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

2024-07-15

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共6篇)

篇1: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

大学生创业问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对创业扶持政策知之甚少。

由于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扶助创业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湖南文理学院一名正在创业的2009届毕业生反映,在近一年的创业中,仅找到不超过 200字的免除部分费用的政策。 在邵阳,有90%的被调查学生对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是很了解。只有10%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专门打听过这方面得政策。在邵阳学院就读的山东学子刘同学表示,他毕业后想自己创业,但不清楚政府有没有这方面的优惠政策,他也不知道如何向银行申请贷款。今年省政府将拿出5000万支持大学生创业,但大部分学生对政府出台的这一措施尚不知情。另外,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反映,想办理一些相关注册手续,但不知从何下手,也不知哪一项有优惠,感觉是一头雾水。

2、创业方向上感到迷茫。

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活动空间几乎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他们的社交圈也仅限于亲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不够,同学们想创业,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还是感到比较迷茫,即使有同学选择了创业之路,但这条路不一定走得长远。湖南文理学院的美术设计专业有近20%的同学创业后,因感觉自己能力出现了问题而终止创业回到打工的起点;如高职院机电磨具设计专业的陈同学,准备开英语培训班,教室地点、老师都到位了,但是报名人数却少之又少,结果办班“流产”。

3、专业知识难以发挥。

据了解,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相关行业选择较少,愿意从事非专业对口创业的占绝大部分。目前来看,由于大学(尤其是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大学毕业后创业的行业不对口非常普遍。据常德抽样调查,有90%的创业学生选择餐饮、营销、代理等服务行业,认为服务行业投资少、投入少、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太高,易入行。

4、经验与胆识不足。

创业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挑战,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社会接触少,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由于经验不足,眼光有限,难免欠考虑。调查中,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经验与胆识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软肋。如湖南文理学院农学专业有50%的同学想再为农民服务的方面创业,但苦于实习时间不多,经历不足,不敢轻易涉足。

5、缺乏创业资金。

创业并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资金不足是当前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大学生在大学读书的几年,几乎都是家里资助学费,很多大学生都表示毕业后创业,不愿再找家里要钱,要靠白手起家,虽然国家有小额贷款扶持,但与大学生们想在心仪的专业上创业,相差甚远,很多有创业念头的大学生因缺乏启动资金停止了创业脚步。如吉首大学毕业生刘志鹏表示:自己来自湖南邵阳的一个偏远的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读大学花费了很多的钱了,现在根本没有创业资金,就是有创业的想法也得等工作几年之后再创业。

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发展对策

1、加强创业财税支持

首先,建议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来说小额贷款是主要的途径,而且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十分倾向于机会型产业,例如,科技成果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所以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来说很难适应其需求,建议各级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创业筹措资金政策。再者,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优惠力度方面依旧不足,对于走出校园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一些实质性帮助,所以建议各级政府应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特点来对税收优惠政策加以优化调整,只有让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税收优惠,才能让更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行列中来。

2、加大创业保障力度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中严重匮乏一个可以对各类创业政策进行整合的组织机构,并且各行政部门在各类创业政策落实阶段也缺乏一个沟通与交流平台,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中缺乏系统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对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指导。再者,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政策创新中要重视创业风险规避政策的建立,这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果产生影响,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带动下建立完善的创业风险规避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可以积极加入到自主创业这一行列中,避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活动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而缺乏有力的规避措施。

创业经验分享

每一个新人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喜欢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或是曾经接触过相同行业的一些朋友,总喜欢拿以前的经验和现在的做比较,好象天底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创业是为什么?

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为什么那么的累和坎坷?我们都很听话、爱学习、懂付出、讲态度、有观念、勤跟随,但为什么走过许久以后我们开始怀疑,开始沮丧,思考过这些问题吗?难道真的是我们与成功无缘吗?难道我们真的不适合创业吗?难道我们曾经的付出还不够吗?

假设你是在竞技场上角斗的勇士,如果摔倒后再没有起来,那将真的成为身边人嘴里所说的失败者。我们应该做的是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站起来从新选择,无谓的面对。多少人在用期盼的眼神看你。难道岁数和能力真的是你迈向成功的绊脚石吗?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

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的今天,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少新型行业由如雨后春笋,毅力在世人面前,竞争已成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落脚点在那里?

