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歌(玲片)

2024-07-26

散文、诗歌(玲片)(精选5篇)

篇1:散文、诗歌(玲片)

诗歌《风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2.学习词语: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3.乐意探索风的奥秘。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详细)

1.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你们都在哪里见过风?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都见过呀)你们都在哪里见过风?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在小朋友的头发上见过风,因为风吹过头发会飘起来;你在家里的窗帘上见过风,风吹过窗帘会动;你在树上见过风,风吹过树会沙沙沙地响)

2.配乐完整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诗歌的名称?诗歌里有谁?听完后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叫《风在哪里》,现在老师配上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完后告诉我诗歌里有谁?你听完后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

请小朋友告诉我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大家一起说《风在哪里》)诗歌里有谁?(有草儿、树儿、风儿还有四季)你听完后有什么感觉?(我觉得很好听,觉得很优美,除了好听和优美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你觉得很舒服,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我看到花园里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的花朵)你们说的画面可真美啊!我也看到了。

3.结合PPT分段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词语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1)诗歌里谁知道风在哪里?树儿、草儿、花儿是怎么说的的?

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课件边听诗歌的第一部分,听完后告诉老现,诗歌里谁知道风在哪里?它是怎么知道的?听完了,谁能告诉我诗歌里谁知道风在哪里?这是怎么说的?(你来说,树儿知道,树儿说,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那是风在吹过。)诗歌里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风吹过时树儿的动作,你们听出来了吗?(都听出来了,一起说翩翩起舞)那你们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随着音乐轻快地跳舞)我们也一起来翩翩起舞吧!你们的动作真优美,还有什么也会翩翩起舞(蝴蝶在花间飞时会翩翩起舞,妹妹听着音乐翩翩起舞)那诗歌里还有谁知道风在哪里?它是怎么说的?(草儿知道,草儿说,当我的身体轻轻晃动,那是风在吹过。)诗歌里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风吹过时草儿的动作,你们听出来了吗?(对了是轻轻晃动,我们一起来学学草儿的动作)还有谁知道风在哪里?(花儿知道,花儿说,当我的花朵频频点头、那是风在吹过)我刚才看到这个小朋友做了一个这个运作(频频点头)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哦你们真聪明,对了就是频频点头,我们一起来学一学。(2)风在哪里?风让四季带来哪些不同的景色?

还有谁知道风在哪里,接下来我们边看课件边听诗歌的第二部分,听完后告诉我风在哪里?风让四季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景色?听完了,现在你们能告诉我风在哪里?(大家一说:风在哪里,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上的四幅画,请小朋友用诗歌里的话说一说风会给四季带来哪些不同的景色?为什么这么说?

春天、它吹绿了大地。为什么说风吹绿了大地?对了,春风吹来了,树上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小草与变绿了。

夏天,它带来了凉爽。为什么说夏天风带来了凉爽?因为夏天的天气很热,风吹过来很凉快。秋天,它飘来了果香。为什么说秋天会飘来果香?因为秋天树上长出了很多的水果子成熟了,果香随风飘来。

冬天,它带来了银装。为什么会带来银装。对了雪花飘来了,落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像给它们穿上了一件雪白的银装。4.游戏《风在哪里》

小朋友说得真美,现在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把这首优美的诗歌朗诵一遍。小朋友刚才都能有感情地、完整地把诗歌朗诵,如果树儿能配上翩翩起舞,花儿能配上频频点头,草儿能配上轻轻晃动的动作那会更优美的。我们一起起再来配上音乐朗诵一遍。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分别来当树儿、花儿、草儿和四季,老师来找风,找到后小朋友要用诗歌里的话告诉我,风在哪里?想一想你想当诗歌里的谁?想好后请小朋友自己到树儿、花儿、草儿和四季画面的旁边?好了吗?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朗诵一遍?

小朋友除了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还能把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这些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我看得都陶醉了。

5.讨论:风还会吹到哪里?会带来哪些变化?

现在请小朋友你们想一想风还会吹到哪里?会带来哪些变化?你们可以互相讲论一下。讨论完了,谁能告诉我风还会吹到哪里?会带来哪些变化?(风吹在天上吹,把天上的云朵变成了各种小动物;我在电视里看到刮台风,很多房子、树都倒了,很多人都无家可归了。)6.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家后从电脑上或百科全书上找找还有哪些关于风的知识,把这些资料收集来和同伴共同分享。

是啊,风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同是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请小朋友回家后从电脑上或百科全书上找找还有哪些关于风的知识,把这些资料收集来和同伴共同分享。

活动内容:散文《春雨的色彩》 活动目标:

1.喜爱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散文,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2.了解春雨和某些植物的特征。

3.学习词汇:落、淋、洒、滴、万紫千红。1.以谜语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地上看不见。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迷语,小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千条线、万条线,落到地上看不见。对了,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是雨。雨是什么样子的?(雨是沙沙沙地下着,像一条条的线;雨淋在身上很冰谅)

2.教师以优美的语调配乐朗诵散文,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意美。散文的名称?散文里有谁?听完后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说得真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散文叫《春雨的色彩》,现在老师配上优美的音乐,把这首散文朗诵一遍,小朋友听一听,散文里有谁?听完后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

这首散文叫什么名字?对了大家一起说《春雨的色彩》,散文里有谁?(有春雨、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茑)听完后有什么感觉?(很优美,除了很很优美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很舒服,好听)这首散真美,在散文里我看到了一幅幅很优美的画面,你们也看到了吗?那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春雨落在了绿色的草地上、柳树上;你看到了一棵棵红色的桃树,很美)

3.结合课件分段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及散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1)第一段:春雨是什么样子的?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讨论一个什么有趣的问题?

