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07-09

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选6篇)

篇1: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潮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切实保障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平稳发展。经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比全省高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增长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2.5%,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7%,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3%,金融业增长3.2%,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3%。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上年的7.2:55.3:37.5调整为7.3:56.3:36.4。人均生产总值24164元,比上年增长11.8%。

物价涨幅较大。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价格上涨9.9%,衣着类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3.9%;烟酒类下降10.9%,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4.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52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47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7.6%和150.5%,城镇登记失业率2.35%,比全省低0.11个百分点。

财税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17.3%,各项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收入8.2亿元,增长13.3%;县区财政收入全面增长,潮安县增长22.4%;枫溪区增长17.5%;湘桥区增长17%;饶平县增长16.1%。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国税国内税收收入42.6亿元,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值税32.8亿元,增长13.3%;地税税收总收入22.9亿元,增长20.5%。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土地、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二、农业

农业增收。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8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播种面积68.05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果总产量14.7万吨,比上年增长2.6%;茶 1

叶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20%;蔬菜总产量42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全年肉类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2.3%。水产品产量19.2万吨,比上年增长4.4%。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林业用地281.08万亩,其中有林地252.12万亩,林木绿化率64.9%;森林覆盖率61.31%,活立木总蓄积量47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3万立方米。全市已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3.4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育苗360亩。目前,全市有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4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已达6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较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4亿元,增长21.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7.6%,股份制企业增长2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8.8%,重工业增长25.1%,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54.6:45.4。

主要行业支撑有力。规模以上八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34.3亿元,增长1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8%。其中,陶瓷工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22.2%;食品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2%;塑料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1.3%;服装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6.4%;不锈钢制品业9.9亿元,增长34.7%;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25.5%;水族机电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3%。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4.3亿元,增长38.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9.8%。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内销产值621.1亿元,增长29.4%;出口交货值202.7亿元,增长29.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6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6.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以上等级建筑企业8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4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9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偏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城镇投资88.5亿元,下降7.7%;农村投资87.8亿元,增长36.4%。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第二产业投资121.7亿元,增长24.8%。其中工业投资120.7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投资71.6亿元,下降8.5%。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亿元,增长29.7%。商品房施工面积287.7万平方米,增长3%,商品房竣工面积35.4万平方米,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面积59.3万平方米,下降7.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亿元,增长1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62亿元,增长1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4.6%。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33%,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41%,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中西药类增长41%。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进口总额14.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出口总额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7.8亿美元,增长8.4%;加工贸易出口2.55亿美元,增长29.2%。各类商品中,陶瓷商品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长9.5%,占出口总额的38%;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8亿美元,增长11.2%;服装及纺织品出口3.7亿美元,增长24%;鞋类出口2.5亿美元,增长11.8%;食品出口2.2亿美元,增长20%。各大出口市场中,对欧盟出口5.1亿美元,增长6.6%;对美国出口4.1亿美元,增长

7.7%;对东盟出口2.6亿美元,增长26.2%;对香港出口2.2亿美元,增长38%;对日本出口0.68亿美元,增长25.8%。

招商引资规模较小。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2宗。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增长12.1%,其中制造业占69%,批发和零售业占21.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业发展较快。全年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货运量为2990万吨,增长26.8%,货物周转量132.1亿吨公里,增长26.2%,客运量为2749万人,增长31.8%;旅客周转量为33亿人公里,增长28.3%。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5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935.6万吨,增长47.3%。全市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5.45万辆,比上年增长2.2%。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8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其中,私人汽车11.23万辆,增长16.8%。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6.98万辆,增长18.3%,其中私人轿车6.55万辆,增长19.4%。摩托车42.58万辆,比上年下降1.1%。

通讯业务普及率提高。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1.7亿元,增长13%。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2.7万门,与上年持平。固定电话总用户62.22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城市电话32.32万户,乡村电话29.9万户。小灵通用户2.36万户,比上年下降42.7%。移动电话装机总容量307万门,比上年增长0.7%。移动电话总用户174.8万户,比上年增长5.4%。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9.2部/百人。全市互联网固定用户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1%。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旅游收入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18.2万人次,增长16.9%;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6.5万人次,增长15.3%,接待国内游客371.7万人次,增长17.1%;客房出租率达7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信贷稳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3.2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0.2亿元,比年初增长10.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6.6亿元,比年初增长17%。

保险业务范围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3.9亿元,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3.8%和17.5%;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人身保险赔付支出3.5亿元,增长32.8%;财产保险赔付支1.9亿元,增长25.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1所,专任教师817人,在校学生17705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达7.4万人,比上年增长8.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778人,比上年增长11.3%;在校学生数27410人,比上年下降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普九”工作得到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特殊教育取得新进步,全市7-15周岁儿童三类残疾儿童在校学生共377人,入学率达到94.3%。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41家;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累计通过复核认定的88家。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项目211项,立项项目93项,其中国家立项项目5项,省重大专项4项,产学研结合项目27项,知识产权项目9项。组织批准市级科技项目立项项目56项。组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5项,受理科技成果登记51项。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新进展,今年我市专利申请共3038项,授权共1877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365项,外观设计专利1465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10位

