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2024-08-2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通用13篇)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 9+4 7+8 6+9 3+7 40+10+10

30+

70+10 50+60+10 800+500+100 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3: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几种?

2、你在验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自主学习应该很明白的,因为教材中是以几个小朋友讨论的形式说明了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的。课后我自以为很成功,在课堂中我除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功能同桌和小组口头交流了验算的方法之外,还对一些错例做了分析。感觉孩子们应该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没想到是纸上谈兵啊!课后的反馈真是让我大伤脑筋,从书写格式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一部分学生混淆不清,思维明显的混乱不条理也不清楚。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1、孩子们不会倾听。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一、教会验算方法, 感受验算的价值与作用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验算的价值所在. 学生在试卷改完后, 发现自己是计算出的错误, 肯定会十分的懊恼, 表明自己是粗心才出现的错误. 然而粗心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能力的不够完善, 学生将其怪罪于粗心, 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 如果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验算, 学生明白了验算与不验算的差距, 验算后明显的提升了正确率, 学生认识到验算的价值所在才能在算数中加以应用.例如:一艘船从A海港出发, 该船在顺水情况下每小时能行24 千米, 那么10 小时便能到达B港. 逆水每小时只能行16千米, 这艘轮船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看到以后, 会下意识的反应去进行思考. 得到的式子是 (24 + 16) ÷2 = 20 (千米) , 只有少数学生列式为24 × 10 × 2 ÷ (10 + 24 ×10 ÷ 16) = 19.2 (千米) . 学生没有把来回的总路程相加然后再除以总时间, 忽略了平均速度的本质定义. 但是学生看来他们的结果是没有错的, 但是仔细推敲就能很明显的发现错误.如果平均速度是20 km / h, 那么总路程应该是250 千米, 但是总路程应该只有240 千米, 所以经过对比就能发现有错误. 重新检查后, 发现错误并且改正, 有效的提升了正确率.

二、合理进行验算, 有目的的培养验算方式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很多结果需要验算, 是检验结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验算可以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但是验算也需要合理地进行. 如果从原本思维出发再次看待问题, 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式. 因此学生在验算过程中应当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 避免思维定式才能完成有效的验算. 教师应当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验算方式, 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验算, 学会验算的方法. 例如:一列火车从站点甲出发, 已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行驶240 千米, 10 小时后到达乙站, 到达乙站之后速度发生了改变, 变成了160 千米每小时, 最终到达丁站, 这3 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那么列车在总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 有些学生还是会将2 个速度相加除以2, 这种算法貌似是正确的, 但是忽略了本质, 学生在验算时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是对的. 因此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问题的本质去分析, 平均速度是路程除以时间, 因此把路程和时间都算出来后再进行比较.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合理地进行验算, 掌握验算的方法, 提升验算的实效性.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 这样, 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三、加强应用题验算, 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

学生往往在运算时都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错误, 由于没看清题目或者出现思维定式等等都可能导致计算出错误. 因此应该加强验算的训练, 在实践中进行联系. 教师可以设置应用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因为学生在往常解题中都不怎么喜欢采用验算, 觉得浪费时间, 教师不妨设置一些难题目亦或是理解上可能出现错误的题目. 学生在发现自己错了后, 结合教师的讲解, 采用验算方法进行二次思考, 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后, 学生就会对验算产生好感, 在运算时便注重验算. 例如一些数量词的关系, “增加”、“增加到”题目中出现了两种类似却不同的数量词, 学生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第一次得出结果后, 学生就会有些犹豫, 因此会再看一次题目, 进行再次验算. 这些数量词虽然只差一两个字, 可是意思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学生注重思考能有效的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同样教师可以在应用题的单位上进行改动, 让题目的单位不统一,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 没发现单位问题, 结果自然是错的. 无论是题目中的重点词还是单位的不统一, 都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 加强学生的验算训练, 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四、遵循认知规律, 让验算成为正常心理活动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强化的结果”. 学生进行验算在初期是教师强制性的, 如果忽略了教师, 学生自己进行验算的次数并不多. 因此教师还需要将验算带入学生脑海中, 让学生能将验算化为一种能力, 去不断解决各类问题, 提升解题效率. 因此, 教师应当遵循认知的规律, 进行验算教学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引领学生学会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 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依据进行教学, 接着再引导验算.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在教学此类问题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型物体. 比如硬币、瓶盖等等,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教学后, 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有一定的映像, 如果教师结合这些事物进行教学, 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验算, 那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可以联想到这些事物, 进行下意识的验算.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硬币的周长,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绳子进行测量并且为学生准备好工具. 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比如利用墨水进行测量, 等等. 学生渐渐能将验算当成自身的心理活动, 将验算变成一种习惯.

