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2024-07-04

卓越教师培养方案(精选9篇)

篇1: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听香港何文胜教授关于教材建设的讲座有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何亚涛

2016年4月9日,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我有幸听了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的讲座《校本语文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香港经验》,受益匪浅。何教授谈得比较多的是教材建设,表面上离我们一线教师比较遥远。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编课堂阅读拓展材料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所以说,何教授的讲座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何教授在讲到单元教学时认为,大陆、香港、台湾现行的教材编写体系都不太合理。他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正确的,关键是落实的方法:课程的规划应该承传过去大纲所订的48种能力,来建构语文教学目标中工具性的内容;在人文性方面可借鉴新加坡课程纲要,提出价值取向的内容和比重。因此,要落实课程的意念,教科书的编选必须做到以“文”为经、“道”为纬的原则,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意。

批判是容易的,但批判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建构。如何重新建构我国语文的教材体系,不禁想到了涂国文先生在《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优秀教材应该具备的12个标准:

1.它必须是“真实”的。包括事实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语文教材所陈述的事实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语文教材所表达的情感也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假。

2.它必须是“优美”的。包括语言的优美和格调的优美。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母语的运用能力,语言不优美、格调不优美,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不热爱,提高他们的母语运用能力便无从谈起。

3.它必须是“文学”的。文学的语言是最精粹、最优美的、最好的语言。只有文学教育才能拯救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这里的文学教育,不是指一种形态教育,而是一种生命教育。

4.它必须是“人文”的。语文教材必须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必须体现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男女平等意识等现代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发展,关心大众、关心普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5.它必须是“意味”的。语文教材不能单纯追求所谓的“意义”,而要注重“意味”。单纯追求“意义”,语文教材就会变成说教的工具,学生反胃,教师反感;只有注重“意味”,才能释放母语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

6.它必须是“个性”的。语文教材需要个性化,大一统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无魂人”。目前全国好像有5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12种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个性化”建设上,应该说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7.它必须是“普适”的。语文教材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体现人类的普适价值,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态度与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当代人”。

8.它必须是“经典”的。经典容易进入血液、融入生命;粗制滥造的作品天然与生命相斥。当然这里说的经典不是山寨的经典、被阉割了的经典,而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唯有原汁原味的经典,才富含高营养。

9.它必须是“本位”的。这里说的“本位”指的是学生本位,不是成人本位。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坚持学生本位,不能站在一种成人本位的社会视角,向学生灌输踏上社会后怎么符合成人社会的规则,而漠视学生当下的生活。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的,自己或找他人编写、改写作品,让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伪文章”进入教材。

10.它必须是“公民”的。语文教材必须淡化国家意志,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现代的“世界公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判定一部教材是否具有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11.它必须是“长远”的。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摒弃那些短视的、繁琐的、重复的、支离破碎的、耗时低效的“指导”或“训练”,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

12.它必须是“距离”的。真正优秀的教材必然是那种远离意识形态、挣脱了意识形态桎梏的教材。而那种教材,是能够穿越历史时空,长久流传的。

对照何教授的理论依据和涂先生的优秀教材的标准,笔者认为,当下在课堂阅读拓展材料的选编上存在着许多误区。

1.拓展无度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含义,总认为多比少好,有比无好。因此对文本拓展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2.舍本逐末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但必须以用好文本为基础。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荷花》时,拓展了初中的《爱莲说》一文,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3.盲目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于是乎,数学、社会、品德、美术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执教《九寨沟》时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作一首曲、画一幅画来赞美九寨沟,却将语言的品味搁置一旁。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我们要拓展文本资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语文实践,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应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1.讲究时度

(1)课前拓展性阅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开端。在课堂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指明训练阅读能力的路径。2.讲究标度

(1)在文本留白间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存疑处适度拓展。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生成亮点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拓展王安石改“绿”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严谨。3.讲究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语文教学的拓展,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于文本有全面的思考,从而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合,提升了阅读感悟。

篇2: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为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卓越教师,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并能起到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我校卓越教师培训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2-3年的努力,培养一支由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县卓越教师、及各类优秀卓越教师组成的青年卓越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着重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青年卓越教师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

2、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卓越教师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活动,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让青年教师先定格,再入格,直至跳出“模式”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为集体体现校内“帮扶”成果,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3、“压担子”促使青年教师更稳定、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的稳定、持续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内因,是主要动力,外部环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学校工作中,对青年教师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我校将坚持以青年卓越教师的培养为龙头,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让的孩子快乐成长起来。

