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

2024-07-20

叶公好龙(通用14篇)

篇1:叶公好龙

【成语】叶公好龙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

【简拼】yghl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 我们再不要重犯叶公好龙的错误了。

◎ 咳,叶公好龙,只不过是神话传说,那还定个'龙年'呢。"

【英文翻译】lord ye who chaimed to be fond of dragons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when a real one appeared.

【谜语】倾古雄才爱中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成语正音】好,不能读作“hǎo”。

【成语辩形】龙,不能写作“尤”。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2:叶公好龙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叶公好龙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

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shè)gōng hào lóng

【解释】: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近义词】:表里不

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毫无差别。

【谜语】:绍翁喜欢蛟(打一四字成语)

篇3:鞋企重视人才,别学叶公好龙

诚然, 每一个鞋企老板都懂得人才在企业的重要性, 有的在苦苦寻觅, 有的用重金聘请, 但是, 有的鞋企老板真正遇到了人才, 也不知道珍惜, 轻易地与人才擦肩而过。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 自称叶公, 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 在酒具上刻着龙, 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 很是感动。一天, 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 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 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见了, 吓得脸都变了颜色, 惊恐万状, 回头就跑。天龙感到莫名其妙, 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 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这是子张讽刺鲁哀公所谓的“爱才”所讲的故事。“叶公好龙, 好其是而非者。”目前中国个别鞋企老板犹如鲁哀公和那位叶公, 天天把爱人才、用人才、惜人才放到口头上, 但真正遇到了人才, 就把人才当蠢才、奴才用, 更谈不上要以人为本。一位温州鞋企老板告诉笔者, 自己虽然文化低, 但对人才极为敏感, 善于识才, 可就是无法驾驭人才。所以他一方面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 一方面又不能放手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老板事必躬亲, 把自己搞得很累。

笔者在东莞、温州、晋江、成都采访时发现, 一些鞋企老板虽然也讲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看他的经营就知道, 他只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来扩大产品生产, 一心关注成本、利润等现实问题, 并不愿真正地使用人才。在鞋企, 真正优秀的人才并不多见, 你夺我抢的人才往往局限于营销、设计和管理, 那些像三国中军师一样的策划人才一般不会被重视的。为什么?因为能多出几双鞋, 设计几个样式老板能看得见, 所谓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摸不着看不见, 老板感觉很“虚”, 所以, 不是将人才“束之高阁”, 就是将人才“打入冷宫”, 这也是目前鞋企缺少崭新的发展理念的原因。可以想象, 企业没有“军师”, 即便有了专利成果、运营体系, 也会缺少发展理念这个核心元素。缺失发展的核心元素, 鞋企怎么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呢?

篇4:“叶公好龙”和叶公治水

在我国,乃至华语范围内,千百年来,有一则广为流传,讥讽不务实、图虚名的寓言故事,这就是“叶公好龙”。故事中说,叶公其人特别爱好龙,他把住所的梁柱上雕刻上龙,墙壁上绘画上龙,穿着的衣物上刺绣上龙,真可谓到处是龙、到处有龙。龙知道他如此喜爱自己,便去造访他。叶公见到真龙后,竟吓得魂不附体。 据史料记载,河南省的叶县,春秋时代确实有位姓沈名诸梁字子高的名宦,做过楚国叶县的县尹(或称县令),因此被称为叶公。楚国政权中没有郡之设,县即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楚国国君称王,地方长官称公,这就是沈诸梁称叶公的来历。

由于有这则寓言故事流传,尽管叶公沈诸梁已作古二千五百多年了,可其间他被出尽洋相,一直被弄得声名狼藉,成了人们的笑柄。一提到叶公,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口是心非、滑稽可笑的小丑。甚至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在著作中加以引用,作为反面典型来教育人。

其实,这是历史给叶公开的玩笑。真正的叶公沈诸梁,是一位勤政廉政,不居功骄傲,体恤民生,兴修水利的好官员。

史书记载,当时楚国遭到白公之乱,令尹子西被杀,惠王被劫,在国难当头之时,叶公率师与国人攻打白公,他以龙旗为标志,充满了号召力和凝聚力,他统帅的军队,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经过生死搏斗,终于平定了叛乱,楚国国势才得以稳定。楚王赏封他为令尹兼司马,掌管军政大权。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奠定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基础。这样的功劳,可谓功勋卓著,但他有功而不自居,竟荐贤让贤,自己甘愿回到条件比较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的北疆边陲叶县,只作了个封疆之吏、地方长官。

关于叶公宰叶期间的政绩,《战国策·楚策》有这样的记载叶公治理叶邑(今叶县)期间,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地富一方、境强四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叶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现叶县城南15公里澧河与烧车河交汇处,地处黄淮平原西南边缘,属浅山丘陵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是南北交通枢纽和南北文化交错的十字路口,当时也是楚国北方的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叶邑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叶公继承其父的“扶民”主张,提倡农桑,兴修水利。

叶公到叶邑上任不久,他了解到以前的历任长官都不注重水利建设,结果使水源丰富的好地方,变成了水患不断的“泽国”和灾害严重的地区,百姓苦不堪言。体恤民生的叶公组织人力,对叶邑的自然环境做了实地调查,他发现叶邑地形特殊,南高北低,是由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带。每到雨季,南山上的五龙口(五条沟水)如五条小龙般汹涌而下,跃过浅山丘陵,很快就把北面低矮的平地变为“泽国”。雨季过后,丘陵地带由于蓄不住水,又变为了旱地。北涝南旱,年年折磨着百姓。经过调查研究,叶公发明了以“陂”治水的方案。“陂”,就是在农田集中的村庄,修筑半圆形的深沟和堤,形状如同城池的护城河和城墙,当地百姓叫它水城。“陂”的作用,或防洪,或蓄水,它既能使平凹地方的房屋、农田免受水淹之害,又使雨季之后丘陵地带不受干涸之灾。叶公率领百姓在叶邑修了东西两陂,东陂用于拦洪,西陂用于蓄水。从此叶邑百姓享受水利之益,再无涝旱之灾,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无人不夸叶公功绩卓著、功德无量!

