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18

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精选9篇)

篇1: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人民法院在速裁运行实践以及所具备的实际运作环境资源,针对目前速裁工作存在的社会地位、运作环境、公众认知程度及目前改革深度等问题进行分析,从 法律 上的认可、制度上的匹配、调解大机制的运作、特殊案件的专门化、诉讼费用减收平衡、速裁特有规则及快速执行的配套等方面作了些创新式设想性,以期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司法裁判中,进一步体现其特有的司法诉讼价值。

【内容摘要】

【关键词】 速裁 制度改革 设想 协调 发展 引 言

效率之所以被提到与公正相等的高度,是因为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而 现代 社会,社会事务的复杂、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因此,要将有限的司法资源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司法裁判中。作为“速裁程序”这一主题,有其特有的司法诉讼价值。速裁工作虽有章可循,但毕竟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大部分法院依据法律及最高院有关规定,制定了相应的简易案件速裁规则,对立案庭前调解的受案范围、启动条件、调解原则、审理期限、文书签发以及调解不成的案件与审判庭的交接等作出明确规定。笔者在南康法院自成立速裁组以来,一直从事简易民商事案件速裁工作,针对速裁改革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亲身实践,笔者也展开了不少深刻思考,并形成了以下自己的在速裁方面见解和观点,以期抛砖引玉,对速裁机制改革这一领域的研究或进行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 参考。

一、速裁机制改革当前面临的问题(一)速裁制度定位的问题

速裁机制是我国司法制度领域的比简易程序更简易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要在摸索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人民法院推行民商事案件速裁机制之初,我们对速裁的认识和制度考虑非常有限,具体说来就是希望通过速裁改革,将现有的司法审判资源分配再优化、使用更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有效缓解近年来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比如南康法院2006年,速裁组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43件,结案143件,其中调解结案125件,经调解撤诉15件,调撤率达97.9%,平均审理时间仅3天,近七成案件已及时履行。从运行速裁改革成果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现该院特色亮点工作。然而要进一步挖掘速裁的生命力,更充分的发挥其服务司法审判的有效职能,我们决不能仅仅着眼于、并满足于眼前利益,而是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这个制度本质是什么,它的发展目标究竟该如何定位,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

(二)社会对速裁机制认知问题

当前人民法院速裁机制面临的制约因素之一便是当事人对速裁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多数人认为速裁程序的运用不利于对其个人权益的充分保护,或会对其民事诉讼权利有所减损,加之适用速裁机制审理的案件受理标准与非速裁案件并无差异,部分当事人对速裁机制存在严重排斥心理,对速裁机制简便的审理方式、较短的审理期限流露出不信任心理,担心案件是否得到了慎重处理;而不少被告因无法在速裁机制中明显受益,也经常要求15天答辩期满、严格适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以及不恰当地提出管辖异议等,以达到排斥速裁之目的。由此可见,未能体现出速裁机制与普通程序相对应的特殊性,明显限制了速裁机制的顺畅运行,成为法院速裁机制当前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速裁制度改革处于浅界面

在速裁实践中,法院速裁改革及速裁法官目光多集中在对庭审程序的适度简化,对法律文书的简化,对传唤方式等庭前准备工作的简化等方面,始终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大框架内进行的变动和尝试,对于当事人而言,他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程序上的简化、便捷,而不是速裁本应带给他们的实质上的司法利益和特殊。换句话说,老百姓并没有从很大程度上感觉到速裁与其他审理程序或相关制度的与众不同。因此,要真正发挥速裁的作用,体现速裁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对其深入性的改革,让当事人真正感觉到其特殊之处,并吸引他们选择运用这种制度。

二、速裁制度创新设想

(一)速裁制度将所应有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们正在实践着的速裁机制,其实质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无法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下,结合审判实际,对其进行的一种大胆改良或者是一种很大程度的替代。这种自发的“法外”改革是符合现实需求的,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一种有益的改革。虽然法院成立了专门的速裁机构,比如速裁法庭或速裁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与制度,比如制定速裁规则、案件审限和移送制度等,进行了一定的深度的尝试,但这些举措显然还是不够的,还不足以支持速裁成为一种独立、高效运行的程序。我们所思考的,速裁制度与民事诉讼法中简易程序是一种隶属派生关系,抑或是替代关系,我们所希望的速裁制度最终能被司法推呈后乃至立法所采纳,正式融入国家立法,成为一种独立的简易纠纷快速处置程序。

(二)速裁方面的可行性制度设想与创新

结合速裁运行实践以及人民法院所具备的实际运作环境资源,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速裁制度的创新工作:

1、试行速裁案件相匹配的制度

一是为加快流转速度,制定送达制度。体现诉讼程序繁简与诉讼成本高低相一致原则,实现速裁机制应有的简易快速性,采取听取被告方对纷争事实的意见制度、告知其举证责任及期限等相关诉讼权利义务制度、征求其是否按速裁程序处理制度、审理期限制度、文书签发制度,采用电话通知、上门送达或当事人地址确认方式送达制度,速裁组调解不成或不能及时调处的案件限期与审判庭的交接制度等。二是建议庭前调解程序前置制度。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积极配合法院快速、高效了结纠纷,保障速裁机制独立、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可在送达时告知或听取调解意愿和缩短审理期限的意见,引导当事人主动选择适用速裁机制。三是制定审限警戒制度。对立案后已满7天不能审结的案件,由承办法官凭相关证据向庭长汇报原因,按简易案件速裁规则移转审理,切实从选择速裁机制中受益,更好地实践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原则。四是保证案件质量,制定定期讨论案件制度。庭内集体讨论有争议或应适用普通程序而需移送审理的案件,以保证案件处置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合法。五是为讲求工作成效,制定弹性工作制度。针对有的案件需要在八小时以外的送达、开庭等实际情况,可采取预约、晚上或节假日时间,也可以到当事人家里开庭,既方便当事人诉讼,也是我们速裁制度推行的一个亮点。

2、创设大调解机制确认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思想创设司法adr制度,在法院的有效控制下,进一步丰富纠纷解决方式,降低诉讼成本。

