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2024-05-13

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精选5篇)

篇1: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邵孤城

13年前的1998年,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概念进入中国不久,张德洲从一家知名企业辞职,白手起家创办江苏网路神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投身电子商务创业大潮,在他的深耕细作下,将网路神这个从传统互联网起家的企业打造成了在江苏省内颇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服务品牌。

3年前的2009年,工信部正式向三家移动运营商发放3G牌照,这也标志着中国的3G网络大建设真正拉开序幕,移动互联网正式入主中国。这时的张德洲悄悄完成了一次战略部署,他将网路神公司的研发中心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了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迈出了网路神“征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今天,江苏网路神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除了立足电子商务、3G软件的本行外,其产业触角更是伸向了影视动漫、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集团各子公司间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在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词下,我们可以从网路神集团身上清晰地看到这家传统互联网企业向移动互联网企业蜕变的过程。在国家对苏州地区2012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下,解读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有着特殊的意义。

风投抛来橄榄枝

“2012年,网路神集团将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引入风险投资,目前已经有包括卡贝基金在内的三家风投企业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初步计划融资1.8亿元,用于加强网路神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预计今年网路神集团移动互联软件新增销售2亿元。”在位于常熟市东南开发区的网路神集团总部,张德洲董事长表示,“网路神集团立志成为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应用和服务的供应商,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IPO,顺利实现集团上市的梦想!”

据了解,卡贝基金是来自于美国华尔街的知名股权投资机构,拥有长达三十年的投资银行从业经历及亚太地区投资经验,其国际精英管理团队所管理基金规模总计达二十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约34亿人民币,投资涉及多家著名企业,卡贝基金的资深团队除了帮助大型企业投资重组外,还将目光投向中小成长性企业,累计总额也超过7.3亿元,主要投资领域涵盖全国范围的高科技、医疗、绿色环保、教育文化以及现代服务等快速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我们集团将在4月初召开新闻发布会,届时除了正式同卡贝基金等风投企业签订框架性协议外,东吴证券、广发证券、国元证券、齐鲁证券等券商也会出席,共同见证网路神集团向资本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张德洲董事长介绍说。

回首传统互联网时代的那波互联网创业潮,虽然有很多公司已不见了踪影,但也留下了如阿里巴巴、网易等一路领先过来的企业。3G时代的来临,为移动互联网铺平了道路,也让竞争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对于这样一片广阔市场,任何业内的企业,都将遭遇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嗅觉灵敏的风投人士顺势改变过去对此行业冷淡和观望的态势,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并不足为奇。

但作为一家一致致力于服务江苏省的区域性企业,为什么能引来这么多家风投企业的追捧?当记者对风投企业为什么如此“偏爱”网路神集团表示疑问时,网路神集团董事长助理钱健表示:“这归功于网路神集团对移动互联行业的提前布局,并且以强大的研发力量成功开发出了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的智能3G建站平台软件和信息安全同步软件,风投‘偏爱’的不是网路神,风投‘偏爱’的是网路神提供的完美的移动互联营销解决方案,网路神集团从2012年开始将慢慢从一家地方企业正式向一家全国性企业转型!”

移动互联促转型

由网路神集团研发的智能3G建站平台软件和信息安全同步软件分别被命名为“G动力”和“G讯宝”,这两款软件基于3G技术研发而成,被誉为目前国内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最完美的“移动互联营销解决方案”。

这两款软件的诞生,正得益于张德洲三年前那一次“悄悄”的战略部署,他以其超前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巨大商机,仅有6人的网路神研发中心组建成了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移动互联建站软件”。

“为中小企业服务,这是网路神集团的使命。从网路神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把服务的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这一目标始终未变!”网路神集团董事长张德洲说,“传统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上千家中小企业建设、制作了企业网站,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目标是和所有中小企业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他们提供移动互联网的建站解决方案。”网路神集团的“变”与“不变”,始终围绕着她的中小企业服务对象。

在张德洲的潜意识里,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对网路神公司研发中心的这一次“改造”,恰恰和国家对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不谋而合。三年前江苏网路神移动互移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是网路神集团提前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次呼应。

“刚开始就只有一个思路,完全是从零开始,虽然我们都在互网行业中从业多年,但移动互联技术在当时毕竟还是新生事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跟不上,只能拼命学。”现任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郑晓峰说,“研发团队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赶进度,希望能早日将软件设计出来。”

事与愿违的是,其他企业的移动建站软件已经发布,但网路神公司的G动力依然还没有完成。匆匆发布的软件并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也证明,那些已经面世的移动建站软件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肯定,纷纷被抛弃。这坚定了郑晓峰他们的决心:宁可晚一天发布完美的产品,也不能早一天发布有瑕疵的产品。

