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2024-07-18

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共6篇)

篇1: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摘 要 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特(i)型供电企业,主要负责达州境内电网规划、运营管理和电力供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州供电公司对内部审计及其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达州供电公司内审成果运用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结合工作实践,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方法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监督和服务并重的工作宗旨,围绕“审而要纠、审而要改、审而要用”的原则,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审计转型和创新要求,逐步完善企业内审机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推进审计成果运用和方法创新,建立常态跟踪纠错机制,完善内控机制,促进管理挖潜增效。

关键词 审计成果 综合运用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意义

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实现审计成果价值的重要体现,审计成果其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满足高层使用者需求的必然举措;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运用好审计成果,发挥其自身及使用价值,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内涵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含义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指将某一时间段审计成果按照设定的属性分类进行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的整合,通过综合归纳、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动态的对企业宏观管理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运用在专业管理、风险防控及辅助决策、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过程。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其核心特征;“属性分类,综合分析”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管理,趋势评估”是其重要特征;“风险预警,辅助决策”是其突出特征。

(三)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第一,审计成果运用定期反馈原则;第二,审计成果定期综合分析原则;第三,审计成果督促报告原则;第四,推行审计谈话制度原则。

三、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综合运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市供电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虽然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内审工作,但基层部分管理者不重视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基层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其审计报告独立发挥作用、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内审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

1.内审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内审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需要以必要的内审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达州供电公司内审现状是内审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超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2.对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离国网公司、省公司对“依法治企”零容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内审技术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内审质量的提高和内审治理和增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内审人员对审计成果“点对点”的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由点及面”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功能,影响了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效率。

(三)内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达州供电公司内审依然以财务收支、工程审计为主,还进行部分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少量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却很少涉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领域。内审范围局限主要表现在内审类型单一和内审层次不高两个方面。面对国网公司“依法治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审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1.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审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职能上,同时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认识也不到位。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2.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尽管达州供电公司对审计成果转化、后续审计有具体规定,但是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十分到位,最终导致部分内审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审计成果利用和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达州供电公司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可采取的措施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方式

1.多举措并施,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采取建立整改问题跟踪监督台账,责任追究制度,内审成果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等方式,加大整改落实力度,促进内审成果运用。2.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增加内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审计信息资源,要提高利用效率,决不能囫囵吞枣,要按问题的类型、按涉及范围、按风险影响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类审计信息进行必要、有效的整合。3.因地制宜,重视反馈方式的选择。计信息合适的反馈方式选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突出审计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重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途径。一方面,以内控建设为主线,突出内控监督重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适时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目标责任审计,尝试开展非现场审计,注重审计时效。5.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审计成果共享。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流程

1.审计项目结束后,根据上级部门、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发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书,拟定审计谈话内容,明确被审单位责任以及整改事项、整改要求。2.进行审计谈话,审计谈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负的经济责任,存在问题的性质,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他需要解释、交流、共同研究的问题以及审计谈话对象对审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初步整改情况。3.谈话结束后,以审计分析报告或《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跟踪表》的形式,向相关单位反馈,提示风险。4.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及时整改,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被审单位接到正式审计意见书的一个月内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公文形式向审计部反馈。5.开展后续审计,加强考核,实现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监察、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注重强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日常工作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审而不改、查而不纠、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并形成审计整改报告报公司领导。6.定期汇报整改情况,加强审计整改分析。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改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吸取教训,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切实增强执行力,从“制度、流程、内控、责任”等方面,积极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

(一)增强审计部门独立地位及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

(二)正确认识审计成果的价值,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

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是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三是审计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直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

(四)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可以在完成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最具体规定。

(五)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实现审计信息成果共享,注重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建立包括审计案例库、问题库等内容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作者单位为国网达州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王得猛(1978―),男,本科,审计师,从事于财务审计工作。

篇2: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成果 运用机制 思考对策

一、内部审计成果的内涵

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在审计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建议书等相关审计资料,产生于工作过程中以电子文档、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帮助单位组织实现增值目标、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效率和效益”的载体。审计成果是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审计价值的实现、审计质量的高低及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审计成果的运用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被审计部门或组织对审计问题及时纠正,并能真正规范财务行为,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二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实现企业增值。

二、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现实意义(一)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要求。

1999年,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从全新的视角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将内部审计表述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运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3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内部审计的定义可知监督、评价活动是内部审计的工作特征,而提高效率、实现组织增值才是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审计成果在未来的管理运营中使单位获得超额收益,即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监督、评估风险的过程中,凭借其职业经验及对单位运营的了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管理层,后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运用这些信息,创造出预期之外的超额价值。由此,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是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加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其作用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的价值完成与实现。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服务目标要求。