十、文化、卫生和城市建设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文化馆、站54个,剧场、影剧院3个。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达标,全年新建成37个农家书屋,累计建成农家书屋472个,实现全部行政村全覆盖。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73家,床位5358张。各类医疗门诊部、所696个,专科防治站、所4个。全市卫生机构人员10873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3944人,注册护士1624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集中住院分娩率为97.38%,比上年提高4.71个百分点;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97万人;农村人口清洁卫生水普及率为99.1%;农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为85.4%。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供电、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市区供电量1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市区日供水能力44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5689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年末供水管道总长度510公里,比上年增加51公里。城市交通建设进展加快,年末市区实有道路面积411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公共汽车225辆,运营线路长

度141公里,全年运客总数2812万人次。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845公顷,比上年增加64.9公顷,绿化覆盖率44.28%;绿地面积1662.27公顷,绿地率39.8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户籍总人口262.78万人,比上年净增1.89万人,其中,湘桥区人口35.13万人。按计生口径,全年出生率为11.73‰,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5.7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4元,比上年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7787元,比上年增长22.2%。

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4097元,比上年增长18.2%。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4平方米,自有房拥有率达91.2%,自来水使用率达100%,管道煤气及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率100%,市区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7辆、摩托车108辆、彩电160台、家用电脑89台、电冰箱93台、移动电话226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071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空调62台、摩托车124辆、汽车6辆、家用电脑36台、移动电话217部。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84平方米。

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不含离退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4.1万人、56.9万人、33.9万人、33.1万人和22.4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6%、42.8%、8.1%、8.9%和17.5%。参加企业养老保险39.6万人,同比增长14.1%。全市各项社保待遇总支出1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支出10.7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保待遇全部实现100%的社会化发放。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7.6万人,参合率达99.96%。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4所,社会福利院床位数734个,镇办敬老院39所。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6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目前,全市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达6.3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安全状况保持稳定。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93起,比上年增长0.3%;造成死亡82人,比上年下降4.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47;受伤323人,比上年增长0.62%;直接损失金额67.4万元,比上年增长4.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33,比上年下降22.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44。10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为0.075。

注:

1、公报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保险业数据来源于中国保监会汕头监管分局。

篇2: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61.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亿元,增长20.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11、2.71和5.68个百分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71.1%和25.5%,人均生产总值60946元,增长7.9%。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7397公顷,比上年增长0.3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5266公顷,比上年增加17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9851公顷,增加4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783公顷,增加6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399公顷,增加95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4.9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产1.2%。其中,夏粮产量18.7万吨,增产1.4%,秋粮产量26.2万吨,增产1.1%。棉花产量10131吨,增产3.9%;油料产量5573吨,增产2.7%;蔬菜产量40.5万吨,增产4.0%。全年肉类总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0.3%;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3.5%。全年新增育苗面积12公顷,零星植树34万株。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7828万元,增长3.2%。其中种植业产值196548万元,增长2.3%,牧业产值83492万元,增长2.0%,林业产值644万元,下降45.7%,渔业产值21909万元,增长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235万元,增长19.5%。年末拥有龙头企业8个,农产品加工基地5个,中介服务组织1个,专业市场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5.5%,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1857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680公顷,机耕面积84450公顷,机播面积83470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6.7%和85.7%。农业机械总动力100.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0.7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16.0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下工业34.7亿元,增长6.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67.8亿元,增长24.5%;产品销售率98.9%,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04.4亿元,增长14.1%。

全部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市房屋施工面积2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竣工面积83.7万平方米,下降27.9%;本年新开工面积92万平方米。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39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实现利润700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城镇投资76.6亿元,增长34.8%;农村投资31.6亿元,增长23.9%。新增固定资产57.4亿元,同比下降22.6%。

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建成投产和在建项目262个,完成总投资92.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完成投资38.0亿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3031万元,城市的整体功能日趋完善。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3.8亿元,增长17.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6.9亿元,增长17.2%。年末全市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6个,市场成交额20.1亿元,增长3.6%。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出口总值14013万美元(海关统计),比上年增长58.9%;利用外资6042万美元,增长97.1%;引进省外资金217641万元,增长31.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全市通车里程1781.4公里,其中市区道路439.3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923.9万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铁路265.9万吨,增长3.7%,公路2658万吨,增长3.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总量2830.3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110.3万人,公路2720万人,分别增长0.5%和1.9%。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98311辆,其中个人汽车拥有量81453辆。年末实有出租车823辆,市内公交车376辆,长途客车185辆。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127万元,增长41.2%;电信业务总量70314万元,下降0.6%。年末固定电话236426部,比上年下降1.4%。其中,城市电话154146部,下降0.3%;农村电话82280部,下降3.5%。移动电话730428部,增长10.6%;小灵通15370部,下降13.7%。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30902户,增长7.3%。全市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3部,减少15部,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8部,增加9部。

我市名胜风景和文化保护区3个,拥有星级饭店5家,星级饭店客房529间。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与上年持平。旅游总收入10000万元,同比增长3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82679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675元,增长25.1%。全年财政支出244978万元,增长17.8%。

全部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689742万元,比年初增加273046万元,增长8.0%。其中储蓄存款2514555万元,比年初增加223404万元,增长10.2%。年末贷款余额732335万元,比年初增加184506万元,增长33.7%。

全年保费收入4922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赔款支出68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5.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均取得新成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已全部免除。年末全市拥有中小学校215所,全年招生23191人,在校学生91867人。全市普通中学59所,招生10471人,在校生29059人。其中,高中招生2801人,在校生9772人,初中招生7670人,在校生19287人。普通小学156所,招生12720人,在校生62808人。另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9人,在校生43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招生726人,在校生2148人。年末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739人,小学专任教师3465人。