在不断地修改和优化后,2011年,凝聚了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全体研发人员智慧和心血的“G动力”终于成型,它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3G手机网站,随时随地的将企业和产品信息高品质地展示在客户面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集合了诸如短信推广、二维码服务、营销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云服务帮助企业实施全面的移动营销。

2012年G动力正式上市就赢得了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在向全国招商时,郑晓峰带着研发团队来到哈尔滨,当地经销商在了解了G动力产品的性能后,用八个字表达了他的惊喜和满意,他说:“令人惊奇,不可思议!”

作为常熟地区知名的家装企业,大陆装饰是G动力上市后最早一批用户,总经理陆学军说:“网路神集团的G动力产品帮我们公司快捷地搭建了一个移动营销服务平台,节省了大量的开发费用,通过手机浏览我们公司的G动力网站,不仅速度快,而且界面美观,很多消费者感到非常满意!”

人才储备蓄电量

一个6人组建的团队,他们把一个移动互联建站方案变成了现实,而且还带来了移动互联网企业建站“革命性”的变革,这不仅在于网路神集团注重技术创新,更在于他们始终把人才放到了企业发展的“主位”。

如今,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拥有近百名员工,其中9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于知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其中核心开发团队成员都拥有6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正是专业人才的不断加盟,才是打造出G动力这款移动互联建站利器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网路神集团更加重视推进产学研工作,我们先后和南京艺术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达成了项目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还联合成立了物联网实验室。合作带给网路神的是,一批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网路神集团,为我们的人才储备积蓄了‘电量’。同时,我们还不断地选送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入专业软件培训机构深造,先后有50多名员工得以在明基公司、盛大研究院等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机构学习软件课程,进一步提升了网路神集团研发团队的综合素质。目前,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软件企业也经常邀请我们为他们的员工授课,这种互动使我们的眼界不断得以开阔。”网路神集团董事长张德洲介绍说。

“为我们公司的软件人才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网路神集团能够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开发了PMS控制系统和CRS评审系统对软件制作过程进行流程规范、风险预警、进度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关键的是使员工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江苏网路神移动互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晓峰说,“网路神集团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特别是软件设计团队,我们为员工设计了一个月两次全年24次的常规培训项目,每年还提供不少于2周的集中培训机会,更在全国同类公司中首创了每日培训体系,每天利用下班前1小时时间进行新技术学习,这一体系持续半年以来,帮助我们在新技术突破上获益良多。另外,我们还通过开发员工培训分享系统,制作学习材料、视频等课件,使内部培训的成效影响更多人。”

一个对人才有吸引力的学习型团队,最终研发出G动力等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完美的”移动互联营销解决方案自然不出意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两年,网路神集团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就已经获得16项,并先后成为常熟地区首家通过CMMI3(国际服务外包专业认证)和ISO27001(信息安全认证)的互联网企业,2011年底,网路神集团申报的“物联网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顺利通过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审核,获得江苏省奖励的项目资金220万元。

“作为江苏省认定的省级软件企业,成为国内最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供应商是我们的目标,网路神集团绝不会止步于此,在4G网络正式推出后,移动互联网整个行业将再次面临洗牌,网路神集团已经做好了再一次转型升级的准备”网路神集团董事长董事长张德洲充满自信地说。

篇2: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传统教育出版单位顺应互联网的趋势,转型升级已经开始,纷纷建立数字教育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出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出版的重点是纸质教材与教辅,以提供学习资源为主要出版内容。出版社根据学校开设专业或课程的设置,遴选针对某一专业或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作者,并将其成果转化为符合出版规范的纸质教材,再通过传统营销渠道将纸质教材推荐给相关任课教师,一旦教师选用,就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将纸本教材售卖给学校或学生,以此为各高校的教学提供服务。

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逐渐由纸质图书转移到网络,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Kindle等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随之由各种纸质图书转移到网络在线模式。尤其是作为90后新一代的大学生,从小就广泛接触互联网,他们更加适应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新兴在线教育模式;另外,各高校纷纷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校园,教师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在纸质教材与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越来越多地需要一些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因此,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教与学理论,传统教育出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亟需进行转型升级。

为鼓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以支持传统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应用与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各大教育类出版社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

