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2024-07-24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共8篇)

篇1: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疫情防控措施三篇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办法(试行)。

一、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仅开放校园正大门人行通道闸,校内通勤车和校领导及教职工自驾车全部由国际交流中心大门进入,并一律停放在国际交流中心停车场(开门时间为早 7:40 具体根据通勤车到校时间,晚 16:20 离校),其它大门一律关闭,正式开学后视情况开启其它校门。

二、校门口设置检测点,每日配置保安对出入人员进行逐一核查、体温检测、登记。

三、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对入校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登记报告,无湖北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登记,且体温不超过 37.3℃,方可进入校园。

四、开学前师生不得提前返校。如有工作需要确需返校的教职工一律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校园卡等)进入校园,进校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体温超 37.3℃不得进校。

五、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凡需入校办理有关业务的外来人员,须事先联系好学校有关部门,并经有关联系部门确认、出示有效证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校园。

六、驾车进入校园的教职工,车上乘员均须出示相关证件,如有校外人员随行的,应出示有效证件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

七、外来无关车辆、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八、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一律不举办大型活动;加强公共区域管理,体育馆、图书馆一律不对外开放;校内所有自动贩卖机、公用吹风机、公用洗衣机等停止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九、加强宿舍楼门禁管理,学生在开学前不得提前返校入住。

十、学生进校报到后,原则上禁止离开校园。如需离开校园应向本学院负责人报备,并凭有效证件出入,测试体温。

十一、师生在校园内需随身携带纸巾,用于手部清洗后擦拭;外出途中须佩戴口罩,进校时要接受检测人员测温,检查有无发烧等症状,必要时进一步确诊(体温检测超过 37.0℃的人员,实行记录跟踪,同时进行二次检测,超过 37.3℃的人员采取校内隔离观察措施)。

十二、学校服务单位将服务人员名单报备,由保卫处负责按人员信息每日放行入校,并进行晨检,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校。

十三、执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提高校内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十四、与湖北有关联(去过或接触过去过湖北的人)的师生,需自觉居家医学观察 14 天,不要外出、不要到校。

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学校的扩散和蔓延,指导学校(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幼儿园。

二、开学前的防控措施

1、制定预案制度

学校须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成立由校长、党组

织书记任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建立覆盖全员的疫情防控责任制,层层压紧压实全员疫情防控责任。

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精准防控”原则,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完善疫情报告、晨午检、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复课证明查验、教学场所的通风与消毒等制度。

2、开展师生健康排查

学校要建立排查制度、信息登记制度,明确处室、年级、班级管理人员职责,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动向逐一进行摸排、筛查,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

重点关注假期有无到过疫情严重地区(湖北省或其他新冠肺炎持续传播的地区),有无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等,做到追踪到人、登记在册、全面掌控,确保一人一档、一个不漏、一个不少。

通知当前身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一律推迟返校,具体返校时间等候通知。

对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做好排查登记。

要求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必须实行居家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对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开展居家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

3、开展防控教育

将疫情防控知识通过微信、短信、校讯通、校园网等途径发送给师生员工和家长,普及新冠肺炎的特征、危害、传播途径、防治办法等,引导师生假期居家不外出,不走亲访友,不聚会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4、杜绝聚集性活动

学校要切实防范因人员聚集带来疫情传染风险,在开学前一律不得组织到校活动和线下辅导,严禁各类违规补课。

要积极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推进线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

5、做好个人卫生

师生返校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

注意手卫生,未洗手不得触摸口、鼻或眼部。

6、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工作

学校要储备足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剂(漂白粉、医用酒精)、体温计等。

抓紧准备并启用校内(或校外)医学观察隔离场所,落实好人员、物资、经费及处置流程等相关保障。

7、坚决减少出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暂停顶岗实习安排。

对已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律停止实习,由学校协调实习单位做好学生观察与检测。

所有学校学生开学前均须自觉主动居家隔离两周,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正常入学。

各校、各班级要安排专人每天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及居家体育锻炼等情况。

8、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开展学校环境清理工作,将学校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公用水房、卫生间、垃圾桶站等场所的桌椅、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以及地面、走廊、教具等作为防疫消毒的重点区域。

每天及时清运垃圾,清洁卫生死角。

9、做好开学工作预案

每所学校均须拟订开学预案。

围绕开学后的工作,预案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细化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所有活动的时间节点,责任要落实到每个人。

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把开学预案做得具体化、可操作、可落实。

要加强教职员工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

各学校应于开学一周前将开学预案相应报送局基教科、职社科、幼教中心,以便备案审查。

三、开学后的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

学校要组织校医、保健教师及各处室负责人员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各项制度,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

2、开展体温检测

学校要密切监测师生员工的健康状态,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两次监测体温,住宿生在晚间增加一次监测体温,并做好登记。

体温(腋温)超过 37.3℃的发热者,须到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场所进一步问诊,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处置方案和处置流程会同疾控部门另行制定)。

3、开展缺课登记

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在每天下午 3 时前将学生因病缺课信息上报并查明因病缺课原因,预警信息要在 24 小时内完成处置并填写处置表。

对发生发烧、咳嗽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市教体局及疾控部门汇报。

4、引导正确佩戴口罩

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要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5、重点场所要通风消毒

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的通风与消毒,可用含**.*%过氧乙酸或 3%过氧化氢或500mg/L二氧化氯的消毒液,按20ml/m3的量进行空气喷雾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泡腾片配制成浓度为 500mg/L~1000mg/L 的溶液对物体表面(地面、扶手、门把手、课桌椅、体育器材等人体常接触的物体或位置)进行擦拭消毒,作用 60 分钟后开窗通风,每日消毒两次。

卫生间、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或消毒剂。

每日至少早、中、晚打开门窗通风三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学校还可通过安装机械通风设施,加快重点场所空气流通。

6、开展健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稳定师生思想情绪,引导师生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要严格控制参加人员较多的会议、教学科研、文化体育、交流出访、竞赛、考试等聚集性活动。

落实手卫生,推行师生员工勤洗手的防控策略,贯彻落实七步洗手法,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四、发生疫情时的防控措施

1、及时隔离送诊

发现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要求其佩戴口罩,及时隔离、及时报告、及时送诊,并做好相关记录。

送至医院诊治时,做好防护措施,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做好疫情报告

若被诊断或疑似为新冠肺炎患者,学校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疾控部门和市教体局,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和病人的救治,落实卫生健康部门提出的防控措施。

3、协助开展疫情防控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疾控机构出具的传染病防控意见书,学校根据卫生健康部门建议,必要时采取班级或全校停课等措施。

