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2024-07-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共11篇)

篇1: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物体沉浮的规律

平常心

【实验目标】

1、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铁(39g)、塑料(4 g)、木头(3.5 g);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块(18 g)、塑料(18 g)、木块(18 g);水;水槽一个。

【实验原理】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原课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使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大小有关,我设计了这个实验活动:“物体的沉浮规律。”学生在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学习中,知道了有的物体在水里上浮,有的下沉;还知道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但是,根据经验,学生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轻重和体积有关。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用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变量控制来探索其中的秘密,即

1提供一组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组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探究出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即不同材料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易沉,轻的易浮;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易沉,体积大的易浮。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在否定——在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实验创新点】

1、向学生提供自备材料,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理解质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学生对物体质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3、实验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还可重复使用,而且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步骤】

1、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木头、塑料、铁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木块、塑料块、铁块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体积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篇2: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

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

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

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

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

篇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要做好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用心教学”,“心”的含义很多,其有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包容心等,这些“心”非常重要,是一堂课是否成功,一位教师是否成功的基础。在面对学生时,每一位教师都饱含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包容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在当今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创新心”,努力培养符合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笔者就如何用创新之心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一、用创新之心改造实验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居多。而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造成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给我们一线教师造成了困扰。如果教师放弃实验,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实验内容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课时,教材中所利用的材料过多,橡皮泥、空瓶、玻璃杯、吸管、针筒等等,为了变繁为简,笔者从生活出发,采用普通的纸杯、塑料袋等。这是大家常见材料,辅助水槽、橡皮筋,替代了书本实验中的较繁杂的实验器具,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引导他们进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以水压将纸杯中的空气压进塑料袋的方式,得到空纸杯里面有空气这一科学现象。一点小小的创新,一点内容的改变,让学生在实验的乐趣中领悟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和科学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创新之心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经过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学生听、看到学生体验,最后发展到现在学生探究、应用的模式。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关注“人性化”,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笔者在实验中不断追求模式的创新,力求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在科学实验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学生主导、学生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自行设计实验并求证,通过讨论完成实验方法的总结,并推选代表进行组间指导和评价,让学生间相互评价并补充,最后自行总结实验结果并概述。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尽量不参与,只在最后进行课程总结,并对知识点和操作点进行概括说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回味。新模式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让优秀的学生有展示成绩的机会。虽然该模式没有得到系统的论证,但在实际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学生以尊重和重视的感觉,教学效果自然好了不少。

三、用创新之心丰富实验教学方法

“常教常新”是对教师的要求,实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尤为重要。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数年来一成不变,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的情况和差异,有些教学方法在某个班有用,放到另外班级就失效了,因此实验指导方法必须要创新,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例如:“让学生做小教师”的手法,许多教师都在使用,笔者也非常乐于运用,但不能经常使用,否则失去新鲜感。所以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例如不光“让优秀学生做小教师”,还“让后进生做小教师,优秀学生做督学或校长”等,方式改变或角色转变只有一点点,但凸显的“椰壳效应”就很明显,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改变。虽然只是一点的创新,却使得教学方法绽放青春,发挥功效。

四、用创新之心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

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重点不是学会了多少操作,而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素养。为今后学习更高要求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孩子学会“创新”,激起他们求知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让孩子在实验中创新,要求教师也要有创新之心。在设计实验时,笔者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不仅比设计,更要比创意,而且要加大“创新”在评分中的权重,以自身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课时,本课难点是说明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整个空间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笔者没有采取书上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创新:出示空纸杯,询问学生里面有没有空气,通过“抓空气”的实验游戏验证了纸杯里有空气。新的实验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教师乘机问他们:抓空气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你们还能从哪里抓空气?学生的答案之丰富也让笔者吃惊不小,一点的改变就衍射出孩子们惊人的想象。

篇4: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析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1、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目前大多数学校铺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般都是灌输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股脑的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有时,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其他科目来代替科学实验课,完全剥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权利,取而代之的却是老师让学生直接抄写一下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当然,学生也常常因为作业量大,需要背的理论知识更是一大堆,基于此,学生有时会用上实验课的时间用来做作业或者背知识点。随着多媒体的引进课堂,相当一部分老师仅仅让学生观看一下模拟实验,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2、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有效普及。大部分农村学校在科学实验方面仍然还是一张白纸。由于缺少实验器材,根本没有办法上好实验科学课;另外,即使有实验器材,但由于老师的懒惰和不负责,使得实验没法顺利开展,更有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实验器材只是个摆设。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刚开设不久,不少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有的老师兼任好几门学科,他们只注重理论课,对科学实验课都是敷衍了事。即使有老师来上科学实验课,但是他们自己根本不懂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往往以错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甚至有时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4、学校在实验材料上缺乏投资。学校一般不具有完整齐全的实验材料,这就造成老师还得自己去找相关材料,而有些材料又不是很好找到,所以老师都不愿意自己找材料,也就导致实验课无法进行。加之,实验课是实践活动课,课堂纪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老师也就更不愿意去自找麻烦事,也就取消了科学实验课。

