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2024-07-15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共8篇)

篇1: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徐颂军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州510631)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也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实质是利用农村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个农村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吸引游客,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初级产业导向提供加工、服务的三级产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维护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繁荣农村的作用,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已将旅游业作为发展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省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广东旅游业都有积极意义。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和形式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期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新生事物,是自人类步入工业时代和规模化的“大农业”出现后日益兴盛的一项产业。当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面临萎缩,为此,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机。早在80年代,台湾的旅游农业就已经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的一大选择,且誉满亚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来,以及旅游热潮和休假日的增多,这一新型的旅游项目,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利用休息日去近郊农村旅游已成为都市人的一种享受,发展融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的时机已日趋成熟。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和风土人情差异很大,耕作制度、海洋水产渔业类型也不尽相同。这对发展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光辉的前景。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依据经营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公益性项目,如景观绿地、生态片林等。二是市民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市民农庄等。三是企业化经营项目,如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花卉公园、休闲农场、森林公园等。近年来,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据统计,广东省主要农业旅游已有景点14处,类型较多。广东已经建立的观光农庄如英德茶趣园,租赁农庄如韶关劳莱恩牧场,农业特产节如增城荔枝节,农业大观园如深圳青青世界,田园化农业如中山海上庄园,花卉植物园如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

因此,农业生态旅游是具有生产的多态性、经营的灵活性、环境的优美性和突出生态

1环境保护的特点。它可通过农场自然美景、人文资源、风土人情和自己亲身参与劳动来吸

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享受田园自然风光和体验农业劳动乐趣的同时,从中学到农业科学

知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二.广东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及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很快,成为国内旅游大省。广东优越的旅游大环境

是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很好的基础条件。

(一)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区位优势

广东省是我国大陆最南的省份,是我国的南大门。为世界最大陆地和海洋交界部位,它北靠南岭,面向海洋。东邻福建,西连广西,北接湖南、江西,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

省相望,南部紧邻香港和澳门,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

等国遥遥相望。全省海陆兼备,陆地面积17.8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海

域面积17万km2,约占全国海洋国土面积的5.3%。广东省为全国著名侨乡,华侨、华裔

众多。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基本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使旅游交通网络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广东毗邻港澳,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可

进入性强,为广东提供了广大的客源市场。

广东城镇人口多,居民生活消费和文化水平较高,据1998年统计,广东省城乡居民

收入已达到5184元,一般已进入小康水平,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基础。由于城市

污染与现代生活中的工作繁忙,人们都想回归自然、体验一下“天人合一”的高尚享受。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效益不断冲击生态效益,人们迫切希望搞好

生态环境,避免污染环境,希望吃到无公害的食品,呼吸到新鲜空气,协调环境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二)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前提。广东地处南亚热带季

风气候,地势北高东低,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南部有滨海平原、丘陵和台地,珠江

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是本省主要平原。主要河流有西江、东江、北江和韩江。北回归线横

贯本省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随纬度向北逐步降低,由24℃左右减到19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500 mm以上。

广东省四季常青,植物种类繁多,经济植物也很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热带作

物以橡胶、香茅为主,水果品种达270多种,其中以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橙、柑桔、阳桃、黄皮等被誉为岭南佳果。经济作物以糖蔗、花生、黄麻、红麻为主,是我国主要糖

蔗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黄麻的主要产区。经济作物产量较大的还有烟叶,茶叶以及蚕桑。

还有很多特有的药用植物,如阳春砂仁、高要巴戟、德庆何首乌、肇庆芡实、广州广藿香

等。广东的海域辽阔,江河众多,南海水产鱼类达400多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自

然条件,为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广东的生态农业也很有特色,近年来各地都重视无公害生产,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

性循环,如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基塘生态系统,即将原来的传统的桑基鱼塘的生态系统模式

发展成为“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等模式,使陆地的经济植物生产与

水域的塘鱼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重视生物防治,保护益虫益鸟,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这些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生态资源是发展广东农业生

态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其他如湛江一带的热带作物,椰子、槟榔、剑麻种植基地的热带风

光,潮汕平原的精耕细作,粤北山区农林结合的乡土景观,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和文化传

统都有很多诗情画意,以吸引游客流连忘返。这些都是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三)广东省农业区域性特色明显

广东省农业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各地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尤以珠江三角洲特色农业

最为发达,也是广东省旅游最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收入占全省的90%。

各区的区域性特点为:

1.本区农业发达,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22℃,一

月平均温度13℃。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南澳有天然的鸟岛,海鸟

种类多。潮汕平原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区,耕作技术高,水稻高产田多,蔬菜、野生蔬菜和

海鲜产品也很多。饮食文化独特,传统的潮菜有野菜配菜的食俗。这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有利。粤东区梅州雁洋茶园、蕉岭茶场、梅州石扇金柚果园等也很有地方特色。

2.粤北区本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多,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21℃,一月平均温度9~10℃,温度比其它区低,境内多溶岩地貌。

