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2024-07-23

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共8篇)

篇1: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福建省顺昌第一中学 李伟波

摘 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创建,主要从捋顺组织管理机制;从物质配套和管理制度上,创设适宜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多形式的为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服务;促进家校以及社区的联动,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建,把心理健康服务做到社会上,做到人民的心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建

正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在一线中学从教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师,深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之不易,领导不重视、没有课程、没有教材、师生的理解等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与总结,笔者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创建上有些经验和设想,于是付诸笔端跟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1.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由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报请校务会通过,通过后由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和考核。

2.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结,并作单章阐述。

3.在学校预算中编列,心理健康工作预算,对心理健康活动、培训、课题研究、硬件添置等方面设置专款吗,并实行专款专用。每年的资金额度可按学校经济情况适度增减,但在基本保证资金上,支出比例应不低于上一的比例。

(二)抓住队伍的“三级”建设。

1.领导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分管副校长领导,德育处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领导体制。

2.骨干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龙头,全体班主任为骨干。

3.全员参与,全体教师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参加学校心理健康知识他通识培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心理,学会进行学生工作的心理学方式方法。

(三)培训工作

1.领导小组的培训:提倡终身学习理念,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抓住机遇,争取机会,选派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省市专门培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可以参加其他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骨干教师的培训:制定计划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培训,每个季度最少组织1次由外聘专家或本校心理专职教师主讲的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也可建立工作坊,不定期的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个案进行经验分享或问题研讨和解决。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3.全员培训:全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心理健康通识培训;由心理专职教师组织,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针对学生工作和个人成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

4.对积极骨干成员:定期进行案例分享与督导;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研修,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工作,这也是教师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心理辅导室建设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1.硬件建设:

(1)有符合心理咨询要求的辅导室,选址宜取僻静处,周围环境优雅。

(2)室内布置上有心理特征,让来访者感受到温馨放松和谐,设备摆放得宜。

(3)最少两间以上,一间做辅导,一间做接待;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休闲室、发泄室、沙盘室、测验室、团体辅导室、图书室等附属设施。

(4)基本设备,带宽带的电脑、电话、档案柜、办公桌、咨询专用桌椅、绿色植物等。(5)专用咨询信箱。

(6)专业测试软件(有条件的可以购置)。2.软件建设:

(1)制度上墙:辅导室守则、咨询师职责、来访者须知。(2)建立台账制度,做到“雁过留声,人过留影”:来访纪录、电话咨询纪录、及各种功能室使用纪录(如书籍借阅纪录、测试纪录、设备使用纪录等)。

(3)辅导纪录的规范管理:登记表、辅导纪录、归档(辅导纪录,其他辅助材料);借助电子表格,对档案进行编码和归档,以便于查找和检索。

(4)完善的转介制度与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二)校园文化渗透

1.校园的标语:楼面、楼梯、走廊、教室外;花园、操场、食堂、宿舍楼等等公共场所,都可以采用富有心理意蕴的标语标牌——在符合环境的同时,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阶段,同时能激励人生、激发人性、塑造品格、催人向上。例如:

在教学楼 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规范行为,塑造灵魂。每位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

在办公楼 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是做出榜样。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蔡元培

在学科组:语文组,生活就是语文;诗书养性,文章育人。数学组,点线面体,勾勒大千世界,加减乘除,演绎无限苍穹;一丝不苟,论是非曲直,孜孜不倦,画大小方圆。政治、地理、历史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百家之美,成一人之奇;知书以达理,读史以明智;

在阅览室:书籍——进步的阶梯,知识——力量的源泉;明兴替规律,察今是昨非。

在部室:物理实验室,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科学是指挥官,实践是战士。化学实验室,任何人都得承认实验是科学之父。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在餐厅: 让微笑来点缀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按时就餐,吃饱就好。在宿舍:礼貌是文明共处的金钥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草坪: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小草有生命,请君足留情。

2.校园建筑、雕塑等,都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做到大音希声润物无声。

3.管理制度,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性化,同时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如:校服的选取,因为学生是穿着的主体,因此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服设计比赛,学校评选出优秀作品;根据学生的设计,或者修正学生的设计,让厂家制作出样板,再组织部分学生试穿,然后可以通过校园网投票选定。

