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2024-07-1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共8篇)

篇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 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 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 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 %,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篇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 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 。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 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 %,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 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篇3: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讨

1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新疆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007年新疆总人口2095.19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274.92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5%。2007年新疆从业人员830.42万人,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454.83万人, 占新疆从业人员总数的54.77%,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当中, 完全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1.56万人, 占总乡村就业人员的70.7%, 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仅占29.3%, 可见, 新疆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严重偏低。

1.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2.1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创收总体情况。

2003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54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99元;2004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100万人次, 人均创收140元;2005年全疆劳务输出的人数超过115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达到180元;2006年转移130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260元;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劳务创收情况比2006年也更加好转。

1.2.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情况。

从地域结构方面看,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在疆内, 如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内地沿海有10万人, 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3%, 同时农村劳动力在疆内流动也有几个明显的地域表现, 即南疆多向北疆转移, 北疆多向天山北坡经济带转移;从年龄结构方面看, 绝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在15~40岁的年龄段;从素质结构方面看, 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4%, 小学程度的占42.8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8%,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从农牧民总收入结构看, 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44.93元, 其中劳务收入仅138.2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60.23元, 新疆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6.1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39个百分点。

2 影响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政策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对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项目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新疆党委和政府在发展劳务经济上的思想越来越统一、措施越来越实、力度越来越大,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并正在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 解放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

2.1.2 农民需求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步增加, 单纯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农民转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 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 目前就闲置了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民对增加收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三是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农民对相关的政策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2 不利因素

2.2.1 农牧民思想保守, 安于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全国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 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 “宁愿在家受穷, 不愿外出务工”、“老守田园”、“温饱即安”的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农牧民安于现状, 怕苦怕累, 故土难离, 不愿外出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尤其是南疆的喀什、和田和克州等地, 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总人口的95%以上, 受传统习俗和一些陈规陋习的影响, 加上生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 制约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的转移。

2.2.2 农牧民自身文化素质低、语言不通、技能低弱。

据统计, 2004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0.02%,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6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6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占41.7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56个百分点, 初中文化程度占40.6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4个百分点, 高中文化程度占7.7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6个百分点, 中专文化程度占1.7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9百分点, 大专及大专以上占0.4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2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2.3 绿洲经济使得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新疆虽然地域辽阔, 但新疆农业属于绿洲农业,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虽然新疆国土面积达166万多km2, 但适合农业生产的绿洲只占总面积的5%, 2007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只有411.42万hm2, 耕地面积仅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而且新疆生态脆弱, 土地“三化”比较严重, “沙进人退”时有发生, 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绿洲经济。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阻碍, 但绿洲与外界的联系毕竟不如沿海地区、平原地区那样便捷, 严重地制约着绿洲之间的劳动力转移, 如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 (州) 所在城市间的平均公路距离为742km, 各地 (州) 署、府城市与所属县城之间平均运距为155km, 各县之间的平均运距135km, 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2.2.4 培训滞后, 培训层次水平低。

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技能低弱, 在转移过程中就需要以培训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加强和提高农牧民的素质与技能, 以符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的需求, 同时, 培训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工种、就业时间和就业人数。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新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 并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培训滞后、覆盖范围小;二是培训师资力量紧缺;三是培训层次水平低;四是培训经费缺口大。

2.2.5 城镇化水平不高,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007年新疆城市化率只有39.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新疆的特大城市有1个 (乌鲁木齐市) , 没有大城市, 中等城市有5个, 其余均为小城市。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经济实力不强, 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并且很多小城镇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简陋、城镇化和工业化普遍发育不良等问题,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2.6 信息不灵, 渠道不畅, 中介服务组织不规范。

农村相对闭塞, 信息不灵, 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难度较大, 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无序化, 很多农民想出去打工, 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 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 不知要到哪里去学。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亲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村外出人员示范、自行外出等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缺少管理规范的专门从事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协调、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中介组织, 这就使得农民的流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 不仅给劳务市场带来混乱, 也给接收地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后续转移及规模化流动。

