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2024-07-31

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精选4篇)

篇1: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实施层面的重要课题。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效率高的课堂称为高效性课堂,反之称为低效性课堂。低效性课堂影响新课程的落实,影响素质教育,影响学生发展。笔者经过调查分析,现就低效性课堂进行分析并提出拙劣之见。

一、低效性课堂的特征

低效性课堂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即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具体表现在:教师主动填鸭,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情景单调,教学设计不科学,过程缺少探究性。讲课缺少艺术性,学生缺少参与性,教师缺少激情,课堂缺少活力。

二、低效性课堂的成因

1.教师是低效性课堂的主要因素

(1)教师理念陈旧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根深地固,仍影响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观,强化了师道尊严;以传授知识为课堂教学目的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发展,以知识代表能力,以分数代表成绩的评价观,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有力挖潜。

(2)教学准备不足

一是教态不端正,敬业不够,上课不规范;二是教学心理准备不充分;三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科学,重视备教材,忽视备学生;重视备教法,忽视备学法;重视备重点,忽视备难点;重视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重视知识技能,忽视方法、过程;重视教案设计,忽视教具准备;重视既定教案,忽视突发预案;重视整体设计,忽视局部处理等,均能弱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不适宜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目的教学形式,教师“中心”说,师道尊严论,造成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或采用教师无主导无作为的学生探究,目标不明确泛化,学生活动表演化,交流形式化,与新课程形似而神不似。

(4)教学手段落后

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教学流程,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是低效性课堂的次要因素

(1)学习准备不足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另一方面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课堂预习不够;再加上上课心理准备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身心调节不够,都可能影响听课的效率。

(2)学习方法不科学

缺少学习策略,不知怎样听课,如何参与,不能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方式转变,也是影响听课效率的因素。

(3)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动力,上课效率;对教师的好恶,对学科的`好恶影响着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影响着学习动力,学习压力过轻听课动力不足,学习压力过重,易出现学习焦虑症,影响大脑的激活,影响着上课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低效性课堂应对策略

1.教师理念的更新

顺应课改潮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围着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构建新型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理念的更新,带来教师角色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调整。用于指导课堂教学是改变低效性课堂的根本。一位化学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将一道题讲错了,学生提出后教师话锋一转:“今天请学生来为教师纠正错误,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这道题,能看出哪些类型的错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结果?正确解法是什么?”最后本节课在讨论交流中达到了圆满。这一案例除反映出教师的睿智外,也反映出教师的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准备要充分

一方面提师德、树师表,另一方面要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第三要充分备课,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智慧整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最佳教案。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体验、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策略);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既定教学流程,更要备突发预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科学,教学思路清析,教学过程有序,教学容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第四要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环境(卫生、时空、照明、设施、文化),教师的着装、仪表,教具板书设计,多媒体的操作,课件的制作,人际氛围的营造,实验现象与展示位置等。

3.教学模式的更新

开放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及具有地区特色的江苏泰兴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南京东庐教学模式(教学案一体化),山东聊城杜郎口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但适宜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真谛。教师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经验和体验及认知特点,在新理念指导下,废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上既要自主又要合作,既要师教生,也要生教生,优选新的适宜学生的教学模式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捷径。

4.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应围绕课堂设计,适时选用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特色教具,提高课堂效果。多媒体课件的色、光、电、动感、艺术感,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感知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篇2: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一、学校实施自主发展教育的理性思考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概括地说,就是“完成的人”的教育,指教育者要对青年学生全面关心,进行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而且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以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需要,切实改变“畸形的、蹩脚”的教育。遵循先生的教导,结合当今教育价值观,我们认为:创新自主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学校变革的目标和理念。

二、自主发展教育的实践

自主发展教育的实践,关系到作为整体的学校的根本性改变,关系到学校内部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的改变。我校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一全”、“二动”、“三学会”、“四主教学”发展方略,真正实践“全人生指导”,走创新自主发展的教育之路,构筑人本管理文化与机制,创建“全人生指导”的特色育人模式,探索“四主教学”课堂结构,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师生发展,并取得如下成果:

(一)理论成果

1.界定了“全人生指导”教育方法最重要的原则———自主发展教育原则。

杨贤江教育思想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动”、“自力”、“自学”。他认为学生具有“自动”、“自力”、“自学”这一学习的共同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学生“自动”就是主动学习、自愿学习、有兴趣地学习。学生“自动”离不开教师的“诱掖指导”。教师应循循善诱、考查各学生的天性特长,然后用学生的能力谋学业的精进、个性的完善、人生的健康成长。由此,明确自主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

(1)自主发展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按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在教育内容、时间、方式上的相对自主选择、自主教育。

(2)自主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促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学校教育效率不断提高。

2.营造“师生人本管理文化”。

人本管理的延伸内涵———自主发展教育。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始终注重人的发展,开发了“凝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师生人本管理文化。

(1)构筑“思想、情感、制度”三维立体人本管理机制,从弹性管理、倾注情感、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等角度,既体现刚柔相济,又体现人文关怀。

(2)树立尊重师生个性,尊崇生命主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德育观,促进学生发展。

(3)创建“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4)形成“师生是学校事业的主人”的人本化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真正做到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尊重学生,发展学生。

3.确立“自主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

(1)以人为本,育人为首。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在实施自主发展教育时,不但要关注人的自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而且要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2)以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发展能力包括发展动力和技能,而发展动力和技能又最终落在学生的“自动”、“自力”、“自学”这三大发展能力上。实施自主发展教育,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自动”、“自力”、“自学”能力。

(3)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是教学中和谐互动的基础,和谐互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策。

(4)因材施教,分层评价。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均能体现人文关怀和分层评价,促进不同学生的健康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确立“培养自主发展能力的教育策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5.确立“自主发展教育效果的评价策略”。

(1)综合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与效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2)动态评价———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评价学生,明确进步最可贵,完善学生成长台,健全学分制和综合素质评定。

(3)分层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不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实践效果

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自主发展教育”的氛围。

(1)明确“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则是自主发展教育。

(2)学校教育过程要时时体现自主发展教育,通过相应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发展。

(3)树立自主发展教育的典型,激励团队、个人奋发向上。

(4)创设载体、搭建舞台,让师生参与自主发展教育。

2.建立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创造自主管理的环境。

(1)实施分类弹性坐班制,个人签名制与点名制,在加强纪律制度约束的同时,充分考虑教职工职业的特点,培养教职工自律意识,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值周班与教师值日制度,培养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使每位教师在校都成为管理者,成为全员管理的主体。

(3)实施品德规范量化管理机制。定时对学生的品行规范作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及时反馈,让学生对不规范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内化为自主行为和意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自主人格。

3.实施“全人生指导”育人模式,探索学生自主发展的更佳途径。

(1)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所要训练的十二要素,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全人生指导”教育方法原则为指导,扎实开展育人工程。

(2)完善班级、学生评价方法,形成相互督促,相互竞争的氛围。

4.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发挥自主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体现课程多样性、选修性,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与终端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注重学生学业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

5.实践“四主教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6.学校秉承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明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全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指导、帮助、扶植下,学校开办“贤江实验班”,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篇3: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即培养具有健全、丰富个性的人。这个理念主要包括: (1) 高度尊重学生; (2) 让教育适应孩子; (3) 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 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信; (4) 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 学会探索和发现, 学会合作。

二领先的教育教学方法

美国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融洽, 使学生在大脑和身体极度放松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断探究。目前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个性化教育

选择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包括理性、需要和能力三方面内容) 。在完善理性方面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在丰富需要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提高能力方面, 设置了以下科目的教学:数学、科学和计算机, 文学、写作和传播, 社会科学、文化和语言,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商业、经济, 创造性思维训练等, 每个科目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个性化教育的三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互不关联, 而是每一科目的内容都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2.愉快教学

因为使学生在大脑和身体极度放松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和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 美国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视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学生可以以随意的坐姿听课, 甚至脚可以放在桌子上听课, 教师也可以坐着上课或一个脚放在椅子上课。如上英语课, 有的学生练习口语, 有的训练听力, 有的训练写作, 有的做游戏, 有的进行个别辅导或当场批改作业、小测验等;而且课堂上几乎听不到批评声, 学生没有听到表扬, 就说明你做得不够好。课室的布置也很温馨, 课桌摆放形式多样, 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是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也是美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当然, 实现愉快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师生关系的融洽。美国教师除了年龄、体重外, 几乎什么都可以告诉学生, 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 帮学生买东西等, 师生关系相当融洽。

