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理教学的论文

2024-07-17

有关地理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篇1:有关地理教学的论文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1

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

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3

一、反思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去年刚接初一地理课,很生疏,刚上课时,总怕学生掌握不住,课堂上重复一遍又一遍,可效果很不好,越怕学生掌握不住,学生越掌握不住。后来,我才发现问题出在我身上,上课的时候我不管学生听不听,总是“满堂灌”,学生有厌烦的情绪,所以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学习和反思,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七二班上课时,师志强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如:七一班的女同学高晓霞,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

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4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5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6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矛盾的焦点。从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基础。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讲解。

就本节课而言,某一气候图的判读和绘制是一大难点,气候图是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合成的,综合判读非常重要。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能的迁移,迅速实现知能的转化。可以温室效应、亚马孙热带雨林、沙尘暴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解读以上三大气候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措施。

篇2:有关地理教学的论文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如果您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篇3:有关季节的地理问题

1. 地球的公转速度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1月初 (近日点) 最快, 7月初 (远日点) 最慢。

2. 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夏季,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冬季, 太阳直射南半球。同样, 南半球夏季, 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冬季, 太阳直射北半球。

3.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 (3月21日—9月23日) , 各地昼长夜短, 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冬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 各地昼短夜长, 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4.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物影最短。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物影最短。

5. 日出日落方位

北半球夏半年, 各地太阳东北升, 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 各地太阳东南升, 西南落。

6. 对流层厚度的变化

冬季近地面气温低, 对流运动减弱, 对流层厚度变小;夏季, 对流运动旺盛, 对流层厚度变大。

7.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夏季, 大陆上的气温比海洋高, 形成低压;冬季, 大陆上气温低, 形成高压。如夏威夷高压最强盛时, 北半球为夏季;西伯利亚高压强盛时, 北半球为冬季。

8.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做季节性移动。当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 为北半球夏季。

9. 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海陆上等温线发生弯曲。1月份, 大陆上等温线向南突出, 海洋上等温线向北突出, 7月份相反。

1 0. 雪线高度

雪线是高山上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夏季温度较高, 海拔较低处的冰雪消融, 雪线偏高;冬季雪线偏低。如喜马拉雅山雪线在北半球夏季上升, 冬季下降。

1 1.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季节变化明显的气候类型能指示季节。例如, 当罗马 (洛杉矶、雅典) 炎热干燥时, 或开普敦温和多雨时, 或东亚盛行东南风, 南亚盛行西南风时, 北半球为夏季;当北京寒冷干燥时, 或巴西高原东南部多雨时, 北半球为冬季。

1 2. 黄淮海平原盐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

夏季淋盐, 春秋返盐, 冬季相对稳定。

1 3.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

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 北半球为夏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 北半球为冬季。

1 4. 河流的水文状况

河流的汛期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状况。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汛期出现在流域的“雨季”。南半球的拉普拉塔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赞比西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 多雨期和汛期在南半球夏季;尼罗河水来自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汛期为6—10月;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夏季冰雪融化多, 形成汛期, 枯水期在冬季。

1 5. 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变化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 对海水起稀释作用, 海水盐度降低,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展;枯水期海域盐度变小, 等盐度线向河口方向收缩。长江口夏秋季节盐度降低, 冬季枯水期盐度偏高。

16.气象、地质等灾害的发生规律

我国北方冬半年寒潮多发。台风、暴雨、洪涝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时为夏、秋季节。黄土高原夏季暴雨时, 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季节我国北方气候干旱, 有冷空气活动, 多大风, 沙尘暴多发。

17.植被景观的变化或动物的迁移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都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当巴西高原东南部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 阿拉斯加的驯鹿向北部的苔原带迁移时北半球为夏季, 青海湖鸟岛候鸟汇集时为4—6月。

18.农业生产活动

篇4:有关季节的地理问题

1.地球的公转速度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1月初(近日点)最快,7月初(远日点)最慢。

2.太阳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同样,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3.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各地昼长夜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冬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各地昼短夜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4.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5.日出日落方位

北半球夏半年,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6.对流层厚度的变化

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减弱,对流层厚度变小;夏季,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厚度变大。

7.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形成低压;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压。如夏威夷高压最强盛时,北半球为夏季;西伯利亚高压强盛时,北半球为冬季。

8.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做季节性移动。当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为北半球夏季。

9.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陆上等温线发生弯曲。1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突出,海洋上等温线向北突出,7月份相反。

10.雪线高度

雪线是高山上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夏季温度较高,海拔较低处的冰雪消融,雪线偏高;冬季雪线偏低。如喜马拉雅山雪线在北半球夏季上升,冬季下降。

11.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季节变化明显的气候类型能指示季节。例如,当罗马(洛杉矶、雅典)炎热干燥时,或开普敦温和多雨时,或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时,北半球为夏季;当北京寒冷干燥时,或巴西高原东南部多雨时,北半球为冬季。

12.黄淮海平原盐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

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相对稳定。

1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

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北半球为夏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北半球为冬季。

