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

2024-08-20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通用9篇)

篇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执教/张肖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2.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细读三门(大门、贾母处、贾政处),以贾母住处和贾政住处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讨探究法、对话交流法。【课例实录】

一、调查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想做一个调查,完整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位女同学)看过原著但没读完的同学请举手。(有七八个同学)生:老师,看过电视剧的算不算? 师:也算吧,看过同名电视剧的举手。(人数较多,有近一半人数)

师:从刚才的调查情况看,似乎这部小说不太受同学们的欢迎。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激烈的斗争,读起来的确需要耐心。但我们如果沉下心来,走入作品,就一定会有收获。

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以作者的身份来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难以言说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清朝得舆评价这部小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这部小说主题思想深刻,艺术结构严密,人物刻画逼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地读一读。今天,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跟随“导游”林黛玉去参观贾府,主要学习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吧。(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知道《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那么,编者加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改成“贾府迎黛玉”好不好?

生:不好。“贾府迎黛玉”中“迎”是迎接的意思,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的地位和身份。师:用“迎”不好,那你知道小说中哪位人物回贾府要迎接吗? 生:元春,元春省亲时才用“迎”,因为她是皇妃。师:看来你对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了解得很清楚啊。那如果把题目改为 “林黛玉回姥姥家”呢? 生:也不好。“林黛玉回姥姥家”中“回”表示来过贾府,实际上林黛玉是因为母亲去世投奔贾母的,是第一次来贾府,用“回”不恰当。

生: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姥姥家”显示不出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贾府的威严。

师:这个题目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太多温情。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标题又好在哪里呢?

生:这个标题概括了小说内容,简单明了。师:你的点评言简意赅,只是太笼统了,能不能结合小说体裁,具体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呢? 生:“林黛玉”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贾府”点明典型环境,“林黛玉进贾府”标题表明中心事件,写林黛玉的所见所闻。

师:这位同学审题准确,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也是我们鉴赏小说的三个关键。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圈点黛玉活动的主要场所,概括主要事件。(学生速读圈画)生:林黛玉途经宁国府;进入荣国府正房上房,拜见外祖母,见过王熙凤;到贾赦家,见贾赦未得;又到贾政处,见王夫人;接着又回到贾母房内用晚饭,见宝玉;被安置在贾母房内纱橱里。师: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贾府是林黛玉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原来早就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呢?黛玉今天来至外祖母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三、自读解惑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讨论三个问题: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2.黛玉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读讨论,教师巡回辅导。)

师: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黛玉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

生: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连续使用四个“大”字,在黛玉的眼中,感觉到贾府的“大”,突出表现贾府建筑外观的宏伟气派。(板书“宏伟的外观”)

师:门匾大书“敕造宁国府”,“敕造”是什么意思?写它有什么用意?

生:“敕造”,指奉皇帝命令建造,说明宁国府的建造是皇帝的命令,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师: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黛玉到贾母处看到了什么?

生: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表明贾府建筑讲究布局,表现出豪门贵族的气派。

师:这位同学用讲究布局、豪门气派来形容,很恰当。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看作者用哪个词形容贾母居处的?(板书“讲究的布局”)生:用“轩峻壮丽”形容的。

师:“轩峻壮丽”是什么意思?这样形容贾母居处有什么作用?

生:“轩峻”指宽敞高大;“壮丽”指宏壮美丽。所以是高大雄伟、宏壮美丽的意思。生:贾母是一家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描写贾母住处与她的身份一致。

师:那么,作者抓住“轩峻壮丽”的特点,分几次描绘了贾母的住所?具体是怎样描写的? 生:三次。

生:第一次先正面描写,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描写,充分显示了“钟鸣鼎食之家”的显赫气派。

生:第二次用笔不多,通过叙述黛玉在贾母处吃晚饭,巧妙地写了贾母住处的后院。生:第三次是在安排黛玉的住宿时,补写了贾母住所的宽敞,属于略写。

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描写贾母住处,况且贾母也是一家之主,那么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

生:不是。

师:那谁的住处是正内室呢?