三、创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

主要包括全体学生、全体教师、部分家长,重点是其中有需要进行健康辅导的师生和家长。

(二)开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1.系列辅导(进入课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明确的安排进课程表,进行循序渐进的系列教育。这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2.探索其他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同时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3.专题辅导。如果心理健康课没有进入课表,有需要心理团体辅导的班级,可以选择班会课或其他地方课程时间。

4.个体辅导。可以尝试建立制度,个体心理辅导优于普通课程,学生在有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通过班主任联系,可以选择在日常课程中抽出时间,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5.专题讲座。针对学生讲座,按年段进行,适应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发展问题;针对教师的讲座,在教师大会上设立专项时间,不定期的进行;针对家长讲座,在家长会上进行。

6.每个学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月或心理健康周活动:活动可以选取或涵盖以下分项,(1)团体素质拓展(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训练、专题讲座、心理电影播放等;(2)可以举办心理成长征文、摄影、手抄报等竞赛;(3)家校合作,进行亲子互动活动。

7.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板块,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导,也可促进师生互动。

8.在校报开辟版面,或编辑心理专刊载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文章的选取,可以是他山之石——转载专业文章,也可是教师创作,也可是学生经验介绍、人生体悟、甚至可以倾诉成长的烦恼。

(三)教材来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硬性纳入学校课程的情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专家组织编订的教材,也有各地方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甚至有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生的教材。

1.官方教材: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专用教材。

2.校本教材:根据当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由学校专兼职教师进行编写校本教材,最好组织县区力量进行审定,保证基本方向和内容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作为官方教材的补充。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采购统一教材,而是依靠上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经验编写实践教材进行上课。

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联动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外在环境,只有环境传导的信息一致,学生才能更好的在正确的方向上成长和进步。

1.设立学校开放日,每个学期一次。促进家校互动,协调推进学生心理成长。

2.家长委员会,组织编写报刊,书写家长、教师、孩子的经验、故事、心得和体会,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创建一个家校、师生、亲子互动和共享的平台。

3.社区联动,实现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社区可以在场所、经费等方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学校可以在师资资讯上为社区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提供支持和服务。可以预见,只要理清合作机制,这将是一个双赢的机遇。

心理健康教育触及人的灵魂,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触及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无论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无论是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教育环境建设、教育途径开拓、以及家校社区的联动上,多下功夫,多做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祖国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篇2: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空间总构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源头和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创设一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文化设施、制度规章等方面很容易设立,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审美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在提高个人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体认人类的终极关怀,知道自尊自爱,关怀自然、社会和他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是育人,目标就是教育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亦即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生动鲜明的旋律和艺术意象感染人,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形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等文化主题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音乐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此类人类传承的文化精髓。比如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开展歌咏活动,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内涵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学生思想观念上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通过音乐欣赏,加以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这样一些音乐教育活动,在审美育人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向统一目标,又一致了广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音乐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音乐指导的方式,对那些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和热爱文艺表演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诸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街舞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合唱比赛、音乐剧展演等等活动中,音乐是这一校园文化的常规表现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思想性引导和训练,以主题性音乐表演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以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鼓舞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的动机。通过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系列校园音乐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活力的同时,也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要达到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同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随之也带来一系列包括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所谓“人的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多种方式,但就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来说,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就陶冶和完善了自我的人格。 当前,大学生们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易受外部社会的多方面影响,社会阅历缺乏,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常常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流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俗套。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随处都在,特别是流行音乐。从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侧面也可以说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需求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个人参与的审美历程,而按照美学的一个流行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往往都是在具有文化精英意识的校园中产生,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创新的功能。高校校园里各种文化思想聚集,相对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阵地,不仅仅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更要培养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有关音乐和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无不明确地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是说爱因斯坦就是在他弹钢琴时把“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变成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经过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唤起人的大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促使人想象丰富,进而调动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更新,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求,在高等校园里,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新世纪符合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8.

