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2024-07-31

江汉大学心理健康(精选8篇)

篇1: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这篇是大学生在线联盟中的优秀社团事迹,发来给大家参考学习~

多多学习,多多创新,我们也会做大做强!加油!!

大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大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立于2005年5月25日,是经大连大学团委批准成立的校级综合性示范性社团,为大连地区第一个正式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生团体。协会由大连大学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业务指导,协会性质是热衷于心理健康学习和宣传教育的大学生自由组成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

协会以传播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清除心理隐患,挖掘心理潜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宗旨。其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及宣传工作;协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学习、研究、宣传心理学卫生知识。协会组建四年来,成功承办了四届“大连大学 5·25 心理健康节”活动,举办了三届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宣传活动,日常组织开展了系列心理学沙龙、心理测试、心理学讲座等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活动。该社团荣膺 2005—2006 年“三星级社团”称号,在学生中产生极大影响。一﹑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设施完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有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和社团章程以及标志性的社徽。协会由指导老师﹑理事会以及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会长和副会长职务,会长和副会长下设三部,分别为学术部,外宣部和人事部。这三个部门组成了协会日常办事机构。近年来会长分别由中文03级、医学04级、师范05级、医学06级学生担任,现任协会会长余琪是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06级2班的学生,该生思想作风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学习成绩较好。协会指导老师由心理咨询中心张志贞主任,李春山副主任担任,负责指导协会的日常事务,给与协会专业理论指导,并且经常指导协会开展活动。协会总会员共200余人。协会在学校素质教育基地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室,并且多次在新文科楼多媒体会议室和素质教育基地多媒体会议厅举办讲座等大型会员活动。

二﹑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有序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已在学校登记注册三年,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社团内风气正,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心理健康协会任免制度和心理健康协会经费管理制度等协会制度,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协会坚持每周一次例会和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活动前有计划,活动后有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归档。协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协会建立有自己的网站(http://psy.dlu.edu.cn/),开展传播和宣传心理知识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并且逐渐提高协会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力。

三﹑思想积极进步、立志做出贡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重视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且成绩显著。协会秉承团结一心,共同关心,永远开心的社团文化理念,团结广大心理爱好者共同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搭建自我成长平台,开展精品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自成立以来每学期都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对全校大学生的品牌活动。包括大学生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新生SCL—90心理健康测试、团体心理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与展演,师生心灵互动访谈等活动。

⒈大学生5·25(吾爱吾)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

协会已连续四年利用 “全国大学生5·25心理健康日” 在我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切实解决校园中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为宗旨,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培养健全品格,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活动宗旨。心理健康节期间,围绕“心门开启”宣传日、“心绪蔓延”认知日、“海阔心情”规划日、“心灵体验”活动日、“万众一心”实践日等五个板块,为同学们提供了心理学书籍推介、心理测量服务、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团体心理拓展等活动。

2.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筛查

协会成员协助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连续四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本活动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及早地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治疗,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以及有关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协会每年策划新生SCL—90心理健康测试,与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完成测试后续工作。

3.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活动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活动是通过蕴含着心理教育原理和规律的现实可操作的行为操练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能力,如环境适应、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拓展思维、个性品质(如勇气、自信等)、领导力与执行力、压力管理与情绪控制等方面。本学期我们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分别对体育场馆办学生、全校勤工助学学生、医学院、信息学院等600多名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拓展活动。

4.校园心理情景剧

目前协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好形式,它是通过重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情境,比如:大学生共同关心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人物的内心的感受,以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释放出来,让表演者和观众通过剧情,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看当时的情境,促进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换位思考,增进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提高理解、共情能力。同学们纷纷编写剧本、选拔演员、组织排练。本届大赛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帮助学生审查修改剧本、多次观看排练过程、其中由我校川藉学生和心理老师共同参演的心理剧《大爱无边》表达了全校师生的情感,凝聚了全校师生力量,获演出特别奖。

5.师生心灵互动访谈

通过开展师生心灵互动访谈,例如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的访谈——《宿舍关系你、我、他》、关于大学生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的访谈——《八千里路云和月》使大学生和老师在心灵上交流,成为真正的朋友。每年的5·25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成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还要利用QQ视频开展网络在线咨询活动。

五、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社会服务

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除了捐款之外,还尽力发挥协会优势,为抗灾救灾贡献力量。如2008年5月17日,心理健康协会负责老师张志贞接受大连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抗震救灾专访;5月21日,在钟楼广场举行主题为“心手相连祈福平安”心愿树活动,同学们把对灾区人民的牵挂、担心、关爱、祝福写在粘贴上,贴上心愿墙、挂上心愿树;5月21日,举办了大连大学四川籍学生灾后心理援助活动,帮助我校40余名因5.12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的川、渝籍大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境,经过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准备,5月21日晚,对我校川、渝籍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心手相连祈福平安”的集体心理援助活动;2008

