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2024-07-08

高考化学复习建议(通用11篇)

篇1: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建议

采访对象:田军 北京四中化学高级教师、名师

“高考夺标”无疑是我们高三复习的最主要目标,怎样才能保证高考中有出色、稳定的发挥呢?近日我们采访了北京四中高级教师田军老师建议广大高三学生首先要从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两方面努力。

一、心态――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活在当下

进入高三以后,有两种状态是常见的,也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一就是根本就紧张不起来,进入不了状态,这样导致的就是学习效率很低,学习成绩下滑或处于低迷状态;二就是紧张过度,老是担心最后的结果,但是没有行动,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永远被现实和想象中的结果困扰着,最后成绩也是不断下滑。这两种状况的学生到了高考临近的时候都会严重的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我们现在的心态什么样是最好的呢?那就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老是为最后的结果紧张和担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种虚无缥缈的假设完全是我们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我们只有把所有的用心都放在过程上,最后的结果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在人生的过程中,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应该把目标分解,给自己设计发展的阶梯,按部就班的完成我们该完成的任务,这样说来高三应该“活在当下”,走好每一步,也就是说认真对待每一个月、每一个星期、每一天,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题,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做好每一个“一”),每一步都走好了,最后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知识――夯实基础、扬长补短

我们一直强调要落实基础,对于高考来说,基础知识多牢都不为过,借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扎实、只有更扎实。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基础的落实,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没有扎实的基础,最后根本就冲不上去,到了最后大综合的时候,就会进入瓶颈阶段,漏洞百出,学习首先要抓微观,要抓细节,要弄懂弄透,做到怎么问都问不倒;其次,现在的高考整体难度是下降的,更加注重基础的考察,如果我们基础不过关,最后高考关我们就过不去;最后就是高考的特点,高考的题是千变万化的,要考原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神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我个人总结高考的特点是“主干永远是主干,热点常常是热点”。那什么是基础呢?这就一定要听老师的,要跟着老师走,不要走弯路,不要做事倍功半的事情。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落实要按部就班,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盲目做难题和过早做高考真题都是不合适的。

学科发展一定要均衡,要有优势科目,但绝对不能有劣势科目。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除了把优势学科学得更好之外,更主要的任务是把劣势学科给补上来,有的`学生总是说自己不适合学哪个学科,我看不是,第一是心里暗示的结果,仗还没打呢就认输了可不最后就得输;还有就是对自己太温柔了,得狠一点,只要狠下决心猛下功夫,成绩就能上去,想做就能做好。

三、计划性、条理性,执行力

对于高三的复习来说特别忌讳打无准备之仗,不能无计划做事情,脚踏西瓜皮溜到哪儿算哪儿就好比是无头的苍蝇瞎撞。计划的制定要科学、实际、有效,要符合高三的规律和特征,也得符合自己的基本情况。从宏观来讲的话,整个高三一年,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怎么才算达标了我们得清楚。高三总共分为七个阶段:

阶段 任务和特点 达标标志

高二第二学期下半学期 全面准备阶段:心理准备,自我分析(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状况) 把自己看成是高三的学生,有紧张感;明确自己最后的目标,知道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暑假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高二暑假 学生自主进行全面复习:作业,为高三复习做预习作业按考试的要求做,认真改错;下学期复习时没有基础知识的障碍

高三第一学期 综合复习阶段:梳理知识、完善知识与方法体系、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内容多、综合性强)

知识细节过关(微观),构建知识体系(宏观),建立学科思想(思维方法),要善于思考

高三寒假 学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也是两极分化的危险期 每个阶段都得过关,解决遗留问题,改错本

高三一模前 量变到质变,综合运用能力训练阶段(各科知识已复习完,训练时间短) 知识框架、学科思想完全建立(由套路到散打),要善于思考

一模到二模 查漏补缺,综合运用能力训练阶段 问题小题大做,知识、方法成为自己的习惯(条件反射)

二模到高考 查漏补缺,回归基础,保持心态 信心十足,期待高考

计划再好也只是计划,不落实没有实际价值,执行力非常关键。做口头上的巨人很容易,但是做行动上的巨人太难了。高三的计划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的辨证统一,既要有大计划,每一个阶段都有计划,同时也要把任务分化到每一个星期每一天,小计划的学习内容要具体到位,而且争取每个星期和每个阶段结束后都有总结,从计划的可行性、执行力、效率和效果等多个角度分析,为下一阶段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