[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篇3:浅谈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就是指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它主要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隐患

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评测标准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是要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二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对自身做出合理的适当的评价;三是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四是不脱离现实环境;五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是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是可以适度地发泄自我情绪和控制自我情绪;九是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是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通过以上十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人们的健康隐患日益严重,其中心理健康隐患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自信心缺失

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地、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但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们往往会容易处于一种自卑状态,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总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种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自我情绪,无法开心、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压抑自我。

2 . 2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主要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现代社会过度的压力和竞争,使一部分人变得猜疑善妒, 神经敏感。这部分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常常会把别人无意中的话,或者不相干的动作当做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变得喜怒无常,情绪难以自控。而且他们还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别人比自己强。当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的时候, 总会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还会选择用打击、中伤等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2 . 3意志品质微弱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意志品质微弱的人, (1)易受暗示性或者独断性。这两类人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的、正确的认识,不分是非曲直,遵循盲目的倾向。其中易受暗示性的人, 行动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易受别人左右,改变自己的决定。而独断性的人则是盲目自信,拒绝他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 固执己见。(2)意志薄弱,或者优柔寡断或者草率决定。其中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长,即使执行决定也往往是三心二意。而草率的人则恰恰相反,通常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就不负责任地作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后果。(3)任性或怯懦。其中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被情绪所支配。而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突发情况往往会惊慌失措、畏缩不前。(4)顽固执拗或见异思迁。其中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见异思迁的人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易发生动摇,随意改变目标和行动方向,终生庸庸无为。

3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在活动身体,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体育教育。目前,大家一致认为要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学者和普通人也渐渐的认识到了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使得心理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促进。心理环境可以通过体育教育建立的广阔丰富,心理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体育项目的选择,氛围的改变,对手的变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控,可以使得学员有意识的进入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要使得学员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应该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消除心理疾病,改善和提高心理水平。

4如何运用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4 . 1通过体育教育, 克服恐惧心理, 培养心理承受力, 增强自信心

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医疗监督、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与此不同,体育教育是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它能直接带来愉悦感,能降低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维持心情平衡,帮助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克服自卑、恐惧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因此说,体育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拥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方法和手段。比如, 一部分学员因其自身的心理缺陷,对单杠、双杠等体育锻炼形式充满恐惧感,甚至因此放弃了一些体能素质培训机会。而如果此时体育教师多给予关心,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坚持快乐、积极、健康的体育教育原则,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取快乐,使学员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体育锻炼。那么便能使学员通过体育锻炼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心理愉悦感,增强自信心。

4 . 2通过体育活动氛围, 提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融洽人际关系

丁肇教授是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他曾经指出:“人类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就是人类的心理适应,所以人际关系失调是造成人类心理病态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精神缩影就是体育精神,而体育活动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人们的成功与失败、群体与个体等种种体验都可以在体育活动获得。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使学员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而且,体育活动增加了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谐的氛围,让人的心理得以调节与放松,通过体育活动产生人际交往的愉悦感。而且通过一些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游戏及各项球类活动,是以集体协作为主,需要大家之间互相合作、帮助、交流,因而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便培养了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沟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

4 . 3通过体育教学, 促进智力开发, 提升意志品质

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和判断等。体育教学过程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集体协作为一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和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提高。因为不论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强、自制、刻苦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比如中长跑教学,由于它的过程艰苦加上形式比较的单调和枯燥,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其产生畏惧。但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分析,最能磨练学员的意志和毅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就是中长跑,并且会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提高,吃苦耐劳的品德得到培养。

篇4: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关键字: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培育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全国各个省市的中学生殴打视频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对学生的教育由重视学习成绩到重视心理健康的转变。产生校园暴力的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无疑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灵伤痛。据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之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作弊说谎、厌学逃学、焦躁不安等。种种行为因素都体现了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坏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家长、老师仅重视科学文化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没有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长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压力大,学习情绪不能得到适当的疏解,长期抑郁,由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现象,不利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同时加以辅导和课程内容讲解,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其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曾江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为建设祖国现代化发展所培育的中心力量,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是被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方式,但这又是国家教育政策有关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自身生理条件的变化,各种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发展,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影响和问题,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类型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出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的更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解,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情况、学业阶段等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有抑郁、焦虑、强迫、注意、充当等问题相对较多(8~10%);人格品行、神经敏感和精神症状相对较少(2.7~3.9%);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3%),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28.5%)处于亚健康状态[3]。通过数据能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是应该要得到重视的,在心理不健康的错误思想引导下会导致学生行为不规范,危害校园环境等后果。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校长林福智曾说过,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要坚持完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培养积极独立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生活问题去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促进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和引导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遭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通过帮助学生提供解决生活压力和学习问题,避免学生由于压力环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一方面遏止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個性的发展,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引导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规范学生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谐的个人发展观念。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对素质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人格的培育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规范行为的准则,对其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通过自身努力完善个人文化水平,促进学习生活良好健康发展。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而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自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以减少校园暴力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促进校园生活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睿.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制度建设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08.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版),2002(02).

