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制组织结构特点

2024-05-28

职能制组织结构特点(精选6篇)

篇1:职能制组织结构特点

浅谈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变革方向

1051班 10070802043 秦超

摘要:直线职能制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指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而组成专业化分工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因为继承职能式的职能分工,所以既有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又兼顾直线式统一集权的特点。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在我国被广泛采用,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大多数的企业集团,甚至学校,医院都是运用这种组织结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线职能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良好的进行变革以及改良使得其能够更好的运用于当下,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变革

一、简述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现实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组织形态,它把直线制结构与职能制结构结合起来,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领导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职能制是直线制与职能制的结合。它是在组织内部既有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直线部门,也有按专业分工设置的职能部门;但职能部门在这里的作用是作为该级直线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它不能对下级部门发布命令。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一方面,各级行政负责人有相应的参谋机构作为助手,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一级管理机构又保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但在实际工作中,直线职能制有过多强调直线指挥,而对参谋职权注意不够的倾向。

二、直线职能制的优点

直线职能制是直线制在融合职能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兼顾了直线式和职能制的优点,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缺陷也在直线职能制上有所体现。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而职能制却是讲究专业化的分工,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生产和行政任务,分权而立,各自为战。

1.从直线制方面看直线职能制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高层管理者拥有最高的管理决策权,在遇到重大问题是处理比较有序;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横向的联系少团队的效率就会高很多,省去出现问题是各职能部门相互扯皮的现象发生;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上下的严格的等级链,工作的标准化都是生产、行政效率大大的提高,减少了行政的成本。

2.从职能制的方面来看直线职能制的优点则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性强,领导者能够各司其职,业务熟悉,因此工作效率较高,同时有利于培养精通各门业务的专家并提高领导者的专业化水平。

三、直线职能制的缺陷

1.部门横向之间协调和沟通不力

当政府的下属部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运作效率会出现一个阀值,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横向沟通出现困难,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对边缘地带的工作都采取不作为的工作态度。这个缺陷在采用这一形式的组织中屡见不鲜,这是由于直线职能制的内在原因所导致的。由于各职能部门按照专业分工来定位,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从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使组织的整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其实沟通障碍是产生部门之间协调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直线职能制在分权基础上过度追求专业化的分工,这使得有的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这也就导致了沟通的障碍。

2、分权不足导致下属管理虚设效率低下

直线职能制的特点是集权管理,但是有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都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多问题基本上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各自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这些职能部门来说是最好的,就全局而言,也许可能很差的,但是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局部的利益很可能左右全局的发展。企业职能部门各自为阵,都在扮演决策者的角色,从而使职能部门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这才是现代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活力。然而现实却是,政府部门对下属的一些部门过多牵制而妨碍了他自身的发展。

权力过于集中也使得高层领导疲于应付程序化的琐碎事务, 难以集中精力在战略决策方面;还容易造成下属的思维惰性,过度依赖高层领导的指示,缺乏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3、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应该区别企业的性质和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我们的企业以一种直线职能制的企业组织结构来应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不仅是企业还是政府,面对外部的环境变化都是一样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这也是直线职能制逐渐僵化所产生的弊端。

四、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1.增加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由于职能化的逐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渐疏离。为了重新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可以采取几种途径。

第一、设置联系的机会。比如在每过一段时间开几个部门联席例会

第二、构建联系的桥梁。可以加强企业和政府内部互联网,局域网的建设。使员工之间网络互通,各个部门之间也可以相互通过内部网络实时联系,相互协调。第三、建立大型的办公室环境。使得某些部门可以一起进行办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且又可以加快行政效率,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加大分权力度,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解决分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问题。如果分权过浅,各个部门不能实际落实组织权力,对于上级部门和管理者无疑决策压力会很大,对上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要求。如果分权过深,又会减少上层对下层的约束,权力过度分散也会使组织涣散,决策的效率可能反而会降低。所以分权有一个度,对于分权,我们既不能分权过度,也不能过度集权。要在上层决策者力所能及的范

