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2024-06-30

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宿松是一个具有80万人口的大县,辖9镇13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余万农民工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自然成了留守儿童。我们蓝天实验学校是宿松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4月批准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实行的是全日制、全寄宿、全封闭式管理,创办初首期招收的730余名学生,到今年为止已发展到了1530余名学生,经调查了解他们绝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学生”。而这些留守学生大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乏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完善之处。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要求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我校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他们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养育之恩,帮扶之恩„„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学生心灵的话题,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现在已基本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都缺乏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研究的文章仅仅是散见于报刊杂志。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找到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达到每个人尤其是留守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让他们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整个人类。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新契机,以填补以往德育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以在我校就读全县“留守生”为研究对象,并向全县所有“留守学生”延伸。

(2)研究内容:

①知恩教育的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我们要求留守学生要饮水思源,要学会知恩,要知道没有祖国的强盛就不会有我们个人的幸福;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知道是师长引领我们上路,遨游知识的海洋;要知道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才有大家的共同进步;要知道没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大家庭为我们提供广阔的锻炼天地,就没有大家的历练成长;要知道没有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灵山秀水,就不会有我们想象的灵感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学会感恩,首先要知恩,才会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②施恩对象的研究——当今许多家长在外面打工,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由于缺少一种父爱母爱,缺少亲情的交流,只知一味地服从孩子的需要,用给更多的零花钱于孩子来弥补

情感上的不足,使得不少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知责任。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废,不求上进,根本不理解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留守学生,正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无数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无数触目惊心的恶果,无数“心理病”受害者的鲜血和吁求,都在警示我们,人们正渴望着充满人性关怀和伦理道德启迪的感恩励志教育。

③感恩意识培养研究——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文明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是一种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将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抓人性化教育,抓人格化教育,抓人文化教育,端正班风校风,严肃校纪校规,让感恩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④感恩教育行动研究——感恩教育付诸于行动,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但行动研究必须教育学生做到:第一、要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努力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心胸要开阔,要善于跟老师、同学以及父母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要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第二,要不断砥砺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养成说话有目的性、行动有自觉性、处事有果断性,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第三,要养成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凡事三思的品质和习惯,锻炼自己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胆略,不断地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一个有涵养有知识的新人。第四,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变化,获取工作成就作准备。第五,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严以律已,真诚与人交往,决不弄虚作假。第六,努力培养自己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珍惜友情,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促进;生活上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学习上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通过这些行动上的学习和锻炼,努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四、完成本课题已具备的条件:

本课题组聘请宿松县教育局周才虎副局长,教科所何强志所长,教研室程康时主任担任本课题的专家顾问,指导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本课题负责人刘咏玉和苏晓阳是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的校骨干教师,从事管理工作10余年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过20余篇文章,合著多部,多次参加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科研实验,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他们曾在河塌中学和城关中学担任过省、市级课题组负责人并通过了验收。

本课题组成员,由中、高级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他们都是来自一线有经验的教师和班主任,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敢于探索和创新,他们的论文多次发表或获奖。他们有创新意识、钻研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他们希望在本课题研究中积累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提高创新能力。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

蓝天实验学校生源充足,现有学生1535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留守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研究对象。学校在基础条件、硬件设施和规范管理上完全具备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能

力。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大、声誉高,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高效运作提供了保障。

校长室亲自抓课题研究,二级机构各处室全程实施,学校将在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坚信利用两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分析,一定能按方案要求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①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召开“开题会”;

②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③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④运用个案调查分析法,对全县22个乡镇在我校就读的“留守

学生” 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感恩教育前的现状(前测)。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①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进行行动研究;

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③召开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比;

④逐项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

①进一步运用个案调查分析再进行调查、访谈,然后总结感恩

教育后的现状与分析(后测);

②撰写调研报告;

③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④申报结题,召开推介会。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

刘咏玉(中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及过程管理,撰写结题报告,主编论文集,成果验证等工作。

苏晓阳(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协助课题研究管理,具体负

责课题组成员任务完成的过程,整理论文、课题资料归档,成果验

证准备等工作。

(2)课题组成员:

吴晓伍、石金生——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感恩意

识”的培养研究。

季昌荣、夏建军——负责“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知恩教

育”的调查研究。

刘斌、吴兴炉——负责“留守学生”的生活动态和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及“感恩励志”的调查研究。