篇5: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篇6: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 目:音乐教育教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习中心:贵州贵阳奥鹏学习中心

专 业:学前教育

年 级:1909

学 号:***15

学生姓名:刘佩珉

导师姓名:许冰灵

【摘要】本文从音乐科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探讨了音乐教育与大脑的关系、大脑与心理作用、音乐教育与心理发展,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关于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五点建议:1、角色转换方法;2、演示方法;3、语言的使用;4、选择方法5、观察方法,希望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音乐教育的优势,使幼儿心理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幼儿

一、引言

音乐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艺术。除了抽象程度和数学相似外,它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它能更准确、准确、深刻地反映人们的情绪。音乐从内在体现了深厚的时代精神,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音乐课应该从人们日益认可的胎儿教育开始。对于有天赋和兴趣的儿童,应该进行更全面的音乐教育,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对感知、注意力、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如何影响这些心理因素?由于音乐教育本身是一个边缘和跨学科的主题,而大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因此对大脑的研究必然包括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各种主题。

二、音乐教育与大脑

1961年,心理学家斯佩里选取了胼胝体脑分裂患者作为被试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提出了脑功能偏侧化理论,发现左脑是理性大脑,负责抽象思维和逻辑说话能力,处理的数学和分析问题;右脑是一个情感大脑,致力于阐述空间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思维、直觉、音乐环境和其他艺术信息。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一百万倍,这项理论研究为他赢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并在全世界掀起了“右脑革命”浪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慢慢了解了开发右脑的重要性,家长让孩子花很多钱学习音乐来发展右脑,虽然右脑属于图像的思维脑,但它也具有分析、推理、观察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于胼胝体将大脑左右两边互相连接,两边的大脑在良好的合作活动中发挥着普遍的功能。

三、大脑与心理因素

(一)大脑额叶与心理因素

前额后部是作为大脑执行控制中心的额叶,用于监测高级活动。大脑额叶属于情绪调节系统,包括人格。如果额叶受损,人类先进的思维活动是使大脑处于最佳清醒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处于思维敏捷、精力集中、头脑清醒、行动迅速的状态,当他们处于“不适当的警惕状态”时,他们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他们进入“不合适的唤醒状态”,也被称为“不适当的心理唤醒”,孩子们会表现出过度兴奋、跳舞、不服从指示、在户外活动徘徊,或者麻木、冷漠、不安、紧张和焦虑,四处张望。如果这种“不适当的心理唤醒”状态长期得不到解决,大脑额叶就会受损,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学习的厌恶和对活动的恐惧。

(二)脑突触理论与心理因素

突触是连接神经元的关键结构,连接神经元维系生理活动。人脑细胞的使用取决于大脑细胞中“突触”的数量。从一个脑细胞到另一个脑细胞的突触。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大多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的数量个数越多,脑细胞的使用频次就能越多;我们的听觉和视神经都是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拥有敏感感官的人将会更容易获得外部信息。调查研究显示的数据表明,脑突触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小学时期。婴儿快速发展时脑突触的生长最快;进入幼儿园时期突触的生长速度降为之前的二分之一;小学期间的生长速度继续降为之前的二分之一;初中时,即使某些学生发育较慢导致大脑中的突触还在生长,但其速度可忽略不计。关键期很重要,抓住关键期发育,可以使智商得到较好的发育。

大脑突触的生长会引发环境对大脑的刺激。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环境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老师和家长可以为儿童营造一个丰富的环境。例如,手绘的墙饰、彩色表面的环境、乐高的颜色、书籍的彩色插图,美妙活泼的音乐,游戏的乐趣丰富的教学内容,甚至老师的善良、优美的动作和语言的亲昵,都能让孩子们拥有记忆和储存记忆。一些记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良好的记忆力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它会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

