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

2024-08-23

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精选10篇)

篇1: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

送全托应具备的四个前提

中国儿童中心小白鸽幼儿园的陈学锋校长为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可以先送孩子上日托,观察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如果孩子对幼儿园环境很难适应,存在着较强的反抗情绪,最好还是等他对幼儿园生活完全适应后再决定是否上全托;如果孩子进幼儿园后比较顺利,则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从一天一接,到三天一接,再过渡到全托,易于孩子接受。

2. 考察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是否让孩子感到亲切、温暖、最好是有家庭化的布置;是否能够保障有规律和安全的生活,提供合理的营养配餐;是否重视家园教育一体化,经常与家长沟通。

3. 全托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充满爱心,能和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玩,不应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如不许随便说话等。同时还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孩子对许多事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他们需要些什么,有些什么变化,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家长应该保证每周都能按时接送孩子,并能与老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要掌握他的具体情况。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时光,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但不能因为觉得对不起孩子,而对他采取放纵态度,把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全丢了,在生活作息等方面尽量按照幼儿园的标准要求他。

篇2: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

2005年2月2日

王建民

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是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使企业如期实现和达到各项经济目标;可以使企业在困难和挑战中乘风破浪和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使企业发展到永续经营的良好境地。比如像国内知名企业中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娃哈哈集团和天津药业集团等均表现出了优秀团队的力量。以上优秀团队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要想成为优秀团队又应如何去培育和打造呢?对照上述企业的成功经验来比较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感到:优秀团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条件之一,必须具备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日本管理专家廉因胜说:“企业成功与否,经营领导占70%的作用。”拿破仑也说过:“绵羊统帅的狮子兵团战胜不了狮子统帅的绵羊兵团。”可见统帅的力量和带头人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团队战斗力的强弱,因为团队带头人能够凝聚团队成员的人心和意志,他的思想将成为团队的灵魂,他的精神将成为团队的向心力。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可以说是海尔集团的灵魂,他导演的“铁锤砸冰箱”事件;独创的“相马不如赛马”的管理理论;创建的雄厚的海尔文化等,使原本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跃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现在,张瑞敏的思想已成为海尔的思想;他的品质就是海尔的品质;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海尔的经营理念;他就是海尔,海尔就是他。

分析我们分公司几年走过的路程也不难看到,九八年到二00一年我们在完成运上梁施工产值上,连续四年上了四个台阶,从1000片到2000片再到3000片、4000片,不断创造和刷新着上梁历史记录;二00三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企业经营转轨、拓展施工领域、涉足土建施工并完成了空港物流加工区和开发区第九大街立交桥工程等。可以说,每项成绩的取得无不根源于上级领导的指导支持,无不表现出了分公司班子的驾驭能力,也无不体现班子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

可见,团队统帅和带头人的作用何等的重要。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确立一个能力出众、心胸宽广、善解人意且性格有感召力的团队带头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条件之二,必须提升全体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员工是企业完成各项工作和实现各项经济技术目标的基础,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证。实践证明,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人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企业的跨越实际上是员工素质的跨越。

联想集团的老总柳传志非常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确保联想汉卡的研制成功,他组建了由十名专家带领的采购、生产、销售、维修等上百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经过技术上的培训,能力上的训练和相互协调关系的培养,使员工间达成了脾气秉性上的相互融合和工作能力上的相互补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结向上的、高素质的工作群体。柳传志称他的企业是:“一个人与别人比比别人弱,合在一起就比较强”的企业。

分析我们机施分公司多年来在开展职工队伍建设中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也可以说是对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行了积极地努力。首先,我们按照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的原则,在员工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渠道的正面灌输和多种形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运用,使员工树立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我们按照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的思路,加大了员工的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大中专青年知识分子和培训各岗位技术人员,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蓄了后劲。第三,我们按照管理也是生产力和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潜能的理念,实施了“双岗制”和“多岗制”的用工制度,使企业大部分员工不仅在生产上是技术业务尖子,而且在管理上也是行家里手。

可见,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把员工培育成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竞争能力强和懂管理、善管理、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打造一支优秀团队十分必要的条件。

