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

2024-06-26

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共4篇)

篇1: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

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旅游业和体育事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浦东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浦东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三五”时期取得更大发展打下扎实基 础。

1.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着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涌现了周传金、卢伟栋等一批有影响的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浦东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着力拓宽社会参与,志愿服务队伍、阵地、品牌和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着力整合社会资源,“三位一体”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合力不断形成。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新亮点。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浦东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浦东样本”。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设施成网、互联互通”的四级网络,有效提升浦东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对接全市“文化东进”战略,推动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浦东群艺馆和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引进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举办浦东文化艺术节、上海简单生活节、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一 批文化品牌活动,有效提升浦东城市文化品质。推进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办民营”、“民办共助”等体制机制创新,震旦博物馆、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等新一批民营场馆成为浦东文化地标。浦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积极成果。

3.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底,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377亿元提高到988.18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12.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占据浦东文化创意产业半壁江山,工业设计比重持续增加,艺术业、媒体业、网络信息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各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八大产业布局功能形态逐步显现。张江、外高桥国家级园区集聚效应凸显,陆家嘴、世博、金桥、临港等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展示交易、投融资、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发展,文化创意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

4.商旅融合与体育事业产业迈上新台阶。2015年,浦东新区旅游景区点、宾馆、旅行社收入加总构成的旅游直接收入 为145.36亿元。2011年—2015年,浦东新区旅游直接收入与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为14.4%,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12%高出2.4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长率10.9%高出3.5个百分点。新区体育工作按照“上海龙头,全国领先,国际著名”的目标定位,以创新、创优为主线,以“抓特色、创品牌”为突破口,实现了既定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对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的要求,对照浦东肩负的使命,浦东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仍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问题: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需新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人口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多元的复杂格局中实现对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思潮的引领,需要新思路;如何在大规模城镇化和人口导入过程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新方法。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新进展。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地区一体化均衡配置亟待更加合理,与社会化、专业化 发展相关的配套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品牌仍需做强,文化事业机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效能亟需改革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亟待新突破。增速放缓的局面亟需扭转,城市特别是核心区域文化氛围的营造亟待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国际化和开放度仍需提高,文化创意人才瓶颈问题亟需突破。

4.文化改革开放创新亟需新探索。面对自贸试验区扩区、科创中心建设契机,推动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作用亟需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带动作用亟待进一步发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和深层次矛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5.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程度有待新提升。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亟需提高,商业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步伐亟需加快,旅游产业体系有待完善,新区旅游形象有待清晰和强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待增加,社会体育组织作用亟需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均衡,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有 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浦东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全面分析、研判浦东未来发展新趋势,是编制浦东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础。

1.浦东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日益扩大,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信息渠道剧增、社会思潮多元、人们思想多变的局面,这要求浦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大力发扬上海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弘扬浦东精神,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2.浦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时社会转型加快,利益诉求多样,这要求浦东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发展,推进浦东文化资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切实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大力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体育事业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浦东正处于新起点和新阶段,这要求浦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带动效应,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解放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级,聚焦创新主体,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发展和旅游、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4.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浦东将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这要求浦东必须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促进文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多元包容的创新文化环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浦东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使文化成为支持创新转型升级的 新引擎和新动力。

5.上海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要求浦东紧紧抓住上海迪士尼乐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运营,国内外游客持续不断到访,以及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国内外体育交流活动不断增加等契机,有力提升区域文化活力和影响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城市全面创新转型的发展形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不断发展旅游业和体育事业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 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浦东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为全面推进浦东新突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浦东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内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核心功能区、全国领先和国际著名的体育强区。基本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和核心示范区。

——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行区。围绕浦东总体发展目标,交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张满意答卷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社会化和品牌特色化,巩固和提升浦东全国精神文明先行区的示范效应。

——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巩固浦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 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率先构建具有高度国际化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推进建设一批重要的功能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活动,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创意园区和文化街区,“十三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2%以上,在产业领导力、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创意人才等指标方面取得突破式发展,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浦东的支柱产业。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紧紧围绕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整体布局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浦东重大文化设施和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对外文化活动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吸收、引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服务于浦东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不断扩大浦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核心功能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区。到2020年,基本构建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满足人民生活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旅游金融、投资和科技创新、服务贸易特色与优势的旅游总部经济、平台经济、高端服务业经济,实现旅游收入倍增目标。

——基本建成全国领先、国际著名的体育强区。不断创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管理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促进国内外体育交流,健全体育产业体系,促进体育消费,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浦东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浦东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的灵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与上海城市精神、浦东创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1.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坚持“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四宣联动,生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弘扬浦东精神结合起来,深刻把握以“敢闯、敢试、敢担当”和“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等为核心的浦东精神,在改革创新形势下不断丰富浦东精神的时代意义,使其成为浦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的价值内涵和重要支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进”活动(进社区、机关、企业、部队、学校、村镇)。注重发挥文化对道德的涵养功能,深入挖掘浦东既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的传承,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节庆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以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目标,强化社会诚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选择部分街镇开展诚信社区建设试点,在一些重点领域和行业推出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着力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 的良好氛围。

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典型。先进典型是市民身边的核心价值观,着力聚焦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四类”人群,切实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完善模范典型的挖掘、培育和选树机制,做响“全国道德模范”、“感动浦东人物”、“美德少年”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典型评选活动,做强“每周之星”、“浦东微感动”、“浦东文明”等多媒联动的宣传机制,不断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浦东特质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着力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道德讲(总)堂建设,开展“文明星期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聚焦节俭养德、文明旅游和市民不文明陋习等重点难点,开展专项宣传整治行动。注重对农民市民化和新市民文明养成的宣传引导。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德治与法治并举,强化执法管理,推动市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挥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 态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志愿者注册、登记、时间记录、服务培训、嘉许激励和志愿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新路径,使浦东志愿服务规模和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到2020年,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50万以上。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化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构建培育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发挥学校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中国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大力拓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平台。到2020年,50%以上的街道建成未成年人社区实践指导站,浦东区域内80%的高校成为未成年人高校实践基地。

2.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重在形成常态长效。以2017年和2020 年两次迎接全国文明城区复评为抓手,在全区形成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注重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发挥好全国、市和区三级文明指数测评的导向作用,健全组织检查、市民巡访、部门自查和社会监督的考评机制,强化创建工作与部门、街镇当绩效考核的挂钩,实现综合测评、数据通用、结果共享,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形成常态,建立长效。