围下,设置适当的下属部门采取专业化分工。

3、改变职能经营,建立全新分析思路,面对多变的环境

在职能经营管理条件下,对未来的认识和发展变化的分析,一般多采用历史资料趋势外推的方法,似乎未来必定会以一种趋势延续下去的。在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这种趋势外推的思路也许很有用。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变革在加快,影响未来发展变化的因素更多表现为突变性变化,或者说从趋势形成到发生逆转的时间在缩短,因而依靠传统趋势分析来进行经营决策常常不能奏效。必须建立全新的分析思路,研究突变的环境变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

4、改革技术手段,加快经营硬件建设

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环境是变化无常的,快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反应,是企业成功的条件之一,这些有赖于技术手段的变革。企业经营信息化是21世纪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我国的企业对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与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信息系统工程相匹配,才能分享建设的成果,这也是我国企业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在经营方面差距的最好途径和机会。采取直线职能制,不能被其僵硬的结构所束缚住,还要不断加强各职能上技术上的改革,这样才能避免结构所带来的弊端。

五、结语

不管怎么说,当今直线职能制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不管怎样发展变化,直线职能制将继续适用。在无法提出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对其改良,是指在渐进的变化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1.朱新艳《浅谈直线职能制结构的功能缺陷及改良》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2.《企业直线职能制》

3.百度百科,直线职能制

篇2:职能制组织结构特点

直线制职能制的特点

直线制职能制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工管理部门的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

篇3:林业会计的特点及职能研究

关键词:林业会计,特点,职能

一、引言

和其他的产业相较, 林业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适应力, 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尚缺乏竞争力。不过林业有着其他产品难以取代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足以巩固了林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林业企业而言, 其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 同时也不同程度上还应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林业会计的特点

(一) 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

林业生产和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完全不同, 它的经营活动蕴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 除了涵盖一般的营林、采伐工作等内容外, 还涵盖了林业生产活动中部分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比如, 工业、民用建筑, 医疗卫生部门与教育事业部门日常经营与管理。从林业所生产的产品来看, 其的生产除了可以为人们提供木材、各类林产品外, 同时, 森林自身有着调节气候、清洁空气的功能, 属于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所以, 林业产品不单单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料或者产品, 并且, 林业经济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极高, 而这些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进行衡量的。所以, 要求林业会计在全面反映林业经济活动的同时, 还必须准确的评估与反映林业生产中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以此对林业具有的价值充分的掌握。

(二) 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在林业生产项目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生产项目都在露天下进行, 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资源、作业条件的影响, 比如森林采伐、木材运输等诸多的生产项目。地形、季节、运输距离等的不同均会对相关生产项目费用的支出与成本的高低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个企业内或者企业之间, 相同的生产项目, 其所采用的作业方式、劳动组织、设备类型通常都不相同。这样, 对于林业企业成本而言, 在核算、成本分析与评价对比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因素。要想提高林业成本计算的准确度,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 就必须明确区别各种情况分设明细账, 做好相关考核工作, 唯有如此, 成本分析才会更加的准确, 达到增收节支降低成本的实际需要。

(三) 会计核算组织的多样性

由于林业生产组织较为松散, 林区中分布着诸多的基层生产单位, 而这些生产单位实际中使用着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 但与其相对应的基层林业会计也同样使用适合本组织的核算方式, 这样一来, 林业会计的核算方式就呈现出了多样化。有部分林业部门为了进一步强化会计管理工作, 通常会以集中核算方式为主, 而部分单位依旧使用的是灵活性高的分散核算。对于使用分散核算的林业会计来说, 有的核算方式属于内部银行核算, 同时, 也有部分使用的是往来制核算。在林业经济管理中, 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匹配的核算方式, 以此将林业会计具有的核算作用全面发挥。

三、林业会计的职能

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不仅仅是充分合理运用森林资源, 而且, 还必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直接决定了林业会计的职能。林业会计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职能。

(一)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任何一个单位, 只有全面掌握与了解自身经济状况方可确保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 要求单位的会计工作者采用诸多的方式收集大量的本单位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一番加工整理后要第一时间反馈给决策者, 这样, 决策者就会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现状予以全面的了解, 以便于做出准确的决策, 实现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林业会计应认真的记录下林业生产管理单位的日常经营的财务信息, 并进行详细的整理, 然后, 及时的向单位管理机构反馈, 最后由林业管理机构结合林业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开展相关决策工作, 从而进一步推动林业生产单位健康发展以及确保林业资源持续有效的运用。

