-1,

(八)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对于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化的经费不足(62.22%)、法制环境不成熟(61.11%)、管理体制不顺(60.56%)。详见表12-1。

在基层政府看来,列前三位的困难分别是:信息化经费不足(67.97%)、领导认识不充分(67.19%)和人员信息化技能跟不上(64.84%);而非基层政府认为,列前三项的困难是:管理体制不顺(69.23%)、流程改造难度大(61.54%)、法制环境不成熟(59.62%)。详见表12-2。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地域的政府部门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都将“法制环境不成熟、管理体制不顺、人员信息化技能跟不上”列在前三位;西部地区政府将“信息化的经费不足”列为最大的困难,接着为“领导认识不充分”和“管理体制不顺”。

(九)电子政务累计投入的费用

有30.86%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政府信息化累计投入费用超过1000万,也有24.5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的信息化累计投入不到50万。详见表13-1。

(十)每年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经费

在问及电子政务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时,有超过37.7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每年的维护经费少于10万,12.79%的受访者表示在10万到20万之间,19.77%的受访者表示在20万到50万之间,29.65%的受访者表示每年维护费用超过50万。详见表14-1。

非基层政府的维护资金明显充裕——63.27%的受访对象年维护经费大于50万,这一数字远高于基层政府的16.26%。而对于超过半数的基层政府(50.41%),其信息化年度维护经费少于10万元。详见表14-2。

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超过四成的政府(40.32%)年维护经费在5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对应的数字分别是21.95%和24.64%。西部地区有57.97%的政府年维护经费不足10万,充分说明资金问题确实是当期困扰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三、对电子政务宏观问题的看法

本次调查除了收集反映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数据以外,还就当前有关电子政务的一些宏观问题征集大家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理想的网络模式

网络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也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内网的网络规模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省到市、县、乡镇,究竟应该延伸到哪一级、达到什么建设规模尚无统一规定;二是电子政务内网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标准,造成各地区、各部门在建设时各自为政,使得上下级间、不同部门间业务系统无法相连接等诸多问题难于解决;三是如何处理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关系问题。

因此,在本次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个与网络模式有关的问题——“您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理想的网络模式是什么”,本题反映出来的情况出乎我们的意外:

有43.26%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办公业务资源网、涉密内网”的“三网并列”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最传统、用的最多的网络模式;

有12.36%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涉密内网”,政府网络由“互联网+办公业务资源网”两者构成就可以了;

有42.7%的受访者认为,理想的政务网络是“两网模式”:互联网+涉密内网,俗称“外网”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基于互联网建就可以,不需另拉光纤铺新摊子。大大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种“互联网+涉密内网”的“两网模式”在国内的实际中并不多见,只有凤毛麟角的应用,然而却得到了这么高比例的拥护。说明各级政府的信息化主管们,他们思想要比实践更“超前”,也说明互联网的价值正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互联网的潜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详见表15-1。

从这道题目的分属性情况来看,非基层政府喜欢“三网并列”模式,基层政府则更青睐基于互联网的“两网模式”。由此判断,政府网络模式不可“一刀切”,对于一些“涉密信息”量很少的基层政府组织,可以不要求建“涉密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建,不必另拉光纤,从而节约社会成本。详见表15-2。

从分区域的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政府更喜欢“三网并列”,中西部反而更喜欢“两网模式”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两网模式”。这可能与东部地区信息化起步较早,受17号文件影响,历史上就形成了“三网模式”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起步较晚,反不受传统思维羁绊有关系。详见表15-3。

(二)网络舆论的压力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张和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大。2008年很多著名的网络事件都根源于网络舆论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一些网络事件也对政府的施政理念、行政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那么,政府部门如何看待日益风起云涌的网络舆论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半数的政府(50.56%)认为当前网络舆论的压力“比较大”,有31.46%的政府表示网络舆论的压力“非常大”,认为“不明显”的有17.42%,认为“没有影响”的只有0.56%。可见,从总体上看,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压力是“明显”的,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详见表16-1。

从对比情况来看,非基层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总体高于基层政府,中部省区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高于东、西部地区。详见表16-2、表16-3。

(三)影响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问题

部门间信息共享是决定电子政务整体效益的关键。在实践中,部门间信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共享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导致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选项,从答题结果来看,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管理权限不统一,难以协调”是影响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问题,其余选项依次为“部门利益”(60.56%)、“数据标准不统一”(52.78%)、“现有法律法规不支持”(25.56%)、“其他”(1.67%)。详见表17-1。

从对比情况来看,“管理权限”问题无论在按政府属性的对比中,还是在按地域的对比中,都排名第一。看来“管理权限不统一”问题,确实是影响我国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

(四)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精准的考核有助于提升电子政务的实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因此,本调查中特地设计了两道与绩效考核相关的题。