四、从容应对备考

对于高三来说,考试是一个常态,我在上课时也总提醒大家对待考试要有从容的心态,不要总是充满焦虑。对此有几点对同学们的建议。第一,不要过于在意与他人的竞争,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必须有的,但是我们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激励,我们应该和同学多交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认真做好自己的复习。第二,如果出现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及时调整,争取整体上做到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始终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始终充满信心的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五、化学学科在一模前要做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保证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步,要跟着老师走,确保复习的完整和系统,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但是,我们自己还应该做的事情有:教材(两本必修和三本选修)中的化学方程式要认真落实,包括条件、配平等都不出错;要认真做错题分析和总结,而且过一段时间要重做至少一遍,部分争取做三遍,纠正自己的思想偏差;自己的薄弱专题要系统的复习,典型例题反复做;历次考试要认真总结,而且循环复习,积累考试经验,提升考试策略。

同学们,天道酬勤,智力和天赋决不是高考的决定性因素,耐心、细心、信心将为你铸就勇敢的心,踏实、扎实、落实会帮你收获胜利的果实。

(

篇2: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高考后常听到同学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其实考的全教了!造成学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主要是知识迁移能力差,或是复习过程中重点不突出。为提高复习的时效性,在备考过程中必须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备考?

一、考什么?

和2013年理科综合测试化学试卷相比,2014年理科综合测试化学命题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进。试题难度题型、题型比例基本不变。命题指导思想不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对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察的同时,强调对化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考查。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举重明轻尽可能全面覆盖。

2、淡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依赖、突出理解和应用,为能力的考查搭建平台。

3、主体知识:

(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65%。

(2)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原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形式记忆为理解记忆、逻辑记忆。不仅有利记忆,更有利应用。归纳总结认识到位。

(3)实验。

(4)有机。

(5)物质结构。

4、精心命制测试对化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试题。将化学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结合命制试题。

(二)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并进,给创造力的考查多留一点空间。

“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多种能力的配合,学科能力也离不开一般能力。高考已经加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但还不够,例如在考查迁移能力、直接运用新知识、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及整体思维的考查尚显不足。思维自由度不够宽松。可以尝试一下在主观性试题侧重巧解,或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实实在在的考查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多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实现“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并进”的考查途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由于难度限制,不会大幅度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力度、深度、难度;而是增大考查思维品质的广度。有关题量多一些,考查思维品质的内容全面一些。过去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是逻辑性、完整性,今后也可能涉及对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的考查,为真正选拨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考生,又不增大试卷的难度,大部分试题特别是中档题难度降低,难度大的试题题量减小,思维容量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提高。

(三)改进新信息迁移题,加强自主能力的考查。

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知识、新原理或新的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即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对实验现象、装置、曲线图片的观察,迅速的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新旧知识整合解答新问题。近几年信息迁移题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一下三种:

1、化学新成果(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

2、高校化学课程中的知识,3、环境与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其中以有机化学居多。应进一步拓宽信息源,加大或编入①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方法的信息。②无机化学方面信息。③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方面的信息。④有关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由于给出的材料新、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而且这类题目可以保证试题的新颖性,引导中学跳出“题海”培养能力也有利于选拨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考生,因此适当增加新信息题在试卷中比例,应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

对于新信息迁移题、重点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的直接应用,把新信息当做解题的提示。

(四)信息迁移题(STS)新情境题是高考题的主要形式。

信息迁移是指在题干中为考生提供背景、信息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题目要求的问题。一类是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即STS情境题。STS题目起点高、落点低、试题的情境新,新的化学式、化学反应、新的装置、“异常”的实验现象,新的涉问角度,但是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考生已学过的。这类题目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双基,对化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简单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这类试题对引导中学化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学会、学好、学活化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继续强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学科能力。

1、重视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查、重理解和应用。不仅知道怎样操作,还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解题过程是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操作原理、对实验过程分析,推理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想象过程。

2、强调对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意识,对实验现象及测量结果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能主动或在启发下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或猜想;具有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设计实验对假设、猜想进行验证的能力;能对实验事实加工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六)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多种信息,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推理的结果。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将试题分解、获取多种信息再将信息整合,整体思维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强调思维的发散和整体性。考查综合能力化学高考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定性与定量的综合。

2、有机与无机的综合。

3、多种信息综合考虑。

4、科学间的横向联系。

5、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怎么考?