一是当事人自行和解的确认制度。民法特别尊崇当事人意识自治原则,即只要当事人意识自治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法律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因为,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当事人私权处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运用,是双方合意的表现形式,如诉讼契约,包括程序选择、不起诉、诉讼管辖、证据使用等[①],实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符合现代契约的性质,应具有约束力。案件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为了使纠纷尽快得到解决,又能保持双方建立的商业情愫,在自愿、互谅基础上协商达成的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可以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在速裁机制的框架下,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给予程序上的审查并予确认,赋予法律上的效力。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确认制度。在产生纠纷以后或者在此前,将双方的纠纷提交基层调解组织,请求基层调解组织或者第三人的介入,对双方的争议事实进行调解,基层调解组织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调解,因而达成的和解协议,法院同样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在速裁机制的框架下,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给予程序上的审查并予确认,赋予法律上的效力。三是试行司法adr制度(法院控制下的替代性纠纷解决办法),即在法院立案大厅设立司法adr窗口。当事人可以在立案前或案件审理过程中请求adr工作人员对纠纷进行调停,达成协议即可请求本院速裁机构确认。从各法院现有的退休法官资源来看,有大批接近或达到(事实存在)退休年龄有丰富审判经验且热心审判事业并希望发挥自身特长的法院老同志离开了审判岗位。具体做法:司法adr工作人员由本院在退休法官(不限于本院退休法官)中选任,同时对选聘、选聘标准、报酬、司法adr工作人员名册、当事人选定与法院指定作出相应的规范,目的是发挥法院退休法官的积极作用。

篇2: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民商合一,民商分立

长时间以来民商立法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欧陆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和争论, 现在全世界都参与到其中。因为这关系到商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商法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及商法和民法之间的联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是在民商立法不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而就中国而言, 民商立法对中国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首先我们从民商合一的概念入手, 其概念是指“将民事、商事统一立法, 不设民、商之区别, 关于商事的立法规定, 融入民法典之中的体例。”梁慧星教授在《民法总论》中说过:“从前经营商业是商人的特权, 而现在人人都可以从商, 商主体已经被极大的广泛化。”因此在主张民商合一的人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 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人以前的那种特殊的地位已经渐渐的消失, 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从商, 所以就不需要有单独的制定一套商法来保护。当然这样做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民商已经相互融合和渗透, 彼此之间都有牵连, 难以明确的区分开来。但是民商合一就可以解决重复立法的问题, 减少在法律运用上的困惑。[1]

再者我们来看下什么是民商分立, 它是指“将民事与商事分别立法, 于民法典之外, 另制定商法法典, 使民法法典与商法法典各自独立存在之体制。”民商分立的学者与前面民商合一的学者观点截然相反, 他们认为商法和民法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它们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价值取向、基本原则、立法技术、具体的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差异, 属于各自相互独立的法律部门。而且, 现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私法一元化”和私法二元结构 (民商分立) , 前者以民法代商法, 不仅对商法学理论造成影响, 还阻碍了商事制度的供给;而后者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产生的, 是符合时代了要求。

二、民商分立与民商合的理性分析

就目前形式来看, 全世界的民商立法中, 存在着商法的民事化和民法的商事化的现象, 这样就使民商法的内容出现了交叉。所以, 民商法的关系已经跟不上民商立法的脚步了。当然, 民商法的实际关系不会被学者们关于“分立”或“合一”的观点而左右。现代的民商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事法律规范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商法典中体现, 还可以在商法典以外以单行法的形式表现。体现了现代商法规范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2]

(一) 民商的联系

俗话说民商是一家, 说明商法和民法有着不可以割断的关系, 这是大家不能否认的事实。当然, 大部分人认为民法是针对所有的公民, 而商法仅限于商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商的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在概念方面, 民法所面对的是广大的市民, 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体的平等和意识自治而形成的法律调整。因为范围大, 所以民法也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商法主要运用在市场经济方面, 市场经济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商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更好的管理经济而制定的一种法律。因为对象少, 需要一定的市场组织和市场交易, 所以商法又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然后是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方面, 民法的规则较为抽象, 而商法却是具体的规则;最后在效率和法律原则方面来说, 民法中最重要的是公平, 但在商事立法中却是效率至上。商法在处理效率与法律原则方面, 采取的是效率为主公平为辅, 用法律的方式来追求更高的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对有些经济行为做出了限制。[3]

(二) 民商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主体性, 民法可以适用与社会所有人, 具有普遍性;但是商法主要作用于商事主体, 也就是商人;然后是特征方面, 民法是对于伦理性道德规范方面的规定, 然而商人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商法是属于技术性而不是伦理性, 而且商人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营利为目的, 这都可以影响到商法的规则体系和内容;最后就是所遵循的原则, 民法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规范, 商法在遵循这些基本的法律理论 (如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的基础上, 更加重要的是追求好的经济效率。所以在商业过程中, 一方面要不断的更新科学技术;另一方面, 也要注重交易的便捷和安全保障。

(三) 民商分立、合一的联系

就经济法和商法来看, 它们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 经济法看重的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以及生产效率方面的问题, 不再仅仅是运用经济法来从公平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商法就不一样了, 它以盈利为目的, 就对自己的利益比较看重, 那也就为有些小聪明的人提供了机会。然后就是所以依靠的基础不一样, 经济法是以国民经济为根基, 但同时也会考虑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但是商法以个体的经济利益为基础, 着重要处理好其间的利益关系;最后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经济法的价值内容是讲究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统一, 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目标, 也正好符合法的要求, 法的价值就是实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于正义、效率、自由以及秩序的要求。当然商法也注重自由、平等、公平、效率、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就经济法来说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强调社会的整体效益和交易安全, 商法看重个体的自由、个体间的平等、个体相互关系的平等和个体行为的效益和和安全等方面, 是从个体方面为突破口的。[4]

三、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们应该采取理智的态度来面对有关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观点。当然, 建立完善的体制也很重要, 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适时的制定《商法通则》, 从而实现商法对经济市场的全面规制, 让商法体系变得更加详细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永梅.对我国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性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2 (01) .

[2]郭锋.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J].中国法学, 2010 (05) .

[3]迮铭.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 (11) .