条件之三,必须建立多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用于企业管理就是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工作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培训发展激励、荣誉提升激励、正激励负激励等,具体到企业还有精神鼓励、物资奖励、领导的言传身教、干部的表率作用、党员的模范作用、具体事件的巧妙刺激等。有效的激励方法事半功倍,不好的激励方法适得其反,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

娃哈哈的年销售额达到三个亿,就是老总宗庆后采取了物质刺激的方法实现的。他给每一个销售人员制订销售目标,完成之后从销售额中抽出部分奖金发给大家,激励员工为下一个销售目标去努力,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销售额逐年上升。娃哈哈激励方法不单单表现在物质上,更能表现在精神上。比如,娃哈哈公司某区域市场产品销售始终做不上去,原因是内部涣散不团结,无法形成合作能力。派去的领导没有开会讲道理,也没有斥责处罚任何一个人,而是别开生面组织了一次“盲阵”活动。所谓“盲阵”就是将一队人,可多可少,蒙上眼睛交给他们一根长绳,让他们在规定时间把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起初大家乱成一团,并各有各的主张,但怎也实现不了目标,经过一段漫长而无谓的争端以后,大家渐渐明白了,必须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而且听从一个人的指挥做到令行禁止,各负其责才能完成既定任务。游戏结束后,全体员工对团队的合作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多年来,我们分公司在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通过开展创建“五优班子”、争做“三个模范领导干部”活动使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开展党员模范岗和党员“六前一带动”活动,使各工作岗位的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各年度和各工作阶段的劳动竞赛以及争做红旗设备标兵、服务承诺标兵等活动,激励了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实行以分计奖、死分活值的奖金分配制度,促进了职工主动找活干、积极抢活干的劳动热情。

可见,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这也是打造优秀团队必不可少的条件。条件之四,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令人愉快、宽松、和谐、真诚的工作环境是高效率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令人快乐、尊重、自由、平等的团队气氛对提高员工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可以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相互认同,在集体中共同达成工作目标,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天津药业集团老总师春生作为国企掌门人深谙营造宽松、和谐企业工作环境的重要,他制造的剑指法国罗素,在商战史上留下国企战败跨国公司的经典案例和跨业经营的金耀集团涉足金融业的创举以及实施投入6000万元资金建造一流实验室、研究院的举措等,除了他本人拥有的鹰一般的眼光和雄狮一样的豪情外,重要的精神支柱来自于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企业环境,他在用人上采取的是“我把我的心交给你”的方法;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采取的是以“情义”二字处之。目前,天药人广为流传的师总巨资营救人事关系还未在天药的乙肝博士后患者以及两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奖励地塞米松科研人员的故事,至今令天药人津津乐道。

总结我们分公司多年来经历的事情也不无感慨,九八年十几部机车连续72小时马不停蹄地长途走车赴安徽涡河三桥上梁时员工们不吃不喝、不困不累的精气神;九九年起连续四年不断打破上梁记录时(此时是人员越来越少,而且工作量越来越大)员工们舍小家为大家顽强拼搏、昼夜奋战的斗志;企业转型后承揽九大街立交桥地伏施工时员工们用五天时间完成了计划需用二十天完成的施工任务等等。这一幕一幕、一切一切都与我们分公司人气旺、心气顺的企业环境和宽松、和谐的企业氛围分不开。我们一直在努力喊响的口号是“进了机械队就是一家人”;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是“不让一个员工受委屈”;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是“不让一个员工下岗,不让一个员工没饭吃”。与此同时,我们还坚持了每年中秋、春节两大传统节日对职工家属的慰问活动,还专题搞了多次联谊会、同乐会、旅游等多种活动,对营造宽松和谐的企业环境做了积极的努力。

可见,宽松的企业环境,人格化的企业氛围能够造就出很多感人的事例、事迹。宽松和谐是每个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打造优秀团队的需要。

