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演练的意义

2024-07-24

地震安全演练的意义(精选9篇)

篇1:地震安全演练的意义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学生紧急避险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学校开展急救教育,学生掌握急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急救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应对随时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使学生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其次,对于社会来说,有助于形成互助互救的良好氛围。将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一旦遇到灾害险情,学生不仅能够懂得自救,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能够帮助家人,甚至如果有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及时伸出援手。推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实现国家健康行动目标。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急救知识等将纳入学校考试内容,把掌握急救知识情况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是积极参与国家健康行动,此举不仅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更能够实现国家健康中国行动。

为了让教育部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落到实处,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急救技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学校要设置急救专项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涉及急救常识、正确拨打120、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校园意外伤害救护灾害与突发事件逃生避险等。学校也要根据学校经费情况采购急救箱、AED等应急救护设备。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生特点开展实践训练,理论结合实践,加强演练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急救知识。

第二,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媒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等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不仅针对于学生,更是对社会公众开展急救常识宣传,让全社会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当遇见突发的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及时采取正确救护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从而提高全民的互助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监管措施,对开展急救教育的学校开展定期督查,并要求学校定期上报急救教育落实情况,避免出现学校出现表面化、走过场的情况。

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急救教育,正确地开展自救和救助他人,共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为生命撑起坚实的“安全伞”。

篇2:地震安全演练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根据学院的方案,特制定我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方式、路线和安全避险区域,培养自我保护、自救互救、团队协作的基本能力,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系地震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启动,各项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系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机构

组 长:刘xx 赵xx

副组长:刘xx 耿xx

成 员:郝xx 贺xx 王xx 学生各班班主任。

办公室: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郝瑞刚兼办公室主任。

(二)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职责

1、负责制定、落实系防震抗震宣传教育方案和计划。

2、负责制定、宣传、落实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3、拟定地震逃生演练的时间和范围。

4、负责对地震逃生演练的组织、指挥、协调及各项工作的检查、

指导。

5、负责地震逃生演练后对各项工作的总结及逃生方案的修改、

完善。

6、负责与上级部门、专业部门及友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邀请

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演练方案和总结的上报、归档等。

(三)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分工

范文网

1、总指挥:刘xx 赵xx

全面负责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

保证演练的安全、有序、真实、有效。

2、宣传、教育、协调联络组组长:刘xx

对系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震抗震知识教育培训,向院、系领导组报告演练准备和进行情况,协调演练中的各项事宜。

3、职工工作组组长:郝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职工工作组的职责,负责做好

教职工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4、教学工作组组长:耿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教学工作组职责,负责做好本

单位实验室、代课老师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5、学生工作组组长:贺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学生工作组的职责,负责做好

本单位学生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三、避险区(疏散到达区域)与安全区

(一)避险区:

东区:

1号:19#公寓往东25米以外的草坪内。

2号:距离16#公寓和18#公寓各25米以外的篮球场内。

3号:主楼东面、主干道以南的空地。

4号:主楼前广场以南的花园内。

5号:主楼后往北距主楼50米以外、23#和24#公寓往东25米以外

的区域。

西区:

6号:中心花园内距四周道路10米以外的区域。

7号:3#-4#楼之间距四周建筑物各15米以外的区域。

8号:7#公寓南、12#公寓西、食堂北各20米以外,茶炉房东10

米以外的区域。

9号:理化楼西和8#公寓南各15米以外、图书馆辅楼和公寓服务

中心库房北10米以外的区域。

家属区:

各家内洗手间、卫生间、厨房(在阳台的除外)、每间房靠内的墙角为紧急避险区,东西两条路距前后楼各10米以外的路段为临时避险区域(安全路段)。

(二)安全区:

东区:体育场跑道以内的部分。

西区:中心花园内距四周道路10米以外的区域。

四、疏散路线:

(一)东区:

1、从16#、18#公寓及主楼西门疏散的在2号避险区集中。

2、从19#公寓和食堂疏散出来的在1号避险区域集中,并迅速向2

号避险区域转移。

3、从20#、21#公寓疏散出来的在5号避险区域集中。

4、从主楼正门和辅楼西边、南边楼梯疏散的在4号避险区域集中,

并迅速向3号避险区域转移。

5、从辅楼东边楼梯疏散出来的在3号避险区域集中。

疏散结束后,各避险区域的教职工和学生应尽快集中到3号避险

区域或体育场内(安全区)。

(二)西区:

1、从7#和12#公寓疏散出来的,以及食堂辅楼、茶炉房、公寓服务中心疏散出来的在8号避险区域集中。

2、3#和4#楼撤疏散出来的在7号避险区域内集中。

3、从8#公寓和理化实验楼西楼梯疏散出来的在9号避险区域集中。

4、从理化楼南门、12#公寓南门、西区食堂、图书馆、办公楼和1#、2#、17#教学楼疏散出来的在6号避险区域集中。

疏散结束后,各避险区域的教职工和学生应尽快集中到6号避险区域(安全区)。

(三)疏散注意事项:

1、疏散时要遵循就近、优先、秩序的原则。要从两个安全出

口的中间向两边楼梯分流,由近及远疏散。

2、家属区从各楼疏散出来的人员,要迅速就近向东西两路的

安全路段集中。

五、地震应急演练的实施

(一)演练地点、内容与范围

在主、辅楼全系师生员工进行地震应急避震和紧急疏散演练。

(二)演练程序

1、演练总指挥发出演练启动指令。

2、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第一声信号。

3、进入紧急避险状态。全系停工停课,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就地避震(约1分钟)。

4、约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第二声警报信号,所有师生做好疏散准备。

5、信号员发出“紧急疏散”信号(第三声警报)后,疏散开始,所有师生员工按疏散要求疏散,注意保持好疏散的秩序。

6、教职工和学生进入临时避险区域(主楼前广场),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中、教职工以支部为单位集中,各班班长、班主任维持秩序、清点人数,并及时报告总指挥。

7、确定无异常后,总指挥向学院地震演练领导组组长报告演练结束,请组长指示。

8、总指挥按照领导组组长指示发布演练结束指令,学生以班为单位有秩序的返回教室或公寓,教职工返回工作岗位。

(三)演练步骤

一阶段:以班为单位的教育与预演练。

二阶段:系地震应急演练领导组组织全系师生员工演练。

(四)、演练准备

1、各班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学习有关地震、防震、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场合下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懂得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我保护和安全逃生。组织好学生的应急避险演练和紧急疏散演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

2、班主任要向全体学生做好教育、解释工作,明确地震演练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认识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同时讲明演练的内容、程序、时间和纪律要求。

(五)、演练要求及注意事项

1、要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讲清楚地震应急演练的意义和要求,讲明是预防性演练,要使全体师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参与演练,避免因演练而引起的恐慌和混乱,防止各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2、要强调演练的仿真性与严肃性,参加演练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要做到:严肃认真、不搞过场;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遇事不慌、头脑清醒;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3、领导组、各班主任要向教职工、学生认真讲解避震和逃生的要领、技巧,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严密组织好地震预演练,让所有教职工和学生熟悉掌握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的方式方法和疏散逃生的方法、要领、技巧、路线、避险区域。

4、领导组在演练开始前要认真查看路线和现场,清除一切杂物,保证畅通与安全。

5、第三声警报后疏散开始,要迅速打开出口大门,确保疏散人流安全疏散;各教室离电源开关最近的学生要自觉关闭教室电源,离前后门最近的学生要负责打开教室门并看护好,严防疏散时教室门突然关闭。

6、疏散时要遵循靠右(楼梯间内要靠墙)、冷静、迅捷、秩序的原则;要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行动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规定的路线疏散,不得串线;疏散时要注意不要靠近楼梯扶手,要远离篮球架、电线杆、广告牌、树木和围墙等。

篇3:地震应急演练三维仿真系统的实现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地震灾难事件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别是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发生,损失触目惊心。越来越多的地震灾难及其严重的后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对待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地震应急演练仿真系统也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3,4,5]。但是以往的仿真系统缺乏相对真实的灾害场景以及应急背景相对呆板,在真实性与可信度等方面有待提高。

地震应急演练三维仿真系统立足市级地震部门应急救援工作和流程,在数字化地形图和三维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模仿各层级演练现场、演练流程、演练内容,实现应急演练桌面推演。演练场景更加真实可信,应急背景更加生动灵活。