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建设了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优先遴选了数字化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作者知名度高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并对相关课程资源进行运营、更新、维护和管理。另外,该社还启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大量收集微课资源,以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字教学平台“智学苑”,是基于MOOC+Classroom模式,将教材及其他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同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个性化的课程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和最大化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是对几十年来优质教学资源、经验、科研成果的积累,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开发运营的教育创新型项目。该平台以丰富权威的教学资源及开放先进的平台技术,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轻松实现线上教学管理、线上教学、线上学习、资源上线等。

“学堂在线”平台,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发,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C9联盟高校和一些国际高校,目前上线课程200多门课程。

“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百度校园服务发布云计算资源平台,并通过对接百度教育和百度搜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联盟发布。

北京大学MOOC平台“华文慕课”于2015年上线,“华文慕课”是以阿里云为依托,服务于全球华人的慕课平台,主要以华语课程为主,网站现已开放20多门北大自录课程。

互联网+不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重新组建新的模式

传统教育出版单位的转型升级尽管已经开始很多年,但成功的转型案例并不多,示范性也不强。笔者认为,互联网+不是指行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新的模式、新的结构。同样地,在线数字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颠覆,而应该是将在线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自身优势完美结合,实现升级换代。

(一)利用内容资源优势,研发新形态“富媒体”教材

教材是传统教育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教育出版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教材内容资源,也包括部分数字化材料,如教学用PPT、练习题库及答案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与学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新的教与学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发展和重视,这时传统教育出版的相关劣势也凸现出来:印制成本高、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慢、不能适应新型的在线教学方式等。

可以想象,当教室里的学生都在玩手机、Pad,不再抬头听课的时候,你的教育目标是否还能实现?因此,学校急需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弊端,MOOC、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互联网+”课堂模式应运而生。就目前的阶段来看,将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能满足高校的需求。传统教育出版应该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教材优质内容资源,并结合新型数字化出版技术,积极开发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的“富媒体”教材,以此迅速占领市场。

nlc202309031326

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主要呈现形式为“纸版教材+APP应用+课程平台”,其开发不仅要注重内容质量,也要注重形式,如内容编排、数字技术的应用等,在设计之初就建立相互配合的、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打通手机端、Pad端、PC端等不同载体之间的应用,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技术(AR),可以将一些传统纸质教材无法体现的重点内容生动化(利用视频、语音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三维模型、动作演示),将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快速链接、检索等。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材料上传,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可以通过在线题库系统,随时随地布置作业,进行知识点的测试、考试,也可以进行答案解析的上传,学生可以关联下载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就大大增强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主要功能

(二)构建知识集群传播平台,向知识服务商转型

互联网+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而是升级换代,其本质是碎片与重构,是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构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新形态“富媒体”教材大多是基于传统教育出版的优质资源所建设(知名高校、重点师资团队的成果),又或者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的资源增强,但其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条件高校及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除了新形态“富媒体”教材外,与教学实施过程相关的个性化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可以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学管理和运营服务的知识传播平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传统教育出版不再仅限于新形态“富媒体”教材,而是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以课程建设与社区化分享为中心,在充分解构各专业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集数字资源管理与制作、在线考试、远程培训、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资源商城、信息共享为一体的知识集群传播平台。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人卫慕课”平台等,率先迈出了平台化发展的步伐。知识集群传播平台包括的主要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集群传播平台的主要模块

平台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可以通过后台权限的设置,使得高校、教师、学生所能看到各模块的功能不同,以达到教与学的要求。例如,个性化定制系统,平台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要求和特色,定制化页面显示、数字化资源检索权限、对外发布高校学科新闻等;学校的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在线审核教师等上传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后期加工、对资源进行批处理、发布审核通过的资源等。在资源制作系统中,高校普通教师也可以创建自己的班级、添加属于自己的课程,师生共建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UGC课程资源)。在线考试系统支持在线考试与自测、自主组卷并实现千人千卷、后台配备错题及答案解析等大数据分析辅助教与学,考试成绩也可以直接与教务系统进行对接,减少人工的录入,实现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传统教育出版时代,一本教材的问世,从选题策划、编写、编辑加工出版到使用,长达1-2年时间,对于一些学科的内容来说往往是刚出版就已经过时了。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与传统教育出版的融合,可以实现双赢。传统教育出版亟需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利用新技术、云平台,积极向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型企业转型,建设海量的,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集群传播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相信传统教育出版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

篇3: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1 “互联网+”背景、内涵

1.1 提出背景

我国“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提出了: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在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因此,从概念的首次提出至发展到战略性的高度用时虽短却发展迅速。

1.2 内涵

在今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互联网+”排到第二位。到底何为“互联网+”呢?“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只是简单的两者的加总,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改变了以往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1.3 互联网+医药流通

