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庄子

2024-07-23

逍遥游庄子(共6篇)

篇1:逍遥游庄子

庄子之《逍遥游》

摘要

庄子不愿在俗世中浑浑噩噩,而要“乘道德而浮游”,不受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和制约。现实世界如囚笼,只能实现部分的精神自由,可算作是有待之游,不是逍遥游,人生于世而不得逍遥,实乃憾事。《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内涵丰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哲学、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 哲学 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生而曳尾涂中”,不愿“死而留骨为贵”。富贵不能使人全生,是人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一 “逍遥”与“游”释义

“逍遥”一次在庄子文本中多次出现,关于庄子逍遥论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

单纯一个“游”字,涵义丰富,使用也较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作劳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游”是无目的的,如:“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鸿蒙深刻道出了“游”是没有目的的,“游”的目的最多只能是“游”本

身。其次,“游”是没有约束的。”游”不受经验与范围的限制,超越时空。所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说明”游”没有时间局限。”出入六合,游乎九州”,”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就是形容”游”无空间限制。(《庄子·逍遥游》)“游”体现了庄子审美境界的自由性和无边际性,展示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只有在这个境界中,“人”才能从“物”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纵情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庄子将“游”和“逍遥”结合起来,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越物我、心境闲适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基本特质的重要内容及体现。

在《庄子》一书中,“逍遥游”除了在开篇作为篇名出现外,在后文中“逍遥”和“游”都是分开出现。事实上,庄子是把“逍遥”与“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游是逍遥之游,逍遥是游之逍遥,游是逍遥之游。“逍遥游”突出表现为两种状态:“游乐”状态、“游戏”状态。“游乐”状态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之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意蕴,是一种精神进入自由解放的情景,这种自由的情景实质上就是“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在庄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人无法获得自由,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至乐、至美的情景,为此,就必须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环境,在此环境中作逍遥之游,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体验美的极致状态。庄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游乎雕陵之樊”(《山木》)就是有意摆脱现实生活的干扰,营造出纯自然的场景,以萌发出纯粹的自由感。如庄子能知鱼之乐,体验到”至乐”、”天乐”,就是因为精神达到乐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在这种游乐之中,人可以像鱼一样逍遥自在。“游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无目的性、自由性。游戏除了当下所得到的快感和满足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从而使游戏的过程摆脱了各种束缚,因而是自由自在的,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二、“逍遥游”的特征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体道”、”闻道”、”与天为徒”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具体说来,“逍遥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骈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人间世》)“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心乎德之和。”(《德充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社会之间,整个世界被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是人与天的相通。“游心”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律动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其次,“逍遥游”是虚无之游。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运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虚无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虚拟化的特征。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以游无极之野”(《在宥》),”游乎万物之所始终”(《达生》),”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马蹄》中提到的”至德之世”,其实都是不存在的,现实社会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原始的状态,它们都是主观虚构的理想社会,只能通过想象或幻想,在心灵世界浮现出来。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庄子反对主客二分,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此之为真人”。“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虚无化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因此,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艺术和审美。

然后,”逍遥游”是自然之游。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如“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庄子使用”自然”也明显是与”人为”对举,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三、“逍遥游”的审美意义

“逍遥游”的本意不在于谈论美学,其主旨是讲人生问题,即如何通过“体道”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但是处处通向了美学,具有人生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庄子的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贯穿始终的概念,“逍遥游”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线。中国古典美学几乎所有的重要命题,都与”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中国美学熏陶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到处都散发出”游”的浓厚气韵,感受到”游”的浪漫风采。首先,“逍遥游”建立了自然主义的审美观。庄子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审美哲学,认定山水之美,就在山水本身,给人心灵的享受,审美的愉悦。如”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天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是,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渔父》)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的秩序,违背了万物的本性,自然的状态就不能维持。如穿牛鼻、套马鞍、伐树木、射鸟兽、贵珠宝、尚财货,以致”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从而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的反常现象。正其次,“虚静”的审美心态。”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也讲”虚静”,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虚静”思想。“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唯道集虚”(《人间世》)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道德的极致,因此人们必须用此心态去体道,排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以虚静之心去体验虚静之道,”汝斋戒,疏沦而心,藻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知北游》)庄子十分重视人的心理的清静,使精神达到”纯粹而不杂”,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天意》)”虚静”是实现”逍遥游”的心理前提,只有心灵虚静,才能无所羁绊的遨游于“无何有之乡”,进入”物之初”,即”道”的境界。“逍遥游”特别是其中的”游”对对文艺创作和人生观的影响。因为”逍遥游”中的”游”包含自由的义涵,在此继承上生发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后世的文学创作也重视作者的心灵空间及想象。任何过于注重形式的文学作品,或者因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的束缚,都不可能出现好的作品,正是因为没有了想象,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要真正理解作品,也需要读者的心灵自由和充分的想象。“游”对后世的人生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超越世俗、功利的想法就是美学创造的前提。如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隐士风气的蔚为大观等,就是“游”的最直接的产物。