文明社区(小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重在体现领先示范。制定完善创建评价管理体系,强化文明行业、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作用,注重社会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的评价。进一步优化网上申报测评机制,强化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到2020年末,市级文明社区(街道)达到100%,探索“管镇联动”、“镇管社区”创建模式,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文明开发园区、文明楼宇等具有浦东特色的文明创建机制。到2020年,市区两级文明小区数量每届不低于10%的增长。进一步提高窗口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继续在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类“两新”组织主动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到2020年,争取建成全国和市级文明单 位400家,区级文明单位1000家,其中“两新”组织比例不低于15%。

村镇精神文明创建重在推动城乡一体。以文明镇、文明村创建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围绕“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建之美”的目标,完善中心城区街道与镇村文明结对共建,推动城市精神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精神文明和人文环境的差距,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20年,全区市区两级文明镇不低于80%,文明村不低于50%。

3.提高舆论引导力和现代传播力。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舆论工作格局。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建立全媒体发布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造引导价值、贴近民意的新媒体,力争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重点聚焦“浦东发布”等新媒体阵地,形成“了解浦东发展、传递浦东声音、传播前沿思想”最及时、最权威、最便捷的新媒体平台。继续发挥《浦东时报》贴近浦东的综合优势,强化导向、引领思想、体现深度,进一步增强浦东 区委、区政府喉舌和主要舆论阵地功能。以浦东媒体大厦建成为契机,推动浦东广播电视转型发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实现广播电视事业的跨跃式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东方财经•浦东”频道打造成体现国家战略、浦东元素的多媒体主流频道。

(二)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完成浦东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是提升浦东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完善公共文化多元共建机制,发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溢出效应。

1.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按照上海市文化设施发展总体布局,结合浦东新区空间结构特点和开发建设步骤,着力打造一环、一带、一面三个层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一环”是指环世纪公园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集聚区,积极配合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一带”是指浦江东岸精品文化艺术集聚带,在陆家嘴、世博、前滩等区域导入国际一流文化设施和 文化品牌,推进浦东美术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一面”是指全区特色文化及亮点区块,着力构建主题公园旅游商贸活动中心、航空城、张江科技文化创新中心、外高桥金桥国际贸易商务中心、浦东中部城镇带片区中心、周康综合型片区中心等“八大文化片区”,凸显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特色。加快浦东文化公园、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周边横沔、新场古镇、临港等板块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启动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浦东群艺馆等项目。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配置街镇公共文化设施。到2020年,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城市化地区居民步行10分钟、郊区村民步行15分钟到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标。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主题文化元素集聚,打造浦东乡村生活体验街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浦东云”项目建设。

2.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按照国家、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相关要求,制定《浦东新区基本公共文化实施标准(2015—2020 年)》。根据浦东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水平,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完善浦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3.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探索建立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机制,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委托专业社会机构承担文化设施的运营服务、内容供给、绩效评估。大力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文化志愿服务。

4.实施文化项目品牌战略。

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推出更多受中青年人群欢迎的公共文化品牌。在“小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品牌活动取 得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在张江、金桥等开发区域探索建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开发区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打造更多符合白领需求的文化品牌,形成与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和氛围。推进“东方市民音乐会”等高雅艺术惠民品牌,探索将民营高雅艺术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快与上海市文广演艺集团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引进上海轻音乐团等优秀文化院团落户浦东,鼓励中小剧院和文化院团发展,努力打造常驻剧目,深化与上海戏剧学院“浦东实验剧场”试点探索。打造“浦东悦读节”等阅读推广品牌项目,健全“浦东文化艺术节”可持续发展机制,办好“陆家嘴金融文化节”、“上海桃花节”、“三林塘——上海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体育活动。深化与新疆喀什莎车县、云南西双版纳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它地区之间的群众文化交流,加快浦东特色文化品牌走出去步伐。

5.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挖掘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新场、横沔、川沙、高桥等古镇建设为契机,推动各历 史文化街区的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消费新空间。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资金补助体系,促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继续扎实推进文物“四有工作”和“五纳入”,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政府和社会多元投入力度。加强新区博物馆行业联席会议及业务交流工作,提升场馆服务等级。

6.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深化与芬兰库奥皮奥等国际友好城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强浦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继续打造WDC世界舞蹈大赛、上海简单生活节、爵士上海音乐节、上海世界音乐季、国际龙狮大赛、国际民间舞蹈大会、国际社区文化周、中外家庭闹元宵、金桥国际长跑等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展示项目,引进和培育当代艺术、城市雕塑等领域国际一流文化品牌。争取国家级公共文化学术与实践交流平台落户浦东,搭建更多国内外艺术家与社区群众交流互动平台。

(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浦东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要全面融入“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大背景,为创新创业者优化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文化创意资源共享空间,在产业链基础上打造创新链,进一步活化区域资源。引导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把浦东建成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和国内领先的文化贸易基地、文化金融基地、文化科技基地。

1.推动多维业态融合发展。

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加大文化贸易、金融融合发展力度,大力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支持文化企业拓展文化出口交易的平台和渠道,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平台建设,进一步发展国际品牌授权、版权贸易产业。推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岸和离岸服务等新兴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共生发展。

融入科创中心建设,在巩固创意设计产业、新媒体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四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研发一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提升文化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运用。加强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鼓励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支持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集成应用。

大力发展艺术业,加强艺术品经纪、艺术品市场管理等中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和培育画廊、艺术品经纪公司、艺术事务所、艺术收藏品市场、艺术拍卖行等市场主体,提高浦东在全球文化艺术品交易中的参与度和文化市场的活跃度。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竞技休闲、竞赛表演、数字体验、体育健身等项目领域。以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浦东文化休闲业的国际化进程,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休闲项目与活动,丰富文化消费业态。

利用大众创业对产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发展浦东文化创意产业“微经济”。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旅游、制 造业等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创客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客空间,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形成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微经济发展模式。

2.形成“两带、多区”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浦东城市空间结构、产业载体与产业项目,形成“两带多区”产业空间布局。

两带:

在新区层面重点打造世纪大道沿线及滨江岸线两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重点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功能区、产业项目和产业要素载体,争取成为浦东和上海的文化名片。

世纪大道文化创意集聚带。以世纪大道及其东向延伸线作为浦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主轴,兼顾两侧辐射区域,主要是上海中心、上海金融交易广场等已建、在建楼宇引进文化项目,推进东昌电影院及其周边街区改造,环世纪公园建设重大文化设施,启动文化公园建设,对世纪公园进行品质提升,进一步挖掘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等现有文化地标设施的文化服务潜能,引入文化创意元素,进一步提升新国际博 览中心、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文化创意活动品牌效应,依托上海迪士尼乐园和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周边区域开发,向世纪大道延伸腹地集聚文化创意要素,形成具有浦东品牌效应的文化创意集聚带。

