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2024-07-23

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通用8篇)

篇1: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 特征 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徽派建筑本身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建筑的特有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计,选址,结构,布局以及内部装修无不体现着徽州地区的山水特色,风水意愿。徽派建筑基本特色:

(一)马头墙

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的很多了,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如此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加上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那么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亦有“封火墙”之称。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叠落有致的马头墙远观如山岳,使得整个村子与远处的山脉相映成辉,更体现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风格。

(二)院落楼阁与天井

院落布局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屋围合,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审美情趣,这种封闭的院落空间,显得温暖舒适,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与性格。这种民居所吸引人的是其身后所显现的人文精神。

徽派建筑中,家家户户都会存在天井这一结构,有着徽派民居心脏之称。徽派民居因地方有限,不可能有着像中原地区院落那样的庭院,富有创造力的徽州人将庭院收缩,形成了了天井。天井一般的作用是通风之用,也有一家人共聚天井下,畅谈乘凉的作用,基本体现出了庭院的作用。然而天井在徽州人的眼中可不仅仅只有庭院的作用,小小天井,体现出了藏在徽州民居中徽州文化。

我们都知道,徽商的强大实力,然而“士农工商”的地位层次决定了徽商在古代的地位不会太高,徽州人自然明白,所以徽商以为第一生计之外,对“耕为正业,读为正途”的思想使得他们对于子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成就了徽州学术氛围浓重。而天井有着沟通天地的作用,正是暗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徽商对于自己地位的自卑,对于求仕的渴望。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另一方面又受着“重农抑商”的桎梏,天井或许也就成了徽商心里压迫下的一个宣泄口。

天井在风水学中也有着聚财的地势,“四水归堂”即是民居向天井排水,瓦面上的雨水流到天井四周的水枧里,而水沿着锡管流到地下,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与聚财息息相关,因此天井开凿的水池,虽有储水的功用,想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聚财不外泄之意。

天井的存在同样体现着封建礼制和家族观念的思想。天井周围的院落,根据采光性来体现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二层采光较好的作为祖堂,楼下明间作为客厅,是男人们接待客人所在,长辈长子住在一层的卧室,二层采光差的房间作为女儿的闺房,这种格局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遵从的封建等级制度,新安理学诞生之地,这点尤为浓重。

徽州民居以天井为核心,作为一个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家族,如同蜂巢,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的文化。一些大家族,子孙繁衍,扩建宅院自然就形成了豪门深宅。

(三)三雕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粗大部分,这种梁民间亦称之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一般会雕上华美的木雕。三雕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有着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便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额枋等。

三雕的形成有着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其一是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三雕的形成有着牢固的经济支持。其二是当地文风兴盛,毕竟有着“东南绉鲁”的美誉。其三便是不得不为之,我们对比一下苏州园林,除了苏州处平原地区,地大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州园林背景多为高官,封建等级制度下,你一届商人,建造豪华的宅院是为何意?这自然使得徽商在装饰自家屋子时有所顾忌,那么细致秀美,清新淡雅的徽雕自然成了上佳之选。其四则是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因此而使得徽雕艺术达到辉煌的境地。

三雕有别于绘画,以刀代笔,更加需要工匠们对全局视观有所考虑,徽雕艺术折射出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工匠的独有的匠人精神,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文化亦有所助,梁上所雕皆为一时文化所向。

(四)粉墙黛瓦 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在那个黄色为贵,其下为赤、绿、青、蓝、黑、白、灰的建筑用色的环境中,江南地区民居选用黑白为基本色调,显出了一种空灵平淡之美。江南地区采光充足,粉墙的存在使得整个村子显得明亮起来。粉墙黛瓦并非徽州独有,此处拿出来说只是因为个人很喜欢这种配色。粉墙黛瓦,一如江南,安静温润。

(五)牌坊

上次去徽州,并未能看到静立百年的牌坊,然而牌坊却是惠州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民居、祠堂并称徽州古建三绝。

牌坊的历史很长远,春秋战国时便以诞生,开始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变做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另一种则是旌表坊。用来褒扬功绩,彰表忠烈人物的。

牌坊又称牌楼,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徽州原有牌坊1000余座,千百年来,各种原因,现存仅百余座。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是其中的代表作。

(六)祠堂 祠堂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祠堂的地位在古徽州之中是极其高的。祠堂脱胎于宗庙,是家族祭祖开会的地方。

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当然,祠堂的建立也是离不开徽商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

徽商强烈的家族观念造就了祠堂,而祠堂的存在,也使得一地之地,家族更为团结,这或许也是徽商成功的一大原因之一。

祠堂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宗祠,一种是支祠。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特殊情况下会有两座,三座则是没有的。

