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二单元试卷

2024-06-26

四下第二单元试卷(精选6篇)

篇1:四下第二单元试卷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 1 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 2 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4.认识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 3 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0(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3090000 506700 45000000(2)读一读。3050000 76000500(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二亿 写作:200000000(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13(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进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大数的认识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三、综合练习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1.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2.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3.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 19 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4.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23(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 25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26(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7(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 29 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 30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教学反思:

篇2:四下第二单元试卷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在实验中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

2、能够记录观察岩石的结果,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3、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4、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本盒。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盘子、岩石图片。

学生准备:课下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并整理有关岩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观察岩石

师:地球表面是岩石构成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几乎都可以找到岩石,我们一起看一看岩石藏在哪里?(出示岩石图片)

交流: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岩石?你课下收集得岩石是在哪里找到的?

二、挑一挑哪些是岩石,说一说生活中岩石的用途

师: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岩石)

师:只不过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不小心和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能把岩石挑出来吗?

生挑岩石并说明理由 岩石属于自然界沉积的物体,煤是岩石。三:通过实验观察岩石的特征

生活中的岩石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地球表面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今天我们就学习地质学家的样子来认识岩石。

同学们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请各小组商量一下,把研究的方法写在“观察记录”上。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研究岩石哪方面的问题?准备怎么研究?(桌面上准备锤子、小刀、放大镜、铜钥匙等)温馨提示:

1、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弄破手指

2、用稀盐酸时应注意不要滴在衣服和皮肤上,因为稀盐酸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一旦不小心滴到皮肤上,要马上用清水冲洗。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试验结果

小结:研究岩石不能只看表面,需要研究新断面。在新断面上用小刀、铜钥匙、指甲刻画,观察痕迹可以判断它的软硬。

四、练习给岩石分类

刚才我们研究了岩石的不少特点,那你们能根据研究给收集来的岩石按硬度进行分类吗?

学生练习分类 交流分类结果及依据

交流:你们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五、课堂小结

关于岩石的研究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岩石的特征,取得了不少发现和成果。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课下进行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分别用来做什么?你知道是哪种岩石吗?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形状、颜色(看)文理粗细(摸、用放大镜观察)

硬度(敲打、刻画)

遇酸的反应(是否冒泡)

虎滩中心小学 胡永梅 陈学玉

4、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制作中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培养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制作岩石标本,在交流与制作中获取和了解岩石信息。教学准备:

采集的各种岩石,岩石百宝箱制作工具——厚纸片、小刀、锤子、胶水、硬纸盒、棉花、布片,岩石标本,岩石资料。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展示大自然的奇石和一些金属矿石以及一些岩石制作的标本供学生欣赏。

2、交流: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为什么要把岩石作成标本?

二、交流信息、欣赏体验。

1、谈话:岩石制作成标本,既有利于人们辨认,又有收藏的意义,从岩石标本中人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

2、提问: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岩石,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

3、学生交流

4、各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为了制作出更加丰富的标本,请小组间进行交换补充。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很多种类的岩石,咱们做个岩石的百宝箱,怎么样?小组内研究一下要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岩石百宝箱,学生欣赏岩石百宝箱,交流制作方法

4、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展示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开岩石博览会。

2、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如我们的百宝箱里有什么,岩石的特征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3、师生小组互评:大家感觉我们的岩石百宝箱做得怎样,在刚才的制作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4、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制作如何?你在搜集岩石信息方面的表现如何?

第五课《岩石的用途》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查阅岩石方面的有关资料。2.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活动准备:教科书虽然没有做文字说明,但以金字塔画面蕴涵了探究岩石的用途及岩石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联系,并提示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资料和心理上的准备。活动过程:

一、交流岩石的用途

1、播放一些岩石用途的视频和文字资料

2、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岩石的用途,并对岩石的用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整理。

二、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提出 “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岩石有什么关系? 地质学家怎么利用岩石寻找矿藏? 岩石中含有哪些矿物?