老师再把散文念一遍,请小朋友边看课件边听散文的第一段,听一听春雨是什么样子的?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讨论一个什么有趣的问题?听完了,小朋友告诉我春雨是什么样子的?(你听得真仔细,春雨像春姑娘仿出的线,沙沙沙,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讨论一个什么有趣的问题?(你们都听出来了,那一起说: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你们见过会讨论问题的小鸟吗?(没见过)这种把动物说得像人一样能说会笑,有动作的句子叫拟人句。

(2)第二段: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茑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接下来我们边看课件再来听一听、找一找散文里还有哪些小鸟在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吗?你们谁能用散文里的句子告诉我。麻雀为什么说春雨是红色的?(春雨把桃花、杏花变红了),春雨是怎么把它们变红的?散文里用了两个好听的动词,你们听出来了吗?(对了是洒、滴)。你还听到哪些小鸟也在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三段:最后春雨说了什么?

听听、除了小鸟们会说话,春雨也在说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的第三段,小朋友听一听,春雨在说什么?

因为春天到了,很多植物又开始长出嫩芽,春雨能给它们带来充足的水份,让它们快快长大,使大地变得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3.师幼结合课件共同朗诵散文,进一步领会散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散文的优美。4.活动延伸:引导幼儿用色彩画出绿色的草地、柳树,桃花等。

篇2:散文诗歌

□宝鸡倪虹

十月金光闪烁十月累累硕果长城内外红灯高挂大江南北笑语扬波就连那些小花小草披上盛装, 舞姿婆娑十月天空蔚蓝明净秋高气爽雁穿云朵十月枫林美如朝霞红叶片片喜报收获十月田野瓜果飘香甜了笑脸甜了心窝十月凝聚的是祝福十月流淌的是赞歌我要把她们献给我们共同的母亲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祝您永远健康美丽祝您永远朝气蓬勃

十月赞歌

□江苏大丰周洪林

十月的大地, 硕果累累, 遍地赞歌!十月, 在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 茫茫大海, 是她广阔的胸怀, 巍巍长城, 是她坚强的脊梁, 滔滔黄河, 是她奔腾的血液, 青藏高原, 是她刚硬的臂膀,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65年前, 一位伟人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腰杆, 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十月,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充满着温情之感, 像刚刚出生的婴儿甜睡在舒适的摇篮里;每一个中国人像刚刚从异地他乡归来, 看见自己的母亲一样亲切而幸福。

十月, 像一条河, 流淌着中华儿女的悲欢与苦乐;像一条路, 烙印着共和国的每一个脚印;像一首诗, 咏叹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饱受着苦难的中国人民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勇进, 沉睡的东亚雄狮在进行曲中惊醒。拨动十月的琴弦, 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歌声响彻十月, 奏起富民强国中国梦的最强音, 敲起十月的锣鼓, 共和国前进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回响!

十月, 在金黄的岁月中成熟, 累累硕果香甜四溢, 陶醉了一个季节, 陶醉了亿万人民, 陶醉了神州大地。高楼矗立, 煤海流金, 道路贯通, 科技腾飞。共和国65载的年轮, 犹如65座丰碑矗立。

十月, 中国人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 一国两制的成功, 两岸三通的实现, 进一步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神舟飞天、蛟龙入海, 实现了新中国第一代伟人的豪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 中国人的百年心愿终于唱响;嫦娥探月, 航母起航, 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实力, 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之梦。

十月, 天安门前朵朵盛开的鲜花, 用她妩媚的风姿去迎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依法治国、铁腕治腐、依法惩腐, 将在法治中国的伟大征程上驶进快车道。鲜红的党旗、金色的铁锤与镰刀, 将为新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蓝图, 共圆依法治国, 公平正义的中国梦。

古城情深

□西安刘丽娜

一个闲暇的午后, 由于天气有点燥热, 便随意地走进了一家南昌瓦罐煨汤的老店, 点了一盘炒面和一罐当归排骨老汤。随即走进来了三位穿着时尚动感, 头发花白的的老翁伯。看着他们的装扮我断定他们是来西安旅游的远方客人。三位翁公也点了和我同样的食物。慢慢的我们就熟络了起来。三位都是台湾人, 祖籍分别是浙江、广西以及山东。1949年跟着父亲去了台湾, 一走就是60多年。当年三四岁、五六岁的孩子, 岁月沧桑就到了如今的古稀之年。三位老伯告诉我他们是背包客, 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大陆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一行来到了西安久负盛名的北院门回民街, 明清风格的古宅大院, 又光顾了贾三包子铺, 便开始了夜游西安。钟楼、鼓楼、明城墙这些历史底蕴浓厚的古典建筑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在鼓楼旁边不时有一群燕子飞来飞去, 夜晚静谧的天空突然间多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游人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个永恒的瞬间。三位老伯更是看得入神, 对这座古城赞赏有加。从闲聊中得知, 三位老翁公曾为国民党军官、大学教授和企业家。作为当代中国女青年, 我也很关心海峡两岸的的问题。他们告诉我, 两岸统一是迟早的事, 要寻求天时、地利还有人和。他们对目前大陆对台的一些优惠政策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说他们打心底里希望和期盼着早日统一, 因为毕竟人不能忘了“根”。台湾2100万人口中, 有400万都是1949年以后去到台湾的, 他们还有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大陆, 对大陆都有着浓浓的乡情。