14.河流的水文状况

河流的汛期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状况。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流域的“雨季”。南半球的拉普拉塔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赞比西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多雨期和汛期在南半球夏季;尼罗河水来自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汛期为6—10月;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冰雪融化多,形成汛期,枯水期在冬季。

15.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变化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对海水起稀释作用,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展;枯水期海域盐度变小,等盐度线向河口方向收缩。长江口夏秋季节盐度降低,冬季枯水期盐度偏高。

16.气象、地质等灾害的发生规律

我国北方冬半年寒潮多发。台风、暴雨、洪涝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时为夏、秋季节。黄土高原夏季暴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季节我国北方气候干旱,有冷空气活动,多大风,沙尘暴多发。

17.植被景观的变化或动物的迁移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都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当巴西高原东南部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阿拉斯加的驯鹿向北部的苔原带迁移时北半球为夏季,青海湖鸟岛候鸟汇集时为4—6月。

18.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有季节性的特点。华北平原的小麦收割时为6月初,种植时为9月底;澳大利亚的小麦播种时为北半球春季,牧羊活动忙季在北半球夏季;江南丘陵地区采摘新茶为春季;舟山渔场带鱼汛在冬季,墨鱼汛在夏季。

篇5:与地理有关的节日

赛龙舟、吃粽子:对应南方水乡多河流、多水稻种植。是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民间体育运动和饮食习俗,与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那达慕

蒙古族节日,主要内容骑马、摔跤、射箭。常考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应游牧生活。所在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自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草原过度到荒漠草原,直至荒漠。

区域内存在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现象。三河马、三河牛是优良畜种。

3.泼水节

傣族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一年分旱雨两季。人们用相互泼水来庆祝节日。这里的传统民居是竹楼。云南省有民族百花园之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月中旬的云南已经热的用水来降温啦!

试着从地理角度分析云南地区4月气候炎热的原因?

地理眼答案:

1、纬度——云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4月太阳知识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2、气候: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四月雨季未到,晴天多,气温回升快。

3、昼长——随着直射点北移,云南地区昼长变长,日照时间长。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从民俗活动可以看出,这里是中国的牧区啊!

头戴小白帽,也能反映出新疆地区的太阳辐射强,白色帽子能够防止阳光照射。

篇6:与地理有关的成语

白驹过隙: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 会变短, 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度日如年:

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 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长, 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日中天:

一天中的正午, 这时太阳高度最大。

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 渭水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 河流的浑浊, 与含沙量关系密切, 而含沙量又受流域植被状况的影响。

沧海桑田:

由于地质作用, 海洋变成陆地。

滴水穿石:

该成语指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悬崖峭壁:

该类山体从成因来说多属断块山。

楚材晋用:

楚地为人口迁出地, 晋地为人口迁入地, 楚材晋用, 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暴风骤雨:

冷锋系统以及热带气旋, 在夏秋季节易产生狂风暴雨天气。

拨云见日:

云雾太厚, 不利于太阳光的穿透; 当云雾逐渐消散, 则有利于太阳光到达地面。

蜀犬吠日:

四川多雾, 那里的狗不常见日光, 每逢日出, 狗都叫起来, 这种说法有些夸张。 然而, 四川盆地河流众多,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 雾天较多却是事实。

春寒料峭:

形容早春的微寒。 早春时候, 太阳高度较低, 白昼较短, 获得的热量较少, 所以才会出现微寒。

滴水成冰:

我国的北方, 冬季气温下降较快, 气温较低, 在户外就容易出现滴水成冰的现象。

和风细雨:

暖锋中的暖气团推挤 冷气团过程中, 缓缓沿锋面向上爬行, 典型的天气特征就是和风细雨。

百川归海:

这是外流河参与的海陆间大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

春雨如油:

形容春雨的可贵, 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 供了水源。

主题:行星地球

暗无天日:形容天上漆黑一片,没有光明。寒带地区的人们,当出现极夜现象时,就会整天看不见太阳,可谓暗无天日。

白驹过隙: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速越过一样,指时间过得很快。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短,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么长。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长,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指季节的交替。对于我国而言,季节交替最明显的是北方的暖温带地区。

立竿见影:现比喻力见功效。白天将竿立起,不一定都会出现影子,如在太阳正好直射的地方立竿,影子就会变成一个点,就见不到影子。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一天中的正午,这时太阳高度最大。

旭日东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不是每天太阳都从正东方向升起,对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来说,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从东北升起,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从东南升起,春秋二分日才正东升起。

主题: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暴风骤雨:急速、突然的风雨。冷风系统以及热带气旋,在夏秋季节产生狂风暴雨天气。

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到太阳。云雾太厚,不利于太阳光的穿透;当云雾逐渐消散,则有利于太阳光到达地面。

蜀犬吠日:四川多雾,那里的狗不常见日光,每逢日出,狗都要叫起来,这种说法有点夸张。然后,四川盆地河流众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雾天较多却是事实。