3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3.1 加大宣传, 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在新疆及各地州所属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开辟专栏, 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方面的有关政策, 以及当地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典型乡镇等。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 树立“一户一人外出打工, 学会一门手艺, 赚回一笔钱, 致富一家人”的新观念, 大胆走外出务工创收之路。努力营造浓厚的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 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农牧民开展劳务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强化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和以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 使更多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 对职业培训结业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实行“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带动鉴定, 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3.3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为当地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该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 要积极组织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牧民, 参与政府投资的退耕还林、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环境整治、县乡公路、电力和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州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 在项目招标中, 要把使用当地农民工作为一项约束条件, 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做得好的企业, 工商税务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3.4 积极探索、拓展境外劳务输出

由于思想意识相对比较保守以及知识、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 以往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到国际劳务市场上的非常稀少。随着培训力度的增强、农村劳动力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新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以及少数民族农牧民与周边国家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有较强趋同性的优势, 积极开展境外劳务输出, 把邻国的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战场”, 将中亚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动力长期转移输出的主攻方向。

3.5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与二、三产业是相辅相成的, 城镇化能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城镇建设。新疆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 鼓励农牧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 围绕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产品发展相关的加工、贮运、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 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

3.6 培育劳务中介组织,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

按照“政府服务引导, 乡村组织登记, 中介组织参加, 农民自愿参加”的思路, 新疆各地州应该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培育支持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带动农民劳务创收, 并结合实际建立劳务经纪人奖励长效机制, 同时重视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此外, 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劳务供求信息服务网和劳动保障网等网络体系、农业部门“三电合一”和农信通等各种媒体广泛搜集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培训信息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并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搞好供需对接,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又可以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

3.7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回归”创业, 实施“引凤还巢”工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返乡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批人在发达地区打工过程中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思维, 增进了阅历、知识、经验和技能, 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与未外出者相比, 回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使这些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已成为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也是激活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所以新疆各地州应该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 这种回流实际上包含有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甚至意识流等, 各地工商管理部门也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准入门槛, 为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寻找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新疆党校经济学部, 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经济杂志, 2007, 11.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方华, 顾海英.新农村、新思路、新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5]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篇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转移主体的素质约束,文化约束,择业空间约束及信息约束等,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转移规模。本文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约束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其实就是农村失业者,他们与城市失业者的区别,在于其失业的隐性化。根据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失业状态。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存在巨大的堡垒,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农业部门的隐蔽失业现象突出,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在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在十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仍以1000万人的速度在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的民工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压力,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少、层次底、盲动性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一,富余劳动力持续增加,转移任务日趋严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耕作方式的更新,集约经营的推广,使大量劳动力脱离土地,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正在从“兼业型”向“分离型”转变。改革开放初期,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随着开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业劳动力在向其他行业转移的过程中,逐步由“兼业型”向“分离型”转变,从城市就业大军中的“游击队”逐步成为“正规军”。

第三,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看,改革之初以至整个80年代,农村劳动力以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为主,转移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90年代在乡镇企业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数量增加、流动的范围扩大。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第二、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从转移人员就业情况上看,从事加工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二、三产业的人员较多。

二、制约我国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主体的素质约束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待输出的劳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有一技之长更少。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技术型、智力型的劳动力却难以及时大量提供,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少地方的劳动力输出停留在靠体力、干重活的低层次阶段。一方面,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存在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技术型、智力型劳动力的供给严重短缺,因此,其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的、就业面窄的简单劳动,对于大量要求文化技术的复杂劳动则 “望工兴叹”,眼睁睁地失掉一些就业机会。

2、缺乏对劳动技能的培训——文化约束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平衡。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城镇人口就业技术教育,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社会办学,技能考核等方面缺乏与农村劳务输出相适应的系统规划和管理;缺乏对劳动技能培训的总体规划,特别是缺乏与输出地用工需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培训计划。这一切,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较弱。另外,随着目前城市就业竞争的异常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文化素质较低的农业劳动者要与占有多方优势的城市劳动力竞争,肯定处于不利地位。

3、择业空间的狭小

一方面,城市就业空间在缩小。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市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下岗职工已开始问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的进入空间。同时,同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而城市工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因此,城市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就相对缩小。