(一)容易题:慢做会,求全对;慢(细心考虑全面,答题、判断是分析的结果,容易题是容易分析,不是不用分析)

中档题: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稳(小题大做,有的选择题本身就是大题改编)难题:舍弃全不会【这是一个战略的考量与取舍】

(二)“陌生”中考“熟悉”,“熟悉”中有“陌生”考察知识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思维的灵活性。

三、如何备考?

(一)不仅是知识的回忆,重复和总结,更不应当进行知识的拓展,而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凝聚与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应用。

(二)要归纳各模块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只靠解题,更不能靠“题海战术”。而是通过练习或依据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归纳、总结出各种模块习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或方法并以此思路方法解决相关试题。也就是说复习过程要完成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一般”规律指导“个别”的练习过程。避免复习的盲目性,提高练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三)学生是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主体。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教师不要迷信自己的讲,而是要靠学生自身的感悟与训练。教师

应当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精选或精编习题让学生练习,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针对学生思维易出现的偏差、困惑、障碍进行必要的点拨、甚至讲解、展示正确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顿悟和欣赏。我们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提高能力、发展思维方面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点拨的要精!选题要准!思维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辛勤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教学艺术。“精讲多练”就是在学生必要的联系基础上精心点拨与“题海战术”有着本质区别!

(四)进行能力的定向培养。

解题是培养、提高化学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习题练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为此目的,练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选用的习题应具有:基础性、挑战性、可行性、实用性。

(1)基础性:主体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中学教材)

(2)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决问题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的结果。

(3)可行性:实事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坚决勇敢的摒弃难题怪题。

(4)符合高考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以近三年高考题为基础(本地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其他省市高考题)

(5)培养解题兴趣,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解题过程: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学习优秀的思维过程,正确敏捷的解题方法。

3、解题后反思:该习题是怎么解的?为什么这么解?怎样才能想到解法的?对没有解出的习题要分析,对知识的认识是否到位?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

4、找同类习题训练,由不会到会,由陌生到熟悉,由有意识的模仿应用到下意识的思考,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

篇3:对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范进行操作

对实验操作的复习, 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验, 有些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因实验仪器装置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教师就必须抓住实验操作原理、结合具体实验来确定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装置气密性检验, 气密性检验的原理为:一是使被检验装置和水构成密封体系, 二是依据改变体系压强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仪器装置是否密封。但由于不同实验仪器装置的差异, 检验所采用的操作与方法也有所区别:一是“常规法—微热法”, 操作:利用热源对仪器装置微热—观察是否有气泡—移开热源—观察是否形成水柱。复习时, 对此类存在差异的同一操作也要进行对比分析, 总结归纳。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化学要求考生正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依据具体的实验情景, 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技能, 正确安排实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并处理好实验安全问题。例如: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 平铺在反应管a中, 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

按图连接仪器。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 过一段时间后, 加热反应管a, 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 并有熔融物生成, 同时, 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 停止加热, 仍继续通氮气, 直至反应管冷却, 此时, 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 元素Z是什么? (2) 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 (3) 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4) 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 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 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热还原反应的理解, 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处理实验中具体问题。确定不了MZ是什么物质, 不会影响解答其中的大部分题目。中学化学中遇到的黄色化合物不是很多, 常见的有过氧化钠、溴化银、二硫化亚铁、硫化铝、二硫化亚铁铜等。氧化亚铅 (Pb O) 也是黄色的, 但不属于常见物质。从题目中看, 题设MO是黄色物质, 该物质的化学式是MZ, 而且这种物质的氧化性很强, 从题设情景看, 绝不是过氧化钠, 它不可能用C通过热还原得到。高中阶段未学习其他黄色氧化物, 因此不能确定M是什么元素, 题目也不要求回答, 只能写为MO。我们也可以用MZ来表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只会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 先推断出具体物质才能解答, 就陷入死胡同。学生的应变能力并不单纯是靠解题训练能得到的。MZ与过量的碳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我们可以知道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Z元素应该是氧。因为一直通入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 因此, 停止加热时, 不会因为温度降低, 反应管内气压减小而引起液体倒吸, 所以不需要将a和b之间的连接处断开。根据过量的碳与MZ反应来看, 该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二氧化碳之外, 还会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有毒, 应该进行尾气处理, 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其在导管口点燃, 或者用气球收集, 或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 O的玻璃管。学生在推断出MZ是氧化物, 明白题设实验是通过热还原法用碳还原MO制得金属单质M之后, 还要回答如何防止装置内气压降低产生液体回流, 如何防止含有有害气体的尾气污染空气、危害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使用气体反应物经常需要考虑的, 需要学生依据题设情景, 作考虑、判断。