粤北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广东最高峰石坑

崆、“中华第一阱洞”的通天箩“地下森林”、金鸡岭红层地貌风景区、乳源大峡谷奇观、佛门圣地南华寺等。此外还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华南虎、猕猴、金钱豹、穿山甲、广东松、丹霞梧桐等国家保护动植物。可以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

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

发展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3.粤中区本区是农业发达的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塘鱼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

地和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也是广东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珠江三角洲是本区核心,平

原面积占4/5,沿海滩涂约120万亩。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基本无霜。盛产甘蔗、荔枝、龙

眼、香蕉、阳桃、番木瓜等。顺德一带传统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式驰名国内外。

目前本区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最多,有依托三高农业示范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顺德龙

江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安生态乐园、中山海上庄园、深圳青青世界、番禺横枥现代化观光

农园、从化荔枝庄园、三水的万亩荷花世界,以及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珠海农科奇观等。

可以高科技农业、水乡农耕、花卉水果、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等为主题。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珠海三大经济中心,发挥区位、资源、客源市场、旅游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一些生态农业大观园、高科技农艺园、水果观赏采摘园、花卉中心、休闲渔业等。

4.西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所属各市县。本区以沿海丘陵台地为主,有多个死火山口。光、热条件优越,为广东省最温暖的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这里是广东省主要油、糖基地,又是全省热带作物基地,其中剑麻、橡胶等热带作物种植较多。适宜种植的热带作物还有可可、椰子、油棕、腰果、咖啡、胡椒、香茅、芒果和菠萝蜜等。农村景观颇具热带风情。

本区海岸线约占广东的1/2,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旅游基础较好。其中湛江、茂名的热带农业生产规模较大,高州县的荔枝比珠江三角洲要早熟20多天,有“全国荔枝第一县”之称。雷州半岛的水热条件很适合热带农业景区的发展,因此,可把湛江至徐闻国道两旁建成具有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的绿色长廊。此外,本区还有丰富的土特产如化州桔红、德庆何首乌、高要巴戟、肇庆茨实等名贵药材。

从广东省提出的旅游“大区域”观念的作用看来,湛江可发挥海洋和农业的生态优势,茂名工业和水果的特点,阳江的山地和海岛风情,形成“西三角”来拉动当地旅游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珠三角”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

因此,从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看来,粤西应立足当地农业热带性强的特点,把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注意农业旅游环境的建设,发挥本区热带地理位置和海岛众多的优势,开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海洋水产品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3结论

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应根据当地农业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农业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规划布局,使农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区域农业旅游的特色。因此,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方向之一,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成为发展广东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

(二)在发展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开发时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和制造,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

(三)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农业区域性的特色,避免重复布点,这样才能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郁文,广东经济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骆世明等,农业生态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徐祥浩、徐颂军,奇花异木和国家保护植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5、徐颂军,广东山区经济建设与生物资源保护问题的探讨,热带地理,19996、徐颂军,二十一世纪游客走向森林,人民日报,1999年10月

作者简介:

徐颂军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旅游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和著作11本。

篇2:广东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

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

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

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

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注释:

篇3:广东从化吕田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从化, 是广州市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是广州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战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北优”发展战略的主要区位, 由于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 北回归线经过从化太平镇, 被赞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森林之城”。吕田, 是从化农业发展条件最优越和生态环境最好的镇之一, 位于从化的东北部, 是广州市的北大门, 距广州市区115km, 下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 总人口3.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879户, 2.77万人。

2 吕田发展生态农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2.1.1 区位优势

吕田位于广州市区周边地带, 是广州的水源涵养地和后花园,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极容易得到广州中心城区的科技、资金、市场、人才、信息等发展资源的辐射和带动。

2.1.2 生态环境优势

吕田是绿色生态旅游胜地, 素有“生态吕田”的美名, 先后荣膺“广东省绿色名镇”和“中国绿色名镇”的美誉。全镇总面积392km2, 辖内山峦起伏, 古木参天, 四季如春, 林地面积达337km2, 森林覆盖率达82.1%。吕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 有低纬度、高海拔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多种地形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生态农业发展。值得注意, 吕田是广州水源保护地, 为保护流溪河源头的水源生态及全镇的绿色生态环境, 镇内近百家大小矿山已于5a前被彻底关闭, 且今后将严格限制工业发展, 转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关键词已迅速登上了吕田的历史舞台。

2.1.3 农业发展优势

吕田农业发展基础好, 拥有耕地面积22km2, 其中, 水田13.8km2、旱地8km2, 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南药为主;镇内有小规模的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大中规模鱼类养殖以及家兔圈养;吕田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引进了狮象东升有机菜场、水埔非洲菊花卉场、丛园铁皮石斛、桂峰兰花基地等一大批名优绿色企业, 花卉、有机水稻、优质水果、禽畜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立了三华李、砂糖桔、豆腐和腊味4个行业协会, 进一步提高名优特产知名度, 逐步形成规模生产, 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每年种植0.67km2油菜花、1km2紫云英等生态观光性植物, 将沃土工程与观光旅游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再次, 吕田已成功发展了一大批名优品牌农产品, 如安山枇杷、桂峰三华李、新联大芥菜、份田番薯等, 吕田腊味、腐竹、冬菇、冬笋、冬蜜、桂峰山茶、杨梅、花卉、有机大米、有机蔬菜、金银花、铁皮石斛等农副产品也独具特色, 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产品收成, 品种繁多, 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能。