据《水经注》记载,西陂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陂面积约20平方公里,足以浇灌几十万亩耕地。东西二陂是继孙叔敖筑芍陂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比西门豹渠早百余年,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叶公筑“陂”治水,是中国最早的小流域治理水利工程范例。据史料记载,西汉的水利家召信臣和东汉的发明家杜诗,就是借鉴了叶公治水的经验,分别在南阳太守任上效仿叶公兴修水利,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现西水城,当地人又叫北水城的“西陂”,前些年在平整土地中,被村民平填掉,东水城,当地人又叫南水城的“东陂”,现在还屹立在原址,二千多年来一直在发挥着效用,前些年“五龙口”即五个沟溪交汇处,被洪水冲出一个大豁口,2007年开始,河南省水利部门又拨来专款,正组织人员和机械在修复,完工后,“东陂”将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可以告慰叶公在天之灵的是,他的兴修水利造福民众的事业,后继有人。

2008年4月24日,笔者奔波百里,来到“东陂”踏访,看到五龙口处的修复工程正在扫尾,即将重新发挥效应,重放光彩。正在地头巡视麦田的南水城村60岁的女村民王意娃,指着绵延数华里的“东陂”说:“这南岭是老叶家修的,俺这儿的人得济几千年了,现在政府又接手弄,俺的地会打更多的粮,日子会越过越好。”

叶、孔二人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叶公是尚法的。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孔子注重亲情伦理。是反对大义灭亲的。

造福桑梓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可历史为什么会给叶公沈诸梁头上扣上屎盆子呢,这与大圣人孔子有关。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赴叶邑游说叶公沈诸梁求官,他与叶公谈论“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之道。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说:“吾党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寥寥数语,道出叶、孔二人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叶公是尚法的,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孔子注重亲情伦理,是反对大义灭亲的。上述根本分歧,注定孔子来叶“求官”的失败结局,他的行情不被看好,甚至叶邑农夫都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篇5:扩写《叶公好龙》

叶公,字子高,叫叶子高。人们都亲昵地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家里用的东西上画着五颜六色、张牙舞爪的龙,屋子内外也都用刀笔刻画着各式各样的龙,每条龙都栩栩如生、腾云驾雾,好像要破墙而出,直冲云霄似的。

叶公好龙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真龙那里。真龙感慨万分,于是让部下打听真龙的家。真龙自言自语道:难得有一个凡人对我如此崇敬,我一定要当面道谢他。不一会儿,真龙便心怀感激地朝叶公家飞去。

这时,叶公正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画龙。霎时间,外面风雨交加、雷声交加。叶公刚走到窗前想关窗,没想到这时候龙头从窗户探进来。叶公揉揉眼睛,想必是自己看错了。没想到这一揉眼,反倒更加清楚了。只见真龙甩动尾巴拖在厅堂里,头似驴、角似鹿、足似凤、腹似蛇、须似人、头似牛、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跟自己画的东西十分相像,心里想:都怪自己虚张声势说喜欢龙,现在倒好,把天上的真龙招下来了,看着它凶神恶煞的样子,一定会把我吃了。叶公再看青龙一眼,只见它两个鼻孔冒着青烟,又张着血盆大口。龙对叶公打招呼,但叶公却以为龙要把它吃掉。叶公吓得心惊胆颤,连忙逃窜。逃到厅堂时,又发现一条巨大的龙尾挡住了去路。叶公心中一颤:前后都没去路了,难道我今天就要葬身此地吗?当真龙看见叶公脸色苍白、六神无主、魂不附体的样子,大所失望,于是摆摆尾,扫信地飞回天上。叶公想:幸亏天龙看我不顺眼没有吃我,以后可不可以说自己喜欢某种东西,不然会得到报应的!

篇6:叶公好龙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

篇7:叶公好龙英语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man called Lord Ye from the State of Chu are keen on dragons, as a consequence of which he had his whole house painted and carved with various patterns of dragons.Having heard the news that someone has such a strong affections for him, the genie dragon in the heaven decided to pay Ye a visit as a kind of gratitude.However, on witnessing the real dragon’s head craned through the window, Lord was scared to death and fled away from his house instead of feeling excited.Thus, the idiom is often adopted to describe those who seem to go in for something but actually no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篇8:叶公好龙

师:今天, 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位著名作家最新创作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发阅读资料, 内容附于本文“备课笔记”中) 。

生: (笑) 马老师, 这篇文章不是你写的吗, 你怎么说自己是著名作家呢?

师:我每一次写作, 都会把自己当成著名作家, 这样我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思考, 精心创作, 仔仔细细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所以, 每一个同学写作文的时候, 都要把自己当成小作家, 要对自己有信心, 只有这样, 你才能写出佳作来。下面, 请同学们听我来朗读自己的大作吧!

(朗读《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

师:“……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我刚才读的这几个自然段, 交代了我对狐狸看法的转变, 写到了读书要读出新意, 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接下来我要读的这三个自然段, 列举了三个故事, 大家要仔细听。这三段文字里, 不仅概括了故事原本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 还写出了我对这些故事的独一无二的理解。请同学们一边阅读, 一边用笔画出我对这三个故事的全新理解。 (师继续朗读文章)

师:大家对我写到的这三个故事都很熟悉吧?《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 《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而《列那狐的故事》讲的是惩恶扬善的道理。我想, 这些标准答案大家早已从课堂中学习到了, 不过, 我联系生活, 深入思考, 却有了崭新的发现。现在, 请同学们说一说, 在《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里, 哪个句子是我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话, “我以后对人说话的时候, 可要多多注意”。

师:概括含义的句子要说得清楚、准确, 这句话说得并不明白, 要多多注意什么呢?你再想一想。

生: (阅读, 思考) 那是这句话吧:“语言, 真的很神奇, 它既能让和善的人大发脾气, 一脚把你踢出十万八千里, 也能让谨慎的人放松警惕, 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你。”

师:这回说对了, 这句话才是我对这个故事含义的独特感悟。你们看, 狐狸之所以从乌鸦的嘴里骗出了美味的肥肉, 正是因为它的话说得十分动听。从这个角度来想, 语言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视呀!现在, 谁能来说一说, 我对《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含义的独特感悟是哪句话?