学校应接受卫生健康部门的调查、采样、密切接触者筛查、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反映有关情况。

如有师生员工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学校应安排相对独立的指定场所开展隔离或集中医学隔离,并与密切接触者管理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师生员工健康随访情况和解除日期。

相关人员符合解除条件后方可返校。

4、出具复课证明

师生员工病愈或隔离期满后,须持医院病愈返校证明到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复核确认登记,持有校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回教室上课。

5、加强通风消毒

学校要加强教室的通风,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做好重点场所和物品的终末消毒。

五、应急保障

1、信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2、物资保障

学校要建立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场所,积极筹措防疫物资,确保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手持温度测量仪等基本防疫物资采购、储备到位,为妥善处置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物资保障。

3、资金保障

学校应安排充足的应急资金,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所需。

4、人员保障

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开学后,学校须实行 24 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确保通信畅通,确保应急处置迅速高效。开学前,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将“局领导挂联学校,校领导挂联班级,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挂联学生”三级防控网络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市教育局、市教体局将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准备、落实情况进行验收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3

依据教育部和省市县关于做好 2020 年学校春季开学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开学复课平稳有序进行,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控意识。

2.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

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一)开学前

1.通过学校公众号、QQ 群、微信学校班级工作群等宣传途径,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县关于防控疫情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普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值班和保安人员每天两次体温测试并做好记录,保安上岗执勤必须佩戴口罩,严格控制进校人员。

3.学校制定并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

4.校医提前购置测温枪、体温测试仪、口罩、消毒物品等,为开学前做好充分物资储备,并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台账。

5.疫情报告小组每日按照工作流程按时上报统计报告。

6.开学前对校内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工作。

(二)开学后

1.继续开展防控宣传和监测工作。加强日常监测,班主任负责每日入校晨午检,及时上报学校。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督促和组织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外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3.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并逐级上报。学生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应立即由班主任通知医务室,并通知其家长,校医按处置流程进行处置;教职工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并按照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4.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发病学生及早隔离,学校各班级、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每日回访并记录发热师生身体情况,直至康复。

6.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做好入校人员的信息排查和登记。

7、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三、应急处置流程

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老师,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员工,一日两次测量体温。应急工作处置小组指导班主任、年级组老师、宿管、保洁、保安等人员进行通风消毒。

1.师生入校时

(1)值班人员、校医和保安共同完成师生入校体温检测工作。如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师生,第一时间由校医带领师生到指定的临时隔离室,规范护理(戴口罩、复测体温、信息登记、注意间隔 1 米以上)。值班干部做好登记,并向学校应急处置组相关领导汇报。

(2)值班教师联系班主任,告知相关情况,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3)体温异常教师自驾(由学校专用车辆跟随)或者拨打 120 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医务室对其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2.师生在校期间

学生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第一时间通知校医。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班主任向级部主任汇报情况。级部主任做好登记,向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

学生在就餐期间和午休期间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值班干部和教师按照同样的原则和程序妥善安排好学生。

3.夜间

值班教师和宿管员发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学生第一时间通知校医。督促所有学生佩戴好口罩,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

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值班干部通知家长,同时向学校应急工作小组领导汇报情况。

4.操场

学生在体育课或活动课上出现发热(37.3℃以上)、乏力、干咳、呕吐等不适症状时,体育教师应立即给患病学生戴上口罩,疏散健康学生远离呕吐物。将患病学生安置于操场内的临时留观点,通知校医到操场现场处置。

5.因发热或其他症状被隔离的学生,由教导处协调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好线上学习安排;学校心理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6.学校应急工作组加强与当地疾控和卫健部门的业务指导联系,出现疑似和确诊病例,校医要及时向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疾控中心汇报,学校上报教育局,立即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校医做好随访工作,如患病师生已排除冠状病毒肺炎,需居家休息治疗至康复方可返校。如有疑似或确诊,学校应急工作小组按照卫生疾控部门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置,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和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7.学校根据情况,适时向师生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2020 年月日

篇2: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二、全面掌握师生整体情况。园部以疫情防控小组为主导,班级教师为主要实施者,进一步全面摸排教职工、学生的当前状况,并对全园师生做好行踪和身体的追踪记录,确保身体健康的师生才能入园。

三、全面调查开学防疫物资。在幼儿园保健室的牵头下,全面排查幼儿园所有的物资数量,确保防疫物资按时到位。根据上级指示,暂时按开学后半个月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设置临时隔离室,准备好必要的设施设备。

四、提前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在规定开学时间前3天,做好幼儿园的卫生清扫工作,注意不漏掉每一个角落,在卫生保健员的指导下,每间活动室、办公室、其它教学生活场所均予消毒与通风,以及食堂、餐厅的清洁消毒工作。

五、做好家长返校注意事项告知工作。家长工作组提前做好《告家长书》,园部及班级通过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提前告知返校应注意事项(如严控进园管理、实施错时园门外接送等),确保平稳有序开学。

六、科学做好幼儿保教引导。以班级为渠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家长能力现状,对幼儿放假期间的生活作息和教学进行引导。园部和班级以推送公众号的形式,向家长提供宅家教育支持。

班级疫情防控措施预案

为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效防止传染病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制度。学校严格执行晨、午检等各项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健康状况。

二、追查病因。发现学生有与传染病相关的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胸闷、黄疸等),应当送卫生室,观察学生状况,了解其在校活动路线和其他接触情况。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就诊病历拍照后发给班主任。确因疾病需请假时,需报学生管理部门,由卫生室备案。

三、病假追踪。确因疾病导致缺勤的,要问明病情及去向,家长将学生的病历拍照后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如实报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卫生室,并做好过程跟踪。

四、统计上报。班主任将填写好的晨、午检统计表签字后交卫生室。卫生室分类统计后上报学生管理部门,并将病假离校学生情况存档,同时通过青岛市学生因病缺课网络平台进行上报。

五、人文关怀。加强家校沟通,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治疗情况、学业需求、心理动态,注意做好低龄学生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

六、痊愈返校。学生痊愈返校,城区学校学生需持二级及以上医院、乡镇学校学生需持乡镇中心及以上医院开具的痊愈证明和相关病例原件到学校卫生室确认,校医(保健教师)开具返校通知单方可回班上课。卫生室做好登记。