乘风破浪:趁着顺风,破浪前行。古时航行多借风,顺风航行,可以提高航行速度,缩短航行时间。如郑和七下西洋,有6次都是冬半年扬帆,这样可借助冬季风顺风航行。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的微寒。早春时候,太阳高度较低,白昼较短,获得的热量较少,所以才会出现微寒。

滴水成冰:指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我国的北方,冬季气温下降较快,气温较低,在户外就容易出现滴水成冰的现象。

和风细雨:温和的风,柔和的雨。暖风中的暖气团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缓沿锋面向上爬行,典型的天气特征就是和风细雨。

百川归海:所有的江河最后都汇入大海。这是外流河参与的还露肩大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

泛滥成灾:河水涨溢漫流,造成洪灾。洪灾的出现,与降水量大并且降水时间长等自然原因有关,但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等人问原因所起的作用更大。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水水混,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河流的浑浊,与含沙量关系密切,而含沙量又受流域植被状况的影响。

开源节流:开辟水源,节制水流。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开源的措施有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的措施有增强节水意识、防治水污染、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主题:地表形态及其变迁

沧海桑田:由于地质作用,陆地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滴水穿石:连续不断的水滴可以把石头穿透。该成语指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地动山摇:地被震动,山也摇晃。该成语是地震的表现。

悬崖峭壁:形容山势十分险峻。该类山体从成因来说多属断块山。

一马平川: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形容地势广阔、平坦。

主题:人口、聚落及交通

安家落户:在一个新地方安置家业定居。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外地生活。多指由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战争等所造成的人口迁移。

楚才晋用: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此处,楚地为人口迁出地,晋地为人口迁入地,楚才晋用,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地广人稀:地方大,人烟稀少。自然条件较差,或开发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城市繁华热闹的景象。

翻山越岭:翻越过很多山岭。形容山区交通不便,通行困难。

主题:农业

不毛之地:不长五谷的地方。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这些土地所处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春雨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泛指原始的农业耕种技术。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搭配很好,适合农业生产。

膏腴之地:指肥沃富饶的土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会降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指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

荒时暴月:年成很坏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指自然灾害或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因地制宜:针对各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

典型例题

关于成语与其所对应的地理知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风雨交加——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B. 春雨如油——春雨为返青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C. 蜀犬吠日——四川盆地地势低洼,气温较高

D. 吴牛喘月——江淮一带夏季出现伏旱天气,炎热干燥

解析:

C项错误:“蜀犬吠日”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就要叫,后比喻少见多怪。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因此蜀中有“蜀犬吠日”之说,这与气温高不高没关系。

A项正确:“风雨交加”是指又刮风又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朗、温度高;过境时气压在峰前急剧下降,峰后上升,气温降低,冷锋推进速度快,容易引起大风,同时伴有大雨;过境后气温回升,天气晴朗。

B项正确:“春雨如油”是指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源。

D项正确:“吴牛喘月”中的“吴牛”指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江淮一带的夏季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普遍出现伏旱天气,天气炎热。

篇7:有关作文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星期六,同学们在这里上课有想法吗?说实话。

生:在这里上课很好,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

师:你的求知欲望很强烈。

生:我觉得能够学到知识,就算牺牲再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师:你有牺牲精神。你为了求知,能有这样的牺牲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学得很好。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课,先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我最爱            )

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我最爱玩。

师:说实话,谁不喜欢玩玩呢?

生:我最爱一个人。

师:谁?

生:我爸爸妈妈。

师:那是两个人。(生笑)

生:我最爱骑单车。

师:骑自行车能锻炼身体。

生:我最爱学习。

师:爱学习的孩子大家都喜欢。

生:我喜欢拆东西。

师:你喜欢研究,有些东西该拆的拆,不该拆的不能拆。(师生笑)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那你最爱听的一句话是什么?(板书:听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

生:我最讨厌听的一句话是,别人说我胖。

师:谁说你胖,老师就觉得你不胖。我觉得你长得很英俊。这句话你爱听吗?

生:爱听。

生:我最不喜欢妈妈说的一句话,就是“快点给我上床睡觉。”

师:你们看,他最不爱听妈妈说:“上床睡觉。”

生:我最喜欢考试时,别人告诉我答案。(全班笑)

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生:我最不爱听妈妈说我没用。

师:你有用吗?

生:有,非常有用。

师:天生我才必有用。

生:我最爱听“谢谢你”

师:谁说这句话。

生:别人

师:当别人得到你的帮助时,会说声谢谢你。你最喜欢这句话。

生:我最喜欢听的一句话是:“今天没有作业。”(哄笑)

师:你们学校作业多吗?

生:挺多的。

师:老师小时侯也是喜欢听“今天没作业。”最好的一句是“今天放假。”(生笑)

生:每当我考试95分以下时,爷爷就会说我,看你考得这么差!

师:哎哟,95分还给爷爷说呀,老师从来没有考过90分。(生笑)

生:我最喜欢别人对我说“我爱你”。

篇8: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一篇: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备考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地理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