1 总体设计

地震应急演练三维仿真系统将地理信息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应用于地震应急演练,整合现有各种数据资源,实现防震减灾等重点专题数据的仿真呈现,加大演练的真实性;采用Unity3D开发平台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演练过程的三维动画展现,通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控等,为应急救援演练中的应急指挥或场所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方案,提高演练的可操作性;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搭建重要平台,实现仿真演练的桌面推演以及灾后重建等的桌面模拟,提升政府防震抗震的信息化水平。其具体体现在:1)在已有电子地图基础上,对地震专题数据进行三维仿真呈现,二三维融合,提高演练的直观性;2)建立救援疏散演练的应急指挥和现场管理功能,提供应急演练辅助部署功能,加大应急演练的操作性;3)实现从地震发生到地震结束全部演练流程的重复进行和电子沙盘演练反复操作,提高演练效率、降低演练成本;4)与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融合,进行多部门联合演练,提高地震应急演练的整体合力;5)向公众呈现演练过程,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6)进行扩展设计,实现数据的扩充和功能再建设。

2 系统框架

本系统软件采用J2EE技术框架,基于B/S架构,具有良好扩展性和灵活性。地震应急三维仿真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软件总体框架由4部分组成:支撑层、物理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层和支撑层构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了保证数据的统一和信息的共享,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现有或者通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利用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和实施。

1)支撑层:应用Unity3D开发平台,基于J2EE架构进行三维系统开发,通过数据访问引擎对数据库进行访问;

2)物理层:通过部署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并应用防火墙保证网络通信安全,为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保证;

3)数据层:采用Oracle大型数据库和三维数据引擎进行地理信息的存储和访问,满足TB级数据管理要求,其中基础三维地理数据和模型数据等主要通过文件方式存储在三维数据服务器上,业务数据存储在Oracle数据服务器上;

4)应用层:实现基于Web方式的三维浏览基本功能、应急演练系统应用核心功能、系统应用辅助功能、后台管理及系统接口等功能。

3 关键技术

1)海量三维数据组织管理与动态调度

本三维仿真系统以数字地形和影像数据为基础,由于数字地形和影像数据随分辨率的提高呈几何级递增,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才能让系统更有效地调度数据。多细节层次(level of details,LOD)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被广泛用来处理大量的实时传输和可视化数据。视点相关是指根据当前视点的位置来改变空间目标的简化程度。采用金字塔结构组织数字地形和影像数据。根据金字塔结构处理后的数据,形成一个多分辨率的层次结构,利用四叉树索引不同层次中的块,从顶部至底部分辨率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变化,分块数则由少到多。

2)三维场景快速可视化技术

由于三维场景中涉及到的各对象之间的信息息息相关,要更有效、更合理地描述目标对象,就必须综合考虑多维时空信息和其他信息,建立对象间的多维关系。可利用BSP树结构研究对象的多媒体表现,从而实现三维场景的快速可视化。

3)虚拟现实技术

系统对包括与地理有关的各种实体对象,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虚拟环境,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场景数据库、对象建模、场景引擎、交互模型。

①场景数据库:场景数据库管理多维场景中的对象及其之间关系的所有数据。系统涉及大量的地理数据、照片、影像、模型数据等,场景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压缩、简化、存储、查询、提取、压缩和恢复。

②对象建模:对目标对象建模有效地简化了系统的设计。

③场景引擎:是系统能否实现可视化的关键,主要负责虚拟系统的绘制、事件和消息机制的实现。如何解决地震场景的高复杂度和计算机处理图像效率不高之间的矛盾,是场景引擎研究的技术难题。

④交互模型:即人机界面,它直接与用户交互,负责接收和理解用户传递的消息,并将这些消息转化为系统的内部行为。

4)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包括视频监控、通信等设备,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和通信指挥,并与三维仿真系统无缝集成,实现在三维仿真系统中调用视频监控以及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短信等通信手段进行实时指挥的功能。

5)通信技术

应用通信技术在三维系统中实现电话、短信、传真等通信功能,能事先设置通讯录,并能根据需求自动向指定的一个或一组电话号码进行短话或短信通信。

6) Unity3D技术

作为本三维仿真系统的开发平台,Unity3D具有整合的编辑器、跨平台的发布、地形编辑、着色器、脚本、网络、物理、版本控制等特性。

4 功能界面

4.1 三维场景基本浏览功能

1)缩放操作:对三维场景中的目标内容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2)旋转操作:操纵视点在场景中进行360度旋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维场景及建筑物,具有逼真的现场感受。

