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2024-06-21

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共12篇)

篇1: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同时也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开篇,但谬论并不会因为精彩 而成为真理。综观对方辩友的立论,对方辩友夸大了经验等同一类附带品的重要性,从而使 得兼职变得高尚无比。

所以我方一致坚持:学生不应该参与社会兼职。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刀光剑影,加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兼职都麻木地推崇备至,所以了解兼职的弊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下面,我将从5个方面论述我方的观点:

1、请对方辩友铭记:学习才是学生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要因为兼职的一时诱惑而酿成本末倒置的后果。再者,假设在相同时间的前提下,是探索掌握知识划算呢还是赚点小钱划算呢?另外,学习本来就贵在坚持和专一,愚公移山,皮革马力翁效应,埋头于钻研的钱钟书、胡适等事迹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兼职这一小插曲只会分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2、兼职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我们总呐喊口号:安全第一。可是,正如何文超先生所说:商人是很会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的。学生卷入传销、千名大学生求职被骗十万、山东一名22岁大学生兼职因劳累过度死亡等等这一系列严峻的现实您又应该怎样解释?

3、从兼职的类型来看,无非是传单、服务员、促销员、家教等,就站在对方辩手的角度看,苟且说兼职是为了获取社会经验,但这些兼职所赋予的能力在校内各类活动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很多工种与专业和以后就业并无多大联系。

4、高校老师高票反对和少数家长支持大学生做兼职。据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分调查显示:70.5% 的老师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外做兼职持反对态度,仅仅只有28.8%的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做兼职。因此,高校老师的高票反对饿少数家长的支持率也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校应该以学习为主,努力学习科学价值观,明确目标,一心拼搏

5、在校学生做兼职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缺乏理智的功利主义行为。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父母用辛苦的血汗钱把我们送进院校,是让我们接受知识的,而不实用钱赚钱的。靠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表现,这是靠损害长远利益而获得眼前利益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方不曾否认兼职带来的微乎其微的酬劳、经验等收获,但是兼职弊端的席卷之势实在需要我们重视,所以我方仍然坚持:学生不应该参与社会兼职。

反方问题及反方的回答:(时间、精力、安全、兼职类型、消费观、心理问题、其他影响)

篇2: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什么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兼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已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其他本职工作,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辩题讨论范围。接下来,我将从三点陈述我方观点。

一.从大学生的价值最大化来看。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以保证个人更好地

发展。而大学这一阶段,我们的主业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我方并不否认大学生做兼职能够得到一些经济、能力方面的利处,但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创造价值的效率明显高于做兼职。据调查。78%的大学生兼职工作为服务生、促销员等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作,这无疑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大学生的价值得不到任何体现。

二.从大学生做兼职的权益保障来看。我国现有法律对兼职并没有相关条例来保障其权益。

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中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社会方面,兼职(尤其是未毕业的在校生兼职)并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工形式,不在劳动合同法保护范围。单位方面,大学生兼职权益是否有保障亦取决于单位,而这种兼职大部分基于口头协议。这使得大学生在做兼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说大学生做兼职更是后患无穷啊~

三.从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来看。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型,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很难抵御外界诱惑,受到兼职环境影响,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兼职带来的物质利益影响身边的同学,浮躁逐利气息充斥着校园,进而影响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当大学生因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愁容满面,当大学生因过早接触社会而世故圆滑,当大学

生因专业知识不扎实而求职失利,对方辩友还要说大学生做兼职利大于弊吗?而缺乏理想的支持与人生的定位,仅仅为了追求金钱和经历的兼职又能走多远呢?

篇3: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它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依靠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运作模式创新!而这些不断创新都是依靠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这就是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是考虑如何将人力资源潜能激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创新活力,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总和。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也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将以上各种因素归结起来,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就是企业要为员工作的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管理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企业的职业管理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公司将个人发展和企业目标相结合,对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使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过程。在大学生最初进入企业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树立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找方向的意识。让他们在理论的抉择中和现实的接受中认可第一份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有两个作用:

一是检验自己理论上所做的职业选择。

二是在实际的工作探索自己可能适合的职业方向。我们要在这两个作用中判定自己可能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

如果这些新职员在工作中发现和自己的理论上的判断是一致的,其工作的实际内容是自己喜欢的和能够胜任的,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所适合的职业方向,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以谋求在工作上的更大发展。