四、音乐教育与心理发展

1980年以来,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器乐教学之所以被纳入音乐教学,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嗓音变化的时期,人们逐渐理解到器乐学习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重要性。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器乐,突然火爆了起来,特别是在大中型发达城市。研究表明,演奏乐器可以改变儿童大脑的发育,因为大脑中的小脑可以控制节奏。

此外,科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练习演奏音乐的时间越长,大脑中的额外神经的发育越健全,大脑的改变也越大。很多音乐家们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注重演奏技巧,而是过于注重音乐曲调歌词的内涵。它逐渐从右脑到听觉区再到与左脑的结合,从对音乐的感受到理解,再到表演,增加了元素的理性,形成了全面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关于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五点建议

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实用的部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儿童的方法。这两者是辩证的单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角色转换方法

角色转换法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改变不同的角色来引导孩子进行活动。教师设身处地参与儿童的活动,为儿童自主的音乐的探索和自发的表演提供间接性指导,使儿童体验到教师和儿童共同活动的自由和快乐。

(二)演示方法

演示的方法是,使用教师选取的、表演或者其他直觉的手段,类似画、物体、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让孩子获得清晰可见的音乐形象,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

要使用这个方法,请注意几点。1、老师做的示范要准确、美观、有吸引力,动作表演要注重和儿童的年龄相协调;2、在现代手段展示中,引导孩子结合视听,激发孩子的审美爱好。

(三)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使用是指在音乐活动中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例如,解释、问题、解释、反馈等。语言是教育和职业咨询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媒介。正确理解和研究儿童活动中的音乐。

在语言使用上,我们应该注意孩子的语言水平和特点。在提问时,我们应该寻求灵感和开放性,以便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问题并记住回答问题。

(四)选择方法

选择法就是指依照儿童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幼儿时期是指从幼儿入幼儿园的3岁到毕业时的6岁或7岁这一阶段。这一时间段是人的生命中很珍贵、重要的关键期。因为这一时期。幼儿在音乐感知方面,对老师所打击的节拍和所伴的节奏有不同的反应。儿童会对应的进行拍手、招手、摇晃头脑、扭动腰部,甚至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敲击周围的玩具,发出的声响刚好对应歌词的节奏。在幼儿的这一阶段,老师应该相对的选择形象鲜明有个性的歌曲来针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或者可以引入有节奏的游戏来进行音乐节奏的教学;在幼儿园中班这个阶段,幼儿身体发育迅速,他们的听觉细胞、音色识别的能力和节拍节奏协调能力也随之发展较为迅速。部分幼儿甚至能识别旋律、音响和音色。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快慢不同的歌曲,打击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节奏来为幼儿进行练习;在幼儿园快毕业时,还有半数儿童甚至能可以发觉音乐节奏的变化,对节奏的反应很强烈,他们开始理解音乐作品中想表达的情感。这一时期,我们的教育可以侧重于节奏的训练,毕竟节奏训练在幼儿音乐活动中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对儿童的成长同样重要。事实上,儿童有很大的学习潜力,但这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任何主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智育教给任何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儿童思想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孩子们短暂的注意力和广泛而多变的兴趣中,选择新鲜、快速、生动和优美的音乐作品。强噪音和强节奏的现代音乐作品、悲伤的流行音乐和过浓的噪音对儿童有害。有一个教学案例:当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唱电影《路天使》中的一集歌词唱“狼,我们是一颗心”时,一只凶猛的大灰狼立刻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而他们的脑海里充满了“我们如何才能与大灰狼同心协力”的疑问,这说明选材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

(五)观察方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时刻关注儿童的活动行为,因为活动行为可以反映儿童心理活动。现阶段,幼儿教育重视独立性,强调促进儿童独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改制儿童的反应,以便能够第一时间的去纠正或给予他们帮助。就像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慢动作影响比赛进度;退出游戏,自己玩;与儿童打架;我不听老师的命令,让我一个人走。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一种心理状态。如果老师不及时观察和纠正,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六)激励法

所谓激励方法,就是教师的一种行为。鼓励不等于表扬。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活动或在活动期间,教师根据他们的表现确认他们在活动中的进展和行为。首先,教师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个孩子。当他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表现出退缩、恐惧和困难时,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邀请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在组织难度较大的游戏时,教师首先应反复强调规则,并采用“激励方法”鼓励儿童参与;在商务活动中,教师应经常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点头、微笑、用柔和的眼睛看着孩子、用动作帮助孩子、抚摸孩子的头、,孩子的肩膀和身体用手鼓励他们继续。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信和自尊。