滨江文化创意集聚带。围绕黄浦江滨江沿线构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发展轴,打造成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的核心载体,使之成为普通市民和广大游客旅游购物、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健身康体的公共活动空间。加快导入前滩、世博、陆家嘴地区国内外高品质文化演艺活动,加快民生港码头、中船音乐基地、以及滨江地下空间开发,实现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引入艺术机构、传媒总部、创意书店、设计博物馆,培育游艇、马术比赛等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在森兰、高桥石化地块规划建设相关文化设施,进一步扩大滨江文化创意辐射范围,提升浦江东岸整体文化氛围。

多区:

根据新区各开发区、街镇区域经济、文化特点,集聚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文化街区。

在开发区层面,紧扣双自联动,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扩区 效应,继续发挥张江文化科技核心功能承载区功能,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项目引进,进一步巩固游戏、新媒体等支柱产业地位。外高桥和陆家嘴作为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核心功能承载区,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和金融要素集聚优势,对接国际化资源,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自贸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艺术品交易,引进高品质艺术品拍卖会、博览会,规划艺术培训、创作集聚区,推进特色工艺、艺术品小镇建设,吸引文化银行、担保、评估、交易、投资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聚集浦东,构建文化贸易国际大平台。金桥主导发展手机视频产业,进一步加强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努力争取形成百亿级产业链。国际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上海迪士尼乐园辐射效应,推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开发建设,吸引相关休闲消费产业集聚,带动餐饮、酒店、娱乐、康体、健身、体验、观赏等文化主题型旅游业发展。世博地区发挥独特资源优势,突出国际文化交流功能,集中发展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力争构建文化创意营销展示平台。临港依托装备产业基础和城 市宜居环境,建设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集聚区,利用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等场馆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产业。

在街镇层面,要进一步升级、改造浦东新区多个历史文化古镇,改建、扩建多个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古镇方面,支持建设富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文化古镇和特色村镇,呼应上海迪士尼乐园旅游资源,打造创意、文雅、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引导相关文化创意项目向新场、横沔、川沙、三林、高桥等文化古镇地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名片,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主题文化元素集聚。文化创意街区方面,推动浦东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业态深度融合,打造陆家嘴文化金融创意街区、金桥文化智造创意街区、世博文化传媒创意街区、文化公园演艺博览创意街区、新浦东乡村体验创意街区等。

3.推动形成六大产业服务平台。

金融服务平台。将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服务的服务平台,为文创类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供咨询和辅导,为企业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和产权转让提供服务,帮助产 业提高融资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将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产品设计、设备与产品测试等服务的服务平台,为创意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

市场推广平台。将为文化创意类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品牌打造和传播等中介服务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服务。

人才服务平台。将整合浦东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市场信息,实现各个人才市场之间的智力资源共享,使区内企业及时、快速、准确掌握各个层次人才信息和供求情况。

创业孵化平台。将为文化创意类初创型企业提供各种孵化服务,向企业初创者提供策划咨询、手续代理、创业场地、人员培训、技术应用、融资支持、登记注册以及工商、税务、能源、运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服务。知识产权平台。将为文化创意类企业提供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软件等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与检索等专业服务。

(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浦东商旅文各类资源深度结合,发挥文化旅游资源配置、产业融合和市场要素集聚等方面的重要优势,加快浦东新区旅游业从都市观光型向都市休闲度假型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浦东新区“全域旅游”建设。

1.深化空间功能布局。

以“一轴、两带、七大板块、三条长廊”为核心重点深化浦东旅游发展的空间功能布局。“一轴”:小陆家嘴-世纪大道-世纪公园-张江科学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国际机场-商飞(上海)生产基地-临港南汇新城主轴。“两带”:沿黄浦江都市亲水带、沿长江和杭州湾江海岸风光带。“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建设沿黄浦江三林段(前滩)亲水岸线,积极推动杨家渡游船码头建设,积极推进三岔港、民生港段都市亲水岸线建设。重点提升沿长江和杭州湾北岸江海岸风光带滨江森林公园段、南汇新城段的休闲功能,积极推动华夏—三甲港段风 光带开发建设,积极推进老港段、白龙港段生态建设,重点关注老港镇大治河河口地区生态建设。“七大板块”:陆家嘴板块、科技馆—世纪公园板块、世博—三林板块、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板块、临港板块、滨江森林公园—三岔港板块、外高桥板块。“三条长廊”:沿沪南公路历史文化与乡村风情长廊、沿东大公路历史文化与乡村风情长廊和沿大治河生态休闲长廊。

2.完善商旅文结合的产业体系。

提升景区、住宿业、旅行社、购物、交通等传统旅游业综合服务能力。景区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大幅度提升景区运营、管理、决策水平。住宿业方面:积极引导商务型酒店向综合性、旅游度假酒店方向转变。大力引导发展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建设发展。旅行社方面:创新旅行社经营与服务模式,引导地接型旅行社由单一“全游链”产品向“节点式”产品转化。积极探索在自贸试验区政策支持下的外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争取扶持2家旅行社上市,建立2家跨国旅行社上海总部。购物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购物便利政策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临港、临关、临区(自贸试验区)的优势,进一步探索进口商品税制改革,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的渠道成本,努力将旅游购物培育成为浦东新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结合世纪大道商业功能提升改造、八佰伴商业中心改造等契机,高标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购物设施,提供中高端旅游购物服务。交通方面:针对上海迪士尼乐园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业运营,通过建立外围“缓冲区”交通分流、导引机制保障游客顺利出游。重点关注在轨道交通线、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交汇处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开通旅游专线摆渡巴士、建立P+R换乘系统,实现游客顺畅出入景区。大力推行以轨道交通为承载的旅游出行方式。

促进各产业融合。与文化产业融合:大力促进旅游演艺发展,将高品位艺术表演旅游产品化。积极促进“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开设旅游专题节目,强化宣传浦东旅游发展成就和旅游产品推介力度。与农业融合:创新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推进休闲农业、休闲农庄、乡村节庆发展。与工业融合:以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基地等为主,培育和壮大工业旅游市场。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积极发展旅游金融,发展旅游投资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