生:“其实, 如果让凶狠的老虎与狡猾的狐狸比一比, 虎霸王更是罪大恶极, 早就应该被枪毙”。

师:在总结文章含义的句子中, 一般不提到文中的人物或事物, 它应该是一个做人或做事的道理。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原本的含义, “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而没说“依仗老虎的势力欺压小动物”。

生: (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句:“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只要你做到知己又知彼, 就能够谋划出降服他的妙计。”

师:对, 就是这句话!理解这样的故事时, 你们要善于联系生活, 在生活当中, 就有一些人依仗别人的权势胡作非为。但是, 换个角度来思考, 也有许多大人物栽倒在小人物的手里。对一篇文章提出新的见解, 并不是说大家可以瞎想, 你们提出的想法要合情合理。现在, 请大家来说一说在《列那狐的故事》里, 我明白了什么全新的道理?

生:“拥有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 危急时刻可以自己救自己。”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总结文章含义的技巧。我写这篇文章, 也有一个目的, 你能发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吗?

生: (思考) 应该是中间这句话吧:“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

师:这句话确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不过, 最简洁的概括句并不是这句话。

生:“读书就像把种子埋进地里, 你的大脑就是决定种子命运的那片土地”,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 是这句话吗?

师:总结文章含义的句子, 一般不使用修辞手法, 常常直接明了地说明作者的意思。你先说一说从这篇文章里, 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读文章时, 要自己动脑筋, 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要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师:所以, 这句话是……

生: (恍然大悟) 我找到了!“不做人云亦云的奴隶, 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属于你的那片土地必将创造奇迹。”

师:这正是我想告诉同学们的话, 你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不要仅仅满足于理解了文章的正确含义, 还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因为你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让你感受最深的, 让你最难忘的。

埋下一粒思考的种子

师:为了考查大家的分析理解能力, 请大家阅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师范读, 讲解翻译) 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 有的同学可能早就熟悉这个故事了, 可是, 我问问你们, 这个叶公到底喜不喜欢龙呢?

生: (争论) 喜欢!不喜欢!

师: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以写龙。”到处画的都是龙, 叶公当然喜欢龙了。

生:叶公见到真龙, “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肯定是不喜欢龙。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文中先写叶公喜欢龙, 又写叶公害怕龙, 这鲜明的对比, 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句话, 他喜欢的是“似龙而非龙者也”。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而是假龙。读到这里, 你明白这篇文章要表达的含义了吗?请大家注意, 理解文章, 概括含义的时候, 要联系生活, 不要局限于叶公和龙, 叶公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爱吹牛的人!

师:他的屋子内外到处都画着龙, 人们都以为他真心爱龙呢,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说他是爱吹牛的人, 很有道理。但是, 我们先别忙着下结论, 老师举两个生活中的事例, 你们听听。比如我, 站在讲台上大讲学雷锋, 我的偶像是雷锋, 我要做当代的活雷锋。放学了, 出了校门, 我遇见一位老奶奶, 艰难地拎着两筐青菜, 累得东倒西歪, 差一点儿撞在我的身上。我怕蹭脏了自己的衣服, 赶忙躲得远远的。嘴上说学雷锋, 真需要学雷锋的时候, 我却逃跑了。嘴上说得可美了, 实际行动却做不到, 这种人就是生活中的叶公。再比如, 某些官员的办公室里高高地挂着条幅:“大公无私”, 可是他们心里想的却是“损公肥私”, 这种人也是生活中的叶公。如果我们不用“爱吹牛”这个词儿, 谁能用更准确的词语概括叶公这种人的特点呢?

生: (纷纷回答) 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两面派!谎话连篇!……

师:很明显, 这篇文章是在批评讽刺这种人。如果概括含义的话, 那就是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的人。 (板书:言行一致)

师:《叶公好龙》的故事创作于两千年前的汉朝, 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情。孔子有个博学的弟子, 名叫子张, 他听说鲁国国王鲁哀公到处招纳天下人才, 并且宣扬自己渴望人才, 珍惜人才, 重用人才, 便千里迢迢赶到鲁国求见鲁哀公。不成想, 鲁哀公整天忙着吃喝玩乐, 没工夫召见子张。子张耐心地等了七天, 又闹心地等了七天, 终于识破了鲁哀公的真面目, 原来, 他宣扬自己爱惜人才, 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其实, 他对人才根本就不感兴趣。于是, 子张让仆人传话, 给鲁哀公讲了《叶公好龙》的故事。这就是《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听了“子张应聘”的故事, 同学们应该更清楚地理解《叶公好龙》的含义, 鲁哀公就是和叶公一样的人, 子张是在拐弯抹角地讽刺鲁哀公。

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今天, 我们既然已经阅读了《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标准答案。那么不标准的答案, 常常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我想请大家联系生活, 大胆思考, 你对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哪些全新的理解。大家认真思考, 然后把你们想到的含义用一句话写出来。 (师指导巡视, 生笔答)

师: (许多学生面有难色, 师提示) 我先来做个示范!刚才我们理解的标准答案是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的人。要想挖掘到全新的感悟, 就要换角度思考, 既然生活中有口是心非的人, 那么, 我们就要小心上当受骗 (板书:小心受骗) 。我想, 子张经历了这件事以后, 他的最大收获也是这个。

生:我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不应该爱慕虚荣。

师:你能不能解释解释自己的想法?