石江波及班主任——负责“留守学生”的社会生活动态和综合素质活动的“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

七、课题成果表现:

(1)搜集整理个案分析报告。

(2)调查研究,撰写论文。

(3)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4)汇编论文集。

(5)形成结题报告。

篇2: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而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一种只赔不赚的消费性投资,从而不愿投资或拒绝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对于农村“高昂的”高等教育与动辄会破的“铁饭碗”让他们对“从学前景”不太乐观。

2、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较大,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3、留守儿童的学习不容乐观。

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的发展。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家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从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现状,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找出对他们学习习惯影响的普遍性问题。揭示家庭教育与学习习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指导模式,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明确学习的目标,探索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理想的“留守儿童”的指导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势必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实践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能适应现代与将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自主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等良好学习品质的人。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学法,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无疑是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众望所归。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三、课题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现在校的小学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隔代教育严重,重“养”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造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次调查研究是通过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学习习惯,通过应用研究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2、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持续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基础。

3、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让作为社会生活群体的人敬业、乐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用宽阔的胸襟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来引导自己。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调查分析

2、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

3、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分析

4、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

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以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法、对比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取“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跟踪、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主要用于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状况进行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3、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

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摸索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的方法,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文杰同志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五老”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离退休干部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在2013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值得推广的成果,为我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和教研教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到2012年6月实验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确立子课题。

4、制定研究方案。

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6月到2012年9月实验实施探究阶段:

1、调查研究

(1)研究目标:深入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现状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重要性,认清不同层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特点及差异,探索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可行性研究途径,初步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与座谈;

(3)内容与步骤:

①编制问卷: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学习习惯的影响,课题组将参考有关资料编制问卷,然后邀请部分专家、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②展开调查:

A、对乌沙镇小学在校留守儿童实施调查;

B、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

C、利用家长会对乌沙镇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③调查结果处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提炼更科学的学习品质结构,写出调查报告,初步设定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的实施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管理、评价体系。

2、个案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指导模型假设,提出教育干预措施假设,通过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和同学互助小组的学习互帮活动,逐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逐步完善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乌沙镇小学五年级部分“留守儿童”个案。

3、子课题中期管理: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检查进展,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制。

4、再现实证研究:进行第二次后测,分析实验结果,再次检查、修正一期实验成果。

5、形成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总结结题阶段: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影响的原因。

2、撰写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论文

3、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养的模式

4、构建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5、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乌沙镇小学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2011年9月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篇3: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通过调查掌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动向, 为课题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资料。同时, 让这些学生明白学校并没有放弃他们。使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减轻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与和睦的家庭关系。

课题组向学校三个年级的五十二个教学班每班三人发放调查问卷表共计156份, 回收156份, 有效率100%,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认真填写。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学习类问题。

调查显示, 这些学生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低, 其中约87%的学生对学校的作息制度不适应;约有79%的学生对家庭教育环境不满, 对学习不自信;66%的学生担心老师上课提问自己;83%的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2. 人际关系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 92%的学生觉得别人总想占自己便宜, 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79%的学生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 性格孤僻;82%的特殊学生认为总觉得别人与他作对, 时常与人争吵, 与父母也不能融洽相处;85%的小学生对父母的态度时冷时热, 好胜心理过强;67%的学生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不服气, 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1) 青春期心理问题。与异性相处过于敏感, 70%感到害羞不自在, 对自己没有信心, 79%的学生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友好, 导致情绪不稳定, 时常责怪自己, 对他人的要求也很苛刻;83%的学生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人生悲观的态度, 心情低落, 有孤独感, 易伤感, 倾向于看到人生、社会的阴暗面;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心境, 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2) 挫折适应问题。初中生心智并不成熟, 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去面对, 其中85%的学生会用大叫或摔东西等形式来发泄内心的挫败感;82%的学生没有安全感, 甚至对自己未来感到渺茫;有42%的学生容易紧张, 适应能力差。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个人因素。

在独生子女日趋增多的时代, 性格差异或缺陷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其次, 一个人在成长经历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 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再者, 处于这个年龄的同学心理在日趋成熟, 由于成长阶段产生了种种问题, 得不到舒缓排解, 产生心理问题。