生:贾赦处,因为他是荣国府的长子,又“袭了官”。生:我认为是贾政处,对他的住处描写细致。

师:到底哪位同学说得对,我们用小说的内容来证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小说,看看作者如何描写这两个地方的? 生:贾赦住处描写简略,仅仅一句:“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如果是正内室,不会是临时隔断的。生:贾政住处是这样描写的:“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

师:贾赦在荣国府的地位实在让人觉得奇怪。贾赦是长子,又“袭了官”,而贾政是次子,只蒙皇恩“额外赐了个主事之衔”,贾赦的政治地位当然比贾政高得多,但是荣国府正堂却由次子贾政住着,贾赦只能屈居“东小院”,贾母只跟贾政住。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贾政的女儿元春是贵妃,所以皇帝让贾政住正内室。

师:虽然女儿为贵妃,贾政会得势,但是,皇帝恐怕不会插手贾府的琐事吧? 生:贾赦成天饮酒荒淫、巧取豪夺,是一个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纨绔子弟,贾母不喜欢他。生:贾政自幼酷爱读书,勤俭谨慎,人品端正,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大有祖风,深得贾母喜爱。

师:同学们从二人的才能和德行上判断,同时也有贾赦认为贾母对贾政“偏心”,都有一定道理。

师:红学家还有一种看法,我们可以参考:贾政是贾母所生,是嫡子,贾赦非贾母所亲生,可能是庶出。贾代善去世后,贾母仍在,所以荣国府仍由贾母居住,贾政因为是贾母亲生,是嫡子,所以跟着贾母住在荣国府正府。贾赦虽然是长子,袭着官,但因为是庶出,也因为贾母“偏心”,所以别院另住。

师:在黛玉眼中,贾母处是“轩峻壮丽”,贾政处是“轩昂壮丽”,这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处都有“高大”“雄壮美丽”的意思。

生:“轩昂”本指精神饱满,气度不凡。这里用来形容建筑,多了高贵的气质,更有气势,符合正内室的气派。

师:这两个词语本有相同之处,但绝不可以对换。曹雪芹用词是多么的严格,多么的精密恰切啊。

师:我们看看,小说是怎样描写贾政处的“轩昂壮丽”的?(生齐读课文第8段)

生:以特写镜头介绍了“荣禧堂”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皇帝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高贵的社会地位。师:荣禧堂内还有哪些东西体现“轩昂壮丽”?

生: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等,都是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

师:还有,王夫人休息不在正室,而在正室东边的耳房内,房内有什么摆设?为什么要描写摆设?

生:主人的富贵豪华由堂屋进入东耳房,也就是起居室。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美人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贾政住处如此富丽堂皇,摆设华贵,这才符合贾府大家族的风范。师:“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府果然名不虚传。(板书“华贵的陈设”)

师:作者描写贾政的住所时,不惜笔墨地写了荣禧堂、贾政夫妇的起居室、小正房,目的何在?

生:突出显示了荣国府的尊荣显赫和富贵豪华,也暗示了贾政夫妇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师: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其物质生活的写照,也是其精神生活的写照。

师:今天来到西安高新一中,我感到很荣幸。看到学校门口的喜报,全省文科状元和理科第二名都在咱们学校,表明高新一中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当我走进校园,看到美观、整齐的教学楼、实验楼,建筑布局合理;走进教室,看到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实验设备:营造出一个和谐、奋进的环境。这些属于校园环境中哪一类? 生:是硬件建设。师:对,是硬件。

师:那咱们学校绿化、标语、具有特色的文化墙,以及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同学们的彬彬有礼,这一切都彰现着名校的魅力,这又属于校园环境中哪一类? 生:是软件建设。师:一所好学校的校园环境分为硬件和软件,同样贾府这个环境也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描写。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看到了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看到了贾府的富贵尊荣、轩昂壮丽,就是从硬件方面来描写的。(板书的内容)师:那么贾府环境描写的软件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光彩照人,贾母、贾宝玉、王夫人等,穿着都很讲究。

生:守门人不是一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

师:两位同学抓住了贾府主仆人物非凡的服饰,来体现富贵贾府的环境。还有哪些描写属于软件方面的?

生:轿子进入荣府,“一箭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肃然”退出,由众婆子搀扶进去,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可见内外有别,等级分明,礼规繁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等级观念和礼规。

生: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

生:还十分讲究位次,黛玉和探春坐在贾母左边,迎春和惜春坐在贾母的右边。师:为什么这样坐?