三、强化化学实验原理

我常常在想, 在进行了实验的全面复习之后, 为什么学生还会怕做实验题?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 到实验室做实验时会存在一些负面因素, 诸如欠认真、欠思考, 实验走过场、看热闹, 这样实验的收效就大打折扣, 严重地妨碍学生对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原理的理解, 以致影响到日后的实验总复习。基于这种考虑, 在实验复习中教师要避免完全是纸上谈兵的做法, 要避免复习完后学生还是缺乏深刻印象?所以我在实验复习中让学生重返实验室, 进行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 并且是每人独立完成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由过去的“玩”实验真正转化为研究实验。为此, 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我所安排的这一系列实验, 绝不是课本实验的简单重复, 而是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由学生通过分析来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到实验室去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方案,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 我设计了一个“将含有Mg SO4杂质的Na Cl样品进行提纯”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涉及了胶头滴管的使用、过滤、蒸发、沉淀洗涤、判断沉淀是否洗干净、判断沉淀是否完全、p H试纸的使用等实验方法和操作, 学生把实验设计出来并独立完成操作, 得到不少收益。

篇4: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关键词:高考化学 复习方法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03-01

1 分析问题,探索方向

对于刚迈入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和任务及如何进行化学复习,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对老师来说,高考的新政策也促使他们急需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老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基础水平和学校现有条件,探索复习方向,为学生顺利完成复习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分析和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对往年的化学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化学出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即遵循文中有变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稳定性。因此综合先前的课改教学标准来对近年的化学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总结出这些试题的共性,包括卷面构成、题型、考试重点、能力要求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重视对新教材及新课标的研究。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新教材和新课标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如:新教材中加入了更多的实验内容,探究性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新教材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授学生一些科学的方法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可以肯定的是,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变化一定会在新的高考试题中得以体现。因此对新教材和新课改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复习方向,使得复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化学复习要严格按照考纲要求来进行,对于考纲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明确高考的命题思想、能力要求、考查方式、题型、知识构成及比例等。此外,为了能适时调修复习计划,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方式,始终贯穿复习过程。

2 强化“双基”,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这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的重点内容。包含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四个部分,是学科的骨干支柱。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要求理解(掌握)的知识。《考试大纲》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不仅增强了学生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还从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方面培养了学生。

3 基础与综合同步,切实抓好三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任务就是打好并落实基础。此时学生对前两年的知识遗忘量较大,所以第一轮复习所耗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差不多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第一轮: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结构。

内容目标:依据教材内容,系统的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教材教学标准体系,总结知识重点,又要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系统地练习。

实施方法:还原到教材内容上,凸显内容的“全、联、活”,并采用以下四个环节加以实施,即“查、讲、练、考”。

第二轮:综合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内容目标:这一环节主要是对知识的一个系统化,并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结构化和网络化,也就是将零散的内容点连接成线,从而形成网的过程。培养并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

实施方法:归纳划分,专项讲解、强化练习。对于这一板块的重点,体现在掌握并运用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性练习,提高高考适应性。

4 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2)加强规范训练。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3)创设条件,让学生暴露思维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进行针对性练习。

(4)对学生实施审题指导。有些学生在审题时会出现看错、写错、看漏等现象,最常见的是:题目所给的直接材料审不全;隐含的信息提取不出来等。造成会的题目得分不全,甚至不得分,造成这一现象70%以上都是审题所致。建议采取四字审题训练法,即“读、划、联、挖”,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后,将会有显著成效的。

(5)及时反思,查漏补缺。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深入分析出错的题目,归纳总结原因根本所在,并将其整理到改错本上,周期性的进行翻阅、复习,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5 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要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知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验设计也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熟练后创新。可以考虑让学生先对一些能够熟练掌握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再进行陌生化学实验的设计,进行化学实验设计训练一定要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进行实验讲评时,老师应将实验设计思路作为重点讲评对象,对学生的大胆假设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挥其自主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化学实验教学是不可以脱离课本内容的,必须以课本中的实验为准。

参考文献

[1]宋卫华.浅谈高考化学实验的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9).