篇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加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第 1 页 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200 300(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 500(元))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二、试一试

第 2 页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 3 页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同桌说指名汇报。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第 4 页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

第 5 页 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404+302+2981000(元)

第 6 页 195+404+298+961000(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篇6: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第 1 页(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不进位加法)

(印江县木黄镇丰塘小学

冉隆友)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难点: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13+5 2+17 4+13 8+11 14+3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二年(1)班有35 人,二年(2)班有32人,二年(3)班有37人,二年(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二年(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4)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请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2)学生汇报。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口算法:5+2=7,30+7=37。

②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③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教师示范,感知竖式。3 5 + 2 3 7(2)出示算式2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根据教师示范及摆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③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例2。

出示例2: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2)在黑板上展示竖式 5 + 3 2 6 7(3)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53+6= 35+23= 43+26= 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35+2=37(人)35+32=67(人)

篇8: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研究教材是基础

对教材的研究, 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 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 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新授课中, 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 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 走进小朋友的心里, 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是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 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 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突破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 积极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学习“米和厘米”时, 让学生扮演测量员, 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让学生来当售货员, 模仿超市工作情境, 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之灵活运用;还有的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 这样, 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 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 师生关系融洽, 活跃课堂气氛。

当教师带着微笑, 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时, 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 使得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愿学、乐学, 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对待发言的学生如果讲对了要热情、诚恳地加以肯定, “你回答得真棒”, “你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讲得不完整, 可以说“没关系, 再想想”让学生补充后, 再重复一遍, 并鼓励说“你真行”;对有些回答的特别好、有创新的学生, 奖励一朵小红花等, 并集体表扬他。教师的语言需富于情感, 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在鼓励。对学生要多表扬, 少批评;多鼓励, 少责备, 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学习中, 克服思想懒惰, 逐步培养成熟立体的数学思维。

3. 让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 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 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 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动手能力, 学会化书本死板知识为手中的理解内容。

(二) 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

有些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 这会使教师常常深陷尴尬。这时, 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他们理解学生与老师是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会学生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理解和解决疑难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日常中积累经验, 关注学生生活并为其制订合适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新形势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体系。

(三) 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源自于快乐的学习氛围,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快乐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用有趣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过程当中,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说话风格、语调、语速、情调等语言处理效果是成功完成数学教学的关键, 因为语言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始终。教师尽量采用灵活、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课, 用语言来营造一堂生动、盎然有趣的数学课, 使学生期盼每一堂数学课的到来, 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

四、结语

篇9:加法的验算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法、及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135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集中教学加法的验算,针对一套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验算能有效纠正错误,提高计算正确度,因此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加法验算的方法,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养成自觉验算的意识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验算能有效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也不是一促就会的事,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

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本课通过创设买运动服的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计算是否有误。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验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本课也较适宜用谈话法来组织教学,由于学生都有一些生活经验支撑他们的验算活动,在交流方法时,学生有话可讲。在交流中发表自己意见,学习他人意见,相互促进,用谈话法教学是既简单又有实效。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下列能力。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验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验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然后讨论交流方法,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验算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设计

一)准备铺垫

计算并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45+56= 101-45=36+58=94-58=

56+45= 101-56= 58+36=94-36=

交流: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复习,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的关系,在思路上为新课作铺垫,达到隐而不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课件出示第27页情境图。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估算一共要多少钱:135+48140+50=190元。

2、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笔算:实际上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

135

+ 48

183

3、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通过估算,我们感觉这次计算很可能对,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刚才的计算是对或者错了呢。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在合作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用不同方法验算的同学要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听懂你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二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预设:

①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②还可以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③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师指①问: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呢?如果183-135的结果不是48,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要么验算时出错,要么当时的计算出错。)如果是48,说明什么?(如果验算没出错,一般认为刚才的计算正确。)

师指③问: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如果检验没有出错,计算出的结果不是183说明什么?(说明刚才计算有误,需要重新做呢)

【若有学生提出重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4、学习教材,并练习。

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出示练习题:检验下列计算有没有出错?(把做一做改编成计算出错的题,让学生去验算)。

师:引导学生说说验算时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时也仔细,别抄另一个数。(这样有效防止学生抄结果,而不验算。)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讨论,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学会验算,而且还用估算等已学的知识来帮助检验结果是否明显出错,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老师在关键处提示验算的注意点,既简单又有实效。)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84+307= 512+394=

你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校对后,老师补充:如果一位同学计算512+394=806,你也用列竖式去验算它是不是有错吗?(引导学生估算结果比800要大得多,明显出错)如果512+394=905呢,从哪看明显出错(引导发现从个位是6这题是5明显错了)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补充估算、特殊位上数来判断是否出错,花时少,效果好,启迪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2、练习七第2题两道加法题。用验算的方法进行检验。

【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篇1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2分)

(2020三上·顺庆期末)

在下面的算式中,()组算式中的十位上的数相减不需要退位.