生:按照尊卑和长幼顺序坐的,表现封建等级制度严格,仪节烦琐。师:那这些描写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给人一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的感觉。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老师还想说一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这种贵族气质算不算是软件方面描写的呢? 生:算,是从侧面表现贾府的环境。

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是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板书“非凡的服饰”“烦琐礼仪”“骄矜之气”)

四、研读探究 师:这篇小说对贾府的环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也可以说,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描写出来的。

师:作者为什么以林黛玉进贾府为线索,让林黛玉做“导游”来展示贾府的环境呢?如果用别人好不好?(小组讨论)

生:林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听母亲说过“与别家不同”的贾家,比较好奇,所以在描写中有林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生:用别人不好,比如用宝玉、探春等,他们长期呆在贾府,对这些环境都已经熟视无睹了。生:黛玉小心谨慎,观察仔细,对贾府的环境描写会更全面。生:从林黛玉这个角度描写比较恰当,更突出了贾府的与众不同。

师:成功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生:显示贾府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师:《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贾府的特点,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道“历史风景”。最后,衷心感谢西安高新一中的同学们,下课。【执教感言】

如果是平时教学,我可能会有丰富的资料,充足的时间,加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些。但是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只有两小时备课时间,只有一本教材,只有纸笔(写一份教学设计和一份说课稿);没有网络,没有资料,没有智囊团。这是对参赛教师基本功最严格的检测。

我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三方面:

1.挖掘教材,立足文本。课前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不爱读也不会读《红楼梦》,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首先安排了快速阅读,圈点场所,让学生理清思路;其次细读三处(大门、贾母处、贾政处),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在反复阅读中,抓住其中的句子、词语,如比较贾母处、贾政处、贾赦处环境描写的异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挖掘。

2.突出主体,注重合作。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这节课我围绕学生设计问题,设计了合作讨论等环节。注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情境的创设者。我引导学生在答疑中有所发现,锻炼学生的思维。面对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能做方向引导,直至回答正确。3.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问题的设置决定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在“自读解惑”环节,我以三个问题为中心,不断辐射相关问题,既有广度的考虑,也有深度的追问。以贾母住处和贾政住处为重点,由浅入深,由环境描写透视出人物的地位和精神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反思本节课的不足:第一,因为是赛教,担心时间不够,怕学生达不到预设的情境,所以在小组讨论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显得仓促。第二,在学生回答不流畅时,我急于表达,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第三,预设性过多,缺少了自如和丰富。【名师观察】

精选教学内容突显语文本真 曹公奇

一篇课文,特别是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长课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小到文中的文字、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中到其中的事件、人物、环境等文本内容,大到事件背景、篇章结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等,应该说,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但课堂的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尤其是省级教学大赛的课,不可能给你的时间比别人的多。那么,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赢得评委的认同呢? 我以为,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长课文,教学内容可以有许多选择: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和古诗词,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以及有关背景,贾府的环境,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小说的语言特色……虽然学生已经读过这篇课文,但在一个课时内要想全面系统地教学完课文的这些所有内容,显然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首先是找好切入点,选好教学内容,这是赛教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张肖侠老师在赛教时抽到了这篇长课文,她很聪明,根据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选择了“环境描写”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既可以面对整篇课文,又可以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不至于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学习这么一篇长课文。其实,许多老师都将人物描写选作这篇课文重点内容。因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回是第一次亮相,而且人物的出场方式、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很值得作为这一节课教学的内容。但张老师独辟蹊径,紧紧抓住本节课“环境描写”这个教学中心,从对课文标题的比较分析入手,通过三个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贾母处和贾政处环境的比较探讨,使同学们对贾府的环境有了明晰的了解。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服饰、礼仪家规等侧面探讨了贾府的环境氛围,进而探究这些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及意义,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本课的环境描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整节课教学过程,首先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了解学情,以便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再讨论标题,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心--环境描写;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三处重点环境描写的特点;接着又从服饰、礼规等侧面展现贾府的典型环境;最后总结课文环境描写的特点。整节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内容完整。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特别善于设问。她的问题层层深入,针对学生的理解,不断进行追问。在层层追问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对话,研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阅读研讨中获得收益。比如,在讨论了贾母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次数、特点之后,张老师追问道:“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描写贾母住处,况且贾母也是一家之主,那么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引导学生讨论贾母居处是不是正内室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话题转到贾政居处。这样的追问在课堂很多,不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而且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一气呵成,过渡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善于抓住重点的词语品味揣摩,突显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真特性。语文教学,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抛开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语文教学就可能走向“泛语文”、“假语文”的泥潭。比如对标题中“进”与“迎”“回”的比较和揣摩,对匾牌上“敕造”二字的讨论与探究,对“轩峻壮丽”和“轩昂壮丽”的比较与品味等,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始终贯彻于课堂学习之中,也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研讨中进一步理解文意,体悟作者饱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深意。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特别是在教学能手大赛这样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所以,赛教不仅仅赛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更赛的是教师的勇气胆识和教学机智。张老师的这节课,基本采用的还是教师预设提问,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教学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来,再通过研讨对话来解决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另外,在研讨问题过程中,就像张老师自己在“执教感言”中所说的那样,在学生表达不流畅的情况下,教师急于表达,造成了研讨不深入的现象。如果能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研读课文,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学生的学习收获可能会更大些,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当然,这些假设,都要立足于有足够的时间等条件作保证。