篇3:气候灾害前后动物疫情防控措施

1 十堰市气候灾害情况

据《十堰市畜牧兽医志》记载, 十堰市自公元982年至2008年以来, 有文字记载的各类气候灾害共计54次, 其中洪涝灾害32次, 占灾害比例59.2%;冰雹灾害10次, 占灾害比例18.52%;雪灾7次, 占灾害比例12.96%;旱灾5次, 占灾害比例9.26%。各类畜禽共计死亡损失达73 132头 (只) , 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2008年1月11日至2月9日, 十堰遭遇历史特大持续降雪低温冰冻天气灾害, 全市共死亡畜禽24 223头 (只) , 其中牛1 727头、猪8 894头、羊1 674只、禽11 713只、兔215只, 倒塌禽舍3 920间、70 600 m2, 受灾农户达6.71万户, 直接经济损失达3 123.89万元。2010年7~8月, 十堰市连续遭受7次强降雨袭击, 致使十堰市暴发历史上第2次特大洪水。据统计, 此次洪灾中受灾动物养殖场 (户) 达10 432个, 圈舍倒塌损毁133 807 m2, 畜禽死亡542 097头 (只) , 其中大牲畜759头、猪33 861头、羊33 483只、禽473 501只, 其它动物493只, 受灾种畜 (禽) 场13个, 死亡种畜禽达3 860头 (只) , 基层兽医站倒塌房舍1 316 m2, 损坏设备141台 (套) , 损失饲料9 198.1 t, 受灾草场约718.87 hm2。据测算, 此次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多元。

2 气候灾害主要成因

2.1 气象因素

本地气候特征是引发各类气候灾害的根本原因。十堰市地处鄂西北, 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山区气候, 全年气候较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冬长夏短, 雨热同季, 光照充沛, 山区主体小气候特征明显, 年均日照1 897.7 h, 平均气温15.2 ℃, 7月最热, 1月最冷。年均降雨量878.6 mm, 平均降雨日数121 d, 平均降雪日数16 d, 最多可达36 d (1974年) , 常年风速0.7 m/s, 夏季风向以东南风为主, 冬季多为西北风。十堰市无霜期为242 d。由于十堰市北有秦岭屏障, 南有巴山阻隔, 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 十堰市南北气候兼有, 为洪涝、干旱、冰雪、暴雨、冰雹等灾害多发地区。

2.2 植被因素

十堰市以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4种主地貌类型, 以及河谷平地、山间盆地2种副地貌类型组成, 而且山脉多为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 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和棕黄壤, 特点是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削深、植被覆盖度低、蓄水能力差。遇雨则易发洪涝、缺雨则易发干旱、降雪则易发冰冻。

2.3 经济因素

十堰市因地处偏僻山区, 由于种种原因, 农业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对畜牧生产投入, 尤其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从而造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许多基层站建设因陋就简, 许多农户、养殖大户以棚为栏、以石为圏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旦发生强风暴雨、大雪冰冻等气候灾害, 极易导致房倒屋塌、栏圈损毁、畜禽死亡等严重损失。

2.4 技术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不够, 加之养殖户 (场) 科学养殖、防灾抗灾的观念不强, 部分规模养殖场选址、养殖小区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常常将养殖场 (小区) 建在河谷、山沟、低洼等地带, 场 (区) 内又未能建有完善配套的防洪等设施, 在遭遇暴雨等袭击时, 只能是束手无策, 亡羊补牢。更有个别养殖场建在无水之山顶, 遇持续干旱, 被迫撤场迁址。

2.5 思想因素

长期以来, 十堰市大多数养殖业主、农户普遍存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 即重视饲养管理, 而缺乏防灾观念。因此在投资建场 (舍) 中, 防洪、抗旱、防冻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造成设施不全, 或不配套。在遇到恶劣气候或灾害时, 导致严重损失。

3 灾前防控措施

3.1 灾前预警

对气候灾害实行早预测、早预警是有效防灾减灾的关键。一是要及时了解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动态与规律。二是在汛期、寒冬等气候危险期间, 加强气候信息的收集、分析, 做好防范准备。三是组织专班, 积极开展本地发生气候灾害的研究与分析, 旨在探索其发生规律, 制定防范措施, 加以预防与控制。

3.2 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灾害应急组织指挥系统是防范气候灾害, 减少损失, 防控灾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传播, 保障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开展动物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目前, 十堰市已建立了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指挥机构, 但尚未建立灾后动物疫情应急防控指挥机构。该机构应以政府挂帅、民政部门负责、畜牧兽医部门配合为原则, 构建稳定、科学、完善的指挥系统。

3.3 完善预案

灾害应急保障按照“防范于未然, 抗灾有保障”的原则, 制定完善规范的动物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灾害动物疫情防控, 并建立经费保障、物资贮备、队伍建设等。经费、物资、人员三者应纳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范畴, 整合资源, 节约高效。

3.4 总结规律

一是积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 开展对已发生灾害后动物疫情发生规律和灾后防控信息的搜集、分析, 掌握动态, 总结经验与教训, 制定防控措施, 为灾后有效防控动物疫情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借鉴国内外灾害防控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 结合十堰市实际, 及时补充完善应急防控措施, 不断提升防控能力与水平。

3.5 更新观念

大力强化广大养殖户、农户防灾抗灾观念, 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害损失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广泛宣传有关气候灾害的危害性, 对广大养殖者晓之以害, 引起重视, 增强防范意识。二是大力普及有关防范、减轻灾害的科学技术、防控措施, 提高其防范灾害和抗灾自救的能力, 做到早防早控。把灾害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 灾后防控措施

4.1 启动预案, 监测疫情

按照灾害程度, 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 并按照预案的具体规定、要求, 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开展灾后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灾后动物疫情监测主要包括疫情调查、疫情分析、灾情评估, 及时组织人员逐户逐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启动各级兽医实验室监测工作, 根据疫情监测信息, 迅速做出疫情分析报告, 提出灾后动物疫情防范措施。在抓好灾后动物疫情防控同时, 要采取综合措施, 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4.2 死尸处置, 消毒灭源

组织人员按照国家规定, 对灾区死亡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到对病死畜禽不能扑杀、不准转运、不准出售、不准食用。死尸处置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且做到操作规范, 严禁违规违法处理死尸。应急预备队应立即赴灾区开展消毒灭源工作, 并重点做好水源、圈舍、环境、器具等及时、全面、彻底的消毒。

4.3严格检疫, 紧急免疫

对灾区外运的动物、动物产品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定期休市制度, 严防动物疫情传播与蔓延。在确认灾区稳定安全前, 暂停境外动物引入, 并对引入动物实行预防免疫, 对发现可疑疫情应按规定报告和处理, 严格查物验证, 严防疫情传播。对灾区动物实施紧急免疫注射, 以防范重大动物疫情暴发与蔓延, 保证灾区动物养殖安全。灾后动物抵抗力一般会有所下降, 须切实加强动物饲养管理, 提高营养水平, 改善饲养条件, 对畜禽加以精心饲管, 以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降低疫病发生几率。