2.1.4 生态旅游优势

吕田紧紧围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以从化“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 已建成和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有国家AAA级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广州蓄能水电厂旅游度假区, 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森林公园与高科技工厂美好结合的旅游度假圣地;有漂流为主的大型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响水峡漂流生态度假区;有观光农业为特色的综合性生态休闲旅游区———吕田香蜜山果庄和正在筹建的广州市蝴蝶谷森林公园项目;还有健康疗养为主的综合商务度假区———生命谷项目。此外, 镇内还有广州母亲河———流溪河的发源地海拔1085m的桂峰山、海拔1036m的鸡枕山, 石灰岩洞、马鞍山岩洞、狮象岩洞、钟古岩洞、连麻鸡寨等风景迷人的自然景观, 以及狮象、小杉旅游村和特色农家乐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的人文景观。

2.1.5 社会环境优势

吕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是从化北部的交通枢纽, 交通便利, 105国道由南向北贯通全镇, 镇内即将有大广高速经过;水电资源丰富, 年发电量4550万度, 电网覆盖率100%。吕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 有从北 (吕田) 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三村村;有从化县委成立地, 素有“小延安”美誉的革命老村———塘基村 (解放后成为从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有从化县革命政权吕田乡人民政府、从化县人民政府旧址所在地———吕田墟等, 23条村 (居) 中有17条是老区村 (居) 。近年来,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从化发现吕田狮象遗址, 出土了许多同时具有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石峡文化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石器、陶片等文物, 为研究两个区域史前文化交融提供重要资料。吕田形成了风味浓郁、别具一格的健康山村饮食文化, 有“广州豆腐之乡”和“美食吕田”的美称, 嫩滑的山水豆腐、美味的腊味、清甜的大芥菜、肥而不腻的大肉等众多健康美食远近驰名, 享誉珠三角。

2.2 劣势 (Weakness)

2.2.1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落后

主要体现为:产量不高, 效益较低,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种养技术落后;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 缺少稳定的销售渠道, 存在一定程度的滞销问题;农业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 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 市场信息不灵, 市场需求预测不足, 存在一定的盲目生产, 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此外, 特色农副产品如桂峰三华李、安山枇杷、新联大芥菜、份田番薯、腐竹、腊味等产品普遍缺乏深加工和品牌经营, 产品附加值不高, 经济效益不显著。

2.2.2 生态旅游开发水平不高

吕田生态旅游开发缺乏顶层设计, 资源整合与错位发展重视不够, 存在建设盲目无序、特色不明显的情况, 生态、景观、人文资源未形成合力, 没能形成集团优势和高标准旅游区域, 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要求。目前吕田的旅游产品主要是原生态的观光旅游产品, 游客基本上仍然以休闲度假、观光为主, 文化体验、乡村俱乐部、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严重缺乏, 产品结构单一, 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 游客逗留时间短, 参与程度低, 综合消费少, 不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经济效益低下。此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建设速度慢, 基础设施差, 接待条件简陋, 接待能力低;人才极度缺乏, 管理水平低, 服务质量较差, 游客反映强烈;市场意识不强,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2.2.3 住宿、餐饮业等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由于商贸业、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吕田住宿业发展也比较滞后, 只有少数几家的中低档宾馆和旅舍, 缺少与旅游配套的各层次需求的酒店, 如接待能力较好的酒店和星级农家乐。同时, 餐饮业的发展也比较滞后, 缺少用餐环境好、有特色的饭店, 虽然发展了一些乡村农家乐, 但经营管理普遍粗放, 表现为经营内容单一、管理方式简单、宣传推广不足等。以上两方面也是造成吕田对游客长期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机遇 (Opportunity)

当前, 要紧紧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按照推进广州·从化副中心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充分发挥吕田作为从化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特有生态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后发优势, 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发展高端旅游业, 打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区、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区两大功能区。目前, 从化规划将吕田打造成为生态休闲养生区, 吕田已经确立了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强镇”的发展定位, 作为该镇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此外, 吕田位于广州的北部, 可结合广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农业发展规划, 发挥广州市农业科研资源优势, 加快农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时, 吕田地处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农业开发战略部署的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 可争取一定的省级财政及政策支持。

2.4 威胁 (Threat)

吕田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周边存在较多较强的竞争对手, 如增城区、新丰县、佛冈县。周边县区近来都非常注重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 宣传推广力度较大, 知名度也较高, 因此, 游客的旅游选择较多。而吕田的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 生态、景观和人文等资源未形成合力, 社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业界知名度较低, 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强。