3)平移操作:平移操作即平移视点,可以看到在不同高度观察时的各种场景和建筑物。

4)场景升降:操纵视点位置上升或下降,上升时场景范围变大,当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采用二维卫片显示避难场所所在区域的相对位置。下降时场景范围示变小,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进入三维场景,此时可显示建筑及其内部功能区三维场景信息,如图2所示。

5)二维导航:即二维浏览模块,用于二维、三维一体化浏览。在三维漫游时,进行跟踪指引和快速定位,如图3所示。

6)视点快速定位:通过在二维导航图中选择感兴趣点来切换浏览位置,使三维浏览窗口能够快速定位到与之对应的视点,实现系统的快速空间定位。如图4所示。

7)图层管理:图层管理是对地图图层的管理和调用,用户通过对复选框的选择,可显示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图层。主要包括以下图层:不同范围图层和不同级别图层,如图5和图6所示。

4.2 三维动画展示功能

在系统中设计三维动画形式,通过模拟人物动作,直观展现演练的过程,如图7所示。

5 结语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本系统在地震应急演练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震应急演练三维仿真系统能够模仿演练现场、演练流程、演练内容,实现地震应急演练桌面推演,从而提高演练效率、降低演练成本,为地震应急救灾演练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翠平,曹志国,李仲学,等.地下矿火灾烟流蔓延的三维仿真构模技术[J].煤炭学报,2013,38(2):257-263.

[2]苏永生,赵冬斌.基于OGRE的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三维仿真[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12(2):47-52.

[3]柴清,何辉,龚成莹.基于Web3D的IT运维三维仿真监测系统[J].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5):143-144.

[4]苏学军,赵嫒,张纪磊,等.基于Web的三维仿真虚拟实验室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83-185.

篇4:另类地震预报的意义

地震能否预报在国际上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有的国家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例如美国;但有的国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如中国和日本。

传统的地震预报概念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所以,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而地震预报有多种方法,现在得到认可的主要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是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此外,地震预报还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长期预报,指的是十几年至百年左右可能发生的地震;中期预报,指的是几个月至几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短期预报,指的是几天至几个月可能发生的地震;临震预报,指的是几小时至几天可能发生的地震。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对于地震的长期预报,主要观察历史地震构造活动地壳形变的地震图像;而中期预报则主要观察地震图像趋势异常(形变、电磁、流体等);短期预报则是观察分析地震趋势异常加速、转折的短期异常现象;临震预报则是观察突发性快速异常现象的出现。

尽管中国和日本地震专业的研究人员认为地震在一定程度是可以预报的,但是,只是在中长期预报上有一些成果,而在短期和临震预报上成效不太明显。而且,地震预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过程,测不准的情况居多。

迄今,在中国能肯定的预报成功的几次地震有: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

但即使是这些有效的预报也有争论,质疑者认为这些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功地震预报。尽管地震难以预报,但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和探索不值得去做。正如有些地震研究人员所言,地震预测在中国来说是值得去做而且必须去做的事。

所以,中国目前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等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其中包括400多个测震台站、20个区域遥测台网、1700多项地震前兆观测。

日本的地震预报是什么预报?

地震预报的一个重要定义和原则是,预报是在地震前发出的,但日本的地震预报却是在地震后发出的,所以,有些人认为日本的地震预报不是预报,而是预警。但是,从地震预报的严格意义上看,在名称上也不能算是预警。

日本称,他们有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遵循的是地震发生后会在时间上产生不同破坏力的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出现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儀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十几秒的宝贵逃生时间。

日本研发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是建立在该国对地质运动的广泛监测之上的。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小震更是接连不断,每天约有300次地震发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况决定了日本不仅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级别和建筑物抗震烈度的设计来抗御地震灾害,而且也专注于地震预测预报来减轻灾害。