易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设立旅游专项保险种类。探索旅游业与租赁业的合作。

培育新业态。“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支持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会展与节庆旅游:积极推动会展企业向旅游延伸,形成“会展+旅游”、“会展+休闲”多种经营模式。结合“上海桃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推动节庆旅游企业发展壮大。文化演艺旅游:积极引导文化演艺公司向旅游领域延伸,探索以高品位艺术表演、顶级赛事等作为旅游休闲目的地重要吸引物,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乡村与古镇旅游:结合新场、川沙、三林、高桥、横沔等古镇开发建设,做好“农+旅+商”大文章。科创研学旅游:结合张江科学城(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园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整合挖掘资源,创新策划产品,形成现代科创园区向旅游的延伸。结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及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场所,以临港主城区为基地,开创上海海洋研学旅游先河。医学健康旅游:积极配合浦东新区“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创建,结合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规划建设浦东

新区中医药一条街,新建1—3个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以医学健康为主题的专项旅游。近海与水上旅游:积极探索推进滴水湖、张家浜、大治河、浦东运河等陆域水面开发水上运动等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基于洋山深水港等基地开展近海海洋观光旅游。

3.创新旅游产品。

培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传导度假理念,营造度假氛围。依托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培育度假产品。培育“酒店+板块内景区+浦东新区全域景区”的度假旅游产品。在积极推进医学健康旅游、科创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基础上,努力集聚积极要素,探索培育“酒店+医学健康旅游”、“酒店+文化演艺旅游”等专项度假旅游产品。

深化观光旅游产品内涵。通过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串接传统观光项目,以增加产品文化内涵。通过增强互动体验和个性化服务,增强产品的体验愉悦度。通过提升讲解服务的文化、科学内涵和趣味性,延长产品“保鲜期”。

创建都市休闲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陆家嘴地区、世博园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三处上海市一级旅游休闲区的公

共服务设施和七大板块核心区的旅游休闲功能,积极引导各郊区镇,推进“一镇一处休闲区、一镇一处休闲园”公共休闲空间建设。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培育覆盖四季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引入乡村民宿,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品质。积极引导开发短期乡村度假产品,提供深度体验农田、农村、农家院生活的综合型、生活型产品。

重构基于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旅游线路产品。以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龙阳路站、罗山路站等枢纽换乘站为承载,整合重构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旅游线路产品。引导在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外围“缓冲区”建设P+R换乘系统,依托轨道交通线路及罗山路站、龙阳路站、世纪大道站的辐射功能,形成自驾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组合的旅游线路产品。

构建以“都市Event”为框架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继续深化完善都市观光、都市休闲、休闲度假、节庆会展、乡村古镇、文化演艺六大旅游产品系列。以“都市Event”为统领,按照一定的文化主题,系统策划、“制造”浦东新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事件”、“节庆事件”、“时尚事件”,不断丰富六大旅游产

品系列的内涵,统一营销六大旅游系列产品,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4.加大旅游产业投入。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不断丰富六大系列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带动和市场培育,积极承接迪士尼客流外溢,努力构建与完善以都市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由目前以都市观光旅游为主打,转变为构建以都市休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着力完成所有A级景区和上海市一级、二级旅游休闲区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检查,重点针对公共安全服务设施进行检查。着力制定完成浦东新区旅游安全责任制。着力推动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对公共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等设施进行改造,到“十三五”末,实现A级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3A及以上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着力培育全社会的旅游安全意识。着力建立基于旅游景区大客流分级预警系统的旅游安全应急机制,建立主要景区公共安全实施监控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应对各级各类旅游公共安全事件的应

急方案。

凝练旅游形象。着力完成浦东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形象策划,以及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着力按照形象传播、品牌推广与产品营销规律,在国内外主要旅游市场进行浦东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促进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销。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智慧旅游”的建设将全力配合构建上海市“一三六”智慧旅游体系,即一个中心(上海市旅游云数据中心)、三大平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数字旅游互动营销平台)、六大系统(智能道路导览系统,智慧景区集成系统,旅游交通集散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旅游安全保障系统,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高质量完成浦东部分数据采集、整理、集成工作。不断丰富浦东新区旅游门户网站内容,提升信息服务、产品推介、消费引导、形象传播的功能。积极引导景区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五)推动体育事业产业加快发展。1.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川沙体育中心、周浦体育中心等区级体育中心项

目建设,配合推进专业足球场等市级体育项目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探索张江、金桥、临港等区域体育中心的建设模式和推进机制。完善以源深体育中心为核心,区镇两级体育中心为支撑,若干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健身家园、社区健身苑(点)为基础的三级体育设施立体网络。达到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率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开放率95%。在已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基础上,实施200公里健身步道重点工程,重点打造世纪公园慢行空间、黄浦江东岸21公里健身步道、张家浜楔形绿地健身步道等项目。继续实施“一街(镇)一品”体育特色品牌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创新体育健身指导平台,创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2.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体系。

把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优化优势项目的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项目布局体系,重点打造具有传统优势的篮球和足球项目。发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少体校、体教结合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完善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输送体系。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支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继续保持浦东新区在田径、网球、排球、篮球、游泳、台球、足球、摩托艇和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上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广橄榄球、冰上、马术等项目的社会化办训机制。

3.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以市级体育产业联系点工作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体育产业政策,积极发展体育服务业,适度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优先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创意、运动康复、体育传媒等新兴业态。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服务等部门产业。鼓励和引导体育赛事策划与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体育产业国际贸易等部门产业发展。

引入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创新浦东新区体育管理体制,探索组建体育产业集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开发体育产业。发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在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重点支持社会资

本兴办“专、精、特、新”等中小型体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组建国有控股的体育产业集团,增强浦东新区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市场化运作体育赛事。运用市场化手段,创建“浦东国际马拉松赛”、“射箭世界杯(上海站)”、“水上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等系列体育品牌赛事。构建政府支持市场化办赛的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公布赛事举办目录,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三大球”赛事,大力发展职业体育,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和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三大球”职业体育俱乐部。

促进体育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利用浦东新区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契机,积极探索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传媒、会展、教育等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度假、运动康复、体育创意、电子竞技、体育影视等新兴业态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领导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

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大文化发展格局,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强化规划落实机制。各开发区管委会、街道(镇)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将文化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责任分解和落实机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

(二)强化改革创新。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自觉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战略规划、标准制订、政策引领职责。转变职能部门管理方式,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改革,简化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不断提高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效

能。将政府主导的驱动模式转向社会和个体需求引导模式,由政府主办向全社会共同举办转变,由管理文化体育转向提供相关公共服务,探索推进各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实行法人治理。

2.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主动适应文化市场的新变化,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方法,提高文化市场执法水平。建立文化市场征信系统,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公平交易、监管有力、行业自律的文化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基层监管网络,实现文化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文化市场动态监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化文化市场执法制度。