生:龙是高贵的象征, 他说自己喜欢龙, 到处画龙, 可是真龙来看他, 他却吓跑了, 这说明他喜欢的只是龙的高贵, 说明他很虚荣。

师:说得真好!龙多神气呀, 叶公把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用龙做装饰, 的确虚荣! (师板书:爱慕虚荣) 还有谁想来讲讲自己的理解?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不一定是不喜欢龙, 真正的龙长得那么吓人, 谁能不怕呀?

师:哈哈, 我同意你的观点。那我们站在龙的角度来想一想, 你说的这个观点应该怎么概括呢?龙出门前也不照照镜子, 自己长得那么难看就已经犯错了, 还跑出来吓唬人, 是不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呀? (板书:自知之明) 也是从龙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全新的感想。龙不在天上好好呆着, 却跑到人间来, 下来之前也不说给叶公发个短信, 约好见面的时间, 它做事可真是莽撞!

生:是不是告诉我们做事儿不要莽撞, 要懂礼貌?

师:对呀! (板书:不要莽撞) 哪位同学还有其它想法?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遇到事情太慌张了, 所以他错过了与龙见面的机会。

师: (点头) 说得不错, 叶公不够冷静, 所以错失了与偶像见面的机会, 这是告诉我们, 要遇事冷静。 (板书:遇事冷静)

生:老师, 我觉得叶公可能只是喜欢画龙, 他喜欢的是画中的龙, 而不是真龙。就像我们都喜欢可爱的米老鼠, 但是并不喜欢生活中的真老鼠呀!

师:那些画在纸上的龙和刻在柱子上的龙, 都可以称作艺术作品, 叶公喜欢的就是艺术作品。这画上的龙肯定要比真龙漂亮, 着重刻画龙的英俊潇洒, 而把龙的丑陋之处都给美化了。因为艺术作品源于生活, 也高于生活嘛!米老鼠虽然还具有老鼠的特征, 但是却被它的创作者描绘得非常可爱。看来, 艺术的魅力真是无穷呀! (板书:艺术魅力)

(继续挖掘全新感悟, 师引导点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每一个全新感悟的后面, 如果能够加上一件生活中的事例, 把它们写下来, 就是一篇很棒的读后感。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阅读中, 都能做到抓住重点, 准确理解, 又能够联系生活, 独立思考, 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那你的阅读写作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希望大家记住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当你读书时, 就像是把一颗种子埋进了土地, 而这颗种子只有用你的智慧才能浇灌它。我相信, 只要同学们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颗种子一定会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备课笔记

谁爱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狐狸是个坏东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第一次认识狐狸, 是在故事书里。故事书里的狐狸总是虚情假意, 满肚子坏主意。谁要是敢说:“我爱狐狸!”那么, 他一定跟狐狸一样臭气扑鼻。

于是, 我和大家一起, 一起鄙视一只又一只狡猾的臭狐狸。

直到有一天, 我读到一首儿童诗, 我的嗅觉发生了变异, 觉得狐狸不那么臭了, 反而散发着一股香气。那首诗中写道:“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活该, 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我喜欢你, 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有趣。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 喜欢你。”

我们的大脑属于我们自己, 我们不该被书本牵着鼻子傻乎乎地走来走去, 怎么能它说东就是东, 它说西就是西?哼, 再高深的文章, 也是人写的, 它有什么了不起!

读书就要读出新意, 不要只是赞叹作家舞文弄墨的绝技, 而是要开动脑筋, 展现我们的智力。

在《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不要听信花言巧语, 我还认识了语言的魔力。“亲爱的乌鸦大婶, 您好啊?”“您的孩子们好吗?”“您的羽毛那么漂亮, 您的歌喉那么动听, 您唱几句吧!”狡猾的狐狸一共说了三句问候的话语, 一句比一句更有魔力, 谨慎的乌鸦终于中了狐狸的诡计, 张嘴唱歌, 肥肉落入狐狸的嘴里。语言, 真的很神奇, 它既能让和善的人大发脾气, 一脚把你踢出十万八千里, 也能让谨慎的人放松警惕, 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你。我以后对人说话的时候, 可要多多注意。

在《狐假虎威》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是那么的卑鄙, 我还知道了, 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只要你做到知己又知彼, 就能够谋划出降服他的妙计。其实, 如果让凶狠的老虎与狡猾的狐狸比一比, 虎霸王更是罪大恶极, 早就应该被枪毙。狐狸坐在它的背上在森林里转来转去, 也算为动物众生出了一口恶气。

在《列那狐的故事》里, 我明白的不只是惩恶扬善的道理, 我还知道了, 拥有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 危急时刻可以自己救自己。当猎人们把列那狐围追堵截在城堡里, 这只机智的狐狸竟然老老实实地趴上墙壁, 把自己伪装成一块普普通通的狐狸皮, 在精明的猎人的眼皮底下躲过了一场致命的打击。面对强敌,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勇气, 死拼到底的结果只能是光荣地死去。有时, 我们也要学一学狐狸的诡计。

同样的种子, 撒进不同的土地, 收获也会各异。如果那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 再精良的种子也不会生长出一颗麦粒;如果那里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秋天的收获就会让每个人的脸上洋溢喜气。同样的道理, 读书就像把种子埋进地里, 你的大脑就是决定种子命运的那片土地。不做人云亦云的奴隶, 多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属于你的那片土地必将创造奇迹。那里不仅会长出金灿灿的麦粒, 还会有七色花绽放美丽, 甚至还会长出一只只散发智慧芳香的小狐狸。

篇9:叶公好龙 叶公其实是个英雄人物

孔子与叶公“道不同”

叶公好龙的出处说法颇多,北宋《太平御览》称,叶公好龙的典故出自于《庄子》,只是不知为何北宋之后的《庄子》中,便不见了此故事。清朝末年学者马国瀚所著专门收集散佚典籍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则称,此典故乃是源于战国时期韩国丞相申不害所著《申子》一书。

目前普遍以为,叶公好龙典故的最早出处则是西汉学者刘向所著《新序》一书,中云:“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子张想去鲁哀公那里讨生活,结果不被待见,羞恼之下,说了这么个故事出来讽刺鲁哀公。

叶公是谁?是子张或者他人编造出来的,还是确有其人?