3 吕田生态农业发展定位与意义

3.1 关于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3.2 吕田生态农业发展的定位和意义

综上分析, 吕田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优势和极好机会, 因此, 本人认为吕田的发展定位应为:建设生态农业镇。主要发展板块有: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 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 绿色循环农业 (立体农业) , 休闲生态旅游, 农耕文化传播与现代农业体验。发展目标是:科技吕田、生态吕田、知名吕田。其中, “科技吕田”即实现农业科技在吕田的集聚, 努力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发展现代种养业、示范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吕田”即按照“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综合开发”和“错位发展”原则, 加大自然生态景观开发力度, 打造绿色观光休闲农业,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建设精品乡村旅游基地;“知名吕田”即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业科技品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有机产品和休闲生态旅游品牌以及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品牌, 不断提高吕田在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生态休闲和红色旅游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对促进吕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是吕田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是吕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出路, 是发展从化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富民强市的重要途径, 是广州市和广东省特色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从化推进城市副中心和建设生态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是吕田争当建设“生态从化、休闲从化、幸福从化”排头兵的战略选择。

4 吕田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4.1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

充分利用吕田的区位优势, 引入广州市内、外部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优质发展资源, 承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成果, 大力发展现代种子种苗业及植物保护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及防病防疫技术。鼓励现代种业公司落户吕田, 鼓励科研教学机构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和示范推广基地, 建立和发展优质种子种苗交易服务平台, 同时, 建立和发展植物保护研究与服务中心, 建成植物保护科技服务平台。鼓励畜禽育种、动物饲料等农业科技公司落户吕田, 建立动物防疫研究与服务中心, 建立畜牧养殖育种示范基地、优质家禽孵化研发基地、生态鱼塘养殖基地, 建成动物饲料、疫苗、繁育、防病防疫等科技服务平台。

4.2 发展现代种养业

充分利用吕田良好的农业基础, 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要素, 引入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和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 减少生产废弃物,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将吕田努力建设成为广州市“菜篮子”重点基地和广州市吕田名优特产配送中心 (站) 。具体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做好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耕作条件,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业, 加快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引导农民学习种养技术;围绕产品销售做好市场及渠道建设, 建立稳定的蔬果等农副产品营销渠道, 积极发展“农超对接”、高端会员制配送直销, 同时, 配套建立大型的仓储及冷藏中心, 努力建设广州市北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村, 支持和引导成立各类生产专业合作社, 积极推广“公司 (合作社) +商标+农户”、“合作社+自办企业+商标+基地+农户”等新型产业经营模式;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加大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涉农龙头企业著名、驰名商标争创力度, 标准化种植适合加工的水果和蔬菜系列, 并大力发展配套加工和流通, 增加农民和村社集体收入。

4.3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针对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和竞争力弱的问题, 应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发展农副产品高品质精深加工。积极引进有资质的企业和鼓励村民集资创办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特别是发展名优特产的加工、包装、保鲜和储藏,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企业强化品牌农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改善滞销状况, 努力打造一批吕田头酒、大芥菜、豆腐及豆制品、桂峰山茶、腊味等“名、稀、特、鲜”农副产品知名品牌。

4.4 发展体验农业

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 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 经过规划与建设, 使游人体验农业及农村生活, 达到休闲、观光、娱乐目的的农业经营。吕田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农业种养基础, 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村民集资开发体验农业项目, 科学规划开发, 完善配套, 建设体验农场或园区, 同时, 多方合力推广, 吸引广州市城区及周边城市居民前往体验。城市居民既可以乘坐专线班车或自驾前往体验或观光游览, 既可现价交易采摘新鲜蔬果, 又可“做地主”租地自行种植或委托农民种植, 还可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特色民居住宿。此外, 应努力将体验农业项目打造成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普教学基地和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基地。

4.5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吕田生态环境优美, 靠近广州城区, 又处于广东北部生态圈内, 非常适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除开发一批自然生态景观以外, 还可以考虑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形成一批品牌“农家乐”, 建设精品乡村旅游基地。具体思路是:按照“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错位发展、综合开发”的原则, 通过引进或开发的方式, 开展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设, 如蝴蝶谷森林公园、生命谷、绿道等;完善综合配套设施, 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不同层次需求的酒店旅业, 同时, 规范当地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与社会推广, 发展口碑好、高品质的特色农家乐;整合资源, 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城乡公交客运网路建设, 不断优化村镇的医疗卫生事业, 努力缩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差距;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 加强新农村发展规划和建设, 加大泥砖房改造力度, 消灭“空心村”,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根治“乡村病”,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示范带动, 优先开发部分条件较成熟的旅游村, 打造旅游名片, 树立典型, 加快推广生态农业发展。

4.6 示范现代设施农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重点推广温室大棚、水肥一体等先进的农机和设施, 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 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 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 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是农副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 实现农副产品的反季节上市, 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可考虑在吕田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 用于高价值农副产品种植、家禽养殖和花卉栽培, 并对游客开放, 可供游客承包种养、观光学习、现价交易采摘, 示范推广现代设施农业的同时, 又可以打造成旅游观光和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5 完善吕田发展生态农业的配套

5.1 要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协调工作机构

邀请广州、从化有关部门为指导单位,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努力建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服务平台, 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服务, 优化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环境。同时, 加快建设物流服务平台, 提高全镇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5.2 要积极建设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引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 建立产学研发展联盟, 提高全镇农业科技产品及农副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5.3 要加快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服务平台