所谓互联网+医药流通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上的变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将互联网技术替代人力,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医药流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药品流通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幅缩减成本、改善效率、实现变革。比如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药品物流公司,通过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将外部需求信息与内部物流操作相结合,研发出了LMIS物流管理系统、WCS设备控制系统、EWCS立体仓库控制系统、TMS车辆管理系统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实现了企业在药品批发、物流配送、医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高效率操作,帮助企业建立起覆盖华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医药营销和物流配送网络,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凭借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优势,医药流通领域将大有可为。

2 从传统医药流通模式到新形势下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药品流通从传统的分销模式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多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传统模式的劣势

传统的医药分销模式是指药厂生产出药品,通过二级、三级等分销商代理、分销,销往医院药房、药店等,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医药分销渠道层级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需求预测性差、渠道库存居高不下,供应链效率低下、一体化运营程度低下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服务功能单一。传统的医药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主要以仓储、运输为主,不能提供有效的系统化物流服务。(2)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传统物流由于缺乏信息化作为支撑,没有信息化的系统,因此,传统物流的管理水平很难满足日渐差异化的客户需求,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3)资源整合能力差。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绿色、环保,而传统物流无法做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整体调控,因此低效并高耗能的运输方式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也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2 坚实的互联网基础

截至今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因此,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医药物流流通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后盾。

2.3 政府的政策导向

我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已达3000亿元,上半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药品流通适应“互联网+”的新经营模式,商务部将通过积极参与医改、医药分开、促进医保医疗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共享等方式,大力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同时在今年的7月4号,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意见还提出我国到2018年“互联网+”行动总体目标,因此此举对于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4 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互联网+医药物流,使得传统医药企业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云计算等,优化流通路径,实现高效率整合,降低成本。例如,在深圳上线的“国裕医药在线”,该平台是互联网医药B2B综合性批发采购平台,通过实现上游医药企业生产厂商、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进行信息的完美对接,把线下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环节搬到网络平台,打破药品采购和流通模式,从而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

而且,医药流通领域也得到了一些互联网投资大佬们的热情,诸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天猫医药馆、1号店、顺丰等这些跨界互联网企业逐步进入医药分销及物流行业等纷纷进行药品网上销售,这些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相信能够对医药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作用。

3 “互联网+药品流通”面临的若干问题

虽然“互联网+”已经成为解决国内医药流通行业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弊端的利器转型,但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将会影响医药流通领域。

3.1 整体经济发展放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药品销售的增速也呈下降趋势,如表1。

表1 2012-2014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随着医改的推进,以药养医的机制逐渐被打破,行业利润不断下滑,医药流通领域也将告别暴利时代,因此,经济形势的放缓也必将影响医药流通的改革升级。

3.2 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整体物流行业发展还较为粗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中小物流企业众多,市场长期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信息化水平低,难以适应互联网消费新要求;长尾需求众多,而相应的物流服务难以管控等。圣光集团董事长周运杰表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行业自身,行业集中度不高、交易模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药品流通慢、大量库存占用资金等等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必被倒台出局。”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必将影响医药流通的改革。

4 转型升级中的若干建议

鉴于以上的存在的问题,药品流通行业要想在新时代获得红利,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4.1 “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有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平台,因此企业要摒弃完全竞争的旧思想,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共赢,通过互联网获得提升与创新。其次,对于融合的理解,很多企业家认为融合是一个互联网平台和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业务融合而已,远不止此,互联网的融合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或平台实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融合。比如说物流,仅仅把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医药的物流业是远远不够的,物流与多个行业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要寻求的是物流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的方法。最后,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实现深度的融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把这种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物流领域需要足够的耐心。

4.2 转变发展模式

首先,从降价格到降成本。传统的医药物流总是从价格上考虑,这样导致竞争加剧,利润微薄,不利于行业发展,互联网思维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路径优化,把成本控制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以实现供应链的互利共赢、节约成本。

其次,提高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传统上制药企业只是把物流作为一个附属在其他部门的职能单位,而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能够把物流作为重要的业务单元看待,提升物流功能。

再次,重视挖掘数据资源,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只有成功地应用互联网挖掘和整合数据资源,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分析、决策,用数据去创新才能在转型升级中获得先机和优势。

最后,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例如邀请相关人员为医药企业培训互联网知识,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增强“互联网+”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规模较小的医药企业还可以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人才培养、知识共享等,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医药企业相互交流,加快推动“互联网+药品流通”的发展。