篇3: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思考与实践

诚信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对市场经济及社会的稳定發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而,我国需要将这一问题提升至法律高度,构建完善的民商法信用体系,对诚信缺失问题进行良好解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一、民商法中信用的相关概述

民商法中的信用,主要以当事人义务履行程度为评判标准。对自身义务的良好履行,是保证个人信用的主要方式,也是信用的最基本问题。具体内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或是承诺过后,便被认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违背合同或承诺后,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在正式交易之前,当事人需要提前对另一方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其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价,降低或避免交易风险。由此可见,民商法中的信用就是社会上对民事行为人债务偿还能力的评价及信赖程度[1]。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在信用原则方面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其价值内涵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信用原则定义的缺乏,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一定成上限制了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虽然目前我国民商法已经将信用原则作为其第一原则,但是从我国整体法律系统建设上看,民商法中涉及的信用方面问题仍与国内众多法律中的信用问题不一致,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建设的不足,也导致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对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方法

1.明确信用体系构建价值

在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中,首先应对信用体系构建价值进行明确。通过对我国当前法治情况以及市场经济情况的分析科技看出,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消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将信用问题提升到法律高度,促进喜用体系的法律化和市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同时,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若是在市场活动中出现诚信问题,必定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自身信任度降低,并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等情况。因而,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为社会效益的增长提供保障。

2.着重强调民商法中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而债权法的完善和执行,是保障这一原则的重要前提[2]。在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中,应着重强调诚信原则在民商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保证相关法律的有效执行。首先,应对民事当事人信用方面的权利、责任等详细规定。其次,应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干预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应建立健全司法救济体系。要求政府履行自身信息公开责任,增加信息透明度,实现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进一步巩固。并鼓励民众积极运用自身知情权,主动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同时,尽快实现对评判、执行标准的量化,增强法律法规的操作执行性[3]。从而明确民事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并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法律规定的可行性。

3.强化信用体系信用权的建设

民商法信用体系信用权的建设,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第一,需要专门立法建设信用权。第二,应保证这一权利的独立性,促进其逐渐形成全新的人格权。并在信用权的实行中,确保所有社会个体都可以享受到这一权利,从而实现对当前经济市场的良好规范。通过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信用权的建立健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从而保障经济市场中,个人及企业的各方面效益。

4.完善基于各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

首先,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方面。我国当前法律中,在个人隐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获取个人信用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危害个人的隐私权益。因而,在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中,也应对这一方面进行保护。例如在信息的获取上,应得到当事人许可,确保个人信息获取的合法性,并保障获取信息的渠道安全。赋予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个人信息修改的权利,对于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应通过法律武器进行制裁。同时,将这一问题纳入救济法律体系,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当事人能够获得一定的法律性补偿。

其次,民商法信用体系中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及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诚信缺失问题严重。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缺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信用的缺失,也影响了社会整体信用情况,而企业及其内在利益主体的实际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信用程度的重要标准。因而,在民商法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应将企业与其内在利益主体信用相关联,要求企业自觉承担相关责任及义务,一旦违背合同或承诺,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四、结论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认识到信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强调诚信地位,强化信用权建设,完善基于各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从而保障诚信原则的履行程度,实现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初步探讨[J].法制博览,2015,11(22):71-72

[2]陈昊文.新时期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博览,2016,5(17):226-227

[3]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12(12):13-14

作者简介:

篇4: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了解“民商合一”的概念有助于理解我国民商合一具体是什么情况。“民商合一”指的是在民事商事划分上不再有明显的界限, 而是两者相互交融。把有关商事的立法规律融入到民事立法法规中。曾经梁慧星教授于《民法概要》一书中说过:“此前商业运营都是商人的专利, 但如今是人人都可以经商。也就是说, 商业经营已经普遍化了。”所以, 在支持民商合一的人群中有这样一种态度:经济迅速发展, 商人此前独特的经营方式已经被打破, 它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已经渐渐淡化。商人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层面的存在。所以, 再单独为商人设立一套法律完全没有必要。这种做法也有好处, 当今时代民商早已互相关联, 互相交融, 已经很难区别。而民商合一也可以解决法案规律重复的情况, 减少疑惑点。

“民商分立”是指民事和商事分别立法, 在原有的法律典籍外, 还制定了一套商事法律典籍, 从而分开民事与商事。支持民商分立的人群与支持民商合一的人群的态度完全相反。他们对于民事和商事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独特的见解。在对象确立, 方法使用, 价值能力, 根本准则, 建法技巧, 有效的法律规定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而他们应该各自属于自己的法律部门。再则, 如今的时代下, 又催生出了“私法一元化”以及“私法二元化”结构。前者指的是民代商, 这在某些方面的确阻止了商事的发展;后者指的是民商分立, 相比较而言更符合当今世界的需求。

二、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理性剖析

如今的时代, 世界各地的民商事立法中, 都普遍有这种情况, 即民法商化和商法民化。这样就导致民法和商法出现重复。因而, 单一的民商法法则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的民商法发展规律。但是民商法的联系不会因为这些而被影响。如今的民商法早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但在传统的商事典籍中有所表现, 在商事典籍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的体现。

(一) 民商的关联

“民商是一家”, 体现的就是民法与商法互相牵扯的关系。在大多数公民的眼里, 也是由于对法律的不熟悉, 片面的认为民法就是对于公民而言的, 相应的, 商法就是对于商人而言的。接下来具体看看民商的关联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是含义, 民法所面对的自然是广大人民群众, 民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大部分群体的公平以及提高自身自律意识。由于范围广, 所以民法就有了抽象性和系统性。而商法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利益, 所以商法的设立就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进行修订。相比较而言, 商法的确立缺少对象, 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市场交易基础上再进行修订, 因而商法具有实用性。市场经济对民法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平, 而对商法而言却是效益。商法中问题的处理秉承的是效益为首公平为辅的原则。

(二) 民商的相互作用

第一要强调的是主体性, 民法的使用范围广, 普遍性更为突出;商法的确立主要针对的是市场经济效益以及商人自身。再者就是特点上, 民法的规定大部分依据来源于生活和伦理道德规范;然而作为商人, 则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也就是说, 商法是技术性法律法规, 而民法则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在原则上, 民法必须遵循伦理道德要求, 商法在伦理道德要求的根本上, (如必须按照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 , 更侧重于把目标设立为高效率的经济效益。所以商业的发展更要注意技术的时常更新, 安全渠道的时时保证。

