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2024-08-23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精选6篇)

篇1: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

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

D.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不一定含有非金属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B.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7.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植物油

D.面粉

8.下列生活及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被雨淋湿的自行车钢圈上慢慢出现了锈渍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磁铁分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D.电灯通电后发光

9.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洗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食物残渣

C.用洗衣粉洗衣服

D.用盐酸洗水垢

10.家用洗涤剂可以洗去油污,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两者都是溶解原理

D.两者都是乳化原理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是指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被溶解的物质叫。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

和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

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溶质可以是、、,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剂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水是最常见的,此外、等也可作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氯化钠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而不聚成大的,从而使乳浊液的稳定性,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互学探究

[探究一]蔗糖和食盐的溶解

步骤

现象

结论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可以___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可以___在水中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

(2)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_____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_____

1、溶液的定义: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的、_____的_____。

溶液的特征:(1)溶液具有

性: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

(2)溶液具有

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____(“会”或“不会”)分层,即只要,所加入的物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注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思考: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在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是____。

2、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溶解呢?

[探究二]:

溶质

溶剂

现象

_____于水

汽油

_____汽油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_____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_____汽油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

_____汽油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_____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_____也不同。

【解决问题】: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溶质

溶剂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结论

乙醇

酒精和水_____,形成____。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________

小结:溶质溶解前可以是:____体、____体、____体。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液型

液体—溶剂

固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气—液型

液体—溶剂

气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液—液型,非水溶液中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例如:___________

液—液型,水溶液中

水无论量多、量少,水为溶剂

例如:___________

注: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指出其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发现煤气泄漏时,可用明火查找泄漏点

C.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

D.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消毒液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A.75%医用酒精

B.过氧乙酸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

D.碘酒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汽油

C.泥土

D.高锰酸钾

5.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B.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洗涤剂可使油污溶解在水中

D.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将海水淡化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

B.向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放热

C.汽油加入高锰酸钾中:暗紫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色

D.检验水通电分解后负极得到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产生蓝色火焰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糖水

C.泥土水

D.澄清石灰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

D.酒精、碘酒溶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八月桂花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不同。

(4)碘酒常用于消毒,该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

1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生理盐水溶剂____②标出FeCl2中Fe化合价_______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油水混合物

③黄河水

④豆浆

⑤盐酸

⑥碘酒

(3)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

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通过电解水实验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1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

A

面粉

B

氯化钠

C

蔗糖

D

汽油

1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的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⑧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A

2.D

3.D

4.A

5.D

6.A

7.B

8.A

9.C

10.B

【课后练习】

1.A

2.D

3.D

4.D

5.A

6.B

7.B

8.C

9.A

10.A

11.元素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的构成不同

酒精

12.⑤⑥

Fe、Ag

Zn(NO3)2

13.水

加热煮沸

氢元素和氧元素

14.BC

15.②④⑦⑧⑨⑩

篇2: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化学教学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

课前预习作业:

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

从自己家中寻找常见的溶液,带少量样品到学校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溶液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溶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一、溶液

做【实验9-1】

分组合作

创设实验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溶液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溶质?

2、什么叫溶剂?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溶液组成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介绍】常见溶液中的 溶质和溶剂

【实验9-2】、【实验9-3】

做练习

分组实验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液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溶液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

溶液与浊液的区别

【实验9-4】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

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小组实验,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

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板书设计:

一、溶液: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叫溶剂?

3、什么叫溶质?