4.3 政府相关投入

政策导向具有巨大的经济作用,目前“互联网+X”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使“互联网+”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同时,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扮演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比如说,可以通过挖掘有潜力、未来能发展为“互联网+”型的药品流通企业,为其它企业发展树立标杆,建立“互联网+”型的产业园及孵化器,结合相关的资源为更多的企业带来示范效应。

在药品流通领域,由于药品物流企业必须具备GSP所要求的以冷链配送为核心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以保证药品安全,因此,专业医药物流的建设经常受限于国家政策、专业度和投入的要求而发展受限,因此,这种现状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严重不对称,亟待政府的完善。

同时,政府在相关的基础设施上也要加大投入,互联网的技术发展高度依托于网络基础设施,在与物流业相关的服务业,例如金融业、保险业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创新驱动、拓展海外合作、加强引导支持等。

5 总结

传统的医药流通领域有诸多的不足,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似乎将带来突破,但仍需时日,对于企业来说,在很多方面需要逐步改善,而展望未来,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传统医药流通与互联网将会更好的融合,转型升级的目标将会实现,届时将惠及大众。

[1] 徐赟.“互联网+”:新融合、新机遇、新引擎[J].电信技术,2015,(04):6-9.

[2]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32-38.

[3] 刘敬严,赵莉琴,李占平.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发展转型分析[J].物流技术,2015,(11):41-43,51.

[4] 孙淼.互联网时代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1):17-18.

篇4: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下,数字出版、手机阅读作为新

的出版形态,越来越火热,传统出版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面对时代发展的这一必然趋势。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理性思考,看到机遇,立足实际,谋求合作,实现转型。作为一家即将实现双百亿目标,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地方出版集团前列的现代出版企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做法和思路对业界无疑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董事长、总裁童健,与我们一起分享集团在数字化探索之路上的做法和思路。

出版广角:传统纸质出版受到数字出版、手机阅读等新兴出版形态的影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您作为传统出版企业的领导。认为传统出版在战略层面应该如何面对?

童健:在数字经济时代,就出版业而言,我认为,开放与合作将伴随着挑战和机遇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在这个变革时代,传统出版发展的新机遇就在于抓住“文化内容”这一核心竞争力,与rr厂商、电子通信、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进程,建立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体系,实现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和升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文化内容传播已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这是出版业诞生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对人们的阅读方式、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其来势之凶猛,发展之快疾,波及之广泛,影响之深刻,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数字内容的生产、复制、分发成本低廉,跨媒介运营成本几乎为零。而与此同时,数字内容的消费市场却随着电视、手机、电脑、手持阅读器、PDA等视听终端的逐步丰富,特别是以手机和电脑为终端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的出现,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发展。这对于传统出版业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机遇的另一面正是严峻的挑战。纸介质媒体的阅读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被数字阅读、数字学习释放的魅力所吸引,纸质图书出版的生存根基正在被动摇。长期以来,图书和阅读始终在文化的传承、内容产业的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内容。然而在这几年的全民阅读倾向调查中却发现,纸质图书出版的滞胀趋势越来越凸显。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传统出版首先要抓住“文化内容”这一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积累了文化内容生产、制作和加工的能力,这个能力将成为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凭借这一核心竞争力,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宽广的视角来与IT厂商、互联网、无线移动运营商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出版业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体系。最终实现从图书产品的生产销售商,向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出版广角:为了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做了哪些基础性的工作?

童健: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以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科技出版社为试点,探索以数字化管理、数字出版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多年来,集团不仅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出版社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精细化,在传统出版资源的数字化、结构化及数字出版具体运营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首先在集团8家图书出版社建立了统一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个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模块,以各出版社资源、选题、成本、质量、流程及销售管理为核心,集中监控和管理出版社的资源,为出版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应用这个平台,出版社科学规范和重组了业务数据流,整合了人、财、物和信息流管理,实现了数据、流程和业务等企业资源的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对已有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结构化。2009年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完成初期开发,正式上线应用。平台包括图书书目信息库、题库、知识条目库、图片库和阅读库等,目前已完成了20余万条数据的整理入库工作,稳步而扎实地推进了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和结构化工作。建立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后,同一内容资源可以为图书出版、按需出版、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网站等反复利用,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做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多次重用,提高了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以及满足了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到现在,这两方面应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最初,集团主要是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推进数字出版工作,还不是从催生新的出版业态的角度,但已经做的这些工作是我们现在发展数字出版,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一个技术基础,—个内容基础。

出版广角: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首批MCP。对传统出版探索其在3G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引领意义。你们和他们具体的合作内容是什么?这一合作是基于怎样的发展思路?