篇3: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

班主任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工作质量, 对班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必须在班内塑造自己的形象, 并通过自己的形象魅力, 团结、感召、带动全班学生, 使大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合力, 把班级各项工作做好。那么我们作为小学班主任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本人认为至少应该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有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 作为班主任唯有创新, 及时抓住学生感觉到而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才能带动班级前进。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不可能成为好的班主任。班主任要善于把新时期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倾听学生意见, 集中学生的智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学校工作计划中, 有每周要查班级卫生, 查作业, 查好人好事, 查课外活动, 查班级纪律, 查黑板报等内容。我就召开班干会, 把学校要查的工作项目交给班干部, 让他们在班内发动学生讨论, 使学生有了共同的认识, 各项工作分到各组认真完成, 班干部带头, 班主任督促。每次检查, 我班都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 多次被次为学校模范班级。

二、班主任要有精益求精的学者形象

班主任应该有渊博的知识, 是教学的内行, 才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要在学生中树立班主任威信, 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 而且应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知识, 了解当代教育规律, 通晓教育教学业务, 熟练掌握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来, 一直刻苦钻研业务, 精益求精地备好课, 不断地吸收新理论、新知识。我本来是高中毕业后回家乡当了一位民办教师, 在工作期间我边搞好教学边努力学习, 没有时间就挤想办法时间, 特别是利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刻苦学习, 到晚上0点才睡觉也是经常有的事。凭着我这股拼劲, 终于考上了中师, 然后又函授了大专, 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与我们教育教学特别是与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并结合我们学校实际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此我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我这种勤奋学习, 勇于进取, 精益求精的精神, 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

三、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 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对工作任劳任怨, 苦干, 实干, 要为人正直。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为教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模仿力就更强了, 在许多事情上, 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求学生不留长发, 提倡穿校服, 女生不戴首饰, 不穿高跟鞋, 首先班主任要做到衣着整洁, 仪表大方。要求学生不迟到, 不早退, 首先班主任要早来晚走, 做到出满勤。凡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要率先遵守, 用无声的行动, 代替有声的命令。这样班主任才能与学生关系融洽。记得我刚接手现在所带的五年级时, 由于学生人数多, 再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每次进教室看到教室的地面上都是纸片乱飞, 我说了好几次都不见效, 于是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 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 就弯腰把它拾起来, 然后放进教室的垃圾箱里, 学生看见我这样做, 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纸片, 时间长了, 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 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 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并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 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

四、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心

爱心是一个班主任管好班级的基础, 只有爱学生, 学生才会信任你, 记得我原来带过一个叫张一贺的学生, 他家里很贫穷, 并且他的母亲精神有问题, 可能因为这些原因, 他一直都很自卑, 学习也不太积极, 并且在班上经常搞恶作剧。但是我对他的关爱改变了他。那是一个下大雪的早晨, 我在教室上早读, 在转的过程中, 发现这位学生竟然光着脚没穿袜子坐在教室里上课, 我二话没说, 立刻到商店里买了一双棉袜, 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里让他穿上, 他当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对我说“谢谢你, 老师!”,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到教室好好学习吧!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从此, 他好像明显变了一个人, 不但自信起来了, 而且学习也直线上升。我想, 这就是爱心感化的结果吧!

篇4:浅谈教师应具备的四个意识

一、育人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要从大处着眼,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要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进而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人不成人,何以谈成才?学生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何以驰骋于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要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学风、好习惯。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要狠抓“养成教育”,这是任何成功教育的基本功,也是教育艰巨性的具体表现。

二、师表意识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人先正己,为师者必须起表率作用。教师的道德、情操、才智、形象、风度、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促进知识、智力、能力同步提高。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讲课不但要有艺术魅力,而且要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态度。教师凭着自己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靠真才实学,靠自身的精神风貌及对学生的真情挚爱,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三、奉献意识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集人类知识、智慧之大成的事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立志终身从教的人,才有望成为合格的教师。事业的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天职是奉献。教师的奉献意识,要求他把人类的聪明才智,尽快转化为学生所有,使自己的学生早一点羽翼丰满投入社会,造福人类。教育是需要众志成城的事业,没有个人的功劳簿,教师的丰碑只立在学生的心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更呼唤教师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激励着教师不计报酬,清贫仍不懈奋斗,他们所追求的是我们的后代在21世纪的竞争中取胜,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在我们培育的新一代手中成真。