如果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份工作不是原先所想象的那样,不是原本所喜欢的,那就证明这不是所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此时我们要注重让他们在工作注意总结自己和发现自己,如果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与数字和机械打交道,那么这个就是他的一类兴趣,在考虑为他们换岗时,这就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我们要从职场的不适合找到可能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在各个方面关心着他们,这样我们在工作之外才会有收获。

因此,安排新毕业的大学生做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让他们了解职场规则、增加职业经验、明确自我认识三方面。

1、了解职场上各种显规则和潜规则,学习处理办公室人际关系的技巧。如何赞美同事,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如何与异性同事、讨厌的同事相处,了解职场加薪规则,总之,他们原本不擅长的,不懂的社会规则,都要注意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中学习,这是制约他们日后在企业的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让他们顺利地融入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环。学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变得更老练,而是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在企业发展。只有比了解了企业内部的种种事迹规则后,他们不会因此而感到困惑、受到伤害,才可以让他们按照企业的要求与愿望去发展和行事。

2、增加职业经验,在第一工作岗位中学习增长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榜样等。了解职场规则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内部实际,而增加职业经验却是提升发展自己的必修课,没有这些硬件一般人是没有什么大发展的,是不会攀登到职场顶峰享受到高峰体验的。所以,要想有发展,还得靠实力。要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学习处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汇报工作的技巧,如何适应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如何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如何向业内一流的人物看齐,如何最大化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职业信息等等,这些才是让员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是否是最喜欢的,企业都要有意识地要求他们去学习这些,毕竟,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

3、明确自我认识,要提醒新员工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中有意识地发现自己,分析自己,总结自己。为什么要明确自己呢?因为他们在做工作,工作本身会影响他们的发挥和发展,会制约他们是否喜欢的态度;而另一个因素,就是让他们发现自身喜欢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可以做什么工作。工作上的任何不喜欢,首先都是员工主观上的不喜欢。所以,我们要在新员工的第一份工作中,让他们最大化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澄清自己的理想……当他们可以最大化地了解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有了方向企业就能据此找到他们个人发展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地方,从而让他们达到其所希望的职业目标,最终企业就能让这些员工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会拥有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但这些统统都要归因于他们找到了自己:知道了我是谁,我要成为谁。

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因为不同的选择而确定的,所以,当心毕业的大学生来到我们的企业时,就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够确定他日后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

对新员工的职业指导不仅对新员工自己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如果给员工设计的职业规划不恰当,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

为什么在帮助新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他们还要离职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在企业导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时候没有给员工灌输清晰的职涯规划理论。

那什么是职业生涯?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生活的历程,包括职业生涯的维护和变更、职务升迁与职位的变动等。它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体“路线图”。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仅仅只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预期,而对于在职从业人员职业生涯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过往经验的总结。职业生涯是个人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呈现。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个人内心心里特征和外在环境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

企业为员工列出了详细的职涯规划路线图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员工进行正确的观念倒入,那么这种职涯规划线路图往往会被员工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承诺,当承诺不能兑现时比没有承诺还可怕,它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对追求发展的员工来说,这是一种无法修复的伤害。

所以企业在为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先到如正确的观念,然后根据岗位特征和新员工自身潜质与兴趣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2008年第4次出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4:小学生应不应该穿校服反方

我认为学校不应该要求学生每天穿校服。

1、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穿服装的自由,并且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一些因素,如胳膊、腿上烫伤或皮肤病,特别是夏天,穿半节袖起不是很难看,并且我门们青少年都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应该有权力选择包装自己。

2、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要求学生在校就要是校服,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荒唐了,感觉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如头发,饰品,鞋子,着装,手指甲,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私人的。学生应该张扬个性,才有利于自身发展,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是青春期爱美的心理需要。更是培养自我创新思维的需要,及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需要。试想,从小让孩子在严格束缚当中成长,穿的、吃得、听的、看得等等都是固定好的老套的,怎么会能培养出思想独立、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呢!就跟一个小孩从小关闭在一个没有人迹的屋子里,他会变哑一样。很多东西,在他们成长时期不培养,他们的特长、天赋就会渐渐退化!