 拓展活动课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办剪贴报。题目可以是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的保护等。也可以做岩石艺术品,参观地质博物馆等等。

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那么岩石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课件出示:岩石的各种作用的图片。探索活动: 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包括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生活、学习用品,所用岩石、矿物等。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

(2)应道学生分析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记录。(3)小组汇报交流,资源共享。3 师生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2)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3)岩石可以雕刻各种工艺品。(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由活动:

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拓展活动:

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了解风化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课外拓展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岩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岩石与地球文明、地球生命、地球历史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围绕本课专题内容专门制作的网站,为各小组提供信息资料卡,关于岩石用途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形成汇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展示。

三、1、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资料了解人们乱开采矿产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篇3:四下第二单元试卷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从题材与体裁上来看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却不同。

这一组是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的,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意在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但每篇课文表现主题的角度又不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反映出伽利略执著求实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全神贯注》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给我们展现出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父亲的菜园》刻画了普通人身上具有的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从他们身上分别折射出了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的执著追求。

这组课文不仅在反映人物精神风貌上是一致的,在写法上也相类似,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例如,文章对伽利略的描写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几个具体事例的叙述以及环境等侧面描写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罗丹的工作作风则是通过对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刻画了人物的专注;《鱼游到了纸上》则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抓住青年人“特别”的神态、动作进行了传神的刻画;《父亲的菜园》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让读者同样深受感动。

本册书只有两个单元是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这个单元的学习是第二单元之后的巩固、迁移运用的阶段。可见这单元在全册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它们共同承担的训练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二、教学建议

1. 把握重点,强化训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在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后,再看看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练习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提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任务等的作用)。本文的练习题有三道,分别是读书、回答问题、感悟一句话。由此可看出:伽利略挑战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难点,非常富有思辨色彩,但它不是教学的重点;做实验,解决问题,突出人物精神则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时,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一要了解伽利略和亚里斯多德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进行适当的资料搜集;二要紧扣文本,润物无声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伽利略的内心,突出执著精神;三要体会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使伽利略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注意了解伽利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具体实验过程(假设—推理—实验—公开试验),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难点,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是以小女孩的一句话为题,新颖别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使故事的叙述更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受。教学可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线,从入乎于眼,到入乎于心,进行三个层次的研读。一个层次是感知性阅读。从“特别”入手,明白其原因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抓住全文的总线索。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性阅读。全面感受“忘我境界”的画面。课文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的,一方面是看鱼的人的专心、投入,另一方面是青年画鱼时的专心、投入。教学中可采取删词对比的方法,体会青年的态度,还可以找到文章中可以帮助理解的词去体会词语。如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仔细揣摩,用文中的词语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还可根据插图练习详写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从中体会“鱼游到了纸上”,感受青年做事的专注与高超的绘画技能。第三个层次是探究性阅读。深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深入青年内心,学习其品质。另外,教学中还可以进行读写迁移的小练笔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动作、语言、神态三方面基本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 体现坡度,实现迁移。

《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是两篇略读课文,应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关注写法,实现读写迁移的目的。

《全神贯注》一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突出了他悉心潜入、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罗丹艺术家的魅力呢?首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自读课文,围绕“全神贯注”找出课文中描写罗丹神态和动作的语句,并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艺术创作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以下几方面着眼进行交流:一是抓住神情,体会全神贯注。“自己端详一阵儿,却皱着眉头……”这一神情是罗丹自我审视的生动写照,这神情之中含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艺术追求。“忽然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些描写表现出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工作极其认真的态度。二是抓住语言,体会全神贯注。罗丹的语言虽然不多,但字字耐人寻味,尤其是自言自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嘴里叽哩咕噜”分明是罗丹鉴别女像的“旁白”,自然折射出罗丹追求完美的鲜明个性。三是抓住动作,体会全神贯注。他工作时手舞足蹈、前俯后仰的动作举止,生动地表现出了他此时跌宕起伏的思索情景。四是抓“感触”,深化全神贯注。茨威格精辟的见解不正是罗丹全神贯注精神的写照吗?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感情朗读的训练,因为课文中多为描述性的语句,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可进行迁移拓展,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的选材更接近学生实际,表达方法也更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编排教材内容的先感悟、欣赏,后理解、运用的目的,起到了读与写双重迁移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找出并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之后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即父亲的一言一行进行重点学习和体会,谈自己的感受,另外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抄写下来。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关于“人”的话题。教学重点之一是无论说和写的落脚点都应在具体的事例上。这次习作是本学期第二次写人的练习。习作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正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篇4:单元测试卷——附加题