四、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創造者。教师的创新意识表现在能清醒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科技的层出不穷,能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上现代科技跳动的脉搏,并善于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它决定了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育未来的人才,肯定存在诸多“不适应”。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就难有超前意识,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的愿望就会落空。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创造性的结晶,如果没有发展,就难有创造,“教有特长”也就变成空话,学生“学有特长”也就更难成现实。现代科技知识交叉、综合,更新极快,人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更新。现代教育要变知识性教育为智能教育,变专业性教育为通才加特长教育,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成果、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篇5: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

1、好课有德

研究课堂教学,从前通常总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每位学科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意识,全面了解并亲近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有德的教学才是踏实的教学。这里的“有德”是指,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让他们会倾听、会观察、会尊重、会欣赏、会助人、会共享、讲文明、讲道理„„一些学科教学的问题是:“教书”才是根本,“育人”是教书的副产品,学科教师在课堂评价时更多关注知识,关注解答的对错,考试是优还是良。其实,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细心地去关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春雨润物,让孩子们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的活动中得以成长。

2、好课有效

上你的课之前与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益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

3、好课民主

民主不是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学生随时会暴发出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学生之间经常由于认识发生分歧而产生争论。有些学生的发现甚至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有时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有时学生活动太专注于自己而难以静下心来„„教师怎么办?每一节课总有课堂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以目标为导向,对学习过程中不理想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进行匡正。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即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及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时怎样匡正,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本次的学习任务,等等,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质——这就是教师的一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目标意识。

4、好课求真

一个班级有优秀的学生,当然也会有不优秀的学生。说他不优秀,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学习成绩不好,或是捣蛋、有行为偏差。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注意从他们的反馈中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补救。学生的想法有深刻的、符合逻辑的,也有肤浅的、违背常规甚至是错误的。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任课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真实的课才是好课。课堂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疏漏、欠缺在所难免,而教师也正是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总之,要上出一堂好课确实不容易,要做到大部分课是好课就更不容易了,因为好课还要关注目标达成度(自主、合作、探究、引领、语文)、动态生成的把握度(教师的能力),等等。

教学改革,落实学生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客体。“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强调人是自立的、自主的、自尊的、自信的、自强的。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是有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认为学生是求学者、受教者,是一只“空口袋”,只要老老实实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抄写背记就可以了。因此,传统教学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形成了一套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以讲为主的教学规程和课堂模式。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还是客体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一个分水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教育的本质是自育,学习的本质是自学。

学校应该首先是“学”校而不是“教”校,“教”室应该是“学”室,“教”材应该是“学”材。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提高了。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讲好课,更在于引导和诱发学生自己学习,和学生一起学习,还要能应对学生思考和提出的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把教学引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就产生了,教育质量和效益自然就提高了。同时,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教师、名教师也就成长起来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提出教育的两个原则:“自己掌握”和“愉快掌握”。他认为,“教育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一直是内心乐于接受的”。他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自己掌握”和“愉快掌握”这两个原则其实是相联系的。没有自己掌握,就很难有愉快掌握。尝试教育的高效益正是因为体现了这两个原则。

但是,今天的教育领域,相当多的学校,仍然被传统教育的弊病所笼罩着。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做”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传统教育的习惯力量表现了其极强的顽固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漠视思维训练,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研究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当前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照本宣科,将教科书和标准答案奉为圣旨。学生会听话,但不敢和不会思考;会答题,但不会独立分析和提出问题。这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当然她说得太过分了。但她的话不能不引发我们对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深思。

知识不能改变世界,思维才能改变世界。教学改革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充满了西方的话语体系,新名词、新概念到处泛滥。作为一个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也缺少自己的话语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这是中国本土的、原创的。毫不夸张地说,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同外国教育理论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自豪的。

现在中国学界包括教育界,普遍流行的论文格式是西方式的。这类文章一般框架比较宏大,论述系统全面,文辞铺陈华丽,内容却很难说充实,有的则相当空泛,真正有用的东西寥寥无几。许多论述不能说不对,但是无用。有许多文章还让人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据说这类文章很少有真实的阅读量,只有评职称、算工作量、发奖金的统计量。各级教育系统每年生产的论文数量,如果做一统计,其数量恐怕是惊人的。但实际上这种文章绝大多数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最后付之一炬、不了了之。其浪费可谓惊人。这种西式论文,孔夫子没写过,朱熹、王阳明没写过,陶行知也没写过。为什么中国人偏偏要写这种又大又空的西式论文呢?