全市科技攻关和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增强。全市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176万元。全年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项目2项。全年专利申请242件,专利授权量180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两节期间,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成功举办了迎新春联欢会、正月十三大鼓花会、元宵节焰火晚会,极大的丰富了全市人民的节日生活。截止到2011年底,我市有影剧院1个,体育场馆1个,公园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

5.7万册,档案馆1个。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2座。任丘市文化艺术中心已交付使用,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也满足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2240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达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有535433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得到加强。各种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49个,病床床位2629张,卫生技术人员4184人,医生1943人。

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深入,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国内各类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获金牌4枚,银牌9枚,铜牌3枚。

十一、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01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97平方公里。年末实有林地面积8118公顷,林木覆盖率19.8%,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任丘市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全年处理污水116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8.06%,安全用水普及率100%。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完成985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8.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城市

绿化覆盖面积184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3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5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0平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4.21万吨。

全年交通事故发生117起,比上年减少13起,下降10.0%,死亡36人,减少4人;火灾发生267起,损失额3200万元,增加3168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833451人,比上年末下降0.3%。其中,任丘市701097人,增长0.05%;华北油田132354人,下降1.8%。全市人口出生率19.78‰,死亡率16.16‰,人口自然增长率3.62‰。

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2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11869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45元,增长16.0%,人均消费支出5517元,增长15.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8平方米。

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91185人,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在岗职工83713人,增长16.7%;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48532元,增长5.8%。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50558元,增长7.2%。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78707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58719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3860人;参加农村及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5887人。全市有5403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6290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全市有7个敬老院,解除了农村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其中有1750户散居五保户得到救济。

篇3: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初步核算,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 比2010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183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1408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7.9%、47.0%。据测算, 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 比2010年增加70万人 (《公报》中海洋生产总值和各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多个沿海风电场相继竣工投产, 海洋电力业增幅较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均比2010年有较快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回落。从区域看, 2011年, 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 比201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 比2010年回落了1.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 比201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11年, 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 并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 这些都将探索和尝试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也必将加快促进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与此同时,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示, 国家海洋局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和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启动国家、省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工作, 完成了海洋经济试点调查工作, 为下一步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国家海洋局将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 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 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能够“稳中求进”, 为海洋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篇4: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0.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3744.4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119.8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9∶24∶75.1变化为0.9∶23.4∶75.7。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30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237.8亿元和1071.5亿元,分别增长13.2%和25.3%,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683.7亿元和272.9亿元,分别增长33.3%和26.7%。地方财政支出(公共财政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3246.5亿元,增长19.5%。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均增长28.5%,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增长20.7%。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80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6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开局,6月份同比涨幅突破6%,8月份达到年内最高值(6.6%),9月份以来持续回落,12月份回落至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6%,非食品价格上涨3.9%;消费品价格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4%。

全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0.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7%。

全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延续了上年6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由1月份上涨6.8%,逐步回落到12月份上涨1%;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1%,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由1月份同比上涨9.1%回落到12月份上涨1.3%;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2%,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二手住宅价格由1月份同比上涨2.6%转为12月份下降2%;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8%,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

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7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8.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比上年末高0.02个百分点。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8%。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74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2%。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29‰,死亡率为4.27‰,自然增长率为4.02‰。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2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5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1万人。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平方米。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091.9万人、1188万人、881万人和862.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09.5万人、124.4万人、106.8万人和38.7万人。年末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6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6.8万人,参合率为97.7%,高于上年末1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1.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7.5万人。年内两次提高了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22家,床位7.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2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99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74个。

三、 水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全市总用水量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生活用水15.6亿立方米,增长5.8%;工业用水5.2亿立方米,增长2.8%;农业用水11亿立方米,下降3.3%。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2.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37%。

环境:全市污水处理率为82%,其中城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和0.5个百分点。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垃圾产生量计算)为98.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4%,与上年持平。

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5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977起,死亡1089人。与上年相比,事故减少85起,死亡人数减少87人,分别下降8%和7.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68;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人数为1.85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1.04人;煤矿无死亡事故。

四、 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31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12公里,增加9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3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5公里。

公共交通:年末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740条,比上年末增加27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5条,增加1条。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长度1933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95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72公里,增加36公里。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21575辆;轨道交通运营车辆2586辆。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49.9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1%;轨道交通客运总量21.8亿人次,增长18.2%。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9.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2亿立方米,下降2%;居民家庭用水4.7亿立方米,增长3.1%。

北京地区用电量达到8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生产用电677亿千瓦时,增长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4.7亿千瓦时,增长3.9%。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1万吨,与上年持平;天然气供应总量(不含燕山石化)73亿立方米,增长1.4%。年末共有燃气家庭用户6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474万户,增长4.2%。全市燃气管线达到1.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8%。

全市集中供热面积4.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

五、 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万公顷;粮食产量121.8万吨,增长5.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0个,比上年减少3个;观光园总收入21.7亿元,增长2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396户,比上年增加417户;民俗旅游总收入8.7亿元,增长18.2%。种业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已利用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实现收入45.6亿元,增长11.9%。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0.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4106.1亿元,增长8%。其中内销产值12591.2亿元,增长9.6%;出口交货值1514.9亿元,下降3.3%。产品销售率为99.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3.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46.8亿元,增长17.7%。从利润较大的行业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42亿元,增长9.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12.9亿元,增长26.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93.8亿元,增长39.3%;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73.2亿元,增长25.1%;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9.5亿元,增长6.5%;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4.6亿元,增长2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缴税金856.5亿元,增长10.4%。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本市完成2316.2亿元,增长20%;外埠完成3724.5亿元,增长14.1%。本年新签合同额7646.8亿元,增长9.7%。