为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副产品的检验检测和标准化生产的咨询与技术服务, 实现安全生产监控。鼓励各农副产品生产主体和行业组织建立行业标准数据库, 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

5.4 要大力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开展行业信息情报分析和技术信息情报服务工作, 为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市场供需对接信息服务。做好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培育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篇4:广东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广东农垦;现代农业;AHP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18-04

广东农垦隶属于农业部,是一家以从事南亚热带特色农业为主,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集群式集团公司。垦区的农业生产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现已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建成了多个大型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名优产品基地。但作为广垦多家生产性企业原材料供给的后方腹地,当前面临较大的供给缺口。要提高垦区农产品的产量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如对垦区未被利用的荒地进行垦殖,又如广东农垦在泰国、马来西亚购置土地建立橡胶生产基地;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即增加“三高”作物①的种植量。但是,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也不能全部种“三高”作物,广东垦区今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值得思考。

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分析

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能,实现高效产出,创造高收益。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过讨论。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Mdlo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促进技术进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和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现代农业的发展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机械技术型模式、生物技术型模式以及机械生物技术型[1]。

另外,曾宏(2011)围绕生态农业和木本农业两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途径和方向[2]。曹俊杰(2009)提出了5种适合东部沿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别是产业化和开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工农互补型农业发展模式、多功能和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高新技术和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融合型农业发展模式[3]。广东农垦实现农业现代化,采取何种模式,要根据垦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二、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模型建立

(一)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环境的改变等等,这些影响指标无固定结构、影响因子非常零散,不容易把握。针对其特征,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homas L.Saaty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所谓AHP法,就是将众多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聚合,形成一个递阶结构,接着对同一个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比较的结果放入判断矩阵里面,然后用求解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方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相互权重,再通过计算得到影响因素的优劣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做出决策和制定实施方案[4]。

通过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指标的分析,利用AHP方法构建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指标权重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模式选择的结果[5]。利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中的同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表示,“1”表示两者一样重要,“3”表示前一个因素相对后一个因素略显重要,“5、7、9”依次表示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明显重要、强烈重要和极端重要。为了使两两判断的重要程度更精确,则用“2、4、6、8”分别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如果某一个层次有n个指标,即可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该判断矩阵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aij>0,aji=1/aij,aii=1

2.求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接下来,要得出该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重要性的权值,可以根据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x,可利用下述公式求解:

AX=λmaxX

上述公式中: X的分量(X1,X2,……,Xn),表示之前提到的n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相对重要程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本次求解采用“和积法”来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正规化:

,i,j=1,2……,n;

然后,将每一列经过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j=1,2……,n;

接着,将向量=[,……]正规化,得:

,j=1,2……,n;

所得到的x=[x1,x2,……,xn]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有

3.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进行因素两两比较时,采用专家打分法,专家在对因素重要性进行赋值时,也会因为个人偏好及客观事物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干扰,而做出不一定非常准确的判断,以致最后通过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 权值)也可能出现偏差[6]。所以,有必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其中,CR代表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且,λmax为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2所示。

计算一致性比率CR,当CR=0时,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R<0.1时,A具有满意一致性。当CR≥0.1时,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则应予以调整或舍弃不用。

nlc202309040824

(三)现代农业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

各指标层的权重确定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指标层各项指标对方案层中每个方案的影响程度。接着,将每个方案层的各个指标的影响分数与对应的权重的乘积加总求和。最后,按照分值对方案层进行排序,分值最高者即为理想发展模式。

三、运用AHP法进行现代农业模式选择——以NH农场为例

广东NH农场位于雷州半岛南端,居徐闻县中部。全场土地总面积6000多公顷,主要生产橡胶、甘蔗以及一些热带果蔬。“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该厂完成干胶总产5548吨,年均产干胶1109吨;完成工业甘蔗产量53万吨,年均产甘蔗10.6万吨;完成社会总产值6.2亿元,年均实现社会总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081万元,年均利润1016万元;职工劳均年收入1.8万元以上。2012年和2013年,NH农场的总营业额和人均收入都有较明显的提升。

(一)调研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表1),对NH农场五个方面的因素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土地规模因素。2013年年底统计,NH农场农用地74000亩,其中橡胶地13000亩,园地20000亩,耕地41000亩。农业从业人口1231人,劳均耕地约33.31亩/人,劳均耕地规模与全国其他农场土地规模相比略少。场区土地虽然成片相连,但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存在很多坡地,给机械化耕作带来一些阻碍。

2.农业资金投入因素。据调查,2013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88.3万元,年增长率约为1.1%,2012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505.68万元,年增长率约为9.7%;2011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39.26万元,年增长率约为3.6%。近几年来,NH农场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大量的资金都投向了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收紧。

3.农业劳动力素质因素。截止2013年年底,NH农场农业从业人口1231人,其中,大专以上仅6人,占总人数比例不到1%;94.34%的农业从业人口只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

4.科技研发因素。该项指标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和农业科研创新实力。NH农场现有1所独立的农科所,主要研究甘蔗育种,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农科所很难研制新的成果。总体来说,该农场的生物技术和科研创新水平较低。