2.已知M=12

21,β=1

7,计算M5β.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

x=12t,

y=22+32t(t为参数),若以直角坐标系xOy的O点为极点,Ox为极轴,且长度单位相同,建立极坐标系,得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ρ=2cos(θ-π4).

(1)求直线l的倾斜角;

(2)若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求AB.

4.已知x,y,z均为正数.求证:xyz+yzx+zxy≥1x+1y+1z.

5.已知(12+2x)n.

(1)若展开式中第5项、第6项与第7项的二项式系数成等差数列,求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项的系数.

(2)若展开式前三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等于79,求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

6.已知边长为6的正方体ABCDA1B1C1D1,E,F为AD、CD上靠近D的三等分点,H为BB1上靠近B的三等分点,G是EF的中点.

(1)求A1H与平面EFH所成角的余弦值;

(2)设点P在线段GH上,且GPGH=λ,试确定λ的值,使得C1P的长度最短.

7.某次考试共有8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评分标准为:“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对得5分,不选或选错得0分.”某考生每道题都给出一个答案,已确定有5道题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余3道题中,有一道题可判断出两个选项是错误的,有一道题可以判断出一个选项是错误的,还有一道题因不了解题意而乱猜,试求该考生:

(1)得40分的概率;

(2)所得分数ξ的数学期望.

8.已知△ABC的三边长为有理数.

(1)求证:cosA是有理数;

(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cosnA是有理数.

9.对称轴为坐标轴,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抛物线C经过两点A(a,2a)、B(4a,4a),(其中a为正常数).

(1)求抛物线C的方程;

(2)设动点T(m,0)(m>a),直线AT、BT与抛物线C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A1、B1,当m变化时,记所有直线A1B1组成的集合为M,求证:集合M中的任意两条直线都相交且交点都不在坐标轴上.

10.已知函数f(x)=(2x+1)ln(2x+1)-a(2x+1)2-x(a>0).

(1)若函数f(x)在x=0处取极值,求a的值;

(2)如图,设直线x=-12,y=-x将坐标平面分成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不含边界),若函数y=f(x)的图象恰好位于其中一个区域内,判断其所在的区域并求对应的a的取值范围;

(3)比较32×43×54×…×20122011与23×34×45×…×20112012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11.已知an=(1+2)n(n∈N*).

(1)若an=a+b2(a,b∈Z),求证:a是奇数;

(2)求证:对于任意n∈N*,都存在正整数k,使得an=k-1+k.

12.已知函数f0(x)=sinxx(x>0),

设fn(x)是fn-1(x)的导数,n∈N*.

(1)求2f1(π2)+π2f2(π2)的值;

(2)证明:对于任意n∈N*,等式

|nfn-1(π4)+π4fn(π4)|=22都成立.

参考答案

1.解:证明:如图,连结AD.

∵AB是圆O的直径,

∴∠ADB=90°.

∴AD⊥BD.

又∵BD=DC,

∴AD是线段BC的中垂线.

∴AB=AC.

∴∠B=∠C.

又∵D,E为圆上位于AB异侧的两点,

∴∠B=∠E.

∴∠E=∠C.

2.解:矩阵M的特征多项式为

f(λ)=λ-1-2

-2λ-1=λ2-2λ-3.

令f(λ)=0,解得λ1=3,λ2=-1,从而求得它们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分别为

α1=1

1,α2=1

-1.

令β=mα1+nα2,所以求得m=4,n=-3.

M5β=M5(4α1-3α2)=4(M5α1)-3(M5α2)

=4(λ51α1)-3(λ52α2)

=4·351

1-3(-1)51

-1=975

969.