日本气象厅和总务省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都属日本二级行政区,都道府县为一级行政区)设至少一台地震仪,此外,防灾科学研究所又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运动,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地震。这些广泛分布的地震监测仪器为日本科学家研究地震提供了大量信息,因而有助于他们开发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既然是地震已经发生了,才利用地震的P波和S波的时间差来预报,这显然不能算是地震前的预报,只能算是地震后的预报。所谓预报一要有时间差,二要在事前向公众广而告知,日本的地震预报也部分满足这两个要素,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并且通过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有效地对公众告知和预报(预警)。但是,日本的这种地震预报却要加上严格的限制定义,即“震后S波到来之前的预报(预警)”,或者可以通俗地说成,“地震后大破坏力之前的预报(预警)”。

S波到来之前预报的意义

尽管日本的地震预报只能算是“震后S波到来之前的预报”,但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这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发明者之一、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村洋光的话来说,“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是非常充裕的时间。”

而且,为了保证地震速报系统的准确性,日本提供给普通国民的预警是有要求的,即必须在两个以上观测点探知到地震,且预测震级在弱5级以上。因为有时候一个观测点有所反应,有可能是该观测点遭雷击或附近发生大的事故等,所以要求两个以上,这样数据比较可靠,而要求弱5级以上,是因为一般弱5级以上地震才会产生显著的损害,有必要进行事先的防备。

不过,这套预警系统以前多用于特殊机构。如安装了信号接收装置的列车、电梯在接到信号后,可以迅速自动停止运行,建筑工地和医疗机构等也能够马上停止作业,减少工程人员和病人的损失,但是,从2007年9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面向一般市民提供5级以上的地震警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专用的防灾行政无线设备接收警报,在更大的地震波来临前,保存生命,减少损失。

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预报尽管是在地震后发出的,但也并非很准确,很多时候也报不准。2008年4月28日凌晨2点32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了4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布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5月8日,茨城发生5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中的摇晃迟了40秒。所以,技术人员感叹地震预报技术难度太大了,原因在于这套速报系统还有很多局限。例如,从预测到地震P波到S波之间只有短短数十秒,对于离震源地很近的地区来说,往往来不及。例如,6月14日的地震中,岩手县奥州市由于距离震源很近,强震发生4秒后紧急地震速报才姗姗而来。而且,这套系统有时还会误报。此外,有些地震是先出现S波,因而速报系统就难以预报了。

尽管日本研究人员开发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并不完美,只是“震后S波到来之前的预报”,但除了能救人生命外,在在科学认识上也是有意义的。尽管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通过人类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也许在将来可以成功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地震预报,尤其是最难的短期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再加上防震基础设施和公民的抗震救灾知识的普及,有望能把地震造成的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文章代码:1808)

篇5:地震安全演练总结

为了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处理地震灾害的预警工作机制,增强学生在遇到地震时逃生、自救能力,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安全教育工作地要求,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活动计划,我校于2XXX年XX月XX日下午(第三节课),成功进行了地震疏散演练活动。演练中,从地震警报响起到学生全部从教室撤离到校园安全区域,历时1分20秒。整个演练过程做到快速、安全、有序。这次演练活动的成功,与学校领导对疏散演练活动进行周密部署,与师生严格按演练方案进行实地消防疏散演练是分不开的。

1、为进行这次演练活动,学校成立了以刘好林校长为总指挥的地震疏散演练领导小组,确立了“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的演练原则。

2、演练前,学校领导根据演练要求和本校实际,预先制订了严密、确实可行的地震疏散演练方案。

3、X月XX日上午,学校制定严密的地震安全演练方案,第二节课将演练方案印发到每位教师,让各老师通过传阅,明白演练细节,明白自身责任;同时,还根据老师对演练工作的一些提议,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4、各班老师于X月XX日上午第四节课,结合安全教育的要求,做好安全知识宣传,并组织学生进行快速组队演练和让学生

明白撤离方向、撤离路线、撤离到区域,为快速、有序、安全撤离作准备。确保演练万无一失。

5、X月XX日下午第三节课,随着副组长王新才发出三声长笛的号令,蒋店小学地震疏散演练随即开始,参加演练人员各就各位,班主任带着本班学生按指定路线有序地“逃生”,疏散到指定安全区域。整个撤离演练历时一分二十秒,做到快速、安全、有序。