时隔几日, 我又接到翁老们的电话, 是他们从甘肃平凉回到西安又约我带他们去领略西安的美食, 我欣然答应, 终于选定了位于南门湘子庙街的一家叫做老碗的陕西菜馆。晚上7点30分我们准时到达地方, 由于顾客较多, 我们就在青石铺成幽静小道的湘子庙街坐下, 等待即将到来的美食。看着一桌的美味, 我们都咽起了口水, 三位翁老更是赞不绝口。一群萍水相逢的人能坐到一起谈笑风生, 有一种像家一样温馨的感觉。他们说:台湾就像是当年负气出走的孩子, 现在孩子长大了, 同样很思念母亲, 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但是母亲还需要多点理解, 多点包容, 还有多点耐心。我听着翁公们由衷的期望祝愿, 便告诉他们大陆现在正向世界证明着自己卓越的实力和远大的抱负, 不久的将来, 我们就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和谐统一。

篇3:用散文为诗歌加冕

作为一位声名“仅次于普希金”的俄罗斯伟大诗人,布罗茨基一生宗奉“语言高于一切”的艺术理念,始终倡导在文学艺术殿堂上,“诗歌占据着比散文更高的地位,而诗人在原则上高于散文家”。如果一位诗人坠入散文的领地,无疑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艺术降格和审美退步,如同“疾驰变成了慢跑”。但正是这位对散文持不屑和贬抑态度的著名诗人,却写就了堪称经典的散文著作《小于一》,享誉二十世纪的一代诗歌大师以食言的形式放下傲慢的身姿。即便如此,布罗茨基在其中依然秉持诗人的情怀和气质,追求语言的纯度和文字的精致,将诗艺和音韵嵌入散文文本,使这部散文集在很大程度上呈具诗歌的品貌和器相。换言之,作者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旨在以散文拱卫诗歌的尊严,意欲用散文为诗歌加冕。在这部口碑甚佳的文集中,散文的核心——精神性的连贯和稳定让位给了诗的核心——情绪性的统摄和跳跃,以致于阅读布罗茨基书中的行文表述,明显地感觉到一些篇章在某处甚至是关键部位出现了豁口乃至断裂,行文与前述在逻辑上毫不搭界,这不由不使得笔者联想到在诺贝尔奖的讲台上,布罗茨基发表的那篇文思不畅、前后矛盾的演讲稿。(看来他的诗歌意识、诗歌情结、诗歌思维几乎覆盖了包括散文在内的所有文本,自己却浑然不觉并洋洋自得:“一个诗人无需求助于散文家,而散文家却能从诗人那里学到很多技巧和策略。”)

布罗茨基的祖国——俄罗斯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国度,这主要得益于承载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载体——俄语。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索绪尔在各自专著中均做过如下大体表述:俄语富于形态变化,每个句子里的词汇一般可以随意调整语序,特别是其密集的音韵和节律为创作诗歌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文集中,布罗茨基也坦承了俄语的另一特点:“语言(俄语)自身对矛盾性的认可为他们带来了内心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正是俄语的生成结构和运作肌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俄罗斯是一个善于抒情的民族,是一个善于用诗歌表达内心世界的民族,这个民族越是磨砺淬炼自己的语言,就越容易诞生更多更优秀的诗人。布罗茨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街头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悼约翰·邓》、《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诗集》、《悼约翰·邓及其他》和《荒野中的停留》。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德国和英国出版;流亡客居美国期间,布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选集,其中尤以《诗选》和《言语的一部分》影响最大。布罗茨基以其“出神入化”、“韵律优美”、“如交响乐一般丰富”的诗篇和“为艺术英勇献身的精神”,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1987年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继法国作家加缪之后,荣膺该世界性文学大奖的最年轻的诗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不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流合污的诗人,他与那套体制、那个时代存在着不可弥合的裂隙和龃龉,以致于二十四岁那年以“不劳而获的社会主义寄生虫”定罪,先是被捕入狱后被流放改造,经过众多文学艺术家的多次呼吁和反复请求,苏联政府被迫将其释放但驱离本土。无论是在狭小肮脏的监狱还是在苍凉空寂的流放地,布罗茨基倍罹专制的折磨和高压的摧残,在这本散文集中,布罗茨基表达了对集权的憎恶与愤懑(例如《论独裁》一文),但并未明显流露出对西方民主的褒扬和激赏,而是敏锐地洞察着西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扼杀,本能地警觉着流亡作家的尴尬处境,原因也许很简单,许多流亡作家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发现摆脱压制之后自己却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吊诡的现象遂成为该书中《我们称为“流亡”的状态》一文的写作初衷。笔者认为布罗茨基这种理性思考能力是很多流亡作家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布罗茨基比他们更睿智更伟大的原因之一。作为流亡者的布罗茨基,在流亡地和祖国之间寻找平衡点,在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寻觅中介点,这个平衡点和中介点就是他的母语——俄语,“家是俄语,不再是俄罗斯”(苏珊·桑塔格语),俄语“就像缠绕灵魂的旧日云朵”,不断地在布罗茨基的心头萦绕和盘桓,用俄语创作诗歌成为他人生的全部,这不是厄运而是宿命。布罗茨基曾直言自己的英语诗歌充其量是二流作品,是把玩游戏之作。他没有成为一名出色的英语诗人,是由于他察觉到英语与俄语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他认为英语是一种分析式语言,而俄语则是一种感性语言,谁熟练运用这两种语言,谁就会产生发疯似的感觉:“诗人,我重复一遍,是语言存在的手段,或者如伟大的奥登所言,诗人就是语言赖以生存的人。”他固执地强调自己用英语创作诗歌很难达到俄语诗歌的水准,但是他用英语撰写的散文反而成就了他作家的名望,而这些散文又被西方文学评论家们看作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赓续,被视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歌。