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措施

1、实验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拥有跟多的自主机会。老师应该明确学生是主体,并在教学课程中,鼓励学生口、手、脑并用,亲身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而且老师在提高学科学及运用科学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其适应学习和探索的需要。此外,老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及消化知识,真正的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养成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2、研究可行及合理的实验材料,保证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一般取得适合学生使用的实验材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想取得实验的成功,材料是基础也是关键因素,精心准备设计的材料能使得实验事半功倍。学生上科学实验课,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身运用材料的过程,总结科学道理及其规律。此外,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料来实现实验课的运行,诸如废旧的生活材料和玩具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知觉很好的集中,激发认知的激情和欲望。

3、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及评价,加强实验科学反馈工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缺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正确的指导及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科学精神的欲望。科学实验的反馈工作直接反映了老师的教育情况,所以老师应搞好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地过程。

此外,老师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得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探索。

4、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在实验方面更是一张白纸。所以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实验方面,学生急切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又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小学生,动手能力甚是不行。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辅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实验,并真正意义上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基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给予财力、物力及人力的大量支持,让科学课的教学更加有意义、有活力、有实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从中获得知识,真正的感受生活。

篇5: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学校名称:滦南县方各庄镇三甲庄完全小学实验题目:光的直线传播

参评教师姓名:杨香敬

光的直线传播

一、实验目的:

1.科学概念:知道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属性;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方法研究光沿直线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能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物体的特点,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激光笔,直尺,打好孔的卡纸2张,卡纸1张,夹子,吸管2根。

三、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1、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寻找证据,整个实验过程充满新奇和挑战,漂亮的卡纸和吸管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综合了知识的运用。

2、笔直的空管管径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光线的直线路径;

3、实验过程所需器材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操作。从多个角度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学生理解更为透彻。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

四、实验原理:

1、实验

(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

(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五、实验过程

第一个实验:点燃蚊香,用一支激光笔对着烟射过去,空中出现了笔直的红色光线。形象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另1张纸板用夹子夹住也横立在桌上。用手电筒正对第1张纸板的小孔照射空管,就会在卡纸屏上观察到红色的光斑。

把另1张带孔的卡纸让空管穿过这张卡纸板上的小孔,将卡纸打开一定角度,放在桌子上如果用手电筒斜对空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由于手电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线不能转弯通过空管而照射到白纸屏上。老师又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要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七、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

1、实验操作更顺利,学生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3、实验器材简单易得,既节省了实验准备时间,又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是铁制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四、实验创新点:

五、实验步骤:

1、填写实验记录表“猜测”栏。

2、用磁铁靠近不同材料,观察现象,然后填写实验记录表“验证”栏。

3、利用实验记录表格,引导学生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磁铁可以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实验结果与我们原来的观点是一致的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测试结果中抽离出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磁铁可以吸铁,并且适时的告诉学生,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

附:实验记录表格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校:班第()组试验步骤:

1、猜测:用打“√”的方法表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2、验证: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依次验证各种物体,记录实验结果。

3、观察、讨论:

(1)仔细观察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2)结论:磁铁能吸引什么材料做的物体?()板书:磁铁能吸引铁制物品的性质叫做磁性。

(设计意图:这个试验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切身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关键环节。在讨论过程中紧紧抓住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这个问题,促进

篇6:小学科学实验方案

育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在区教委、镇教办的统一布置下,我校完成了“两基”,“普实”任务,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了教师思想,统一了认识。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在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教育教学方式陈旧,仍然停留在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上徘徊,教师每天仍然应付的是“备、教、批、辅、改”五大套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拓,个人潜能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学科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智力轻非智力,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歧视差生,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现象。

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自觉地将人类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等精髓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进其整体素质、个性特长的充分和谐的发展。鉴于以上认识,我校特提出〈〈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实验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学习大纲、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制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

2、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严格按照区学科课堂评价量表

进行自评、互评、校评。

3、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一节研究课。

4、发展学生素质: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5、发展教师素质:教育思想端正,基本功扎实,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发挥各学科教学素质教育功能的原则。

要全面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授知,育能育德、益心、益身” 的 功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逐步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生命体,然后才是认知体的现代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调控教学。用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主动理解知识、分析知识、应用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实验中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成功的经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本校在实施实验方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与实验。

4、坚持激励性原则。在整个实验中,要贯彻激励性原则。通

过目标激励、相互激励、成功激励、奖励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时间。

(一)、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师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自然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时间: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周期两年。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措施。

(一)、基本内容:见附表,即区语、数课堂评价量表。

(二)、措施。

1、转变观念,使教师思想到位。确立素质教育思想,是实施素质,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先导。让教师认识素质教育思想的特征:平等性(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长发展...的机会)、全面性(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德、...