A

.310-224   400-123   367-256

B

.346-247   665-334   198-125

C

.556-255   945-239   863-437

2.(2分)

小芳家、小洋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的路上,小芳家离学校980米,小洋家离学校350米,小芳家和小洋家不可能相距()米.A

.630

B

.280

C

.1330

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1分)

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变成三位数,这个数是________。

4.(1分)

比372少257的数是________。

5.(3分)

(2019三上·永福期中)

一捆铁丝长1000米,第一次用了105米,第二次用的比第一次少35米,第二次用了________米,两次一共用了________米.

6.(3分)

(2018三上·湾里期中)

一个数比537少129,这个数是________;比448多165的数是________.

7.(2分)

中国甲A,足球赛采用单循环赛制,一个赛季共赛120场你能算出________支球队参加比赛.

8.(6分)

(2018三上·湾里期中)

在横线上填上“>”“<”或“=”.

340+26________360

270﹣18________250      384+270________600

435+25________460         372﹣146________240     400﹣315________85

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5分)

(2019三上·瑞安期末)

我会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50×4=

②885×6=

③★456+389=

④407×9=

⑤423-169=

⑥★908-356=

10.(5分)

竖式计算。

817-196=

11.(5分)

竖式计算

843-356=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5分)

前进小学三年级一共有114人,二年级一共有88人,前进小学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13.(5分)

李老师带了1000元想买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够吗?如果够了,多多少钱?如果不够,差多少钱?

物品

单价

衣柜

572元

桌子

208元

书柜

818元

14.(5分)

(1)

.被减数是903,减数是621,差是多少?

(2)

.一个数减197得485,这个数是多少?

15.(5分)

下面算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16.(5分)

(2019三上·东莞期中)

一批水泥一共有500袋,已经运了168袋。

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5分)

看图回答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18.(10分)

下面是手机商场几款手机的价格表:

名称

西门子

诺基亚

三星

波导

厦新

价格(元)

1100

1500

3680

1340

1780

(1)

这几款手机中,()品牌的最贵。

A

.西门子

B

.三星

C

.诺基亚

D

.波导

E

.厦新

(2)

一部三星手机比一部西门子手机贵多少元?

(3)

买一部波导手机和一部诺基亚手机共需要多少元?

(4)

拿2000元买一部厦新手机,应找回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1、2-1、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1、4-1、5-1、6-1、7-1、8-1、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1、10-1、11-1、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1、13-1、14-1、14-2、15-1、16-1、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1、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篇1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6一8=83一2=37+40=

32+4=25一7=36一8=

67一9=62一9=51一5=

84一6=80一6=60一2=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一说36一8、67一9的计算过程。

2.导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七(1)]

二、练习。

1.练习七1。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提问:每一组的三道有什么区别?(第一组中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第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中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

2。练习七2。

(1)出示第2题,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3.练习七3。

(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

(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锗在哪里。

4.练习七4。

(1)出示第4题图,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小女孩有8张邮票,小男孩有31张邮票,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求小男孩比小女孩多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

(3)集体口答。

三、练习总结:让学生谈练习收获。

四、堂上小测。

一、直接写出得数。

28-9=27-8=60-3=41-2=54-7=82-6=

54-7=52-6=25-8=35-7=68-5=65-9=

二、填一填。

被减数 37 25 86 79 90 57 46

减数 4 8 40 9 80 8 7

三、列式计算。

1、儿童乐园有红色和蓝色的碰碰车共35辆,蓝色的有6辆,红色的有多少辆?

2、小明家有21本呼事书,他已经看了9本,还要看多少本才能看完?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

第六课时:练习七(2)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69一9=78一7=32一7=

84一6=46一8=23一6=

55一8=60一6=83一9=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一6、60一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练习七第五题: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 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65-4先从个位上减,65-40先从十位上减)

(2) 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76-6个位够减,不需要退位,76-8个位不够减,需要退位。)

(3) 第4组的两道题为什么53-4的差是四十几,54-3是五十几?