强大的诗人总是能够创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表达出对社会对生活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深谙俄罗斯文学精髓、兼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布罗茨基,在长期诗歌创作中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这种历史想象力点绘出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盛大演出。荣膺全美图书评论奖的《小于一》涵纳了两类散文随笔作品,一类属于文学批评,主要是诗歌批评,其中包括四篇专业性颇强的诗歌文本解读;另一类则主要由萍踪追忆、历史感怀和政治述评等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这种内容上的甄别和划分仅仅是便于读者阅读,就深层次而言,也许这种甄别和划分毫无意义:因为对于一位卓越诗人来说,自身精神成长史的价值更为重要,无论是他的阅读感受、社会经历和政治经验,最终熔合而成的均是他精神自传的一部分。或许是受益于俄罗斯伟大诗歌传统的提醒和告诫,布罗茨基对展露个人痛苦没有多大兴致,而且认为这是不得体不合时宜的。因此,收录于书中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写得既克制又内敛,既冷静又平和,作者似乎像一个外科医生,运用解剖、观察、缝合尸体的方式来处理写作素材,从容练达,不动声色,如撒盐于水中,化有形于无形。尤其是书中大部分回忆文章表面上都被涂抹上一重客观而沉稳的语调,仿佛是在与彼得堡阴沉的天空遥相呼应,是在对单调乏味、万马齐喑的过往历史的深彻摹写。但正如一座冰山所包蕴的热能远远超出一丛燃烧的火柴一样,笔者更愿意相信,布罗茨基只是不愿把这些文章的基调置于较低的情感燃点之下——疾言厉色的抨击或自怨自艾的感伤,这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毫不相干甚至南辕北辙。岁月,唯有岁月的流逝,和岁月流逝中的生命或许才是这些散文真正蕴涵的要义。书中几乎所有追缅性的文章都以非线性、复调式结构演进,在其中倏然闪动的陈年旧事,被置放在时间的河床上,作者和读者获得了一种临空鸟瞰的幻觉,好像在语言的变换和滑翔之间,岁月流逝的频率和剂量真的被调整了。而与这种主题内蕴相契合的是,在轻盈从容的叙述之下,诗人沉郁、敏感、细腻、饱满的抒情特质袒露无余。“你记忆的愈多,也许你就愈接近死亡”,在书的结尾,布罗茨基坦承,他所写的回忆性文章大都带有挽歌的色彩。如果联想到布罗茨基从1972年被遣送出国到1996年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就再未返回故土,那么所有关于彼得堡关于故国的一切,无论是物象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都成为无法再现的过眼云烟,遂使这本书氤氲着凄凉和悲怆的气息。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这是布罗茨基终生恪奉的艺术信条,也是这本书中的阐释、评论和叙述的逻辑归宿。事实上,这本文集可以由布罗茨基的诗歌作品取代,因为作者从一开始就似乎接受并发展着这样一种审美对应关系,即散文只是对于诗歌中词与词之间所蕴涵之意义空间的拓展和补充,而这种拓展和补充的技术原则表现为厘定词语“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这样”。例如,书中的《文明的孩子》(评曼德尔施塔姆)、《哀泣的缪斯》(评阿赫玛托娃)、《诗人与散文》(评茨维塔耶娃)、《论W·H·奥登的〈1939年9月1日〉》四篇诗论,论述的都是布罗茨基青睐有加的前辈,其中前三位是苏联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尤其是阿赫玛托娃曾经是布罗茨基的密友兼导师,他们在文化血脉上与布罗茨基构成一种天然联系;而奥登则是布罗茨基推崇备至的英美诗人,他在布罗茨基亡命沦落美国时对其提供过实质性的关照和帮助。这四篇诗论总体上从“诗人之死”这一概念切入,陆续进驻每位诗人的诗歌腹地,深度探讨和精辟解析了词语与诗艺的微妙关系:“主题和概念,不管他们重要与否,都只是材料,如同词语,而它们总是在那里。”如果说对于词语与诗艺关系的分析,使布罗茨基的诗歌至上论获取了语言学的学理支撑,那么其关于四位诗人诗歌音韵音色的解读,则将其诗歌主张建立在一定的语音学基础之上。在阐释阿赫玛托娃诗歌的音乐性时,布罗茨基这样写道:“她的乐器法对她的主题产生的效果,类似于某个习惯于被迫面对墙壁的人,突然被迫面对地平线”,这句话似乎给人一种被某段交响乐震撼的感觉。在评骘曼德尔斯塔姆诗歌的音色时,布罗茨基指出:“回声的存在,是任何好音响的首要特征,而曼德尔施塔姆无非是为他的前辈们建造一个大穹顶罢了”,这仿佛赋予诗歌一种哥特建筑般的立体感。在揭橥茨维塔耶娃诗歌的音律时,布罗茨基如此表述:“她的声音极具特色,她的语言几乎总是在高八度音的另一端开始,以最高的音域,最上的极限,之后你可以设想的就只能是下降,或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能是稳定。然而,她声音的音质是如此悲剧性,以至它确保永远有某种上升感,不管那声音持续多久”,这段深远淹博、晓畅明快的文字将读者引入“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的审美境域。布罗茨基不厌其烦地对上述诗人诗歌中的声音、声响、韵律进行细致描摹和恰切回应,不遗余力地恪守“诗歌的音步本身是丝毫不能被替代的各种精神的尺度”的偏执观点,这是由于他一直坚信伦理学是附丽于美学的,但请读者诸君注意,在这里布罗茨基并未将伦理学和美学割裂开来,他虽然知晓象征派诗学的原理,但是对于象征派耽于形式游戏的通病他也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因此,对于声音、声响、韵律的辨别和对于善恶的探讨构成《小于一》诗论文章飞翔的双翼,它们大都在不同的纸页上展开,却不期然地构成诗论文章的底色。当然,对于伦理学和美学实现终极的精巧结合或相互融入,布罗茨基绝不会放弃那份与生俱来的恒久期待,正如其在《诗人与散文》一文中的精彩论述:“文学语言学会了呼吸抽象概念的稀薄空气,而抽象概念则获得了语音学和道德感的躯壳。”在一部散文集里,布罗茨基为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密集地铺陈着精彩绝伦的片段,一方面使我们目睹了这一伟大的诗人散文构成的阅读加速度,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切身感受到构成布罗茨基散文语言的正是他的诗歌语言。为了驳斥和回击对“诗歌是最高语言形式”这一命题的质疑和否定,布罗茨基在《在但丁的阴影下》一文中起笔切题,直抒胸臆,要“成为一个诗人,就意味着要与那些伟大的阴影辩论,也许这个过程中阴影足够巨大,把我们全都遮挡,也许我们能够打破阴影的诅咒,突围而出,但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与伟大的阴影搏斗”。作为虔诚的诗歌布道者,布罗茨基以敏感如发丝般的分析构筑着自己的诗学理论,以深邃而灵动的剖解审视他所关注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诗人,清理了各种以“主义”、“思潮”、“理论”、“方法”命名的陈词滥调,发出了超越世俗意义和形而上学界面上的声音,使其诗歌批评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美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著名文学评论家J·M·库切曾经这样评价布罗茨基:曼德尔斯塔姆、哈代和布罗茨基论及的其他诗人们应该感到十分荣幸,因为他们绝对想象不到会有这样一位“更铁杆、更专注、不乏创造性的优秀读者”。谈论一个诗人的作品不可能不把他本人牵扯进来,就像昆德拉所说,诗人所写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布罗茨基所持的诗歌是最高文体的观点相反,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一书中则完全扮演一个反诗主义者的角色,他几乎把所有诗人和诗的基础——抒情性“诋毁”和“痛骂”了一遍,这位斯拉夫小老头以小说家的身份,用小说的形式,对包括布罗茨基在内的自视甚高的诗人们给予了痛彻而有力的反击。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同样沦落异国他乡,昆德拉却没有布罗茨基那么幸运,就在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987年,昆德拉也首次进入了瑞典皇家学院诺奖评委的视野。从1987的布罗茨基到1997的达里奥·福,这十年时间里,真正有资格有实力与昆德拉文学成就相比肩的,恐怕也只有被昆德拉一再讥讽和嘲笑的布罗茨基了,至于在这期间诺奖评委们为何考虑其他人选,以致迄今也未把诺奖桂冠戴在昆德拉头上,这需要另文专述。