六、 新产业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1亿元,增长1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与上年持平。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增长1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七、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9.7%;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3516.4亿元,增长14.2%;外商及港澳台单位完成投资490.9亿元,增长21.6%。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5463.9亿元,增长14.8%;农村投资446.7亿元,下降2.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7.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投资762.2亿元,增长47.2%,其中工业投资751.9亿元,增长46.7%;第三产业投资5101.3亿元,增长9.5%。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00.2亿元,增长0.3%,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投资680.7亿元,所占比重为48.6%,公共服务业投资379.4亿元,所占比重为27.1%。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住宅投资1778.3亿元,增长21.7%;办公楼投资363.8亿元,增长40.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96.7亿元,下降11.8%。

政策房建设:全市完成政策性住房投资74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年末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4084.4万平方米,增长46.3%;其中,新开工面积1726.8万平方米,增长59.7%。全年政策性住房竣工面积513.8万平方米,下降28.2%。政策性住宅销售面积422万平方米,增长51.2%。

八、 贸易、旅游和开发区

贸易: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89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实现销售总额44636.2亿元,增长17.9%。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7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8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中,金属材料类实现销售额9167.3亿元,增长18.2%;汽车类实现销售额5266.8亿元,增长21.5%;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4289.4亿元,增长43.4%。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570.7亿元,增长30.3%;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60.8亿元,增长43.2%;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317.4亿元,增长54.8%;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13.2亿元,下降21.1%。

全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38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590.3亿美元,增长6.5%;进口3304.7亿美元,增长34.2%。

全年批准合同外资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0.5亿美元,增长10.9%。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27%;批发和零售业占16.4%;房地产业占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5.5%;制造业占9%。

全年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4.9亿美元,增长12%。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3805万美元,下降10%。

旅游: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国人447.4万人次,增长6.1%;港、澳、台同胞73万人次,增长6.6%。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增长7.4%。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亿人次,增长16.7%。国内旅游收入2864.3亿元,增长18.1%。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3216.2亿元,增长16.2%。全年出境游人数184.3万人次,增长23.2%。

开发区:全市国家级与市级开发区累计招商项目4539个,比上年末增加1482个;投产开业企业24761家,增加2363家。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1548.3亿元,增长6.6%;应缴税金总额1011亿元,增长19.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投产开业企业15794家,实现总收入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实现技术收入2977.3亿元,增长20.2%;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647.3亿元,增长17.9%。出口总额231亿美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1360.7亿元,增长4.8%。应缴税金总额874.8亿元,增长1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开业企业2219家,实现总收入3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278.3亿元,下降18.6%;应缴税金总额245.4亿元,增长18.5%。

九、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货物周转量58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铁路311.3亿吨公里,增长20.9%;公路103.6亿吨公里,增长1.9%;民航47.4亿吨公里,下降1.7%;管道125.8亿吨公里,增长18.3%。铁路、公路、民航、管道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比重分别为52.9%、17.6%、8.1%和21.4%。

全年旅客周转量152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108.7亿人公里,增长9.2%;公路302.7亿人公里,增长4.1%;民航1115.6亿人公里,增长10.5%。铁路、公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比重分别为7.1%、19.8%和73.1%。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98.3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4万辆。民用汽车473.2万辆,增加20.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89.7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286.2万辆,分别增加15.3万辆和10.3万辆。

邮电: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78.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1.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27.2亿元。全年发送邮政函件7.1亿件,增长4.7%;特快专递3257万件,增长9.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到88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00.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83.1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3.8线/百人,每百人比上年减少1.4线。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46.1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575.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27.6部/百人,每百人比上年末增加19.1部。全年短信业务总量达到410亿条,比上年增长11.2%。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523.4万户。

十、 金融

存贷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75001.9亿元,比年初增加8621.3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03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72655.4亿元,比年初增加8427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796.5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39660.5亿元,比年初增加3369.2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2100.7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336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4180.6亿元,增加额与上年基本持平。

证券: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79103.1亿元,比上年下降9.7%。其中股票成交额61743.2亿元,下降22.7%;基金成交额1494.8亿元,下降12.8%;债券成交额15275.3亿元,增长3.5倍。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521.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4万户。

保险: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20.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2.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88.4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232.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19亿元,人身险赔付113.8亿元。

十一、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7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3万人,在学研究生24.1万人,毕业生6.3万人。全市89所普通高等院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8万人,在校生57.9万人,毕业生15.1万人。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4万人,在校生19.5万人,毕业生5.8万人;初中招生10.1万人,在校生30.2万人,毕业生9.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3.3万人,在校生68.0万人,毕业生10.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7.9万人,在校生21.4万人,毕业生6.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49人,在校生8037人,毕业生1691人。

全市共有民办小学21所,在校学生3.6万人;民办普通中学72所,在校学生3.9万人;民办高等教育83所(含民办高校和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8.6万人。成人高校19所,在校学生26.4万人(含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生)。

科学技术: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3%,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28.8万人,比上年增长6.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77955件和40888件,分别增长36.1%和2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5057件和15880件,增长34.6%和41.7%。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4万项,增长5.3%;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890.3亿元,增长19.7%。

