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

2024-07-28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精选8篇)

篇1: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三、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

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导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四、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

例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五、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的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以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导语的设计类型还有许多,因篇幅所限,在此仅举几例。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篇2: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亦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也需要精心设计。成功的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导语设计的方法、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这个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之门,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风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的导语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别具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上课之初,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上好课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心理是强烈而又短暂的,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往往以巧妙的导语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励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力、触动学生的情思、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所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课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句子,是描绘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的动作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才格外打动人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心设计导语,以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来谈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渲染法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是以“导”激“情”,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副图景或一种意境,或者借助挂图、音乐等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我在讲授《黄河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沿线的壶口瀑布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滚滚黄河奔流至此,突然倒悬倾注,呼啸着,拥挤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千万条黄鳞巨龙齐刷刷地跃进深渊。一刹那间,只见惊涛怒吼,水雾升空,气吞山河,震声数里可闻,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继而咆哮而去„„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多么令人惊叹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

上课前我用这段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导语来描绘壶口瀑布,将形象的场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未进入课文之前就深深地被壶口瀑布的气势和力量所震撼,满怀激情地进入了新课。

琦君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故事激趣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

(三)设疑启思法

即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四)分析标题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标题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析题导入的:“同学们,请你仔细看这个课题,把它当成一句话思考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缺少了主语。之后,我在引导学生说出对时间的认识:“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时间很宝贵。”“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后再顺势引入新课:“到底是谁要和时间赛跑,他是怎样和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赛跑的?人和时间赛跑,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探个究竟吧。”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究教材的中心内容,达到批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五)温故知新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由旧课引入的开讲,总是比较顺理成章,贴切自然。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主要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一篇课文,如果借助予已经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文章,会更好地理解文意,引起重视。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在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回答:《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同学们再想一想过去是怎样学习这些课文的?(学生回答:先读懂课文的内容,再想想懂得什么道理。)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看看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成语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又如在教《趵突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先后顺序,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体会了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妙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看看趵突泉在什么地方,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以上导入主要是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引出新知。当然,在具体导课时,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削弱了对新知的兴趣。

三、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述,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孟子说过:“教也多术也。”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导语的种类还有很多,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导语的种类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来设计导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导语设计应该为实现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材的内容、学生语文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手法要灵活多样,做到因文而定,因人而用,切不可千堂一个调,万课一个腔,以至令人生厌,兴趣索然。

(二)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导语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提问设疑,运用启发式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导语时,从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都考虑其趣味性特点,让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因而愿思、乐学,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三)美感性和情感性原则

即要求导语设计要注意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小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首先要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设计导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时间性和精练性原则

小学生在接触新课时,一般比较兴奋,但兴奋持续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导语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为宜。导语设计应短而精,语言要简洁、生动,紧扣题旨,充分利用儿童的兴奋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按照老师导课的思维进行下去,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

1. 导语设计要新奇

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推陈出新。新鲜有趣的导语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 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 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 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 因新奇才觉有趣, 深感有趣才会去学。例如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这样设计导语:“我国古代有一位君主, 初理朝政时只知道贪图享乐、豪奢淫逸。国家存亡, 危在旦夕。有一天, 来了一位琴师, 听说国君爱听音乐, 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 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 调试好了琴弦, 两手抚在琴上, 就是不开始弹, 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 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 您就急成这样, 大王, 您是治理国家的, 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 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 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 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 勤于治国, 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同学们, 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想知道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哪些事吗?好,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隧道, 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通过这样的导语设计, 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课文内容。

2. 导语设计要艺术

艺术性的导语设计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初中生正处于年龄的黄金时代, 正值如诗年华, 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 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要力求达到美感性, 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春、夏、秋、冬四季构成了一年美好景色。春为我们拉开了一年的序幕, 此刻春也在文人墨客笔下向我们缓缓走来。听, 韩愈的“田野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听,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听, 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眼中如此绚烂的春天在文人朱自清的笔下又是一番怎样的胜景呢?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 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美好风光吧。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1. 疑问激趣法

在设计导语时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 我先提出疑问:“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每个人只要碰上其中一件乐事, 都会激动不已, 但也仅仅是激动而已, 但是有一个名叫范进的人却在遇到一件乐事时发疯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2. 情境感染法

古诗文的教学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激不起兴趣。针对这种现状, 我让悠扬、动听的音乐在课堂中响起, 从而把学生引入一个优美的旋律世界。如在教诗经中的《蒹葭》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听邓丽君唱的《在水一方》, 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声响起, 学生完全陶醉其中, 我便趁此引导:看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在萧瑟的秋风中如起伏的波澜, 清澈见底的河水从脚下缓缓流过, 它带着情, 带着爱, 漂流向远方, 远方的人啊, 你可知道我在找你。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去倾听《蒹葭》吧。这样营造优美的氛围,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悟古诗文的奥秘。

3. 故事导入法

在讲课之前, 教师采用“曲径通幽”的方法, 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开始, 故事像磁铁一样, 能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出师表》时, 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 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然后导入:“这个故事出自古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位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吧。”

篇4: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关键词】导语设计 情感陶冶 文学修养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篇5: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三、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三昧书屋须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四、作比较、难化易

篇6: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十五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理由有:

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

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留学。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1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例如教《读书笔记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日记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故事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篇7: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内容摘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什么样的导语是好导语,好导语如何设计,本人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导语

兴趣

设计

导语,就是教师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导新课、启发诱导学生的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语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是好的导语呢?