4、信息约束

在我国,待转移劳动力常常会面临信息的制约。其信息的获取目前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地区分布来看,多为就近转移,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风险较大。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难免也会造成劳动力的盲目转移。在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下,易形成盲目的、自发的、无序的民工潮。加之平时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对劳动供求信息了解不多,且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缺乏充分考虑,使不少希望自谋出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得偿所愿,而无组织、无秩序的转移,也常常会造成劳动力待工时间长、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

5、制度制约

但现行政策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受许多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受歧视现象仍很普遍。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等制度和子女教育、人身安全、工资待遇等问题与城镇人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相差甚远,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三、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潜力,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使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组织把市场和农户连接起来,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部门就业的新局面。总之,要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2、 强化职业培训,保障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由于文化程度低下,农村劳动者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亦工亦农的不稳定状态,引导农村劳动力稳定的职业化转移。

3、搭建服务平台,保障劳动力转移有序

劳力盲目转移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构建如下相关平台。如:建立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劳动力资源库,为正确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点,开展招生与宣传,定期发布各种信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与用工需求信息对接;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开发和启动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微机化动态跟踪管理,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服务基础。

4、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载体

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是现有条件下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电力、交通、供水等行业的发展,而且对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商品消费需求,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和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增强其集聚功能和辐射力,为农民进镇创业创造条件,使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

参考文献:

[1]张宏,任海军.关于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城镇化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⑴.

[2]周冰,马宁.中国平滑式转型启动的经济学原理.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⑵.

[3]廖乐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⑴.

[4]仇保兴.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2005,⑹.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 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经济日报,2006-2-6.

[6]任保平,洪银兴.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学术月刊,2004,(4)

篇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材料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自治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检查组一行的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轮台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轮台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辖8乡4镇3个农牧场、64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名,其

中富余劳动力名,今年自治州下达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2120人,劳动力转移收入550万元,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90元;全县干部总数3785名,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446人,少数民族干部2313人,女干部1481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农业总产值39149万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经济总收入2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全县牲畜年未存栏万头。近几年,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轮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快了轮台的发展步伐。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充分发挥油地协作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农业、水利资源优势,打破城乡界线,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县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对此,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事关轮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县乡两级都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或政府一名副职领导任副组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转移工作,听取各乡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县委、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了解掌握农民对外出务工的想法,并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建了轮台县劳务输出服务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针对农民就业观念落后、不愿走出家门是当前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思想障碍。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体和去年以来开展的部门干部包乡住村工作等方式,向广大农牧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本乡本村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和国家相关政策、致富途径等,引导他们放下锄头,走向市场,并在全县范围积极营造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了农牧民走出家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化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支持

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走出了农家院落,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下,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强化培训,对大

多数外出农民工做到了先培训、后就业。在乡村,主要开展以果树栽培、牲畜养殖、餐饮服务、农机具操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牧民技能,增强农牧民闯市场的能力;在城镇,主要开展以家庭保洁、餐饮、护理、维修等易就业行业的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名。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宽阔的平台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机遇,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按照稳粮、增棉、兴畜牧、上园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城乡一体,三业并举,推进结构性调整,形成产业化的工作格局,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质 的变化,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一、二、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调整到的::。以农区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和以轮南白杏为主的林果业,特别是围绕畜牧业兴建一批饲料、皮毛、肉食、奶制品加工销售的流通企业和围绕杏等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可以说,轮台现正从传统的农业县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化城市迈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314国道和南疆铁路横惯本县大多数乡镇与沙漠公路交汇点的地缘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上路服务,沿路发展餐饮业、商贸流通业等。比如阳霞镇作为自治区20个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紧紧依托农贸市场、干

鲜果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三大市场有利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集贸市场拥有120个稳定商业点,1080个摊位,每逢星期天有近1000个商品交易摊点,其中60%为本地农民,月收入75万元;干鲜果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销售干鲜果1000余吨,年交易额500多万元;煤炭批发市场销售点100多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销售煤炭近10000吨,交易额达到200万元。在集镇区及各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个体工商户达到500余户。拓展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了《中共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到开发区及工业区从