(二) 严控企业经济活动, 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予以有效监督和检查

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主要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控制的要求而形成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能否有效的贯彻执行, 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执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所在。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实质上就是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这三方的执行过程, 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通常都会涉及到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并且, 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中所有经济活动的结果与情况都需要会计全面的反映和记录, 所以, 要求会计工作不仅要详细记录、如实反映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各项经济业务, 并且, 还要全面检查和监督所有经济活动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与遵守情况。在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监督, 除了要充分利用会计资料做好事后检查工作外, 还必须注重事前监督, 以免有不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办事的情况发生。另外, 林业会计者还可通过自己的工作便利, 大力宣传与推广国家财经法律, 以带动其他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从而贯彻执行和有效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和其他行业会计相比, 林业会计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所以, 林业会计工作者平时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总结工作经验, 全面推动林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国家职能”的命题特点

我们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有些重要考点连年考,且常以主观题的方式出现。通过对这些考点认真仔细地复习,我们就能找出这类考点的高考命题特点,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技巧,预测2011年的命题趋势。现以考点“国家职能”为例进行分析。

1对2010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年~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经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內容。

答案: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分析:考生解答本题时要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围绕“政府活动原则”结合材料分析,二是从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本题不是综合性地考“国家职能”而是考“经济职能”,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知识而言,“为什么要履行经济职能”“怎样履行目标”等知识内容,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就答题技巧而言,不是罗列课本上关于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而是提炼材料中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难度较大,考生不易把握。

2对2009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內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漫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即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答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的:农民遇上严重旱灾,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分析:2009年试题设问显得比较平和,是很常见的“为什么,怎样”题型。

该题要求考生运用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这一问题,考生应从国家的性质、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机关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答案要点易忽视。“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这一问题,应从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两个方面来回答,其中“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容易被考生忽视。

3对2008年试题的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我国政府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起到了引导、保障、推动的作用。

分析:2008年试题在考查此类知识点时,在设问上增加了难度,没有直接限定知识点,而是要求考生从“作用”二字上判断该题宜采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作答,应运用政治常识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来回答,而不是运用经济常识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来回答。

学生应注意审题,还要联系材料分析。

二、命题特点及规律

1以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减排、“三农”、民生等为背景材料,这些问题具有长效性、全局性,倍受社会关注、倍受政府重视、倍受考生关心。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2把“国家职能”的考查与相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命题。考查“国家职能”的分值一般占到8-10分,当然也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3把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结合起来考查,考生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侧重点。

4设问方式一般为“为什么要履行职能”“履行了哪些(怎样的)职能”“怎样履行经济职能或公共服务职能”等。特别是试题问到怎样履行某一具体职能时,考生一定要搞清这一职能的含义、内容、做法及意义。有时也会变换方式,比较巧妙的设问,如2008年(见前述)。

5在答案要点上,有难有易。考生要把书本知识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分析,不要死背书上知识要点,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完整性。

三、对2011年高考的预测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老百姓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履行职能来捍卫。政府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履行职责的表现。所以,国家(政府)职能仍是今年仍至今后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全面把握。“三农”问题、民生问题、通胀问题等都可能用国家职能的知识来考查。

现以民生问题为例,说明考生今年应如何把握这一问题,提高答题技巧。

材料一:至2010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处百位之后。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贫富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

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将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等等。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着力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改善民生的作用。

解答本题应明白三个层次的知识:第一,国家职能的有关内容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二,政府要提高保障能力,改善民生是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活动的原则。第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

答案:1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增加“三农”投入,保障粮食及农产品供应,提高政府履行经济的职能:具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政府履行文化的职能。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政府提高保障能力,改善民生。

3把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篇5:人力资源的特点及职能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2.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4.内部为主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1.人岗关系型

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2.移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3.流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配置模型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人岗关系型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移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流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结合以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三种形式,要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岗位关系为基础,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可遵循以下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这个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步骤与成分:

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目标只能通过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任何组织或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人力规划更多的是对企业所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的一种预测,至于具体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存在空缺,则需由各部门主管提出职位空缺与申请,并由人力资源部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批,如果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或是形式上设立这个审查而实质上根本不起作用,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的人口膨胀。因此,严格的职位申请与审批是有效的人力规划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基础。