6、演练结束后,组长刘好林做了总结性发言和点评。

篇6:地震应急安全演练方案

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震避险能力,进一步深化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保证全校师生在地震临震预报发布或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精神,更好地展示全校师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成果,经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体学生掌握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应急避险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体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学会逃生的本领和能力,提高学生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指挥小组

现场总指挥:朱文翰(施口令、演练简短总结)徐锐秋(负责秩序及编排)黄鹏华(负责联络及统计人数)郑树尊(负责后勤和搜救)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宣传动员大会,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地点,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演练,避免发生误解。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学校操场进行实地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3.在校园广播上发出“紧急避险”信号(录音鸣笛和5连响钟声各敲三次),第一次信号学生不得离开教室,应迅速躲到桌子下面;第二次信号是“紧急疏散”(5响钟声各敲三次或吹哨子)发出后,在老师的

组织下有序快速离开教室。

4.各班主任提供参加演练学生人数与名单(点名册),绝对掌握当堂出勤人数,严肃纪律。

四、演练要求

1.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保持安静。

2.动作规范,严禁嬉戏、推拉、冲撞、拥挤,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位。

4.在撤离途中,如出现拥挤摔倒,现场老师命令学生暂时停下,后面学生及楼梯口应立即停止行动,等险情消除后,再按顺序撤出。5.各教学楼梯口安排专人负责,严防踩踏事件发生。

五、演练疏散程序

1.听到第一次信号“紧急避险”后,全体学生在5秒钟的时间内,迅速钻到自己的课桌下并且用双手抓紧课桌腿。听到第二次信号“紧急疏散”后,每班靠门的学生立即开门,学生按座次撤出教室,以班为单位有序撤出。

2.教室内学生疏散安排如下: ⑴靠近门的学生先疏散。

⑵前4排学生从前门依次疏散,后4排学生从后门依次疏散,要求有序、动作迅速。

⑶出门后变成一路纵队,按指定方向疾步前行。3.教学楼内疏散安排:

学生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后,各班班长迅速集合、清点人数,向班主任报告,再由班主任向管级行政人员报告,管级行政人员把全级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总指挥。

4.总指挥把各个教学楼报告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此次演练进行总结,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5.现场班、科任职责:

⑴第一次信号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⑵第二次信号发出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操场指定的“安全地带”。

⑶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六、相关自护自救知识

通常,从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过程一段落,持续时间一般少于一分钟。要把握好前十秒钟,在校生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应做到:

1.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就地躲避,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旁、墙角或桌下,尽量不要靠近窗口,以保护身体不受砸到。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杆。

严防演练过程中踩踏事故的发生,各班演练前要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不适宜参加演练的学生做好区别对待;演练过程不宜过分强调速度,共同落实好演练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切实保证演练工作扎实、有序、有效进行。

篇7:地震消防安全演练工作汇报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震消防安全演练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安全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而消防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开学以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高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工作。使全校师生的消防意识有了普遍提高,地震消防安全防范和逃生自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到位,学校多年来未发生任何消防事故,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现将我校地震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消防组织制度规范化。

学校把消防安全列入了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地震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安全管理办公室具体抓,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等职能处室辅助抓,职责明确、配合协调的联动格局。确保了消防安全创建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制定完善了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档案,完善消防标识化管理;出台了“消防安全组织机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消防安全承诺书”“消防安全告知书”“地震消防安全疏散应急预案”;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落实教职员工岗位消防责任;学校还规定“定期召开消防安全会议”,及时反馈学校消防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及时处理。

学校对消防安全创建工作实行了分级、分部管理,分别与各处室、年级、级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其他岗位负责人签订了消防安全创建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了消防安全创建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加强检查加大投入,及时更换维护消防器材,为学校的消防安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我校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我们严格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配齐配全必要的消防设施、消防设备。今春,我们在学校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旧对消防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检修、更新灭火器63个;检修消防栓48个,其中室外消防栓1个,检修消防水带、水枪48套;新增应急灯16个;新增疏散标志28个„„

三、全面落实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努力提高学校的“四个能力”建设工作。

(一)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地震逃生自救,会引导学生疏散”

为了确保校园安全,我们每月进行疏散逃生演练和灭火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意识,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大家自觉地遵守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形成人人关心防火、人人重视防火、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局面,并将培训和疏散演练纳入日常考核,使大家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学生安全疏散,当火灾来临时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人人都是消防 防员、人人都是救生员,教师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安全有序的进入安全地带,在确保全体学生安全转移后老师才能离开火灾现场,最后撤离火灾现场的是灭火小分队和领导干部。