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我们当然要学习、研究、借鉴,但希望教育理论界不要太热衷于“贩卖”外国的教育理论,而要大力地扶植、重视和宣传我们本土创立的教育理论、方法和经验。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历史和优良传统已引起世界的关注。我们应多向国外讲中国的教育故事,把中国原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逐步推向世界,让世界教育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很多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且这也正是在新课堂模式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努力的方向。

如果一节好课,只是学生老老实实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抄写背记模仿练习,那么,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播媒体教育平台将来可取代老师。冷静下来细细思考,才发现传统的“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有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人.;一味的“灌输式”教学,终会慢慢磨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相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和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和总结,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运用好了,学生自然会更喜欢你的课堂;同时,教育质量和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好课”呢?

一、好课,必须是学生“全员参与”的课。

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表现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每一个”。全员参与,才能实现全员学习。在当前班额人满的情况下,虽不能落实对个体学生的个别教育,但完全可以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学中,不管是演练还是实操,都需老师留意每个学生是否参与进来,你有责任顾及到班级的每一个成员。

二、好课,必须是学生“状态积极”的课。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根本性就在于主体必须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外力的推动只会影响和激发内在学习状态,内在动力才是持久的。这也就要求老师们,充分运用各招教学方式,设计好整堂课环节,并且课堂上不断地质疑、激发、引导、鼓励学生,有了问题时引导解决,获得成果时即时评价。

三、好课,必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

学习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被动学习,心情烦躁,精神涣散。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又快又好。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步骤抄写给学生,然后制作产品;这时候就已经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索的权力;再者你都写好了,学生做与不做或提前做都已无所谓,就因为你在游戏前已让我知道结果。

所以,新课堂模式来临,让我们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实操中学生自己总结记录、探索发现;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自主质疑,全员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将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

四、好课,必须是有“教师主导”的课。

教师的课堂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习本身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导”的核心在“导”,放下自己,眼里只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疑惑,“导”的作用就会发挥好。

实操课,老师“导”地更多的是带动学生有规律的演示和制作,有组织的讲解点评。如果这一切主导好了,你就是真正“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

五、好课,必须是有“检测反馈”的课。

篇6:领导讲话应具备的四个特征

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强健的体魄, 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只有如此, 才可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建设人才。而目前高校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 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理想主义等错误思想盛行。这些思想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宗旨, 会影响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时代提出的这些难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工具, 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 把对真理的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辩证统一起来等观点, 以此为指导, 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 也是一个充满矛盾、机遇、竞争激烈的世界, 要适应当前世界, 只学好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具有文史类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敏锐认识世界的眼界、创新的思维。大学生除通过各种信息、媒体获取相关内容之外, 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培养这些素质是主要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三观”, 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应使学生真正领会什么是正确的“三观”, 从心底里接受马克思主义, 并且自觉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最终的表现就是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成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未来建设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某方面的专家。”高等学校开设的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 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就是传授做人的基本理论, 使大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素养。“成为人”的课程, 在我国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则指的是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 长期以来的教育重视了使学生“成为某种人”, 而忽视了使学生“成为人”。

四、满足在校大学生两个基本的需要

(一) 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

近些年来, 政治理论课偏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追求, 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表现为高校有些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一是上课基本上等于上自习。由于“两课”教学一般采取合班上课, 教室大、学生人数多, 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 部分学生认真听讲, 部分学生上自习或是干别的。二是出现逃课现象。有些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课干脆就不来上课, 以逃课作为对于这门课程的无声反抗。