三、卓越教师培养

1、凡被评为本的卓越教师,实行公开。

2、学校、个人制定本培养计划,并认真落实。

3、学校创造条件为卓越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4、要求卓越教师每人自订一份报刊杂志。

5、每学期学校提出卓越教师到校外先进校学习、交流2-3天。

6、每学年卓越教师组织公开课一节,每学年卓越教师撰写有价值的论文一篇,并在区级以上获奖。

7、适时组织卓越教师参加市、区教育教学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8、学校每年对卓越教师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作为卓越教师。

9、学校对卓越教师实行奖励,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卓越教师培训

(1)参加各级举办的卓越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卓越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做好名师、学科带头人带名人、带学科组活动。(3)搞好课改交流,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

(4)各级卓越教师要及时上交有特色的经验材料。

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篇3: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今天在座的各位学员都是优秀的校长, 大家既是教师队伍的一员, 更是教师的带头人。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 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 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 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探索开放式培养教师的途径, 学习借鉴各国的成功做法, 为中小学校长、教师出国培训交流提供机会, 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打拼探索, 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而言,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能上学”发展到“上好学”。在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以后, 教育的不公平和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 而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优秀的校长和优秀的教师。我非常尊敬的刘彭芝校长正是抓住了这一个关键的问题和核心资源, 高度重视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在辐射共享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的重要性。人大附中从2002年开始探索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 用十年的时间不断实践, 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最终形成了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同时也是教育均衡的关键, 是培养优秀的校长、优秀的教师, 优质学校在培养和培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前不久,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正式成立, 这意味着在刘校长的领导下人大附中及其联合校的优质资源将在联合总校的框架下面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协调, 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不仅如此, 人大附中刘校长也高度重视我国中西部农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 主动积极参与了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 培训了一大批农村教师, 人大附中培训的效果在教育部所有的示范性项目例行评估当中排在第一位, 超越了所有承担“国培计划”的高等学校, 我对刘校长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奉献由衷的感觉欣慰。人大附中的优质资源现在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且成果显著, 我觉得非常感动。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对刘校长和人大附中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双卓基地”是培养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重要载体, 本次开班仪式也是人大附中联合校总校成立以后首次重大举措。基地第一期的校长班非常成功, 共有89名校长学员经过三年的时间和6次大型的集中培训, 合计350个学时, 已经先后顺利结业。刚才我也听到了上一期学员代表的发言, 感觉他们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人大附中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我相信第二期校长班在刘彭芝校长的引领下, 结合首期校长班的经验将办得更加富有成效, 成为中国卓越校长、卓越教师成长的摇篮。

这次校长基地启动仪式也是在喜迎党的十八大的大背景下召开的, 是基础教育领域以“培养卓越校长、卓越教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最后衷心祝愿“双卓基地”越办越好, 祝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凝心聚力, 在教育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取得更大的成就, 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伟大理想。

篇4:卓越教师培养策略的探讨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对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和理解,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具体定论。柳海民、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一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二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刘湘溶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出类拔萃。

二.卓越教师的特征

1.科学的教育理念

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也能够积极推动教师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学生观上。卓越教师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特点为中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在生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2.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扎实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丰富、充分、完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是保证其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这里所说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有教育原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等几种类型,这些知识在每位卓越教师身上的体现和构成是不同的,这或许就是决定他们独特风格的基础条件。

3.卓越教师对教育具有真挚的爱

卓越教师在教育情感上的突出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这种对教育真挚的爱的情感是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对教育信念的情感支撑,是其教育行为和实践的内在动力之源。当然也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爱。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

1.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人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德才兼备,并有某种特长的人。”想要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就要有能培养这样人才的目标。首先,“卓越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高层次统驭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及时将研究能力转化教学能力。其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再次“卓越教师”必须具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鉴于这些要求所以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就不言而喻了。

2.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学校应该给予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网络精品课程,并能组织学生有序学习。首先,增加有关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开设,并且要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师范生在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如,微格教学课程开设。

3.要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

加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卓越教师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活动是把教育理论运用实际的过程,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教学这门艺术,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培养质量。首先,可以实施双导师制。选择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老师,这些老师都是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师范生更早的走进课堂,了解真实的教学。其次,进行“迁移后拓”的实习战略。所谓前移后拓,就是把教育教学实习有效地前移到一年级和拓展到大学四年级二期,实现对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全程培养。大一就开始走进中学的课堂,观摩学习,此过程持续到大四第二学期。这种战略实习现了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以及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合理选择真正在教育教学上有所造诣的老师担当师范生的任课老师。他们不仅要熟悉当今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多的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新颖。作为师范院校还要建设了一支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为中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些一线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篇5:卓越教师培养工作计划