有一位哲人曾经讲过一句话;你可以放弃一切,但是不能放弃梦想,你可以不接受任何的东西,但不能不接受别人对你的关心,多简单的一句话,但是里面富含多深的哲理。我们已经习惯丢弃来自外面的机会,因为丰富多彩的世界已经让我们不敢去面对,又因为现实的世界让我们对什么都有恐惧,多数人已经习惯说的三个字,我不行、干不了,真的是这样吗?

失去一些钱,我们还可以挣回来,但是失去一次机会,可能是我们用几年乃至于几十年都难以再等到的,现在的社会到处是机会,可是有多少是我们可以去找寻的?人,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世界每天在变。过去的已经是过去了,一觉醒来,我们还的从新去选择、面对。现实残酷的竞争,多少人从贫穷到富有,从富有到一无所有,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富不过三代这一说,很多人都是在几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时代。

固执的人守着陈旧和牢骚过一生,聪明的人守着安逸和谨慎过一生,懂得变通的人守着幸福和财富过一生。我们是那一种呢?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因为是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怕变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人和事是一样的,都需要变通。

富有的人永远给自己设立目标,锁定目标,达成目标,满足成功的欲望。而贫穷的人总是为自己的目标,找更多自己都不明白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真的是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多数人经过几十年以后,最喜欢说的话就是;要是当年我抓住了什么机会也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就不能进入少数人里面,为自己明天的生活方式,明确目标、做好规划、发起冲锋呢?非的等到老了以后才遗憾呢?放弃以前不成熟的性格,放弃以前格格不入的思想,放弃怨天尤人和什么都懂的态度,走出来,让自己从新回到竞技场,接受全新的世界和社会,为了明天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可以轻装上阵了!

今天我们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适合我们的,没有理由拒绝朋友给你的这个机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变通的成功人!

篇2: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

学生:陈琴

指导老师:罗文剑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严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大背景

1、对毕业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用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高,而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增加了难度。

2、热门专业依然走俏,部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调查表明,热门专业(如英语、市场营销等)比起其他专业占有较大优势。在招聘现场,也不难看到公司所需专业“一边倒”的现状。以我校为例,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较多。

(二)自身就业素质存在问题

1、知识转化率低。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2、就业理念滞后。毕业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①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②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③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3、价值判断盲目

①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

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毕业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②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少数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的征询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本人一定要有成熟而理智的思考。俗话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毕竟,工作是要我们自己长期亲自去体验参与的,若是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创新,不利于日后发展。若是对工作有所抵触,后果更为严重。总之,不舒心的工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我们更要“量体裁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或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个时候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其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生活。

(三)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

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与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他们只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所以会有一些专业与社会脱节;或者不根据社会需求而过多招收某专业学生,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部分专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

业。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政府统筹,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推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人意,还普遍存在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五)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并未完全形成,部门分割管理严重。虽然有网上招聘、求职等新的招聘形式,但多数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有的毕业生要十几次或几十次奔波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寄送上千份材料,就业成本和难度加大。突破就业信息的地域局限,建立畅通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势在必行。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实践部分,应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与见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学校没有建立固定完善的实习基地,大多数是自己外出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实习都有一些较普通的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教学实习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实习工作虽有些老生常谈,但我校实习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提高对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另方面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实习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先具备“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寻找“用武之地”。

(二)大学毕业生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今后要一方面抓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抓毕业生技能的提高,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实用文体(如策划书、合同书、会议记要、市场分析报告、广告文本等)写作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三)学校就业指导培训有待加强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

三、解学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对策

(一)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1、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家要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把就业率考核纳入对各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设置评估的体系中。引导和促进高校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通过对高校的定期评估,不

定期抽查等方式,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美誉度,取得社会的认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2、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紧缺,其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国家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初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大学生到村任职等举措,开辟了一条西部和基层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领办和协办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1、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重视专兼职业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校内培训、外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将就业工作经费纳入校、院系两级财务预算。完善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3、发挥导向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质量。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校还应在学生专业选择上进行改革,即学生入学后,不急于定专业,按大专业安排基础课,待到第三、第四学年时,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也可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素质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将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转变观念