为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疏散逃生的专业性,我校特邀请区消防大队汪东炜大队长和祁参谋、吕参谋、科技局王辉局长等专家领导对我们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二)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

我们十分注重对师生的消防宣传培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一是通过学校消防安全创建领导小组坚持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例会,强化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分析问题,讨论措施,布置工作。

二是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先后聘请区消防大队、科技局、民政局等单位专业讲师进行专题讲座,树立大家的消防意识,提高疏散逃生的应急能力。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四个能力”的相关内容,达到“四懂四会”要求,即(四懂)懂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扑救火灾的方法,懂逃生的方法;(四会)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

三是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掌握基本消防安全知识。同时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增强消防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

四是组织师生利用“119”全国消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等重要的日子搞消防演练、社会调查、走向街头或社区进行义务消防宣传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地震防灾及消防知识。

另外,我们还在每层楼口安装了应急灯,设置了安全出口逃生标志,每层消防设施器材如消火栓、灭火器等部位都张贴了醒目的标识。我们用这种贴图、温馨提示等形式营造一种氛围,以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几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努力提高硬件建设,不断加强防灾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确保了校园安全零事故。2011年10月,获“襄阳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殊荣。

篇8:地震安全演练的意义

中国的地理位置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亚欧地震之间, 破坏性地震频发, 属于世界上地震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作为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前期的准备工作特别困难等特点, 决定了其必然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项内容。所以, 平时的演练对学生来说十分的重要。学生平时进行地震紧急疏散时, 由于没有真正地震的环境, 很难进入角色的练习, 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地震现象, 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不容易复制, 学生缺乏在地震中的逃生经验与技能的训练。使用虚拟现实技术, 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 人们在科学技术创新路上的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目前, 虚拟现实技术涉及了多个领域, 比如:军事方面、航空方面、建筑方面、医学方面与娱乐方面等等。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特征。 (1) 沉浸性, 就是使人们犹如身临其境, 和现实的环境能几乎达到相同的效果。 (2) 交互性, 在虚拟现实的环境里, 对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对实验做出的反应的回应性。 (3) 想象性, 在虚拟现实世界里, 环境是可以根据实物制作的, 但是也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制作模型, 因而可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基于虚拟技术的这些特征, 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可以感受到和现实世界一样的效果, 而且可以对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进行复原, 这个是在真实世界无法比拟的优势。[4,5,6]

基于虚拟现实的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模型理论基础

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紧急疏散模拟演练系统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情境, 这个情境是对现实环境的虚拟仿真, 这个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高度一致, 具有沉浸性, 可以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高度真实感, 学习者在虚拟再现的情景中通过互动的方式亲身体验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远比通过教师的描述及各种符号表征的间接体验要深刻的多, 能够达到更深的学习体会, 更有利于意义建构, 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单纯的理性认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也为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的上述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地震紧急疏散系统中克服了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 而且提供了新的设计与传输教学的思路与途径, 这对传统教学是一种改革。[1,5,6]

2 本文通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紧急疏散模拟演练系统的研究, 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如图1

2.1 房屋建模

Multi Gen Creator是美国MULTIGEN-PARADIGM公司推出的专业实时仿真三维建模软件, 它能满足模型在实时运行中的真实感和实时渲染的关系, 具有强大的多边形建模、矢量建模和地形生成集成功能。由于其具备强大的建模功能, 在实时仿真领域有着世界领先地位。Creator具有优良的操作界面以及强大的建模功能。Multi Gen Creator是一套高度逼真和高效的VR三维视景开发工具, 其场景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分层结构存储, 能快速地实现实时场景的绘制.Multi Gen Creator提供了强大的建模功能, 由单个模型最后, 放到制作好的场景中, 集成一个虚拟的场景, 预期学校模型包括教学楼、道路等。

2.2 地震模型建立

为了使场景中的环境接近地震中房屋的震动频率, 使学生在场景中感受到真实的地震环境, 达到有效的地震模拟演练的要求。

本文使用了人类记录的第一条记录的地震波El—centro, 人类第一次捕捉到的最大加速度超过300 Gal的强震记录, 其时间间隔为0.02秒, 持续时间为30秒, 其数据记录下来的为2688个, 其部分数据如下:

利用vega和VC++6.0S实现建模场景的虚拟化, 部分源代码如下:

利用真实的数据, 地震模型在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 使学生的演练更够达到预期的结果。但是, 这个数据是真实地震中的数据, 放到虚拟现实的场景中, 房屋的震动就偏移太大以至于失真, 所以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原数据中, Wmax=3417, Wmin=-2631, 如果要在场景中达到真实地震中的效果, 就要找到这两个数据的中间值, 重新定义中间值, 假设中间值为m, 那么m为:

设置在场景中能见到的活动范围为a, a值可以随时根据场景中的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文中, 暂定a=1.0, 那么定义完后

在VC++中进行数据的处理, 部分代码为:

2.3 人物的建模

在人物建模方面, 应用Di-Guy软件包, 它可以完全的集成到PRESAGIS公司的Vega Prime工具包中, 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增加人物特征的工具软件, 每个人物可以根据简单的指令在环境中漫游。DiGuy自动地给人物提供相应的特征, 而不需要动画师的处理。甚至在人物运动的转换中, 也可以提供自然的运动和无缝的转化。通过API函数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虚拟人物的行走、下蹲以及其他活动, 并与视景驱动软件VEGA实现了无缝集成, 具有简单、逼真、快捷的优点, 极大简化了应用系统开发, 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使用VSK (visibility perception knowledge) --DBI (Belief Desire Intention) 智能体来进控制人物的动作, 在虚拟的地震环境中, 每个人物是一个Agent, VSK逻辑是对处在特定环境中的Agent的信息特征进行推理的一种多模态逻辑, 使用VSK逻辑, 我们能表示环境中客观真的事物, 在环境中可以访问的信息以及Agent借助感知器能感知到的信息, 最后还能表示Agent真正知道的信息。BDI逻辑是对Agent的信息特征进行描述和推理的一种模态逻辑。具体实现的简单流程为:

2.4 下一步工作总结

(1) 完善地震模型, 使虚拟的场景与真实的地震环境相近;

(2) 对人物进行编程, 完成交互。

3 总结

进几年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 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 人们的生命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地震中如何避免非地震因素造成的伤害, 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就格外的重要。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了虚拟紧急疏散演练模拟, 力图解决时间、人力、无力等矛盾。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进行演练。目前本文解决了, 地震场景如何更加真实的问题, 以及, 提出使用新方法VSk—DBI智能体, 把每个人物看成一个Agent, 学生在进行演练的同时, 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8, 153.

[2]屈勇.基于信息技术的情景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李石磊, 梁加红, 柏友良, 陈凌.Di-Guy中人体动作生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 2008 (10) .

[4]苏建明, 张续红, 胡庆夕, 等.展望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仿真, 2004, 21 (1) :18-21.DOI:10.3969/j.issn.1006-9348.2004.01.010.

[5]刘光然.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篇9:如此事故演练没意义

现在很多石油和化工企业都开始重视安全事故演练。但是笔者发现, 在一些单位的应急事故演练中,事先设计好的痕迹太重,违背了应急事故演练 必须具备的实战性、全员性、针对性和紧急性,常常演变成一场宣传秀。

这些企业的事故救援演习的作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派经过训练,身体素质好的少数职工参加演习演练,而其他职工由于得不到演练机会,一旦碰到突发事故就会显得缩手缩脚,反应迟缓。二是在演练时提前准备。比如演练还没开始就拔掉了灭火器的销子,打开消防水炮的压力阀等等。三是演练项目单一,缺乏针对性。比如前一段有的企业发生过硫化氢泄漏事故影响较大,那么就只进行硫化氢泄漏的应急演练。不能在对本单位的重点要害部位认真进行危害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应急演练。四是降低演练难度,对细节要求不严。在应急演练中,如何正确使用氧气呼吸器,如何正确佩带防毒面具,以及如何准确判断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和其它急救措施等等,像这样必须注意的细节往往要求不严格,不能做到在事故演练时人人过关。五是很多单位的演练只在白天进行。

上一篇:话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作文汇总下一篇:论小煤矿采矿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