4.4开展自救, 灾后重建

篇4: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特征;加强麻疹接种;减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18-0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溃疡、黏膜及皮肤出疹。麻疹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应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发病逐年下降。但近几年来,全国麻疹疫情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3年,湛江市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全市确诊病例有996例,开发区麻疹12例,占全市发病的1%。为了探讨控制及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数据来自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信息科。按照《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1]的要求,符合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确诊为麻疹病例。

1.2麻疹抗体监测方法 依据《麻疹诊断技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麻疹IgM抗体阳性11例;1例未采集血标本,临床诊断1例,共报告12例。

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 麻疹发病分布 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二个街道办,每个街道办有6个社区,其中有五个社区为城中村,总人口约6万人。流动人口比较多,约7000多人。从2011年9月份起,湛江市卫生局将开发区划分归湛江农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负责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开发区2011-2012年均无发生麻疹病例,2013年全市五县四区都出现麻疹暴发疫情共有996例,发病例数之多位广东省前三位。开发区报告12例,其中乐华街道办4例,占发病的33%,泉庄街道办8例,占发病的66%;6例属城中村,6例属城市社区;有2例是一个家庭姐弟患病,占发病例数的16%,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发病风险。

2.1.2 年龄分布 麻疹病例<8月龄有5例,占41%;8-23月龄2例,占16%;2-8岁3例,占25%;>20岁以上2例,占16%。发病年龄分析,以<8岁以下儿童为主共10例,占83%;有2例为成人麻疹,也是这次麻疹的特征之一。

2.1.3 时间分布 1月1例,2月1例,5月4例,6月4例,7月2例,以5-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1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3%。

2.1.4 免疫史 有麻疹或麻风免疫史的仅1例,占8%,无免疫史的8例占66%,免疫史不详3例占25%;8例无免疫史中有5例是因年龄<8月龄,不符合接种年龄,有3例是9-11月龄符合接种年龄但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3例免疫史不详中有2例是20岁以上成年人,1例是3周岁流动儿童,均无法提供证明接种过麻疹疫苗。

3 讨论

3.1 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疫情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爆发为主。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管辖的地段存在免疫薄弱点和对流动人口儿童信息掌握不准确,致使麻疹免疫空白的易感人群随年累计;另一方面是全市麻疹爆发疫情严重,传播机会增加,据调查有10例都是患病前到过医院或诊所治疗感冒,和麻疹患者一起接触过而被感染。早期传染源的发现和隔离病人对控制麻疹疫情扩大有重大作用。

3.2 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全年共报告麻疹12例,报告发病率为0.2/10万,以5-7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共10例;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组发展的趋势,成人发病2例占发病的16%,可能与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及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使其成为易感人群。这部分人群又因缺乏母传抗体而使新生儿成为易感人群。出现麻疹爆发疫情可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麻疹疫苗 。无免疫史的8例占60%,免疫史不详的3例占25%,说明麻疹的基础免疫还存在相当严重问题,亟需加强对适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即使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一旦有麻疹病毒介入,未接种麻疹的儿童和免疫失败的儿童仍会感染发病,因此必须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的及时性,并保证接种质量,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之一。

3.3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控制麻疹的策略 :

3.3.1 进一步加强对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接种,提高麻疹的免疫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尤其重视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工作,接种单位要定期到管辖的街道办、社区调查,及时掌握儿童的信息,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3.3.2 针对35岁以下无麻疹免疫史的成人,重点是农村入城务工的农民、初、高中学生等给予接种麻疹疫苗,预防成年人麻疹发病。

3.3.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做到对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的防控和患者的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病例的发生。

3.3.4 积极开展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主动配合我们做好麻疹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s]2013-04-08

篇5: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为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防控工作要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快起来,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坚决配合打好全省疫情防控总体战。根据国家和省市区疫情防控通知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采取措施如下:

一、构建防控工作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

XXX

中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校长

XXX

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区委纪委第九派驻组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各部门负责人。校长为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直接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防控工作的具体责任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和督查督办。

长:

XXX

副组长:

XXX

XXX

XXX

成员:

XXX

XXX

XXX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保处。

2、组建专项工作组

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工作组,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做到严防死守,切实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不漏掉每个环节、每一个人。

(1)

教学组

长:XXX

员:XXX

XXX

(2)宣传组

长:XXX

员:XXX

XXX

(3)防控组

长:XXX

员:XXX

XXX

(4)保障组

长:XXX

员:XXX

XXX

(5)督查组

长:XXX

员:XXX

XXX

3、构建网络,联防联治

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内部防控工作网

络和由学校、XX

区教育局、XX

镇政府、XX

医院等组成的外部防控工作网络,做到无缝对接,及时收集和报送相关信息,随时关注师生健康状况。学校明确信息报告人(德育处XXX

主任),及时按要求向有关单位报送信息。

4、制定方案,完善制度

制定完善“两案九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联防联控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复学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通风、消毒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两案和九制”要全面细致,具体到所有环节和流程,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二、常态化防控工作措施

1、信息摸排到位

所有师生一律严控外出离

XXX,所有人员外出按照“必要再外出,外出必报告,批准再外出”要求,教职工外出必须报经校长室

XXX

副校长批准,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外出必须报经

XXX

校长批准。逐一核实全体师生疫苗接种情况,确保开学前要做好所有人员疫苗接种凭证的查验工作,督促应接尽接。对未接种疫苗的师生进行排查,要弄清未接种疫苗的原因,填表造册,临时聘用人员未接种疫苗不得使用。由德育处建立教职员工和学生假期行踪、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机制;定期向师生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汇总学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家庭成员等信息,逐日收集学生的体温情况、有无发热咳嗽等症状、主要活动区域疫情状况等信息,做好记录并上报。德育处负责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全覆盖排查,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精准掌握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教职员工、学生的分布情况,精准掌握每个教职员工、学生返校前

天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要精准掌握每一名确诊及疑似师生的康复情况,“一人一案”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保证返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覆盖的健康监测。(负责部门:德育处)