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5、常见溶液中的 溶质和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本节课达标自测

A组

一、填空题:

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②澄清石灰水: ,

③碘酒: , ④锌和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

⑤氢氧化钠溶液: 。

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所得到的溶液名称是 。

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混合物叫做 。做完实验后,这支试管用 洗涤,因为 有 的功能。

4、 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用滴管缓缓加入少量酒精,不要振荡,现象是 ,然后振荡,现象是 ,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水银B.蔗糖水 C.石灰浆D.植物油、水、洗洁精混合振荡后的液体2.以下不属于溶液外观上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均一 B.稳定 C.无色 D.透明

3.组成溶液的溶质( )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气体D.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是( )

A.相同的 B.不同的 C.只有上层是相同的 D.无法确定

5.溶液一定是( )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7、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 B、将两种固体碾细拌合

C、将两种固体溶于水并搅动 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

B组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石灰水 B.泥水 C.碘酒 D.牛奶

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

B、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

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D、长期放置不分层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活性炭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二、简答题: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

碘酒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

硫酸铜溶液 ,医用酒精 。

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 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1 ,你的预测 ;

因素2 ,你的预测 。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社会实践:调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篇3:校本课题群的形成与管理

一、校本课题群的形成

校本课题群就是指立足于学校实际, 为本校研究者主持的、跨学科的, 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课题组成, 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研究联合体。组成课题群的各个分 (子) 课题 (可以是各级规划立项课题或教师小课题) , 彼此之间都有较大相关性, 如内容上相近、有因果关系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单一的课题研究往往很难达到全面认识和解决研究领域的问题, 倘若按照一个总的目标组织成课题群进行研究, 集聚力量, 碰撞智慧, 并通过长期的积淀和不懈的努力, 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群体特色。

1. 自上而下分化

有些课题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作用。因此, 可以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集合涵盖各个方面研究的一系列分 (子) 课题组成课题群。这一类课题群的确立和实施, 能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研究中, 而这些研究与促进学校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对提升学校的品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避免课题研究中无序自发的低效状态, 学校在制定科研发展目标时采用慎重的态度,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 确定好一定的主攻方向 (多为学校重点发展的领域, 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研究的主课题) , 然后依据研究目标按内在逻辑结构分解或转化为教师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系列分 (子) 课题进行研究 (即形成基于主线的不同研究任务和侧重点的课题群) , 最后系列分 (子) 课题研究成果的集合就是主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样可使主课题的研究基础达到宽、厚、深、实, 范围广阔、系统, 成果完整、丰富。

如《生态学校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是某中学的统领性课题, 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以构建生态学校为主要研究目标, 由构建生态校园、构建生态德育、构建生态课程等一系列子课题涵盖研究各个方面组成了课题群, 吸纳了全校众多教师的参与。这样一个龙头课题带动了一批校级分 (子) 课题, 易于集中优势资源, 教育科研的效益比较高, 也凸显了学校的科研特色。

2. 自下而上聚合

学校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 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 将工作中的创意或碰到的困惑、矛盾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些教师自主性研究的课题, 实践性强、课题小、耗时少、见效快。学校要及时去发现教师的这些自主性研究课题, 将相近研究方向的相关“小课题”组合成“课题群”, 并从该课题群中提取共同话题设计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 在此主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分 (子) 课题研究, 保证科研工作有序、高效、高质量地展开。或者, 引导教师小课题研究系列化, 让教师有意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拓展或深化另一研究“点”, 逐渐使自己的研究形成系列, 串联一系列的小课题成果形成某一主题的大课题。这样做, 容易使主攻方面明确, 形成研究合力, 整体效应明显, 也便于形成拳头产品, 有利于成果推广, 还能带动教师参与, 培养科研骨干。

如某中心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有“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研究”等。此时, 就可以因势利导, 整合这些相近研究主题的分 (子) 课题, 形成一个以“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统领的课题群, 教师广泛参与, 形成合力。通过这类课题群的研究与积淀, 教师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学科教学问题, 这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3. 上下联动对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要把课改新理念及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这需要一个消化与接受的磨合过程, 其中课题研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本土化”应有的效果, 学校可把近期需要落实的课改理念与具体要求逐一梳理公布 (即学校课题指南) , 各部门或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领会, 通过“头脑风暴”, 让教师在本职工作或本学科教学中寻找可能的落脚点。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育人为本”, 面临着大量可选择的课题, 学校发展与教师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对接关系。教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 学校把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系列分 (子) 课题归结成一个课题群, 或从中提取出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这样通过上下联动实现了课题研究的主题对接, 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优势, 融合到教育改革的整体研究中。