四、先贤对“逍遥游”的解读

前人和今人对《逍遥游》的解释不胜枚举;这里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郭象的解释:“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

间哉!”浦江清的解释:“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此外,对《逍遥游》的题旨,还有人认为它是论证唯心主义的绝对自由。一段时期,此种看法曾经盛极一时。自汉至今,有很多《庄子》的注本。后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纷纭庞杂,约略归纳,可以分为三类,有一种观点以“适性”解释“逍遥”。晋人郭象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郭象所处的时代,玄风大畅,士人皆好《老》、《庄》,但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解释并不一致。郭象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他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庄子所述,这种人生境界与世人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郭象解释庄子“逍遥”,一方面指出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从“适性”角度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郭象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庄子的本意。

从庄子思想出发,如果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必然具有去掉世俗杂念的过程。庄子的人生境界无物无我,达此境界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层层内在的精神超越完成。这个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达此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超越世俗的。郭象认为适性安命,骄矜不生于心,不以所遇挂累于怀,就能够“逍遥”。他说:“命非己制,故无所用其心也。夫安于命者,无往而非逍遥矣。”如此不仅“有待”,是各得其实,各适其性,都是“逍遥”的。即使“无待”,也非另外一个境界。它和“有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各适其性的人生境界。只不过达此境界的至德之人玄同彼我,无心应物。不仅使“有待”得其所待,而且能够使万物各适其性,顺其自然。这实际受到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与庄子描述的人生境界并不相符。

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觉得庄子在处世态度上表现出浓重的游戏意识。庄子否定了隐者传统回避现实的做法,也排除了乱世中寻求个人出路的各种可能性,以至于采取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游戏态度,以戏弄的姿态和嘲讽的主题,来与一个荒诞黑暗的世界对抗。他不仅游戏的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的对待人生、名利。总之,“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核心,亦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线。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显示了庄子卓越的哲学和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超越价值。我们应当充分继承和借鉴这一笔宝贵的遗产。对《逍遥游》的复杂思想和历史上产生的复杂作用,不应给以笼统的、武断的肯定或否定。科学的态度应是具体的分析,应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长河中去品评。

庄子的逍遥之游排除了目的性和功利性追求,是超越时空、现实的自由精神状态。尤其是“游”与“逍遥”相联结,使”逍遥游”更加突出了作为自由的主题,也更带有”游戏”的意味。我们说庄子的“逍遥游”是通向审美的,就是依据”逍遥游”具有游戏或审美所具备的那种自由解放状态。可见,“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的艺术和审美精神,追求”逍遥游”的人生就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也正是艺术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着他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庄子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正隐约透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闷;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还是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心要飞离人世的庄子要否定的不是人生,而是社会的黑暗和肮脏。

篇2:逍遥游庄子

气,数之千问里棘,也未是有已知。其穷修发者之,北其有名冥为海鲲者。,有天鸟池焉也。其有名鱼为焉鹏,其背广千百岁岁为为秋春。,而五彭百祖岁乃为今秋以;久上特古闻有,大众椿人者匹,之以,八不千亦岁悲为乎春!,汤八知 晦朔,小蟪知不蛄及不大知知春,秋小,年此不小及年大也年。楚奚之以南知有其冥然灵也者<,朝以菌五不

虫腹又犹何果知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地蜩而与已矣学,鸠奚笑以之之曰九:“万我里决而起南而为飞<,”抢适榆莽枋苍,者时,则三不飡至而而反控,于而之后积乃也今不培厚风,;则背其负负青大天翼而也莫无之力夭。阏故者九,万而里后,乃则今风将斯图在南下。

矣,于是坳则堂已之矣上。,且则夫芥水为之之积舟也;不置厚杯,焉则则其胶负,大水舟浅也而无舟力大。也覆。杯风水天去之以苍苍六,月其息正者色也邪。”<野其马远也而,无尘所埃至也极,邪生<物其之视以下息也相,吹亦也若。