徐宪军

篇2:《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

一、课前播放《枉凝眉》,渲染气氛。

二、教学实录

师:“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林黛玉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无疑是曹雪芹为我们精心打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走进红楼。

师:我们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林黛玉初入贾府,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了那些人呢?

生:到过贾母院、贾赦院、贾政院,见到了贾母、三春姐妹、王熙凤、王夫人和邢夫人,还有贾宝玉。

师:非常好。通过林黛玉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我们看到贾府有什么特点呢?

生:从房屋的建筑来看,贾府地位非常高,和皇帝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从贾母、贾赦、贾政处摆放的物品来看,贾府非常的富有,生活奢华。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细致。

生:文中还写到了各色人物,从人物的穿着打扮看,贾府生活奢华。师:这主要是从谁身上看出的呢? 生:王熙凤。

师:很好。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心里也纳闷,众人皆是敛声屏气,这人怎么如此放肆?从这以及后面提到的吃饭两处细节我们不难看出,贾府不但气派奢华,而且礼教浓厚、规矩甚多。

师:大家认为,作者用这么多笔墨来写贾府的环境,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生: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的地方,也是社会的缩影。

师:不错。这就是黛玉所处的环境,也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林黛玉走进了这样的一个贾府,贾宝玉也由此见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也从此拉开了二人爱情的序幕。王蒙先生说:“《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文化,是历史,更是人的性格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的综合体现。”(投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宝黛爱情的缘起——宝黛初会,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描写宝黛初会的文字主要集中在那两个段落?

生:

13、14段。

师:宝黛初会时有个眼神的交汇,在这短暂的对视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呢?

生: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也就是说,两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用李商隐的诗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感觉,表现在二人身上却又截然不同,黛玉是“惊”,宝玉是“笑”,现在老师把它改一改:(投影)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宝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这不符合两个人的性格。师:奥,与性格不符。那你认为两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贾宝玉直爽,有什么说什么;林黛玉很含蓄,不会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可是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你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应该还与黛玉初进贾府有关系。

师:很好。从前面我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黛玉初进这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的贾府,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这儿,是投奔外祖母,是寄人篱下;而宝玉,则是贾母心中的心肝宝贝,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自是说话随意,毫不顾忌。脂砚斋点评道:“一个存乎中,一个发于外。”这一“惊”一“笑”,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凸显,曹雪芹可谓是刻画人物的高手。而这一对视,也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两人的心灵。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在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呢?我们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黛玉肖像描写)

师:同学们推荐你是有原因的,你有一副很有磁力的嗓音,可惜,你预习还不够充分,有的字读的不准,影响了整体表现力。现在听老师读一下,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生字读音。(师读,特别注意“罥”“蹙”等字的读音)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林黛玉?

生:“罥烟眉”写出了黛玉的轻灵之美,“含情目”写出黛玉的多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说明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出她的聪明与才情。

师:分析的相当精妙。我们在读书时,就应该象这位同学一样,沉浸在字里行间,品味涵咏,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师:黛玉出进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在别人眼中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另外能体现黛玉相貌的语句,看一看和宝玉眼中的黛玉有何不同。

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大家看黛玉,更多的是看到她体弱多病。师:还有吗?那位同学还找到有关黛玉肖像的语句?