3.成功教育

美国人认为, 人要有梦想才能有目标, 有敏感才能把握一切机会, 有激情才能鼓舞自己感动他人, 有体验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美国教师认为, 帮助孩子成功是他们最大的任务。如:很多学校课室、走廊都摆放着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 把学生的作文、诗歌、美术等作品印成小册子, 在教室展出或发给家长,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成功。

4.合作性学习

一是由于未来的社会中需要广泛的协作, 如果不懂得合作, 不会合作, 是难以做出成绩, 甚至难以生存的。二是由于现在的孩子, 养尊处优, 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缺乏交往, 心理脆弱, 在学校也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基于上述两点理由, 美国现在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 使他们知道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尊重别人的意见。

5.启发式教学

美国的中小学还比较喜欢使用启发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活跃的气氛, 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 自己来解答。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能够积极带动课堂气氛, 热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学生提出的是错误观点也没关系。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时敢于想象猜测。老师在启发式教学时还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向权威挑战。

启发式教学活动过程有以下几种。“解决问题”活动过程:思考问题, 做出计划, 具体实施, 汇报。“探究”和“集体探究”活动过程:准备材料, 有步骤的探究, 记录结果, 得出结论并汇报。“发现”活动过程:准备材料, 有步骤地观察或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当今, 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而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中美两国虽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由于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共通之处。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扬弃美国课堂文化, 吸收积累诸多成功的经验, 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摘要:当今, 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中美两国虽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却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扬弃美国课堂文化, 吸收积累诸多成功的经验, 对于中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篇4:透视低效课堂深化课改创新教育论文

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过分追求所谓“创新”而忽视基础教育, 以及一概否定传统教育模式的现象, 有些教师不自觉地把“传统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落后的代名词, 甚至为了彰显课堂气氛之活跃和师生互动之热烈而不惜进行表演、作秀。显而易见, 这样的“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课改的初衷, 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我认为, 在当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语文”, 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体, 咬文嚼字在所难免。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注重对范文的反复诵读和个别字词的推敲, 甚至花大量的时间阐述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答案又往往是单一的。所以, 课堂教育也就成了“一言堂”, 很显然,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正因为如此, 在课改大潮中, 部分教师抓住传统教育弊端的“小辫子”, 大肆宣扬他们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他们一味地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 抛弃了字词的分析、文章的揣度、语意的理解, 而用课堂的煽情、课外的涉猎、网络的搜罗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于是, 高谈阔论取代了朗朗诵读, 键盘敲击代替了沙沙粉笔声。但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 学生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走近我们的学生, 我们发现曾几何时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孔老夫子, 津津乐道的《红楼梦》《三国演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在学生眼中已成了过时的古董;更让我们尴尬的是朝夕相对的学生口中迸出的不再是我们推崇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哇塞”、“酷毙了、“帅呆了”等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所谓时尚新词汇。面对此情此景, 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需要的就是守着电脑整天说着网络语言的“怪物”, 就是对历史与传统一无所知的“人才”?

读、写、背、抄等传统教育手段的确显得枯燥、呆板, 但我们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适合在这样一种相对机械的教育方式下学习的, 或者说某些内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的效果相对更好。譬如说学习文言文, 熟读是基础, 对其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必须状其形、会其意, 对优美的文句则要进行背诵、抄写、翻译, 在理解之后再美读吟唱, 这个过程来不得半点花架子, 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 茅盾背诵《红楼梦》, 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篇巨著。回首我们民族历史那一片璀璨的“星空”, 有那么多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的文坛巨星, 他们绝大多数都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是需要创新, 但不能摒弃传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语文的传统教育逐步发展、逐步完善, 形成了许多闪光的智慧点, 这是值得肯定和加以挖掘的。时代在发展, 传统教育也面临着变革挑战, 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变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这是事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 传统教育的种种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当今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都可以在中国教育史中找到问题的由来、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许多智慧, 比如“人人皆可为圣贤”的教育理想,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教材编制的自主性等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我们在改进教学模式时, 不妨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 那就是: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二、课堂教学成时尚秀场

为了检验课改的成果, 听课交流、协作组活动、兄弟学校观摩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对此如临大敌, 为了取得别出心裁的感官效果, 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 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的局面。平心而论, 教师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是负责而认真的, 多媒体教学在有些时候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舍弃了黑板粉笔、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课、新型课?