《论语·述而》第七篇中就有提到叶公,说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情况,子路竟然答不上来,孔子得知后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论语·子路篇》中,就有了叶公与孔子的一番“畅谈”——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问为政之道,孔子称为政之道就是让远近的人都快乐。这种看似没什么毛病的回答却也是没什么实际内容的假大空。墨子曾对此犀利地表示:“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者而旧者新者哉?而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所不智告之,而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墨子·耕注》)

由此可见,孔子与叶公的“道不同”。而由《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可知,孔子与叶公相见,乃是前者去拜访后者,目的嘛,大约是求官了。前去求官,却与被求者闹了个“道不同”,至于此后两人间的交往,便没有了下文。

所以可以推测,“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可能是孔子的某位弟子编出来的,用以讽刺“不真心爱人才”的叶公的。

历史上真实的叶公

在其他典籍中,对叶公的评价很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

《汉书·古今人表》乃是班固在太史公的框架下难得的自我突破,其中古今名人被列为九等,而叶公竟然位列上等中的“智人”行列。刘向是西汉经学家,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可见班固无视刘向荒诞的“叶公好龙”之说,而是根据叶公的历史记载,还其一个清白了。

而在《左传》中,更是有关于叶公伟大功绩的精彩记载:

“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谷与叶公诸梁……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反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箴尹固,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

白公即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叛乱王孙,又名白公胜。在此君叛乱之后,叶公与其他将领起兵前去平叛,结果民望所归,竟然引得白公胜的手下倒戈相向,逼得这叛乱王孙自杀而死。

叶公之伟大功绩,从其平叛之后所封官职也可以看出一二:“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诸梁兼二事”,意为叶公沈诸梁被楚王同时封了两个官职。从后文判断,当是令尹和司马,令尹为楚国最高官职,司马则是楚国最高武职。同时兼有军政两大要职,叶公之于楚国,可谓栋梁之于大厦了。而在楚国恢复秩序之后,叶公选择了让位于贤,最后得以善终。

更鲜为人知的是,叶公,这位早于秦国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差不多有一个世纪的楚国大夫,带领他所治区域叶邑(今河南叶县)的子民,修建了一个比都江堰早得多的水利工程——东西二陂。此工程遗址如今仍然存在于叶县境内,大体位于南北两水城处。

篇10:叶公好龙续写

叶公好龙续写1

叶公醒来之后发现龙没有离开,而且还坐在床头照顾他,叶公心里感到十分意外,他趁龙不注意,用眼睛偷偷地看着龙。

龙为了跟叶公表示友好,对叶公温柔地说:“叶公来摸摸我的鳞片吧!”龙尽量保持不动,叶公勇敢地伸出手来,摸了摸鳞片发抖地说:“好冰呀!”他又摸了摸威武的龙头,好像触电一般把手迅速伸了回来。叶公又盯着龙看了好一会儿,龙的嘴巴好像要喷出火苗。龙面带微笑地问叶公:“你坐在我的背上去天上飞一飞,怎么样?”叶公既期待又害怕,最后提心吊胆地骑上龙背,飞了起来,叶公突然觉得龙也没那么可怕。

邻居们看到这一幕目瞪口呆,疑惑地想:叶公不是害怕龙吗?怎么还骑到龙身上呢?龙带着叶公在天上逛了好几圈,叶公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快乐!叶公轻轻地抚摸着龙说:“龙,谢谢你!带我到天上飞,一定很累。”龙甩起他的龙须蹭了蹭叶公的脸期待地说:“其实我一个朋友也没有,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叶公兴奋地说:“当然了!以后你天天都可以来找我玩。”

从此以后,叶公每天都坐在院子里等待他的新朋友——龙!他们一起去广阔无垠的沙漠看日出日落,一起去无边无际的`大海看海浪的汹涌澎湃,还一起去尝遍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最终他们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叶公终于明白:每个人都要试着去了解,每件事情都要去尝试,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叶公好龙续写2

大家应该都记得叶公好龙的故事吧,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叶公虽然被天上的龙吓了一跳,但他仍就十分喜欢龙。

一天,他去海边游泳,捡到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他想:世上还有这样的东西,我要带回去好好观察。接着,他就将那个宝物带了回去,放在一个木匣子里,天天都要好好的看一看。

可是,有一天当他再一次打开木匣子时,看见的却是一条全身天蓝,外貌可爱的小蓝龙。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捡回来的是一个龙蛋,而现在这个龙蛋已经孵化出了一条小龙。他欣喜若狂,立刻让人上了十条鱼,小龙一下子就吃了一条鱼,眨眼间,十条鱼已经成为了小龙的腹中之物。

就这样,小龙就在叶公家“住”了下来,随着时光的流逝,小龙也一天天的长大了,直到那一天……

篇11:叶公好龙的作文

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上真龙的耳朵里,真龙心想:天上没有一个神仙不喜欢我,但是没有喜欢到衣服上也绣着龙的地步,人间竟然有,我得下凡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喜欢龙。

说话间,真龙飞到了叶公家,真龙飞进去以后,把头伸进东窗之边,把尾巴伸进了西窗里边,还发出了一阵阵“噼噼啪啪”的响声。在里屋的叶公听见了,他心想:外面怎么发出了这莫大的响声哪?不行,我得去看看。

叶公来到了大厅内,发现了一条真龙在那里盘着,那声音就是这条龙发出的,他还在盯着叶公那,叶公看见了,拔腿就跑。这时,看在眼中的真龙说话了:“别跑呀,别跑呀,我只不过来看看你呀!”可叶公头也不回地跑向远方。真龙心里想:就他那样还喜欢龙那,真是假的,气死我啦!于是,真龙一气之下,就把房子毁掉之后,就飞走啦。叶公回来之后,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篇12:《叶公好龙》阅读答案

30年来,周朴园有如叶公,把他和侍萍这一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中。这体现在他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比如他保留了侍萍“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家具等),保留了她“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他甚至念念不忘“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旧衬衣以及那件旧雨衣……作者让周补园如此念“旧”恋“旧”,是颇具苦心的。善良的读者和观众也许会因此对他有所原谅。可不,连鲁侍萍不也几乎被软化了么?