(三) 民商分立、合一的关系

经济法和商法在本质上仍有很大区别。经济法注重的是集体利益和生产效益。现在经济法已不仅仅是在公平的角度上有所体现, 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商法既然是以盈利为宗旨, 那么首要看重的就是盈利。再者, 依据基础不同, 经济法是以国民经济为根本, 而商法是以个人利益为主, 更注重个体之间的联系。虽经济法注重道德伦理规范, 然而商法也在公平, 效率, 安全方面有所涉略。若以社会学方面来说, 经济法更注重社会完整的效率和物品交易时的安全保证;而商法更在乎个人的制度, 包括个人的平等利用, 各个体之间的安全制度、行为方式等。从个体找寻缺口加以改善。

三、总结

以上对民商合一及民商分立的介绍,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对待民商问题时应以理性角度看待。不论是表达民商分立的态度还是民商合一的观点, 都要理性为之。此外, 完善社会制度是必须的。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 以便实现商法在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使商法更适合眼下市场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浩.对我国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性思考[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6:277.

[2]曾大鹏.商法通则:扬弃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J].法学杂志, 2008, 06:123-126.

[3]郑晶, 徐姣.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模式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 2012, S2:177.

篇5: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效率违约制度是否该引进中国合同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寻找这种契合语境过程中,笔者将目光投向商事合同,因为商事合同与效率违约所追求的目标、遵循的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点启发,笔者对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区分标准及区分意义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效率违约;商事合同;民事合同;区分适用

所谓效率违约,又称“有效益的违约”,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做出履行的可期待利益。①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合同的高效,这一点与商事合同的目的不谋而合。但鉴于我国民商合同合一的立法模式及交易习惯,商事合同与民事合同具体的区分仍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问题。笔者欲结合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及商事思维,加之对前人观点的分析与反思,分列几点标准,浅析民事合同與商事合同的区别。

一、商事合同适用效率违约

(一)效率违约符合商事思维下的道德理念。商业道德是在商人内部形成的,根据商事精神及行业习惯,运用商业思维形在交易中成的道德规范。商人思维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营利,这一点显然与民法思维不同。最高院也认为,“商业道德要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加以评判,它既不同于个人品德,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人伦理”。效率违约制度虽然对民事合同的契约严守及诚实信用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但是将效率违约放在商事思维下进行审视,其存在是合理的。

(二)效率违约符合商事合同的价值追求效率违约正是商人在履约成本与违约成本之间进行比对,做出的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商事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为基础前提的,在频繁交易的情形下,效率及效益成为合同主体最为关注的问题,与其继续履约会造成更大的损害,浪费成本,毋宁终止合同履行,寻找更加合适的缔约机会,减少合同损失。如果总收益少于出人意料的履行成本,违约就是有效率的。②

(三)效率违约符合商事合同审判思维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商事审判独立性呼声已从理论研究层面转入现实的实践需求。③将效率违约制度引入商事合同纠纷的审判之中,使商事程序审判思维与实体上的商事思维同步,更好地解决商事合同纠纷,从传统的民事思维与行政思维中挣脱出来,更好地实现商事合同上的公平正义。

二、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区分路径之探寻

(一)从价值目标与行为原则进行区分。此种划分方式主要是从宏观价值入手把握商事合同与民事合同的特征。传统的民事契约所追求的是个“稳”字,而商事契约则追求一个“利”字;商法以效率、公平、安全为价值观,商事合同的设计也应以此为指导;民事合同以公平为行为准则,商事合同以效率为行为准则。虽然民事契约与商事契约所遵循的原则与价值目标有所交叉甚至重合,但毕竟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当然就有了有些制度选择性适用的现象。

(二)从合同的主体进行区分。有的学者认为,“契约当事人双方均为企业经营者,可谓双方商事契约”。④陈自强先生将一方是商主体的契约称之为单方商契约。也有学者认为“商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至少有一方是商事主体,而民事合同至少有一方当事人为非商事主体。⑤笔者赞成此观点,当然,仅靠主体特征并不能包含全部商事合同,还需其他构成要件。如果双方都不是商事主体,失去了商事合同的特点,划分商事契约与民事契约就失去了意义。

(三)从合同行为特点进行区分。从行为性质上看,民事合同通常是一次性签订的契约,因为双方主体签订一次合同就可以满足其需求,达到合同目的,如自然人之间的赠与合同、借贷合同等。而商事合同是为商事主体之间经常性、营利的行为,所以存在着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如商事居间合同。另外,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行为方式和形态方面也存在差异,民事交易一般为现货交易,交易形态显现随意化,多为不要式和非技术性;而商事交易既有现货交易,又有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还有其他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种的交易,交易形态呈现出类型化和技术化的特点。

(四)从合同目的进行区分。商事行为与民事行为区分的落脚点在于目的的实现。民事合同的缔结, 主要是出于交换者对标的物使用价值的追求;而商事交易的发生, 主要是出于营利动机, 追求的是交换价值的增殖。如果订立契约是以营利为目的,就是商事合同;这样的标准有助于商事合同不再受传统民事合同道德伦理的困惑,因为这种目的决定了商事合同有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而为效率违约提供充分的存在理由。

三、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区分的意义探寻

(一)合同自由的新内涵。传统的合同自由主要注重缔约自由, 我国《合同法》未赋予当事人违约自由,“信守承诺”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随着商事合同的发展,商业道德有了新的释义,商事合同明确的营利目的、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效率要求提高,严守因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而变得没有意义。将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区分对待分配不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各自良性发展。

(二)违约责任的新理解。从违约责任的规则上看,民事合同的签订者通常没有任何特殊的职业经验或市场技能,鉴于此,各国均给与民事主体应有的关怀,降低其注意义务及责任要求,在民事合同中,违约责任通常以过错归则原则,违约人如果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则可以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免责;而对于商事合同签订的主体,谙知规则、精于交易,对商事合同的归责原则,应当采取非过错规则原则。另则,对于违约金的幅度,也可由商人自行约定,幅度可允许适当调整。

(三)合同审判的新思维。2007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指出,商事审判中存在对对商事审判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够的情况,一些商事法官忽视商事审判内在规律,以传统思维模式处理商事纠纷案件,影响了案件审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2008年东营中院根据山东省高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商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实行了民商审判分别管理。独立的商事审判思维已经彰显。将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区分开来,提供一种新的审判思维,可以节约司法资源,矫正传统的不分民商同一作为合同审理的思维。

结语

受我国民商合一的传统体制的影响,加之学界对商事合同的研究裹足不前,使得笔者多次陷入思维的困顿之中。笔者于知识储备有限、理论功底不深冒然提笔,尚有很多缺陷不足,在今后的合同法学习中,会继续深入对此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克武.合同法专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7.