多媒体营造的由图像、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 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有幸聆听了这样一堂运用Flash课件的公开课。在上课的开始阶段, 学生表现得比较拘谨, 课堂气氛一度比较沉闷, 直到播放相关影视片段的时候, 学生的热情才突然被调动起来, 进入提问讨论的环节时, 教师或故作深沉, 或作娇嗔多情状, 往往是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 学生便举手回答。他们个个侃侃而谈, 配合默契, 有的即兴赋诗, 有的出口成章, 字字珠玑, 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学生思维之活跃, 使在场的听课教师叹为观止。到最后, 教师更是慷慨激昂, 铺开事先准备好的笔墨纸砚, 当场挥毫泼墨, 以一幅酣畅淋漓的墨宝结束了整堂公开课。诚然, 对于公开课, 每位教师都会比较重视, 都会精心地准备和设计, 但是否还要去如此“准备”学生呢?让学生预习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否该为了课堂的精彩而如此“作秀”、如此表演呢?

就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形象思维、鉴别赏析和写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 它带给学生无限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探究语言文学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和想象把握旨意, 感悟寓意, 体会意境, 学生在脑海里通过再思索再创造, 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而课堂上多媒体的出现则是直接把教师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看似较以往更形象更生动了, 殊不知这种教学是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学生在多媒体面前省去了自我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 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 只是由多媒体“机灌”代替教师“人灌”而已。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讲究“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如果硬要用某种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的话, 那只能是“生搬硬套”, 因为许多内容是只可“意会”, 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记得前几年有人将唐诗《春晓》翻译成了英文,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很明显, 翻译过后本来可以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诗歌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多媒体教学运用不恰当的结果也会让学生失去在自我思维空间里驰骋的乐趣。语文课不是政治课, 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不同。其它学科, 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 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 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 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由此可见, 不管做什么事情, 过犹不及, 无论多媒体有多先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正确地运用, 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弄巧成拙, 成为扼杀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 我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做起。

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变革, 这是不争的事实。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模式和内容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政策和管理的创新。其中思想和观念创新是前提, 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关键, 模式和内容创新是核心, 方法、手段、政策和管理创新则是保障。因此, 我们要进行教育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这种创新, 不是标新立异, 更不是抛弃传统。“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韩军在阐述自己教育理念时强调, “新语文教育”的“新”字, 非除旧布新的“新”, 而是五四“新文化”之“新”。

教师应首先反思和改变自身的旧观念, 将已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转变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使自己由过去单纯的、经验式教书匠转变为探究式、研究型教师。

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人本学生观,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师生互动的协调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还应及时、准确地把握好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定位, 并且建立新的评估体系, 发挥导向机制的作用, 鼓励运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检查实际教学效果。

当然, 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指科学的发展, 还意味着观念的回归, 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营养。“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 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 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其中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真实个性, 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化意为字, 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美读吟诵等理念实为语文教师所应奉行之圭臬。

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该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要破除对书本的迷信, 提倡独立思考, 学会探索和发现;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摆脱思维定势, 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教师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 形成师生之间真正的思维互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 呼唤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加入到新课改的洪流之中。一个教学中小的活动、小的变革、小的尝试, 一个课堂上小的微笑、小的手势、小的鼓励, 也许都是课改成功的开始。与其不自然地作秀, 倒不如把课堂真正搞活。快放下你的所谓尊严, 和孩子们一块合作、交流、探索, 创造奇迹,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世宏.中国传统教育为何总易被“冤枉”?.中国教育报, 2005.1.5, (12) .

[2]韩军.“新语文”教育理念.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12, (1) .

[4]中华书摘.丛书.跳出常规的思维.

上一篇:阳光明媚的冬天句子下一篇:编程实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