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5个,总藏量4650万册。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全市拥有注册博物馆159座。全市1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88万卷。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达到471.9万户,入户率为95.1%,其中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272.3万户。北京地区16条院线118家影院(617块屏幕)共放映电影97.3万场,观众3206.1万人次,票房收入13.5亿元。北京地区出版报纸253种,出版期刊3065种,出版图书16.6万种。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02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其中医院567个。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2837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9.5万张,比上年末增加0.2万张;其中医院8.8万张。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床位1.2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万人,注册护士7.4万人。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43.55/10万,死亡率1.28/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2.84‰,孕产妇死亡率9.09/10万。

体育: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6151个。全市共有优秀体育运动员970人。获得国际性比赛奖牌33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9枚。获得全国性比赛奖牌145枚,其中金牌59枚,银牌41枚。

公报注释:

1.本公报中201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相比增速为2011年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统计年鉴数比较结果。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调查项目中的“烟酒及用品”类改为“烟酒”类。

4.2011年全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比上年下降11.3%。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6.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分组数据按国家统计局方案进行了口径调整,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1年能耗数据待国家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按现价计算,下降率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如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2011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3.61立方米。

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10.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50万元调整至500万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11.新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12.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均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园。

13.从2011年开始,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篇5: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8日 发布机构:福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大】【中】【小】 点击数: 166

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2010年3月8日

2009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的良好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较快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新局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提升。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迅速制定出台支持工业产品开拓市场、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鼓励重点外贸企业出口、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等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经济增长登上新的台阶。据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41.78亿元、1197.84亿元和1084.66亿元,分别增长5.2%、13.6%和13.5%。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0.3∶47.4∶42.3调整为9.6∶47.4∶43.0。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1.8%和44.7%。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6851元,增长11.9%。

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了财政的增收。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325.44亿元,增长12.9%,地方级财政收入195.26亿元,增长15.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24亿元,增长14.1%。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88亿元,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109.3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17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58.21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216.80亿元,增长5.6%。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8.0万亩,比上年减少4.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1.9万吨,比上年下降2.9%。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全市食用菌产量9.8万吨,增长11.8%;茶叶产量1.6万吨,增长3.5%;肉、蛋、奶总产量38.70万吨,增长4.4%;蔬菜瓜果产量276.5万吨,增长3.5%;水果产量33.8万吨,增长5.6%。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169.31万吨,增长2.6%。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20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337.1亿元,比增12.2%。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加强。继续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发展高、优、特农业。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福州市落户。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完成人工造林12345公顷,增长10.8%,其中速生丰产林5553公顷,沿海防护林2838公顷。全年商品材产量13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工业、科技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全市工业经济运行逐月回升,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增长势头,197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195亿元,南北“两翼”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3.2%,戴姆勒汽车、德盛镍合金等5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949.28亿元,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8.29亿元,增长14.5%;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08.95亿元,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6.60亿元,增长14.1%。完成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531.97亿元,增长18.6%;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428.37亿元,增长26.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827.59亿元,增长9.3%。

支柱产业增长明显。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纺织等支柱产业继续主导全市工业层面,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584.86亿元,增长3.0%;纺织服装、化纤制造业产值526.82亿元,增长24.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246.60亿元,增长44.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233.01亿元,增长33.5%;食品制造业产值49.6亿元,增长27.0%。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主要有:汽车增长101.0%,商品混凝土增长64.2%,化纤增长32.5%,钢材增长28.0%,发电量增长17.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瑞芯、网龙、福大自动化等一批企业已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福州申报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验收。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67项,其中国家级9项,火炬计划52项;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受理专利申请4320件,批准授权2733件,增长35.4%。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迈出新的步伐。全市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9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1503亿元,增长20%。拥有民营科技企业30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8家。市高新区拥有企业201家,福州软件园拥有企业395家。市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1亿元,增长14%,利税29亿元,出口创汇11.4亿美元。

质量技术监督不断加强。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2800家企业产(商)品,批次合格率为93.1%,其中生产领域抽检2315家企业产品2327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2.7%;流通领域抽检485家企业商品485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4.8%。全市共有11家企业15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27万台件。

固定资产投资、市政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迈上新台阶。省、市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高速增长。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福永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福州段扩建工程、火车南站建设、火车北站改扩建,江阴铁路支线、林浦大桥、螺洲大桥、乌龙江大桥改扩建工程、罗源湾15万吨级码头项目等陆续开工建设,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61.7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6.72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4.60亿元,增长32.3%。房地产开发投资止跌回升,完成投资额361.80亿元,增长15.4%。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52.19亿元,增长12.6%;商品房销售额457.61亿元,增长123.8%;商品房销售面积690.13万平方米,增长86.2%。

市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区路网日渐完善,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福湾路、福峡路、三环路东北段的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杨桥路等24项路桥工程建设,新建的茶亭街面貌焕然一新。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2.9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1060.6公里,道路面积2106.7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160.6万平方米。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新辟、调整公交线路33条,新增更新环保公交车704辆,市民公交出行率达22.1%。公交车营运线路128条;拥有公交营运车2472辆,日客运量133万人次。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48.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3.64亿吨,其中生活用水1.21亿吨;液化气供气总量8.55万吨,其中家庭用气4.62万吨,城市气化率98.8%;天然气供气总量2500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1440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228.50亿千瓦时,增长7.1%,其中居民用电51.13亿千瓦时,增长4.3%;工业用电133.22亿千瓦时,增长7.5%;农村用电3.07亿千瓦时,增长21.8%。