3、从法律角度看,穿不穿校服是学生的一种权利,而非一种义务。

4、从教育方面看,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当今时代更注重个性的培养。

5、若规定只能穿校服,衣服的换洗方面较为不易,穿校服不符合实际。

6、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学校的校服是统一的,而大部分学校的校服是那种不分男女式,松松垮垮的运动服。如此的“统一”让彼此之间没有区别。着装是一种文化,是一个人的自我展现,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现在,对于学生的着装,学校也要硬性规定。这无疑是占据了学生塑造自我形象的一个空间。失去了一次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的机会。对于个人长远发展,个人性格的形成不利。

7、学校校服的确为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诸多学校的校服都是一件秋装,或是在多出一套夏装的短袖。试问,谁能穿着两套衣服过完四季呢?学生在校服外面又套上羽绒服,或是夏天到了学校把校服脱掉,甚至只是带着校服上学,这样“穿校服”岂不就是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应付。试问如此穿校服,对方口中所说的“统一”何在?学校教书育人,交的应该不是这种形式主义吧。

8、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明辨是非,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机会。对方辩友也许会说,学校统一校服是为了防止学生中的攀比,但我要说,攀比不是不穿校服的错。社会上攀比之风蔓延到校园。学校应该在思想上疏导,并不应该采取堵塞的办法。学生不再校服上攀比,可以在自行车,书包,鞋等其他方面继续攀比。另一方面,有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花钱进了重点高中,穿着校服到处炫耀,这是否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攀比呢?我们还是要从我方标准来说话,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攀比是不对的,比禁止学生攀比更重要。健康的发展过程,正是一个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逐渐认清是非,从而明辨是非的过程。为了防止某一种现象的发生,而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认识,塑造自我,明辨是非的一个过程。这种做法不妥。

问题:

①孩子为什么就不能穿便服?

答:不是说不能穿便服,而是统一穿校服更好。

②统一穿校服有什么好处?

答:穿校服有许多好处,例如:„„

③孩子的个性被校服压抑着了,那他日后还能成才吗?

答:个性跟成才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关系。成才靠的是知识,而个性就是大家所认为的“酷”,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又怎么能牵强乱扯呢?

④学生在校服外面又套上羽绒服,或是夏天到了学校把校服脱掉,甚至只是带着校服上学,这样“穿校服”岂不就是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应付吗?对方辩友所说的“统一”究竟有什么意义?

篇5: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第一,从大学生的性格来讲,如果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大学有没有自习,那他们的大学生活会怎样呢?如果他们每天都这样的玩过去,那么他们又会怎样呢?那他们如何面对社会呢?

第二,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不论对一个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坏的,如果父母看到他们都在大学里玩或者是每天都睡觉或者是天天玩游戏,那他们的父母会怎样呢?是不是很心酸呢?会不会流泪呢?然后您可以举例来讲。

第三,从原来他们的高中老师讲,原来的高中老师都说现在要努力到了大学就轻松,如果在大学不上自习,如果他们按照高中老师的说法,玩过去,本来大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大量的知识,如果这样又会想这样呢?

第四,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本来大学生就是国家的栋梁,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这样养成不了一好习惯,国家会不会进步呢?会不会倒退呢?晚自习能够更好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同时也做到了以学业为中心兼顾其他的的目标。1.的必要时段,因此学生上晚自习有一定的必要性。学校在管理大一晚自习情况方一直做得不错。大二大三的有部分同学没有上晚自习的习惯,而是将这些时间用来谈恋爱,玩网络游戏等,对自己的学业造成恶劣影响,甚至挂科。学校应该宣传晚自习的重要性,提倡更多的同学加入晚自习大军来。早晚自习的校规出台,也是出于无奈。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处长卞一明高考结束后,不少学校新生全身松懈,渴望大学的“自由生活”。于是,经常会出现一种“自由过度”现象———有的学生早上睡懒觉,匆匆忙忙拿着早餐冲进教室上课,影响了课堂秩序;有的学生晚上沉迷上网、打游戏,甚至打牌,荒废了学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在大一学生中推行早晚自习制度。学生们以班为单位,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到固定的教室自习。校学生会成立了纪律检查小组,督促检查同学们早晚自习的出勤情况。学生如果要在自习时段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学校予以“放行”。自习课不能单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少院系精心设计自习内容: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学弟学妹交流,或补习功课;开展读书活动,学生之间相互推荐好书;组织学生看英语新闻节目,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等。两个月下来,我渐渐理解了学校的苦衷。制度的约束让我意识到,高中并不是勤奋学习的„终点站‟,大学的学习时光更应好好珍惜。现在,我已经把自习当作课表的一部分了。”学校并不要求走读生参加自习,但有的同学每天坚持来校早晚自习,说是需要一个环境约束自己。学生们对强制自习有争议,家长们却大多表示赞成。有的家长说:“大学里有许多课余时间,就怕孩子不适应,浑浑噩噩过日子。现在有学校管,我们也放心了。校这一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每天的学习时间,便于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晚自习能够更好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同时也做到了以学业为中心兼顾其他的的目标。效率,是我们有效利用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时间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我们要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成果

还有,学习,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从个人来说,学习改变命运。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正需要人才!人才,富有知识的人才!