2、防控措施培训到

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开学前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全体师生员工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要求所有教职员工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控的政策、制度、方案、技能和工作流程。采取校干包挂年级、班主任包挂班级的形式落实防控相关职责;按年级、班级对师生进行体温监测,并做好记录;做好食堂安全监管,提前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开展安全操作培训,体检和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班主任、医务、食堂、宿管、保洁和安保等人员,就体温测试、发热症状处置、食堂就餐等方面进行应急处置演练,确保所有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负责部门:安保处、德育处、总务处、年级部)

3、物资储备到位

总务处按要求储备足量的红外额温仪、口罩、消毒液(片)、消毒器具、洗手液(或肥皂)、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等防控物品。为师生提供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按每40

人设

个水龙头的标准,设置足量洗手池、水龙头,并保证

小时有水,同时配备必要的洗手液、纸巾或吹干机等设施,在醒目位置张贴“七步洗手法”,指导学生正确洗手。(负责部门:总务处、德育处)

4、设施设备到位

在教学楼前设置师生员工晨午检体温检测区,并用警戒线隔离,确保学生在进入教室前完成体温检测。在篮球场设置隔离观察区,配备足量的体温计、消毒液、应急药品、器械等疫情防护用品;安排经过培训的医护、安保、保洁等专人负责。(负责部门:德育处、安保处)

5、落实途中防控教育

利用学校微信群、QQ

群、告学生和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告知师生员工出家门前应佩戴口罩,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物品;返校途中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

小时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放置有盖垃圾桶内。接触公共物品后不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及时洗手消毒;学生和教职工离开校回家前,洗手后佩戴口罩。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洗手消毒,对钥匙、文具、水杯等随身物品进行消毒,把外套放到通风处。(负责部门:德育处)

6、坚持晨检午检制度

德育处和教务处每天要密切监测师生员工的健康状态,坚持晨午检制度。安排班主任每天对学生进行

次体温检测,安排年级部对教职员工进行

次体温检测,并如实做好记录。走读学生和住在校外的教职员工进入校园前都要进行体温测量,上下午各测量

次;住在校内的教职员工,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各测量

次;住校生起床后、午休前和晚就寝前各测量

次。如发现学生和教职员工出现发热发烧等症状,立即上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并按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处置。(负责部门:德育处、教务处、年级部)

7、做好监测统计上报

每天班主任准时统计学生报到情况。坚持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制度。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对因病请假和未报到的学生要逐一落实并做好记录,由校卫生室汇总后上报区教育局,同时上报江苏省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负责部门:德育处、年级部)

8、积极宣传防控知识

开展宣传科普活动,普及科学防疫知识,积极引导师生做好自我防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1

米线等常态化个人防护措施不松懈,提倡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家庭私人聚会聚餐控制在10

人以下,自觉保持良好健康生活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提倡师生节假日在家和工作地过,要求师生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餐,家庭聚餐不超过十人。严格落实“双十四”制(即对于从中高风险地区的来人和与来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要按照先集中隔离十四天,然后再居家隔离十四天)。教育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课间

分钟打开门窗通风,走出教室活动;住校生起床后打开宿舍门窗通风,整理内务,保持宿舍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按“七步洗手法”严格洗手;放学回家后,正确洗手并对随身物品进行消毒。(负责部门:安保处、德育处)

9、注重环境消毒消杀

房间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

次,每次

20-30

分钟)。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办公室、洗手间、等公共活动区域配备洗手液、消毒剂,每日加强通风、清洁消毒;做好接触频次高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公用教室课桌椅表面等)、校卫生室、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重点环节的预防性消毒工作;对学校公共场所及垃圾桶站每天消毒要不低于

次,做好消毒记录并公示;学生在校时,每天要多次对卫生间消毒;学校专用室场(如电脑室、室内体育馆等),要求每进去一批学生前就要消毒一次。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分开,避免混用。(负责部门:德育处、总务处)

10、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严格校门进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师生入校一律核验身份、检测体温并佩戴口罩,发热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学校;坚持“非必要、不外出”,因公务、疾病等特殊情况确需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校内一律不会客,外来人员确需入校的,必须测体温并记录,查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记录,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出入时间。学校门口张贴健康码、行程码的二维码,以便扫描核验。(负责部门:安保处)

11、加强集体配餐管理

加强对教工和学生配餐的监控管理。食堂从业人员(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等有关人员)均应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应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做好餐具和餐桌椅的消毒工作,每日至少消毒

次。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严禁采购活禽(畜)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负责部门:总务处)

12、认真清洗消毒餐具

餐具用品须按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

分钟或采用食具消毒柜等消毒方式,也可用有效氯

250mg/L—5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餐(饮)具清洗消毒后妥善存放在餐用具保洁场所并保持清洁。(负责部门:总务处)

13、严格实行分餐制度

采取分年级分时分段就餐,学生就餐时值班人员提前到位,督促学生就餐排队时应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前后两人间距不低于

米,排队时应佩戴口罩,进食前摘掉口罩并洗手。就餐时应使用食堂高温消毒后的餐具用品,或使用清洁消毒后的自备餐具。尽量错峰就餐、分散就餐,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减少人员交谈,餐后及时洗手。配餐时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营养。(负责部门:总务处、年级部)

14、密切关注宿舍管理

学校对学生宿舍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夜间每个宿舍楼均有值班人员在岗在班,时刻保持通讯畅通,确保学生有异常情况,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到场。如出现疑似疫情症状,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进行应急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专人负责学生公寓及公共区域清洁,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发放卫生习惯手册,做好引导。宿舍出入口应安排人员控制进出人流。住校学生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接触不相关人员。外出应规范佩戴口罩。(负责部门:总务处、德育处)

15、科学安排体育锻炼学校引导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学生应坚持做好课间操,分批运动的办法,避免大规模人员聚集。课间休息时,师生要多喝水,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避免过度运动大量出汗。(负责部门:德育处)

16、严防人员扎堆聚集

教师上课须佩戴口罩,与学生保持安全距离,使用随身扩音器等设备,对教室课桌椅间距进行调整,避免学生之间近距离扎堆上课。学校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严格按照组织五十人以上的聚会必须向教育局报备。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

米以上,定时开窗通风。会议结束后对场地、办公桌椅进行消毒。负责部门:办公室、德育处、年级部)

三、发热病人处理及疫情上报处置流程

发现有发热(腋下温度超过

373℃)、咳嗽等临床症状的学生,按如下流程操作:

(1)班主任要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并报告给信息报告人(德育处

XXX

主任)和校长,由校长安排专人(年级部、班主任、校医)将发热学生送到

XXX

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与学生家长做好对接。同时要求送诊人员和学生以及家长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2)信息报告人(德育处