国内贸易、旅游

全面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增速首次超过城市消费增速,全市新建和改建“农家店”210家。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明显,家电以旧换新产品6.30万台,销售额2.42亿元,家电产品下乡累计销售14.85万台,销售额3.03亿元。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55个,生猪直控基地31个,年出栏量60万头;禽蛋基地8个;蔬菜基地面积8000公顷,蔬菜基地产量90万吨。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79亿元,增长18.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556.35亿元。从行业类型看,增幅明显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酒类完成96.16亿元,增长3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完成38.71亿元,增长31.8%;日用品类完成18.02亿元,增长36.8%;中西药品类完成20.66亿元,增长52.2%;汽车类完成140.35亿元,增长25.3%;分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4.39亿元,增长18.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1.40亿元,增长18.2%。市场购销两旺,消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20.1%,金银珠宝类增长22.0%,家具类增长67.6%。

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73场,其中全国性会展6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福州)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等国家级会展活动。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进一步引导大众消费,促进交流。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双十佳”旅游评选活动,鼓山、于山、“三坊七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验收。充分挖掘多元化旅游资源,加快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不断拓展旅游市场。全市共接待过夜境内游客901万人次,增长2.6%,过夜境外游客60.60万人次,下降3.9%。年末共有星级宾馆饭店73家,客房共计11070间。

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走出困境。在外需回暖、政策显效、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下,外贸进出口降幅从年初到年末呈收窄趋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78.60亿美元,下降12.1%,其中出口总值120.12亿美元,下降11.6%。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达65.31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达50.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1.6%和4.0%。从出口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33.4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达59.62亿美元,分别下降27.2%和20.8%。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4项,实现合同外资金额12.30亿美元,下降17.4%;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0.32亿美元,增长3.1%。全市对台贸易额达15.04亿美元,下降32.3%,新批台资项目27项。

继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坚持内外协调,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全市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1346万美元,下降18%;完成营业额2711万美元,下降33%;年末在外人员达3125人,下降39%。

交通、邮电 全市各种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港口货物运输增长显著。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完成货物吞吐量15036.6万吨,其中铁路325.7万吨,比上年下降5.8%;公路8427.86万吨,增长5.0%;水运6276.6万吨,增长4.3%;民航6.44万吨,增长7.1%。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完成旅客吞吐量达11272.04万人次,其中铁路656.9万人次,增长3.1%;公路10020.69万人次,增长2.4%;水运49.34万人次,下降8.2%;民航545.12万人次,增长20.2%。福州现有国内航线61条,其中港澳2条,国际航线5条;新开辟福州—南京—西安、福州—南昌—重庆、福州—西安—银川、深圳—福州—舟山、海口—福州—合肥、福州—重庆—乌鲁木齐、福州—长沙—呼和浩特、福州—武汉—成都、福州—青岛—沈阳等多条航线。榕台交流取得新突破,福州市成为两岸三通客运包机直航点。全年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26.99万标箱,增长9.1%,“两马交流”客运直航1383航次,“两马交流”旅客吞吐量9.12万人次,增长26.3%。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94.11万吨,增长20.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2822.50万吨,增长80.6%。集装箱吞吐量达122.27万标箱,增长3.9%;旅客吞吐量达9.12万人次,增长26.3%。公路总里程达9774.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267.82公里。

大力加强信息产业建设,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2.05亿元,增长57.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85亿元,增长4.8%。年末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92万门,电话用户246.96万户,下降10%;移动电话用户619.20万户,增长17.2%,其中,中国电信53.79万户,中国移动480万户,中国联通85.41万户。年末共有IC卡公用电话1.99万部,其中市区1.29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38.8%,其中市区64.3%。网络信息技术普及,覆盖面广。全市因特网用户73.81万户,增长22.8%,宽带网用户69.30万户,增长30.0%。

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平稳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19.10亿元,增长22.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46.14亿元,增长32.5%。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增速大于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增势明显。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2540.25亿元,增长25.6%;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3.43亿元,增长38.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667.81亿元,增长40.8%;短期贷款余额1379.73亿元,增长43.9%。共有3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

证券市场繁荣,期货市场红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9家,总市值3038.91亿元,增长172.7%,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60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19.70万户,增长13.0%,其中新开户数13.76万户。全市证券、期货市场得到较大发展,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21293.60亿元,增长124.1%;共有期货营业部22家,期货交易额10662.76亿元,增长69.9%。

保险业发展迅速,业务量明显增加。全市保险业务保费收入91.32亿元,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11亿元,增长15.0%,人身险保费收入68.21亿元,增长14.2%。保费业务赔款及给付支出25.42亿元,增长3.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2.97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2.76亿元,年金给付2.26亿元,满期给付5.60亿元,死伤医疗给付1.83亿元。共有各类保险公司营业网点116个,保险专业中介主体57个,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

教育、文化

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规范化管理得到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等一批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4所,在校生26.56万人,其中研究生1.43万人;高职高专院校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1所,在校生14.86万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2.49万人;初中328所,在校生25.50万人;小学1350所,在校生44.63万人。共有市级示范园34所;省级达标中学60所,其中一级达标中学12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2%。拥有民办小学35所,民办普通中学51所,民办高校14所,民办高校在校生5.94万人。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福州市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闽都文化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等一批文艺创作精品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妙音鸟》在“中国江南文化节·江南舞蹈赛”上,荣获我省仅有的2个专业组铜奖之一;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福建赛区选拔赛)上荣获民族组和流行组金奖。完成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拥有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4896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7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1%;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6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33.79万户,增长4.7%,有线电视入户率68.8%;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85.4%;数字电视用户12.55万户,数字电视入户率6.5%,分别增长23.4%和21.7%。全年出版图书2800种,7800万册;报纸27种,48000万份;各类杂志132种,2900万册;录音制品出版种数65种,录音制品出版数70万(盒)张;录像制品出版种数500种,录像制品出版数1800万(盒)张;电子出版种数40种,电子出版物出版数20万张。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7个,收藏文物24.60万件;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513万册。