生:王熙凤说:“天底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说明黛玉长得漂亮。

师:非常好。可是你没注意到后面还有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说明王熙凤是在真心夸耀黛玉吗?

生:不是,是为了讨好贾母。

师:众人观黛玉,大多从长辈的角度去关心黛玉的身体;王熙凤夸黛玉,为的是讨好贾母。从这些地方,我们都不足以了解黛玉。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投影)黛玉之美,只能在宝玉这一知己眼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我们不得不佩服曹公的巧妙匠心。

师:说到这里,我还有一点疑问:宝玉眼中的黛玉,竟没有任何服饰的描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宝玉的马虎?

生:黛玉家境不是很好,衣服首饰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

师: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官居四品,她家中的吃穿用度,自是不能与贾家相提并论,但也不至于寒酸到不值一提吧?(生笑)

生:是因为没有必要写。宝玉看黛玉,注重的是她的气质神韵,对服饰等“俗物”是不会关注的。师:好极了。黛玉之美,不只美在外表,更美在其精神气质,美在她的灵秀气、孤傲气。脂砚斋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物,故不曾看见。”(投影)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更深刻的体会一下黛玉的内在之美。

师: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哥哥心中留下绝美的印象,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请位同学读一下。

生:(读)“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师:概括一下宝玉的特点。生:英俊、多情。

师:可是黛玉以前可不是这么来想宝玉的,在她心中猜想,宝玉“还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生:因为王夫人说宝玉是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说他“疯疯傻傻,无法无天”。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到别人对宝玉的评价?

生:在家中的时候,黛玉的母亲也和他提起过,说宝玉“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师:还有《西江月》两首词中说道宝玉是“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把宝玉批驳的一无是处。同样的一个宝玉,怎么在黛玉和众人眼中有着如此大的不同呢?

生: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师:很好,能具体说说嘛? 生:众人是以世俗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宝玉的。

师:世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应该是——科举及第、光宗耀祖。宝玉“怕读文章”,怕读、厌读的是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爱读的是《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弘扬人性却被世人斥为“淫辞滥调”的禁书。大观园中,他与众姐妹起诗社、咏海棠,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大才子了。

说宝玉“不通事物”,是说他不愿走科举之路,不愿和为官之俗人相往来。《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宝钗劝贾宝玉用心于仕途经济,他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投影)

由此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点上,宝黛达成人生意识上的共鸣,所以说,宝玉是“众人眼中不孝子,黛玉眼中纯情郎”。(投影)宝黛因这份共鸣而开始了一段至真至纯的感情故事,我们在为之感动的同时,也不由得深深担忧:这么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表露出来,宝玉做了一件让大家都不曾想到的是,他干什么了?

生:摔玉。

(播放《红楼梦》视频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宝玉为什么会摔玉呢?(生讨论交流)

生:宝玉说:“家里来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要摔。

师:也就是说,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太想与她一致了,她没有,我也不要了,是不是这样? 生:对。

师:王蒙点评《红楼梦》曾感叹说:“宝玉在贾府,不曾见谁就问谁有玉没有,他不曾为宝钗摔,不曾为湘云摔,不曾为其他姐妹摔,今儿就为你林妹妹而摔。作为读者,你会不为之心动?”

生:“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说明宝玉对黛玉的看重。师:说的太好了。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曹雪芹借贾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这也是违背当时世俗观念的。

生:贾宝玉“衔玉而诞”,所以这玉被众人看成是他的“命根子”,他这一摔玉,是不是也说明他不服天命?