[2] 陈自强.民法讲义I:契约之成立与生效[M] ,北京:法律出版,2002.196-220.

[3] [德] 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M],江青云,杜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35-439.

[4] 范健.商事审判独立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13(03).

篇6: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现状

1. 农业基本情况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 都江堰自流灌溉之首, 地势平坦, 气候温润, 物产丰富, 被称为“天府粮仓”, 素有“银郫县”之美誉。全县幅员432km2, 辖14个镇、175个村, 总人口5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4万, 总耕地面积32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 是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726元。

2. 推广体系现状

郫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撤销了原县镇两级双重管理的14个镇级农技服务站, 在全县新建立了8个农技服务片站, 片站明确为县主管局下属事业单位, 人、财、物、事 (业务) 实现了由县主管局直接管理, 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 服务人员100%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实现了“五有” (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规章制度) 、“三化” (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 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对接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二、做法

1.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

(1) 对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在改革过程中, 对本系统服务人员进行公开、公正、公平考试和测评, 以岗定员, 实行双向选择。保证了服务人员优中选优, 专业对口, 专业人员不流失, 优秀人才留得住。

(2) 对片站站长实行竞争上岗鼓励服务人员竞争片站站长, 让协调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担任片站站长。

(3)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组织在职农业服务人员外出脱产学习, 外出参观考察, 开阔眼界;邀请省、市级专家教授到郫县开展专题讲座, 集中培训服务人员, 同时出台了鼓励服务人员晋升职称、提升学历和发表专业技术文章等奖励政策。

2. 创新服务方式

(1) 农民需求型的订单服务方式。片站人员在服务区域内, 根据农户需求确定服务项目, 开展上门服务、定向服务, 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2) 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方式。依托现有信息服务机构和网络, 在全县建立了全方位覆盖的县、镇、村 (社区) 三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3) 进驻特色基地的集中推进服务方式。围绕全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 成立了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专门机构, 选派了优秀专技人员进驻基地, 在技术指导、产品营销、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4) 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方式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新型推广机制, 邀请省、市科研院校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承包服务, 既破解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又培育了一批技术骨干。

(5) 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方式在坚持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同时, 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以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 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 鼓励他们发展优势产业, 带动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3. 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 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制定了基层片站规范化管理意见, 因地制宜制定片站工作目标, 并分解到每个服务人员。

(2) 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作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 免费服务、全过程指导”的公开承诺,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3) 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根据服务工作量, 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落实到了具体的服务区域, 并在服务村社的显著位置, 实行了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

(4) 以质定酬的绩效分配制度打破过去服务人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绩效工资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片站服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按等级发放, 服务等级由服务对象、镇和职能部门三方的考评结果确定。

(5) 半年一次的社会评价制度片站及服务人员不仅要接受县主管局的考核, 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 同时还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 综合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调资、晋升、奖惩和淘汰的重要依据。

(6) 技术承包的中介评估制度开展技术承包, 实行目标责任制。承包期届满, 聘请本系统以外的专家组成中介评估小组, 对每位技术人员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作为奖惩依据。充分体现了技术承包验收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合同执行的严肃性。

(7) 向一线倾斜的政策激励制度

制定出台了8条激励政策,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建功立业, 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优于机关, 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愿到基层、想到基层的可喜局面。

(8) 定期举行的工作通报制度涉农片站与所服务区域的镇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服务人员每周必须参加所在镇的工作例会, 形成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全县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推广工作机制。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 责任心增强

在机制创新实践中, 建立完善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包干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目标考核制。对到一线服务的农技人员制定了“本人自愿、定期服务、政策激励”的新措施, 给农技人员压担子、压责任, 既实现了科学规范管理, 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打破了过去服务人员沉不下去的格局, 实现了兵与将的结合、人与事的衔接。

2. 积极性提高

制定一系列向一线倾斜的激励政策, 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 干了事的人得实惠。农技人员纷纷主动请缨到服务片站工作, 即使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也愿意到基层站。如三道堰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献成同志在基层发挥专业特长建功立业, 荣获全国科技推广标兵称号。

3. 服务有效

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实践, 提高了服务质量, 效果显著。一是全县产业发展格局定位明确。目前, 全县已初步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的格局。二是农业经济实现了大发展。2007年, 实现农业增加值14亿元, 较2005年增加3.5亿元, 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5 726元, 较2005年增加1 011元, 增长21.4%。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在农民培训上, 常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3万人次以上, 送科技知识“三下乡”已成为经常性活动。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应用上, 引进试验示范了水稻泰隆1号等新品种40个, 推广了大蒜良种繁育、食用菌两段培育栽培技术、水稻优化定抛技术等新技术13项, 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个, 率先在中国西南稻区做出了“种三产四”工程样板, 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 全县已形成了集中成片的1万亩无公害韭黄生产基地、3 0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 000亩鲜盆花生产基地、8万亩绿化苗木生产基地。2007年, 全县蔬菜总产量达77万t, 产值达9亿元, 仅蔬菜生产一项全县农村人平收入1 500元;花卉苗木实现产值6.8亿元, 销售收入3.6亿元;川菜产业加工园区第一期1 500亩已建成, 入驻企业46家, 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全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已构建了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 实现了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化经营,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群众满意