(二) 了解和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和探索的黄金阶段, 并不缺少学习的兴趣, 只是他们所想知道的和政治理论课堂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具有不完全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没有能够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就像学生说的“学生想知道的, 政治课讲得很少, 学生不想知道的, 却讲起来没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述功能怎样才能得以发挥?从教育动力学的观点来看, 教学必须有动力支撑。一般而言, 教与学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国家意志、学校和教师意志、学生意志。当这三方面的意志在方向上趋于一致, 形成一种合力时,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2]。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政治理论课的国家意志与学校、教师的意志、学生的意志整合起来, 使三者在方向上趋于一致, 形成合力,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材改革的幅度应进一步加大。05改革方案出台之后, 原有的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合并成为4门, 新版教材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和创新, 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每一章内容之前都列出了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要点甚至关键词, 每一章之后的思考题突破了以往那种单一的问答题模式, 增加了大量的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材料, 这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意义的进步。虽然如此, 现有的国家统一政治理论课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理论表述过于概括, 条条框框太多, 联系实际的内容不多, 给教师适当发挥的自由度不大, 最终仍摆脱不了说教式的旧有模式。

第二,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新时期世界形势的发展, 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平等、自主、自立的意识日益强烈, 要求有更充分地发挥能动性的机会, 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3]。面对这些特殊的时代挑战, 思想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受以前中学教育的影响, 很多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预先就存有偏见,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中学的政治课, 而政治课就是大而空的政治说教等。鉴于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如, 讨论式、启发式, 对于基本的观点不先入为主进行宣讲, 而是先提出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 进而逐步深入提问, 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点拨和补充, 使答案更全面;还有写感想等。这样既深化了对于理论的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还应注重情景教学和情感渗透在课堂中的作用[4]。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 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吸引学生, 说服学生很有必要。若一味地讲求理论的逻辑, 容易和学生拉开距离, 降低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创设一种典型情境, 同时恰当地运用情感渗透因素, 所选取的事例首先要能打动自己, 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做到将理论融入事例, 融情于理, 既有理论的逻辑魅力, 又不乏感染力, 就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 使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从情境体验中反思、体会、领悟, 在参与中总结。

第三,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政治课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指路人, 而且也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不仅要努力做到学识渊博, 业务精良, 不断充实或掌握学科知识, 关注本学科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还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同时, 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做到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精神与自己的理解、体认融会在一起, 传授给学生, 遇到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 要有自己的见解, 不生搬硬套, 照本宣科, 并且鼓励学生深入钻研, 学会自己找寻答案。

第四, 建立师生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社团中兼任指导教师或兼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从而在教学中更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从而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课堂讨论, 教师还可在课余与学生谈心、交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 师道尊严。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务必做到耐心细致、有问必答。

最后, 改革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单一, 闭卷的形式多, 开卷的形式少;笔试的形式多, 口试、答辩的形式少;理论考试多, 而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 分几次考核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少。学生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弊端, 这也是很多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因,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恶果是造成教学实效性差与考试不公正合理的恶性循环[5]。因此, 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改革刻不容缓。可以让学生将政治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 或者用相关原理分析感兴趣的话题, 将考核方式改为写论文、口试加笔试、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也可不拘泥于时间进行课堂辩论答疑 (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问题, 可邀请专业课老师共同主持课堂答辩) , 从而以之作为对学生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标准等。

总之, 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 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具有很强德育实效性的课程。

摘要: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同时具备四个重要功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满足在校大学生两个基本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导刊, 2010, (6) .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吴倬.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010, (9) .

篇7:诗歌鉴赏中应具备的四个意识

一、言之有“旨”

言之有旨,也即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学会联系诗歌主旨来作答。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二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解答分析:从参考答案来看,如果考生仅回答“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而没有答出“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就是没做到言之有旨,将会被扣掉一半的分。

二、言之有“法”

所谓言之有“法”,即诗歌鉴赏一定依托某一种或某几种诗歌表现方法来进行。诗歌表现方法常见的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形象分析等。

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全国卷一)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答分析:两个答案总共用到?“怀古伤今”“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四种诗歌表现手法,尤其第一个问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并没有直接问到诗歌表现手法,如果考生缺乏“言之有‘法”的意识,不联系诗歌表现手法来谈,漏答“怀古伤今”,答案肯定就不完整。此外,鉴赏诗歌在必须具备“言之有‘法”总体意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逢修辞格必分析”甚至是“逢修辞格必优先分析”的意识。