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行动指南。

2、具有牢固的职业思想。具有牢固的职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它体现了合格的体育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3、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他们,关心他们成长;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营造民主教育、民主教学的氛围,体现体育教师良好的品行修养和人格力量。

4、专业术科理论知识:掌握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等术科基本理论与裁判知识。

5、专业术科实践知识:掌握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等术科实践技能与临场裁判能力。

6、应用心理学知识: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咨询经验与技能。 言组织教学和正确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

1)善于在体育教学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设计与计划。

3)能够运用所搜集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4)能够撰写各种形式的体育学术文章或论文。

运动能力

1)能熟练、正确地掌握各种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2)在“多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达到“一专多能”。

3)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六、管理创新

加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

1、进一步健全体育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立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管理工作委员会,集体研究学院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环节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评估和调控。

2、制定《体育学院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开展一次教研室评估工作,对优秀教研室给予了一定奖励。

篇6:青年教师卓越课堂赛课活动方案

青年教师卓越课堂赛课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重庆市“卓越课堂”行动计划落实到教学行为中,促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全面发展,根据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使优秀的青年教师能迅速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原动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数学组特举行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此次活动,旨在掀起一股教育教学热潮,一方面为全校青年教师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竞风流”的学校教育氛围;另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能在此次活动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的独立备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拓展视野,开拓进取,进一步解放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

二、活动过程及要求:

1、赛课时间:11月7日——11月8日

2、赛课对象:数学教龄在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分别是:刘才玲、刘亚丽、刘红燕、余芳、王茜、夏建军、张娟、孔令梅八位教师。

3、赛课地点:7日本部校区,8日中海校区。

4、评选内容及程序:自主选择内容独立备课,上课。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目标清晰,教材处理恰当,教学方式灵活,反馈及时有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按教学设计(20%)、教学行为(20%)、学生活动(20%)、教学效果(40%)四个维度进行评比

5、评委会组成:李敏、刘明维、李祖满、王洪德

6、评奖: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

弹子石小学

篇7: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作为重要推进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与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实现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和持续开展,最终实现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参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很多青年老师自身都没有搞清楚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成热,也不完善,没有调动专任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即使有机会也是短期的“走过场”,失去了工程实践的真正意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省市共建高校,再加上学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使得学校在引进高层次工程实践类人才方面缺少经济动力支持,又缺乏政策导向,导致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难以引进;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只希望能够独享人力资源,而不愿意将优质人力资源向学校输出。以上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二、“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阔工程教育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涵,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突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和重视理论、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这就要求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切实结合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等实际工程问题组织“亲临现场”的教与学。

5.加强知识储备,应对知识体系更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知识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因此,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工程实践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学历,过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加强,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从教过程中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更不可能自觉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育之中。学校应在思想上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逐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工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破原理论教师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现状。

(三)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计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工程单位参加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师脱产学习有难度的情况下,要通过多渠道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职。推行校企联教模式,把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融入工程教学,以带动和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半年左右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从事技术岗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技术、流程等,同时以助理的身份在生产等各方面协助企业整改,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2.有计划地选拔卓越计划参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教育培训”,以及到同一类型卓越项目高校学习、取经。

3.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信息的工程技术报告,以拓展青年教师知识面。

4.有计划地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四)搭建、优化校内工程实践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质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参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新建或改扩建。不仅要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校内工程中心实施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资源,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使青年教师完成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素质训练,能够独立完成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和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

(五)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科研双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实现科研和教学并举,一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深入的教学积累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在深入系统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有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反过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也有效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涵的理解,青年教师受益最多。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1. 针对卓越计划参与的青年教师设立助推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该助推基金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素质。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博、硕士学位提升项目”、“省内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项目”等。

2.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提升工程,根据各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努力营造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所长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结构合理、水平高、实力强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3.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倾向青年教师,科研设有青年专项优惠政策,扶持青年教师。学校制定的政策从支持对象方面,是面向青年教师的,对申请者的年龄有明确的限制。从支持方向上,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从支持强度上,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极大地鼓励了青年教师积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也是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任务。它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和教师协同作战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刘红,邓子玉,杜晓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教师素质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9):275-276.

[2]雷芳,陈前斌,李强。基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32):239-240.