读书涵养着一个人的品格和境界,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正如布罗茨基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所说:“在我们种群的历史上,在智慧的历史上,书籍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性类似于车轮的发明。书籍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不仅知道我们的来源,而且也清楚智慧的用处,书籍是一种以书页翻动的速度越过经验空间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读书对于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果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阅读史进行粗略划分,大致可以划出四个不同阶段,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阅读诗歌的时代,九十年代是阅读散文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期是阅读小说的时代,而后就进入快餐式功利性的多元化阅读时代。当互联网衍生出自媒体之后,阅读变得随意化碎片化粗鄙化,仔细阅读一本书成为一种文化奢侈。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小于一》作为一部谈论诗歌和叙述往事的小众作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竟然印刷四次,产生出乎意料的大众效应,这就需要从这部书的内在价值上寻找答案。该书的译者、香港著名诗人黄灿然先生在此书的“译后记”中写道:“布罗茨基这本《小于一》是二十世纪最好的随笔集,而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任何读者都可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东西,不仅可作为文学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参照系,而且可作为一个高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写作的斤两。至少,受到这本书的洗礼,我们就不会对那些不管是流行作家还是精英作家的文章太过在意,这可省去我们很多时间。”以这段话为视角和标尺来反观和裁量书中的篇什和内容,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时光发酵和冶炼的文字,能够复原一个伟大的灵魂,能够释放一种正面的能量,能够帮助读者在喧嚣纷扰的社会中清理杂乱的心绪、建立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篇4:文化动态·散文诗歌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前不久在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发言说:柳青是中国的、更是我们陕西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在影响、引领着我们陕西的作家, 以他的名字作为陕西作协的一个文学奖项, 就是期盼着他的灵雨广瑞, 让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文脉长存。自第一届柳青文学奖以后, 陕西作家创作的热情很高, 大量的优秀作家涌现, 大批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所以第二届评奖如期举行, 应该说这一届比上届参评的作品更多, 质量更高, 影响更大。毫无疑问, 柳青文学奖还要一届一届办下去, 使他成为一项“名牌奖”。将来, 能获得柳青文学奖, 对于作家是一种向往和荣誉, 获奖的作家能从此为国内熟知, 成为知名作家, 获奖的作品能成为名著, 被国内广大读者熟知和阅读。坚持下去, 柳青文学奖就不仅是陕西的, 而是中国的。