在回答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时,46.89%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重要”,另有40.11%的受访者选择“比较重要”,两者相加,认为绩效考核“重要”的受访者达87%,占绝大多数。从比较情况来看,基层政府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总体上高于非基层政府,中部省区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高于东、西部省区。详见表18-1,表18-2,表18-3。

(五)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反映最多的是“现有的考核都偏重于网站”——63.33%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个选项,其余靠前的选项是“政府缺乏评估的内在动力”(53.89%)和“只评测结果而不考虑投入”(43.89%)。

本题在进行对比时未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非基层政府,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无一例外地将“现有的考核都偏重于网站”列为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最大问题。可见该问题已比较突出,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题的统计情况详见表19-1,表19-2,表19-3。

(六)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惑

本题也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共有161人作了回答,我们按关键词对答案进行了分类。

在所有的“困惑”中,“领导”问题居第一位——有29人的回答与此有关,认为“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是最大的困惑;居第二的是“体制”问题——有25人认为当前“管理体制不顺”是最大的困惑;依次为“资金”、“法律法规标准”、“数据共享”、“规划”、“部门利益”和“用户需求”等问题,详见表20。

(七)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网站是当期政府信息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那么目前“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呢?回答本道问题的受访者共有 163人。我们对回答按关键词进行了分类,结果如表21-1所示:“服务”以56票稳稳占据首位,其余依次为“互动”28票、“办事”28票、“参与”15票、“公开”14票……。

如果我们按相近词义进行“合并同类项”,将“服务”、“办事”、“审批”三者合称“扩大网站的在线服务”,将“互动”、“参与”合称为“扩大公众的参与”,那么结果如表21-2所示。

(八)中国电子政务的人治因素和法治因素

在本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问题,让受访者判断中国电子政务的“人治因素”和“法治因素”在总数为100的权重中各自占的比例,以此来监测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太乐观:人治因素的比例高达“71.25”,而法治因素仅占“28.75”。这一数值反映出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目前还不太完善,人为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干扰太多,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逐步解决。详见表22-1。

三、后记

中国的电子政务缺什么?

首先我们不缺实践,从1993年三金工程到现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应用项目几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政府领域中,有些项目就算拿到国际上也具有领先水平;其次,我们也不缺理论,从电子政务出现伊始,各式各样的学术观点、概念理论就不绝于耳,有舶来的、有原创的、有批评的、有说教的,始终如影子般伴生在实践的左右。

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数据”——那些来源于实践第一线,真实地反映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数据。因为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开展学术研究,数据都是客观、最具有说明力的指标,可恰恰我们在这方面非常薄弱。很多的政府公文、学术文章,在定性部分宏篇大论、夸夸其谈,但定量部分却苍白地可怜。有些引用的数字缺乏出处,来源不明,有些数据纯粹是作者主观臆断,更有甚者干脆用“很多”、“较少”、“非常”、“相当”等语焉不详的形容词一笔带过。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信息化建设》杂志于2008年开展了一次面向全国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意在从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本次调查从2008年9月份开始,12月中结束,共历时4个月。采用代表性用户重点调查与普通用户撒网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远远超过了开展统计研究最少50的样本值,而且180份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市、自治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我们充满了欣喜,不是因为我们正在做一件前人从没做过的事,而是因为在整理问卷、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数字时而与我们的事先估计所吻合,时而又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反馈的情况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

第一,各级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正逐渐趋同。东部和中西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方面的差距,而不是认识上的差距。

第二,网站是目前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最见效的应用项目。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的网站建设起到了效果,各级政府也意识到网站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能。

当然,我们只是做了最基本的数据统计和简单的分析论证,并把这些结果呈现给大家,更多的分析研究有待于读者去进一步挖掘。

篇5:会展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1.贵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方式:(Email或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贵企业现在从事会展领域的人员结构:

(1)硕士生______人本科生______人高职专科______人高中生______人高中以下______人

(2)高级职称以上______人中级职称______人

(3)证书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贵企业是如何设置会展岗位的(请填人数,可以一人多岗):

A.综合服务课()B.外联部()

C.招展部()D.策划部()

E.设计部()F.宣传部()

G.网络部()H.场馆部()

4.贵企业高职会展类毕业生的月收入:

A.1000-2000B.2000-3000C.3000元以上

5.贵企业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有何要求(可多选):

A.有会展从业资格证B.有英语等级证书

C.有计算机等级证书D.其他________________

6.贵企业认为高职会展专业核心课程是(可多选):

A.会展营销B.会展策划C.网络会展运作

D.场馆管理E.展台设计F.其他_________

7.贵企业认为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的核心技能应该是

A.会展营销B.会展策划C.网络会展运作

D.会展财务运作E.场馆管理F.展台设计

8.贵企业认为影响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可多选):