篇6:大学生不应该炒股 反方资料

其次,大学生炒股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据调查:浙江财经学院80%的金融专业学生在实盘炒股。投资股市门槛比较低,理论知识又太枯燥了,对于炒股的大学生而言,股市是一个鲜活的市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炒股其实也是一种早期体验社会的表现,即使有所损失,但“过程中的收获比实际赚了多少钱更有意义”。证券心理学家翁学东也提到:大学生炒股在增强学习能力的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对自我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让大学生心理上更快的成熟起来。

当然,我方也看到了一些大学生把生活费和学费也都用在了炒股上,这是我方所反对的。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正在炒股的大学生们,其实,他们中多数是有经济实力去炒股的。毕竟炒股的大学生只占3%,我们不能因为有部分大学生盲目地去炒股就说大学生炒股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应该看到,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地正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炒股。其实,只要不耽误学业,拿适量的钱去炒股,提前接轨社会,就如同平时在外面做点兼职一样,在学业有保证的同时,又能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自然利大于弊。

大学生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一员,炒股没有什么不好,还可以提早了解社会的情况,提前步入社会,况且,炒股也不会影响学习,大学的时间很充裕的,要学习,是可以抓住很多时间来学习的,炒股不见得会影响学习。

篇7: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2015年12月2日, 中国政法大学 (以下简称“法大”) 举行了邓亚萍受聘兼职教授仪式。经多家媒体报道, 法大聘请邓亚萍做兼职教授一事持续发酵, 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在国内, 大学聘请名人做兼职教授的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每次聘请都会引发社会舆论质疑, 但质疑之声并没能阻止大学聘请名人做兼职教授的脚步。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从正面来看:校方认为, 聘请名人做兼职教授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以及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开阔学生的视野;受聘者认为, 在大学做兼职教授, 是自己服务教育的良好机会。从负面来看:这是大学领导与名人之间的交易, 这种交易与大学师生和大学教育无关, 也许只与名利密切相关, 这也正是社会舆论质疑的原因所在。在此, 笔者仅从邓亚萍兼职大学教授惹争议谈起, 简要分析社会舆论为何质疑名人兼职大学教授的现象。

名人效应:难脱名利交易之嫌

近年, 社会舆论质疑名人兼职大学教授, 既有对名人挤占社会资源的反感, 也有对大学过于贴近名利的警惕。2014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57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 36.8%受访者就读的大学曾聘请过名人兼职。调查显示, 受访者最看重的是扎实的学术功底 (65.4%) 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62.8%) , 以及良好的人品 (60.2%) 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42.2%) 。也就是说, 谁去大学做兼职教授不是问题, 关键是须有教授的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

法大聘请邓亚萍做兼职教授引争议, 与其说是社会舆论对邓亚萍的不认可, 不如说是对大学滥聘兼职教授不满情绪的暴发。近年, 屡屡被社会舆论诟病的是一些大学里屡见不鲜的大搞权学交易、名学交易的学术乱象。一些大学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在招生宣传时获得更多的形象加分, 不管聘请的名人是否具有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 很多时候只想着分享名人之名, 而罔顾严谨的学术规范, 滥发兼职教授的“桂冠”。因此, 兼职教授也被异化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资源和筹码。

大学的名气最终要体现在培养的学生水平与学术成果上, 绝不是聘请几个名人就能实现的。正如法大学生在公开信中所言,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培养人才的港湾,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引进优秀人才, 然而, 学校不能罔顾学科发展规律, 通过拓宽交际资源的办法盲目引入名人来校任教, 一方面给本身就紧俏的教学资源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败坏了学校的学术风气, 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

有人认为, 大学聘请名人为兼职教授, 会为沉闷的校园带来一些发展生机。更多人则认为, 这是大学精神的失落, 因为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 名人带来的名人效应有可能会使他们急功近利而影响学风。事实上, 这种现象有着布迪厄意义上资本之间的交媾色彩。如果说大学聘请名人做兼职教授是将社会资本转化为教育资本的行为, 那么, 大学利用名人效应则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但我们必须看到, 这种资本交易是一把双刃剑, 在对大学带来名利之时, 同样也会带来强劲的追求功利的浮躁之风。