师:你思考非常深刻。贾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更是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已经成为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包袱,束缚着他的自由,所以这一摔,也代表着他对着“天命”的反抗。从更深层次来说,宝玉摔得不仅仅是玉,是与世俗社会的一次直接冲撞。可是,这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生:失败了。在贾母的劝说下,他又把玉戴上了。

师:是呀,宝黛所构建的纯情世界,怎么敌得过污浊的现实世界对他的束缚和毁灭?正如《枉凝眉》中所唱,“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宝黛的爱情悲剧终将无法避免。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在宝黛初会之时还是不明显的,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宝黛爱情的成熟,这种冲突愈来愈激烈。这让我们不由得和曹雪芹一起慨叹,这爱情,是“幽微灵秀地”,却也是“无可奈何天”。

师: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感受到宝黛所构建的纯美爱情世界和外部污浊的现实世界的冲突,一起探究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可是《红楼梦》中的文化,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篇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

整部《红楼梦》鸿篇巨制, 情节曲折, 尤其是其中的众多人物形象, 更是形色各异, 个性鲜明, 栩栩如生, 令人叹奇。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则是作者似贬实褒、烘云托月、竭尽描写之能事, 倾情塑造的最成功的典型代表。纵观全书, 宝黛性格具有许多共同点, 而这些共同点又恰恰正是他们身上最闪光的人性亮点。

他们洁身自好, 决不趋炎附势。在贾府的关系网中, 拥有一个个皇亲国戚、重臣名士组成的庞大群体。可宝玉并不想攀附, 反最怕父亲让他见客, 常借故溜走, 寻机去祭金钏、会琪官、探晴雯, 专心去做一些别人认为无聊而他又认为是重情有义的事。宝玉处事, 无论富家弟子还是贫贱出身, 无论一等豪奴还是下等小婢, 他都同样看待, 不媚俗也不凌弱。

黛玉则更是自然纯真, 不会刻意作秀, 使得元妃看好宝钗定下金玉良缘。她也断不会像宝钗那样, 在金钏跳井后无一丝悯惜只“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说金钏并非是赌气投井, 可能是憨顽失足, 纵然真是生气而死“也不过是个糊涂人, 也不为可惜”。宝钗只用三言两语就让正为辱骂并打了金钏耳光而内疚的王夫人轻松解脱了。曹雪芹也正是用这种钗黛反衬, 多次以宝钗的这种卑劣虚伪, 显现出黛玉的洁身自好的。

他们真诚直率, 决不两面三刀。宝玉的真诚直率在宝黛初会时就让人一览无余。他一见黛玉便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说“虽然未曾见过她, 然我看着面善, 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上来就给黛玉起了个“颦颦”的字。再往下就是摔他那自小不离身的玉, 说“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真乃憨态真诚可掬!类似例事繁多, 可谓举手投足皆可明见。

看黛玉的真诚不造饰更是出奇。她可是无论对主对仆, 都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 喜形于色, 恼形于色, 一切心绪皆形于色。虽说她聪颖剔透, 但又绝不学宝钗样圆滑处事、人见人爱博众人赞赏。更不像熙凤般巧舌如簧、心思深细去讨权贵欢心。以至于枉落下为人刻薄的评语, 反遭人暗算被人嫉恨。

他们出身富贵, 决不骄奢淫逸。妙玉要扔掉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 宝玉善解人意地想让刘姥姥拿回家去换几两银子, 就对妙玉说:“那茶杯虽然脏了, 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 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 他卖了也可以度日。”身为豪门公子, 竟能如此体恤别人, 不挥霍浪费, 委实可贵!我们看到, 他的身边可是美女如云、俊男无数, 而他却又只是像对待艺术品那样地去欣赏、去爱慕、去守护, 不欺凌、不淫乱, 心中只存黛玉这一个知己。“恐黛玉饭后贪眠, 一时存了食, 或夜间走了困”, 伤了身体。见她伤心就“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关注着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而黛玉也是极为珍视这一生命中的知己, “痴迷的, 枉送了性命。”

书中写宝黛们这些方面的笔墨繁多, 在此难以详述, 只略作简要梳理。可以说, 就是宝黛们的这些人性亮点, 才使他们能在那个大家族中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也就由此演绎出了一段令人叹惋的旷世奇恋, 成为千古绝唱。

篇4:《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衡山县第四中学

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 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

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

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

1、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 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

2、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

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 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

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习方法反思: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四、小结

这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学生听的时候饶有趣味,上完后感慨颇多。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她(林黛玉)因出身名门世家,所以高贵; 她因父母早逝,所以寄人篱下; 她因坠入情网,所以痛苦; 她因命运坎坷,所以红颜薄命; 她因排斥世俗,所以被世俗排斥。

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从悲剧中看人物,也能从人物命运中看形形色色的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舍得舍弃,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得。