XXX

主任)对本校发热等有临床症状的学生,做好学生因病缺课情况登记,并于每天下午

4:00

前上报到

XXX

省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同时将发热人员调查统计情况上报校长室和

XXX

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箱:XXXXX@163com。

(3)班主任要保持与生病孩子家长联系,及时跟踪病因和病情。

发现当天发热病例增多,有流行趋势,校医要立即报告校长,并电话报告教育局疫情报告人

XXX

老师(联系电话

XXX)。

发现有发热、咳嗽、胸闷、乏力、浑身酸疼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的学生。按如下流程处理:

(1)校长立即安排专人(校医

XXX

穿防护服)将学生带入学校隔离观察区(隔离观察室)。

(2)校长迅速上报到

XXX

政府、定点医院报告,同时上报

XXX

区教育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XXX

主任(联系电话

XXX)和疫情报告人

XXX

老师。

(3)学校配合区级卫生防控专家组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并按照疾病隔离、消毒操作要求,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断传染源,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学校从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的学生进入隔离观察区到卫生防控专家组到达学校之前,要按照

XXX

区中小学防控新冠肺炎隔离观察区设置和使用指南做好各项防控和自我保护工作。

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学校新冠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在区卫健委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防控及应急处理工作。

学校教职工出现类似情况参照执行。

四、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措施

协助开展疫情防控。根据区卫健委出具的传染病防控意见书和疫情防控需要,采取班级、年级或全校停课等措施。学校应接受和配合区级卫生防控专家组的调查、采样、密切

篇6: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一、宣传引导。

班主任开好线上学生会或家长会,正面宣讲疫情防控要求,让学生、家长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当前实施线上教学,是为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为了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管控等工作,切断病毒传播链,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面清零后,学校将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适时组织学生返校复课。

(每班上交线上学生会或家长会的资料记录:文稿、照片。)

二、心理疏导。

针对摸排出的重点对象,精准做好心理疏导,稳定心态。组织摸排所有学生、家长情绪心态,准确了解思想动态,尤其是居家无人看护,心理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家长,要重点关注。

(要建立人员名单,学校留存备查,请即刻统计并填写下发的在线表格。)

三、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充分体谅和关爱学生,倾听学生心声,让学生讲讲一天中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事,给与学生更多语言、行动上的关心,营造乐观积极的班级氛围。

篇7: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加强我市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紧四方责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周密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和多病共防,按照“四早”防控措施,加强学校师生员工核酸检测,完善校园疫情应急处置方案,科学、稳妥、高效处置校园涉疫情况。严防疫情输入校园,严防疫情在校园扩散,严防校园疫情外溢。

二、工作措施

(一)实施“白名单”管理

各学校建立“白名单”。建立分别以班级、年级、部门、教职工家属、第三方特殊作业人员等为单元的白名单,落实防控措施。各学校摸清校内所有人员(含保安、保洁、食堂员工、校内家属等)、第三方作业人员底数,不漏一人。入校人员实施“白名单”管理,“白名单”外的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学校。

(二)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

1.师生员工加强健康自查。教职员工入校前做好健康自查,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入校前应在家长指引下做好健康自查,凡是有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报告病因等真实信息。凭医院排除新冠证明且发热等症状消失后可返校。

2.严格落实“早检、午(晚)检”。校门口设测温卡点,所有人员进校须检测体温,入校后应立即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消毒;各高校、寄宿制学校应于每日上、下午第一节课前,晚自习后,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门口等进行体温检测。

3.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校医室负责对师生体温检测、健康观察等工作的指导,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学校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在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高校师生在本校的健康申报系统上报)上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日通报未按要求上报的学校。

4.加强师生员工的因病缺勤管理。落实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准确掌握未到校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并及时追访和上报。

(三)家校协同防控

健全家校协同防控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全员参与,各学校对师生员工及家长持续开展“一日常规”等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多形式面向师生和家长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多形式引导家长自觉遵守防控规定,严格开展健康监测,教育孩子做好个人防护,凝聚防控合力,“一日常规”做到人手一册,确保应知应会,共同筑牢师生生命健康安全防线。鼓励家庭储备一定量的新冠抗原检测盒,家庭共同居住人有发热等症状时可及时检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风险事项”向学校报告制度,家长从中高风险地区及国内有本土病例地级以上市返深时,须按照防疫要求做好本人健康管理,还应及时告知孩子班主任。孩子共同居住人粤康码出现红黄码,或有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症状时,参照上述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市外在中高风险地区、有国内本土病例的地级以上市的师生,暂不返校(具体地市,另行通知)

(四)开展校园核酸及抗原检测

各区成立师生员工核酸检测专班,统筹安排校内核酸检测工作,提供返校后每日每校送检上门服务,所有师生员工在校内完成每周三检(周一、周三、周五),不漏一人。后勤、食堂、保安、保洁等岗位人员严格落实每日一检,来自防范区的人员落实每日一检,防范区内的学校所有师生员工落实每日一检。各学校储备一定量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发热等十大症状等人员开展检测。

(五)大力推进疫苗接种

各学校加大疫苗接种宣传引导力度,做好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和保障工作,在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下,大力推进3-11岁学生第二针剂新冠疫苗接种、全市教职员工、60岁以上退休人员及高校学生加强针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实现到点即接、应接尽接。各学校登录“深圳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数据系统中查看本校师生新冠疫苗接种情况,主动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联系,安排专场接种,积极引导未接种疫苗的师生员工尽快完成接种。

(六)加强校门管理

1.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师生员工进入校门须佩戴口罩,核验粤康码、身份信息等,并检测体温。居住在校外的教职员工上下班严格实行“两点一线”,进入校园须凭核酸阴性证明、粤康码绿码、查验行程卡入校。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及时调整校园封闭管理要求及入校核验核酸检测、行程码信息等。保安要做好个人防护,穿着“三件套”(口罩、面屏、手套)上岗。

2.加强各类外来人员管理。外来(访客)人员经学校相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入校时出示核酸阴性结果、粤康码绿码和行程卡(行程卡市外地区标_不得进入),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登记后可入校;外来(作业)人员,“白名单”人员或经批准人员,入校出示核酸阴性结果、粤康码绿码和行程卡(行程卡市外地区标_不得进入),测量体温等可入校;外来(医疗服务、课后服务)人员严格落实亮码、测温、查核酸、戴口罩、登记管理制度,凭有效证件证明进校。

3.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不同年级错峰到校、错峰放学。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不能进入校园。学校应合理划分缓冲区域,避免家长聚集,家长全程佩戴口罩。学校应教育引导学生在上下学路途中做好健康防护,避免人员聚集,尽可能做到学校、家庭往来“两点一线”。