2.练习七第六题:

(1) 判断一下题中的8道题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需要退位,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2) 学生计算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3.练习七第七题:

(1)老师说明题意:用题中的每一位数字分别减去8和5。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4.练习七第八题:

(1)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60一20、40+32、61一4、45+9这四道题是怎样算的?

(2)统计正确率,了解错题情况,及时订正。

5.练习七第九题:

(1)出示第9题,仔细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三位同学分别买了什么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求男孩比女孩多用多少元、就是求买书包比买钢笔多用多少元,也就是求34比8多多少?)

(4)指导学生集体口答。

(5)以游戏形式围绕第9题进行提问题的练习。

三、堂上小测:

1、写出卡片上每个数减8得多少?

23 43 94 75 57 16 34 83 25 42

2、直接写出得数。

36+3=47-20=58-6=73-8=

27-9=64+4=80-7=25+9=

三、从90里连续减9,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9081

从37里连续减5,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37

四、(1)36比8多多少?(2)4比21少多少?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

第七课时:练习七(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我们已经学完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口算和应用题练习。

二、练习设计:

(一)、计算练习。

1.练习七10。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练习七11。

(1)出示第11题,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找出得数小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里画“V”。(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练习七12。

(1)一个算式与一个数怎样比大小?(先算出得数,再比大小。)

(2)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七13。

(1)出示第13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树上原来有32个桃,小猴采了5个桃。)

(2)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还剩多少个?)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集体口答。

2.练习七14。

“(1)出示第14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

(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四、练习总结:师生共同谈收获。

五、质疑。

六、堂上小测:

1、填表。

38 41 36 49 72 50 63

8 9 30 2 9 5 30

和()()()()()()

差()()()()()()

2、停车场有50辆小汽车,30辆大汽车,还有8辆上卡车。

(1) 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2)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实践活动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

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1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归因分析, 找到致使小学生计算能力存在一些问题的具体原因, 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并希望借此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二、调研过程

1. 调研时间:

2011年12月

2. 调研对象:

徐州市光荣巷小学二年级学生、徐州市三十四中附小二年级学生、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二年级学生

3. 调研方法:

为深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拟从口算、笔算、估算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 采用测验法和访谈法, 并在其基础上同时采用观察法来帮助研究。

4.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以测验题的形式呈现, 测试卷来源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 由口算、笔算、估算三部分组成。其中口算部分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直接写出口算值, 如:1000-400= (%) , 第二种形式为: (%) 内最大填几, 如:4× (%) <27, 第三种形式为:在 () 里填上合适的数, 如3× (%) =27。估算题分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为写出估算值, 一种形式则是将估算值与给定的一个数进行比较。相对而言, 笔算形式比较单一, 直接是列竖式计算但要求验算。通过测验了解二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情况, 进而探讨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笔算。

笔算具有一定的竖式规则和固定的运算程序, 掌握基本的程序 (计算方法) 后, 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得出结果。[1]

2. 口算。

汪发隆指出口算是不借助于任何工具, 不用书面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具有花时少、速度快等特点, 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2]

3. 估算。

张德勤、易天章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根据具体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估计或大概的判断的一种计算方式。[3]本次调查的情况统计分别就笔算、口算和估算三方面进行, 并且从学生计算用时和正确率两方面进行数据统计, 学生的计算用时情况见表一, 计算正确的人数百分比见表二。此次调查的是三个学校随机抽取的二年级某一个班的学生, 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从计算正确的百分率可以看出, 小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从计算速度看, 大部分小孩的计算速度一般, 有个别小孩计算速度较快, 还有一部分小孩计算速度较慢。同时根据做题时的情况来看, 小孩做完普遍不愿意检验。将各种计算方式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笔算最强, 估算能力最弱。然而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加强口算练习, 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但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 口算成绩并不好, 是计算能力中急需加强提高的方面。在学生的口算错误中, 类似将700+300的结果写成100或400, 660-600的结果写成600, 40+300写成700等情况较多, 将“+”看成“-”、“×”看成“÷”、多“0”少“0”、数字看错等错误在题中都有所反映。小孩口算容易错, 大多原因是其对数字的敏感性不高, 往往是看到的和头脑中所想的不同, 想到的和自己所写的不同, 而这些不同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考过程的暂时性消失或中断, 从而造成错误。在学生的笔算错误中, 错误类型相对集中, 往往是忘记进位退位、将数字看错、竖式正确但横式漏写或误写、计算时字迹不清以导致错位而算错等。笔算需要学生细心, 但小学二年级学生一般七八岁,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需要提醒与鼓励, 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保持做题的积极性。