现在, 文坛上弥漫着浮华的气息。陕西文坛也被讥讽为作家只会写农村, 写现实, 写苦难。我们是有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需要扩大视野, 改变思维的必要, 但坚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写作要告诉大家: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群, 这人群在中国还是最多的, 还有另外一种生活, 这生活是中国的最基层和最真实。柳青文学奖就是这样的文学倾向和标准。柳青文学奖办了两届, 可以说它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 它由柳青研究会具体操办, 有专业的评委, 所选作品和评完的作品程序井然, 标准澄明, 据我所知, 作协领导层没有任何人有过提议和暗示, 奖项的庄严, 是权威的保证。我们已经被称为文学重镇, 还应该继续努力, 把这个重镇建设得更大更重!陕西人在看着我们, 全国人在看着陕西, 我们应该在这种注视的目光中去完成我们的使命。

清涧县委书记给路遥母亲拜年

本刊讯1月31日, 清涧县委书记马治东专程赶赴延安, 给著名作家路遥的母亲马芝兰老人拜年, 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新春快乐。

得知县委书记要来拜年, 马芝兰老太太乐得一直在硷畔上等着。当马治东踏着积雪爬上山坡出现在老太太面前, 马芝兰老人高兴地一把握住他的手:“我的娘家人又看我来哩。”

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 八十高龄, 脑子仍清清楚楚, 一见亲人就要哭。马治东握着老太太的手, 安慰她说, 您是伟大的母亲, 养育了路遥这位文坛巨子, 他是您的骄傲, 也是我们清涧人民的骄傲, 路遥他走了, 党和政府会永远关怀您的。说着, 马治东把一万元慰问金和治疗心脑病的药品递到马芝兰手中。老人激动地流着眼泪, 拉着马治东的手不放, 给在场的人夸奖马治东是她的“娘家人”, 说就是这个“娘家人”给她解决了城市户口, 解决了低保和医保, 政府还掏钱给她雇来保姆, 并参加路遥父亲的葬礼。

“冰天雪地, 路上车开慢咯……”马芝兰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马治东一行, 看到贴在窑洞门窗上的大红对联, 乐得像小孩子一样, 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还给串门来的邻居们说马治东关心她的故事。

(冯东旭高马阳)

迎春

□徐小凤

鞭炮阵阵炸飞暮冬残云

唢呐声声唤醒大地春情

花喜鹊跃上新人的窗棂

鱼龙灯舞出生活的旋律

把一年的希望埋进心底

笑泪中抽出新芽嫩绿

纵然青丝已成白发

纵然皱纹布满脸庞

信念永远是历史的车轮

春的萌恰似大江之水

蜿蜒中饱藏前进的毅力

我们迎春我们迎春

让春的活力

溶进我们的生命

元宵节堪称中国“情人节”

据新华社天津2月1 4日电 (记者周润健) 14日是西方情人节, 每年的这一天, 玫瑰花和烛光晚餐都会制造各种浪漫的故事。3天后, 中国本土的浪漫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将为人们创造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 古时候,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 礼制森严, 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 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 借着赏灯之便, 一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会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 青年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 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 司马光说:“家中点灯, 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可见, 在封建社会, 妇女出门, 不仅是为了看灯, 还要看人。

元宵节期间, 也是年轻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候。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在《青玉案》中也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在一些电视剧中也有类似描述, 如《大明宫词》中, 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之夜邂逅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元宵节里充满了中国人的浪漫故事, 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安塞腰鼓赴意大利参加“春节大巡游”载誉归来

本刊讯2月7日, 农历正月初五, 陕西省安塞县40名农民腰鼓手圆满完成了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后, 迎着初春的暖阳载誉归来。

作为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重要内容之一, 省外办会同省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 组织延安安塞腰鼓队赴意大利参加“华侨华人彩装2011年春节大巡游”活动。这次赴意大利参加“大巡游”活动所选的鼓手, 大都参加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表演。

“东方那一个红, 太阳那一个升……”随着西北汉子高亢的信天游, 原汁原味的陕北民谣伴随着欢庆的红色腰鼓, 飞出了陕北的大山, 飞过了祖国疆界, 响彻在欧洲亚平宁半岛的天空。从大年初一到初四, 在意大利那波利、罗马两个城市, 来自陕西的汉子用他们的豪迈粗犷和悍勇威猛, 为意大利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奉献了一场场三秦文化的盛宴, 意大利国家电视三台向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回国前, 我国驻意大利使馆向代表团颁发了荣誉证书, 并称此次“演出精彩, 节目出色, 获得意大利观众和旅意侨胞的一致好评, 为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原)