宗祠一般处于村子中间,比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处于宏村“牛胃”之旁,围绕着整个牛胃,则是村子中地位最高的人。宗祠之中,所祭奠的必然是在整个家族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名人,后世子孙拜祭,瞻仰先人,以为榜样,继而奋发图强,创造了徽州一个一个大家族。

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讲述完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本身显示的是当 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从上面的特征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徽州建筑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儒家那种“天人合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封建观念中即为浓厚的礼乐制度。诞生程朱理学的徽州地区,对于儒学理学的尊崇可谓体现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他们在一个一个细节方面体现着自己对于礼乐的尊崇,可以说是封建礼乐制度的一个浓缩展示。

从宏村来看,汪氏宗祠最为豪华,占地最多,祭祖香火至今不断,上次去看,仍有汪氏后人托横幅祭祖,瞻仰先祖。这便是“礼”。

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将整个家族联合在一起,汪氏族人也在对人的方面淡化着礼制的影响,村落建一水渠,引自外河,流过每家每户,这种生存坏境下,讲究的是邻里和睦,单纯的尊卑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作用,这种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倒是符合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而村落布局也能看到风水格局的影子,如宏村,负阴而抱阳,形成了南湖和月沼。而徽州人民对于天地很是尊重,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局面,也成就了徽州特有的人文文化,这样的钟灵琉秀之地才能诞生出徽州文化这样灿烂的文化吧。

徽州封闭的环境,诞生出了徽商求知进取的精神,徽商的存在也促生了徽州建筑,徽州建筑便因此折射出徽州的环境与徽州人的人文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断裂的纽带,这样不断地循化,时间的沉淀之下,让徽州文化灿烂于世。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kindle版 【2】百度百科

篇2: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中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简要论述

“徽州”原名新安, 位于安徽南边, 位于黄山白岳之间, 到宋徽宗年间, 将新安正式更名为“徽州”, 后一直沿用下来。徽州文化源于古时候中原战乱频繁, 众多民族不断南迁, 多种文化交错在一起迅速发展, 全面崛起于北宋时期到明清时达到鼎盛。在这800 年间, 徽州文化能独领风骚只因它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自古以来, 建筑又是文化的里程碑, 是政治经济的具体体现, 也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徽派建筑历经千年风霜, 地域特征非常鲜明, 是徽州人生存文化反映的最为直观的古民居, 并以明清时期的徽商的经济为基础, 以宗教礼法为社会基础, 以徽州文化为导向, 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 其中以西递、宏村最为典型, 并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举, 充分的肯定了徽派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界定

中原一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中原这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 都有不同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各国分封各地, 自秦国统一六国以后, 中国有了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 根据历史的记载, 当时已分为南北, 根据中国传统的区域划分, 那时候的中原是有别于东、南、西、北四方以外的区域, 也就是指最中间的区域, 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关中、河南河北地区, 还有的史书中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北方地区, 就是黄河以北, 长城以南, 因此综合史书记载,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原建筑文化所指的是中国传统历史中包括陕西关中、山西、河南、河北这些区域的文化, 并以陕西关中和河南为中心的建筑特征。

三、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对比

我国的建筑文化有青海、西藏、内蒙西域建筑文化, 也有安徽的徽派建筑文化, 还有陕西关中这个区域的中原建筑文化。现在就着重来分析一下徽派建筑文化和中原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一) 不同的历史背景

徽派古建筑最主要的形式是天井四合院 (见图3-1) , 地处皖南, 毗邻江浙一带, 区域文化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 但是这里有黄山白岳盘踞其中, 地势险恶却又美不胜收。皖南地区的气候比较湿润, 特殊的盆地地形又比较封闭, 所以古代人群居的模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最适应地形的环境, 并且具有干燥、通风、安全性能高等优点。由于其独特的山高谷深的特殊的地形优点, 在古代战乱时候, 大批的中原贵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躲至此地, 所以无形中也带来了一些中原文化, 并改变了这里的人员数量和人口结构, 中原文化与徽州文化的结合直接体现在徽派建筑上, 所以说在某一意义上来说, 徽派建筑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 所以说两者之间是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早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原始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再和中原的平房式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新型天井四合院, 天井在徽派建筑中最为常见成为徽派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既解决了潮湿等问题, 又适应了险恶的环境, 同时它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沟通天、地、人, 顶天立地。