首先,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好的导语应与授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引出当堂授课的内容。如果导语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无关,即使它再生动有趣,也只能是把学生“越导越远”。所以,好的导语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再次,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陶治情感。

课堂教学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导语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所以导语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为设计导语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课内外知识。同时,导语的设计还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好的导语要尽情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既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去喜欢一门学科;也会因为厌恶一位老师,而排斥一门学科。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可以尽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谈了好导语的几点要求,那么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就举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导语。1.问题导入法。

上课之初,学生往往仍处于课间的兴奋之中,一时难以回到课堂。此时大段陈述新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很难专心聆听,也就很难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此时提出问题,能更有效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觉得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几名学生谈完后,教师接着说:“想不想知道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设计语文课导语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可以问:“诸葛亮仅凭一座空城,怎么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悬念,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3.故事导入法。

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形像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共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在《渔家傲》一词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这样的换位思考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一个个踊跃发言,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

二、联系授课内容,设计导语。1. 背景导入法。

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先介绍苏轼被贬的一些情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解题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题目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构思,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可以先从课题的解读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也就有兴趣读下去了。

3. 情节导入法。

讲课之前介绍课文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一千年来,她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

4. 温故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如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这样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怎样的情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导语。1. 谈话导入法。

这种导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就是通过上课前师生的对话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教师问:“你喜欢哪些花?说说理由。”学生一一回答。然后教师引入课文:“宋代的周敦颐对莲花却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歌曲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有很多歌曲十分感人。所以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歌曲。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带着对父爱的感动,去学习课文,深深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 诗词导入法。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讲丰子恺的《白鹅》时,可以让学生回忆骆宾王的《咏鹅》,问:“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入正题:“那么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的呢?”

4.事物导入法。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黔之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驴,在人产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温顺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它没有把握好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四、利用多媒体,设计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如讲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的导入,用课件展示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激动的场面,怀着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去学习课文。

以上列出一些较为常用的导课方式。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因此,导语的设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决定。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中学

作者:王大峰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特点

(一) 针对性强。

由于每篇文章的内容不同, 立意不同, 行文的思路也不同, 因此导语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而定, 不仅要建立在对整篇教材理解的基础上, 还要建立在对所教授的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的基础上, 不能脱离教材, 要符合教学的要求, 不允许随意性。此外, 导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点, 兴趣爱好, 知识能力等因素, 所设计的导语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或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这样, 才能把学生吸引入课堂。

(二) 趣味性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教材, 感受教材。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要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因趣生学”。

(三) 启发性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4) 导语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以一个单独的部分存在的, 它是为整篇教材服务的, 因此导语就像开启教材的一把钥匙。教师在上课伊始, 要把作者的思路和线索贯穿在导语中, 通过对学生启发式的教学, 让学生对教材的基本概况有所了解, 形成一种思索的过程。

(四) 知识性强。

导语的设计是更好地为教材服务。因此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只有把导语与教材的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 明确教材的学习目标。导语通过它知识性强的特点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五) 感染力强。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 (5) 精彩的导语除了要运用生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外, 更重要的一点, 需要教师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来演绎。只有教师在导语设计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 用自己的情感去开启学生情感的钥匙, 让学生在导语设计中找到与教师思想的共鸣点, 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得以升华, 对教材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方法

(一) 由题切入, 把握主旨

古人云:“题者, 额也;目者, 眼也。”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 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有的题目一目了然, 体现文章的主旨中心;有的题目意味深长, 蕴含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有的题目暗藏玄妙, 包含文章的线索……透过题目, 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构思。因此,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可以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行文思路。“由题切入”的导语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点, 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课文分析。如:在讲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 我先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这篇文章讲了哪两个问题?”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问题———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之后我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这两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学生讨论。) 我接着分析:“‘艰难的国运’指的是五四运动时期, 我们的中华民族千疮百孔, 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急需一种人, 这种人在‘艰难的国运’里不悲观丧气, 不临阵脱逃, 他们正视现实, 挺直腰杆, 挑起民族振兴的大梁, 这种人就是具有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的‘雄健的国民’。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课文, 听听他在‘艰难的国运’时期, 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个导语设计从文章的题目开始分析, 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二) 温故知新, 以旧拓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上, 新旧知识的衔接, 需要有个“桥梁”, 这个“桥梁”可以是一段过渡式的导语, 它能引导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在讲一篇新课时, 有时我们有必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时, 我们设计的导语可以有意识地抓住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都吸引到新知识中来, 即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又能开启新的知识, 让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讲《孙权劝学》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 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记述了一位天才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 那么他最终将会‘泯然众人’, 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叫吕蒙的将军, 他的天资不算好,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 终于让别人对他‘刮目相待’, 同样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看看吕蒙是怎样由‘吴下阿蒙’变成一位让人‘刮目相待’的大将军。”这个导语设计, 由《伤仲永》引出《孙权劝学》, 提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让学生既温习了旧知识, 又开启了新知识, 同时还能领会比较学习的读书方法, 可谓“一箭三雕”。