篇8:卓越教师培养策略的探讨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对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和理解,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具体定论。柳海民、 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 “一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二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刘湘溶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出类拔萃。

二.卓越教师的特征

1.科学的教育理念

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也能够积极推动教师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学生观上。卓越教师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特点为中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在生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2.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扎实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丰富、充分、 完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是保证其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这里所说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有教育原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等几种类型,这些知识在每位卓越教师身上的体现和构成是不同的,这或许就是决定他们独特风格的基础条件。

3.卓越教师对教育具有真挚的爱

卓越教师在教育情感上的突出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这种对教育真挚的爱的情感是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对教育信念的情感支撑, 是其教育行为和实践的内在动力之源。当然也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爱。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

1.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人才,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将其解释为:“德才兼备,并有某种特长的人 。” 想要培养 出卓越教 师人才,就要有能培养这样人才的目标。 首先,“卓越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高层次统驭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及时将研究能力转化教学能力。其次 “卓越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再次“卓越教师”必须具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鉴于这些要求所以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就不言而喻了。

2.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学校应该给予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网络精品课程, 并能组织学生有序学习。首先,增加有关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开设,并且要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师范生在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如,微格教学课程开设。

3.要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

加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 是培养卓越教师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活动是把教育理论运用实际的过程,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教学这门艺术,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培养质量。首先,可以实施双导师制。 选择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老师,这些老师都是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师范生更早的走进课堂,了解真实的教学。 其次,进行“迁移后拓”的实习战略。所谓前移后拓,就是把教育教学实习有效地前移到一年级和拓展到大学四年级二期,实现对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全程培养。大一就开始走进中学的课堂,观摩学习,此过程持续到大四第二学期。这种战略实习现了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以及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篇9: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 卓越小学教师 内涵 共同特征 培养 保障与维护

一、卓越小学教师的内涵审视

1.卓越小学教师的缘起

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遵循这一指示,教育部在2010年联合行业协会实施了以培养创新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并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分别推行“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和“卓教教师”三大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正是基于“卓越教师”计划应运而生的产物。

2.卓越小学教师的界定

“卓越”(excellence),根据《新华字典》(第11版),解释为“高明、高超、杰出、不平凡”[2]。

援引权威资料,笔者将“卓越”一词修饰限定于“小学教师”之前,所谓“卓越小学教师”,居于“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位列之上,卓越小学教师不论是在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还是在班级管理等领域都应出类拔萃、成绩斐然。

就“卓越小学教师的发展进程”而言,首先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入职的新手教师,这类教师处于刚入职的适应探索期,他们努力完成从师范生向职业教师的角色过渡,并按照教学常规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但在班级管理、组织教学等方面却相对迷惑,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上述新手教师经过五年左右教育教学工作的磨练期逐渐趋于成熟,处于这一时段的教师已转化角色,从新手教师迈向合格教师行列,基本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能够满足教师岗位的要求。他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刚入职时的不适应状态,但却要面临着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不断砥砺自我,努力从经历中萃取经验,实现突破,向更高职业阶段——优秀教师跃迁。优秀教师已相对成熟,他们倚仗业已积淀的工作经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逐渐从所处群体中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进入到了事业发展的平台期,高原现象使这一阶段的教师再度迷茫,找不到事业突破口。因此,这些教师一方面因其骨干示范作用,荣膺美誉;另一方面也因其无从突破,身陷瓶颈发展之中。笔者认为,卓越教师正是因此孕育而生,是优秀教师厚积薄发、向上迈进的华丽转型。卓越教师应具有相对博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较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在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业绩突出。他们不仅能够发挥模范作用,也有能力成为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专家型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自我实现),将自己的探索成果与人分享,并为处于前几阶段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卓越小学教师的共同特征

1.知识丰厚

首先,卓越教师要有丰厚的通识知识,既要通晓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常识,又要与时俱进,通晓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课程标准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就可以不断充实教材,促使小学课程能符合学情,变得既丰富又富有特色。其次,卓越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并对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了熟于心,以使其教育教学能遵循科学规律,顺应学生发展。最后,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卓越小学教师在应对课堂生境时区别于其他同行的出色超然之处。

2.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位学生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做到“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3]。作为一名卓越小学教师,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尊重上要做到无一例外,真正把学生当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来进行呵护和教育。

(2)理解每一位学生

成人与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体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正是因为这种疏离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如果教师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分歧。因此,卓越小学教师要理解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言行要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绝不能生硬照搬、武断行事。