“鹏之南徙冥于者南,冥天也池,也水。击《三齐千谐里》者,抟志扶怪摇者而也上。《者谐九》万之里言,曰:

若为垂鸟天,之其云名。为是鹏鸟。也鹏,之海背运,则不将知徙其于几南千冥里。也

;怒而飞,其翼

北冥有鱼,其名为逍鲲遥。游

鲲之大,不

知庄其子

千里也。化而

聋吾者以无是以狂与而乎不钟信鼓也之。声”。连岂叔唯曰形:“骸然有。聋瞽盲者哉无<以夫与知乎亦文有章之之。

观,御肌飞肤龙若,冰而雪游,乎淖四约海若之处外子。其不神食凝五,谷使,物吸不风疵饮疠露而,年乘谷云熟气。,连吾叔惊曰怖:“其其言言,谓犹何河哉汉<而”无曰极:“也藐;姑大射有之迳山庭,有不神近人人居情焉焉。”

庖肩人吾虽问不于治连庖叔,曰尸:“祝吾不闻越言樽于俎接而舆代,之大矣而。”无

当,往而不反。

为一名枝乎;偃<鼠名饮者河,实不之过宾满也腹。吾归将休为乎宾君乎,<予鹪无鹩所巢用于天深下林为,!

立许而由天曰下:“治子,治而天我下犹,尸天之下,既吾已自治视也缺。然而。我请犹致代天子下。”吾

不亦难尧乎让!天时下雨于降许矣由而,犹曰浸:“灌日,月其出于矣泽而也爝,火不不亦息劳,乎其!于夫光子

也,至之人正无,己而,御神六人气无之功辩,圣以人游无无名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者,未夫数列数子然御也风。而此行虽,免泠乎然行善,也犹,有旬所有待五者日也而。后若反夫。彼乘于天致地

矣举。世彼而其非于之世而未不数加数沮然,也定。乎虽内然外,之犹分有,未辩树乎也荣。

之境,斯已

视也亦故若夫此知矣效。一而官宋,荣行子比犹一然乡笑,之德。合且一举君世,而而誉徵之一而国不者加,劝其,自

至也也<。我而腾彼跃且而奚上适,也不<过”数此仞小而大下之,辩翱也翔。蓬

蒿之间,此亦飞之

无莫害之者野,无彷所徨可乎用无,为安其所侧困,苦逍哉遥!”乎

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执于鼠罔。罟今。子今有夫大斄树牛,患其其大无若用垂,天何之不云树。之此于能无为何大有矣之,乡而,不广能卑之身言而,伏大,而以无候用敖,者众;所东同西去跳也梁。”,庄不子辟曰高:“下子;独中不于见机狸辟狌,乎死<中绳墨惠,子其谓小庄枝子卷曰曲:“而吾不有中大规树矩。人立谓之之途樗。匠其者大不本顾拥。肿今而子

其异

瓠也落。无今所子容有<五则石夫之子瓠犹,有何蓬不之虑心以也为夫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之越。有能难不,龟吴手王,使一之也将;,或冬以与封越,人或水不战免,于大洴败澼越絖人,则裂所地用而之封

过闻数之金;,今请一买朝其而方鬻百技金百。金聚,族请而与谋之曰。:”“客我得世之世,为以洴说澼吴絖王。

不用非大不矣呺。然宋大人也有,善我为为不其龟无手用之而药掊者之,世。”世庄以子洴曰澼:“絖夫为子事固。拙客于以盛水惠浆子,谓其庄坚子不曰能:“自魏举王也贻。我剖大之瓠以之为种瓢,我则树瓠之落成无而所实容五。

石。

见越四人子断藐发姑文射身之,山无,所汾用水之之。阳尧,治窅天然下丧之其民天,下平焉海。内

之政,往

犹稽陶天铸而尧不舜溺者,也大,旱孰金肯石以流物土为山事焦!”而

不宋热人。资是章其甫尘而垢适秕诸糠越,将世是蕲其乎言乱也,孰犹弊时弊女焉也以。天之下人为也事,!之之德人也也,将物旁莫礴之万伤物,以大为浸

篇3:关于庄子和他的《逍遥游》

庄子的文章, 想象奇幻, 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 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观点。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全文分三大部分, 高中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 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 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逍遥游, 就是完全摆脱自己身心和外部世界的束缚, 真正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要真正读懂庄子和他的《逍遥游》, 必先了解这样几个典故:

1. 庄子钓于濮 (pú) 水

(1) 庄子钓于濮 (pú) 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 (lěi) 矣!”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以巾笥 (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 (tú) 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 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这两个故事直接表明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 追求精神自由。高官厚禄, 是现实世界中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当楚王的使者到来明确的告诉他这个“天大的喜讯”, 庄子却“持竿不顾”, “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心如止水。并且循循善诱, 巧妙地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不仅给楚王的使者和楚王补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教育课, 也给世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与理想教育课。

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 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 但轻松、闲适, 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 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 历来争论不休。其实, 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 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 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 好辩, 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和万物平等共生, 与外界契合无间, 认为鱼“乐”, 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 反对“人为”, 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 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 由此, 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飘飘荡荡, 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 他醒来了, 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 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蝴蝶, 本也是美丽的事物。翩跹起舞便飞进飞进庄周的梦里。并一直延绵过千年的时光罅隙, 飞入我们的梦境。

后世常常用“庄周梦蝶”来描绘人生如梦般的恍然、浑然不觉。这样一个庄子的玄奥的寓言便传为非人非物、似梦非醒的幻境, 或者, 人们人为建构起来的梦境。也很难去想象千年前的庄子是否真在一梦醒来, 恍然疑心自己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里变成了自己。我们也很难仔细揣摩这样一个诡异的譬喻后面, 庄子只是表达一种“物化”的境界呢还是“自喻适志”的感怀而已?

到底是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 还是蝴蝶一梦变成了庄子?还是物我两忘, 谓之“齐物”?庄周梦蝶, 如此一个庄子“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中奇异诡谲的梦境。

庄周梦蝶, 也作为一个美丽的意向被运用在后世的文学哲学作品当中。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谓是色彩绚烂、意象旖旎, 被广为传唱。最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统摄了前面朦胧恍惚的意境, 委婉低回, 意味无穷。还有清代的黄景仁《濠梁》中“梦久已忘身是蝶, 水清安识我非鱼”, 都借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梦蝶的庄周, 抑或蝶梦的庄周, 成为一个后世充满揣摩和想象的梦境。

有了以上三个典故的铺垫, 对庄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再来读《逍遥游》, 便会感到轻车熟路。犹如攀登泰山, 开始的一段路只是感到山势陡峭难以攀登, 等到登上中天门、升仙坊便会有一种“不临绝境, 不得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感觉。正如清人吴文英所说的那样:“前段如烟雨迷离, 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 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 方见本根。千古奇文, 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篇4:浅析《庄子·逍遥游》

余读《庄子》一书,首重内七篇,其余外杂虽多有意趣,然较之内七尚少精妙。而全书以《逍遥游》为首,其余诸篇随之,成玄英曰:“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逍遥乃最高之境界,不待于万物不流于情势,庄子并非大逍遥者,大逍遥者唯藐姑射山人而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如此境界方是逍遥。

一、 《逍遥游》之主旨

历代解读庄子皆困于《逍遥游》一篇之主旨,众说纷纭,今取几种观之。解析《庄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定论,与其勉而为之,不若详列诸说,请观者取与一己有会心者。解读上古文字少有亘古定论,多是诸家论说各成一体,故今日论说《逍遥游》亦不下定论。

郭象以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陆德明以为“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林稀逸以为“游者,心有天游也。逍遥,言优游自在也。……此之所谓逍遥游,即诗与论语所谓‘乐’也。”

刘须溪曰:“庄子宗旨,专在一游。老子曰‘吾游于物之初’,能识其所以游,则大略可睹矣。”

郭庆藩曰:“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又曰:‘理无幽隐,消然而当,形无巨细,摇然而通,故曰消摇。’……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王先谦以为“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孙武以为“本书让王篇善卷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足明此义。盖游之逍遥,喻心意之逍遥自得也。天运篇云:‘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本篇之旨在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

锺泰以为“‘消’者,消释义。……‘摇’者,动荡义。……盖消者,消其习心;摇者,动其真机;习心消而真机动,是之谓消摇。惟消摇而后能游,故曰‘消摇游’也。……‘游’者,出入自在而无所沾滞义。”顾桐柏曰:“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穆夜曰:“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支道林曰:“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余私意所属乃支道林之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使天下成其形貌造化万千而不拘泥于一物一人之形,不滞于物论物化,不待于他者不流于有为,如此方为逍遥境界,达于个人精神之真自由。赘述一句,庄子注本以郭象最早,其人天才亮特寓意深邃,然则郭象之注庄子多是借庄子而阐发郭象之理论,故读其注本当见分殊。