5.农业机械化因素。NH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是很高,2013年年底统计,场区主要机械设备是农用中型拖拉机,总计26台;无联合收获机。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主要以人力为主,机械耕种面积为20000亩。

(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中各个层次中的因子进行相互间的重要性比较,并根据程度使用1-9的比例标度进行打分。通常是选定10名左右的专家,对其发放相关调查问卷,专家就方案层中每个方案对准则层中各指标的依赖程度进行1-9标度法的比较打分,接着针对NH农场农业经营发展的5个影响因素,即准则层中各个指标进行相互比较打分。然后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甄别和处理,最后得出方案层对准则层各约束条件的判断矩阵(表3),以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矩阵(表4)。

(三)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权重的确定主要运用MATLAB软件,经过计算,各个方案相对A1-A5约束条件的权重表。见表5。

(四)层次总排序

将方案层对各个指标的依赖权重与准则层相应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加总求和。最后,按照总分值对方案层进行排序,分值最高者即为理想发展模式(见表7)。

(五)结果判断与评价

对于AHP法,要注意其运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主观性操作行为,特别是在进行两两因素比较时,其因素重要性的量化很容易随着专家的偏好而发生变化,不同专家给出的结果有可能不相同,所以尽可能为专家们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资料,保证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专家的判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以使最终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7]。从前面测算的结果得知,NH农场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最适合甲方案所提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优先考虑生物技术型的发展模式,通过生物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农业总产值。

四、结论

现代农业的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广东农垦现代农业由于受到多层次、多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农业选择模式未来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要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整体规划、综合考量,运用AHP方法对广东垦区现代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下属各个农场适合哪种发展模式,明确下属农场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力求研究结果和当前农场的生产力水平及发展走势相适应。此外,在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了5种制约因素,且对5种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作了权重赋值,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不足之处在于,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进行因素权重赋值时,未考虑到因素之间的权重值可能随目标层的变化而变化,理应在假设的前提下考察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再者,对5种因素的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如能构建影响因素的一、二级指标体系,会使论证过程更严谨,结论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甫永民,姜法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

展模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9):112.

[2]曾宏,黄翠玉.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世界农

业,2011(11):21.

[3]曹俊杰.我国东部地区几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

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9(1):60.

[4]余志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

价[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1):22.

[5]李芸,张安明.基于AHP法的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

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44.

[6]丁俊杰,许永花.AHP在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16(2):88.

[7]杨晗,姜太碧.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调查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5):122.

(责任编辑:陈 勇)

篇5: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农业规划、科技支持、水利资源及农业发展模式等因素为基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篇6: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黎南华 刘扬真

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八条技术政策。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扩散;强化环保法制建设;防治农药污染;加强地力建设;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革农村能源结构;加强畜牧业废弃物利用及发展生态农业等。

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了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和广东争取提前五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农业生产有一个质量良好、生产力强的环境条件。为此,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在制订技术政策时,应在贯彻环境保护总方针的同时,突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这一指导思想。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的扩散

1.1乡镇企业规划要纳入村镇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切实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形成相应的技术结构及最佳的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在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应优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畜、水产品加工和生活消费品生产以及建筑、饮食、旅游等服务业以及无污染、少污染的其它传统行业。

1.2新办企业要合理布局、合理选址、适当集中,有污染工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对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3农村砖瓦窑、陶瓷厂等大气污染型企业应合理调控厂点布局及生产季节,利用时空控制技术,排放污物应尽量避开农作物的敏感期。

1.4严禁城市企业把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转嫁给没有治理能力的村镇企业。

1.5鼓励沿海经济开发区及珠江三角洲在发展外向型企业,利用外资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而引进生产技术时,宜同时采用省内先进处理技术与装置,省内缺少的,则应同时引进先进适用的配套治理技术,防止污染转嫁。

2强化农村法制建设,促使环保法规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环境治理

2.1位于农村的工矿企业应定期检修排污渠道,不得占用农田灌渠排放工业废水。未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的工业废水,不能直接排往农田。

2.2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往农业环境。对大型污水灌区要定点监测评价,研究环境容量,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的污染。

2.3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工业污泥及城市下水污泥必须按农用污泥施用标准有关规定施用,拼设点追踪监测。

2.4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必须合理堆放,采取稳定措施,防止污染农业环境,尤其对含有重金属和放射性等污染物的废渣应采取可靠的防污染措施。

2.5矿山开发要贯彻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行复土整治和综合利用,以减少占用耕地和水土流失。大、中型国营矿山及集体、个体开发的小矿点均需因地制宜推行复土造田、植树种草、蓄水养殖等上地整治工程,坚持开多少、治多少的原则。

2.6城镇垃圾中废弃金属、塑料、玻璃及多种有机合成制品必须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达到无害化、无污染。要改变城镇垃圾污染农村的现状,农田施用垃圾必须严格按照农用固体废弃物的有关规定堆放和使用。

2.7对已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理。可通过施用石灰提高pH值,降低重金属活性;改变耕作制度,调整氧化还原条件,如对镉、铬、铅、汞等元素可在还原条件下降低其有效性。水稻田可延缓生产后期的排水烤田时间。