中原地区的土壤、气候等一些自然条件非常符合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这一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 发达的农业给这一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经济, 家族观念礼法占主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人伦关系为主的儒家思想构成的阴阳五行的观念。通过中原建筑遗址表明最早的中原建筑均为“半穴居建筑”, 在仰韶文化时期, 人们安居乐业那时候的建筑就是大规模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子分布在近水的阶梯上。在往后的发展中, 中原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民族文化融合, 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继进入中原, 他们在中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多民族国家, 他们带来了自己本族文化的同时, 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 自此就被汉化了。边疆民族的这些文化和制度渗透到中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化文化集合体, 比如说孔子的儒家思想, 李斯的小篆体, 程颢、程颐的宋代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建筑与城市的体制都发源于中原地区, 经过文化传播, 吸收阳刚、朴素等特征发展成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正是这个伟大的华夏文明奠定了中原建筑蓬勃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 不同的美

徽派建筑之美可以称为“自然之美”:自然古朴, 清新典雅。不矫揉造作, 顺应大自然的发展潮流, 与大自然之自然美景结合在一起。不管时势如何发展, 它总保持着自己最古典, 最传统的美, 不追潮流, 不赶时髦, 信守古制, 崇尚儒家思想, 追求自然的朴素之美。又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依山傍水, 有着独特的自然赋予的基本条件, 羊肠小道, 曲径通幽, 弯弯转转, 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宁静怅然, 是个适合隐居避世的世外桃源。

中原建筑之美包括两种:一种是崇尚自然的自然之美, 另一种是自己独有的形式之美。中原建筑的布局是讲究“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 这是对大自然, 对阳光的一种尊重, 在房间的空间布局上讲究顺风顺水, 既要南北通透又要聚气生财, 所以才开设了“天井”和“小院”, 这种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它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现在对称和谐上, 左右对称的中庸之美。这种均衡对称在万有引力的影响下, 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反应, 对每一个人都是差不多的, 这样的方式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形状上都是简单的长方形, 一个一个错落有致, 有的偏排成组, 井然有序, 从高低来辨别尊卑, 有规有矩, 不偏不倚, 这也正反应了我们做人所要遵循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三) 不同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

徽派古民居的选址是根据风水学来的,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 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 依水而居, 环山涉水, 它的架构、形式、颜色都有要与大自然相协调, 体现整体环境的规范性和轮廓性。其中以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和“牛型”设计为主的“画里乡村”宏村最为典型, 是皖南文化的代表也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它们极大的反应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人们借助风水观吉凶的同时也营造了水口, 极大的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和景观。

中原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在保证对称和谐的整体美感前提下, 增加它的流动性, 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采用各种接口来阻断和分割空间的界面, 接口可以用墙、门窗、隔断, 古人用的隔断很多, 比如屏风、隔扇、博古架等等, 既实用又美观或者运用不同的质感的材料来表现空间的层次, 各式的窗格在阳光的照射下, 给整个空间里增强了活泼灵动之感, 这些与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的观念非常吻合。

参考文献

[1]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和演变[J].华中建筑, 2000.

[2]朱永春.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论徽州建筑的起源[J].小城镇建设, 2001.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篇3: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

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1.2 建筑特色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3 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2 徽派建筑文化背景

2.1 徽文化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不仅是狭义上的学术理论、民俗传统、艺术文化等,还涉及经济、社会、建筑、医学等学科,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派建筑、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徽文化是形成徽州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

2.2 徽商文化

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

2.3 儒家思想

徽州古建实质是儒家思想的物象化。由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及对徽州人孔孟儒学的极度崇敬,建筑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儒家思想”“牌坊”。作为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徽州三雕”作品中《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乳姑不怠》“忠孝節义”是以为题材,内容上表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3 研究和保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意义

3.1 审美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从造型艺术层面上来讲是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体,展示了徽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美感,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雕琢工艺和内容选材上。其次,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绘画艺术的促进与借鉴,提高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3.2 社会价值

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中有很多“尊老敬贤”宽容谦让”自强不息”、“等代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雕作,反映出民间艺术乐观与繁荣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3.3 文化价值

徽州是中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地域,是宋朝程朱理学创始人的故乡。徽州建筑艺术是儒家文化在民间艺术作品中的具象化,而作为“古建三绝”的牌坊、宗祠和民居是宗法制度的活化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石”是儒家思想传播的载体。

4 结 语

篇4:从徽州文化看徽派建筑

在中国古民居史上,徽派建筑是一朵奇葩。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无论从城镇规划、平面及空间处理、还是结构构件、色彩处理上,都堪称一绝。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成熟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产生徽文化的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传统意义上的徽州,包括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以及现在划归江西的婺源。徽州四周群山环绕,使徽州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独立的民俗单元,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俗、民情的徽州文化和徽派建筑。其中,尤以牌坊、民居、祠堂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及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黟县牛形村———宏村堪称典型。站在村边山坡上俯瞰全村,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徽州山清水秀,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丰富细腻。下面,从六个方面来探究徽派建筑的特色。