二、 《逍遥游》之基本理路

庄子之文一贯怪诞陆离,解读者更是煞费苦心窥其意义,求其脉络,然则亦是未曾得一定论,下之所著,唯余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全篇由“小大之辩”之思路,揭示人何以达于绝对之精神自由。其文字可略分为二部,一为由寓言道出小大之别,进而言超越小大之对持,进入绝对之状态,达于所谓“无所待”之境界。正是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人我之分,神人圣人无功名之累。阐发“无所待”所表现之自足性。二为进而阐发“圣人无名”,提出何为“大用”。摆脱名之累方得一己之自由,虚名地位于生存自由无用,唯求“自适其性”,而藐姑射山人正是绝对自由之显示。何为大用小用有用无用之别?于此,行文间将小大之辩与人生相联系,以为不应人为伤物之本性,逾越其性而求其不当之用。人心之广阔乃是物尽其性之根基,当以非功利之心对待万物。用,唯在尽其性而已。何为“小”何为“大”?“小”为世俗一切认知与价值之判断,而“大”为庄子心中物无所伤,任性骋情,自由自在之状态。显然庄子以为人当求其“大”。自由适性为本真意义上自足性生存之特征。人自由自在生存本身即为人生存之意义,生存意义绝不在现世功名利禄,故人不当陷于世俗困苦之中。一旦陷入此功力困境则堕入《齐物论》中所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之悲剧当中。故本篇立意落实于生存之本真意义与自足性。

三、 “无待”何以可能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此为不仰仗物质而仅以一己驾驭万物规则。人以其主动精神了解自然化育之变,则已然非“有待”。由认识论层面关照,则视自由为对必然性之把握,藐姑射山人既已暗示人可打破必然性之限制,既人可随时解决生存问题,具有于有限性与必然性最大程度之克服,且可不受外物之伤害,所谓物莫之伤,一方面具有人“可以成为什么”之“积极自由”,且亦具“免受外物之伤”之“消极自由”。自然与社会之中皆可物莫之伤。然则,于社会层面,颇具悲剧色彩,人倘若游于物,游于心之欲望则唯余悲伤。自由在于虽形困于世俗,然则以大其心超脱繁杂人间而达于精神自由,由此通达于道而至于真自由耳。

四、 杂论

《庄子》一书文字繁难,意义难度,倘若有心深究则当遵观古书之法度,余嘉锡先生曰:“将欲辨此歧途,归于真谛,其必稽之正例变例,以识其微;参之本证旁证,以求其合。多为之方,而不穷于设难,曲致其思,而不安于谬解。不拾前人之牙慧,而遽以立论;不执一时之成见,而附以深文。揆之于本书而协,验之于群籍而通。以著作归先师,以附益还后学。传讹之本,必知其起因;伪造之书,必明其用意。有条有理,传信传疑;如戴东原所谓十分之见者,则庶乎其可以读古书矣。”于研究考据之功,当是“博览群书,凡有考证,皆有凭据,莫不原原本本索其根由,未尝率尔立论。”顾千里以为当以“思适”,“通其所不通,而不强通其所不可通。”且“覆而墨之,勿失其真”者也,正是多闻阙问,“若意虽以为未安,而事却不可尽考,则姑云未详,以待定论。”孙诒让所谓“遇有钩棘难通者,疑牾累积,辄郁不怡。或穷思博讨,不见端倪,偶涉它编,乃获塙证,旷然昭寤,宿疑冰释,则又欣然独笑,若陟穷山,榛莽霾塞,忽观微径,竟达康庄。”正是读书之会心,唯如此严谨考释方为正道耳。

篇5:庄子·逍遥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篇6: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

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

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

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

犹然笑之。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 五日

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

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

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

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

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

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

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

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

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

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

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

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庄子·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

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庄子·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此文纵横驰骋,时而述及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时而述及低飞数仞的蜩、学鸠、斥鴳;时而述及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时而述及短命的朝菌、蟪蛄;时而述及具备世俗小德的官长君主,时而述及超尘脱俗的宋荣子、列子。凡此种种,其间虽有大小之分,而小者不及大者,但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德大者如腾空高飞的大鹏、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仍然“有所待”,算不上“逍遥游”。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的时空中,才是“逍遥游”。这种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上一篇:春节扶贫慰问信下一篇:艺考生学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