(3)欣赏每一位学生

卓越小学教师要懂得赏识学生,通过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孩子的特有才华,发现、欣赏并由衷赞美他们,是建立并激发学生内在自信心的最好手段之一。

3.领悟教育

(1)熟知教育理论

要想成为一名卓越小学教师,必须熟知教育理论,但也绝不能止于“熟知”。卓越小学教师要在熟知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观。每一位从师范院校踏入到教师行列的师范生,都具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前提条件。在未来,要努力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卓越的小学教师。

(2)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的本质理解上形成的先进教育观念。卓越小学教师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用合体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理念去深化教材、细化文本、优化教案,这也是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4.精于业务

(1)全面地洞晓教材

卓越小学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极强的理解能力。新课程要求小学教师改变以往的教材观,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4],卓越教师之所以教学水平比一般教师要高超,与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教材是分不开的。尽管教材是由课程专家编制的,但它有可能因地域差异而不符合学情、班情或校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智慧取舍,融会贯通。

(2)娴熟的教学技能

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离不开教师优秀的教学技能,卓越小学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确保学生在三维教学目标上得到发展。也正是这些科学灵活的教学技能,才能突显卓越教师的卓尔不群。

(3)有效的课堂管理

卓越小学教师只有具备有关课堂管理的技巧和能力,才能使自己与课堂客观环境和学生三者关系处于和谐之中。有效的课堂管理能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卓越教师的能力表现形式之一。

5.善于思考

(1)善于课前思考,合理运用多媒体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卓越小学教师能否在互联网中整理资料并获得信息,能否利用多媒体为教学助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结合起来,将抽象理论形象呈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并提升授课效率。

(2)善于课后反思,勇于创新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反思者和研究者,卓越小学教师应善于思考研究,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他们还应乐于研究,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此外,卓越教师应具有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奋进精神。卓越教师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嵌入,将之嫁接、融合、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在“教师—学生—文本”间形成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实现“裂变巨变式”的融合与创新。

三、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启示

1.课程体系的集约化

课程培养是实现卓越教师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要根据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构建全面化的课程体系,全面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精选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教学流程严格把关,提高质量。重视开设能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课程,精选主题、精进业务,为师范生毕业后成为可以胜任岗位的“卓越型”小学教师提供支持。

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不能只靠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卓越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依赖于教师本身的实践智慧(对当下教育情境的合理感知、辨别以及对教育道德品行的深入顿悟)。故而,为了培养师范院校学生的实践智慧,观摩实践类的课程应该贯穿于学业的全过程,确定各阶段实践学习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有效性。做到实践前有周全部署,实践中有教师指导,实践后能形成深刻反思。

3.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基地学校的优秀教师共同培养在校学生的一种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师范院校教师与基地学校教师构建师范教育师资队伍联合体,互利互惠、双赢发展。鼓励师范院校教师到小学去观摩学习,与基地校教师交流切磋,共同研究培养方案和培养举措。

四、卓越小学教师的保障与维护

1.构建教师评价指标

逐步构建卓越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科学合理的指标组成是保证评估客观准确的核心要件之一。从微观着眼,聚焦小学教师的某一节课;从宏观定夺,符合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普遍理想状况的认识与追求。此外,就评价指标的选定形式而言,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如何评”的问题,即“因类(各种学校类型)制宜”。以适切的形式开展卓越小学教师评价,渐进确立评价保障体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如区别不同的评估对象(教师个人)、地区(辐射全国各地)、学校类型(基于办学条件、办学单位、招收对象等划分)等,或者准入的不同侧重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2.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基地学校三位一体维护体系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5]。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是连接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地学校的纽带,高等院校应该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地小学合作交流,形成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地小学的深度合作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基地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互信互利体系。三方协同创新,联手推进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顺利进行。由高等院校主导,通过变革培养方式、优化课程配置、完善评价体制等途径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成为卓越小学教师的潜能。此间,高校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元沟通,逐步深化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意义。此外,基地学校要发挥协同配合作用,携手高校共同制定实习见习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做好学生指导工作。

总之,卓越教师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各方密切配合,更需要教师自身的辛勤努力,以此形成合力,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进而促进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门户网站.部委通知(2010-3-1)[2015-11-0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审室.新华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谢国忠.卓越小学教师:内涵、特征与职前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4).

[4] 祁海英,任丹.小学教师处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4-08-19)[2015-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作者:王婷婷(199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宁先达(1987-),男,辽宁抚顺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美林小学教师,硕士。]

上一篇:礼仪礼貌的知识下一篇:童话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