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用人单位的结构看,大型企业处于转型期,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所以对人才需求量不会很大,而国家公务员也要通过考试才能跨过门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诚实守信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队伍中,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守信用的占了绝大部份,但也有一部分不求实际地讲条件,讲待遇,强调实现自身价值,但唯独不讲信誉,对待工作朝三暮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的连招呼都不打,既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符合工作岗位的人才

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因需求而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真正人才。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对大学毕业生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就业素质

1、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归位现实的心理反映。先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对于应届毕业生,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

2、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以前通常流行着一种大学生“五靠”的说法,即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

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这种依赖心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3、正确的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二)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三)树立继续学习的观念

用句古话说“学无止境”。就业之后,仍不断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小的学校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盛真.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篇3:大学课程考试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普遍课程考试比较满意之处可归纳为考风总体上比较好, 这对于大学课程考试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学校集中安排的“考试周”比较满意, 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试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状况, 有助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考试持消极态度, 当前课程考试并未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作用;对公共基础课考试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同学对待学位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学位公选课。学生目前还处于一种功利性的考试泥淖中, 对待课程持“突击复习态度”, 学生的这种被动接受课程考试的意识学生对待课程考试还是一种盲目的态度, 势必对课程考试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课程考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学课程考试侧重于知识记忆, 课程考试命题方式不利于创新拔尖型人才的培养, 考试没有侧重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当前学生仍是一种被动的考试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势必影响到课程考试的质量, 不利于我校创新拔尖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考试的频次太少, 考试形式单一。课程是一种终结性考试, 而非形成性考试方式, 学生对待目前课程考试形式还是缺乏一定的深入了解, 造成学生对平日学习的忽视, 课程考试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考试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补考”、“重修”“清考”未起到应有作用。导致学生、教师、社会只重判分, 不重试卷和考试结果, 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没有达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师的单一的评价主体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没有达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最后, 课程考试缺少后续跟踪。目前课程考试并未达到促进课程学习的要求, 考完试就意味着一门课程的结束, 缺少后续跟踪, 部分学生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而懈怠学习。

二、国外高校课程考试

美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特点。美国大学考试用词主要是:考试、测验、小测验、和竞赛等。美国大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评价。期中、期末两次大考, 成绩比重约占全学期60%以上。不同的科系有不同方式的作业习题, 有许多教授喜欢以学期报告取代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美国大学注重考试理论, 强调以人为中心, 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建立了科学的综合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采取等级评分、固定成绩评分和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 避免教师给分过高或过低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弱化考试的总结评价功能。

英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特点。英国法律不允许政府教育部门直接参与考试工作, 增加透明度, 确保考试质量, 摒弃政府垄断。考试内容考查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和考核知识的专、深和能力运用;英国大学对在校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也有多种形式。包括日常作业的评分记录进课程的总评分, 通过学生的报告来检验作业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进行笔试测试, 需要几个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比较大的作业。英国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全面掌握学科内容, 大部分考核采用论文和笔试形式, 为获得荣誉学位最终还要经过口试。

三、大学课程考试问题对策

国外高校考试的经验和发展趋势对我们有借鉴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考试经验, 改革课程考试。改变传统的考试观,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质量观, 建立科学公允的考试运行机制, 实施多样化考试形式,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确定考试内容, 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建立科学的评分制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传统做法, 坚持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借鉴德国和新加坡大学给学生多次考试机会的做法, 面对我国大学考试效果还不理想局面, 增加考试机会有利于专业的学习。

构建完善的课程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规范考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容, 加强考试目标管理, 日常考试过程的管理, 考试辅助过程的管理和考试工作评价管理;

实现考试目标的质量保障, 体现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的基本规格和要求, 需要做好一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即明确考试目标的设计依据, 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因为社会需要对考试目标的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术需要对考试目标的设计具有导向性作用、学生个人需要对考试目标的设计具有基础性作用。要遵循考试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即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 因材施考的原则和整体优化原则;注重考试目标设计的质量改进, 提高考试质量, 以适应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我校考试过程的质量保障, 建立考试过程监控网络机构, 完善考试过程监控手段。组建考试质量专家督导组, 建立考试质量学生信息网, 以以院 (系) 级考试评估为核心开展考试评估, 制定较为科学规范的课程考试评价问卷;