规则模糊:埋下违规滥聘之患

近年, 大学纷纷聘请名人做兼职教授, 是高等教育的怪现状之一。这不是说名人不能做兼职教授, 只要其精力充沛, 真有时间到大学讲课, 也是他们为教育做贡献的方式之一。但是, 权贵力量屡屡破坏兼职教授的规矩, 像一些四处挂名兼职教授的名人, 与所兼职大学的接触最多就是聘任仪式和偶尔的讲座, 就能收获大学的欢迎与称赞。对此, 一些大学也意识到了滥聘兼职教授的弊端。比如, 北京大学就对聘请兼职教授做出规定, 条件包括“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或可以做出重要贡献”“一般应具有教授职称”等。

目前,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未对大学聘请兼职教授做出明确规定, 而一些大学或二级学院有相关管理规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聘任条件有4条, 主要内容是兼职教授应满足学术造诣高深、能够参与学校实质性教学和科研工作、有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等。法大对兼职教授的聘请也有4条要求, 但是在“在本人从事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这一条上, 邓亚萍在乒乓球领域确有影响, 但这个影响是否为学术影响?显然不是法大表示的“符合条件”那么简单。

学界认为, 大学聘请兼职教授应遵循学术规范。法大聘请邓亚萍做兼职教授事件, 与法学的学术研究不相关, 只与学校拓展社会资源有关, 正反映出近年一些大学追求名人效应的怪现象。有学者就批评, 在一些大学管理层存在着领导素质差、对待学术缺乏严肃态度的情况, 这种现象影响了我们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大学管理层应该提高对学术的起码敬重。并且, 目前确实存在滥聘兼职教授的情况, 大学应该建立聘请兼职教授的长效机制, 明确并公开聘请兼职教授的程序、条件, 消除社会误解, 维护学术声誉。

2015年12月7日, 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向记者回应近日名人“兼职教授”引争议一事。许涛说, 早在2013年, 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 在大学人才引进方面, 教育部提过明确的要求, 怎样有序地引进, 怎样有序地流动, 下一步教育部会再次强调有关要求, 尤其是在执行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大学操作的规范性, 给大学更多的指导。无论教育部是否出来干预, 大学都不能再违规滥授教授“桂冠”了, 因为教授“桂冠”不是礼物, 不能用于赠送;更不是商品, 不可用于交易……

以政代学:有违程序正当之举

大学是专门承担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的机构, 有其独立的章程并依据章程形成具体的规则, 按照规则相对独立地进行自治。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殊性以及评判学术活动的专门性, 大学属于一种“部分社会”的组织架构。从此意义上说, 如果是依循有效规则、遵守正当程序做出的学术决定, 包括兼职教授聘请的决定, 社会应该对其保持尊重。但是, 大学自治并非意味着不接受审查, 自治须依循规则, 在保障相关利害关系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相应的决定。从此种意义上说, 大学自治也需要接受程序正当的审查。

法大学生在公开信中说, 学校聘请兼职教授应该程序正当、决策公开。公开信提到, 比照其他大学聘请兼职教授的办法, 应当由学校或院系组成学术委员会, 表决通过聘请兼职教授的决定。法大校方对记者表示, 此次聘请邓亚萍做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 邓亚萍填写了《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申请表》, 经学校体育教学部学术委员会同意, 向学校人事处提交了聘请报告, 经学校人事处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后才正式聘请的。这看似符合法大的规定, 但程序是否正当仍然存在疑问。

有学者认为, 在此次“兼职教授”事件中, 法大并没拿出程序正当的说明。法大在此事上有两个问题没有回答清楚:一是为什么有必要聘请兼职教授?二是通过什么程序聘请兼职教授?前者看似好回答, 如聘请邓亚萍是为了支持学校乒乓球发展。然而, 社会舆情质疑的主要是第二个问题, 即大学聘名人该谁说了算?衍生两个追问:第一, 既然是学校聘用, 征询过师生的意见吗?第二, 在明显有反对声音的情况下, 校方以怎样的程序正当说服大家要聘请到底?大学当然可以聘名人, 但聘谁、怎么聘、聘了干啥, 不能沦为行政领导的特权。