A.工作能力B.掌握的专业知识C.学生心态

D.个人外在条件

9.贵企业认为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需要的素质是(可多选):

A.吃苦耐劳精神B.良好职业道德C.写作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E.组织协调能力F.其他______

10.贵企业能够接受实习时间(可多选):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10月11月12月

11.贵企业能够接受的连续实习时间(可多选):

A.3个月B.4个月C.5个月D.6个月E.7个月

F.8个月G.9个月

12.贵企业对现有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序号后写等级代表字母即可,A.熟练B.一般C.不熟练D.几乎不会):

(1)会展电话销售______(2)会展客户服务______

(3)商务谈判______(4)外语沟通______

(5)会展项目管理______(6)会展项目策划______

(7)会展危机处理______

13.贵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6:专业技术人才状况调查问卷

4问卷编号:□□□□

专业技术人才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为进一步改善我省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收集您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为:纳入国家.省.市人才计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及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人员。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考虑下列问题,根据不同题目要求直接“”内填写,或在选定的项目答案的序号上划“○”,或在()内填上数字,多选项请最多选择三项。

感谢支持!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4年4月

一、您的基本信息

1.性别2.年龄3.学历4.学位

5.岗位性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6.职称7.职务

二、您所就职的行业():

1.电子信息2.装备制造3.饮料食品

4.油气化工5.钒钛钢铁及稀土6.能源电力

7.汽车制造8.农业9.社会事业

10.其它领域(请说明)

三、您的工作单位类型属于():

1.科研机构2.高校3.国有企业4.民营企业

5.园区6.政府机关7.其他事业单位8.其它

四、您认为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有():

1.事业环境不优2.工作压力大3.个人价值没有体现4.不适应企业文化

5.人际关系不好6.求学深造7.薪酬待遇低8.与配偶两地分居

9.子女教育10.其它(请说明)

五、您认为影响四川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关键因素有():

1.薪酬待遇2.发展空间3.人才政策4.科技水平5.生活成本

6.社会保障7.产业发展水平8.国际化程度9.城市活力10.创业机会

11.学术交流机会12.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13.治安环境14.子女教育

15.其他(请说明)

六、如果您现在拥有一项新科技成果需转化,您往往会选择()

1.自己兴办企业来实施这项成果2.自己寻找投资方

3.寻找可靠的技术中介机构(如技术经纪人等)的帮助

4.直接卖给企业5.不知道该怎么办

6.其他(请说明)

七、您或您的单位科研经费来源有():

1.政府资金2.企业或单位自有资金3.金融机构贷款4.国外资金

5.其它(请说明)

八、如果您想创业,您认为最需要的是():

1.政府专项资金支持2.风险投资

3.创业所需的高品质.低租金的场地4.财税优惠政策

5.项目孵化所需的一条龙服务6.项目的产业化合作

7.减少行政干预8.其他(请说明)

九、您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

1.很难争取到科研课题2.科研经费不足3.缺少科研.学术氛围

4.科研方向不被重视5.不受重用6.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灵活

7.成果评价考核制度不灵活8.设备条件较差9.国际交流不够

10.资料缺乏.最新科技信息不灵11.研究和工作时间无法保证

12.其他(请说明)

十、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1.工资待遇偏低2.住房条件差3.子女升学和就业困难

4.配偶调动或就业困难5.继续深造条件差6.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7.职称评审困难8.调动困难9.学术交流困难

10.其他(请说明)

十一、您认为制约本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领导重视程度低2.政府部门支持少3.激励机制不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5.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6.发展环境差

7.和人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8.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困难

9.其他(请说明)

十二、在我省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建设方面,您认为需要重点改革的是():

1.人才引进机制2.人才培养机制3.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4.人才选拔任用机制5.人才合理流动机制6.人才评价机制

7.人才保障机制8.其他(请说明)

十三、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机制方面,您认为我省还有哪些不足()

1.紧贴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不够2.开放引才平台不宽

3.政府与用人单位联动不够4.缺少引才信息发布渠道

5.缺乏柔性引才机制6.政策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7.经费投入不足8.对引进人才服务不到位.使用不足

9.其他

十四、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您认为我省还有哪些不足()

1.培养力度不足2.经费投入不足3.实践锻炼不够

4.培养与使用脱节5.培训力度不够6.缺乏持续培养

7.其他

十五、在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方面,您认为我省还有哪些不足()

1.存在体制和身份差别2.缺乏人才交流信息平台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4.缺少中介服务,人才市场发育不够

5.其他

十六、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您认为我省当前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1.培养提升本土人才2.大规模引进外地和留学人才3.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4.完善人才激励政策5.创新用人机制6.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7.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8.推动人才资源区域合理配置

9.其他(请说明)

上一篇:促销部新员工入职培训下一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