年5月28日心理健康协会负责老师张志贞接受大连电视台公共频道“我爱健康”栏目播专访,内容为大连八所医院接收来自灾区108名伤员的心理治疗与护理方面的专家建议。

大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还是一个年青的团体。说它年轻,一是成立不久,但是已经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取得了不少良好的成绩,就恰似一个年轻而极富蓬勃朝气的孩子;另一方面,在德学兼备的负责老师的引领下,无论是理事会成员还是普通会员,都是积极的在校大学生,拥有着年轻人做事的激情和热情,同时本着认真踏实勤奋的态度,一切为了同学,为了同学一切,今后,我们协会将一如既往地通过有效地开展有关心理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社团建设,校文化建设,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的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篇2: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系别:应用外语系姓名:过林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许多他们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和各个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需要认真思考以及总结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下面我来谈谈大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并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

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已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以下是大多数学生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6、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娱乐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我们这些学生的生活显得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篇3: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措施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 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 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 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 在2961名大学生中, 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对我院一、二年级4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 18%有心理障碍, 69.8%有心理问题。

目前, 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 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 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 较强的记忆力, 良好的思考力, 以及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 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如何。但是, 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 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 稳定的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 情绪稳定, 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 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 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 闷闷不乐, 行动无力, 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 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不受有害刺激诱惑, 遵纪守法, 勇于克服坏习惯, 戒除不良嗜好等,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2.4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喜人之喜, 忧人之忧。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2.5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 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 不论别人怎样解释, 他都固执己见, 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 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 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 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 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 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加强自身修养, 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 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 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 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高校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 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但是尚不普及, 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 长此下去, 就极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3.3采取有效方式,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 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 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 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 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加强体育活动锻炼,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 改善人体机能, 提高运动能力, 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 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 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 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 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 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百分比55.3%15.1%13.2%9.5%6.9%场所地点健身房等有偿消费场所城市公共体育场周围空地家庭院落其他人数23 746 209 92

参考文献

[1]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02) .

[2]闫建端.谈高校体育课学生的心理负荷.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8, (03) .

[3]张耀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 2004, (S1) .

[4]蔺华.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6) .

篇4: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首先,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二是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三是建立“辅导员——心理服务委员——宿舍长”的工作体系,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四是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督导,逐步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特色增长点。

其次,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一是坚持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月报制度,主动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二是坚持特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周报制度,切实帮助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坚持主动约谈突遇重大生活事件学生,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能力。四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培育,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追求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篇5:长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一、结果

1、长安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个是在关于大学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胡启先建立的2685名大学生常模,称为大学生常模,由于该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将黄艳苹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作为另一常模,称为新大学生常模。长安大学大学生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校女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大学生SCL-90其余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的差异不具显著性。这表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高于男性。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1.71±27.55,本校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阳性检出率为9.81%,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检出率为2.89%,这些信息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态势良好。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3)分别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敌对和偏执。其中男大学生在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方面显著低于女大学生(P<0.05),其余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的检出率与女生无明显差异,表明女生在产生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震颤等情绪或行为方面比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校大学生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的均值均显著低于所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可能与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我校女大学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且焦虑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虑方面低于男性大学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这一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大学生更大,在社会角色、性别意识、升学就业等方面女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很大。尽管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SCL-90的总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项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几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做进一步的筛查,要特别重视,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疗。

2、建议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印发宣传册和海报、开展相关讲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女性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她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矫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使她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孤独和公众场合的惧怕可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安全感。改善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小结

篇6: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困惑;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厌学、逃学、退学甚至自杀事件屡有发生。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近90%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过着诸如失落、沮丧、彷徨、空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在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是最大的心理困惑

就我所生活的大学,似乎听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挂科”二字,不论是开学或是期末,我们总是在担心挂科所带来种种困惑,那么出现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我把它定义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与中学教育脱钩,产生某种不适应的状况。说实话我也挂科了,当大一来的时候,受高考的影响产生了对学习的不积极性,总是认为学习可以再等等,但是真正挂科的那一霎那,我才明白大学中的学习只有一次机会,过了就不会再去学了,不像高中那样反反复复的学习,总是复习同一门科目,考同一门的试,这让我很不适应,相信很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也都有的这种感受。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及我国传统的“授人以鱼”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认为学习就是积累知识,而意识不到要把所学应用于实践。教师乐于灌输书本知识,学生也习惯接受教师安排下的学习。而大学里,教师更注重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即注重研究方法,更多的学习靠的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已形成了定性思维,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学习目标转换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目标的转变,以为延续中学的学习套路,结果不是和大学的教学模式相抵触,就是在实践中碰壁。这从我们的每个学期实习或者设计中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把眼光局限在教材上,把学习寄托在教师上,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应对课堂的学习、教师的提问,因而困惑、不安、低落、焦虑,长时间不能适应的学生便开始逃课,最终导致挂科这一结局。