卫生、体育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市红十字会获得全国红十字会先进单位称号。市二医院急救中心大楼、传染病院新病房大楼、儿童医院门诊裙楼投入使用,改造提升2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5所乡镇卫生院,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率96.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3%。卫生机构2007家,其中医院73家;卫生机构床位2.3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77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401人,其中医生12656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56张、医生1.85人。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193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74人。共有村卫生所2404家,村卫生技术人员4046人。体育比赛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市运动健儿在国际蹦床比赛中获得1枚金牌;在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中共获得7枚金牌,其中女子跳高、男子沙滩排球、男子蹦床团体、女子蹦床团体、女子100米蛙泳、女子200米蛙泳、女子200米混合泳各1枚,获得银牌3枚及铜牌5枚。除此之外,在摔跤、举重、跆拳道、田径等各类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成功举办了第七届社区运动会、2009年传统龙舟锦标赛、老年人万人健步行、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登山活动、海峡门球赛暨百队千人门球赛、福州市半程马拉松邀请赛、迎国庆全民健身大展示及国民体质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等群众性健身活动。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19个,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92项。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常住总人口687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38.33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7.53万人。据人口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11.6‰,人口自然增长率6.1‰。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000元,增长12.6%。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9元,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669元,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8%。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30.39平方米,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27.05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48平方米。

着力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取消公交车空调收费、高龄老人免费乘车等举措受到社会普遍欢迎。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展开,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得到提高,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52万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26.21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延伸拓展。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80.0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76万个,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7.2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2.74万个,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3.31万人。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再就业工作打开新局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3870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5.51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934人。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1.54万户,增长0.4%,从业人员23.02万人,下降15.4%;私营企业5.08万户,增长9.1%,从业人员50.64万人,增长9.1%。

园林绿化、环境保护 全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通过国家核查,生态环境质量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市拥有公园41座,新增公园面积91.46公顷,公园总面积2149公顷;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8324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6684公顷,其中新增绿地面积13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5%。

全市较好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陶瓷企业改燃气降耗减排、电力企业烟气脱硫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扎实推进,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重点流域水环境得到整治,闽江下游河道采砂活动得到清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5266万吨,下降6.9%,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4.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0%。市区环境噪声为56.7分贝,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1%,城市污水处理率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1%;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6.7%。共有国家级自然生态示范区1个,自然保护区13个,面积(不含海域)812.9平方公里。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篇6:2011年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10-11 09:16:52| 分类: 统计公报网|字号 订阅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四区六化”为发展定位,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两圈”建设与“三旧”改造,城市建设实现大跨越,城区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升。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政策有力、内需提升、信心增强,全年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良好。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55亿元,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增长13.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0.8:28.4:70.8。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94、173.69、433.92亿元,分别增长0.5%、9.2%、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3%、21.7%和78.2%。

财税收入

2010年,全区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1.18亿元,增长14.7%;一般预算支出44.52亿元,增长23.2%。税收总额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税收总额178.50亿元,增长32.2%。其中,国税收入129.05亿元,增长32.8%;地税收入49.46亿元,增长30.8%。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7.15亿元,增长7.4%。从三次产业看,投资集中于第三产业,全年完成92.6亿元,增长9.4%;第一和第二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19亿元和4.35亿元,分别下降34.1%和20.9%。

2010年,按项目在地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88.23亿元,增长27.0%,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逼近200亿大关。

对外经济贸易

2010年,全区外贸出口总值为18.31亿美元,增长29.5%。其中,一般贸易实现10.34亿美元,增长55.5%;进料加工实现7.64亿美元,增长7.11%。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香港、东盟和欧盟分列前三位,共占全区出口总值的68.9%;从出口商品种类看,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所占比重最大,达37.9%。全年新增外资项目79个,增长36.2%;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增长1.7倍;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4倍。

二、主要行业 农业 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49亿元,增长1.0%。其中,花卉产值6.33亿元,增长3.6%,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84.5%。

工业

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42.63亿元,增长12.0%,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28.77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7.6亿元,增长20.3%,经营效益进一步趋好。

在烟草制品行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带动下,轻工业全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有力回升拉动下,重工业实现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223.56亿元,增长14.2%;重工业产值205.22亿元,增长12.8%。

全区前20名重点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5.1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0%。其中,产值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主要有广州卷烟二厂、广州金莱冷轧带钢有限公司等6家重点企业。

建筑业

2010年,全区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41.75亿元,增长2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2.97万平方米,增长26.3%;工程结算收入66.36亿元,增长11.0%;工程结算利润3.84亿元,增长27.2%。

房地产开发业

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53亿元,下降45.8%;房屋施工面积161.56万平方米,增长28.0%。商品房销售面积8.88万平方米,下降22.8%;销售合同金额11.62亿元,下降5.2%。

国内商业

消费需求持续畅旺。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11亿元,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快11.0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70.61亿元,增长25.4%。从商品种类看,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汽车类企业零售额分别实现120.93亿元、22.95亿元,分别增长22.4%、48.3%,对全区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8%、13.5%。