3.解:(1)设直线l的倾斜角为θ,则cosθ=12

sinθ=32,且θ∈[0,π),

∴θ=π3,即直线l的倾斜角为π3.

(2)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3x+22,

ρ=2cos(θ-π4)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22)2+(y-22)2=1,

∴圆心(22,22)到直线l的距离d=64,

∴AB=102.

4.证明:因为x,y,z都为正数,

所以xyz+yzx=1z(xy+yx)≥2z.

同理,可得yzx+zxy≥2x,zxy+xyz≥2y.

将上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并除以2,

得xyz+yzx+zxy≥1x+1y+1z.

5.解:(1)∵C4n+C6n=2C5n,∴n=7或n=14.

当n=7时,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是T4和T5

T4的系数=C37(12)423=352;

T5的系数=C47(12)324=70

当n=14时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是项是T8,

T8的系数=C714(12)727=3432.

(2)由C0n+C1n+C2n=79,可得n=12,设Tk+1项的系数最大.

∵(12+2x)12=(12)12(1+4x)12,

∴Ck124k≥Ck-1124k-1

Ck124k≥Ck+1124k+1,∴9.4≤k≤10.4即k=10,

故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为T11.T11=(112)12·C1012·410·x10=16896x10.

6.解:如图建系:可得E(2,0,6),F(0,2,6),H(6,6,4),A1(6,0,0).

(1)设n=(1,x,y),EF=(-2,2,0),EH=(4,6,-2),

则-2+2x=0

4+6x-2y=0n=(1,1,5),A1H=(0,6,4),

cos<n,A1H>=n·A1H|n||A1H|=262752=399,

设A1H与平面EFH所成角为θ,则cosθ=429.

(2)由题知G(1,1,6),C1(0,6,0),GH=(5,5,-2),设GP=λGH=(5λ,5λ,-2λ)

P(5λ+1,5λ+1,-2λ+6),C1P2=(5λ+1)2+(5λ-5)2+(2λ-6)2=54λ2-64λ+62,

当λ=1627时,C1P的长度取得最小值.

7.解:(1)某考生要得40分,必须全部8题做对,其余3题中,有一道做对的概率为12,有一道题目做对的概率为13,有一道做对的概率为14,所以得40分的概率为P=12·13·14=124.

(2)依题意,该考生得分的范围为{25,30,35,40}.

得25分是指做对了5题,其余3题都做错了,所以概率为P1=12·23·34=14,

得30分是指做对5题,其余3题只做对1题,所以概率为

P2=12·23·34+12·13·34+12·23·14=1124,

得35分是指做对5题,其余3题做对2题,所以概率为

P3=12·13·34+12·23·14+12·13·14=14,

得40分是指做对8题,所以概率为P4=124.

得ξ的分布列为:

ξ25303540

p14112414124

所以E(ξ)=25·14+30·1124+35·14+40·124=73024=30512.

8.证明:(1)由AB,BC,AC为有理数及余弦定理知

cosA=AB2+AC2-BC22AB·AC是有理数.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cosnA和sinA·sinnA都是有理数.

①当n=1时,由(1)知cosA是有理数,

从而有sinA·sinA=1-cos2A也是有理数.

②假设当n=k(k≥1)时,coskA和sinA·sinkA都是有理数.

当n=k+1时,由

cos(k+1)A=cosA·coskA-sinA·sinkA,

sinA·sin(k+1)A=sinA·(sinA·coskA+cosA·sinkA)

=(sinA·sinA)·coskA+(sinA·sinkA)·cosA,

由①及归纳假设,知cos(k+1)A与sinA·sin(k+1)A都是有理数.

即当n=k+1时,结论成立.

综合①②可知,对任意正整数n,cosnA是有理数.

9.解:(1)当抛物线焦点在x轴上时,设抛物线方程y2=2px,

∵4a2=2pa

16a2=8pa,∴p=2a,

∴y2=4ax

当抛物线焦点在y轴上时,设抛物线方程x2=2py

∵16a2=8pa

a2=4pa,∴方程无解,∴抛物线不存在.