事二、三产业,给予减免1-3年的税费;凡在县城内购买房屋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办理城镇户口,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其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截止,我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34户,从业人员5034人,注册资金3669万元,私营企业发展100户,从业人员1371人,注册资金8581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为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民充当农村经纪人,担负起推销农副产品的重任。比如大道南乡亚格巴

克村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免征三提五统和义务工,极大地提高了富余劳动力出门务工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近年来,轮台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轮台县实际,紧紧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仅就引进工业企业19家,吸引外部资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6670万元,比1997年增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这无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开发,各类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我县提供约个就业岗位,这不仅缓解了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压力,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围绕石油产业,开展多渠道、全方位

服务,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是立足石油搞创收。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乡镇都主动地与石油建立共建单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自家农田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跟随石油队伍,开展全方位的支油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围绕支油服务,从事保安、保洁、环卫、餐饮、宾馆服务的各类人员3000余人;从事公路养护、油气管道维护、机械修理等人员约人;从事石油勘探挖坑口的人员有1000余人,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数为轮台县的农村富余人员。在此方面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阿克萨来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较好,该乡自去年与胜利油田黄河固井公司轮台分公司合作,组织60余名农民10天装卸水泥3000吨,每人挣了350元。今年双方签订了1万吨的水泥装卸协议,仅此一项乡农民可实现增收50元。该乡

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许多农民尝到了外出务工的甜头,由引导变为自发行为,现在全乡有260人长期在外务工,加上零星在外打工的已有700余名农牧民,劳务收入人均达148元。二是立足农业内部搞创收。鉴于我县种植业领域劳动力滞留过多的状况,我们引导农民由从事种植业转向从事养植业、林果业,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不断扩大养植业、林果业吸纳农民从业的能力。积极鼓励农村的一些贫困户、劳动力富余户给养植业、林果业专业户和少部分种植业大户打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比如大道南乡的养植大户有大小牲畜头,常年雇佣名农民工,包吃包住,年劳动报酬在四千元左右;哈尔巴克乡种棉大户每年在拾花季节都要雇佣本乡乃至邻近乡村的数拾名农民摘花,摘花收入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三是走出去搞创收。县人事劳动部门在做好县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区内外发达地

区建立劳务需求信息网络,及时通过劳动力市场予以发布,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先后向乌鲁木齐等地区输送保安60余人、话务员40余人、服务员40余人。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自治区推进农户小额信贷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开展劳务创收的自觉性;三是健全乡镇劳务输出机构,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劳务创收和引导

劳动力有序流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农民外出谋生技能;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忧,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篇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一是文过饰非。应当透彻剖析的,却只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不痒不痛;优点下重笔,缺点被淡写,把党性分析材料写成个人歌功颂德的文章。由于没有心思找问题或者根本不想找问题,所以分析起来也不可能到位。谈到廉洁奉公问题时一句带过:没有任何的违法行为,连违规行为也没有,绝对没有,有的话也仅是偶尔迟到早退,严重一点的就是吃了当事人几餐饭。如果真这样,反腐败工作当休矣。当然,也没必要按照这个套路写:自己不是人、为什么不是人、如何重新做人。

二是人云亦云。普遍存在的缺点重点讲,自身特有的缺点少点讲。任何人都可能存在的诸如学习不够、水平不高、认识不足等,当作自己的主要问题来讲。任何工作人员都可能存在的诸如点子不多、方法单

一、安于现状、调查研究不深、满足于一般化等,也当作重点来分析。网络上出现分析材料的范本,照抄照搬,做“文抄公”。有的抄袭其他同志的材料,把别人的不足加在自己身上。审阅材料时发现一篇写得好的,结果其它几篇却只是它的翻版,在章节字句上颠来倒去,或者是整段整段的照搬了过来。这也算集体智慧的结晶了。

三是不知所云。“精神状态有时不佳。”有谁可以保持每天24小时精神状态很佳?即使是甲亢的人也不可以。生理现象与党性何干?“觉得工作太繁重,有疲惫心态。”是否懂得劳逸结合,只是个技术问题,不是性质问题。“学习不系统、没有计划。”除了国民教育,自学能很系统吗?“发展我市经济意思不强,考虑得不够。”这缺点也够大的了,难怪经济没上去。有的集中写单位的问题,把单位的问题说成是自己的问题,这不是将单位当作自己私有的又是什么?有的大谈特谈体会和感想,剖析材料成了心得体会。这里不一一举例。