2 依山傍水,与自然合一的村镇规划

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于波光潋滟的大河之滨,或蛰伏于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3 徽派建筑就地取材的朴素之风

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

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不仅坚固稳定而且构造奇巧。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细部装饰,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恢弘壮美却不失细腻秀气。立柱用料也颇为粗大,上部稍细,通常为梭形。梁托、叉手、斜撑等结构件大多雕刻花纹与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仅涂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体基本使用本土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4 徽派建筑变化丰富的平面布局

徽州古民居的平面布局变化多端,却万变不离其中。主宰其灵魂之所在为—天井。徽派建筑的整个宅子是封闭、保守的,惟有天井是与天通、与地连的。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商传统也有很大关系。按风水理论,水为财之源。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顺水势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风最主要的构造,由于这个原因,客厅在古徽州被称作“明堂”。古民居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向为辅,开间较小的房间一般作为楼梯间、储藏间等辅助用房。中间为东西走向的天井,是现代“中庭”这一共享空间的渊源。这里可以种花养草、纳凉晒阳、亲朋叙谈,同时,它是房屋的交通枢纽,连接着楼梯、过道以及其他天井,与厅堂一起组成徽州古民居的核心部分。

相对于室外空间来说,天井是私密空间。但相对于宅内的房间,天井又是小型开放空间。它是厅堂空间的延续,使厅堂扩大了视觉范围,也使室内空间丰富起来,增加生活情趣。它承载了采光、通风、排水等诸多功能,依靠内部小气候的调节达到“冬暖夏凉”的功效,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5 徽派建筑构构件的奇妙构造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高高的马头墙,最初的用意是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在现代称之为“防火墙”。古徽州建筑师们将这乏味枯燥的功能墙体演绎成一个具有动态美感的富有艺术创造力的建筑符号。

之所以选择“马”,是因为马在众多的动物当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示出古代人民对于马的喜爱与崇拜。“马头墙”的“马头”,通常为“浸淫式”,显示出当时对“读书做官”这一世风的追求。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富庶的商贾民居规模较大,马头墙的叠数会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增强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由数间不同朝向不同高度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随之形成纵横交错的、高低不一的变化。

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成为徽州古民居特有的“主旋律”。

6 徽派建筑中精雕细琢的雕刻技艺

徽州古民居清雅简淡、因陋就简,朴素美的同时又非常讲究装饰,注重美观。在众多细节之处配以各种精美的雕刻构件,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其中,砖、木、石“三雕”的高超技艺,表现出了非凡的装饰艺术水平。“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其内容为生动逼真的人物、花鸟鱼虫,或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保留原材料的本色,徽雕十分注重原材料的质地美,保持砖雕的青灰本色,给人以质朴、自然、和谐的美感。

木雕用于古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木雕在徽派古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住棋、窗扇、栏杆等处。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技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为炫耀本材品质的高贵,均不加油漆,以免影响雕刻的细部,同时可以显出本材的本色柔和及木纹的自然美。

石雕取材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青黑色的黟县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园石。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石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

质朴高雅、浑厚潇洒的“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徽派建筑的一大亮点。

7 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魅力色彩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虽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域性的基本风貌。

参考文献

[1]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陆坚,杨国清.中外著名建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篇5: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关键词:徽派建筑;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29-1环境艺术设计是将人类与其所生活的环境进行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相处模式。环境设计方案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它把实用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要想建造一个宜居宜人的环境,就要从空间形象、空间物理环境、建筑造型、人文情怀等多方面来考虑。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它不仅代表了某个时代和地区的审美情趣,更是与风水、文化、民族等紧密联系。徽派建筑文化拥有较为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无论是其艺术造型还是历史文化精神上都很值得现代环境设计去学习和借鉴,而徽派建筑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 徽派建筑历史文化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地域位置还是从文化知识来看,它所涉及到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就地域范围来说,徽派建筑几乎是整个江南园林的代表,它不仅仅在皖南、江浙地区盛行,而且随着徽商的四处经营,它已然成为了一种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的建筑风格。因为大多数徽商多富有且学识较高,必然对其居住环境的舒适好坏有诸多严苛的要求,再加上当时徽商们对经商有着风水选择的顾虑,所以徽派建筑融入许多儒道思想、风水学等元素,导致它无论是从造型上、文化底蕴及人文情怀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这对中国的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徽商通常在衣锦还乡后会请名匠回乡大兴土木,建造家宅、牌坊、祠堂等。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徽商游历各地,见识了到了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他们将建筑设计中好的东西并融入到本土建筑中来,这样一来,徽派建筑不仅吸收了各地的建筑精华,还保留了其独特之处。其在风格上新颖奇特,在布局上又有依山傍水,富贵兴旺之意,对雕刻艺术的表达更是将中国传统纹样中精华的部分都运用到了其中,在精致奢华的同时体现出徽商“处之以学,行之以商”的儒商气质,显得别具一格,典雅高贵。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徽派建筑从布局、雕刻工艺、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是其学习的榜样,让环境艺术设计了解到如何建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二、 徽派建筑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 环境布局的启示