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发展的扎实基础)、多样性(即引导学生...

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2、评估到位。科学、可行的区学科课堂评价量表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杠杆动力作用。因此,学校要按照学科课堂评价量表进行学科评价。

3、提高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

〈1〉、更新观念。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师六大基本功。

〈3〉、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篇7: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活龙坪乡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目标在于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拟定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主线,坚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行,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努力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实验目标

1、教材完善目标。验证《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及建设性意见,为广大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2、教师提升目标。探索培训科学教师的方法与途径,帮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一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教师。

3、学生发展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制度目标。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开发与地方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实验内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探索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体现差异、发展个性的课堂教学。

2、实施考试制度改革。遵循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试题的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原则、以及信度、效度、难易度及区分度综合检测的原则,尝试推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命题方式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地提高。

3、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对科学探究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动手实验及制作等方面的评价,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实验步骤

1、积极准备阶段(2006.9----2007.8)

(1)成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了解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3)研究科学课程标准;

(4)开展学校骨干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上岗培训;

(5)组织所有2006秋季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上岗培训;

(6)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科学教材,开展集体备课;

(7)确定有关涉及科学课程实验的研究专题。

2、探索试验阶段(2006.9-----2007.8)

(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

(5)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3、全面推进阶段(2007.9-----2008.7)

(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

(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

(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

(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

4、总结推广阶段(2008.7-----2009.8)

(1)全面总结小学《科学》教材试教情况;

(2)撰写教改工作总结;

(3)完成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报告;

(4)汇集或编辑《科学》课程改革成果;

(5)作好成果推广的各项具体工作。

五、保障措施

1、组建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小组:

组长:罗烽(活龙坪乡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田卫(活龙坪乡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成员:各年级科学课教师

2、充分发挥组内人员在课改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3、实施中当以实验带课题,以课题促实验,互为推进;

篇8: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一、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我们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设计创新专栏, 可以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奇思妙想, 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 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 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去发现、摸索、发明和创新;也可以是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 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 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激发了创新兴趣。使学生对环保、生活、科技和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二、通过科学实验促进发展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但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普遍都存在着只是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 忽视了其实验的基本本质的教学工能的现象, 教师很少回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探索性的实验, 以便于拓宽学生的轰动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从而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做实验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 从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你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装置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进行测试呢?那么你还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使用不用的器材、不一样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大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还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师还应该通过创设条件,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谁问题的同时, 还要将创新充分的渗透其中, 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所创新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性试验的基本环节, 并且还要在试验的各个环节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 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中标新立异的思维、方法、手段给予肯定和鼓励、支持以及帮助, 并且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独立性的思考, 通过亲身实验否定其错误的假设或者是改正并完善相关合乎实际的猜想, 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信心、勇气、毅力和创造力。

三、促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

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 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 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 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 而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实验室设置工具箱, 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 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吸管、各种纸、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 使它应有尽有, 充分施展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 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自己独立思考, 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纪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

同时, 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 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 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 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 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从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科学实验教学,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空间, 使其在空间中展现自我。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和影响。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占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2) 。

[2]王玉清:《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上半月) , 2009, (08) 。

篇9: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增加创新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在让学生体验静电现象时,我们先拿一个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这些标本时并不相吸。而用摩擦后的薄塑料袋去靠近这些轻小的物体时,刷的一下吸起了很多,使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塑料笔等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碎纸屑、蒲公英种子的“小降落伞”、棉絮、杨花等轻小物体,学生的视野比只吸碎纸屑开阔多了,效果也明显,实验积极性也较高。

二、自制实验装置 突破教学重难点

《水结冰了》一课有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内容,课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议(如图1所示),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再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并加入较多食盐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然后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观察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用温度计测出试管外的温度。

这个实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不仅观测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冰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的水结成了固态的冰)。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的实验设计无法观测到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的。因为试管里的水一般是在底部开始结冰的(一般杯子底部保温的效果最好,所以试管里的水会先在底部结冰),而试管底部却是在包有毛巾的杯子内,这样学生是无法看见试管底部水结冰情况的,当然也就无法准确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的。

2.实验操作很麻烦。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还得用手扶着试管和温度计,还要时刻关注试管内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还要及时记录观测的实验结果,这么繁琐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