如为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建设, 每个教研组围绕学校该主题, 结合各自的学科教学实际, 确定一个或数个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分 (子) 课题, 层层参与, 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研课题群。在具体实施中, 各个教研组可确定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点,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方面有所思考, 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最终在课堂与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实质上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 为实现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 把学科教育教学与一些新兴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新学科的集合。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广泛参与、反复探索, 而课题群就是一个恰当的载体。

二、校本课题群的管理

校本课题群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高度分化或教师自主课题的高度整合, 各个分 (子) 课题依靠所共有的一定研究领域 (主题) 为纽带而组合成群。

1.“领雁”主导

构成课题群中的各分 (子) 课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题群对各分 (子) 课题的约束力较小, 各分 (子) 课题研究者水平差异较大。而且, 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又必须充分顾及各分 (子) 课题的研究目标。所以, 课题群管理首先要确定一项主导课题作为“领头雁”, 否则, 各分 (子) 课题就会“群龙无首”。为创设有利于课题群的生长环境, 学校要根据各教师研究的课题,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包括教师特长、教学风格、教育经验、领导特点、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 把相近研究主题的相关课题整合成课题群, 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意义大的、主持研究教师研究能力强的课题作为“领雁课题”来统领。“领雁课题”一般是名师或行政领导主持研究的课题。“领雁课题”在课题群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确定各分 (子) 课题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以及对各分 (子) 课题研究进程的跟踪、研究目标的达成、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等问题上, “领雁课题”要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给予各分 (子) 课题以及时指导, 做课题群研究的导航者、护航者, 带动整个课题群的研究。

2. 统分结合

所谓统分结合, 就是根据对课题群研究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把握而采取的调控措施。“统”是指形成课题群共同的行动纲领;“分”是指群内各分 (子) 课题在尊重主体的要求下, 充分拓展各自的研究空间, 挖掘研究深度, 显示特色。学校要对相近的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梳理和提炼, 找出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热点的问题, 统一规划, 集中攻关, 形成共识。另外, 还可规划研究进程, 组织课题论证, 如邀请专业人员指导、组织课题研讨沙龙等。这种统一并非是机械的, 而是根据原有各分 (子) 课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在保证完成合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同时群内各分 (子) 课题围绕总目标适当调整研究内容, 重复的、相同的内容则可以由一个课题去完成。对于每个分 (子) 课题来说, 个性化、多样化是它们的特点, 要尽力帮助他们形成特色。各分 (子) 课题可根据总目标要求, 按照各自的研究目标与操作逻辑, 力求突出自己的特色。最后, 集中骨干力量进行综合研究, 争取在较大范围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

3. 及时总结

由多个分 (子) 课题组成的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 要及时进行分阶段总结提炼, 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分享交流经验和出成果。成果总结时首先要概括共性, 依据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和各分 (子) 课题内在的联系, 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 并适时对各个分 (子) 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以及分享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各个分 (子) 课题的差异, 还要重视个性化成果的提炼。同时对各个分 (子) 课题研究措施、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要恰如其分, 尤其要凸显原创性。对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的提炼, 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使之适合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成果能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要求各参研教师带着研究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 甚至是形成的新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再实践、再探索, 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使得课题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推进, 也使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随之提高。当然, 课题群研究的成果提炼也要得到专家的及时引领与指导。

4. 多元推广

课题群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课题群研究同样重要, 是课题群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校本课题群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一样, 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 但主要是校内的理论交流和实践推广。课题群成果一般都有贯穿其整体的主题思想, 这种鲜明的主题思想常常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方式方法等, 是课题成果的“灵魂”。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参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把握和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先进、操作性强的成果交流, 要着重关注“通俗化、可操作、用得上”。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领一旦被教师掌握, 他们就会模仿、迁移和再创造。依托主题交流反思、分享成果、弥补缺失, 帮助教师内化先进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育方法, 是课题群成果推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及时推广, 更能在课题群内引起共鸣, 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要重视课题群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把课题群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线和持续研究的主题, 从而推进教育改革。课题群研究和成果推广相辅相成,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促进了“研”、“教”合一, 彰显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晓宇.课题联动:一种有效的课题管理方式.浙江教育科学, 2009 (4) .