篇5: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走进红楼梦及第二课时――放映87版《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情节的视频,两个班都是全员全过程专心致志。至于后面几课时讲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时,学生上课明显不积极。这样的情况平日里在十班上课表现最为突出,也是我长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我想这也是十班语文成绩一直赶不上八班的重要原因。平日里,我过分倚重于对话式教学,然而对于性格内敛,语言表达能力略有不足的同学,经常是全程沉默。日后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二、仅对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归纳,引导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借鉴,却忽略了小说鉴赏方法如对人物形象分析及环境描写作用的指导总结。这一点,在课时作业及本单元后两篇小说中会重点补充强调。

三、预设大于生成。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过多,尤其是视频放映及问答对话环节,思路跳跃,内容重复交叉,情景生成的教学打乱了事先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灵活多变,能够打破预设的壁垒,避免将自己的思路及思考凌驾于学生的思路及思考之上。

篇6: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课教学可以此为例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积累,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风格和描写手法上的一些特点,从而使课内阅读课外化,课外阅读课内化。

二、教学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我先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然后简要介绍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关系、贾府各院落的位置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之后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研读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我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语句,并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众人眼里的黛玉。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3、贾宝玉眼里的黛玉。学生通过阅读,较快的筛选出正确的信息。随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理解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由此完成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赏析。

接着赏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宝玉这个人物,作者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在人物出场前,作者是怎样侧面描写宝玉的?这些描写使人对宝玉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2、人物出场后,作者又怎样从正面描写宝玉的?即:在黛玉眼中呈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宝玉?这种矛盾说明了什么?

3、分析体会《西江月》二词,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品评宝玉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方式?

4、这种先侧面铺垫,后正面描写的出场方式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这样,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既充分认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又发自内心地赞叹曹雪芹的大手笔。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把另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交给学生自主赏析,分组点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兴趣阅读交流为主的活动,在第三课时完成。课前布置学生分组选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进一步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侧重肖像描写),课堂上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先用投影示例:

(《儒林外史》对范进的描写)……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

稍作点评后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举例如下:

(《三国演义》对张飞的描写)……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描写)……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水浒传》对吴用的描写)……众士兵见雷横赢刘唐不得,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

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

(《水浒传》对鲁达的描写)……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生结束?但见: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通过阅读实践,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在角色创造时往往通过一个(或一些)人物的眼睛去看另一个人物的“动”的肖像描写手法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好地达到了本课鉴赏目的。

三、反思与讨论

1、把课文当作学习语文的例子。要通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把课文当作“例子”。我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学习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并希望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为实现此目标,我通过学情调查、相关知识介绍等手段,为学生搭建了阅读赏析的平台。目标实现后,再通过学生兴趣阅读交流,由课文宕开,使学生在课外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内对《红楼梦》的阅读在课外有了拓展。这样,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多注意让人物在生动的情节发展中和人物彼此的关系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这一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的达到了本课的鉴赏目的。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应在学生心中留下破折号和更多的问号。

2、让语言成为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学,多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我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篇7: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教师主讲是传统课堂模式,学生活动则是新课程标准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求的课堂呈现,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至于何为合适,则要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①文本情况。文字优美且主旨不甚深的文章适合学生活动,像《祝福》这样的文章,用意极深,故事又离学生生活有距离,其主旨的探究最好主要由教师讲析。当然,这两种教学模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交错使用,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常常如此。

②学生情况。不同年级、不同班型,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会不同,语文素养整体较高的`班级可以多安排学生活动,否则,学生容易乏味;语文基础略差的班级,则要教师多讲,慢慢带,火候到了才能放手,否则,收获甚微。

2、精心选择学生能把握的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是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如贾府的环境,小说的艺术手法,这一回在全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还是应该交给教师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却是可以胜任的。课堂本就是容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只要角度不太冷僻,学生大体能把握就可以让他们去尝试了。

3、学生活动的注意点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不可能让太多的学生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但课堂绝不能只是部分学生的舞台。新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采用先小组讨论再推荐发言人全班交流的做法比较合乎学情

(2)学生分析课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脱离文本,或妄下结论,或避近就远,或胡乱联系。老师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并及时提醒,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3)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空间。