但即使痴情至此,细心的读者仍不难看出,周朴园画的“龙”,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感情寂寞时咀嚼。一旦“生龙”降临,他决不会用这张旧船票重登当年的客船。

把握了这一点,认识“相认”的戏就不困难了,从周鲁相遇到相认,周朴园发问四次:

“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你、你、你是——”精明的周朴园问得怯,聪明的鲁侍萍答得巧,情节一波四折,事态则越来越明朗,周朴园的语气也越来越迫切。真相大白后,周朴园的态度、话言陡变,但变而不离其宗。他首先要弄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大问题。答案是令他放心的:这纯属邂逅。于是他用30年“画龙”的良苦用心暂时稳住了侍萍的情绪。周朴园毕竟不是叶公,他老谋深算,伺机出击,力图将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带“好”字的七段台词:“那更好了。”“那双方面都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好得很。”“好,好,好,”“很好,”鲁侍萍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更“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补园最后的威胁全部解除,对他确实再“好”不过。

在这一过程中,周补园到底给了鲁侍萍什么呢?一,让她“看一看“儿子周萍,这一点做到了:二,给了她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被侍萍当面撕了),5000块钱值多少?有一个参照数据,当年周补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这么一比,鲁付萍30年受的苦只值这笔“收入”的1/720!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和“爱”!

(摘编自吕厚泽《叶公好龙似的情和爱一周朴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像康大叔般凶残又如葛朗台般贪婪,还像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B. 周朴园处心积虑,30年如一日,把他与鲁待萍的那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里,以博取鲁侍萍的原谅。

C. 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到相认,周朴园连续发问了四次,真相大白后,周朴园从态度到语言都似乎陡变,但答案却让他放心。

D. 周鲁相认过程中,周朴园让鲁侍萍与儿子周萍相认,又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作为赔偿,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在提出“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与叶公好龙作类比。

C. 文章第一段总述,本论部分结合《雷雨》内容进行论证,全文层次分明,思路十分清晰。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列举周朴园发问四次的语言,有力支撑了论点,令人信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补园用他30年来种种“念”旧“恋“旧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善良的读者和观众,并取得了他们的原谅。

B. 把握住周朴园决不会因鲁侍萍的再次出现而接受她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入地认识“周鲁相认”。

C. 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喜欢的家具,保留了她的一些习惯等,这些都只是他空虚寂寞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D. 鲁侍萍当面撕了周朴园给她的支票,并非嫌钱太少,而是对周朴园对她的“情”和“爱”的一种否定。

答案

篇13:“叶公”为何称之为“公”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叶公语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从蔡国来到了楚国的叶县,拜见了叶公。《论语》倡导周礼,对于各个阶层的人物,有其特定的称谓。如“季氏”一族,虽然掌握着鲁国的实权,但身份是卿大夫,一般按长幼辈分加以死后的谥号称呼他们,如:季康子(祖父乃鲁桓公嫡次子,因排行第四,故这一族称为季氏,康是季孙肥的谥号)、季文子(文是谥号),或者直呼其季氏、季孙。

那么“叶公”为何称之为“公”呢?

一、是否僭越

叶公受封于楚国的叶邑,是楚地的一县之长,地位在大夫之列,等同于季氏,所以很多《论语》的注释,都认为这一称谓属于僭越,如:

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朱熹《论语集注》)

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采于叶,僭称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

然而,孔子毕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其弟子也深受其道。他对僭越之举发出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的怒批,既然明知僭越,那为什么还称之为“公”呢?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有这样解释的:“叶,旧音shè,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

依据《史记》,“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其中,只有楚自称为王。早在周夷王之时,楚君熊渠就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为由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后来楚君熊通提出让周王朝晋升自己的爵位,周王朝拒绝后,他就直接自封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按照杨伯峻的理解,因为楚自封为王,于是楚国内部的封建等级升格,原本的大夫越为诸侯,所以称其“叶公”。可是,既是自封,便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难道《论语》中默认了楚国自上而下的僭越吗?这岂非更与周礼背道而驰?

(一)对答细节

在《论语》中,以“公”称之的除鲁国国君“定公”“哀公”外,还有各国诸侯,如“齐桓公”“齐景公”“齐简公”“晋文公”“卫灵公”。细读《论语》中与“叶公”相关的三处对话,再比较孔子与以上各国君主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论语》中三次与“叶公”的对话外,都会出现“孔子对曰”,正符合了“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朱熹《论语集注》)一说。例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在言行中恪守周礼,依于身份等级以不同礼节待之。既然孔子及其弟子并非认为“叶公”可以等同于各国诸侯,那自然不会在称呼上有所僭越。

(二)参照对象

是否僭越,依据的是周礼。按照周礼,何人可以称之为“公”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诸侯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分封为士。这样,便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四个等级。而对于列国诸侯,周天子按照宗亲、功劳、地位等将其分为五等,“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公羊传·隐公五年》)。先秦时期对于周代爵制的记载,因东周时“各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所以无法找到详尽的专项记载,但通过参考《春秋》《礼记》《左传》等书,西周时期分封公爵的有四国:

宋国,子姓,公爵。虢国,姬姓,公爵。州国,姜姓,公爵。虞国,姬姓,公爵。

到了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按照西周时的分封,等级如下:

鲁国,姬姓,侯爵。齐国,姜姓,侯爵。卫国,姬姓,侯爵。晋国,姬姓,侯爵。

秦国,嬴姓,伯爵。郑国,姬姓,伯爵。燕国,姬姓,伯爵。魏国,姬姓,伯爵。

楚国,芈姓,子爵。吴国,姬姓,子爵。

最初,周武王并没有对楚进行分封,到了武王儿子周成王时,回顾祖先的创业史,念及楚人在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中对先祖的帮助,册封熊绎为子爵。

依据周礼,春秋五霸中只有“宋襄公”是名副其实的公爵。《论语》中出现的鲁国、齐国、卫国、晋国等国君,并没有称之为“公”的资格。再看同时期的《左传》,如《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三):“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文中称晋文公为“晋侯”,称秦穆公为“秦伯”,称郑庄公为“郑伯”;《春秋》中载有“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等内容,这些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称谓皆合于周礼。但无论是《春秋》还是《左传》,其目录却又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依次而下,即从“隐公”“桓公”直至“定公”“哀公”,与《论语》的称谓契合。王世明先生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一文中认为此种情况不应等同于爵称。先秦史书中对各国诸侯,时而称爵,时而称公,看似交错矛盾,其实自有规律。可见,先秦时期对于“公”这一称谓的使用存在多种范畴,《论语》中的“公”并非取义于周礼中的“公、侯、伯、子、男”,所以“叶公”并非僭越,当有他解。

二、“公”之多解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局2005年版)中,“公”指代人的义项有三项:

(1)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先秦时诸侯的通称。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2)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最高级的官。【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3)对人的尊称。又称父亲或丈夫的父亲。

在《康熙字典》中,“公”字与人称相关的义项有六项:

(1)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

(2)又三公官名。

(3)又父曰公。

(4)又妇谓舅曰公。

(5)又尊称曰公。《贾谊策》“此六七公皆亡恙”。

(6)又相呼曰公。《史记·毛遂传》“公等碌碌”。

根据前面的分析,“叶公”并非爵名,他与孔子又无亲缘,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理解呢?

(一)先秦时诸侯的通称

前面提到,《春秋》一书中鲁十二君皆称公。何休《公羊传·隐公元年》注云:“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鲁本侯爵,在本国内,由于臣子的推崇尊重,则尊其号为“公”。《白虎通·爵篇》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不论爵位、褒其君为公,这在周代应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但是,如果“诸侯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以互相交接时,则不得“私其臣子之义”,要求诸侯各称本爵。所以,《烛之武退秦师》牵涉诸侯会盟,于是遵循爵位,而《曹刿论战》是鲁国内部议政,以“公”称之。如宋代出土的《叔夷钟》和《叔夷镈》铭文,主要记录了齐君对叔夷的三次命辞,因而屡见“公曰”字样,同时,《左传》的记载中既屡见“晋侯”生称,又每有“公曰”之例。“公曰”之“公”,应理解为国君的泛称,与爵称之“公”有所不同。

这就解释了《论语》中为何对各国国君称公,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依次拜见了齐、卫等国的国君,都属于国内议政,尊称为“公”是约定俗成。但是这个解释并不适用于“叶公”,他并非诸侯。

(二)生称爵,死称公

瞿同祖在《中国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诸侯的等级”这一节中曾指出:各国诸侯一旦身亡,卒时仍称其固有的爵名,葬时方才加谥称公。《春秋》一书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如庄公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又如《春秋》记载晋国史事,晋君的生称均作“晋侯”,葬时则加谥号称“晋公”。可见,虽然周天子最初的分封各有不同,但出于对本国诸侯的尊敬,臣子在自己的君王薨落后,会称之为公。

这就解释了《左传》目录中的鲁国十二公的称呼,他们都是谥号加之以公,如鲁定公(谥号定)、鲁哀公(谥号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写而成,成书于后代,书中所记载的各位诸侯早已离世,如齐景公(景是谥号)、卫灵公(灵是谥号)。所以这一类“国名+谥号+公”的称谓,与五等爵位并无关系,只是对诸侯死后追加的尊称。

谥号制度形成,始于西周,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谥号虽被秦始皇废止,但在西汉得到恢复,一直延续到了后代,如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作品《范文正公文集》。如果“叶”是谥号,那么称为“叶公”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谥号”选定依据谥法,谥法规定了固定含义的字,体现德行和性情。“叶”是地名,并非谥号用字,所以从这个角度解释“叶公”也不合理。

(三)由“三公”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尚书·周官》同样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的记载,元代《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也明确载有“周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可见,“三公”的设置始于周代,但随着周天子的日渐衰微,各诸侯国的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令尹是楚国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叶公”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先在叶邑为尹,后平定白公胜之乱,被封为令尹和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楚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之后将令尹和司马二职让贤于青年才俊,回到叶地,安度晚年。由此可知,叶公曾经位列楚国最高的官职,具有襄君锄奸、兴国安邦的重大政绩。在楚国,从官职、政绩、功业的角度,他完全符合“公”的称谓。这种解释,从时间先后、因果推导的角度,可以成立,但缺乏确凿的印证。

(四)“县公”之说

根据杨宽的《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一文,春秋时期楚已设县,楚的县由灭亡小国之后改组而成,如“叶”曾经就是许的国都。楚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设有长官,叫作县尹,由国君任命派遣。自楚武王开始设立权县,把权县长官称为权尹之后,在一般场合都尊称县尹为县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称为县尹。如楚庄王攻克陈国之后,就自称“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左传·宣公十一年》);而楚惠王将要伐陈,任命县尹为出兵的将佐时,又称为县尹,“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帅师取陈麦”(《左传·哀公十七年》)。所以楚国县尹称公十分普遍,如白县“白公胜”(《左传·哀公十六年》)、蔡县“蔡公孙胜”(《春秋·定公四年》)、陈县“陈公”(《左传·昭公八年》)。