工作分析

确定了所需招聘人员的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职位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临时来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好,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看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人才测评

有了工作分析后,我们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要求,于是,我们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求职者所进行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可让我们了解他(她)是否能胜任某一职位。从而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招聘与合理配置

进行了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后,就要对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与岗位匹配。实际上,个人与岗位匹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要匹配;二是工作的报酬与个人的动力要匹配。可以这样讲,招聘和配备职员的所有活动,都是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匹配,而且不能偏颇,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举例来说,有一家企业想招聘一名研究开发部经理,强调应聘者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才干和经验。应聘者当中也的确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实现个人——岗位匹配呢?不一定。如果招聘企业给这个职位定的报酬标准与应聘者的期望有差距,个人——岗位匹配照样无法实现。

动态优化与配置

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

因此,领导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下属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产出

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将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出勤率等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HR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是各大模块是不可分割的,就象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HR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到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保持良性运作,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1)、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机构的设置,2、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4、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5、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组织内部评估

3、组织发展与变革;

4、计划组织职业发展;

5、比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6、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

7、工作中的绩效因素

8、员工授权与监管)

(2)、招聘与配置:

1、招聘需求分析,2、工作分析和胜任能力分析,3、招聘程序和策略、4、招聘渠道分析与选择,5、招聘实施,6、特殊政策与应变方案,7、离职面谈,8、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3)、培训和开发

1、理论学习,2、项目评估,3、调查与评估,4、培训与发展,5、需求评估与培训,6、培训建议的构成,7、培训、发展与员工教育,8、培训的设计、系统方法,9、开发管理与企业领导;开发自己和他人,10、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与管理惯例。

(4)、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考评阶段,4、总结阶段,5、应用开发阶段,6、绩效管理的面谈,7、绩效改进的方法,8、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9、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5)、薪资福利管理:(补偿、激励和收益)

1、薪酬,2、构建全面的薪酬体系(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计划、薪酬结构、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调整、人工成本核算),3、福利和其它薪酬问题(福利保险管理、企业福利项目的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

4、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

(6)、劳动关系:

1、就业法,2、劳动关系和社会,3、行业关系和社会,4、劳资谈判,5、工会化和劳资谈判(安全、保安和健康、安全和健康项目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促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管理执业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

1、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令以及环境,3、人力资源规划,4、工作分析,5、人员招聘

6、培训和发展员工

7、员工绩效评估

8、提高生产力方案。

各模块的职能和联系

招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能,一是作为输血的源头,招聘力度大,可以持续不断的供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二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和效能的关口,招到好的人,培训可以少投入,少花时间,甚至他可以作为母体来培训影响其他人,考核方面会减少博弈成本,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薪酬方面会有高性价比的收效,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也会有较大改善。找到有才能的人,可以减少企业研发、技术投入,可以使企业快速扩张和复制,从容切入从未涉足的行业。三是可以成为企业内外人力资源的渗析调节器。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人才密度低,就要引进人才,使内外平衡;如果人员庸庸碌碌,就要引进鲇鱼,如果企业人才缺乏竞争,一支独大,就要引进制衡者。

培训的功能一是造血,提升人员的能力、知识、态度,使其成为人才资源;二是造机器,教授新的流程及其知识、技术,造就技术、管理的机器;三是造人,即改造人,这是从个体而言,个人的提升、职业发展需要教育培训来配合,个体的改造也使其获得成就感。培训做的好,可以省去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费用,降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费用,增强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运营成本。反过来说,受薪资或地域条件限制,招的人素质低,可以培训提升。考核跟培训有关系吗?如果企业人员素质提高,职业化规范化程度强,还用得上对那些低级指标进行考核吗?就像海尔最初要求员工不能随地小便一样。后来肯定脱离了这个层次,可以说培训对考核亦有所贡献,减少了考核成本。这就是像有句话说:你办事,我放心。

考核是另一重要环节。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办?需要度量、校正、奖惩。考核表面上是立规矩、看结果、行奖惩。其实这些都是过程,目的是改善优化绩效。考核到了绩效好的人,可以总结模型,招聘和培训的要点和原则就出来了;考核找出了问题所在,招聘可以避免此类人员,培训的需求也因此出现了。当然最直接的是兑现奖惩,责权利匹配,充分调动积极性。