建立完善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建立畅通的考试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学风考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建设。坚定教学管理理念, 提升教育管理思想, 提升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摘要:课程考试是高校考察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基本评价方式, 在借鉴国外课程考试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构建和完善大学课程考试的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课程,大学课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周伟国:《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高等农业教育》, 2003, 3。

篇4:大学生消费心理、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心理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者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但是可以通过外现的消费行为来观察分析。同样,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会经历这样三个过程,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调查表明,大学生月生活费总体状况为:一般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低者300至400元,高者800元以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大学生日常消费资金来源主要是家庭,其次有贷款、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等。大学生日常消费构成包括:饮食消费,它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消费;学习消费,主要是书报费、学习用品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休闲娱乐消费,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名目繁多,如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人际交往消费,这种消费常见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的人情交往并不多;服饰消费,许多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尤其是高年级,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这项消费的比重更高;恋爱消费,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中,恋爱的消费是一笔较大的开销。

大学生消费心理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多元化,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娱消费等,其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的多元化一方面受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由于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的多样性;主导性,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并辅之以必要的文娱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比如拥有手机者众多但节制通讯,虽然向往名牌但经济条件不许可就不买等。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的成因

尽管大学生群体总体的消费心理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盲目消费、从众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心理。导致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如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鼓励消费的政策;二是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导向也过渡为“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大学生对新观念的接受是迅速的,为自己的享受消费心理找到了理论依据;三是流行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追求时尚、注重情调,加上商家广告的营销策略,使得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消费心理。

由于当前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消费心理偏颇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消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在不断攀升,比如有人认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是否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到其他社会阶层,甚至演变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大学新生,,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第一次离开父母,没有自己掌管钱财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刚从中学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空闲时间较多,也容易盲目消费。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尤其缺少对学生实际消费行为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高校教学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缺少有效的消费指导。

3.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开始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起来,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许多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主要还是家庭,却有着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因此,有时候会导致盲目消费。其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建立自尊和他尊的体系,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在生活消费领域常常会产生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炫耀心理。

三、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构建

1.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即不过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提倡消费与个人收入、经济实力想适应。这一消费观念既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和物质消费,又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其次,加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并发扬广大。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学校可以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如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等,要让大学生购物时更多地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学会记帐和编制个人预算等。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时代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可以一生受益。

2.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

没有高素质的消费者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其进行消费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生消费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的基本知识;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指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大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对于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抗逆能力,熟悉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等。

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途径有:组织专门培训或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和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栏等校内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参考文献:

[1]聂振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2]刘淑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

[3]甘碧群:《消费行为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陶国富:《消费行为心理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

[5]陈延斌肖武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国内研究综述.东南传播,2007.1:16

篇5:大学体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大学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体育的内容能够在大学体育管理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结合。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还能够使其逐渐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体育课程与项目,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科学、合理以及规范的体育锻炼方法。如将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不仅有助于大学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社会体育教学项目,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的发展能够在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影响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对于大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模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与俱乐部自身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是相吻合的。目前,不少大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体育设施不到位以及场地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开展,致使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非常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及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并不能将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而将体育俱乐部这一模式引入到大学体育中能够使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到有效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拥有的体育潜能,实现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二、解决大学生体育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更新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思想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使大学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得到不断转变,并且使大学体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以便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现代化的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模式,还包括学习多样的体育项目和自由的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除了要运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既有助于提高国内大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荣辱观也是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能够用一个平常心看待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要转变管理思想和观念,积极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和水平。

2.提高大学体育课程常规管理水平

篇6:大学审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就高校非审计专业审计学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扩充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等建议,以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授课时间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高教研究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

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审计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社会调查实践、专业实验教学、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等几种方式设置实践环节,像社会调查实践、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可由学校组织,也可让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完成,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支持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审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为开发适合于自己的案例教学的材料。或加大经费投入,购买已有的案例教学软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突出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上一篇:辅导员每日工作流程下一篇:感恩季暖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