可见,楚国对一县之长称之为“公”既有对这一职务位高权重的认可,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尊敬,因为这些县都是曾经的周边小国。这一称呼一直到战国还在沿用,如“新城公大说(悦)”(《战国策·楚策一》)。即使到了秦汉之际,陈胜、项羽、刘邦都采用楚的官制,尊称县令为公,刘邦起义时就自称沛公。叶公之“公”与周礼无关,只是一种新的楚国官制,县公是对县尹的一种尊称,这种理解合理且有据。

先秦时期,“公”不仅仅局限于西周五等爵位的理解,在诸侯内部、重要官职等范畴都是一种表达尊敬的称谓,后来逐渐演变成对有德男性的一种尊称,如“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蓼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后人在解读《论语》时,只依据周礼五等爵位就判断“叶公”属于僭越,实属不妥。找到合适的范畴,对“公”加以准确客观的考证,才能更好地理解《论语》所传达的礼乐文化,从而更全面地领会先秦的制度文化。

篇14:叶公好龙与“龙的传人”

申不害说:“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龙的超级粉丝,尽管叶公在自己家里到处都雕画着龙,但却没有在自己的衣服上画一条龙——像真正的粉丝在广告衫上印有自己的偶像那样,这是为什么?各位看官一定会嘲笑在下犯了时代错误,古人哪有如此IN如此潮,会在衣服上画偶像?但是且慢,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无奇不有,真是什么东西都古已有之。所有朝廷命官的官袍上。正是绣着“似龙而非龙”的东西——蟒,只是依官阶高低而颜色有所不同。真正的龙袍,是只

有皇帝才能穿的。于是寓言的密码就破解出来了:在官本位的中国。全体国人几乎都是叶公,人人爱真龙天子,但大多数人渴望的并非真龙,而只是一袭似龙非龙的蟒袍。如果您什么官也没捞上,也不必泄气,因为您总比我强,至不济还是个看官——当然,蟒袍是没得穿的,

如果哪位先人痰迷了心窍。竟敢在自己的衣袍上绣一条龙,满门抄斩的横祸立刻从天外飞来。因为只有皇帝才配称为龙,只有皇子皇孙才是龙子龙孙。皇帝高兴,叫“龙颜大喜”:皇帝生气,叫“龙颜大怒”;皇帝死了,叫“龙驭宾天”。民间戏曲演皇帝调戏民女,则叫“游龙戏凤”。而韩非在写“龙有逆鳞”寓言时,他说的龙就是天子。韩非的立场当然是站在龙和帝王一边的,于是秦王赢政“龙颜大悦”,成了中国第一个皇帝,从此被称为“祖龙”。庄子写“屠龙之技”的寓言时,他说的龙也是天子。庄子的立场当然是反对龙和帝王的,因此才以屠龙为喻。可以想象,如果在本世纪以前。金庸是不敢在小说中写什么“屠龙刀”和“降龙十八掌”的。而在“降龙十八掌”的出处《周易》乾卦中,所谓“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等,也是专指帝王而言。为了不“亢龙有悔”,所以帝王才被称为“九五之尊”。

综上所述,“龙”在中国文化中除了指帝王,从来不可能是其他人——也许有两个例外,一是与屈原有关的龙舟,但老百姓只是划着龙舟去救屈原,把粽子丢进水里喂龙王,让它别吃了屈原。屈原本身不仅不是龙,还是龙的口中食。二是诸葛亮曾被称为“卧龙”,但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罗贯中以此暗示诸葛亮本来可以自己做真龙天子,不必去扶那扶不起的刘阿斗。总之,只有皇帝才能与龙联系在一起。真龙天子坐龙廷,乘龙辇,睡龙床,着龙屐,步龙道……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一切,都雕画上了龙图腾。当代观光客游紫禁城。过桥只许走两边,因为中间那条雕刻着盘龙的龙道,属皇帝专用。现在帝制已废,皇帝没了,因此中间那条龙道要用铁栏杆围起来——美其名目保护文物。真实用意却是视为禁脔,任何人不许有非分之想。对此我没有任何意见,但令我大惑不解的是,什么时候全体中国人都成了皇帝的子孙呢?为什么如今大家都在口口声声自称“龙的传人”呢?

我愿意再说一遍,只有皇帝才是龙,只有皇子皇孙才是龙子龙孙。自称“龙的传人”,就是以皇帝的子孙自居。莫非帝制虽灭,末代皇帝也早就死了。全体中国人担心皇帝断子绝孙,都自愿来做末代皇帝的孝子贤孙吗?在帝制废除以前,无论是在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里,还是在民间传说中,中国古人都从未有过“龙的传人”的观念。古人有过“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曾自称“中央黄帝的后人”。古人曾经视黄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但从未视皇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皇帝”仅仅是秦王赢政的发明,而且发明之后从未允许任何小民百姓攀龙附凤。任何“僭越”,都要灭族。可见“黄帝之后”与“皇帝之后”,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自称“龙的传人”,一定是帝制废除以后的事,是本世纪的事,是最近的事——并且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咄咄怪事。难道自称“龙的传人”是为了表明现代中国人对帝制或天子的无限留恋和怀念吗?假如不是,为什么要这样自称呢?如果要给中国人找一个鼓舞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从火中更生的高洁的凤凰不是更恰当吗?庄子曾称赞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练子不食”。他与我一样,对龙与凤的好恶截然相反。对于我这个以“黄帝后人”而自豪的中国人来说。被称为“皇帝后人”会让我怒不可遏,被称为“龙的传人”则是我的奇耻大辱。

我认为,中国老百姓对龙一向是抱着敌视态度的。无论是《世说新语》中周处斩蛟的民间传说,还是《西游记》中把龙王三太子剥皮抽筋的哪吒神话,都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因此我以为。中国人不该自称“龙的传人”。自称“龙的传人”,一定又是叶公好龙的祖传陋习在作怪。

上一篇:美国留学硕士申请条件下一篇:邀请函:中国(深圳)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