[2]王鸿宇.高考备考中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复习[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

篇5:高考化学的一轮复习计划及建议

做好期末考试总结、查缺补漏

期末考试是对一轮复习成果的检验,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同时兼顾对能力的考察。对于高中化学来说,知识点分布多而广,而这些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工具和依据,因此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应该做一个总结,看一看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复习效果如何,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有没有漏洞。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是基本概念没有记住,还是基本原理没有理解,记住了,但是做题的时候不会灵活应用。或者是做题习惯的问题,审题的时候漏掉了有用的信息。理清了自己哪些环节做得不够好,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确定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利用寒假的时间集中提高。所以,这个寒假,给自己找一个精准的定位非常重要,看看自己的学科水平处在什么阶段,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补习,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快速提分。

篇6: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有部分同学上课听老师讲的都会,有什么不懂的也问了。可课后做题时,总是漏洞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当你认为已经听懂了的时候,也可能只是暂时记住了这道题的步骤,但是只会做这样一道题,而想距离透彻这类题还是远远不够的。

下课后可以重新复习这道题,如果学习时间充裕,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根据自己的记忆理清思路,重新写下解题步骤。这相当于自己重新复习一遍,加深了对这道题的理解。

2、做题不是越多越好

不知道同学们每天做题需要多长时间呢?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呢?无论复习的方法是什么,都要注意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每做完一道题以后,一定要确保对这道题有所领悟,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根据作业量和对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可以自己决定做题时间,但是在不想做的时候,也是效率低的时候,最好不要逼自己继续做题。

这里建议大家使用改错本,虽然会占用到一些复习时间,但考前如果将改错本上的题都看一遍的话,可以使自己比较容易进入做题状态,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3、注重劳逸结合

不知道同学们平常都有什么爱好呢?怎么协调学习和玩的时间和精力呢?晚上有没有熬夜学习呢?周末休息时都做些什么呢?

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是很正常的事,有人喜欢听歌,有人喜欢运动。学累了就玩,玩得差不多就继续学。只有劳逸结合,才能综合学习效率。

篇7: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第五部分 化学实验

第十五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三、试剂保存与实验室安全

第十六单元 物质的制备

四、常见气体的制备

五、重要无机物的制备

六、重要有机物的制备

第十七单元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鉴别

七、物质的分离

八、物质的提纯

九、物质的鉴别

第十八单元 化学定量实验

十、化学定量实验

十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十九单元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

十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十三、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十四、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篇8: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一、2015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的特点分析

1. 注重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综合考查

(1)回归教材,注重主干

试卷第5题考查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的本质(得分率0.88,区分度0.39),第13题考查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得分率0.73,区分度0.49),第19题考查离子方程式(得分率0.69,区分度0.53),第31题考查盐类水解(得分率0.73,区分度0.56),第37题考查滴定的计算(得分率0.69,区分度0.50),第49题考查限定条件下的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得分率0.57,区分度0.57),第52题考查基于方程式的计算(得分率0.61,区分度0.65)等都属于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综合考查,得分率在所在大题中都属于中等偏上,但区分度在各自所在大题中却是最高的。尤其是第13题考查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在2014年上海市秋季高考的第八大题中曾考查过苯酚等有机物的分离。这道题的特点就是得分率很低、区分度很大,2015年该知识点的得分率虽有所上升,但区分度依然很大,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又如第五大题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考查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考生如果对教材不熟悉,要答对该题是比较困难的。当前高三化学复习脱离教材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教师整个高三复习教学都基本脱离教材,通过“题海战术”进行一轮、二轮的复习,以上这类题目的出现对于高三复习回归教材的导向是非常明确的。越是考查主干知识区分度越大的现象提醒一线教师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一味选择偏题怪题,要熟悉课程标准、把握考纲、回归教材、重视主干知识。

(2)文字精简,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2015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文字的精简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全卷试题部分约4200字,而2013年和2014年分别约为5400字和4500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题型和题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被精简掉的主要是试题中一些与答题关系不大的介绍和说明,排除了许多无效信息对学生的干扰。文字的精简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学生读题效率提高了,试卷的化学味更浓了,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去思考化学问题了。