4、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不能缺席。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好四个角色:鼓励者,评价者,引导者,补漏者。

篇8:《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含反思及点评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篇9: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及说课稿

网 中 网

http://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教育点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德育渗透点: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

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描写紧扣中心事件,人物出场的多种方式;

2、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及《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设想: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红楼梦》是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共12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二、解题: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三、《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示如下:

┌贾 敷

宁国公:贾 波─贾代化┤

┌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贾惜春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贾

琏┐

贾 赦

├巧 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贾 珠 ┐贾 兰

史太君│

政┤李 纨 ┘

(贾母)│(王夫人)│ 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敏 ┐

├林黛玉

(林如海)┘

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总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林黛玉

提问:哪些地方体现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2、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P219)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3、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P221)

4、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与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先后不一致。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P212)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P224)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提问:节选部分从几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贾母戏谑的介绍,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不但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飾饰

┌珍宝珠玉──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 服 装

肖像描写┤ “三角眼”

│ “吊梢眉”

└容貌 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粉 面”、“丹 唇”

3、见黛玉:言谈举止表现感情的变化,反映其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继而拭泪—转悲为喜,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

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的母亲:“衔玉所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黛玉眼中的宝玉。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提问: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钟情于女孩子;讽刺热衷功名的人;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教学重难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构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选自《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警世通言》,均属中国古典小说,故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教育点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B、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C、德育渗透点

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 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

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各课时教学要点为:

课前预习:1.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

贾府》; 2.自读《红楼梦》前五回内容;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结合课前预习简介曹雪芹和《红楼梦》;

3.研习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利用第二课时所学知识赏析贾宝玉的形象;

2.分析众多人物出唱的方式及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3.探究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

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二课时展开。

五、教学过程

(一)、引言: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我们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王熙凤、林黛玉。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1、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是怎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2、王熙凤(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分析)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本部分就王熙凤其言、其行、其貌分析其性格,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鉴赏人物的技巧。

1)其言:

①“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故而地位非同一般。同时,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更显她的泼辣及贾母对她的宠爱。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处处迎逢讨好。既称赞了黛玉的美,又没忘讨贾母的欢心,同时又没有忘记博得“三春”的高兴。(一箭三雕,巧舌如簧)

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

——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2)其行:

“笑”——“携”——“打谅”——“用帕拭泪”——“转悲为喜”——“有忙携”

——“亲为捧茶捧果”

——善于逢场作戏,为博得他人高兴,不惜用一切手段。

3)其貌:

参见教材43页“头上戴着„„丹唇未启笑先闻。”

——极力铺陈其服饰,既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和珠光宝气,也暗示她的贪婪和俗气。而“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更写出了她的美丽背后的狡黠和叼钻。

分析总结: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三)、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用其言、行、貌为刻画其性格服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板书设计

黛玉:众人眼中:孤弱、多病、懂礼

凤姐眼中:容貌标志、气派不凡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欢 迎 光 临

网 中 网

http://

宝玉眼中:美丽、多情、极富神韵

生活中:自尊、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自卑与无奈

——多角度、多层次塑造人物

凤姐:其言——泼辣放肆

逢迎讨好

巧舌如簧

随风使舵

其行——逢场作戏

其貌——华贵与俗气、得势与贪婪

狡黠与刁钻

——用人物之言、行、貌塑造人物

(四)、布置作业: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

②我的同学

③我的亲属 ④我的邻居

2、细读课文,分析宝玉形象及人物出场方式。

六、设计说明

《林》是小说《红》的第一次总亮相,其间不仅是有重要人物的纷纷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也是首次亮相。如何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有次序地、适时地出场,曹雪芹做了精心安排。结合单元家学重点,可知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此设计旨在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鉴赏人物的技巧。故本设计重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和鉴赏人物的技巧。学以致用,一则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鉴赏人物,所以设计了“鉴赏宝玉形象”这一练习;二则能将笔下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所以设计了作文练习。此外,《红》名列四大名著之首,代表了古典小说的辉煌顶峰,所以教学本课不仅要让学生学懂此文,还要激起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所以本设计不单重知识性,也注重趣味性。

语网中网 为你提供免费优质教学参考资料,欢迎上传资源共享

上一篇:赞美家乡三句半下一篇:关于大学生求职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