网游行业将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

本刊讯为进一步扩大“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覆盖面, 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八部门决定, 自今年3月1日起在网络游戏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

“家长监护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 公布专线咨询电话, 开通专门受理渠道, 介绍受理方式。二是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 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等信息。三是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 并持续跟踪观察, 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

(乔申颖)

广电总局:严控影视吸烟镜头

据新华社电近日, 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 通知说, 鉴于电影和电视剧在社会公众中的广泛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要求严格控制电影和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电影和电视剧中过多的吸烟镜头, 客观上有误导吸烟之嫌, 容易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控制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吸烟镜头, 现要求如下:

一、电影和电视剧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 及变相的烟草广告;不得出现在国家明令禁止吸烟及标识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的镜头;不得表现未成年人买烟、吸烟等将烟草与未成年人相联系的情节, 不得出现有未成年人在场的吸烟镜头。

二、严格控制与烟草相关的情节和镜头。严格控制以“艺术需要”、“个性化表达”为名出现的吸烟镜头, 应尽量用其他形式代替以吸烟表现人物心理、现场氛围的情节;对确因剧情需要出现的吸烟镜头, 应尽可能缩减吸烟镜头的时长和频率。

三、引导导演、演员不拍摄吸烟镜头。尽量删减剧中出现的吸烟镜头。对于有较多吸烟镜头的电影、电视剧, 将不纳入总局举办的各种电影、电视剧评优活动。

三月,故乡的思念

□胡紫薇

我思恋故乡。在这散逸泥土幽香的三月里, 故乡, 我把您思念!

我思念故乡多情的大坝和坝弯那青青的湖滩:清晨, 踏上绿坝来到湖滩, 碰碎无数个闪光的小太阳;黄昏, 披一身红纱, 拖着疲惫的身子, 欢快地牧归。

童年的梦, 温馨而难忘!在我的记忆中, 故乡的大坝永远是在那多层次的绿意和交响声中舒展、延伸……我思念故乡那明丽的大湖和那驾驭大湖的亲人。思念

春日, 暖风掬起飘金流银的湖水, 洒在牧童的身上, 抹在鹅鸭的翅上, 人歌、鸭鸣、水响化成了一支强劲的协奏曲, 栖落在广袤的湖面……

秋天, 渔民满载着一舱舱翘尾弯腰的鱼虾, 一船船脆嫩水灵的菱藕, 一群群宛若流云的鹅鸭和满湖的喜悦, 摇动咿呀的橹声, 像百灵鸟的清唱一样流转, 像画眉鸟一样委婉!

我更思念故乡三月这繁忙的时节。故乡那殷实的湖地都浸透了亲人晶莹的汗珠, 蕴藏着高梁般的淳朴, 凝聚着故乡人的寄托和艰辛, 也给了我坚毅的信念和深深的眷恋!呵, 故乡, 我真想回到您的身旁, 同您一起为了实现沉甸甸的梦幻, 而进行新的耕耘、新的播种和新的希望!我思念故乡, 在这万物萌动的三月里, 在这散发着幽幽泥土清香的春日, 故乡, 我把您思念!

永不退伍的『老兵』林源森

林源森 (笔名燕翼) , 1931年5月出生, 今年已届八十高龄, 籍贯广西岑溪市糯垌镇, 中共党员,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著名散文作家。

1949年8月参加了中共广西梧州市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并于同年9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前身)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 在军政治部民运部任干事。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10月19日随40军跨过鸭绿江, 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直到胜利停战。转业到地方历任工会干部、中学老师、报刊编辑、记者等职。现任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时代》画报社顾问。曾立三等战功。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北京市健康老人、丰台区健康老人之星“先进学习型”家庭。

1946年在广西藤县中学初一时发表了《漫话西游》一直坚持写作至今。2001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6年加入广西作家协会。主要著作有《春天的回忆》、《开拓人生第二春》散文集。策划并参与主编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史诗《震撼世界一千天》、《最可爱的人物传》、《组可爱的人画传》等文学作品集10余部。《震撼世界一千天》一书曾呈送党中央、中央军委等领导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回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该书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宣传抗美援朝光辉历史的壮举”;著名军旅作家、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孟伟哉撰文称其为《震撼心灵的史诗》。其文学作品曾获《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奖项。《春天的回忆》一书获北京百乐杯提名奖。 (原上草)

正月初七“人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

据新华社天津2月8日电 (记者周润健蔡玉高) 2月9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民俗专家介绍说,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 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 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 兴于汉代。据《占书》记载, 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 八日为谷。这一时期, 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 人日节开始被重视, 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 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旦画鸡于门, 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 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 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朝, 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 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 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 人日节日渐衰落, 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

民俗专家进一步介绍说, 古人在人日这天, 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 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 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 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 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 食之, 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 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 人日也称“人胜节”。

篇5:电视诗歌散文浅析

【关键词】电视诗歌 散文 电视文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电视,作为其中一种传播媒介,通过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信息表达方式,每天传播大量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内容,拥有着最广泛的接受者。借助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文化迅速为人们所接受。以电视为载体的的大众文化消费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消遣的主要内容。在日益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下,看看电视是人们最简单而直接的休息方式。受众群体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各种欣赏需求。纵观现在的电视节目,新闻类、 娱乐类、谈话类等等,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社会、财经、家庭、选秀、旅游等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口味。