童健:与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的合作,是我们凭借“文化内容”这一核心竞争力,与数字内容产业链上各方深度合作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以此为推手,抓住历史性机遇,实现传统出版向新兴文化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刚才讲过,为了在当今的数字化浪潮中,不至于被淘汰,被边缘化,传统出版需要与各方开放合作,深度融合。第一,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姿态。第二是寻找合作对象。我们自己去建技术平台,这个投入太大,所以寻找具有优势技术平台的合作对象,是我们的首选。中国手机用户的规模优势、身份识别系统和成熟的收费环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出版业探索数字出版过程中遭遇的盗版和盈利问题。而我们具有的内容资源优势和优质内容的生产加工能力。正好是对方所需要的。最后,我们的理想是实现传统出版向新型业态的转型升级。

手机移动阅读为我们和中移动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了与浙江移动合作一起来培育这个新的、富有前景的出版形

态。具体说来,与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将在以下四个方向开展合作。

第一,我们将依托数十年的出版积累,不仅为手机阅读提供丰富的、具有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意义的高质量读物,还将着手为手机阅读度身定制充分体现手机阅读特色的,支持声音、画面、视频、flash等多媒体功能的手机读物。在手机小说、手机动漫、手机教育等出版物方面积极探索。

第二,我们将依托作者资源支持手机阅读互动,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媒体上和运营商共同策划新书的首发、畅销书作者和手机用户的互动,服务终端读者。

第三,我们将携手手机阅读基地,即时发布新书出版信息,探索畅销图书在手机阅读平台上的预先出版模式,充分利用手机定点传输信息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将图书宣传信息直接推送至用户,创新营销模式,拉动长尾市场的销售。

第四,我们还将和手机阅读基地一起,依托浙江省新华书店和博库书城网上书店建立一个“移动书城”,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购书的需求,促进实体图书销售。

目前,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的手机阅读基地与我们的合作主要还是做大众消费的内容,以文本小说为主。下一步,计划做教育方面的内容。我想,出版社在其中是有契机的。特别是在优质内容的提供、把关、筛选和编辑加工上。所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次挑战,但更是一次机遇。

出版广角:2009牟12月18日,集团刚刚成立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请您介绍一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和发展的设想。

童健:为加快数字出版发展步伐,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全面整合集团内各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资源和业务,集中人力、财力、精力,统筹进行数字出版领域的拓展,以抓住历史机遇,寻找传统出版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之路,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与共赢。公司成立后,我们将以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以建设全媒体出版平台为方向,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建立大型数字图书库及各类结构化的特色数据库,为数字内容的集成化服务和运营奠定基础。完成集团全品种图书的数字化工作,并制作成可印刷、可在线阅读,可与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及各种手持阅读器兼容的电子书格式,以实现全媒体出版。有选择地将出版内容结构化、碎片化,按主题进行标引,建立各类以内容管理为基础,以知识节点为关联、支持全文检索、数据挖掘和内容重组的特色数据库,以满足未来碎片化阅读、主体性阅读和定制推送的要求。

二是在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编纂平台,实现编辑、作者在线协同编辑,实现对知识库资源方便的筛选、组合及多方位输出数据,以真正盘活内容资源,使内容资源将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分析、组合和应用。

三是抓住3G技术全面推广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适合迁移到无线媒体上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和运营商紧密合作,开展传统的无线增值业务,一方面关注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全方位拓展手机及手持阅读器等移动媒体为载体的手机出版。

四是创建终身教育学习在线平台。拟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创建一个基于Web的E-Learning服务平台。借鉴淘宝网的模式,为教育资源提供方和学员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教学系统、硬件与带宽等配套支持等标准的E-Learning学习环境,以此探索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远程教育模式。推动网络教育的标准化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是探索按需出版。我们将通过对数字技术与编辑出版的整合,为作者提供编辑、印制、发行等服务,由作者需求推动出版发展,重构数字化出版模式。

成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开展上述业务的举措在国内其他出版集团成立的类似公司中也不鲜见。但其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我们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我相信,与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的合作,我们不是先例。但是,与广播电视大学的一些合作模式,我们可能是一个先例。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远程教育在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省电大的渠道在这些方面很有优势。

据我了解,美国加州的传统教育出版正在遭受数字出版的严重威胁。他所有的教材都是电子教材。我想,这既是环保的阅读要求,更是一种学生阅读方式、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所带来的必然趋势。美国加州教材改革、电子教材的兴起,在中国不会马上出现,但是,这代表一个必然趋势,迟早会出现,或许在中国的某一个省某一个市,很快就会搞试点。那么这一变化不仅是出版的改革,还涉及教学方式、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老师的上课的方式,是以课堂为主呢,还是以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为主,包括作业是在网上完成,还是在课本上完成,等等。总之,电子教材的兴起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与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也是基于这个思路。

出版广角:大家可能都认识到了数字出版是出版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许多社也经常提出要做明天的蛋糕,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就是迄今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未来,您如何看待?