篇7: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一季度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率81.3%。从产业分布看,一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46.9%,与2004年同期相比,减少2.8万人。二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20%;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2.3万人。三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15%,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2.1万人。三个产业就业比例为2.5:1.05:0.8,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劳动力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我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正在增大,农区居民非农收入比例不断提高。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仍非常艰巨。我区属于城郊型农业,经济以工业为主。从打工总体情况看,我区虽然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比重较低,今后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2、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用工标准越来越注重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不仅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劳动报酬和工作生活环境,而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不仅找工作难,即使找到工作也只是从事脏、累、苦的简单劳动,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很差,劳动报酬

也较低。

3、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要求相对较高。

农区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7200人中,文盲劳动力为15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2%;初中文化劳动力为5668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2%。受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70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10%。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且劳动技能单一,造成大多数务工农牧民就业岗位差,只能从事脏、累、苦的简单劳动,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资本积累困难;

4、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量低素质农区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也导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结构性缺陷表现明显,从长远来看,妨碍了农区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5、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首先,我区虽然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农区劳动力就业状况获得了一些改善,职业得到了变更,农区居民生活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只是农区居民区民化的“外部特征”,农区居民区民化的真正内涵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区融为一体。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已经打破,但制度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一

方面,城区居民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农区居民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与歧视,阻碍农牧民对城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农区居民基於亲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导致农区居民内部文化的同源性、交往的内倾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从而抑制了农区居民与城区社会的融合。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是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的非流动性,决定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布点只能局限在原社会范围,制约了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城镇的合理布局及其规模的扩大。

6、劳动力区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我区农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还很少。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区场,对于劳动力区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

三、相关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1、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相对减少农民,进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

加农业的积累,提高农区居民的纯收入。我区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的,没有农民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没有经济基础,城乡一体化就缺乏现实的吸引力和可能性。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源头。通过各种形式,发展非农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我区高载能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选择投资规模大、占地少、效益好的项目,建设一批有一定科技含量、产品有区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民就业,使之成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基地。

3、加大培训投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就业数量和层次的根本因素之一。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在劳动力区场就业的竞争能力,是解决郊区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关键。

加大投入,扩大培训面并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做好劳动力供需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并认真实施。根据劳动力区场需求,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区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

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

4、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搭建农村劳动力供需的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克服由于供求信息不能对接引起的区场效率降低。建立从区到村的农村劳动办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发放《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项就业服务。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区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国家对接收失业人员并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劳务派遣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对自谋职业人员免征有关税费,对大龄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给予补贴,并建立失业人员贷款担保基金等。

5、加快一体化改革进城,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向农民倾斜,要确保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使农民尽可能地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待遇,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原有农业人口在子女就学、入托、参军、复转军人安臵、就业等方面都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这样,既可降低城镇化的成本,也可降低社会稳定的风险。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尽快建设有利于城

篇8: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疏勒县巴仁乡农牧业就业比重比较大。由于该乡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 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农牧业发展空间和提供的收入有限, 无法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城市建设及工业用地需要而耕地被征用的农民。巴仁乡因为离县城很近, 农民也面临土地被征购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共计1 300人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土地后, 大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大幅下降。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政府给予了1 500元 (年/人) 的土地补偿费。对巴仁乡来说, 顺利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要务, 关系到巴仁乡的长久发展。因此巴仁乡始终把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和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将对巴仁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喀什未来的民族关系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巴仁乡劳务输出的社会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而且还是一项“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大”的重要产业。出去的是思想保守的农民, 回来的是思想解放的工人;出去的是普通劳动力, 回来的是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出去的是两手空空的农民, 回来的是发家致富的创业者。

1.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促进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 增加家庭收入。巴仁乡农民的纯收入不超过100元/月。出去打工以后, 扣除伙食费用, 有些务工者的收入将近1 500元/月。务工收入甚至成了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2. 有效拉动消费。