(2)设A1(as2,2as)、B1(at2,2at)、T(m,0)(m>a),

∵kTA=kTA1,∴2aa-m=2asas2-m,

∴as2+(m-a)s-m=0,

∵(as+m)(s-1)=0,∴S=-ma,

∴A1(m2a,-2m),

∵kTB=kTB1,∴4a4a-m=2atat2-m,

∵2at2+(m-4a)t-2m=0,∴(2at+m)(t-2)=0,

∴t=-m2a,∴B1(m24a,-m),

∴lA1B1的直线方程为y+2m=-2m+mm2a-m24a(x-m2a),

∵直线的斜率为-4a3m在(a,+∞)单调,

∴所以集合M中的直线必定相交,

∵直线的横截距为-m22a,纵截距为-2m3在(a,+∞)单调,

∴任意两条直线都相交且交点都不在坐标轴上.

10.解:(1)f(x)=(2x+1)ln(2x+1)-a(2x+1)2-x(a>0),

f′(x)=2ln(2x+1)-4a(2x+1)+1.

∵f(x)在x=0处取极值,

∴f′(0)=-4a+1=0.

∴a=14(经检验a=14符合题意).

(2)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12,+∞),

且当x=0时,f(0)=-a<0.

又直线y=-x恰好通过原点,

所以函数y=f(x)的图象应位于区域Ⅳ内,

于是可得f(x)<-x,

即(2x+1)ln(2x+1)-a(2x+1)2-x<-x.

∵2x+1>0,∴a>ln(2x+1)2x+1.

令h(x)=ln(2x+1)2x+1,∴h′(x)=2-2ln(2x+1)(2x+1)2.

令h′(x)=0,得x=e-12.

∵x>-12,∴x∈(-12,e-12)时,h′(x)>0,h(x)单调递增;x∈(e-12,+∞)时,h′(x)<0,h(x)单调递减.

∴hmax(x)=h(e-12)=1e.

∴a的取值范围是(1e,+∞).

(3)由(2)知,函数h(x)=ln(2x+1)2x+1在

x∈(e-12,+∞)时单调递减,

函数p(x)=lnxx在x∈(e,+∞)时单调递减.

∴ln(x+1)x+1<lnxx,

∴xln(x+1)<(x+1)lnx.

∴ln(x+1)x<lnx(x+1),即(x+1)x<x(x+1).

∴令x=3,4,…,2011,则43<34,54<45,…,20122011<20112012,又32×43<23×34,

所以32×43×54×…×20122011<23×34×45×…×20112012.

11.证明:(1)由二项式定理,得

an=C0n+C1n2+C2n(2)2+C3n(2)3+…+Cnn(2)n,

所以a=C0n+C2n(2)2+C4n(2)4+…=1+2C2n+22C4n+…,

因为2C2n+22C4n+…为偶数,所以a是奇数.

(2)由(1)设an=(1+2)n=a+b2(a,b∈Z),

则(1-2)n=a-b2,

所以a2-2b2=(a+b2)(a-b2)=(1+2)n(1-2)n=(1-2)n.

当n为偶数时,a2=2b2+1,存在k=a2,

使得an=a+b2=a2+2b2=k+k-1,

当n为奇数时,a2=2b2-1,存在k=2b2,

使得an=a+b2=a2+2b2=k-1+k,

综上,对于任意n∈N*,都存在正整数k,

使得an=k-1+k.

12.(1)解:由已知f1(x)=f′0(x)=(sinxx)′=cosxx-sinxx2,

故f2(x)=f′1(x)=(cosxx)′-(sinxx2)′=-sinxx-2cosxx2+2sinxx3,

所以f1(π2)=-4π2,f2(π2)=-2π+16π3,

即2f1(π2)+π2f2(π2)=-1.

