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2024-06-21

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共8篇)

篇1: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我们的学生到底应该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以前看电视说现在的孩子缺乏挫折,特地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挫折教育的活动。那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应该挫折教育教育?有一本书叫《 挫折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中,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与美、日、英、德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日本青少年的俭朴和吃苦训练、美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以及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对我们的学生不能总进行挫折教育,我觉得他们已经经受了很多的挫折教育,现在我们提倡赏识教育。过去总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加鼓励。其实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个教育过程中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篇2: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先生们女士们:正如正方一辨所说,赏识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好处,我们不反对赏识教育。但是一味的赏识教育,造成孩子受不的半点委屈,所谓峣峣者易折,古住今来,凡有大成者试问那一个离的开逆境和挫折的考验。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远的不说就是近在眼前的如张海迪。身残志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是形成鲜名对比的是我们地大学生,号称天子骄子。却屡有跳楼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从小到大,都是优秀,周围都是赞赏。全是顺境,突然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稍有挫折一蹶不振。所以说赏识教育可以有。但是挫折教育必须有。故我方观点是挫折教育比赏识教育好。下面我说一说何谓挫折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的好处。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请注意挫折教育不是一味的打击。而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我方认为,挫折与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挫折与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篇3: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 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 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 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 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 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 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 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 基本是通过语言 (也包括身体语言) 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 赏识决不仅是表扬, 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 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 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 即使是表扬, 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教师必须十分谨慎,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 是为了得到表扬, 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 我们在赞赏的同时, 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 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 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 平时比较争强好胜, 有一天, 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 她很不高兴, 竟然在班上说, 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 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 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 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 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 一旦遭遇挫折,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 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 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 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 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 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 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 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 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 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 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 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 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 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 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 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 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 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 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 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 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 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 作为教育者, 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 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 理清本质、灵活运用, 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篇4: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一、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

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挫折的能力。

篇5:教育反思之六 转变

一位学生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了,而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取走那个孩子。虽然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你今天能揍过他,明天呢?都好好想一想吧。我在家长会上也进行了强调。

孩子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主张,有个性有想法。我们呢不能光从大人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要研究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有着这样的特点: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篇6: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关键词:幼儿;挫折;赏识教育;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期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幼儿童年时期的需要是否满足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會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的挫折的能力。

篇7:教育随笔音乐课堂有效反思之四问

一、 我要给予学生什么?

“通过这节课,我要给予学生什么?”这是一个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是否成功,我觉得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是制定合适教学目标的基础。

(一) 心中有本,关注音乐本体和课程标准

心中有本,首先表现在心中有音乐,注重于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比如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是由刘铁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编的一部复三部曲式的作品,这里面涉及作品的源头素材问题;音色、力度、速度、节拍、调式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还有乐队配制、声部均衡等知识。我们要确定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了解哪些方面,进行怎样的筛选与取舍,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结合学情来进行。通过反复聆听,我把对音乐作品的感触记录下来,在理解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提炼出作品中最应该把握同时适合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范围的内容。所以心中有音乐,关注音乐本体,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心中有本。还表现在心中装着音乐课程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样一个目标脉络。当新授一个内容时,要去了解本节课,位于整个知识链的哪个环中,该如何承上启下。然后在课程总目标的带领下,去解读了学段目标,结合教参的课时目标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它既要把握总目标对学生的总体期待,又要落实一个个分段目标,承上启下的保证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 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还应了解教学对象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需求和基础,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由于班级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据我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八年级基本度过了变声期,声音趋于统一,相反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既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又害怕做得不好,被同学们取笑;既想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不敢“与众不同”。另外,我也发现,班级中敢唱敢演的大多是男生,而女生反而比较害羞,女生的“热身”时间比较长,这些都和我们以前的认知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差异,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相应的拥有不同的音乐学习环境,具备不同的音乐特长。他们在音乐知识、技能、体验或表现的方式也都会存在差异,在设计目标设计时也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怎样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东西,如何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导向,是至关重要的。

二、 我应怎样去给予?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到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略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课程对于学生的期望。

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教师心中要装着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技能潜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观察,采取相应的引领与组织手段,满足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我原先一直希望每一项活动学生都能够表现得完美,希望学生能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思路去进行,而忽视了学生是动态的,他们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比如在《花鼓》一课中,学生自制好“花鼓”,都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而我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马上进行了制止,并严格的明确花鼓不仅是打击乐器还是舞蹈道具,要求他们的动作具有舞蹈性,甚至要求手腕抬到多高,我都做了要求。当学生按照我的示范来敲鼓时,他们只是用机械麻木动作去迎合着音乐,看着他们痛苦地做着这些,我就想,这些动作的要求真的这么重要吗?课堂的秩序是否可以放一放?于是在后面的设计就改成了制好花鼓后,让学生自己去玩一玩,然后教师逐渐的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给予些帮助,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完成得非常好,轻松顺利的达到了这个教学环节的目标。

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与策略的调整,让我真正地明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的话: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三、 学生收获了什么?