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钢铁混泥土所建造的城市拔地而起并迅速扩展,人们所居住场所全然没有了以前田园般的诗意,科技产品固然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便捷和舒适,但人类与生俱来对于自然的渴望是无法抑制住的。这就要求我们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类与自然接触而不是远离。在这方面可以从徽派建筑上得到借鉴。徽派建筑的布局要点在于“重山重水”,如山水环绕的庭院布局还有四水归堂的天井布局。从现存的徽派建筑的古村落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房屋建筑中都有以天井为中心的院落存在,连屋檐也是有利于将雨水收集到庭院中为准的“聚宝盆”式的造型,在极重风水的徽州商人看来,颇有一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在此。恰似这样的建筑布局,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自己所独有的小自然的环境之中,看日出品星辰,楼上听风雨,马头翘角,黑瓦白墙,让人生出人在自然中的感觉,如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代环境的布局上有重要的启示。加强绿化设施,在建筑布局上多采用自然生态的布置方式,是现代环境艺术要做的改变。

(二) 雕刻工艺

徽派建筑文化中最有名的当属其雕刻工艺的精湛,即砖雕、石雕、木雕统称为“三雕”,在徽派建筑中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额、八字墙等方面;石雕则用在望柱、华板等方面;木雕则用于楼梯、梁架等。其雕刻图案大多来自于一些比较传统的吉祥纹样,如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水墨山水,表达了人民简单朴实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徽派雕刻大多遵循就近原则,就近取材,既保留了本土地域特色,又能充分的利用身边资源,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化。就现在的环境艺术而言,对于雕刻工艺的学习,会涉及到对中国传统纹样和造型艺术设计等方面,不仅有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对其在艺术造型的创新上也有所帮助,能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精神文化的标准。现代人对于不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利用过多,导致部分资源的锐减或枯竭,这样不顾后辈子孙的采取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身边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习徽派建筑中就近取材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 结语

徽派建筑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派别,其造型独特、布局协调合理、历史文化深厚,对现代环境艺术启发甚大。环境艺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坚持对本国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运用,力图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 2010.

[2]饶平山,徽派西递民居建筑环境艺术中的风水理论[J].装饰,2004,(07).

作者简介:

篇6: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近年考古学者在陕北吴堡县发现了两座“石头城”, 经研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 这其中就有窑洞式建筑房址七十多处。对于窑洞民居而言, 其是在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以及半穴居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以穴居居住形式为起源。

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 在挖掘人工洞穴方面, 人类已经具备一定相关技能, 在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 已经有十分成熟的建窑技术, 而等到到了隋唐时期, 一些出现的黄土窑洞, 已经被当作官府粮仓使用。在发展到元明清时期, 传统古建在我国已经发展到顶峰时期, 并且有着越来越成熟的建筑材料以及形式, 在发展到元代时期时, 一些“砖石窑洞”已经出现门用圆形劵情况, 有些甚至全部用砖劵。

二、中原窑洞的建造类型及特点

依据建造材料不同, 大体上可将窑洞分为三种, 即土窑洞、石窑洞以及砖窑洞。其中, 土窑洞主要就是人们通过对黄土特性进行利用, 挖洞造室而修建成。对于这类土窑而言, 通常都没有规定进深, 然而对于窑洞顶部而言, 其通常高度为3m, 底部宽度通常为3m, 其上部呈现为拱形。另外, 有些窑洞在土窑洞基础上以石头或青砖对窑洞口部进行包砌, 在室内大部分以用青砖进行铺地, 对于墙面下部以青砖进行砌筑, 这类窑洞被称为称为石窑或砖窑。

根据建筑布局以及结构形式而言, 窑洞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即靠崖式、下沉式以及独立式三种。对于中原窑洞式民居而言, 其类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即靠崖式窑洞以及下沉式窑洞。对于靠崖式窑洞而言, 沿沟式窑洞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此外, 也会出现明锢窑洞, 另外, 有些形态比较特殊的窑洞民居也已经出现, 比如前房后窑以及前锢后窑等形式。就布局而言, 这些形式虽然比较散落, 但是对于这种聚落形态而言, 其具备自身特有秩序, 在很多方面均表现出较明显优势, 比如防御外敌与遮蔽风沙, 另外还有保持室内恒温以及节约耕地等, 并且造价也比较低, 能够使得对环境所造成破坏大大减小, 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融合, 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