(七)反馈方法

所谓反馈法也是一种行为方法,教师充分及时的利用好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建立自信会对今后的成长起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应该重现孩子的行为。例如:在做完一次活动后,老师询问“你在活动中担当了哪些角色?作为这些角色,你是怎么完成任务的?这过程中你思考了哪些问题?你做错什么了吗?应该如何纠正?你对你的方法满意吗”等等问题。各种问题促进了儿童记忆、记忆、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和自信心的发展和培养。

(八)指导方法

所谓引导方式,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常规行为。防止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自由甚至极端的行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开始前,老师应耐心讲解游戏规则,并详细描述行为准则,如闭嘴、举手、蹲下等。上述“适当的唤醒状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这种状态,充分调动积极的心理细胞,兴奋、积极、渴望尝试。在活动期间,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如果一些孩子忘记了规则,老师会耐心地再次解释,并采取鼓励的方法使活动顺利进行。

这种指导方法有助于儿童发展自律人格、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管理。

六、结论

幼儿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发育期、关键期,幼儿时大脑发育速度快,大脑能否发育良好在幼儿期是关键,这一阶段十分具有可塑性。音乐教育主要体现思想、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生活与情感,独特的音乐素材和音响艺术构成了表现形式多样的艺术,对陶冶人心、启迪智慧、发展智力、增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人格具有强大的驱动力。

本文简要阐述了脑科学理论,因为脑科学理论和大脑额叶和突触与儿童心理因素的发展直接相关,可以促进了儿童感知、注意、记忆、情绪等因素的快速发展。根据幼儿的心理表现和反映,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幼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

篇7: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周亚勇

通过观看模块二中的视频课程:教育技术100年简要回顾、未来教室、翻转式课堂、信息技术发展、关于教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我深有感触,引发了我一些思考,信息技术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而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教育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也坚信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创新,教育技术会不断地发展,更新,会更好更多的应用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下面我将针对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课改中的影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前,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作为学生的知识之源,在教学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理论界长期质疑并力图改变这种教学

观念和教学模式,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功利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反应并不积极,同时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的来源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现实,导致长期这种状态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教育观念的固化直接导致我们的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褒的传播,其思维方式的行为模式也深受教师的主导,严重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主导他们的学习,只能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我们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才能使教师适应网络进代的教育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自主学习、广泛汲取,学会从更广的渠道汲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二、对教学资源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资源从传统的教育的单一的印刷教材及参考资料发展到现代信息教育使用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第一代印刷教材及参考资料的教学资源发展到以录音、录像为支撑的第二代教学资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信息教育又发展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代教学资源。它包括多媒体电子教案、VCD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这样就彻底打破了知识来源仅仅是固定不变的书本或是参照书本的某个知识内容表述所制作的单个课件的束缚,学生所获得信息量更为丰富,不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得到了延伸,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

进度和学习偏好跳转到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

三、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1、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

2、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

3、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篇8:浅谈信息化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

一、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充分信任孩子

高中的孩子已日趋成熟, 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 在外人面前也特别自尊,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拿同事或朋友的孩子和他们比, 尤其是当他们的面说谁家的孩子考上重本, 谁家的孩子多么优秀, 你怎么这么不用心, 不要强, 因为你我都觉得没脸, 这样反而引发孩子的逆反。有的孩子成绩不好, 不是因为“笨头笨脑”, 而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有许多家长, 孩子成绩不够好, 达不到既定的要求或者标准, 总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焦虑、生气、失望、气馁, 不论是无声的表情还是有声的语言, 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孩子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 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比如2013年考入北大的马元培的家长做得就非常好, 孩子在高三模拟时成绩经常滑出四平地区前十名, 老师们都非常着急, 把她妈妈想让她批评教育, 但妈妈表现得却很淡定, 说:“我相信自己的孩子, 她心里有数, 而且我女儿最大的优点是心理素质平稳, 咱们要是都说她, 反而会增加她的负担, 莫不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实践证明2013年高考, “黑马”马元培发挥稳定, 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所以有些时候, 家长的鼓励引导信任是最有力的武器, 它就好比孩子无助时指引前行的灯塔。