(2)证明:由已知得:xf0(x)=sinx,等式两边分别对x求导:f0(x)+xf′0(x)=cosx,

即f0(x)+xf1(x)=cosx=sin(x+π2),类似可得:

2f1(x)+xf2(x)=-sinx=sin(x+π),

3f2(x)+xf3(x)=-cosx=sin(x+3π2),

4f3(x)+xf4(x)=sinx=sin(x+2π).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nfn-1(x)+xfn(x)=sin(x+nπ2)对所有的n∈Ν都成立.

(ⅰ)当n=1时,由上可知等式成立;

(ⅱ)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

即kfk-1(x)+xfk(x)=sin(x+kπ2).

因为[kfk-1(x)+xfk(x)]′=kf′k-1(x)+fk(x)+xf′k(x)=(k+1)fk(x)+xfk+1(x),

[sin(x+kπ2)]′=cos(x+kπ2)(x+kπ2)′=sin[x+(k+1)π2],

所以(k+1)fk(x)+xfk+1(x)=sin[x+(k+1)π2].

因此当n=k+1时,等式成立.

综合(ⅰ),(ⅱ)可知等式nfn-1(x)+xfn(x)=sin(x+nπ2)对所有的n∈Ν都成立.

令x=π4,可得nfn-1(π4)+π4fn(π4)=sin(π4+nπ2)(n∈Ν).

篇5:四下第二单元近反义词.

近义词:安慰——宽慰 拮据——困难

精湛——精深 器重——重视

崭新——簇新 馈赠——赠送

迷惑——迷惘 教诲——教育、教导

维持——保持

辨别——分辨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反义词:安慰——责备 拮据——富有

诚实——虚假、狡猾

有趣——枯燥

崭新——陈旧

馈赠——索取

迷惑——清醒 仔细——马虎

贫穷——富裕

幸福——悲惨

闷闷不乐—兴高采烈

6、万年牢

近义词:有名——著名

耽误——耽搁、延误 均匀——平均 邀请——约请

损伤——损坏

反义词:耽误——及时 漂亮——丑陋

满意——不满 熟练——生疏

实在——虚伪

认真——马虎

7、尊严

近义词:款待——招待 顿时——立刻 惬意——满意 赞赏——赞美

朴实——朴素

疲惫——疲劳

注视——凝视

赞赏——赞扬

骨瘦如柴——瘦骨嶙峋 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反义词:赞赏—指责 僵硬——柔软、灵活

朴实——华丽

灰暗——明亮

善良——凶恶

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疲惫不堪—精力旺盛 骨瘦如柴——大腹便便

8、将心比心

近义词:道谢——感谢

抱怨——责怪、埋怨

尊重——尊敬

宽容——宽厚、包容 理解——理会

平静——宁静

鼓励——鼓舞(勉励、激励)

反义词:鼓励——打击

宽容——计较

平静——慌乱

沉重——轻松

希望——失望

理解——不解、误解

5、中彩那天(第 二 单元)

近义词:安慰——宽慰 拮据——困难

精湛——精深 器重——重视

崭新——簇新 馈赠——赠送

迷惑——迷惘 教诲——教育、教导

维持——保持

辨别——分辨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反义词:安慰——责备 拮据——富有

诚实——虚假、狡猾

有趣——枯燥

崭新——陈旧

馈赠——索取

迷惑——清醒 仔细——马虎

贫穷——富裕

幸福——悲惨

闷闷不乐—兴高采烈

6、万年牢

近义词:有名——著名

耽误——耽搁、延误 均匀——平均 邀请——约请

损伤——损坏

反义词:耽误——及时 漂亮——丑陋

满意——不满 熟练——生疏

实在——虚伪

认真——马虎

7、尊严

近义词:款待——招待 顿时——立刻 惬意——满意 赞赏——赞美

朴实——朴素

疲惫——疲劳

注视——凝视

赞赏——赞扬

骨瘦如柴——瘦骨嶙峋 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反义词:赞赏—指责 僵硬——柔软、灵活