对于估算题而言, 有的学生掌握较好, 有的学生则稍差。在估算题中学生往往都知道是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若是单独让学生说出每个数接近几百或者是将整百数相加, 学生做对的可能性较大, 但对二者都有要求时, 学生就会经常不能兼顾。例如599+297, 有学生会估计成600+200而导致错误, 也有学生估计正确却在计算600+300时出错。总体说来, 学生的估算错误并不是很多, 估算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难, 计算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但能否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测试题中则无法表现出来, 因此对这一点存在遗憾。

总观口算、笔算、估算这三类计算, 其错误原因归类起来可以分为混淆型、错写漏写型、干扰性三类, 并且粗心情况较多。[5]计算中存在的错误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看错符号或数字, 没有掌握方法;缺乏一丝不苟的心态, 甚至无草稿纸;书写习惯差, 书写工具不齐, 写字潦草, 0、6不分, 1、7不分;多数学生没有检查的习惯, 有的也只是草草扫视一遍, 无法发现错误。

从学生的综合情况分析, 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感知粗略, 即感知事物笼统、不具体, 看不清事物特征, 头脑中的印象无整体性;表象模糊, 小学生的口算从直观感知过渡表象运算, 再到抽象运算, 其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 表象常成为思维的凭借物。低年级小孩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强信息干扰, 往往同数相减得0等这种强信息映入眼帘, 容易掩盖其他信息;思维定式, 即容易按照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或解决问题;情绪不稳定, 不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计算过程, 往往急于求成之心使得错误百出, 并且通常因算式简单而轻视。

同时在统计错误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测试题成绩较好, 计算能力较强, 因此又单独对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做了访谈调查, 并注意对这些学生的平时情况进行了观察, 同时采取了作业分析法的形式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总结, 发现这几个学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家长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经常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喜欢数学课, 爱回答问题, 爱动脑筋;学习习惯好, 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能够坚持做数学课外练习……从他们的作业中, 我发现他们书写都很认真, 字迹清楚, 并且作业错误率低, 有错的地方他们都能及时订正。

四、对策与建议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从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诸因素入手。二年级学生年纪较小, 发展空间较大, 而计算能力并非一时一日可以提高的,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调查与资料分析, 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计算能力的大小不仅与年龄有关, 也与学生自身状况有关, 因此在巩固计算时需要分情况而论, 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来定标准。

2.学生的能力是按阶段提升的, 因此不可舍近求远, 需要从小将基础打牢才行。

3.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多练习。二年级学生虽处于好玩阶段, 但必须保证基本的练习量, 达到锻炼的效果。

4.对于学习方面, 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虽然一直在强调家校互动, 但实行起来效果并不好,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切不可以偏概全, 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放弃对其的管理与教导。二年级的学生尚小, 许多地方都还不懂, 对于那些反应慢些的孩子, 家长和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鼓励, 给予更多重视。

摘要: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小学期间着重培养的, 提高计算能力不但可以为以后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且可以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帮助。本文从口算、笔算、估算三个方面来调查探讨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对三个学校二年级学生的随机调查以及问卷分析,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能力,口算,笔算,估算

参考文献

[1]顾志能.谈“比算式的口算”[J].小学数学教师, 2007, (7, 8) :37-39.

[2]汪发隆.小学数学教学口算训练三法[J].青海教育, 2004, (4) :18-19.

[3]张德勤, 易天章.小学数学估算略谈[J].小学教学研究, 1996, (7) :22-24.

[4]王英.口算练习与儿童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1999, (2) :26-27.

篇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学时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不进位和个位满十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学时难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今天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懒洋洋今天运气不好,被灰太狼抓走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喜洋洋想办法把懒洋洋救出来好吗?

二、探索、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第一关:例1的主题图。

教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放手让学生起来说。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算式怎么列?(220+26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第二关:例2的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放手让学生起来说。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433+418)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

(2)学生尝试计算。

~

/

~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试一试(课件出示)

抽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差—中—好)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习。

四、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1、2、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抽生汇报。(差—中—好)

2、完成练习八1—4题。

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三位数的加法→相同数位对齐

不进位

个位相加满十

220

433

+260

+418

——

——

480

851

上一篇:大专学什么专业好下一篇:别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