对于靠山式窑洞而言, 其所指的就是在土坡或者山崖上对洞穴进行横向挖掘而形成窑洞。这种形式窑洞与山崖靠近, 其门窗所在平面和山的表面之间为齐平关系, 在窑洞之前有比较开阔平地, 可将其当作庭院以及出入通道。另外, 在靠崖式窑洞中还包括一种沿沟窑洞, 这种窑洞的开挖通常选择沿冲沟两岸崖壁上部的黄土层中, 另外也可就地采石, 从而进行箍石拱窑洞, 大部分情况下, 砌石部位都仅仅选择窑脸与前部, 对于其纵深部而言, 所利用的仍旧为黄土崖, 通常将其称作结口窑洞。对于这种窑洞而言, 虽然其沟谷相对较窄, 同时在外部空间的开阔度方面也不如靠山式窑洞, 但是可以避风沙, 太阳辐射较弱, 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

对于下沉式窑院而言, 其也被称为天井院, 这种窑洞位置在地面之下, 对于下沉式窑院而言, 其形式相对而言比较灵活, 不但可选择完整拱劵形式, 在院落内预留面积缺乏情况下, 可单独挖开挖半个拱形窑洞, 或者开挖多半个拱形窑洞。通常情况下, 都需要碾平压光窑顶, 从而使公共空间得以形成。但为防止雨水侵透, 窑顶平地塌陷, 需半年一次覆土夯实。

由于山坡、河谷的基岩外露、采石方便, 人们通过石料的运用, 对石拱窑洞进行建造。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其结构体系而言, 承重部位为砖拱或石拱, 可不必利用山崖, 可使独立式窑洞得以形成, 也叫作“明锢窑”, 其实质为经过覆土之后而得到的拱形建筑, 在建造过程中所选择的主要为天然材料, 比如土、石以及木等。

窑洞的冬暖夏凉, 隔音性强等特点全部在明锢窑中有所体现。明锢窑的侧面和后面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依靠山崖。明锢窑可单层出现, 也可以在窑顶建造房屋等。

三、中原文化对窑洞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而出现的产物, 其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载体, 其体现人类文明过程中的进程, 是对人类文明的记录。对于建筑文化而言, 其价值就是真实表现出社会生活模式、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情趣。在地理环境、社会条件以及人文思想等相关因素影响下, 在世界各地有不同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形成, 这些建筑丰富多彩, 并且形式各异, 由于建筑所具备的独特文化承载作用, 其能够较好体现出一定时空范围之内以及一定地域文化之内历史演变过程, 从而使不同特色地方建筑得以形成。

中原窑洞民居是在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而出现的产物。首先, 窑洞建筑在选择样式、结构形式以及类型方面均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其次, 窑洞的设计挖掘是由人执行的, 所以, 其不同思想观念在民居建筑上均会有所体现。中原窑洞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中轴对称、规模严整的平面布局方式, 从空间形态上强调风水观念及儒学礼制的“五行方位”“尊卑有序”等传统登记思想。

四、中原窑洞的保护价值与文化传承

中原窑洞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 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历史财富。根据这些文化遗产, 人们能够对特定时期内人类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包括生产发展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生活方式, 另外还包括道德习俗以及思想禁忌等方面内容。通过对中原地区窑洞民居保护及研究, 对于发现以及挖掘中原地区特殊历史及风土人情与相关民俗习惯十分有利。对中原窑洞民居进行研究, 其目的是为能够对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更好保护、继承以及发扬, 其通过技术手段阐释历史文明, 对于其文化内涵能够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就传统民居建筑来说, 其具备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建筑文化而言, 其根本就是特色与内涵, 另外还包括民族与个性, 其基础为地域传统文化继承, 还有建筑特色, 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设计, 进而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广泛流传。

在建筑文化方面, 传统窑洞民居属于宝贵遗产, 其构成形态中包括利用生土、节约资源以及保持生态环境与农化乡土特色等相关内容。人们对中原传统窑洞民居进行研究, 不但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发掘, 更是力图从中找出在科学研究以及合理利用方面存在的价值, 在积极继承文化遗产基础上, 在现代现代窑居村落建设方面, 利用当前科技手段、“生态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等相关理念, 从而对乡土建筑形象与文化特质进行重构, 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新型窑洞民居建筑体系, 并且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裕强.试论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J].建筑知识, 2015 (07) .