学界一般认为, 大学聘请兼职教授本是学术事务, 校方应将聘请兼职教授的意向提交给学校学术委员会、职称评聘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审议, 达到兼职教授基本教学与学术标准后方能授予。事实上, 我国大学聘请兼职教授往往是校长说了算。也就是说, 聘请社会机构或其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做大学兼职教授, 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是允许的, 但不允许的是, 行政领导以政代学, 不对被聘人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审核就聘请。

正本清源:勿忘坚守学术之本

大学聘请兼职教授应基于学术与教育的实际需要, 不能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或出于其他功利性目的, 用兼职教授的荣誉去笼络或讨好社会名人。有学者指出, 兼职教授不是谁都可以担任的, 必须满足专业对口、能力齐备、师生认可等基本条件, 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成为大学师资队伍的“活水”和有益补充。就是说, 大学兼职教授不是虚职而是实职。鉴于此, 大学要建立完善的兼职教授工作机制, 明确兼职教授的责权利和工作要求, 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中, 更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

法大作为一所政法类院校, 设立的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法律专业, 如要聘请兼职教授, 也应该聘请社会上法律方面的专家。从法大聘任兼职教授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来看, 邓亚萍是土地经济学博士, 如果她受聘于某个经济类院校尚可理解, 遗憾的是她偏偏被法大聘请。此次“兼职教授”事件的实质, 正如法大学生所公开质疑的, 是法大罔顾学科发展规律, 盲目追求名人效应的败坏学风行为。既然法大聘请邓亚萍的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 何不聘请其做兼职教练更好呢?

在制度框架下, 一些大学聘任兼职教授的办法, 本身折射出很多的行政化因素。法大聘请邓亚萍的决定最终是由人事处审核通过的, 缺乏学术机构的审查, 就不能保障其学术水平和教学资质, 这也恰恰反映出当前大学自主办学的困境。大学毕竟是大学, 应该以学术为本, 必然要教授当家, 聘请兼职教授自然需要教授把关, 但聘请邓亚萍做兼职教授显然是行政行为。这就是法大一些师生以及社会舆论质疑法大的焦点所在。西方有个说法, “凯撒的归凯撒”。我们何不愉快地让“教授的归教授”呢?

众所周知,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教育场所与研究机构。教授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职位。承担着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重大职责的教授, 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篇8: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那么又何谓保密呢?保密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那么我方就有如下观点:

第一,从民族技艺本身来说,许多民族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很严重。能够演奏水族弦鼓面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国宝级工艺雕漆没人继承,面临失传。剪花娘子库淑兰的逝世意味着一项技艺的消亡。随着许许多多怀揣着珍贵民族技艺的老人们逝去,身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正面临这“老人故去之日多为艺术失传之时”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那些“只传本族,不传外支”,“传男不传女”的封建保密方法阻碍了一项技艺的流传和保存,造成了缺失的悲哀。每秒都有民间文化资源在流失!容不得我们忽视,容不得我们将它们陷于消亡的绝境中。第二,民族技艺应该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是全国人民的。并且,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由此,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反而它要面向全国人民,面向世界。再者,将民族技艺保密下去是交流的一种阻碍,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睹其风采,自然萌生学习的欲望,具体而言,这样的交流甚至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譬如,在新落成的中国西部斗牛城内,来自新疆、青海、广西、湖南、山东、贵州的各族儿女相聚于此,“神龙绝技”、“上刀山”、“下火海”等30多项民族民间绝技同场竞技,这正是在竞技中交流、传承最好的证明。

第三,让我们用更高更远的目光去看待民族技艺。现在我们将民族技艺保密起来,就好比闭关锁国,将所有技艺都封闭起来让它们孤芳自赏。一方面是去了创新的动力,越怕竞争,就越会落后。另一方面,没有文化的交融,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又怎么会有更好的民族作品。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的时代,更趋于分享,交融。我们应该先身士卒,就鉴真东渡一样。迈出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我们在不是传统的将民族技艺当成生存的手段,而是文化多样的象征,不只是个人的技艺,而是真正的属于世界。

篇9:大学生应该兼职打工吗?