巴仁乡的劳务输出带来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最直接体现在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劳务输出让巴仁乡农民增加了消费支出, 很多家庭的支出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衣食为主了, 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现代化电器相继进入了寻常老百姓家,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 积累建设资金。

对巴仁乡的农民来说, 劳务输出收入一部分补贴家用, 一部分用来储蓄。以各种形式转变成了建设资金。一些外出打工的家庭改造了以前的旧房子, 居住条件大有改善。

4. 提高了务工人员素质。

巴仁乡的外出务工者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 普通劳动力。外出务工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从事工作的需要, 有的学技术、有的学管理, 成为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虽然大部分的务工者回乡依然从事农业种植, 但他们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较强。

三、巴仁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 观念落后。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 大多数低收入农民没能全面认识和评价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怕冒风险, 不愿意放弃耕地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模式, 也形成了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另外, “这些十几岁的维族女孩子被送到内地后是在被迫从事不正当职业”等谣言在当地社会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在传统观念和负面宣传的影响下, 女孩不能轻易走出家门, 不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劳动致富的愿望被极大的抑制。

2. 能力低下。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转移能力的强弱, 在转移过程中就需要以培训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加强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 以符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的需求。目前该乡的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这导致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难、工种差、收入低。由于他们平时使用维语, 缺乏汉语交流能力, 这使他们的就业空间狭小, 在转移过程中只能在一些低层次的产业中靠从事一些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就业, 而难以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

3. 转移渠道单一。

巴仁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领域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劳动技能要求低、劳动环境恶劣、相对工资收入少的制造业 (裁缝、制鞋等行业) 。该乡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除了很少部分男性自发外出务工外, 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方式来实现, 而政府组织的全都是刚初中毕业或者是刚离婚的青年女性。女性比起男性体力上具有一定的劣势, 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现在该乡实现就业产业转移和外出打工的比例男性小于女性。

4. 外出务工时间短。

由于劳务输出起步较晚, 劳动力市场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机制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 民办中介机构不多。富余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 以短距离流动为主, 大多数劳动力单身外出, 转移人口以非举家转移为主, 在外面打工一、两年依然回家, 没有脱离家庭生活。另外, 劳动力转移时间的长短从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劳动力是否拥有稳定的非农就业路, 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 经验越丰富, 收入自然就越高, 从事的就业比较固定。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强化宣传教育帮助农民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意识的约束和生活方式的习惯, 在农民中一直存在不离故土, 留在农村的观念。加上有些人片面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很多富余劳动力不想转, 不愿转, 不敢转。[1]针对这种情况, 要加强宣传工作, 采取有效地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农民从要我转移阶段向我要转移阶段推进。

2. 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而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在这个工作中一要健全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组织, 改变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统一组织, 盲目、无序的自发自流的局面。二要培训网络知识, 帮助他们用网络得到就业信息, 提高综合能力。三要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内容, 加强汉语能力, 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解决好语言关问题的同时, 注重加强法律法规和道德教育, 使转移人员具备良好遵守法律观念。四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适合市场的供求趋势。五要补充培训经费, 为尽快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2]

3. 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劳务输出机构要统一认识, 用力挖掘劳动力资源及其发挥潜力。用网络系统适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 就业信息, 建立与已输出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沟通, 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候,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给予有效、实际的帮助。建立地区间劳务输出协作交流, 开展多种劳务交流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 促进劳动力有序、有组织性流动, 施行流动就业证 (卡) 配套管理制度。与多个部门协调配合, 抓好输送关, 提高全方位劳动保障服务水平。[3]

4.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素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是相辅相成, 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 巴仁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与劳动技能低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造成劳动收入少、就业机会少, 缺乏竞争力, 很难进入技术含量的岗位工作。劳动力素质越高, 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就越多, 所以首先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者的自身素质和汉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慧秋, 吉洁.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 2004 (5) .

[2]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J].中国人口学, 2007 (10) .

[3]李振国.论劳务输出[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1990 (4) .

上一篇:河北部分专科院校征集志愿启事下一篇:高三优秀作文:思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