通过建立协调配合、便民高效、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 实现了信息全区域覆盖, 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现在, 全县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了群众咨询技术和政策, 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专家的满意答复;群众需要经济信息, 一次订制就可以长期获得快捷高效的服务。社会评价和社会承诺制的建立, 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以一流的服务去赢得服务对象的好评。

四、思考

1. 各级重视是基础

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 必须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以及人事、财政、县主管局等部门的通力支持, 在县域内形成多方协调配合机制, 才能顺利实施。郫县是以中共郫县县委文件形式向全县各镇党委和政府、县级各部门发出的实施意见。

2. 理顺体制是保障

郫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上到下的垂直管理, 人员专编专用专管, 经费保障统一预算, 资产物质统配统管, 业务工作统筹部署。明确顺当的管理体制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

3. 方式方法是抓手

在推广实践中不断满足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需求复杂化、农作物品种多样化、科技发展快速化的要求。变过去“自上而下搞推广”为“按农民需求搞推广”, 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难题, 实现农技推广与服务对象“零距离”的目标。

4. 考评机制是核心

创新推广运行机制, 考核是核心。将服务对象纳入对农技人员的评价工作考核体系中, 让服务对象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 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个人报酬根据社会评价结果确定, 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达到农技人员“专起来、沉下去、能干事”的目的。。

5. 激励政策是动力

统一实行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工资向上浮动一级;获得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科研成果的给予奖励等激励政策, 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农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6. 投入保障是关键

农技推广服务站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推广机构, 强有力的投入保障为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专业技术人员不再为工资而奔波、不再为经费而操心, 农技人员的精力才能100%地投入, 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贯彻, 奖惩才能切实兑现, 考核考评才能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农技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也才能真正确立。

篇7: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证明,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构建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引领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得到了群众认可。

一、实践经验

(一)谨慎动议,合理选配

组织部门对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进行定期分析,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对急需岗位进行梳理,形成干部情况报告,报公司党委参考。党委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求,选准重点,确定需要进行公开选拔的岗位。

(二)严谨程序,掌控重点

组织部门依据干部选拔制度、文件要求,编制严谨的干部选拔方案。从竞聘小组、竞聘监督小组成立,到下发通知、公布方案、时间安排、竞聘程序等工作细节,以及工作标准、工作要求进行仔细规划,把所有的环节、所有的节点尽量涵盖。重点掌控评分标准、方法及民主推荐程序。

(三)全面考察,客观评价

客观公正地考察干部是防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关键,是党委决策干部人选的重要参考。选择素质高、党性强、做人正、态度平的干部作为考察组成员,尽量避免主观化、片面化。考察干部要多方面,既要看政治品德,又要看情操道德;既要看到工作业绩,更要看重思想品质;既要看到平时能力,又要看到发展潜力;既要看到执行能力,又要看到创新能力;既要看关键时刻表现,又要注重日常表现;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考察干部要多渠道,既要找人谈话,又要实地考察;既要听取干部评价,又要听取职工评价;既要查看平常资料,又要查看档案资料,这样组织部门对考察对象在德、能、勤、绩、廉方面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按规操作,接受监督

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地有效运行,重在按照制度、规定、既定方案刚性操作,把工作过程放在阳光下。组织部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制度、敬畏群众。对党委汇报要全面、客观、公正,包括工作方案、民主推荐结果、考察结果等;公示材料要具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详细工作经历、原任职务、拟聘任职务等。拟聘任人员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前要征求纪检监察部门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对选拔任用工作要全程跟进,能力测评、民主推荐等重点程序都要参与。

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思考

(一)干部考核机制要配套

不但要把好的干部选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选出来的干部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只有对干部定期进行科学考核,才能有效激活干部队伍。目前我们对干部考核的评定标准主要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是一个定性的标准。在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时,也会掺杂很多个人主观因素在内,参评人员秉承好人主义,被测评人员也会为了当好人,工作缩手缩脚,怕得罪人。完善的考核机制一要定量考核,合理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得分标准。二要把握好分数权重,要把握好德、能、勤、绩、廉分数权重;把握好上级领导、同级干部、党员群众评分权重;把握好完成年度经营指标与平时工作表现权重。三要有效运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与诫勉谈话挂钩,与任免挂钩。

(二)要合理运用选拔方式

目前,公开选拔干部方式有公开竞聘、组织选拔、竞争上岗。虽然公开竞聘方式范围较广,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于实干精神较强、不善言语表达者不太适宜,也可能出现高分低能者;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试、管理情景模拟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竞岗演说及答辩等能力测试环节侧重点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评分结果;三是参聘人员长期在野外,部分竞聘考评组人员对其认识可能不太深刻。组织选拔和竞争上岗较适宜于实际操作,但是在一些重要环节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漏洞。

干部选拔方式的合理运用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根据生产经营情况、选拔岗位情况、参聘人员情况、现有干部队伍状况等进行合理运用。在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的前提下,既要把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造力强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又不让工作能力强、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人吃亏。

(三)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针对各种选拔方式存在的不足,组织考察存在的缺陷,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队伍尤显重要。从后备干部的推荐、考察、确定,到培养教育、考核鉴定、动态调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把后备干部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基地。后备干部队伍的建立,一是加大了对优秀人员的培养力度,二是激发了优秀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有利于组织部门对优秀人员进行客观评价。

篇8: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拓展思路, 创新方法

工会组织要维护好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就必须认真履行好肩负的基本职责。我们认真总结多年来群众安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深感虽然结合企业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 群众安全工作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互通还不够灵敏, “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此, 我们在原有群众安全工作的基础上, 以拓宽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 筑牢打实群安工作为切入点, 于2004年初, 开始构建“三网” (即安监网、群监网、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网) 联动、群防群治的安全工作机制, 基本实现了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制定了《阳煤集团安监网、群监网和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网联动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 从集团公司到各煤矿生产、基建矿井、均迅速成立了“三网”联动工作领导组, 安监局长 (安监处长) 、工会主席、女工委主任为“三网”联动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成员由安监局副局长 (安监副处长) 、工会副主席、生产 (劳保部长) 、女工部长、家属联保主任等组成。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任务, 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网”联动的各种帐、表、卡等资料, 理顺了运行程序。同时各矿都建立了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 并设专人负责井下井上的“三网”联系。从而彻底摆脱了原先“孤军作战”、“各自为阵”的做法, 逐步实现了对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互通信息;对岗位和家庭需做的安全工作互相衔接;对安全重点帮教对象的转化工作互为补充, 初步构筑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联合作战”的群众安全工作防线, 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使这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完善制度, 着力实施