而非暑假而在读书时,我建议要看情形。一方面不能太负面影响学业,另一方面要看有多少养分。若与专业或兴趣相结合,我比较赞成同学们在大学高年级的时候适当兼职、打工,因为这是了解社会专业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的压力和原因,诸如发发传单之类的工作就大可不必去做。并非我蔑视这样的工作,只是相比之下,专心于校内学习对或许收获更大一些。普通的打工可以留到暑期再去做。

我认为比较好的几种“最有养分的打工”包括:

1)寻找与你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帮助你学以致用。

2)在进入社会前锁定自己的兴趣。有些同学主修A,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对B更有兴趣,因此就可以利用打工的机会来更理解A或B。

3)去你心仪的企业打工,深入了解和学习它的企业文化;把你崇拜的人当作打工时的老板,从他那儿学习。

4)用打工来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等素质。

5)对于那些想出国读研的学生,如果能进像微软研究院这样的研究单位打工,而且能够发表出一两篇论文,那对你申请博士将非常有用。

篇10:学生应不应该做兼职(反方)

如果对象标准不清晰,不仅不会有对方所说的加速社会公平,恰恰相反会有更多不公平,不能因为是房屋空置就征税,很多空置房有着其重大作用,许多空置房对应对社会流动人口造成城市住房紧张有着极好的缓解作用,而有些被法院罚没、羁押的部分房屋、开发商用于抵债的债权房按对方的“占而不用”的逻辑都应归在空置房范畴内,也应该要征税。这些本不是推动房价高涨合理的空置房,可能就因为对方的征收对象和标准的不清晰,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合理。所以说我方告诉大家的是,在增加一项税负的时候,我们应该本着更多的责任心,如果你是好心办坏事,那这件好事,我们还是不要急于在当前去做。所以不要仅凭着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急于在当前开征空置税。

我们再来理性看看对方所说的供需,供给分有效供给和供给,今天中国房地产不是供给量不够,而是房价太高买不起,这是有效供给量不够。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靠商品房解决有效供给是不现实的,更多的需要保障性房。因此房屋空置税是无法解决有效供给的,中国住房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是经济体制的问题,这不是单靠加几套空置房到市场就能解决的问题。

篇11:职业教育应该做什么

综合职业教育学家黄炎培先生的观点和笔者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我认为职业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至少应该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让无业者有业, 二是要让有业者乐业, 三是要让乐业者精业, 四是要让精业者立业。

首先是让无业者有业。作为一个自然人, 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是与职业相分离的, 他是不可以也没有能力去从事一个行业工作的。一个人能够进入到一个行业, 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 这种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无疑, 职业教育是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之教育。我认为, 应该通过职业教育使未来的职业人养成一种对职业的认同和操守, 获得一定的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掌握一定的职业经验, 尤其是技能。职业道德是职业人未来职业成功或获得成就的前提, 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很难获得所在单位、行业或社会的认可。他即便是侥幸获得了一个职业, 也绝对不可能获得职业成功, 更难获得职业成就。职业知识是职业人未来职业成功或获得成就的基础。一个人没有相关的职业知识, 就很难得到职业准入的资格。职业技能是职业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条件。一个人只有具备职业技能, 才可能在一个行业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其次是让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帮助无业者进入一个行业, 但是, 一个人对一个行业是否满意、是否欣然接受、是否胜任愉快, 这与其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又有极大关系。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明确职业目的和职业意义, 从而可以帮助他在职业生涯中增加一份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职业知识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认知, 由此可以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职业目标、职业方向和职业爱好。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而促其产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未来的职业人, 还可以在培训现实的职业人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我们说使有业者乐业, 主要就是针对后者而言。确实, 职业教育可以持续提升职业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因而最终能够使得职业人爱岗敬业、快乐从业、幸福从业。

再次是让乐业者精业。一个人进入到一个行业并乐此不疲地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职业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从乐业的感性状态进入精业的状态, 这又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因为, 只有精业才能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目前, 我国职业人不少, 但职业人中真正精业的人的比例不容乐观。精业的标志是什么?精业的标志是精益求精, “作品”上乘。但是,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上海交大一位教授曾经说: “我们为什么买‘苹果’产品?因为它技术创新。我们为什么买德国车?因为它质量过硬。我们为什么买外国奶粉?因为它信誉良好。”有人说:“很多人说中国缺内需, 可我们去香港买iPad, 以至香港政府都说再买iPad就要上税;国人还冒着入狱的危险去香港买奶粉……我们有全球第一的需要, 但是国货满足不了, 只有到全世界去寻。”这话引人深思。于是, 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消费大国做不出自己的作品?”答案很简单:我们很多职业人还没有做到精业, 我们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还需要提升, 我们的职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是让精业者立业。职业人乐业、精业, 为的是立业。什么是立业?从职业的角度讲就是职业人在乐业、精业基础上能够在社会上立稳脚跟、得到认可、事业有成。职业教育使得职业人精 业, 能够在一个行业里产生影响、获得赞誉。从宏观角度讲, 大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所需要的一切行业的教育。不仅车钳铆焊、机车驾驶、电修汽修、数字网络、城市园艺、医务护理、旅游餐饮、美 容美发技术是职业教育范畴, 教师培养、医生培养、管理培训、商务培训、营销培训等也属职业教育范畴。俗语说,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不论是谁, 只要他在一个行业里能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赞扬和尊重, 我们都应该给他掌声, 给他应有的物质待遇, 给他应有的社会地位。这不是权宜之计的需要, 而是与我们制造大国相称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口众多, 是一个职业教育大国, 但我们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强国。