2015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在维持历年秋季高考稳定性的基础上,整体难度略有下降,由下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给出的“各大题得分率排序”可以看出,除了第六、第七大题实验题和第九大题有机题以外,其余数大题得分率均在0.6以上。多选题、计算题的难度比2014年均略有下降。但是,第九大题有机题的难度近几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5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中成了全卷难度系数最高的大题,这值得引起广大教师和考生注意。

2. 注重与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联系

试题中出现了如Na2S2O3的工业合成、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杀菌消毒剂过氧化钙的制备与含量测定、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制备、高分子阻燃剂的合成、工业甲醛含量的测定、氨碱法制纯碱等试题情境。更让人赞叹的是2015年的上海高考化学试卷还处处关注细节,如第七大题中提到甲醛是深受关注的有机化合物,使用了“深受关注”这样的中性词语,体现了认识化学的正确态度,对纠正人们“谈化色变”的心理有积极的作用。这些试题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就在生产、生活中,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的工具,彰显了化学学科内涵以及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此外,这些试题也对学生分析应用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种能力要求与PISA测试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3. 强化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

(1)强化探究能力考查

试卷主要以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为取向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第40题提出假设甲醛的氧化产物不是甲酸或甲酸盐,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验证这一判断。又如第50题要求学生分析普鲁卡因的第一条合成路线与第二条、第三条相比不太理想的理由。这些试题从充分利用原料、充分利用能量、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设计,较好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有一定的开放性,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上海化学高考的一大特色。考查探究能力的试题在上海卷中屡次出现,在2014年上海化学高考试卷中,第34题和第41题就分别要求对制备小苏打过程中提取氯化铵的两种方法、电石一乙炔法制备聚氯乙烯的缺点做出评价。相信这类试题将成为今后上海化学高考试卷命题的一大方向。

(2)强化思维能力考查

第24题碳化温度偏高或者偏低都不利于碳化反应,第33题工业上常采用Ca(OH)2过量而不是H2O2过量的方式来生产,第39题H2O2用量不足或者过量,会导致甲醛含量的测定结果如何等试题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化学语言表述相关问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解决好此类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化学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提高课堂教学思维容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2016年上海高三化学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 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近年来,上海高考化学试卷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除了高中化学教材本身已经存在着的内在的知识体系之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和发展学生似乎感觉不到的、客观存在的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链,把知识链有机整合,从而形成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如电离常数Ki和电离度α,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电离常数Ki和电离度α的联系与区别,在分析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网络,继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重视实验教学,关注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化学实验的复习只需通过习题的练习就能完成,这是一个误解。上海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可以区别学生究竟有没有动手做过实验。所以越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就越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很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实验很容易就能解决。例如,配制体积比为1:1的硫酸溶液,不少学生都认为需要容量瓶。实际上学生只要到了实验室,动手一试,马上就能理解为什么不需要容量瓶了。

上海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探究,如何进行总结归纳以及评价。此外,实验题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按要求配制溶液、侯氏制碱法、定量实验等也是必须重点关注的。

3. 重视试题变化的趋势,制订有效教学策略

单纯只看一年的高考往往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但是如果把历年的高考进行对比,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就非常清晰了。例如,近几年来有机题的难度逐年上升,而且在题型上也有所变化,根据要求书写结构简式、流程设计等要求比较高的题型近年来在高考中高频率地出现,所以,在复习中对有机知识的要求也应该相应提高。此外,计算题越来越注重题目本身的情境的科学性,而对数学计算的要求有降低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有化学学科特征,所以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灵活性是今后计算题复习当中需要注意的。

篇9: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复习效率 能力提升 综合应用

高三化学复习,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提升,能否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关键,如何进行有效备考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只有明确高考化学的特点,研究教材,吃透新课程标准,才能使高考复习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那么,应该怎样抓好高考化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呢?本文就此谈几点建议。

一、做到“两个加强”

1.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着眼于“学科思维主干”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就是《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可再生性的内容就是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可举一反三的知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学科知识的主干知识及通过何种方法来考查。事实上,主干知识的更多地表现在对学科主干思维方式的考查上,通过一定的情境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科最基本的思想品质,透过某一解题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技能和研究方法。

2.加强专题训练,着眼于知识重组

二轮复习要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驾驭知识的能力,更便于重点、热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复习不应只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和重组。