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了解“学生收获了什么”很重要,也就是说在通往教学目标的道路中,学生走到了哪里。只有知道学生到哪里了,我们才能及时调整随后的教学节奏和内容。在课堂中,我们不妨看学生以下方面来了解他们的收获。

(一) 从学生的表现中看收获

教师要关注参与学生的广度,敏锐地捕捉是否全体学生(学优生、学良生、学困生)都能主动的参与每个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深度,比如聆听音乐的环节:在课堂中有的同学聆听得很投入,或是闭眼聆听,或是摇头晃脑,那我们教师就应该知道这部分学生有在动赏的,还有在静赏的,沉醉度很高。学生更高层次的收获:不能解放自己的大脑,思维上大胆的想象;能解放自己的嘴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能解放自己的身体,在各种体验活动中敢做,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 多元评价中看收获

对于老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表现我们能感受到学生收获了什么,对于学生自己而言,也要明确我收获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他收获了什么?可以用学生自评或者互评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进行激励或者更合适的改善。比如《金蛇狂舞》在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这一环节,我就把评价方式做了改变,由教师评改为学生评,标准也由低向高呈梯状增加,有学生评价节奏型和音乐相符合;也有同学评价伴奏的力度不应超过音乐;还有的同学评价伴奏的力度要和音乐相吻合……听完了学生的评价,当同学们再次参与演奏的时候,都主动的关注了音乐的变化,评价变成了学习的开始。自我评价说明学生走进了音乐,而以音乐术语的方式等这些带着些专业味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的进步与思考。

四、 我还能为学生做什么?

每次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我都会问自己“我是否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我是否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点了?”“学生是否在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参与得到满足了吗?”“怎样的改进更有效?”等问题。这样的反思让我能对教学进行更合适的修正与改进,而后进行再设计,再复教,再反思,最后做到“将一切教学活动全部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在音乐中共同成长。

篇8:教学反思之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从最早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再到周弘老师完整的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这一以鼓励和肯定方式为主的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传承并运用,它的可贵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当人们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父母都100%的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却很难使其保存本质,抵御过度的、随意的、曲解的演绎。只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使赏识教育成为一种盲从,失去了它本质的教育价值,达不到教育目的。

一、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提出孩子由一百组成,他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聆听方式、说话方式……每个幼儿内心都有一百个世界,每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不能用成人固有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此,在运用某一教育方法之时,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是否应该面对现状,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考虑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监护人的监护对象是否适应同样的教育方法?他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而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固然很好,但适度的“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幼儿通过在家庭、学校等生活环境中亲历的挫折,困难和不愉快,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坚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二、“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在笔者供职的幼儿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男孩因参加一个重要的选拔比赛两次考核而未通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挫败而产生失败感。第一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孩子,你很棒!已经被录取了。第二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录取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妈妈给予的欺骗与安慰,依然觉得自己是哪个最棒的孩子,对自己的失败与自身的不足不以为然,从而使他的脑海中不再存在“失败”一词,也失去了一次对失败的正确认识与亲身体验。而妈妈也真所谓是用心良苦,此时可能是因爱子心切已经忘记了还有正面引导这一方法,使自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了百般呵护,习惯了被萦绕在光芒之下,他就一定经受不了来自外界的一点打击,哪怕是一句无意的批评。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已习惯了被众人捧得很高,已经对家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家人也已在他们心里烙下了他们是最棒的这一烙印。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是错是对,得到的赞赏往往多于批评。他们失去很多直面挫折、亲历失败,体验痛苦的机会,他们失去正确认识和体验生活中不仅有成功、欢乐、赞美和溺爱,而且还有失败、痛苦与挫折,那么,可想而知当他们一天天长大之后面对现实的人生和多变的世界,稍遇挫折和失败,他们那颗从未经受过打击的心灵就可能难以经受。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应该为他们种下“抗挫”的种子,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适时适度、合理得当

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要把握“度”,注意“适时适度、合理得当”,也许一不留神将会背离自己的教育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待孩子要一分为二。对于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他们的必胜的信念。对于孩子的缺点,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及时指正与引导。通过设置难度不同的情景,让幼儿经受磨练,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犯错和失败,但要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知错就改、屡败屡战。而并非因为可以承认每个人都有错误与失败而去忽略个人错误和失败,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对错误和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成为很多家长的苦恼。他们一边怕伤害到孩子那颗脆弱的心,一边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让自己都觉得矛盾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不要因害怕伤害孩子而对他们一味的赞赏,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和直接的物质鼓励,使赏识教育失去它本质的精华,也使孩子成为自己错误教育下的牺牲品。请把“赏识”与“抗挫”的种子一起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既能因自己的优点而自豪,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那么等这些被监护者和受教育者长大后,他才会真正骄傲而自信的说“我是最棒的”。更多的生命也会在“赏识”与“挫折”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影响职业选择下一篇:我和酒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