3.创新文化决策咨询机制和重大文化项目评估机制。设立浦东文化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一支由专家学者、政府文化管理人员、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决策咨询队伍,共同研究、论证浦东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重要规划等事项,指导工作实践。建立重大文化项目评估机制,科学设定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和要求,全面科学地评估项目的质量与绩效。以旅游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形式,组建浦东新区旅游发展智库,以战略咨询、项目论证、高端论坛等形式为旅游发展提供

服务。

(三)完善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确保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投入。科学合理使用中央财政和上海市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2.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浦东文化建设。加强对政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估。鼓励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公益资金加入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3.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适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进

一步降低民营机构参与公共文化的成本。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税费优惠、投融资便利、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创业等各项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创产业政策体系。优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优先安排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进一步简化文化项目审批程序,对重大项目立项给予一定倾斜。尽快制定颁发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建立支持旅游投融资和发展促进基金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政策,形成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信贷品种,鼓励保险公司推出多样化的体育保险产品。明确保障体育产业用地,引导体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四)加强法治保障。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法治保障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的权利、责任,制定相关工作规则、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规范的采购程序和制度,建立政府采购的社会监督

机制。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市场开放、市场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思路。推进互联网法治建设,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推动文化建设和管理迈入法制化轨道。

(五)建设高素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1.全面构筑文化人才高地。率先全面落实上海市“促进人才创新创业20条”,全面实施浦东“促进人才创新创业14条”。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聚全球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和引进浦东文化发展急需的关键紧缺人才,吸引国内外专业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文化领军人才,努力构筑浦东文化人才高地。

2.健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机制。

完善政府人才管理的工作方式,广泛采用聘任制、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租借制等用人方式,建立健全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化用人机制。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文化企业,完善实施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实施扶持创业优惠政策。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旅游、体育人才,同等对待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将其纳入相应人才培养工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评价体系、资质认证和激励机制。加强与区域内高校和上海市相关高校的合作,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或创业培训,从事体育产业创业。

3.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

篇2: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

【关键词】城市新区;人气集聚;集美新城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业化水平的飞速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为解决城市压力问题,缓解中心城区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新区拔地而起,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机遇。城市新区固然是解决中心城区压力过大,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空城”,不仅起不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因此,在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城市新区分散城市的职能,使之真正发挥改变城市布局,吸收中心城区的人口、工业等向新城区扩散,避免或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值得探讨。

造成城市新区出现“鬼城”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何改变城市新区“鬼城”面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城市新区人气集聚,提升城市新区活力。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没有人的城市称不上城市,只有当城市新区有了人,凝聚了城市的人气,才能以人气来带动周边商业、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城市新区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集中在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城市新区发展策略以及个案研究等,如朱孟珏,周春山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研究方向;李翅在阐述了战略决策在城市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战略决策模式,并探讨了三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适用条件的差别;邓松水以三明市为个案,在分析了三明市区人口变迁的特点,提出了加快三明城市人气聚集的对策。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专门研究有关城市新区人气集聚和城市活力提升的文章较少,在中国知网以“城市新区人气”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一篇文章,邹小华以南昌市府搬迁地红谷滩新区为例,考察并探讨了城市新区人气聚集的条件和问题。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城市人气

“人气”一词来源于日语,通过台湾演艺界借用,然后传播到大陆使用,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人气主要是以自身的成绩以及外在的表现为基础,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得到他人的认可,进而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就拥有越多的资本去进行更大的投资和事业的经营。城市人气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人气是城市繁华与热闹的象征,受城市人口、商业、产业等因素影响,也是城市商业、产业等发展的基础。

2.城市新区开发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仅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城市化数量改变的过程,更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主要包括城市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城市发展机制的优化,城市体系结构的完善,城市经济结构的完善等。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被后来的学者定义为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后来逐渐有学者提出了第3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人始终是第一考虑要素,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必须考虑使最优的人口规模与空间范围匹配,使服务于人的城市商业和教育资源等配置合理,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知识创新和应用,以此带动城市新区经济增长。在城市新区发展过程中,提升公民教育水平,选择无污染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使新区环境优于老城环境才有利于保证新区入住率稳步提高。

3.城市新区人气集聚

(1)通过发展产业集聚人气

产业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撑,是集聚人气的最大载体,是国家战略的重点。城市新区若要有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加快产业发展,形成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产生商业,增加就业人口,带动城市人气集聚。城市新区可以通过统筹协调招商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和业态引导,推动新区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拓展宽松优越的城市发展空间,以此增加城市新区的就业人口带动餐饮业、商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人气集聚。

(2)通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集聚人气

城市人气集聚主要目的是要吸引人来新城工作、生活,因此必须加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新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如完善大型超市、特色餐饮街、茶馆、咖啡馆、电影院、便民商铺、农贸市场等相关生活服务设施,便利生活方式才能提供吸引中心城区市民的可能。同时,不可忽视通过提高教育医疗水平聚集人气,配套高水平医院,增添服务车辆用于接送病人,切实方便群众就医,打造医疗服务高地,吸引中老年人入住;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项目,积极引入更多教学质量好的品牌学校和幼儿园进驻新城区,努力打造教育服务高地,吸引中青年家庭入住。

(3)通过优化交通组织集聚人气

城市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老城区的支持,城市新区的发展更无法脱离老城孤立存在,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城市新区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必须强化新老城区交通连接,做好道路建设,优化道路网络,做到城市新区与老城区交通便捷快速,增加公交线路、地铁线路,进一步强化新城区与老城区的联系。同时要完善畅通新城区的内部交通,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便民设施,完善路网结构,完善住宅区周边配套道路、产业园区道路、学校周边配套道路等道路建设,提高新区的生活便利化,吸引公众入住,增加新区人气。

(4)通过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集聚人气

城市新区人气集聚的重要因素是吸引人的入住,提高商品房的入住率,便利的交通是前提条件,城市发展的支撑产业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是保障,教育医疗是重要资源,而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城市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如创建大型中央林荫人行步道、创建大型户外绿化空间、营造自然水体环境、创建核心景观绿化带、建造相应的屋顶绿化设施等。

二、影响城市新区人气集聚的因素

1.人气聚集要有相应的现金流支撑

在当前我国大部门城市新区建设中,往往会建设大量的针对公务员、教师、富人等的住宅小区,给予他们较大的优惠,希望吸引他们入住,以此带动新区人气,但是收入较高的群体,往往大部分有两套或以上的住宅,并不打算或急于入住,单纯依靠该类人群难以聚集新区人气。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应当合理分配高档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以经济适用房吸引底层服务员入住,他们从事餐饮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他们必须住在附近,以此带动相关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现金流,同时还可以化解不同社会阶层的隔阂与矛盾。