人际交往在大学中被封闭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家长、教师或学生本人认为业余爱好以及社会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或使学生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因而缩减甚至压制学生除学习以外的爱好及其他活动,致使许多学生在大学里处理不了相对中学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特长去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面对那些兴趣广泛、特长突出、表现活跃的同学,他们更是自惭形秽。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交往经验,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之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在交往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导致了大学中人际交往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最基本三种:(1)交往的恐惧心理。其根源大多来自家长的误导。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夸大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甚至告诫孩子人心叵测,不能轻信他人等,使得一些学生对人际交往持恐惧心理,于是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2)交往的羞怯心理。一些学生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又缺乏交往的锻炼,于是,在与人交往中时常感到羞怯,不善于与人沟通。(3)自身的品格缺陷。一些学生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妄自尊大,这些不良性格特征,使之在与人的交往中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其言行举止也难以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由于心理不相融造成了交往的心理障碍。

情感方面的影响与困惑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会给我们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个人认为大学中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困惑主要有俩个方面的内容。

(1)宿舍的舍友。大学四年,我们要和自己的舍友一起“同居”三到四年。关系可是非比寻常的亲密,如果舍友关系融洽,心情舒畅,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倘若关系不和,紧张对立,则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阴影,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有人说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应该属于交际范畴,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是舍友之间每天都会见面,如果都搞的像交际一样交流,那也不叫舍友了,既然是生活在一起,那么就应该把宿舍当一个家,生活的就应该该像亲人那样,没有必要把交际的那一套带入宿舍,那样有点太虚假了。我们所生活的宿舍每天都会有琐碎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根本的一点是日常生活中多为朋友及身边人考虑!就让我们在小事中学会宽容、体贴与理解,于点滴中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和谐之美!

(2)恋爱方面的问题与困扰。大学生现在谈恋爱是正常的,但是恋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驾驭情感的能力,因此在恋爱过程中他们品尝到的常常不是美醇佳酿,而是涩水苦果。恋爱的挫折,带给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有的为此荒废了学业,有的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学生对爱情缺乏理性思考,对爱情充满理想色彩,生活中遇到了与自己心目中的

偶像相吻合的异性,不管对方的情感体验,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造成了一厢情愿的单恋。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爱和炭相同,燃烧起来得想办法去叫她冷却,不然,会把一颗心烧焦。”说的就是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大学生感情热烈,容易冲动,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还不强。对于爱情我们都有各自的发言权,就个人而言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最基本的: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就业紧张带来的困惑

每年的10月份总是大四学生最忙碌的阶段的开始,对于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时极其快乐的事情,毕竟我们奋斗了3年半也许只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但是找工作并不尽每个人的人意。社会上的职业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困惑。首先社会职业是开放的,这种开放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自由选择理想职业的机会,而实际上,在我们选择职业时存在很多障碍和限制。另外还有职业岗位是既定的,一个人不占据,别人自然会填补,很多时候我们择业时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工作。而当我们找到工作的时候就会因为个人的潜力和价值受到环境的制约、在原来的就业岗位不能很好地发挥潜力时,就应重新选择职业,而现实却对那些跳槽的人给予谴责。就现在而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意义在于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但当前却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的现象。又如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仍然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如何将谋生手段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如何将人际交往同社会利益联系到一起,是涉世未深而又富于幻想的大学生的最大大困惑。

结束语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世纪第一个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江泽民主席在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复信中说:“世界卫生组织将200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是非常有意义的。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对防治精神疾患甚为重视。”目前,精神卫生工作与精神障碍患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只有正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的表现及原因,才有助于找到心理调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篇7:江汉大学心理健康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篇8:大学城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我国大学城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大学城的兴起始于2000年。大学城在我国的出现并非偶然, 它是教育体制改革在科教兴国的大前提、高校扩招的大背景及城市化加速的大契机之下, 不断深化、催育出的新生事物并得以勃兴、炽盛。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招生规模逐年攀升, 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趋于饱和状态的高校面临着教育资源的超负荷运转, 政策和现实的双重压力迫使各高等院校纷纷购置土地, 兴建新校区。于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开发商的积极参与下, 一批集教学、科研、生产及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大学城便应运而生。不可否认,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发达的国家来说, 大学城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在大学城风起云涌的背后, 却存在着一些重大隐忧值得我们关注, 尤其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潜入研究, 深度剖析, 觅求对策, 以期减少大学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效应。