二、有效调控作息时间, 引导孩子做到张弛有度

青春期的孩子难免好动, 好贪玩, 尤其现在的孩子特别迷恋手机和网络。比如2014年考入清华的李成昊同学, 有一次和她妈妈交谈, 得知孩子就特别喜欢打游戏和看漫画, 高一时写完作业就打游戏, 下课时间都看漫画, 家长为此把他的手机都摔了, 结果孩子就赌气, 说:“我都考校榜前十了你还不满意, 成天就知道学习, 我不成傻子了吗?”弄得母子象敌人, 关系特别紧张。后来看到孩子成绩很难突破, 她妈妈就调整心态, 心平气和的和孩子约法三章:周六周日每天可以玩两小时游戏, 平时每天可以有一小时自由活动时间, 可以打打篮球, 锻炼身体, 也可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看天下》和《环球》等。这样孩子心理也接受了, 平时更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了, 结果也锻炼了身体, 个头突飞猛进, 成绩也稳步提升到大榜前三, 母子关系也大大缓解, 所以有些时候家长要想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 这样能事半功倍。

三、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 因势利导

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在家表现截然不同, 所以家长不能轻信孩子一面之言, 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老师的坏话, 损害老师在孩子心中威信与地位, 甚至使孩子厌恶老师, 以致厌恶该学科。14年高考文科状元韩君实的家长做得就值得借鉴, 高三时由于班级某一文科临时换了老师, 孩子们心理有些隔阂, 表现出了很大情绪, 以致情绪很低落, 回家也和家长说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风格, 但韩君实的家长就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也说新换的老师不好, 也没有和众多家长一起去找学校要求换老师, 而是告诉孩子每个老师都有优点, 我们要适应老师, 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由于尖子生都有提要求, 其他学生和家长也就慢慢接受了, 后来竟然越来越喜欢这个老师, 而韩君实的沉稳大度也赢得大家的信赖和认可, 被尊封为“老大”, 2014年高考这个班的成绩也非常的喜人。所以家长的适时引导能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包容他人, 同样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心理高原期, 要耐心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

十二年寒窗苦读, 全在高考这一时见分晓, 某种程度也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越到高三后期孩子越焦躁, 越不安, 越愿耍脾气, 这时候我们家长就是出气筒, 就是回收站。2013年的四平地区状元薛宇书豪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 但她的心理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有一段时间不愿听课, 经常看窗外, 情绪也不是很高, 老师和家长都找她谈心, 尤其是她的父亲, 天天晚上来接她陪她散一会步, 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让她放松, 后期和班主任沟通, 某一天感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回家进行调整, 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 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稳定, 终于在高考时独占鳌头。

五、青春期, 要引导孩子走出迷茫

男女生互相吸引是很正常的情感, 对此, 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大惊小怪, 更不要小题大做, 动不动就给他们冠上“早恋”的罪名, 我们要贴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 和他们象朋友一样倾听和交流。

08年考入北大的尹萍, 在07年的时候两分之差和北大失之交臂, 和她母亲谈及的时候, 才知道父母在这两年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 07年对于孩子交友问题是听之任之, 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 开始孩子休息时只是说两人在一起学习, 慢慢地出去溜达, 慢慢地传条等等, 班主任找过家长, 但我们家长没有足够地重视, 没有及时地引导, 因为刚一和孩子谈起, 孩子就很生气和烦躁, 说我们玷污了她们纯洁的情谊, 就和孩子弄得很不愉快, 所以我们家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结果证明这是错误的, 07年以致差2分考上北大, 孩子很长时间都关在自己屋里不和人交流, 我们开始找心理医生, 开始陪她多聊聊天, 尊重她的选择, 但都希望她复读, 在哪跌到在哪爬起, 那段日子真是费尽了心血, 08年复读后我家长开始接送, 密切关注她的情感动态, 并且总无意和她谈到朋友的孩子, 就是上大学后和高中朋友开始明朗化, 后来结婚了, 这才是成熟的感情, 孩子也慢慢地接受了, 情绪也趋于稳定, 走出了情感迷惑期, 如愿地考上了北大。所以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且要寻求解决的办法。

上一篇:励志谚语精选下一篇:小学生国旗下我为祖国点赞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