篇7:浅谈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

【摘 要】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价值

0.引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不断地從这些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当今文化有利的一面,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适当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快速发展中,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1.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

1.1审美价值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各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因而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形态繁多,具有很高的美学、文化、历史价值。传统民居强调秩序性、对称性的美学观点。一进制民居以天井院落为中心,以轴线为对称,依次延伸出厢房、过廊、前厅。堂屋为实体中心,院落为虚体中心,一实一虚,空间层次鲜明,秩序性极强。这种既定的空间尺度,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遵循某种交往尺度,安定有序的生活。传统民居强调理性秩序的布局方法,追求一种“礼制”思想。这种形式的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结合起来,融入了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情感。“院落民居是民居形态中使用材料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我国封建礼制文明制度等级森严,院落式民居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无疑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院落式民居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木构架与砖瓦筑屋技术、封建农耕家庭模式、礼教文化为这种居住模式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传统民居建筑,讲究意境之美。化朴实为灵动,创造出一种如音乐、舞蹈一般的律动之美,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传统民居多采用“先抑后仰”的空间布局方法,创造出一种含蓄的美。虽然朴实无华,但又极有装饰艺术之美。脊吻、马头墙、山花、窗棱、隔扇都有雕饰,虽不精美,却富有立体感。

1.2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尽可能的顺应自然,充分利用本土建筑材料,利用自然温差调节室内温度。这种可持续的生态的居住文化,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居住观。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与实用性息息相关,并不牵强附会,增加没有使用功能的装饰。无论是民居中的形态、色彩、质感、光影等,几乎都是与功能、材料、结构紧密结合的。民居形态与装饰因素一开始就是服务于功能需要的,这就注定了它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2.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村开始拆旧建新,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二层小楼。殊不知,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古老破旧的房屋,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无形的文化财产,具有宝贵的价值,亟待保护。但是,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许多难题。传统民居一方面体现该地区传统文化及地方建筑特色,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居有些部分又与人们现代生活及审美情趣相矛盾。

(1)继承历史文脉,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对于拥有古民居建筑较多的有价值的街区或古城镇,保护时应考虑保存原街区或古城的格局和轮廓线。因为传统的格式布局往往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对传统街巷、民居建筑形式、特点、体量、色彩、建筑比例等要保持原来的风格,原建筑材料可以根据发展和经济的可能作适当改变。另外,应保证保护区内视觉的完整性。为此,除保护区外还应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使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与保护区格调相协调。对传统民居建筑在不改变外部形式的条件下,内部可作适当更新改变,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可将沿街巷的民居建筑改变或恢复成商业服务性质用房,店铺内部形式要与整个街巷风格相协调。商业服务性质可具有传统特色,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活场所。

(2)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重点修复,还原其历史价值。传统民居建筑现保留众多,但其完整性受到很大的破坏,应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进行修复还原,这不仅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建,使当地的居民对地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应用。传统民居并不是代表着滞后的、古老的民居建筑,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实体。为了满足和适应新农村的发展,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借鉴与运用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和环境特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材料、心理需求、审美观念等因素,加以创新,在保持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弘扬地域文化,创造出更适宜居住的新传统民居。

(4)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旅游新民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古村落、古民居旅游日益红火。传统民居发展旅游,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不错的收入,同时作为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基地,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加入到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列中去。在旅游区中突出保护、修护古民居建筑、营造传统民俗风情风貌,以日常的生活元素组织乡土意境,密切联系与游人的互动。

3.优秀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设计应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传统的复古建筑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这种建筑设计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建筑布局,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保留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中式建筑。另一种形式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丧失原有的功能性的、具有中式特点的装饰符号,也称为“现代中式”。

4.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则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了解传统民居的价值,探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良策。 [科]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2]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业祖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四川建筑,2014(1).

篇8: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关键词:古村落;传承;保护;城镇建设

一、庐陵古村的历史背景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产业的不断调整,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村遭到了破坏,像一些平原地带的古村落已经销声匿迹,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带还零星散布着少数的古村庄,但是由于近些年旅游业得发展,这些位于山地丘陵的古村落,古建筑也慢慢因为旅游的开发受到了破坏,原有古老纯真的建筑已经点缀上了现代的烙印,那一个个梦里老家的形象远远离我们而去。保护我们的古村落,保护我们古老的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任务和重要职责。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江南旺郡,文昌机遇之邦的美誉。庐陵文化又最直观,最具体的体现在那穿越千年的建筑之上。庐陵古村属于典型的赣式民居建筑,与著名的吴派,徽派民居建筑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葩,拥有独特的魅力。