二、大学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 地理位置阻隔学生城市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

城市不仅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 还是一种“城市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大学生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 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大学生的城市化, 基本的含义是指大学生进城后的转变及对城市的认同、适应过程。个人城市化进程与个人现代性的获得基本上是同步的。大学生的转变是以城市为参照系的, 正如传统的变迁方向是现代一样。

我国在建立大学城的过程中, 因为综合考虑到地价和建安成本, 高教园区大都位于城市边缘, 离城市中心较远。地理位置的偏远削弱了城市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中的城市文明辐射和教育功能,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大学生的城市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过程, 制约了大学生适应城市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

(二) 师生交流的缺乏, 容易引发大学生各种心理应激反应。

“由于大学城大多建于市郊或较偏远地区, 许多高校的教工宿舍并没有同步建成, 加上城内各高校大都实行校车运行制, 由此造成教师在城区和大学城之间的‘走教’现象, 这使师生间的交往时间和接触频率大为下降, 师生交往普遍缺乏”[1]。而交往的缺乏也自然导致师生间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多方互动的缺失, 这阻碍了师生间情感的充分交流与及时沟通, 使得师生间的情感趋于淡化, 甚至造成双方的心理隔阂和疏远感增强。师生沟通困难、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伤害、师生不和谐等问题普遍存在, 造成师生代沟日益凸现, 师生关系冷漠这一现状便直接导致教学及情感影响效果的大为弱化。

(三) 基础设施不全, 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大学城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城内各高校内部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完善, 使得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校园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后勤服务等条件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理想期待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就造成大学城内学生的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的单调、无聊、贫乏和空虚, 导致大学生无处释放青春能量、张扬独到个性和合理宣泄情绪。加上青年期这个阶段固有的身心特点, 如身体上精力旺盛、好动, 心理上的理性思维不够成熟, 情感比较丰富, 情绪容易激动, 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比较弱。因此, 愈来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在大学城内的学生身上, 如恋爱成风, 易发群体性事件, 等等。

(四) 不良周边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大学城的建设和入住, 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圈。但由于建设规划不配套, 管理体制不完善, 消防、治安、卫生、行政等部门缺乏协调性等, 这一区域的商业形成了无序的繁荣。大学城周边环境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交通拥挤, 事故隐患较大。二是学校周围网吧林立, 暴力、色情游戏充斥其间。三是学校附近卫生条件极差的小饭店密布, 特别是售卖方便食物的流动摊点颇多, 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四是学校周围不少诊所卫生条件较差, 售药施医, 更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五是学校周边治安不善堪忧。以上问题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诸方面构成了很大威胁, 大学城内针对学生伺机作案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三、促进大学城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城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要有利于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使得大学城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一) 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提升高校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由于认识上的欠缺和物质、师资条件的制约, 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起步较晚, 为数不多, 因而显得更为迫切。“大学城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冲击, 故我们应基于现实, 充分依靠并发掘大学城的优势与潜力, 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干预力度, 建构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2]。我们可以考虑成立专项管理大学城内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门工作机构, 由工作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安排、协调、指导和监督整个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城内一盘棋”, 如此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同时能将有限的关注集中于专业化和深度化的提升。同时结合大学城和各高校的自身特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强化针对学生的个别咨询的制度建设, 在物质、设施、政策等多方面予以照顾;还可以按期集中进行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性活动, 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 逐渐培养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及时求助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意识。

(二) 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城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 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首先, 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育有着很大帮助。让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校园生活, 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要及时找谈话, 对症下药,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让他们感觉了家的温暖, 集体的温暖。”[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进行跟踪调查, 开展一些心理选修课, 举办心理讲座等;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拨专项经费, 有专人负责,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让他们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去, 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贡献力量。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大学城内心理咨询的作用应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 特别是新生, 初来乍到, 人生地不熟, 跟同学之间的缺乏沟通, 彼此之间不熟悉, 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跟同学讲, 怕别人笑话, 跟父母说又怕其担心。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之后, 他们可以去做心理咨询, 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其实有些事情说出来心里也就好受了, 再加上咨询老师的引导, 他们可能就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了。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的普及教育, 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探讨,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应及时进行辅导, 对个别较严重的学生, 应加以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让他们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随着独生子女在大学新生中比例的上升, 大学新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日益明显, 矛盾也日益突出。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就必须拓宽思路, 开辟新的渠道, 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去,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 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 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 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加强大学城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采取科学举措, 从多角度着手, 把其培养为具有稳定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前沿开阔的眼界、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凤娟, 高校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6.

[2]裴学进, 王雄杰, 高教园区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上一篇:第1课《消息二则》下一篇:教师成长记录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