篇12:成功校长应该做哪些工作

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超前的发展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长“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代表着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历史上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于他们各自所办的学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作为校长就要有自己的战略定位能力,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有将多年办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办学理念是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校长拥有明确办学的理念以及愿景目标和远景规划,才能激励学校所有成员为之奋斗。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校长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甚至出现千篇一律口号式的办学理念,没有特色,无法形成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在追求发展,但认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追求,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现代校长要有自己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适合本校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校长的办学追求上。一所学校的环境、硬件设备可以不如人,但人的素质不能甘于落后。作为校长,要身在学校,放眼全国,身处现在,放眼未来,要善于学习、捕捉和吸纳代表时代发展和前进方向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观念,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教育问题,进而准确地预见教育的未来,创造性地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并能够以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去影响教师、改造教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使学校得到创造性的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要精通教学艺术,熟悉教学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与青年校长的谈话》一文中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得努力地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校长必须懂得教学、熟悉业务,这是校长领导教学、按教育规律安排学校工作的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应是教学的管理。校长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校长不熟业务,即使坚持听课,又能听出什么呢?能够完成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吗?只有熟业务的校长才能取得对学校教学的指挥权和发言权。校长要不要成为业务的专家?笔者认为,今后的中学校长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朝着专家化发展。校长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的影响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上级任命的校长,就是上级给你权力的影响力;而对于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格魅力,一是学识魅力。其实在广大师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知识的崇拜。如果一个校长能成为一个教学专家,他就比那些不是专家的校长多了几分魅力。尤其在这种校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如果校长不懂业务,仅靠行政手段,将产生瞎指挥的被动局面,所以一个合格的中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合格的中学教师。这也就要求校长是一个学科内行、专业素养较高,甚至是专家级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校长要精通教学以及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努力成为行家能手,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学专家,才能把握管理和教学的指挥权与发言权。

具有科学的管理观,带好领导班子

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毫无希望的,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管理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质量的管理是毫无意义的。作为校长,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走出一条“做大做强”的办学之路。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放在第一位,要努力营造一种既严格管理又有利于教师成长,发挥才干的公平、公正、积极上进的和谐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建设成教师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的场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设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成功的校长既要用制度管人,更要善于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有形的约束,进而使每位教师在学校的各个岗位、各个层次上发挥最大的潜能,达到最佳的效能。一位成功的校长对教师必定有极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把校长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践校长的办学思想,实现校长的办学目标。

校长在抓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真诚,做到思想常见面,感情常沟通,工作常研究,带头做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宽容大度,体量下情,作风深入,要善于把荣誉待遇让给别人。当领导班子成员有困难,要千方百计为其解决分忧,但他们有缺点和错误要坚决批评指正。做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要善于发挥副手的作用,努力当好班长,不当家长,坚持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重大事情要经过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从而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超前性,使学校政通人和,班子团结,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增强感召力和凝聚力。

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机器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到位,可人才的培养、观念的更新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句话充分阐释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艰巨。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工作,还应该成为教师的事业。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得到提升的过程。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决定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单纯以分数论高低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功利主义和教师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削弱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教育的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不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采取种种“高压政策”,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分,有的教师甚至造假。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校长要致力于建设一种鼓励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业务学习、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激励性,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师生员工的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评价中,要积极推进发展性教师评价,使教师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成长机制,成为教师能动发展的内驱力,激励他们攀登更高的目标,不断拓宽加深专业知识,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学技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教师成长进步的过程,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宽松、和谐的评价中进步和发展,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的才能和潜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从而也激励教师把这种快乐与幸福带给每一个学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使学生多样主动地发展,更好地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上一篇:高一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下一篇:讲文明道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