[2]魏传忠.现代科研模式下的科研群体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

[3]吴颖惠.群体科研有效务实的中小学科研形式——兼议海淀区群体科研的实践探索.教学与管理, 2001 (15) .

篇4: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了溶液的知识,而且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探究微粒性质内容时,已经涉及指示剂的使用,学生对于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已有一定基础。但学生不能系统地根据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将溶液从酸、碱性的角度分类。

本班学生有较好的化学基础,有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探究—实验—总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材内容分析

酸碱盐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溶液的酸碱性》虽是本章的开篇内容,但知识点相对简单。所以本节课我计划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主实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酸碱盐知识的信心,消除学习的恐惧感。本节课从几幅图片入手,引入“酸”的感觉,这让学生感觉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随后通过两组分组实验,学生了解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及指示剂的重要作用。在实验中学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对本章的后期学习会起到很大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测定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用科学知识科学生活。

四、教学重点

掌握石蕊、酚酞等常用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从图片中感受“酸”。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降低对知识的抵触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

提问:能否通过品尝的方法,判断实验室化学试剂是否有酸味?

展示: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故事。

学生活动探究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分组实验既能让每位同学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共同协助还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学生活动探究二:

结论:

学生活动探究三:

周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参观茶场。茶厂的叔叔便请学生帮忙测定一下茶园各处土壤的酸碱性,以便合理地施用化肥。

设计意图:本题能初步检测一下学生上课的效果,此外能让学生体会化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化学更能服务于生活。

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将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沾在石蕊试纸上,然后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七、课堂效果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摇 ?摇)

A.肥皂水?摇?摇B.食盐水?摇?摇C.白醋?摇?摇D.石灰水

***2.用稀的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降低毒性。如用碱性溶液浸泡蔬菜,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摇 ?摇)

A.纯碱?摇?摇B.食盐?摇?摇C.白糖?摇?摇D.食醋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摇 ?摇)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B.酸性溶液可以用酚酞检验出来

C.酸性溶液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碱性溶液可以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4.小红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后,归纳总结出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其中颜色不正确的是(?摇 ?摇)

A.紫色?摇?摇B.蓝色?摇?摇C.红色?摇?摇D.无色

***6.不法商贩常用工业盐冒充食盐出售,工业盐中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钠,亚硝酸钠外形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但亚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如果请你鉴别亚硝酸盐与食盐这两种溶液,你将选用?摇?摇 ?摇?摇?摇?摇来鉴别。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级表示基础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级表示能力题,考查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级表示拓展题,是将课内学习向课外拓展,将自我学习向他人延伸,不仅是学习情感的升华,而且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篇5:溶液的形成磨课

“溶液的形成”(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是笔者参加2006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课评比的一节课。回想整个磨课过程,感触颇深,现择其要点,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因为对于某一节课而言,你的思考比其他人都全面,你有自己课堂设计的主线,你有异于别人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别人,势必会丧失自我。在打磨这节课时,不少好心的同行提醒我,在某地听一位老师的课,感到该老师语言活泼、动作夸张,很能吸引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教学环节出彩的建议。对于同行的建议,我既没有充耳不闻,也没有照抄照搬,而是采用了保留性的听取,对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取之并改进之,对与自己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不吻合的建议,则去之。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背离自己设计的四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精练、优美的语言风格。

二、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

说话讲究流畅、唱歌讲究流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本节课的逻辑顺序是:由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及乐曲(神奇的九寨)导入新课→学生配制蔗糖或食盐溶液→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微观过程→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路推出溶液的概念→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前两个学生实验,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用探究溶解影响因素中的第三个学生实验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说发现蔗糖(食盐)溶解的,有说蔗糖(食盐)消失的,有说蔗糖(食盐)分散的,从下一个问题(蔗糖或食盐为什么会消失呢?)的提问角度看,学生回答蔗糖(食盐)消失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到位”,其间浪费时间不少,最后老师还是要把答案往这个方面靠,预设痕迹太明显。后来,我删去了这一提问,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然后再设问: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