2.人气聚集需要一定的空间密度

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大多新区只追求大尺度、高标准和大轴线空间,城市是建的很漂亮,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缺少生气,一座座冰冷的建筑没有亲和力,而且宽阔的街道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亲切感,人与人之间更加冷漠,导致犯罪率更高。而在老城区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密度,城市的生活服务业和商业更为便利与繁盛,邻里之间更趋向亲切,给人更有安全感。

3.生活、商务和通勤的高成本妨碍人气聚集

城市新区“摊大饼”式的发展,高规格的建设使城市新区的物业费、燃气费、交通费成本增加,新区房价往往居高不下,房屋租金高,但是由于城市新区人气较低,房屋的空置率高、出租率低,难以集聚人气。高昂的租金使低端服务业难以进入,小吃店、缝纫店、理发店、废品收购店等城市的普通服务业缺乏,居民生活便利缺失,居民便不愿前往新城入住。人气不足无法带动商业发展,无法完善新区生活设施,不便利的生活无法集聚人气,以此形成城市新区人气不足的恶性循环。

4.夜生活和娱乐缺乏使新区难以聚集人气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休闲的方式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城市居民已经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深层次的夜生活和娱乐休闲成为新的需求。在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夜生活和娱乐设施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满足居民的夜生活需求,丰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带动新区人气,创造城市经济的项目尤为重要。

三、集美新城人气集聚

1.厦门市集美新城概况

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核心区域,共6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新城三面环水,规划设置有广场、商业街、游船码头等。拟打造温泉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区、文化中心区、行政中心区、时尚精品消费娱乐中心、体育中心区、生态景观公园、对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教集中区、生态滨水田园城市社区、滨水田园景观高尚社区、物流港区等。主要分为西亭核心区、集美湖(杏林湾)片区、软件园三期、厦门北站片区、大学城片区五大片区,西亭核心区主要发展商务办公;集美湖(杏林湾)片区主要发展生活居住、商务运营、文化教育、生态旅游;软件园三期以软件研发、商务办公功能为主,打造生活、休闲、培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园;厦门北站片区着力打造厦门游客集散中心、海西高速铁路交通中心枢纽,厦门市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厦门城市门户、以及区域性服务业聚集区;片区定位为集产、学、研一体的功能特色区域。集美新城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但因本地段为新建,现阶段周边居民较少,人气冷清。

2.集美新城人气集聚策略

(1)通过学村高校的交流活动,提升新城人气

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依托集美学村内的高校,通过高校加强对外交流,联络集美新城与外界的感情,带动城市人气,提升集美新城的名气。如建立世界集美学子联谊会,整合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集美系列特色活动,如cuba、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世界集美学子联谊会、国际大学生3x3篮球联赛、世界华侨华人龙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国际风帆赛、国际游艇竞赛、青运会、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环湖竞走赛事、划艇对抗赛等加强集美新城与世界各地的相聚交流,集聚人气,提升名气。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如嘉庚论坛、华文教育、经贸发展研讨等论坛,吸引学界、商界精英的目光以带动人气。

(2)创新旅游产品建设,集聚游客以提升新城人气

以厦门北站为中心,打造厦门游客集散中心、海西高速铁路交通中心枢纽,厦门市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厦门城市门户、以及区域性服务业聚集区。如建设旅游行政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闲中心、旅游营销中心、交通集散中心等,整合集美学村、夜景工程,突出集美区“环山绕海”的自然条件,重点推进环境和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发展修学游,夜景游,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系统,提升文化品味。

(3)丰富城市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层次以聚集人气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活动是城市人气集聚的重要手段,集美新城可通过提供丰富的城市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层次,吸引居民入住,增加人气。如通过向全市中小学生轮流开放科技馆等文化场馆,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馆等场馆,带动人气,促进学生家长对集美新城的了解和提升本区域人气;搭建市民舞台――市民公园,在公园里长期坚持举办各类公益性比赛竞赛娱乐活动;依托高校资源,采取高校轮值制度,集美区内各个高校轮动值班,每月在此举办一场活动,政府出具补贴;组织以社区、街道为单位的大型广场舞比赛,进而使本地成为百姓广场舞运动、学习的中心。(4)积极举办文体盛会,通过赛事活动以吸引人气

通过厦门区域高校,积极联合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厅、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大学生体协等,积极主动承办各类赛事和节事活动,如中秋节、园艺节、网球赛、游泳比赛、机车节、音乐节、户外运动等。同时,加强同国际品牌都市的文化交流,通过东盟10+6国文化交流中心与东盟各国的品牌共同开展娱乐竞赛活动或节事活动,通过两个城市的激情碰撞提升集美新城的知名度与人气。

(5)举办博览会与贸易洽谈会,通过聚集企业来带动人气

以软件研发、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建设生活、休闲、培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提供优惠的招商政策,建立便捷的信息获取和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构建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举办大型博览会和贸易洽谈会,策划重大的活动项目,如海峡动漫展、车展、创意产业交易会、cosplay嘉年华、动漫周边产品展销会、旅游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

四、结语

城市人气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新区人气集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现金流支撑,城市空间密度,生活、商务和通勤的成本,夜生活和娱乐设施等,集美新区应充分依托区内的自然资源、高校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通过学村高校的交流活动,新旅游产品建设,城市娱乐活动,文体盛会,博览会与贸易洽谈会等的举办来集聚人气,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孟珏,周春山.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3,33(3):363-370.[2]李翅.城市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24-29.[3]邓松水.关于加快三明城市人气聚集的思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2):180.[4]邹小华.城市新区难聚人气原因探析――以南昌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60(11):63-66.[5]刘博敏,任佳前.城市滨水区的人气聚集与活力提升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6]姜铭,雷仲敏,曲卉青.我国城市新区发展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5-8.[7]刘士林,刘新静,孔铎,周继洋.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j].中国名城,2016,(1):34-48.作者简介:

篇3:提升医院文化激发职工活力

医院文化软实力就是具有较强凝聚力, 能够充分凝聚医院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智慧, 能够充分发挥医院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 充分释放医院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潜能, 从而达到增强医院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医院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医院整体战斗力、内强素质的目的。对外:通过大量生动形象、扎实具体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企事业社会美誉度、公信度, 获得有利于推动医院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 公众评价环境, 人际和谐环境等。在全社会形成强势持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 从而达到外塑形象的目的。