三、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即在诗歌鉴赏时不能“空口无凭”,回答诗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如何?塑造怎样的诗歌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时,都必须用诗歌里边相关的字、词、句作为依据来阐释(也可对之进行解释和描述之后再以之作为依据来阐释)。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参考答案:(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欲唤扁舟归去”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答分析:答案(1)对与提问相关的诗句这样描述:“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然后以之作依据来答,答案(2)则直接用“欲唤扁舟归去”一句作依据来答,答案就显得既具体又完满。

篇8: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与特征

一、领导应该具备的特征

(一) 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

领导的基本角色是影响他人自愿追求确定的目标, 他具有指挥、激励、沟通、协调的作用, 具有品德素质, 文化素质、智能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 领导实际上是一种对他人的影响力, 成功的领导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

1. 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类型的程序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例如, 财务人员、工程造价师、美术编辑人员等, 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就是他们各自的技术技能, 但是, 一旦他们获得升职的机会并获得领导的责任后, 他们的技术技能就变得相对不再重要, 而是更多地依靠下属的技术技能达到自己管理的目的, 在很多时候, 他们基本不再需要亲身实践操作, 但是这却是领导很快熟悉业务知识很好地获得下属认同的途径之一。

2. 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合作的能力。为了使管理的效率更高, 出色的管理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 这是管理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是与人打交道的, 对外要与有关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接触, 对内要联系下属, 了解下属, 协调下属, 还要善于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如果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那么上下级之间的支持和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沟通交流不及时, 则会前后矛盾, 错误百出, 使组织内部成员无所适从, 用不了多久, 对领导最忠诚的人也会挂冠而去。

3. 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联系进行思考的能力, 概念技能包括:对复杂的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突发性紧急处境的应变能力等。管理者职位越高, 需要用到的观念技能就越重要。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环境中辨清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 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并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技能分析显示, 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 人际技能关心的是人, 技术技能涉及的则是事, 管理层越高, 技术技能所占比例越低, 概念技能所占比例越大, 这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优秀的部门领导却无法胜任副总裁的职位, 因为他们的领导技能的结构不适合更高的领导职位的要求。

(二) 领导必须具有指导和激励的能力。

领导的指导和激励的能力是说, 在帮助个体或群体确认目标, 并且激励他们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应该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 设计出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激励, 才能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深处就是激励, 要弄清楚有哪些因素可以激励员工, 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技巧。比如:一个员工正在为房子发愁, 这个时候提供住宅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竞争和荣誉。激励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并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从而使员工更加重视和热衷于自己的工作, 达到激励的目的。

二、合格的领导应有的行为

(一) 建设建立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地说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是有效管理的基石。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先进的技术, 也不是雄厚的经济基础, 而是“人”———训练有素的员工, 组织文化是从最高管理层树立的典范发展起来的, 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创新作用和辐射作用, 一个员工接受了企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 将会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 使得整个企业朝着一个特定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 注重员工的个人感受。

人有七情六欲, 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要有耐心、爱心, 要体贴下属、尊重他们的人格, 而不是在下属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味地指责与批评, 让人有失尊严的话语和行为只会造成员工失去为你工作的动力。要让下属知道你需要他们、别人也需要他们, 这是对下属工作的一种肯定、一种最大的激励, 让他们感觉到上级是支持他们和重视他们的, 让他们感觉到每个人对公司来说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那么员工就可能对上级作出积极的反应。反之, 如果他们感觉受到上级的歧视, 特别是实际的经历使他们觉得在组织中没有得到他们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那么他们就会对上级持消极态度。

(三) 给员工一个发展上升的空间。

管理者应真正地关心下属, 完全信任员工的能力, 支持、帮助和教育下属, 以使他们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当下属遇到困难和不能胜任工作的时候, 管理者要尽力地提供帮助或重新安排职位, 并让每个人都有公平晋升的机会, 如果本部门太小, 不能做到这步, 不要拖住属下的发展, 要鼓励他们横向发展达到自己的目标, 那么在与你一起的岁月里他们会使出最大的干劲。