(七)加强进校物品管理

食材类物品设定固定收货区,送货人全程佩戴医用口罩,送货人卸货,将货物放置指定区域,学校固定专人负责,收货期间着防护“五件套”(医用口罩、面屏、手套、防护帽、隔离衣),货物分层摆放,严格落实外包装消毒措施(消毒剂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时间为30分钟)。快递、包裹等一律实行无接触配送,在学校门岗围墙内外指定区域,分别设置快递包裹专用架,分层整齐摆放,门岗保安人员签收后按规范消毒(消毒剂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时间为30分钟),消毒后静置30分钟,再中转至围墙内快递包裹专用架,并建立详细登记台账(包括快递来源地址、收件人、签收人及中转人、消毒人、消毒时间、消毒方式等)。加强进口(入境)物品管理,师生确需购买境外物品的,按照“谁的物品谁负责”的原则,并严格按照深圳市校园境外输入物品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进行管理。

(八)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各学校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传染病高发季节各学校可根据情况不定期开展,按要求严格实施重点场所消毒、通风工作,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的整治清洁活动、厕所革命、控烟禁烟行动等工作;规范垃圾分类管理,定点收集、及时处理废弃口罩等有害垃圾。彻底清理校园红线内的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疏通排水沟渠,消除蚊虫孳生地,全面杀灭有害生物,消除鼠、蚊、蝇、蟑“四害”危害。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坚持多病共防,做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感、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登革热等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和处置工作。

(九)加强校内活动管理

按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减少校园聚集性活动,所有聚集性活动压缩规模、缩短时间、控制人流、保持距离,落实戴口罩、隔位坐制度。举办50人以上活动应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活动期间落实“体温必测、口罩必戴、场所必消、突发必处”,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高校户外运动设施可开放,错峰错时安排,避免聚集。各学校避免师生员工非必要的校际、校区流动和大型聚集性活动、赛事等。

(十)加强校内餐饮管理

对在校用餐的师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食堂送餐、统一配餐、错峰用餐、分区域用餐,尽量避免人员聚集,餐厅餐椅张贴间隔就坐提示,设置隔离挡板,做好餐具消毒。进入食堂前洗手消毒,在食堂就餐排队保持一米距离。学生在班级等区域就餐的学校(幼儿园)应尽可能采取分批次、错时、隔位、不同区域分散用餐。加强对食材尤其是冷链食品的采购、存储、加工等环节安全管理,食品等原材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校外供餐单位送餐人员入校严格按照外来“作业人员”要求标准进校。

(十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学校全员疫情防控工作专项培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开展卫生健康、春季传染病、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专题宣传、国旗下的讲话、团员、少先队员、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广播等方式,加大校园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倡导科学防控,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电梯、就医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人员聚集,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十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方案,帮助学生做好假期和开学的过渡准备工作,中小学在开学第一天上好心理主题班会课,返校两周内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测试。各高校、中小学应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有效筛查,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行高危预警学生校领导包干责任制。对因工作不力、执行不到位、出现学生极端心理事件的学校,将进行通报并追责。

(十三)做好防疫物资及设备设施保障

各学校按要求配备学校疫情防控物资,强化对学校疫情防控相关物资、设施设备的供应保障,按应急状态2周用量储备消耗类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杀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帽子、护目镜、防护服等),并保证2周用量储备供货渠道;适量储备体温监测等设施设备。开学前要对体温仪、消毒设备、洗手池、水龙头等设备进行检查,及时维修更换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洗手设施、洗手液、皂液器、擦手纸等应配置充足、布局合理。做好相关物资的采购、统计、出入库登记工作。加强酒精等消毒物品的存放和使用管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各学校在校门外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和健康观察区,在校内相对远离学生班级及学生活动区域设置隔离室,具备良好通风、采光等条件。一个隔离室不能隔离两个及以上的的患者,避免交叉感染,隔离室不得挪为他用。各高校、高中园须储备一定数量的隔离房。

三、应急处置

(一)在入校检查时发现病例的处置

1.发热等症状病例。暂停病例入校,到校门外临时观察区,校医开展问询查看,并指导学生使用新冠抗原检测盒检测,结果为阴性,通知学生家长并引导学生由家长陪同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优先就诊,高校学生和教职工则自行到医疗机构就诊,学校及时跟踪诊治情况,师生员工发热等症状消失,凭医院排除新冠证明及24小时核酸阴性方可返校。

2.可疑病例。校医开展问询查看,并指导学生使用新冠抗原检测盒检测,结果为阴性,从问询辨别仍有众多可疑点(如家长曾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家长曾为密接、粤康码出现红黄码等),立即引导可疑病例到隔离留观室进行留观,报告社区三人组、辖区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由卫生健康部门安排120救护车送辖区定点医院,采取优先就诊、优先采样、优先检测,进一步排查诊治,原则上检测机构收到新冠病毒核酸样本6个小时内出具检测结果。可疑病例检测未出结果前,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如可疑病例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则按普通发热病例处置。如可疑病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学校要协助和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

(二)在校内发现发热病例的处置

1.热等症状病例。在校医的指导下,使用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抗原阳性时可参照阳性病例的管理启动应急响应与管控,抗原阴性时参照入校检查时发现的普通发热病例处置措施进行处置。

2.可疑病例。在入校检查时发现的可疑病例处置措施基础上,同班级的师生和有接触的师生员工立即脱离可能的感染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和必要的消毒措施后,有序转移至另一间通风、清洁教室继续上课,原则上留在新教室,避免与其他师生员工交叉接触。学校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立刻对原教室进行清洁消毒。

中小学幼儿园可疑病例可同时开展新冠抗原和核酸检测,学生放学前可出具结果,学校要将检测结果告知家长,加强与家长沟通,减少恐慌;

如学生放学后方能出具核酸检测结果的,学校可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判定是否延迟放学。抗原阳性时可参照阳性病例的管理启动应急响应与管控,抗原阴性时学生可先放学回家,并由学校如实妥善告知家长,加强居家防护和学生家庭管理,避免外出,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放学回家后,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由学校及时通知家长,第二天正常返校开展教学活动。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学校第一时间通知同班级学生的家长及相关密接人员,并要求其在原地(家)等候,暂不返校,协助和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

(三)如可疑病例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启动校园全封闭管理,人员只进不出。

2.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班)立即落实工作部署,明确应急处置负责人并向区域应急处置小组(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积极配合病例转运、消毒、隔离、后勤保障等疫情处置工作。