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在由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向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这一环节过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用语: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所做的三个实验吗?(让一位学生回答)好,现在我们就在已经做过的这三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来探究其他的问题。如此,既避免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出现的突然性,又为后续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埋下了伏笔。

三、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

现在很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眼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教材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水、汽油中四个探究实验。教研组讨论时,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四个实验必须由学生去做。我觉得无色汽油市场上难以买到,即使买到了,二十多组的学生实验也会使教室里充满了汽油味。因此,对教材上安排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原先设计的实验顺序是先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后采纳教研组同仁建议,将实验顺序作了调整):学生做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水中三个实验(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我本人演示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汽油中的三个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汇总分析,得出: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实验的简约性不仅体现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整节课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利用率的比较

实验内容 第一次利用 第二次利用

分析溶液的形成 将硫酸铜溶液加入

配制蔗糖(食 过程、特征,为溶 其中,证明两种物质 盐)溶液 液概念的建立提 也能分散到另一种

供感性材料。物质里,形成溶液。碘加到水中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

让学生发现:不同 溶于水。

高锰酸钾加到 溶质在同一种溶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 水中 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于水。

植物油加到 不同。

探究乳浊液及乳化 水中 现象。

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马经德教授,在省优课评比闭幕式上作总结性点评时,曾对该堂课的实验设计,作了高度的评价,马教授认为,四个学生探究实验,简约明了,环环相扣,富有实效。

四、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的开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鉴于此,不少老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探究性设计,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事实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备第一稿教案时,我曾把“几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1)学生猜想(能)。(2)设计方案(将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加入到水中搅拌;将硫酸铜晶体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等)。(3)学生实验。(4)学生从便利和现象明显的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便利以及节约药品的角度看,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这一方案最好;从实验简捷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这一方案最好)。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试教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他探究活动的进行。因此,修改教案时,我简化了这一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已经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虽然这种设计亮度不及原先的方案,但亦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同时也保证了其他教学环节亮点的存在。

看来,修改教案也类似于修改文章,要学会忍痛割爱。试图每一个环节都有亮点,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一个环节都亮不起来,甚至会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流畅与完美。

五、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

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其动脑,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是急于“和盘托出”,而是要耐心地“引航导渡”。

溶质、溶剂的概念建立以后,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双边活动,要求同学们填写表格(划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如表4所示)。

表4 溶液构成的组分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水(液体)碘酒 碘(固体)酒精(液体)稀硫酸 硫酸(液体)水(液体)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水(液体)

原先设计的表格中前两种溶液是食盐水和澄清的石灰水,设计的问题也比较含糊(从溶质栏目所填写的内容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溶剂这一栏目填写的内容看,你发现了什么?将两个栏目填写的内容结合起来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试教后发现,学生回答情况不好,耗时也较多。有的老师觉得在这里费时没有必要,不如由老师直接讲述,一带而过。我认为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的机会不应该放弃,于是对表格内容进行了修改,将食盐溶液换成了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的溶质、溶剂学生已经知晓,换成硫酸铜溶液更有思考价值),将澄清的石灰水换成了碘酒(引出水以外的溶剂——酒精)。同时对问题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溶质栏目所填写的内容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溶剂栏目所填写的内容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媒体展示溶剂栏目中各种溶剂的状态)两种物质相溶时,物质的状态常常可以作为溶质、溶剂判断的依据,如何根据物质的状态来确定溶质和溶剂呢?通过上述改进,学生的回答流畅了许多,他们主动发现了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固液相溶、气液相溶时,固体、液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溶时(不包括水),量少的为溶质,量多为溶剂等规律。

篇6: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观的化学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做诚信之人优秀作文下一篇:化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