篇6:职能制组织结构特点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及展望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革来实现的,即以政企分开为主线,以减少政府微观经济管理

付思瑶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的极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发挥 职能为核心内容,以此来回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

社会主义政府职能优越性的结果。随着市场化变革的不断深 入,社会化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的步伐,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Abstract:Currently, the reason why economy has devel- oped rapidly in china,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 tive forces and quality of life has greatly improved is mainly due to the superiority of our play to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ist gov- ernment functions.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ging society, we need to further accel- 一阶段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出现两个突出问题。一 是政府改革难以跳出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 “怪 圈”;二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从过去直接管企业改为 以行政审批为主,政府职能仍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转变 职能步履艰难。直到 2000 年,找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当前这一改革仍在继续深入。同时,从 2003 年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开始,转变政府职能进入了全面创新阶段,党中央国 erate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m-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also pro- 务院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于对政府要求的 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主要职能进行了定位,就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职能 社会职能 公共服务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 告中指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Keyword: government functions, social functions, public 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胡锦涛在报 service, people-oriented

建国以来,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经历了曲折发展的 过程,但政府职能始终能随着我国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环境的变化做出必要的转变和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是围绕改革开放的进展和经 济发展展开的。我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高度,吸取以往转变 政府职能的经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步

伐。

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要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 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3]可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 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已顺利关系为手段,以优化结构为基点,以提高效能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局面。

(二)从国情与时代背景出发,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深化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特点分析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政府职能 总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政府结 构,政府职能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

对于我国而言,在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发展观的艰难探索

过程中,对政府职能 的定位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这方面的认识却需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发展。主要概括

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立足于国情,同时也要汲取国外发挥 政府作用的经验和教训,参考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 界定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做法和教训, 进行 “扬 弃”,既坚持从我国实际和基本国情出发,又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加 快发展,各国政府都面临新的挑战,对转变政府职能也提出了 新要求。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 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有渐进性特点;同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长期复

(一)在不断探索中界定政府职能,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 的必要性

行政改革是一个过程,在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观的艰难

杂的进程。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也具有渐进性特点,不可能一 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 职能转变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偏重经济

职能到全面转变职能,从就事论事地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

探索过程中,对政府职能的定位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这方面的 位、缺位问题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过程。认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的。

最早认识到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是在 1987 年召开的 党的十三大及 1988 年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带有“全能主义”

院机构改革方案和《政府工作报告》。当时提出机构改革的目 标是: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1]从那时到 现在,经历了机构精简、审批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三个阶段。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直接 干涉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权力运行以政府命令为唯一执行依 据,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直到 1978 年春夏“实践是检验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相适应,实现 从政治型政府到经济型政府的转变

1988 年至 2000 年这 12 年,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机构改

119

思政探讨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研究奠定

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社会开始转入一种过渡性状态,计划经

济体制逐步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伴随着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与

此相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开始长期放在经济领域:

首先,通过思想理论的解放,提高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自觉

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

开放方针、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加快了各级党

政领导的思想和理论的更新,转变了用政府政治方法管理经

济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新模式。

其次,通过农村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改革,逐步摆脱了政

府直接干预的传统模式,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理论创建中,我

国逐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最后,通过地区、城市改革的综合治理,扩大了地方级政

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也逐步塑造了外

向型政府的职能。结合当时我国的发展现实状况,建立了经济

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改革开放试

验,这些试验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理

论。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为基点,形成政府

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把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政

府公共服务和解决民生问题上,努力提供人民群众基本的公

共产品和公共需求,使得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现阶段,普通民众为子女入托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

困扰;屡见不鲜的各类严重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让普通

民众 “望房兴叹 ”而高高在上的房价;收入急剧分化的分配格

局等等社会现象,体现出政府公共职能不到位,需要而且有些

问题也只有政府干预才可以解决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体。

要努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政

府要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来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

共享。

为了逐渐解决现阶段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是提出建设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 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二是提出满足人民群

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目标和要求,深化各个民生方面的改

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

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

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

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四是提出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