二、庐陵古村特点与存在价值

1.人文地理。该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北临南昌,西临井冈山,京九铁路贯穿,气候湿润,地理条件优越。其中大部分村落都是以人文历史而有名,庐陵古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据历代吉安籍宰相名录记载,这里从南唐到清朝清德宗光绪18年共有约36位宰相出自庐陵,她也是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和文天祥的的诞生地,可见这里是一块养人育人,培育杰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2.建筑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村保存完好有367幢明清建筑,古村内,青石小巷,曲径通幽,村内28口水塘,彼此相通,派出八卦阵型,象征天上28星宿保卫着村庄,一幢幢青砖戴瓦的建筑群落,在富水河的簇拥下,和谐地融入青山绿水之中。形成了藏风聚气的格局,彰显庐陵特色,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亚却盎然,鸦雀盎然的岩画,精雕细琢的窗花飞檐,木雕石刻。

3.祭祀文化。在吉安,祠堂是每个古村落的点睛之笔,渼陂村的宗祠,是全村建筑的精华所在。该村梁氏宗祠有1个总祠、5个分祠、10个家祠。梁氏总祠永慕堂,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翘角飞檐,顶覆琉璃瓦,金光闪闪。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檐步亦有高耸的牌楼。

4.民俗文化。渼陂古村的彩擎表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擎的底座形如米斗,上小下大,可容纳二人,底座中心由一根柱子做支撑,三个小孩扮成戏文人物,分别绑在三个支点上,再套上戏服,抬起底座,三人高悬半空,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独具一格的下元宵民俗,好似一杯浓香的茶,荡漾着纯厚的乡情,飘拂着古朴的民风,令人回味悠长。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村里都要举办旅游文化节暨下元宵民俗节活动。渼陂村主要祠堂里通常放着一个一米多高的牛皮大鼓,遇上春节和婚、丧、嫁、娶在祠堂聚餐,都有击鼓的习俗。击鼓既是一种信号又显得庄重。

三、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商品化,甚至就连某些文化也推上了市场,变成了利益的牺牲品,历史文化古村名村面临着必要性、迫切性的保护难题。针对庐陵古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保护和改善。

1.保护。无论对一件物品还是对一个村落、一个建筑使它不受到外界破坏,首先必须找到破坏的因素,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很好地治理,近些年来,由于吉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领导,为了美化城市的形象,或只是为了提高城市人均GDP盲目的把一些古建筑、古文物遗迹,一刀而切,一概否定,认为这都是垃圾、糟粕影响城市市容,而拆除,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一些古建筑古文物,不了解,不懂得传统文物的重要性,而加以破坏,其次针对这个问题,市政府领导和文化专家,都深刻反思学习其他城市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措施,认识古村落存在的重要性,第三加强对市民、学生进行古村、文物保护教育、宣传。

2.利用。一滩水如果静止不动,时间久了就会变霉发臭,同样一个古村落也是这样,要想很好的使它保存下来,古村落必须有人参与,有人参与,古村落就需要利用,当下有些人对旅游这个词汇比较敏感,有的人说把古村落变成旅游景点好,古村落变成景点之后就会有保护的经济来源,也有一些人说古村落不能开发,不能搞旅游,要保持它原有的面貌,但我觉得旅游开发一把双刃剑,旅游开发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人,我们应该对旅游开发应该控制一个合适的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旅游产业和大众产业。

3.健全法制。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依法保护古村落,免遭破坏,在一些景点,我们经常会在石头上、墙壁上看到一些游客留下的某某人“到此一游”印记,对于一般的墙壁而言或许只是影响了美观,但是在重要的历史的文化墙上面如果出现这样的痕迹,那对历史文物将是一种极大的破坏,道德有时候在古村落、文物遗址无法起到相应的约束力和保护力,这时候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制实时保护。

4.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只有当成名之后,才会被大家认同,古村落申报成功,此时,假如一位游客想要破坏文物,但是由于名誉的存在,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游客就会在心理上过意不去,所以申报成功历史文化名村不但对当地人有帮助,对文物也有好处。

结语

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说:“保护古村落应尊重传统的民间观念,相对于那些没有生气的“空心村”,或者大红灯笼高挂的旅游区,要分外珍惜真正的传统的民间观念,如宗族观念、风水观念、民间信仰等”。

一个村落,一个地域内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历史,是这个地域这个村落建筑的灵魂,只有尊重民间观念,和传承乡土文化,古村建筑,才富有特色。我们的古村落才能得到保护,我们当代的城市才会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妮娜.中国古城古镇古村古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胡龙生.庐陵古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

[3]赵勇.骆中钊.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罗俊.浙江丘陵地区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徽派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相关文章:

徽派建筑文化论文04-16

徽派建筑文化论文提纲11-15

探讨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09-10

徽派风格古建筑论文04-18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论文04-17

徽派建筑的特色08-10

徽派建筑赏析04-12

徽派建筑特点04-22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04-21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06-24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费用管理下一篇:议论文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