(三) 诱发兴趣, 活跃思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意思。“诱发兴趣”式导语的形式有很多, 它可以是一则轻松幽默的小故事, 可以是一个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 也可以是一段生动有趣的奇人轶事, 还可以是一副饱含韵味的对联……。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在内容和语言上比较枯燥乏味,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 比较抽象。在讲解这些枯燥乏味的课文之前, 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形象,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生物入侵者》这篇说明文时, 我在上课的伊始给学生介绍了水葫芦的相关知识。“同学们, 你们见过水葫芦吗? (学生轻声讨论, 有人回答。) 对了, 它就是我们常在湖泊、水塘、河道、渠道等地方见到的一种浮游水生植物, 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繁殖能力非常强, 是已知植物中生长繁殖最快的物种之一。它的存在排挤了当地本土的水生植物, 那些依赖这些水生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受到威胁;可是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水葫芦的‘故乡’并不是中国,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 1844年它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 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我们把这一类的生物, 称为‘生物入侵者’。那么它们的危害有哪些?我们又有哪些预防的措施呢?今天我们一起在《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这个导语设计, 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生物入侵者”这个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的事物,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巧置悬念, 引人入胜

俗话说:“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悬念, 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惦记和挂念, 是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其奥妙就是在讲到精彩之处, 有意回避, 话锋一转, 留下“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的余味, 吸引听众非得往下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把“悬念”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导语中, 为课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之《刷子李》时, 我是这样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粉刷匠吧? (学生齐答:见过。) 但是有这样一位粉刷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而且照他的规矩每天只刷一间屋子。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粉刷匠吗? (学生摇头, 表情惊讶。)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俗世奇人》之《刷子李》, 看看这位粉刷匠他‘奇’在哪里?”这个导语设计, 造成悬念, 让学生急切想知道这个“粉刷匠”到底有多厉害,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学生带着悬念学习课文, 思维当然会高度的集中。”

(五) 创设情境, 巧妙铺垫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 “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 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教材的题材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在设计导语时, 要创设某种情境, 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气氛, 使学生迅速移情到课文中, 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解巧妙设置了铺垫。由于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的高速发展时期, 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如:在讲笛福《荒岛余生》时, 我首先从互联网上找到了一段动画, 这段动画的大致内容为一个人在荒岛上因为要与外界取得联系, 他想了很多方法, 如放烟雾弹、划小船逃生、用信号灯等等, 最后想到了用移动手机与外界取得了联系。诚然这则动画是移动手机的宣传动画, 但是和课文情境设置比较一致,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 让学生也来思考一下, 如果他们一个人被困荒岛他们会怎么办?学生由于受到动画的启发, 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那么鲁滨逊一个在荒岛上, 他又会怎么办呢?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荒岛余生》这篇课文, 看看鲁滨逊在面临困难时, 他的选择。”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课的讲解中。这样的导语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之感。

(六) 设计活动, 启迪智慧

皮亚杰说过:“知识的本质是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知识的获得, 技能的形成,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 (6) 设计活动的导语可以采用表演、实验、问答、游戏等手段,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活动, 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它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导语, 其它形式的导语, 学生是被动的被导入、被激发、被感染, (7) 而活动式的导语, 学生是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讨。如:在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数学题“1+1=?”让学生上来作答,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答案是“1”———因为“爸爸加妈妈等于我”;有的答案是“2”———因为“在正常的数学题中”;有的答案是“3”———因为“在算错的情况下”;有的答案是“王”———因为“按照笔画相加”……学生积极发言, 热情很高。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以后, 我就顺势导入到新课:“同学们的答案都很有道理, 通过刚才的这个游戏,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都是唯一的, 标准不同, 它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教导我们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这个导语设计, 通过开始的游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启发他们思考, 从而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中。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好的导语设计是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开端, 它既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跃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 完全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形式、以及教授对象、教学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有时可以采用一种模式, 有时也可以几种模式并用。以上只是列举一些笔者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积累, 难免有所纰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巧妙构思, 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语, 给自己的语文课堂增添光彩, 从而收到积极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②魏书生, 张彬福《.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③李红《.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④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⑤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上一篇:总结一个人优点缺点下一篇:员工关系管理制度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