2. 家庭因素。

父母离异或丧父 (母) 的家庭, 大多又重新组织, 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模式使学生无法适应。许多家长常年在外, 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使得他们的孩子就像是“孤单的候鸟”, 有话无处说。家境方面的原因也促成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3. 学校因素。

有的同学认为, 老师的教育不当, 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对学生采取双重标准, 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以及不能为学生保守秘密而失去学生信任等等。也有不少同学认为, 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的交往不当或者是风气不好也易产生心理问题。

4. 社会因素。

由于所接触的社会媒体、舆论、网络的不良诱导, 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追求一些虚无, 不切实际的目标, 而发生了心理扭曲, 过分热衷于追星、赶时尚等等。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招工诱惑也引发了不少的学生放弃读书。

四、应对问题的策略

首先, 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批评以委婉为宜, 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父母和老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其次, 是从调整认知、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出发,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在心理辅导中, 要强调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同时, 要从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入手。家长、老师应当注意结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教育, 帮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面对的问题。学校开展有关专题讲座, 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 应当开展必要的自杀预防教育。学会理解学生, 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做出态度的改变。

篇4: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一、从家庭感恩教育做起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教师,因此,要想做好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就必须从留守家庭开始。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监护人应该承担起孩子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要因为其父母长居在外,就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报以宠爱和顺从的态度。而是要充分把握好身边的教育资源,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家庭感恩教育资源,建立起“家庭教育课堂”。以做家务为例,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做家务是大人们自己分内的事情,孩子只需要好好读书、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大人们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还有的家长则通过一定“酬劳”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予以“奖励”,这样做虽然为孩子灌输了有劳动就有收获的意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不让孩子做家务和给予报酬都使得孩子们脱离了家庭成员的角色,这样很不利于对孩子感恩基础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与监护人经常沟通,让监护人通过给孩子布置家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孩子们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够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知恩、感恩品质。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会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时候也会懂得感恩。

二、学校重点培养感恩意识

学校作为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契机,对留守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可以变化多样,把抽象化的感恩思想进行具体化转化,这样的感恩教育才具有更高的实效性。

1.在承担责任时学会感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明白:作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同学,这就是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就是不要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在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把感恩意识一点一点地转化为责任担当。

2.在节日里表达感恩之情

美好的情感需要生动地表达,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对他人表达感恩之情,特殊的节日就是教育学生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时机。例如,在八一建军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战士们献上一支歌,孩子们积极地推荐曲目《军港之夜》、《咱当兵的人》……教师还可以提议学生们为军人叔叔画画,提议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心目中的军人形象画出来,并且让大家比一比,看谁画得好。学生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对军人的感恩之情。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母亲节、父亲节建议留守的孩子们给身在异乡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在教师节的时候自己动手为老师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等。只要是孩子们送出一份自己的祝福,就是一个感恩的具体表现。

3.在关爱他人中升华感恩情怀

留守儿童在被人们广泛关注之后,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为留守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留守儿童们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回报,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将他们的爱心传递给别人。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为他们买礼物,将感恩之情传递给同样需要关心的孤寡老人。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爱的纽带,它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也是一种回馈社会的生活理念,更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感恩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涉及不多,然而却应该备受重视。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感恩,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前迈进,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用自己这颗知恩、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对他人及社会给予更多的感恩回馈,从而帮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能够快乐、积极地生活,茁壮成长。

篇5: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从而引发了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现象。

1.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子女却无法进城,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父母中一方或祖辈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

目前,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了解其大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时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3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这也就是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能与父母中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只有43·83%。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字会增加不少。如此大量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学习、损害别人利益和利益被人侵害甚至于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投入了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

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李传银(县进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龙党生(县教科所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组组长:

张金宝(古阳镇中心完小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4、课题组成员:

宋清彪(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王小军(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彭立(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张自春、张拥军、向俊香、朱寒英(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3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篇6:农村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高荣樑

所属单位: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本地状况的对策。

目前,全市130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23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87万余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热点