要做好“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并非容易, 必须紧密结合实际, 制定措施办法, 着力抓好落实。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程序主要是:

1. 工作内容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过程中, 为消除事故隐患, 及时制止“三违”, 安监网肩负着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监督落实的职责, 要勇于坚持原则, 富有“三铁” (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 精神, 是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攻坚战的“正规军”;群监网员依法履行国家法律规定赋予的职权, 坚持深入开展群众性反“三违”、查隐患、促整改, 保安全活动, 切实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健康的基本权益, 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地方军”;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网用亲情、友情、爱情构筑“安全连心桥”, 配合安监网员、群监网员履行职责, 促进安全生产, 是安全生产的“后勤军”。

2. 工作形式

(1) 动态监督与反馈。安监网员、群监网员依法照章行使其职权 (职责) , 主要是查处隐患、制止“三违”、严把安全关。安监网员跑面、盯片、管线检查所到生产班组 (区段) , 在作业现场必须与生产班组的群监网员见面交流工作情况, 针对作业现场存在的隐患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 督促尽快整改, 并互在《工作单》上签字。同时, 及时将“三违”员工的信息反馈给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网员进行帮教, 杜绝“三违”的复发, 确保安全生产。

(2) 常规监督与反馈。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网员充分运用事实说教、吹“枕头风”、嘱安全语、运用“12.60” (12类60种) 安全不放心人工作等方法帮教“三违”员工, 化解家庭矛盾, 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安全氛围。同时, 对发现员工的不安全因素和异常情况, 及时反馈给安监网员、群监网员进行监护和规劝, 保证身边无违章, 无事故。三是重点监督与反馈。安监网员、群监网员依法履行职权 (职责) , 对安全上的不放心人员, 特别是习惯性违章、“三明” (明知故犯、明目张胆、明火执仗) 人物、情绪异常的人和生产要害部位、岗位及事故多发点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 防患于未然。

3. 工作程序

安监网员、群监网员上岗前分别到安监站、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挂牌上岗, 领取《工作单》 (作业现场隐患和“三违”情况汇报单) 。进入工作岗位后, 及时将发现、处理的安全隐患和“三违”情况、安全状况如实填写到《工作单》上 (重大安全隐患要立即报告) , 并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上井后立即将《工作单》交到安监站、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

各安监站、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工作人员及时将安监网员、群监网员的《工作单》整理分类, 把严重“三违”人员的姓名、所在队组、违章时间、地点、违章事实等情况及时电话通知女工家属联保委员会, 并在12小时内将《“三网”联动工作通知单》 (三联单) 送交矿女工家属安全联保委员会。

女工家属安全联保委员会接到通知后, 要认真查对严重“三违”人员的现家庭住址, 并在12小时内安排该辖区的安全联保网员携带《通知单》登门入户, 进行耐心细致的帮教转化工作, 使“三违”人员充分认识危害, 写出保证, 并由安全联保网员、“三违”人员及家属三方分别在《通知单》上签字后, 报矿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和女工家属安全联保委员会。

女工家属安全联保委员会接到安全联保网员反映的有关员工思想情绪异常、家庭有急难忧虑等问题的信息后, 要及时填写《通知单》, 在12小时内告知员工所属安监站、井口群众安全工作站。

矿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接到《通知单》后, 迅速将有关信息告知该班组群监员, 针对性地预控不安全因素的萌发, 对其进行停工疏导或在思想认识上、安全行为上进行跟踪监护, 确保员工不带思想情绪和“包袱”上岗, 变“事后教育”为“超前预控”, 筑起了一个群防群治的闭合型安全网。

三、规范运作, 效果明显

在“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中, 我们经历了尝试—实践—再尝试—再实践的过程。关键要把握好规范运作, 力求取得较好效果, 并注重在运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提升工作水平。三矿工会“三网”采取“四定一会一卡”方法, 即对严重“三违”定事故性质、定帮教对象、定帮教时间、定帮教地点, 实行“帮教生活会”, 对一般“三违”均建立帮教反馈卡, 收到较好效果。新景矿工会在井口开办了“三违”诊所, 专门收治不同症状 (违章行为) 的“三违病人”, 对症诊治, 直至痊愈出院。二矿在“三网”互动的基础上, 又扩展为“六网” (增设了青监网、党员网、干部网) , 立足在“实”上求实效。近年来“六网”联动工作已上矿网, 只要打开电脑, 网上一目了然 (时间、地点及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三违”情况、发现人、落实人等情况) 。其特点, 一是富有工作真实性, 二是便于实际当中的考核, 三是能及时提醒督促隐患整改和“三违”帮教, 为编织全方位立体效应安全网, 做了有益的尝试。

四、巩固提高、务求实效

近年来“三网”联动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群众安全工作的新路子。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收到一定成效。但我们的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 联网对接还不够敏捷, 工作上还存在不足和漏洞。要巩固提高“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机制的效果, 笔者认为, 需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 要提高思想认识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企业要适应形势又好又快发展, 安全是立企之基, 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稳定和谐发展。要做好群众安全工作, 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职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放在首位, 积极发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认识, 深刻理解“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职工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理念, 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统一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

2. 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起步时间不长, 就其具体工作制度、工作内容等也需要在日常运作过程中, 不断总结、修订、提高, 使“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充分发挥其较强的生机和活力。

3. 要加强管理考核

“三网”联动群众安全工作机制的重点是, 深入开展群众性围剿“三违”和事故隐患安全活动, 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 力争把各类伤亡事故和隐患事故最大限度地得以控制,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在坚持日常管理的同时, 特别要注重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全面推进, 在时效性和实效性上下大力求实效。为拓展“三网”联动工作力度, 要注重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 对在“三网”联动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激励, 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管理涣散、安全状况不好的单位要及时通报批评。