3.实验很费时。本实验为了学生能看到水结成冰,特意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以露在杯子上部。试管里的水加多了,结冰的速度自然慢了。再加上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也影响了试管里的水的结冰速度,导致整个实验很费时,经常是一节课时间到了,学生还是很难看到试管里的水结冰,自然也就不会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了。

为了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笔者自制了以下教具(如下图):

三、通过亲身经历 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教学

篇10: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桑枣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B.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实验一:探究光在液体中的传播

器材: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激光笔 步骤:先在水中滴入几滴黑墨水,再用激光灯射向水中,然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结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二:探究光在气体中的传播

器材:垫棉纸的烧杯,蚊香,打火机,激光笔

步骤:点燃蚊香,用烧杯收集烟雾,激光穿过烟雾,观察现象。结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三:光在固体中的传播 器材: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步骤:用激光笔直接照射果冻和玻璃砖,观察现象。结论: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7、实验效果

A.趣味性强。器材多样,整个实验过程新颖,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B.知识性强。让学生明白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C.可操作性强。实验器材简单,在平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代替的东西也很多。实验过程易于操作。

8、自我评价

篇1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小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小学时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探究,故作为科学探究主要过程和重要方法的科学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述对科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实验材料创新―――化抽象为直观。

材料是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准备的材料在实验中并不适用的情况,有时现象不明显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伪现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一些抽象的实验现象难以在实验中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因此实验前教师要预先根据学情研究教材,细心考虑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选有利于实验的好材料。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

1、用手触摸一端浸在热水中的金属棒;

2、酒精灯加热挂有蜡粘火柴的铁丝;

3、从不同位置加热涂蜡的.金属圆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火柴下落的顺序和加热后的熔蜡变化,推断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材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思路―――将抽象现象通过实验材料的改进转化成容易观察到的直观现象。但用蜡粘贴火柴耗时费力,不易取换、调整,实验方案单一。针对这个不足,笔者把火柴换成大小相等的蜡烛环,将铁丝换成金属棒,将蜡烛环等距离套在金属棒上,这样蜡烛环取换、调整方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蜡烛环掉落的次序也更为明显。实验3中由于蜡是半透明物质,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并不明显,效果不佳,笔者则用变温油墨来代替蜡,加热后油墨颜色变化明显,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实验教具创新―――化模糊为清晰。

小学科学以实验探究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有限,有时并不适合当地的学情和地域特点。要想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得根据实验探究的重难点,结合实际学情,对实验教具进行创新改进,以便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对比性,提高实验效率。以《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为例,金属的热胀冷缩是个细微的变化现象,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实验器材把这种微小的变化放大。教学时笔者对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做一个串联电路,电路里面连接小灯泡、开关、电池盒,电路的一端连接金属夹子,另一端连接金属棒,分别固定在两个相对的支架上,再将以上实验设备集成在一块固定板上,一个“金属膨胀和收缩试验台”就准备就绪了。

把要检测的金属条用金属夹子夹紧,调整金属棒与金属条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验效率要尽量靠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当金属条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接触到另一端的金属棒,电路被接通,小灯泡亮起来。移开热源后金属条慢慢冷缩,当够不到金属棒时,电路断开,小灯泡熄灭。用铁条、铜条、铝条重复实验,都可以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样的改进把金属热胀冷缩这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转换成了容易观察的光现象,同时可以检测多种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保证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渗透了创新教育。

三、实验设计创新―――化验证为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部分科学教师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省事”和“高效”,对实验过程进行简略化处理,直接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论,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过程。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学习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经历探究过程,才能促进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下文称“课1”)与《磁极的相互作用》(下文称“课2”)是前后相连的两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把一个完整的知识块进行割据分布,表面上看起来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实际上却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干扰,到学习课2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已经大打折扣。

于是笔者对实验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将课1中“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后置到该单元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里,课2的“磁极与方向”的实验后置到第6课时《指南针》里,而将课1与课2整合为“磁铁的两极及相互作用”,使课程更具有连贯性,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块,方便教师与学生探究时“尽其理,究其难”。实验设计笔者也做了改进:用“磁悬浮魔环”实验作为整节课的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运用未标识的磁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磁铁两极;再对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磁铁性质。这样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验,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教学流程也更加顺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验环境改进―――化低效为高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要求学生在阳光下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纸袋中温度计的升温情况,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本领的不同。本实验的不足在于: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学生要在阳光下长时间观察记录,还要控制不同变量,不能遮住阳光,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室外教学活动,学生组织困难,实验效率低下。为避免以上实验中的不足,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用彩砂代替纸袋,将电子温度计放入试管相同位置,试管中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彩砂,试管口用玻璃胶密封;采用发光发热性能好的白炽灯泡连接充电电池、开关,做一个标准化实验平台。

上一篇:动画电影发展史下一篇:我的一个好习惯 -习惯的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