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五)政府职能转变重点转向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是明

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二是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格局是党委 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三是提出了加强社会管 理的工作重点及主要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各级政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 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 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一直 努力转变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通 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扭转政府直接控 制生产、交换、分配的每个环节,垄断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方面 所有职能的状况,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

二、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展望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上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面对我 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即全球化、体制转型、产业升级、社 会转型、区域结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

(一)政府职能转变领域从聚焦经济向更为广阔领域扩 展

转变政府职能的提出,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被定位在 “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 ”,即侧重在 “建立 ” —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公共管理领 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是行政管理体制。因此,职 能转变的取向从总体而言是单维度的—市场化。党的十五 大、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单一的经济改 革逐步被更广阔领域的改革取代,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不断 深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为 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为了适应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精简、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 代化,既是促进经济的内在要求,也在客观上实现了社会全面 进步。有助于从制度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 展。这一认识,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十六届三 中全会,是自觉认识的标志。[5]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际上是满足了效率优先的原则,现在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就是说政府职能要适应的不仅是原来认识层面 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是要适应正在深化认识和正在完 善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从简单的“效率优先”,发 展到“效率优先但要更多地考虑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更多体现和履行其公共服 务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政府管理就是服务,要把 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只有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的转型,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打破体制性障碍,为构建和 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温家宝总理说,“全面正确履行政府 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

120

思政探讨

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健全重大自然灾 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 设。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 事故发生。”[6]公共资源要向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教育等领域倾斜。政府当然应该放弃自身利益 诉求,并约束特定利益集团诉求,从全社会公平正义角度运用 政府资源,凸显政府的公共性质特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政府通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作为 公共利益代表的制度保障。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 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 要,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病有所医、幼有所教。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从国际范围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通过保障 性住房充分供给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应该是政府相当 重要的职责,在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最终要达到扩大公共服 务覆盖面,实现公平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 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

(二)政府职能转变内容从单项推进到多项职能之间的合 理平衡

政府不同职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个基本事实是,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必须拥有相对充足的资源,而 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社 会经济发展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负面影 响。这时,纵然有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的良好愿望,政府 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政府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 有效履行以经济职能的有效履行为前提。这一点意味着,强化 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工作重心的再次转移,而是 一方面要超越对经济职能的过分倚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有效 履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多项职 能之间的合理平衡。这意味着职能的高度复杂化,要求职能调 整的设计和实施要强化协调和统筹,要求职能结构优化的系 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要转变 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通过完善市 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 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是政府定位 的一个重要转变,意味着政府从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转向创造 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提供私人产品,投资于竞争性 产业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转变;从对公民和法人的过 度管制向为公民和纳税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转变。扭转政府 直接控制生产、交换、分配的每个环节,垄断资源配置、收入分 配方面所有职能的状况,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政府的社会职 能表现为政府通过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 序为来对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统筹协调各社会利益群体 的利益整,加大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力度,完善税收体 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发展 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慈善捐赠、社区自治等各项社会事业,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关系,建立 和完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新 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 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

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改善流 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治 安问题,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 全和社会稳定。

(三)政府职能转变理念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蓬勃生 机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然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职能定 位和资源配置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得不少行政机关为此而感 到困惑,从而导致了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执行迟缓和 停滞现象。因此,改变这种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就是参照国内 外行政改革的先进模式,并将其与中国的现实国情联系起来,指导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具体的工作方向,实行职 能转变工作的 “标杆管理 ”,推动职能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转 向科学发展模式,树立以观念创新引领转型,以体制创新推动 转型,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以管理创新服务转型,以文化创

新加快转型的工作理念,促进效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 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才是参与和分享和谐社会 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也只有每个社 会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有序 和有效运转;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循社会规则和公共 秩序,以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 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需要全体公民 的积极参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让公民有更多参政 议政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工 作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美]J.D.蒙哥马利.行政改革的根源[M].参见任晓.中国

行政改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5.[2]李鹏.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出版社,1988.[3]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1.[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人民出版社,2007.[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R].人民出版社,2003.[7]温家宝.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

府[N].人民日报,2010-03-06.作者简介:

付思瑶(198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委

上一篇:键盘侠议论文600字下一篇:2017房地产估价师《理论与方法》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