3.协助和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排查等。严格执行密接、次密接人员管控措施,按照疾控机构的要求迅速进行核酸检测场所布置,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安保人员维护现场秩序,全校须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具体检测次?根据卫健、疾控部门确定的频次执行。如涉及多个校区或交流密切的其它学校,视疫情影响程度及防控要求进行调查处理。

4.有储备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学校在发生疫情后应向有涉疫风险的师生、后勤保障人员派发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在校医指导下开展自检。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及疾控机构复核。

5.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做好校内封控区和管控区的管理。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宿舍)、服务上门”管控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

6.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做好病例所在宿舍(公寓)、教室、办公室等疫点及公共场所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7.做好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学校通过微信、QQ群等,密切家校沟通合作,做好正面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关怀、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稳定家长和师生员工的情绪,避免过度恐慌。

8.学校安排好集中医学观察期间隔离观察人员的线上教学安排、必要的生活服务保障等工作。

(四)学校出现密接个案应急处置

学校应准备好“白名单”,一旦校内师生员工中出现密切接触者,学校及时提供相关资料给疾控现场流调人员。密切接触者所涉班级暂停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属于疫情处置应急排查对象按要求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全员阴性后即可复课。校内人员中不属于疫情处置应急排查者可利用新冠抗原检测盒检测排查。

(五)学校出现重点人群个案应急处置

一旦在校内师生员工中出现重点人群,学校应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暂不返校,向所在社区如实报告,积极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管理措施(属于疫情处置应急排查对象的核酸检测纳入“应检尽检”范围)待感染风险解除后方可返校。健康码被赋红、黄码人员,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要求落实健康管理措施。

(六)做好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

一旦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人员只进不出,立即暂停线下教学,有序开展线上教学。配合疾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学校提供“白名单”及来访人员名单等相关资料,供疾控现场流调人员甄别密接、次密接和重点人群。按照疾控要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

(七)“高风险地区”“三区”教育教学活动处置

1.高风险地区所在区学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教学。

2.封控、管控区域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含托幼、托育机构)全部暂停线下教学,居家开展线上教学。托管机构暂停营业,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教学。普通高校、中职学校、高三年级等具备封闭式管理条件的,在校内实施全封闭管理;如不具备封闭式管理条件(如宿舍内没有单独卫生间、浴室等),按疾控部门要求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管理,或尽量减少宿舍同住人员数量,降低封闭管理人员密度。

3.防范区域学校严格管控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含托幼、托育机构)线下教学安排由属地指挥部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研判确定。托管机构暂停营业,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教学。学校严格按照属地防控政策要求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校内严格限制人员聚集,严禁举办跨校和大型聚集性活动,并暂停堂食;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课除外)需佩戴好口罩。

4.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另有要求的,按照属地要求执行。

四、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压实“四方责任”,不断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织密织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防控工作网络,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对于各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干部落实不到位导致出现重大问题或聚集性师生感染的,坚决严肃追责问责。

(二)加强督导检查。落实领导挂点包片制度,举一反三,持续反复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自查。针对检查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目录,逐一对照限期整改。

(三)及时报告涉疫情况信息。各学校出现可疑或感染病例,应在第一时间,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属地卫生健康部门进行报告。属地有关部门接到学校报告后,应及时沟通核实,在第一时间逐级报告市校园疫情防控专班、卫生健康部门及同级政府,直至省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省教育厅)。涉疫学校每天将疫情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市教育行政部门。

(四)强化应急演练。

篇8:虎山镇小反刍兽疫疫情防控措施

为了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工作, 严防本病传入虎山镇, 笔者以及其他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采取了如下有关防控措施, 确保了虎山镇无小反刍兽疫疫情, 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 政府的全力支持

笔者就当前小反刍兽疫严峻地防控形势, 先立即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镇政府出台《虎山镇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并和各村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责任书》。要求各村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本着“尽职尽责、齐抓共管、严防死守、村自为战、场自为战, 坚决杜绝疫情输入”的精神, 充分认识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精心组织, 全面动员, 切实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加强公共场所的整治, 对村头、沟边, 特别是经常乱扔、乱倒垃圾、死畜禽的场所, 要重点进行一次清理;以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新调入畜禽、交通沿线为重点, 扎实开展消毒灭源工作, 保证不留死角, 杜绝隐患。坚决防止疫情传入和蔓延,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进行有关小反刍兽医防控知识培训学习

首先进行小反刍兽疫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和学习, 然后组织全镇全体村防疫员和养羊户, 重点对小反刍兽疫常见的病理变化以及小反刍兽疫防控的形势、防控要点、防控措施等知识, 进行培训和探讨, 发放明白纸《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问答》, 使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小反刍兽疫防控重要性。并和养羊户签订防控责任书, 增强养殖户的自主防疫能力、遵法守法意识, 主动配合兽医技术人员做好防疫和检疫等工作。

3 详细做好排查工作

组织全镇防疫员, 于2014年4月3日至4月6日组织各村防疫员进行小反刍兽疫疫情排查, 经过两天排查, 全镇53个村, 总计排查养羊户171户, 总计3751只羊, 就目前情况未发现异常。于4月10起再次对规模养殖场、集市、屠宰加工场所及养羊大户、羊经纪人进行了第二次重点区域、重点户的全面摸排和监督检查, 同时以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新调入畜禽、交通沿线为重点, 扎实开展消毒灭源工作。截止4月16日, 共排查养羊189户, 羊3859只, 种羊1422只。其中有两户羊有发热、腹泻症状, 经防疫站工作人员多次到户检查和观察, 排除此病;其他户均无异常。

4 做好应急准备和种羊的免疫注射工作

为做好防控工作, 笔者所在的畜牧兽医站协助政府做好《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 严格执行24h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做到责任明确, 人员到位, 联络通畅。立即购进体温表、注射器、稀释液等物资, 为排查和集中免疫注射做好准备。同时组织全镇防疫员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集中免疫注射工作, 截止4月16日, 共计集中使用小反刍兽疫疫苗1100份, 集中免疫种羊1047只。

5 全面做好检疫监管工作

按照要求严禁所有羊只移动和调运, 暂停出具羊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同时加强对贩运人员和市场监管, 对动物贩运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 全面登记备案, 明确告知贩运人员近期禁止从新疆、宁夏及我省高风险区贩运羊及其产品;禁止向外地贩运羊;禁止进村入户收购羊, 严防动物贩运人员传播动物疫情。

6 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上一篇:个人工作反思剖析材料下一篇: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