二、做到三个“注重”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的水平,而应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始终要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复习备考时,用已有知识能解决的内容和问题,一定要安排学生自学,切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如,在复习有机合成的推断题时,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使学生对学过烃的衍生物及其有机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解答有机合成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刻,即使遇到解答思维容量再大的有机合成推断题,学生也不会感到困难。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考中也会有所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复习备考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在复习备考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提高新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是高考能力考核的最高要求,这里的综合应用不仅仅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是学科思想的综合应用。我们应创设情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复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新课程实施模块教学,很多知识系统性较差,显得很零散。如果按教材顺序复习,不进行前后联系和整合,学生感到杂乱无章,没有整体思路;如果按照知识规律归类复习,注重前后联系,则效果大不一样。

三、强化完整的解题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理综高考化学试题量少、分值高,每道题在考试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显然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少失误或不失误,力争万无一失。因审题能力弱即解题不规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坚持审题“三读”,具体包括:泛读,明确有几个条件;细读,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单位等;精读,注意深入思考,注意挖掘隐含条件。答题做到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详略得当,力求会做的题不失误。反思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准确与快速。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10:高考数学复习建议

为了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高考前总复习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题海战,搞得疲倦不堪。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总复习,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抓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

复习前,一定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凡是偏离大纲的偏题、难题、怪题均可放弃,节省时间与精力,树立信心。

历年高考数学命题将遵循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的考查力度会加大,单纯知识记忆型的试题会减少。应用题的出处会更贴近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将坚持入口易,深入难的命题原则,分层设问,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加注重对考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巩固和提高。

回归课本探寻高考命题影子

回顾近四年高考数学命题,有一个惊人发现:理科约98分左右,文科约110分左右,都可在教材中找到命题的影子,甚至有的就是由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一定要抓住课本这个根本。建议考生利用好课本,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然后加以引申、变化,做到举一反三。训练中,一旦理解题意后,应立即思考问题属于数学哪一学科?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的题目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的题目的方法有哪些?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

对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中的线面关系、直线和圆锥曲线及新增内容中的向量、概率统计、导数进行强化复习。

做题重归纳不搞题海战

要学好数学,各种类型题目的训练是必须的,但绝对不能搞题海战。理解了10道题的收效要大于匆忙做100道题,做题一定要强调效果,不要做了也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做对没有。

一道题在手,要主动思考我怎么想,该如何下手。待老师讲解时,要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会走弯路。及时进行自我总结、归纳,不能做一题丢一题。

加强运算能力训练

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80%以下的考分都要通过运算得到,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明年高考对运算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有学生平时爱用计算器,结果一上考场,本来凭较好的数学直觉和快速反应能力即可获解的题目,最后硬是算不出来。

建议考生平时强化运算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做解析几何时,对于直线与椭圆、直线与双曲线的有关问题,涉及大量计算,考生在平时一定要独立、完整、准确地做几道此类题目,克服畏难情绪。

三种复习法学

及时复习:每天课后,通过阅读课本和整理笔记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深抠理论,主要指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深抠主要弄清四方面问题:1.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比如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定理是怎样发现和证明的?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理论适用的条件。比如什么条件下这个理论不能用?3.理论的结构特征。如数与式子、图形和命题的结构特征等。4.理论的本质与功能。比如要透过形式看本质并关注功能。第二,深抠例题。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还能怎么想?

单元复习:每个单元讲完后,做单元复习时完成三项任务:整理、串联知识点;归纳单元理论的基本思想、中心课题和数学方法,使理解更深入;筛选单元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以便以后复习。

考前复习考后总结:合上书把单元的理论系统及其内涵从头到尾说一遍,说不下去时,打开书看一看再继续。再把单元复习整理过的中心课题、数学思想和方法照上面的办法说一遍。最后把典型例题和习题分析一遍或者做一遍。考后总结成功经验和失分原因。

篇11:高三化学复习建议

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

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而每一道化学计算题,就是英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事实确实是这样,化学成绩优秀者,必定是准确记住了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顺利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并记住了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精练“母题”,强调变化,重视方法,以一当十

目前的考生逐渐走入了一个“多多益善”的误区。如果我们备考的时间是无限的话,那么“多多益善”似乎是对的。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既然时间“有限”,而真题“无限”。

上一篇:参观白公馆观后感下一篇:美容师工资与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