医院软实力最大的特点是:相应的指标难以量化, 对医院的影响潜移默化, 但对医院的具体执行速度、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引导。

2 对以往误区的认识

2.1 医院工作对象不清, 使医院文化没有侧重点。

创业初期, 管理者既是老板也是员工, 把积累硬实力作为第一要务, 这个时候没有多少医院文化, 只是依靠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随着医院规模做大管理者已经无暇做事, 必须设法管理人、调动人, 逐渐就会形成医院文化, 那么作为决策者、管理者就要有自己的医院文化侧重点。

2.2 将医院文化等同于医院精神, 使医院文化脱离医院管理。

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正确的理解医院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 以管理为目的, 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医院的经营理念和医院的价值观是贯穿在医院经营活动和医院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 并与医院环境变化相适应的, 因此不能脱离医院管理。

2.3 将医院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医院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认为医院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医院, 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有很多值得推广的, 但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注意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医院创新和医院发展的因素, 如知足常乐、枪打出头鸟等, 这些都是抑制医院创新的隐型杀手, 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不能简单为之。

3 培育医院软实力的措施

3.1 科技创新是医院的活力源泉, 而科技创新的来源就是人才。

因此, 我们要把人才的培育当作医院做大做强的力量源泉, 当作培育医院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3.2 营造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 医院才可以持续发展。

如何营造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呢?沟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包括工作沟通、思想沟通、学习沟通、生活沟通等。另外, 医院管理者还要从关爱职工身心健康, 注意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上面做文章, 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各种兴趣需求。有了这些良好的关系, 职工才会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 使医院快速前进。

3.3 创建一个全民学习的氛围, 使职工在这种医院文化软实力下提升水平, 为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

建设学习型组织, 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是医院文化积累和完善所必需的。

3.4 管理能力是医院的根本保证。

医院管理能力也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医院管理中, 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尤为重要。因此, 医院管理者们必须做到报酬系统的公平、绩效考核的公平、选拔机会的公平, 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正激励手段, 使员工真正体会到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

篇4:城市新区人气集聚与活力提升研究

【摘 要】城市新区是解决城市中心区社会、环境、经济等问题的根本路径,人气集聚是城市新区建设发展的核心。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进程和城市人气集聚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新区人气集聚的因素,以厦门市集美新城为例,提出了集美新城在如何集聚新区人气、提升城市活力方面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城市新区;人气集聚;集美新城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业化水平的飞速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为解决城市压力问题,缓解中心城区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新区拔地而起,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与机遇。城市新区固然是解决中心城区压力过大,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空城”,不仅起不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因此,在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城市新区分散城市的职能,使之真正发挥改变城市布局,吸收中心城区的人口、工业等向新城区扩散,避免或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值得探讨。

造成城市新区出现“鬼城”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何改变城市新区“鬼城”面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城市新区人气集聚,提升城市新区活力。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没有人的城市称不上城市,只有当城市新区有了人,凝聚了城市的人气,才能以人气来带动周边商业、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城市新区的研究較多,但是大多集中在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城市新区发展策略以及个案研究等,如朱孟珏,周春山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研究方向;李翅在阐述了战略决策在城市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战略决策模式,并探讨了三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适用条件的差别;邓松水以三明市为个案,在分析了三明市区人口变迁的特点,提出了加快三明城市人气聚集的对策。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专门研究有关城市新区人气集聚和城市活力提升的文章较少,在中国知网以“城市新区人气”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一篇文章,邹小华以南昌市府搬迁地红谷滩新区为例,考察并探讨了城市新区人气聚集的条件和问题。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城市人气

“人气”一词来源于日语,通过台湾演艺界借用,然后传播到大陆使用,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人气主要是以自身的成绩以及外在的表现为基础,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得到他人的认可,进而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就拥有越多的资本去进行更大的投资和事业的经营。城市人气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人气是城市繁华与热闹的象征,受城市人口、商业、产业等因素影响,也是城市商业、产业等发展的基础。

2.城市新区开发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仅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城市化数量改变的过程,更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主要包括城市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城市发展机制的优化,城市体系结构的完善,城市经济结构的完善等。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被后来的学者定义为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后来逐渐有学者提出了第3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人始终是第一考虑要素,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必须考虑使最优的人口规模与空间范围匹配,使服务于人的城市商业和教育资源等配置合理,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知识创新和应用,以此带动城市新区经济增长。在城市新区发展过程中,提升公民教育水平,选择无污染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使新区环境优于老城环境才有利于保证新区入住率稳步提高。

3.城市新区人气集聚

(1)通过发展产业集聚人气

产业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撑,是集聚人气的最大载体,是国家战略的重点。城市新区若要有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加快产业发展,形成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产生商业,增加就业人口,带动城市人气集聚。城市新区可以通过统筹协调招商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和业态引导,推动新区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拓展宽松优越的城市发展空间,以此增加城市新区的就业人口带动餐饮业、商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人气集聚。

(2)通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集聚人气

城市人气集聚主要目的是要吸引人来新城工作、生活,因此必须加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新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如完善大型超市、特色餐饮街、茶馆、咖啡馆、电影院、便民商铺、农贸市场等相关生活服务设施,便利生活方式才能提供吸引中心城区市民的可能。同时,不可忽视通过提高教育医疗水平聚集人气,配套高水平医院,增添服务车辆用于接送病人,切实方便群众就医,打造医疗服务高地,吸引中老年人入住;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项目,积极引入更多教学质量好的品牌学校和幼儿园进驻新城区,努力打造教育服务高地,吸引中青年家庭入住。

(3)通过优化交通组织集聚人气

城市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老城区的支持,城市新区的发展更无法脱离老城孤立存在,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城市新区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必须强化新老城区交通连接,做好道路建设,优化道路网络,做到城市新区与老城区交通便捷快速,增加公交线路、地铁线路,进一步强化新城区与老城区的联系。同时要完善畅通新城区的内部交通,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便民设施,完善路网结构,完善住宅区周边配套道路、产业园区道路、学校周边配套道路等道路建设,提高新区的生活便利化,吸引公众入住,增加新区人气。

(4)通过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集聚人气

城市新区人气集聚的重要因素是吸引人的入住,提高商品房的入住率,便利的交通是前提条件,城市发展的支撑产业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是保障,教育医疗是重要资源,而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城市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如创建大型中央林荫人行步道、创建大型户外绿化空间、营造自然水体环境、创建核心景观绿化带、建造相应的屋顶绿化设施等。