和难点问题。就我校而言,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14名,其中留守儿童227名;我校于2002年秋期开始探索寄宿制办学,现有住校生230名。2010年10月我校开始实践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和铜梁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同爱行动”活动方案并结合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实际,从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调查前测,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现状并分析原因;然后,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别地采取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开展的“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同时,在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校地处渝西农村丘陵山区,交通、经济落后,外出务工成为增收来源,外出务工人数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面临的隔代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我们将结合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培养合理饮食、节约粮食、按时就寝起床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生活行为规范。

(二)培养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规范。

(三)培养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建立留守儿童劳动行为规范。

(四)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建立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行为规范。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既定的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基础上,调查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研究落实途径和实施策略。

(一)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前测分析。掌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进行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社会因素等原因分析,并提出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行为目标。

(二)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落实途径。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发挥家长学校优势,更新家教观念;二是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三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2、学校教育方面:一是树立正确公平的教育观;二是构建日常常规模式,强化行为习惯养成;三是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塑造健全人格;四是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合格小公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分为四个部分)

1、生活行为规范培养。

(1)召开中队“生活小能手”等主题队会;(2)召开家长(代管人)座谈会;(3)组织家访;(4)每学期评选勤俭节约小标兵。

2、学习行为规范培养。(1)教师制定提优补差计划及措施;(2)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3)召开中队“学习小诀窍”等主题队会(演讲、征文活动);(4)每学期评选学习标兵。

3、劳动行为规范培养。(1)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2)召开中队“劳动小模范”主题队会;(3)组织劳动技能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4)每学期评选劳动小标兵。

4、社会交往行为规范培养。从待人接物的礼仪、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1)开展社区服务活动;(2)召开中队“礼仪小标兵”主题队会;(1)举行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4)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与途径)—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在研究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用书面问卷形式,就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子女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对留守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在研究后期,再次通过问卷、观察,对比前期的记录资料,用比较法研究总结取得的效果。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用行动研究法不断总结反思,提炼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经验,指导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同时,选用个案跟踪法,通过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家庭

进行研究,运用观察、访谈等多种手段,来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通过前测,将本课题分为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四个子项,每个子项涉及到的目标要求较多,各参研班级每月选择几点要求设计方案及实践研究策略,加以实践探索;每月进行测试、总结具体措施及经验,课题组交流后各参研班级全面铺开。2012年11月前对各年级实践研究效果进行后测,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报告。课题申报,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完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2月):课题前测分析,论证开题,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行实施;边实施边小结,边小结边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认真做好台帐的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结题阶段(2012年12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总结课题成果,并进行运用,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实践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情绪和成绩明显提升。校园班风正、学风浓、校风好,环境和谐舒

适,结合重庆市4+1试验项目,打造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办学特色,让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真正的温馨家园。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的实验方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调查(本区域)》的调查报告。并通过研究最终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论文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实施,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高荣樑校长担任组长,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确立目标、方案设计、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在专科学历以上,平均年龄为36岁,均为我校县级、校级骨干教师,其中一部分同志还是从事德育管理干部兼一线教师及《留守儿童成长误差矫正研究》课题成员。

课题参研人员工作分工:

管理组(方法原则、措施制定):高荣樑、张云龙,统筹课题的实施,做好开题结题相关工作

实践组(班级管理、方案实施):罗小丽、钟世科、王勇、黄平,尹金山、张秋菊、王勇。加强课堂坐姿、书写习惯及格式、课堂准备、课堂交流习惯、家庭作业习惯、课余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促进课间活动习惯、课间活动场所规范养成;培养礼貌用语使用、文明交流行为习惯;培养家庭、学校劳动习惯以及群老爱幼品质及社会交往行为习惯。

反馈组(检查记录、调整落实);古伟、林峰华、黄霞,设计行为

检查记录表,做好检查记录,提出研究改进方案。

总结组(实践反思、内化提高):张云龙及参研教师,组织进行各阶段小结,确保行为养成研究取得实效。

活动协调联络组(开题结题、过程活动):高荣樑、古道春,人员联络、信息上报。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一)我校是市4+1项目试验学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2011年元月5日在我校召开铜梁县“同爱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现场会,鼓励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二)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县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四)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六)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七)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为研究人员购买理论书籍和各种资料,并承担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参观等所有费用,提供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课题组

联系电话:023-45851706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附: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09)[2]贾娅玲,《西部地区龙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民族教育研究(J),2007第6期

上一篇:自我介绍作文1050字下一篇:食堂接待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