一、电视诗歌散文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推出了《地方文艺》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电视诗歌散文一问世就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它将文学和电视完美结合,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再创造,使文学作品有了声音、画面以及更丰富的情感传递,使欣赏者得到了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审美的愉悦。《电视诗歌散文》在众多的综艺晚会和娱乐节目中打造了一个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电视节目高品位文化的需求。它既有名人名作也有新人新作,每一集都让观众觉得选材独到,个性鲜明,制作精良。

二、电视诗歌散文的造型语言

电视诗歌散文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是运用造型语言。

电视的语言就是画面,顾名思义,造型语言就是指运用隐喻性、象征性的镜头和画面表现出散文或诗歌本身的情感意境,同时也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闻、所见、所感、所忆。这种表达方式开拓了观众的想象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的感受到话外之意,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造型语言本身不限于屏幕上具体展现什么,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什么。2003年8月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电视诗歌散文展播推出了几辑名家名作,其中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以朴素的记录,淡如往事一样的手笔记叙了父子间的深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散文在表现主题上就充分运用了造型语言,几处父亲的背影形象既表现了情感细节,又不动声色的深化了原文意境。

首先是父亲的形象,在当时父亲的心情多是郁闷沮丧的,编导就让父亲身着黑色马褂,头戴一顶黑布小帽,远远望去,一个沉重的背影便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在前文中有一段描写家境惨淡,生活也是每况越下,画面没有直白表达,而是着重运用了冷色调,多次出现枯枝败叶,萧瑟寒意扑面而来。此时父亲的背影虽寂寥却依然有力。第三,文中描述父亲去南京谋事,也可算是一次转机,画面立刻转为一片生机盎然,有一个镜头是作者站在一株大树下,满树的绿叶,一片郁郁葱葱,这和前面一片凋零截然相反。作者要去北京,父亲不放心要一同送别,这个画面用了仰拍,此时的背影虽不挺直却高大稳健,这样的造型语言把父爱如山准确地表现给了观众。第四,父亲去月台买橘子,将买来的橘子抱着往回走,这时画面中父亲手中朱红的橘子与作者的脸叠在一起,变得模糊起来,这里电视诗歌散文中的造型语言运用到了极致,相信所有的观众都能感觉得到这是作者的泪眼,是父子之间人伦亲情的迸发,是作者对日渐苍老父亲更深的热爱,这样两个画面的叠加其实是情感的叠加,父亲手中的一片朱红,这样的一片暖色,整部片子只在这里出现,也是象征了父爱的温暖。此时父亲的背影虽蹒跚缓慢却感人至深。片尾以父亲的背影渐渐淡出结束,既点题又耐人寻味,使观众的情感也得到共鸣。

三、电视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部好的电视诗歌散文不仅仅是利用造型语言反映主题情感,还要加入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背影》在制作剪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特技,画面叠加、现场同期声、改变色调渲染环境的气氛等等,使得整部片子极富感染力。另外包含情感的深沉诵读,演员的真挚演出,使原文场景再现,真实而质朴,观后不觉潸然泪下。

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是电视声画与文学的结合,它是以电视屏幕观赏实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其质依然是“诗质”。无论画面如何美轮美奂,音乐音响如何美妙动听,诵读者如何情真意切,所有的要素都是为诗歌散文的“诗质”服务,就是要表现出文章本身的意境和主题。还是拿《背影》这篇散文为例,作为一篇电视诗歌散文,这部作品包含了所有电视作品的特质,观众看后,不会记得看过哪些画面,听过哪些配乐,甚至诵读者的一些文章片段也记不清楚,但是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电视诗歌散文,真正体现了“让文学通过电视更加贴近观众,文学为大众着想”的宗旨。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随着更多的电视高科技的运用愈来愈丰富。镜头的转换,同期声的穿插,片头片尾的呼应等等,这些剪辑上的特技,对于展现一篇好的散文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充分运用淡出淡入,体现出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改变色调,熏染出文章的意境,或者用新颖的画面连闪,造成视觉的震撼。总而言之,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散文本身的主题服务,让观众接受,喜欢,深入,直至完全理解画面所要表现的艺术本质,文章的深刻内涵。一篇电视散文,要注意画面的空造型,也就是空镜头,让观众自己理解画面含义,要注意光的运用,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散文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久,许多时候它似乎还遮掩在众多喧闹的节目之中而不为人识,但它以如同幽兰一般的品格,逐渐扩散着自己的魅力,精巧的形式和优美的内质散发出诱人的淡淡的幽香,越来越吸引观众的注意。随着电视人的不断探索创新,电视散文将以不同形式、不同技巧、不同意境的造型语言生动而深刻的刻画主题,展现思想,提升品位,这朵电视奇葩将继续散发出它独特的幽香,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作者单位:肥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散文、诗歌(玲片)】相关文章:

诗歌散文04-07

散文诗歌05-18

母爱诗歌、散文08-02

散文诗歌范文05-17

祖母散文诗歌04-19

禁毒诗歌散文04-27

少年-散文诗歌05-15

诗歌散文书目05-20

答案散文诗歌06-01

经典诗歌散文06-25

上一篇:煤矿火工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