二、影响城市新区人气集聚的因素

1.人气聚集要有相应的现金流支撑

在当前我国大部门城市新区建设中,往往会建设大量的针对公务员、教师、富人等的住宅小区,给予他们较大的优惠,希望吸引他们入住,以此带动新区人气,但是收入较高的群体,往往大部分有两套或以上的住宅,并不打算或急于入住,单纯依靠该类人群难以聚集新区人气。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应当合理分配高档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以经济适用房吸引底层服务员入住,他们从事餐饮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他们必须住在附近,以此带动相关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现金流,同时还可以化解不同社会阶层的隔阂与矛盾。

2.人气聚集需要一定的空间密度

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大多新区只追求大尺度、高标准和大轴线空间,城市是建的很漂亮,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缺少生气,一座座冰冷的建筑没有亲和力,而且宽阔的街道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亲切感,人与人之间更加冷漠,导致犯罪率更高。而在老城区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密度,城市的生活服务业和商业更为便利与繁盛,邻里之间更趋向亲切,给人更有安全感。

3.生活、商务和通勤的高成本妨碍人气聚集

城市新区“摊大饼”式的发展,高规格的建设使城市新区的物业费、燃气费、交通费成本增加,新区房价往往居高不下,房屋租金高,但是由于城市新区人气较低,房屋的空置率高、出租率低,难以集聚人气。高昂的租金使低端服务业难以进入,小吃店、缝纫店、理发店、废品收购店等城市的普通服务业缺乏,居民生活便利缺失,居民便不愿前往新城入住。人气不足无法带动商业发展,无法完善新区生活设施,不便利的生活无法集聚人气,以此形成城市新区人气不足的恶性循环。

4.夜生活和娱乐缺乏使新区难以聚集人气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休闲的方式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城市居民已经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深层次的夜生活和娱乐休闲成为新的需求。在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夜生活和娱乐设施的建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满足居民的夜生活需求,丰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带动新区人气,创造城市经济的项目尤为重要。

三、集美新城人气集聚

1.厦门市集美新城概况

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核心区域,共6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新城三面环水,规划设置有广场、商业街、游船码头等。拟打造温泉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区、文化中心区、行政中心区、时尚精品消费娱乐中心、体育中心区、生态景观公园、对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教集中区、生态滨水田园城市社区、滨水田园景观高尚社区、物流港区等。主要分为西亭核心区、集美湖(杏林湾)片区、软件园三期、厦门北站片区、大学城片区五大片区,西亭核心区主要发展商务办公;集美湖(杏林湾)片区主要发展生活居住、商务运营、文化教育、生态旅游;软件园三期以软件研发、商务办公功能为主,打造生活、休闲、培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园;厦门北站片区着力打造厦门游客集散中心、海西高速铁路交通中心枢纽,厦门市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厦门城市门户、以及区域性服务业聚集区;片区定位为集产、学、研一体的功能特色区域。集美新城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但因本地段为新建,现阶段周边居民较少,人气冷清。

2.集美新城人气集聚策略

(1)通过学村高校的交流活动,提升新城人气

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依托集美学村内的高校,通过高校加强对外交流,联络集美新城与外界的感情,带动城市人气,提升集美新城的名气。如建立世界集美学子联谊会,整合各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集美系列特色活动,如CUBA、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世界集美学子联谊会、国际大学生3x3篮球联赛、世界华侨华人龙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国际风帆赛、国际游艇竞赛、青运会、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环湖竞走赛事、划艇对抗赛等加强集美新城与世界各地的相聚交流,集聚人气,提升名气。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如嘉庚论坛、华文教育、经贸发展研讨等论坛,吸引学界、商界精英的目光以带动人气。

(2)创新旅游产品建设,集聚游客以提升新城人气

以厦门北站为中心,打造厦门游客集散中心、海西高速铁路交通中心枢纽,厦门市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厦门城市门户、以及区域性服务业聚集区。如建设旅游行政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闲中心、旅游营销中心、交通集散中心等,整合集美学村、夜景工程,突出集美区“环山绕海”的自然条件,重点推进环境和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发展修学游,夜景游,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系统,提升文化品味。

(3)丰富城市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层次以聚集人气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活动是城市人气集聚的重要手段,集美新城可通过提供丰富的城市娱乐活动,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层次,吸引居民入住,增加人气。如通过向全市中小学生轮流开放科技馆等文化场馆,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馆等场馆,带动人气,促进学生家长对集美新城的了解和提升本区域人气;搭建市民舞台——市民公园,在公园里长期坚持举办各类公益性比赛竞赛娱乐活动;依托高校资源,采取高校轮值制度,集美区内各个高校轮动值班,每月在此举办一场活动,政府出具补贴;组织以社区、街道为单位的大型广场舞比赛,进而使本地成为百姓广场舞运动、学习的中心。

(4)积极举办文体盛会,通过赛事活动以吸引人气

通过厦门区域高校,积极联合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厅、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大学生体协等,积极主动承办各类赛事和节事活動,如中秋节、园艺节、网球赛、游泳比赛、机车节、音乐节、户外运动等。同时,加强同国际品牌都市的文化交流,通过东盟10+6国文化交流中心与东盟各国的品牌共同开展娱乐竞赛活动或节事活动,通过两个城市的激情碰撞提升集美新城的知名度与人气。

(5)举办博览会与贸易洽谈会,通过聚集企业来带动人气

以软件研发、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建设生活、休闲、培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提供优惠的招商政策,建立便捷的信息获取和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构建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举办大型博览会和贸易洽谈会,策划重大的活动项目,如海峡动漫展、车展、创意产业交易会、COSPLAY嘉年华、动漫周边产品展销会、旅游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

四、结语

城市人气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新区人气集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现金流支撑,城市空间密度,生活、商务和通勤的成本,夜生活和娱乐设施等,集美新区应充分依托区内的自然资源、高校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通过学村高校的交流活动,新旅游产品建设,城市娱乐活动,文体盛会,博览会与贸易洽谈会等的举办来集聚人气,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孟珏,周春山.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3,33(3):363-370.

[2]李翅.城市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24-29.

[3]邓松水.关于加快三明城市人气聚集的思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2):180.

[4]邹小华.城市新区难聚人气原因探析——以南昌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60(11):63-66.

[5]刘博敏,任佳前.城市滨水区的人气聚集与活力提升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

[6]姜铭,雷仲敏,曲卉青.我国城市新区发展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5-8.

[7]刘士林,刘新静,孔铎,周继洋.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J].中国名城,2016,(1):34-48.

作者简介:

上一篇:演绎推理论文下一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拓展体育教学时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