朴实——华丽

灰暗——明亮

善良——凶恶

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疲惫不堪—精力旺盛 骨瘦如柴——大腹便便

8、将心比心

近义词:道谢——感谢

抱怨——责怪、埋怨

尊重——尊敬

宽容——宽厚、包容 理解——理会

平静——宁静

鼓励——鼓舞(勉励、激励)

反义词:鼓励——打击

宽容——计较

平静——慌乱

沉重——轻松

希望——失望

理解——不解、误解

5、中彩那天(第 二 单元)

近义词:安慰——宽慰 拮据——困难

精湛——精深 器重——重视

崭新——簇新 馈赠——赠送

迷惑——迷惘 教诲——教育、教导

维持——保持

辨别——分辨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反义词:安慰——责备 拮据——富有

诚实——虚假、狡猾

有趣——枯燥

崭新——陈旧

馈赠——索取

迷惑——清醒 仔细——马虎

贫穷——富裕

幸福——悲惨

闷闷不乐—兴高采烈

6、万年牢

近义词:有名——著名

耽误——耽搁、延误 均匀——平均 邀请——约请

损伤——损坏

反义词:耽误——及时 漂亮——丑陋

满意——不满 熟练——生疏

实在——虚伪

认真——马虎

7、尊严

近义词:款待——招待 顿时——立刻 惬意——满意 赞赏——赞美

朴实——朴素

疲惫——疲劳

注视——凝视

赞赏——赞扬

骨瘦如柴——瘦骨嶙峋 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反义词:赞赏—指责 僵硬——柔软、灵活

朴实——华丽

灰暗——明亮

善良——凶恶

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疲惫不堪—精力旺盛 骨瘦如柴——大腹便便

8、将心比心

近义词:道谢——感谢

抱怨——责怪、埋怨

尊重——尊敬

宽容——宽厚、包容 理解——理会

平静——宁静

鼓励——鼓舞(勉励、激励)

反义词:鼓励——打击

宽容——计较

平静——慌乱

沉重——轻松

希望——失望

篇6:S版四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全集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走进丽江》和略读课文《五彩池》和《百花园二》组成。四篇课文以描写景物为主,语言生动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在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要善于积累的语句,灵活运用。

单元目标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4.体会丽江、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单元训练重点: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6、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静‛‚清‛ ‚绿‛。)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奇‛‚秀‛‛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6.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本课第2、3两个自然段写法相同。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再总结出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第2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第3自然段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桂林山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作者说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还像什么。

7、走进丽江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美丽的漓江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走进丽江

古城:历史悠久 布局奇巧

神奇而美丽

玉龙雪山:雄伟壮丽

8、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颜色(美)

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1.分类积累词语。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教学难点: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2.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是知识花园,你们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吗?知识花园有很多的地方可玩,但是只有答对问题过关才可以往下走。

二、出示词语

姐妹花园:来到姐妹花园你会发现有很多词语就像姐妹一样有相似之处。1.找姐妹: 想一想,下面哪些字可以和以上的字音搭配组成词语,试着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蝶()水

()驶衣()

山()()才炼()

()色()布()碑

2.(出示一株大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在姐妹花园里,有一株特殊的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词和这些词差不多。

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 千丝万缕 千真万确 千奇百怪

三、丰收园

来到这个园子你们肯定能猜到,这里会有很多知识等着你来收获。出示:百花图

谁先背下来,百花园的花就会为你开放一次,看谁背得快。出示古诗、诗歌

同学们背诵得很快,百花园不仅为你们开了花,看还有很多硕果等着你们拿.看看这些诗歌中有哪些你喜欢的词语,把它写在卡片上的小花篮里。

四、妙语堂(练习句、段、篇)介绍:在百花园里我们有很多收获,妙语堂里更是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还是进去看看吧!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校园里有你喜欢的地方吗?是什么样的?你心目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练习说 小组推荐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六、作业:把你们今天说的写在本上。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渔歌子》

二、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将来的校园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3.幻灯出示要求:

(1)想一想:怎样把校园美丽的地方写具体呢?。(2)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总结

三、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作业: 1.完成习作

上一篇:食堂从业人员安全工作责任状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i国内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