对污染较重的农田,应根据污染类型调整作物布局,选择低富集性作物。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农田应改种非食用的棉、麻、花卉等经济作物或作非农用地。3防治化学农药污染

建立健全相应的病虫革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预测预报和检疫技术水平,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预防方针。大力推广和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病虫鼠草害的综防配套技术,积极发展和利用抗病虫品种和抗自然天敌的控害技术,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近期内重点抓好大面积水稻综合防治示范和甘蔗、柑桔、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综防示范推广。

3.1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技术,严格贯彻国家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防止在引进或试验新农药过程中的污染。

大力开发研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近期内重点是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桔红蜘蛛、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示范推广工作。并加强昆虫病毒、增产菌、水果保鲜剂、B-t制剂的研制、推广及安全使用。

3.2改变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购销及使用相脱节的现状,健全农药销售及管理制度,建立废弃农药包装材料和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处理制度。

4坚持有机和无机肥料相结合、用地和养弛相结合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针,加强地力建设

4.1大力普及因土配方施肥及氮素调控、钾肥育秧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因偏施氮肥产生的土壤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4.2改进化肥生产的工艺技术,提高氮、磷肥和复合肥的产量和品质,防止磷肥中混合镉、氟、砷、汞等有害元素;认真研究稀土微肥生产和施用技术;确保不发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创造条件逐步使氮磷钾肥供应和使用的比例趋于合理,使氮磷钾肥有效成盼比例逐渐达到1:0.28:0.32。

4.3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闲地制宜,大力提倡和推广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冬绿肥秸杆还田、合理轮作和套种间种技术,发展饼肥、厩肥、堆肥等多种有机肥施用技术。

5保护耕地、山林、草场及其生物资源

5.1村镇建设及矿山开发、交通、水利、工厂、民用及旅游设施的建设,均应坚持少占耕地的原则,防止大规模开发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禁陡坡开荒,山区垦植宜采用反倾斜睇田(地)开发技术;开垦果园、茶园、药园及其它开发性生产均要兼顾生态及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防止自然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现有水上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制订治理规划,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2扩大植被,绿化广东。珠江、韩江三角洲要实现农田林网化;粤北、粤东水上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贯彻山、水、林、田、路相结合、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低洼积水及珠江三角洲水网区可因地制宜发展基塘生态系统,通过水陆相互作用和系统内多样化的循环和复杂的结构,促使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

6改革和发展农村能源结构

6.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大力提倡农户、专业户、联合体、畜牧场利用家畜粪便及农

业废弃物发展沼气。

6.2大力研究推广节柴灶,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实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

7保护和发展牧草资源,加强畜牧业废弃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

7.1禁垦草山、草坡和过度放牧,提倡合理放牧,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牧草,保持和改善草场的再生能力,促进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

7.2禽畜养殖场应对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开展综合利用,并建立健全饲料管理监测制度,以防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转入人体。

8发展生态农业

篇7: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探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业大省(区)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去面对。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贯穿始终。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在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还能为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路径。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同时创造一个优美生态环境的农业建设模式。它是农、林、牧、副、渔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2]。

1.1 生态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生态环境的基础仍很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2 生态农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益和不造成破坏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成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所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生态农业既是建设和谐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绿色农业,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优质、安全、生态的需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另外,发展绿色农业还可以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经济的重要内涵,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农学综合学科体系研究比较肤浅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单一学科的,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较深入的了解,但对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地缓解。但是,资金缺乏仍然是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而且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空缺约为1/2,有个别地区更为严重,资金空缺接近3/4。据专家估计,经济欠发达地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 700~4 900元,如果按6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0 200亿~29 400亿元;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需要贷款的人贷不到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表明:在农村只有不到1/3的农户能贷到款,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5~6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科技支撑力量薄弱 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农业科技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0%,但与经济发达地区50%~60%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远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缺乏像薪柴、沼气、小水电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内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0%左右,比经济发达地区低约10个百分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存在着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新技术一般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百姓的惧怕心理,但也只能达到30%左右的推广率。由于科技推广经费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经营农资维持生计,科技推广工作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乡镇畜牧、经管、水利、农机等站所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乡镇干部“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当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纷纷离乡别土,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严重短缺,致使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致富的迫切需求。

2.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备陈旧、老化 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也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部分地区现有小一、二型水库和大中型水库不少,但是其中的约95%是60、70年代修建的,因而病险水库达1/3以上。农业环境保护设施落后,使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有恶化的趋势[4]。

2.5 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农业的产业化仍然是一个问题。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2.6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比较低 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据农业普查统计资料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中,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程度的占58.9%,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2%,平均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6.9年,只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许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现在务农的劳动力中,大多是老、幼、妇及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差,观念滞后,信息闭塞,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5]。有些地方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这些既制约农民的就业致富,也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3.1 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宣传力度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的零损害;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可操作、可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这种思路,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加强宣传工作,以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全国生态农业的典型事例,真正做到人人知道生态农业,个个重视生态农业;重点宣传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了解生态农业对确保食品品质的重要作用。