(四) 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

团队建设很重要, 他的绩效取决于所有人的努力与合作, 成员之间互相信赖、具有共同的目标、承担共同的责任。团队协作可以说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 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体。团队的成员主动地工作, 主动地想办法, 彻底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团队的整体组合, 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每个成员都将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们的成就感就更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感是一种最高的心里满足感。这样的领导模式的团队组合将是不可战胜的, 他对组织目标的贡献, 是任何一个只突出个人业绩的主管无法比拟的。

(五)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知人善用。

领导要具有一双“伯乐”的眼光, 用人所长、用人所能, 知人善用, 要求选人用人者必须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 知人善任, 广纳群贤。现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人才济济, 但有的领导看不到、用不好、聚不拢、留不住人才。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有高山必有深谷。选人用人必须遵循干部成长规律, 摒弃求全责备思想, 对员工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 用其所长、用其所能, 真正把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 做到人岗相适、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使其能力水平与所承担的任务相统一, 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三、结语

一个下属“眼中”的好领导, 绝非是泛泛而谈, 管理企业与“管理”自己的人生一样, 没有秘诀, 没有公式, 也没有理论, 必须动用所有的感官, 随时观察, 随机调适, 逐渐积累经验, 这就是成功管理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董克用, 朱勇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2].唐维.做下属心目中的好领导[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9

篇9:记者应牢记的四个特征

第二,新闻是对重要事情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事情必须有意义,有一定的思想性。新闻不是有“事”必录,而是对大量存在的事情进行选择,把那些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具有时代特征,人们普遍关心的、与人们利益有密切关系的、能鼓励人、激励人、推动社会前进的事情及时报道出来,从而对社会起到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重要事情一般是指主题重大、影响广泛,牵涉到众人的利益,容易产生社会共鸣的事情。

第三,新闻要让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记者或通讯员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重要事实,及时、准确地加以报道,让读者看了、听了之后去自己想,自己作出判断,而记者、通讯员并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直白地袒露出来。但是,通讯员也并不是就事论事地把事实表象加以报道,而是在报道事实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爱憎渗透于事实之中。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什么话呢?要说出一种思想,讲明一个道理,使它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篇10:提问应注意的四个度

一.角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也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我们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每个单元都有教学重点难点, 每一课都有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提问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 教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只有这样, 提问才有针对性, 有的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 “一问到底”, 盲目性、随意性很大, 提出的问题数量多, 质量差, 舍本求末,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零乱无序, 没有逻辑层次。课堂环节松懈, 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但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还要把握好时间角度, 即讲究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高质量的问题,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在准确把握时机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停顿时间。教师面向全班提出问题后, 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不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在学生思考的这段时间里, 教师不要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 而要保持安静沉默,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环境。

二.广度

我们在提问时,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 让人人参与, 人人都积极思考。然后再点名或允许学生举手回答, 这样才能体现提问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情况, 老师先把学生叫起来, 再提出问题, 这样做很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老师叫他, 与我无关”的想法。有的老师只提问好学生, 不提问差学生, 这样做很容易让差学生产生“回答问题是好学生的专利, 与差学生无关”的思想。差学生就“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既不参与, 也不思考, 有时还会搞小动作、开小差等,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让好学生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让差学生回答难度比较小的问题, 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每一位同学都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接受知识, 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三.适度

提问要难易适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多难呢?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 摘桃子”的状态。如果教师提一些“好不好, 对不对”的是非性的非常简单的问题, 学生就会不假思索, 一语道破;如果问题太大太玄, 学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思考, 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 索性便如秃子头上的头发——不长也不想, 学生根本就没想回答问题。这两种现象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都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个尺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同样的一个问题对好学生来说很简单, 对差学生来说就难了。所以, 要把握好尺度, 就有一个“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问题。

四.坡度

坡度, 就是设计问题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像登山一样, “一山放出一山拦”, 学生登高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如果教师开门见山抛出一个难题, 就会出现冷场现象, 不但影响课堂气氛, 而且教师乱了阵脚, 学生的情绪也低落了, 一堂课就失败了。

上一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篇:人寿北大笔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