童健:是,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肯定存在一个盈利模式。其实,不止我们传统出版社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现在与我们合作的移动运营商,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依托的也是他们的平台,只要他赚钱了,我们也就赚钱了。

我们合作的业务路线,肯定是先免费,做宣传,然后才是有偿服务。但是,即使现在没有盈利,我觉得也要做这个事情。首先,数字出版不可能永远没有盈利。从现在很多成功的网络企业的经历来看,比如阿里巴巴也好,淘宝也好,包括新浪,他们的前期都是烧钱的,但现在他们都盈利了。这说明数字出版的盈利是有—个过程的。谁花得起这个钱,谁舍得花这个钱,以后就会有回报。谁花不起这个钱,谁舍不得花这个钱,就会被淘汰,成先烈了。

而且,并不能因为现在没有盈利模式,我们就不去做个事情。现在的情况,其实是每一家都没法单独做数字出版业务。中移动有技术团队,有平台优势,但他们没内容。但过几年,他们完全可能撇开我们,找其他的内容团队。内容提供商不仅仅是出版社一家。所以我们看到了这种紧迫感,目前就是利用我们长期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些优质服务。在给他们提供优质内容服务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服务,不断地催生我们的内容,产生新的内容。最终,跟上读者的阅读需求。

社会总是有分工的,现在网上的大部分信息和内容,属于量很多,质量不行。没有质量的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字阅读也是一样。网站上充斥着大量乌七八糟的信息,或者是很肤浅的信息,那么,你这个网站就会受影响,或者你的平台就受影响。相反,你不断地推出一些精品力作,一些层次很高,质量非常高的精品,那么,你这个网站的生命力就强了,或者是你这个网络平台的生命力就强了。所以中移动浙江公司与我们合作也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内容方面的传统优势可以与他们互补。

那么,在这一机遇当中,我们注册的公司,现在是2000万的资本金额,不算多。我们做好三年不盈利的准备。老实说,我们现在养30个人,养3年还能养得起。但如果你不去做这个事情,以后很可能会影响我们300人,乃至3000人的生存。而且,在这种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很可能会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盈利点,或者是对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契机。至少,可以产生一些与传统出版的互动,包括一些相关产品的衍生产品。总之,数字出版业务,你必须做。

访余侧记

此次到杭采访,也是我对浙商精神的一次近距离接触。许多细节一一印证着外界对浙商精神的诸多总结。

有人曾说,“浙商精神”意味着用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来另辟蹊径,看到机会,不是抱怨也不是退守。这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上,得到充分的诠释。面对数字大潮的冲击,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集团上至总裁,下至员工,无一不对数字出版的未来充满信心和热情,用童总的话说,我坚信一定有盈利模式在!

“浙商精神”还意味着低调做事,不务虚名的行事作风。在采访伊始,童总就很谦逊地告诉我,自己进入出版行业不久,对出版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谈的不一定正确。对外界盛传的一些项目,童总也是给出了自己低调和实在的评价。而且,在他看来,一个企业要务实做事,“实”对应的是“虚”,频频亮相于媒体。产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和优化,就是“虚”。所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更倾向以产品为主体的广告宣传,因为。“产品才是整个企业品牌和形象的载体。如果我们的产品真的很好,那么,人们也就记住了我们这个企业。否则,就是空谈。”

篇5: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网路神样本”

作为传统企业的交运集团(青岛),在不断打造全国综合交通第一品牌的同时,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经营主业相融合,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前提下,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做行业的开拓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让传统行业再也不能对其小觑,“互联网+”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成为当下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新活力。

虽然“互联网+”的概念大热,但是关于互联网本身的争论仍然此起彼伏,搞清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如何从自身出发与互联网相融合,是加快互联网战略的关键。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说,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在与交运集团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交运集团对建立交通大数据,开拓互联网战略这一目标的渴望与努力。

定制公交:走在互联网时代的前列

8月4日,青岛“交运行”微信平台推出的首批定制公交正式开通。此次“交运行”共开通了两条定制公交,贯穿东西、南北,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区域,目前,两条线路均已满员。事实上,定制公交对本地市民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8月,针对厂房企业的需求,交运集团就开通了全国首条定制公交,截至目前共开通了300多条。