篇9:对民商事速裁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103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progressiveness has a special status and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the causes of their un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f conducting progressiveness: imperfect practical mechanism of their conducting of progressiveness. The paper proposes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mechanism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novating the exemplary func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pioneers, innovating supervis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Key words:student Party members; progressiveness; practical mechanism

大学生党员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党组织的一员。这种双重性就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党的事业来说,他们是党的队伍中的年轻一代,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他们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1]。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模糊、对党的认识肤浅、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不强、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在学生中树立不起共产党员的应有的影响和威信。西南科技大学在一次校内抽样调查中,只有15.9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多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比较好”的、“很好”的,而认为“不能发挥作用”、“不如普通群众”的占35.61%[2]。或许能从一个侧面窥见一斑。

从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实践机制不够完善。这里说的实践机制,是指能促使学生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环节、载体、手段、机构等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运行格局和模式。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入党前的培养和入党后的管理教育衔接不够,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第二,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衔接不够,重教育,轻实践,落脚点不实;第三,党务工作与其他方面工作在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合力上,协同性不够,效率不高;第四,使学生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制度化、长效性机制不够完善。

如何健全和创新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机制,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和敢于破解的重大课题。笔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在一些初步的尝试,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受。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思想支配行动,理想决定方向。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是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性教育。

首先要把好“入党动机关”。 端正入党动机,就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入党积极分子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正确的入党动机的根本所在。同时把正确的入党动机同在学风建设、班级工作、遵守校规校纪、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实际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综合考察,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为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党支部(党小组)为主的党内理论学习制度,是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党性意识的基本途径,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同时要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生党员支部(党小组)政治理论学习中,实行“主题发言人”制度。党员轮流做主题发言人,主题发言人在学习会前几天,围绕学习内容作精心准备,形成书面材料或PPT,在学习会上作重点发言,其他党员积极讨论。这样,既深化了学习内容,又给所有党员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党员在发言中,防止就理论谈理论,搞“空对空”,也防止马列主义的“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在专业学习、校园生活、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理论学习当中,做到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原则要求与个人对照相结合。为了促进各支部(党小组)相互学习和借鉴,检查学习情况,学院开展党支部(党小组)理论学习会记录本展评交流活动。学院领导、辅导员不定期参加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理论学习会,加强指导和督促,保证理论学习活动的质量。endprint

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理想信念问题,不单纯是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典型地区,使学生党员多接触社会,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多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功勋,多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进一步升华对民族振兴、中华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的认知。

二、创新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机制

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要取信于人、取信于民,不光看你说了什么,关键要看你做得怎样,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包括内在先进性和外在先进性。内在先进性是指党员自身在思想、品德、行为观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先进特性;外在先进性是指党员个人行为的良好表现极其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力与感召力[3]。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最终要体现在外在的先进性上,体现在行动上。

学生党员就生活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其言行表现,所作所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开展了学生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立足日常校园生活,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要求大学生做的,党员率先做到;要求大学生不能做的,党员首先不能做,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效应。

树学风标兵。学生党员要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对后进同学帮扶带动,共同进步。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现象,学生党员就带头承诺诚信考试,配戴“共产党员”胸章参加考试。高年级学生党员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弟学妹,毫无保留地传授学习、考研、工作、就业经验和体会,帮助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科学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工作骨干。学生党员是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注重引导和指导学生党员在开展班级工作和各项学生活动中,热心为同学服务,以党员的模范行动,组织和带动广大同学积极参加到班级建设和各项学生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注重为学生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如设置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迎新示范岗、组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宿舍搬迁突击队,学生公寓安全卫生检查组,成立以学生党员为主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等等,使学生党员发挥作用有阵地,锻炼能力有舞台。

做安全先锋。学生公寓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安徽理工大学28层学生公寓楼更是安徽省教育厅安全隐患重点部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0年10月开始,在高层公寓设置党小组,一年后设置学生公寓党支部,把学生建党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融入到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学生党员在宿舍安全卫生管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实行“党员宿舍”、“党员床铺”挂牌制度,并由学生党员组成检查组对学生党员的宿舍和床铺的按安全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公寓党支部(党小组)每月一小结,学院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优秀“党员宿舍”和优秀“党员床铺”进行评比表彰,起到了一个公寓党支部(党小组)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宿舍一快阵地、一个党员床铺一面旗帜的效应。此项工作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三、创新学生党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学生党员发挥先进性的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存在着对学生党员监督不力、激励不够的情况。所谓监督不力,是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和先进性意识不强,政治觉悟不高,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正所谓法不责众,党组织对这种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办法,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少部分学生党员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学生中影响很坏。所谓激励不够,是指对学生党员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没有充分挖掘和及时的宣传,没有形成“树身边人学身边事”的氛围。目前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的评比表彰活动少,比例低、人数少,评选标准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党员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是开展大学生评议学生党员活动。学生党员回到所在班级,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党员述职,然后由同学按照学习、工作、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情况,做出“很好、较好、一般、不合格”的无记名评议。评议成绩是“很好”、“较好”者,有资格参与各种评优评奖活动,评议“一般“者,没有参与各种评奖评优的资格,对评议“不合格”者,由学院党委领导对其进行党内谈话,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和目标。二是在各种考试过程中,实行学生党员配戴“共产党员”徽章考试,在学生公寓实行“党员宿舍”、“党员床铺”挂牌制度,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三是每学期进行“优秀党员宿舍”、“优秀党员床铺”的评比表彰活动,每年度进行“优秀学生党员”专项评比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鼓励学生党员在各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机制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既需要学生党员的高度自觉和主观努力,也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氛围;既需要高校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守土有责,又需要教师“教书育人”、职能部门“管理育人”、后勤部门“服务育人”的协力配合;既要开展有声有色的活动,更需要着眼长效、稳定持久的制度建设。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未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为此去创新、去探索、去奋斗、去奉献。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光明日报,2004-10-15(1).

[2]鲁炜中. 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1

(48):203.

[3]张梅龙,刘书文,郭少华.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内在素养及外在表现[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115.

上一篇:伙食管理委员会主持词下一篇:表现母爱的句子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