3.2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 要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国家的政策性资金投入是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尽力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世界银行贷款、丘陵山区治理资金、扶贫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电站,配套建筑物,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农业。其中主要通过吸引外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资购买土地、森林、水田等进行农业生产承包活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合理设置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具,延伸金融支农的深度和广度。依靠农民自身投入[6]。培养新型农民光靠中央补助是不够的,首先要让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新农村建设或是其他的农业政策,主要目标都必须建立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所需要农民自身投入资金的关键点,就转化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手中有钱了,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另外,对于资金

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3.3 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为: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对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税收优惠等;②给予农机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鼓励这些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扶持涉农企业、民营科技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④通过信贷、税收等方面为农民自身进行科技装备投入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装备的投入;⑤加强对国内外成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引进、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⑥结合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注意发挥市场的力量。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装备方面,政府不要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包干”,这样既不合理又没有效率,该政府做的由政府 做,该市场解决的一定要由市场解决。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具体要求为:①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④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⑤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包括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机械,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扶持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3.5 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必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批覆盖面广、效益好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7]。首先,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协调好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要加强领导,打破条块壁垒,发挥部门合力,变相对分散的投入为相对集中的投入,支持基地、主导产品、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尤其是要逐个对单向产品的产业化研究,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强力加以推进。其次,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的制度化建设。为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农户的作用,有必要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特殊的扶持。再者,下大气力组织力量抓好规划,并逐个对单向产品的产业化进行研究,在产业链上做成具体项目,能自己做的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对外招商引资,不能再去简单地卖原料。最后,理顺产业化链条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农企互利双赢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组织需要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并从农产品加工和销

售中获得利润,农户需要稳定的销售市场并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利润。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利益,才可能实现农企之间的双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巩固和发展。

3.6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民,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观念、敢于接受新鲜事务的新型农民,才是生态农业生产力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化生产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结语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污染、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的利用效率,以创建一个优美、舒适、文明和高功能的生存环境。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相对地环境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等特点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参考文献

篇8:广东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据统计, 广东目前已建立涉农网站近300 个, 主要包括政府类农业网站、科教类农业网站、综合类农业网站、专业性网站和非农业网络的农业专栏。总的来说, 广东省的农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许多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进行农产品政策的宣传, 不具备常规的网上交易功能。现阶段农产品网上贸易主要以网上看货、网下交易的形式进行, 尽管少数几个功能超强的网站可以进行电子支付, 但网上结算很少实施, 因此, 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价值拓展空间。

二、广东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

很多人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思想准备不足, 对网络知识和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清, 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 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人较少。农村基层干部由于工作繁忙和自身素质的限制, 也无暇顾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和电子商务的应用。

(二) 农村物流基础薄弱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产品物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储存和保鲜难度大、运输时效性强等特点。因此, 与其他商品相比, 农产品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农民用品的电子商务活动必然依赖于物流配送体系, 而广东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还不够完善, 功能齐全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还比较少, 虽然已建成了全国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广东国通物流城, 但还不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流通意识在农村还没有普遍树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实物互换流通的潜意识和行为还存在, 加上这些年来农村物流的基础投入非常有限, 因此, 农村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还无法形成规模。

(三) 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水平较低

《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聚类分析》中指出:目前, 广东省内农业网站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以及一些农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网站在提供信息方面, 更多的是企业介绍等基础信息、市场信息, 而供需信息、价格走向信息等则比较少。在网站的功能使用上, 作为样本的40个网站中, 提供信息搜索功能 (含信息、商品服务搜索) 的网站占50%;在更高一级的购物车功能和订单管理方面, 只有17.5%的网站提供此类功能;此外, 有20%的企业网站提供了协同办公 (或OA系统) 功能, 22.5%提供在线通讯服务。综合而言, 这些网站主要以提供相关的农业科学信息和政策信息为主, 着重介绍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等。极个别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登记的网站只包含公司简介、新品推介、经营品种、图片展示和联系方法, 这种网站充其量只是一张电子网络卡片。

三、发展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知识

让农民了解互联网, 学习电子商务知识, 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首先抓好。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什么,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乡镇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 由专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 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

(二) 把三网结合起来, 协调互动

把广电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一起抓起来, 形成三网功能的协调互动, 共同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促成农村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发展。具体来说, 农村的广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应用面广而且相对比较成熟, 可以把手机上网商务信息集散、数字电视商务等, 先行操作, 接着结合万维网络的普及, 接入家庭, 使三网的电子商务内容无缝接轨, 逐步发展。

(三)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设施, 是确保电子商务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 除了网络之外, 还包括物流集散基地、农产品保鲜基地、商品支付平台、交通工具等。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资金投入, 全面展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建设。

(四)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 其设计应具有农业特色, 适合农村特点, 满足农民需要, 还要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交互性, 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 真正让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推销自己的农产品, 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总之, 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事业, 既体现信息化的性质和意义, 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要我们更新观念, 积极投入, 勇于创新, 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需要电子商务, 农村生活需要电子商务, 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电子商务。以广东为例, 从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分析了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和问题成因, 提出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策略方法。

上一篇:一起学习消防知识作文下一篇:大学生该不该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