全区商品销售总额2318.17亿元,增长41.0%。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金属材料类和日用品类分别实现销售额328.82亿元、896.10亿元和164.95亿元,合计占全区销售总额的60.0%。

三、民营经济 2010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4.81亿元,增长11.8%,占全区生产总值3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0年末,全区个体户、私营企业6.31万户、从业人数12.82万人、注册资金77.27亿元,分别增长3.3%、-1.5%和16.8%。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中山七八路、康王路等11条主干道及荔湾路、泮塘路等46条次干道路面黑色化改造,新增改造道路面积240万平方米。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整治改造21个重点片区,覆盖范围190万平方米;整饰建筑物4228栋195万平方米;大力推进荔枝湾、陈家祠、沙面、聚龙村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覆盖面积35.9万平方米。

水环境治理效果显着。全年完成12条主要河涌、18条一般河涌的综合整治,河涌总清淤量达58万立方米;绿化整治面积70万平方米,完成堤岸建设达67公里;完成41处水浸街治理工程及55项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新建雨水管道施工191.5公里,新建污水管道施工36.2公里,新建小区排水立管220公里。

绿道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包括省立绿道1号线荔湾区段建设共20.15公里及6条区内支线绿道建设共18.19公里。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卓有成效。完成了中山七八路、龙溪大道、花地大道等15条主、次干道绿化升级改造项目;开展了荔湾湖公园扩建、醉观公园、青年公园和双桥公园等生态公园的改造;打造了陈家祠广场、沙面、聚龙村、驷马涌绿地等一批城区精品绿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地面积29.2公顷,绿地率达21.26%,绿化覆盖率达到2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97平方米。

危房改造

危破房改造和直管房修缮工作进一步推进。2010年,完成房屋安全鉴定2295宗;完成2007、2008、2009年在册危房改造任务918幢,面积12.16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任务;小连片危破房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西荣巷项目土建工程已完工、蒋光鼐故居项目、龙津东719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龙津东720项工程主体、水电安装已完成;直管房淘汰重建工程全年开工61幢,完工41幢,面积2497平方米;大宗原状维修工程全年开工165幢,完工151幢,面积45289平方米。

环境保护

开展了迎亚运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完成禁燃区内工业锅炉、炉窑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淘汰了小旧锅炉24台,在编黄标车淘汰503辆,328家企业完成了挥发性有机物整治任务,全区在建建筑工地按照6个100%要求全部完成亚运会期间环境应急一系列工作,为亚运会顺利举行提供了环境质量保障。

强化环境监管,拓展在线监控。2010年,我区自主研发完成的“荔湾区污染源监控综合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拓宽了监控的规范和类型,已开通各类视频监控点68个,排污数据监测点17个,油烟治理设备监控点466个。

切实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2010年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359吨、199吨,完全控制在广州市下达的534吨和230吨控制指标之内。全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13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0.04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53毫克/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值56.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67.5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0%。

在环境监察执法中实行“十五个一律”,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2010年,开展专项执法58次,出动人员6743多人次,检查排污企业3245间,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243份,责令关闭企业254个,对560间违法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城市管理

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顺利完成创文、迎亚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数字城管,对各街道主干道和“六乱”黑点进行全天候视频监控。全年视频巡检15.33万次,及时发现整治“六乱”、占道经营问题2.28万宗。清理乱张贴441万多张、乱涂写10万多处、规劝纠正违规人员325人次。规范整治户外广告。全年清拆违法户外广告716处2.58万平方米;清拆违法户外招牌2577块共1.49万平方米。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全年派发分类垃圾桶3000多个,宣传资料15万多份。扎实推进社区环境整治。全年整治34个一般社区,全年整治项目投资944万元,其中,道路工程21910平方米,排污工程7167平方米,园林绿化842平方米,房屋外立面整饰4100平方米。

社会治安

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0年,全区立刑事案件3575宗,下降10.8%;其中“两抢”案件341宗、“两盗”案件990宗、诈骗案件600宗,分别下降39.5%、15.9%和7.6%;杀人、放火、强奸、伤害、绑架、爆炸、劫持七类暴力性案件160宗,下降4.2%;命案14宗,下降17.6%。全年实际破获刑事案件3885宗,破案率为60.8%,列全市第一;其中,破命案14宗,命案破案率100%;共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7820人,打掉各类犯罪团伙322个,抓获团伙成员946人,刑事拘留1590人,治安拘留3772人,逮捕1225人,打击破案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工矿商贸(含建筑)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下降40.0%;死亡3人。发生火灾12起,死亡4人。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五、科技和社会事业 科技 我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防震减灾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全年共安排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7550万元,增长13.0%,带动各项目承担单位投入研究开发经费8.85亿多元。区辖内单位全年申报各种项目223项,其中广东省科技项目74项,广州市科技项目134项,广州市和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0项,科技部的“科技亚运”重大专项项目5项。全年专利申请量939件,增长53.7%;授权量735件,增长52.8%。2010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

教育

2010年,全区各类学校196所,在校学生96668人,专任教师7346人,初中升学率95.49%,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9.11%。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率为85.4%。继续深化“三品”工程,累计评选品牌学校34所,品牌学科251个,品牌教师1145人次。2010年高考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区属学校重点本科率8.01%、普通本科率54.23%,本专科上线率98.71%,居全市12区(市)之首。我区中小学生在主要科技比赛中在各项评选和比赛中,全年收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95项、省、市级奖项126项。2010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名校长、广东省基础教育名教师各1人,3人被评为特级教师,7人获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127人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文化

上一篇:自我介绍网络资料下一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