随着青岛“交运行”微信平台和App的陆续上线,定制公交线路需求从通过传统的PC端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更有效率的集中起来,真正地做到“互联网+”。

定制公交是一个新生事物,交运集团的步伐并不落后于当下的互联网公司,靠打车软件起家的滴滴在今年7月15日宣布上线定制巴士业务“滴滴巴士”,目前开展的城市也仅限于北京和深圳,还有诸如小猪巴士、嗒嗒巴士等等创业公司。可以说整个定制公交市场还刚刚起步。

除此之外,针对市区学生的上学需求,交运集团同时推出了定制校车,随着学生开学,第一条通过“交运行”平台的定制校车也上路试运行,“在定制校车平台收集的上万条信息中,青岛嘉峪关学校的报名信息最为集中。因此,我们决定新学期先为青岛嘉峪关学校开通定制校车线路。”交运温馨校车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依托着集团丰富的大巴车和校车资源,交运集团除了坚守住岛城市场,打好基础之后,再向周边拓展,做好与互联网公司的正面竞争。

“交运行”:交运集团的互联网战略

不流于当下时代营造各种各样的概念,“交运行”作为交运集团的互联网战略,正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内生性需求,以及源自市民大众的用户需求,从最早的长途客运的网上售票,再到现在的长途售票、温馨巴士查询和定制业务三位一体,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的微信和App,交运集团下一步还将旗下快递、农贸市场、保险和汽车销售等集团所有主业融合到交运行,“我们下一步都要往线上发展,选择微信在于它的传播性,推广好,但是它的体验不如App好用,将来市民都用了之后,会逐步集中到交运的App上来。”交运集团信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项军介绍。

大数据的应用是定制业务的核心。“交运行”作为交运定制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数据的平台,它的意义在于不光为了开拓线路,而且可以收集全青岛市民的出行需求、出行方式、出行难点,“南北和东西,这是岛城市民出行的重点,但是现在南北和东西的交通都不是很畅通,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之后,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哪个出行量特别的大,集中在哪个时间段,我们就可以根据数据对我们的班次和运行情况进行调整。”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大数据来设置班线这在之前是个空白,“以前根据数据调整的空间非常小,但是这次定制公交服务平台是完全不一样了,所有下一步车辆的运转调度,完全根据我们统计出来的数据来做。”

从“交运行”平台上线,两个周内关注度达到了5万到6万人,收集了近3万条定制公交需求,根据这些数据开通了两条定制公交线路。但这些远远不够,“虽然考据了3万多人,但是只能开两条线路,出发地、出发时间都不一样,你想找一个统一的很难,达到30万人,甚至100万人,规模化的效应才能出现。”项军说,“交运行”平台的推广将是交运集团下一步推进的重点。

坚持自主研发是交运集团的转型信念。从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长途客运车站的信息平台、温馨巴士公交查询、物流平台到交运蓝狐、网站售票系统,再到现在的交运行,都是由交运集团旗下的信息科技公司自主研发,这既是一种技术自信,也是对数据安全的考量。“自己开发,虽然速度上差一点,但是在于数据的掌握。”项军说。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源,特别是作为交通运输企业,市民的出行数据更是无价之宝,只有掌握住数据才能在未来的数据融合和应用上抢得别人没有的优势。

智慧管理:安全、精神、高效

作为在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应对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就是安全资质和车辆资源,从打车软件开始,没有安全资质,很多企业都面临政策违规,而这背后是车辆行驶安全的管控,特别是用户和市民的人身安全问题。

很多互联网定制巴士公司面对车辆突发事故,都会针对用户进行打车补贴,但是在上班高峰都会因面临打车难的问题,而流于表面。只有像交运集团这样的公司,才能紧急调配就近车辆,确保乘客及时到达。

此外,借助交运自主研发的“蓝色之狐”车载智慧管理设备,通过分析驾驶行为大数据,实现了安全管理的精准高效。蓝狐系统对驾驶员司机进行操作行为的检测和矫正,监测车辆车速、水温、油压等信息,以及车辆加速、转弯、制动等行驶状况,进一步提高安全驾驶系数,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杜绝不良驾驶。据初步统计,安装该系统后,车辆的百公里安全事故减少12%,百公里车辆机械故障减少25%。

多年来,交运集团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全国综合交通第一品牌,并非只是贴心的服务意识,而在于对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清醒认识和卓越的执行力,作为交运的互联网战略“交运行”的落地汇集了从技术研发公司到业务运营部门等等之间的合力,这不单单有品牌,不单单有概念,更有企业内在的实力。

上一篇:在区第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下一篇:离骚全文赏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