纵观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演变可知,内部审计的对象已经从传统的“以控制为基础”转变为如今的“以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目标从监督检查向价值增值转移,增值范围从传统的财务领域向风险管理领域、内部控制领域以及公司治理领域增值拓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与“传统内部审计”不同,它具有目标的价值增值性、对象的紧密结合性、职能的发展性等特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评价、改进风险管理和控制治理风险过程,通过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服务于组织管理、决策活动中,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职能才能履行。因此,建立有效地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将审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组织管理中,对实现内审工作效能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结果。

内部审计质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成果的质量,即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应用水平。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率效果、降低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要求。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然要考虑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程度及水平,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管理机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之一。

三、内部审计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一)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了审计成果的质量,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相对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起步较晚,加之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广泛,从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预决算审计到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经济合同审计以及计算机审计等,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些业务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知识结构贫乏的内审人员,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滞后,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内审人员缺乏对审计成果的总结与分析,不能针对组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及防范措施,只是就问题谈问题,不做深层的原因分析,导致审计成果难以得到认同与关注,也就难以得到重视与应用。

(二)内部审计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内部审计法规从上世纪80年代逐渐建立起来,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20个具体准则及两个实务指南。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级组织所认识,审计模式也依次由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的功能也相应实现从传统监督、评价功能向咨询服务、价值增值拓展。与之相对应,内部审计法规也有待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充分肯定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这使审计成果转化应用无章可循,难以真正的实现其增值的目标。(三)组织管理层对审计成果重视不够

现实工作中,既有单位领导层不重视内审成果的情况存在,也有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对审计结论或意见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存在。无论是领导还是被审计部门,大多数认识还停留在审计只是查找问题,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等,审计成果的运用只是附带产品,不是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因而存在重存在问题的整改,轻制度源头的建立;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审中监督,轻后续督查;重审计过程,轻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现象的存在。

(四)工作成果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单位普遍没有审计成果运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机制,审计成果产生与转化运用之间没有良好和有效地衔接,后续审计监督工作力度较弱。没有制度约束和机制作保障,如果只是依靠领导和部门的自觉,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可能落到实处。同时也因为利用的随意性而使审计成果无法连续地发挥作用,导致实际运用效果较差。正因如此,本文旨在探索从建立制度入手,为审计成果的转化提供机制保障。

四、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的建议与对策(一)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内部审计信息的价值 “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的前提是审计能为单位提供有价值、有质量、可具操作性的信息。首先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作为审计人员要更新审计理念,提高审计技术和手段,加强学习和培训,注重综合知识的积累,既要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知识;加强对审计问题的分析、总结和研究,提高从繁杂的审计资料中提炼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的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统一的审计质量标准,从审计计划、方案拟定到审计实施、报告撰写、建议的提出,都要使用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审计成果更加规范。第三,审计内容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管理、效益、风险审计延伸,以为组织实现价值增值为出发点,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层次,全面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组织内部为审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审计工作相对其他工作,更需要领导的支持与各部门的配合,良好、顺畅的工作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领导重视是审计成果得以应用的动力,有了领导层的批示和要求,各部门会认真整改审计问题、改善管理漏洞。其次,加强和被审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联络沟通,赢得对审计工作的尊重与理解,是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审人员对外多做宣传,要和领导、各级部门在审计价值增值的目标上获得一致共识;向领导积极汇报审计要情;对外增加内审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和相关各部门通报审计结果。同时,在履行监督评价职责的同时,充实咨询服务工作内容,提高服务意识,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将监督贯穿于服务之中来提高审计工作地位。

(三)开展后续审计,监督审计成果落实。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为了检查督促被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整改措施与效果而进行的后期跟踪审计,是保障审计成果落实的关键环节。通过后续审计,可以监督检查被审计部门是否对问题进行了纠正,对建议是否采纳,对管理中的薄弱环境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是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重要步骤。内审部门应强化后续跟踪审计,将其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列入审计计划,这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树立审计权威的良好时机,通过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成果得到真正的转化、应用。

(四)建立完善审计成果运用的机制,保障审计成果的运用落到实处。

1、制定审计成果运用系列制度,建立成果运用工作机制。制度是工作的保证,单位应制定关于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规定,确定相应主管领导、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流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制定责任追究程序,还要建立起审计成果汇报和公告制度、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制度;健全后续跟踪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分析和案例备查机制,以及审计结果及建议跟踪回访制度。通过制度来进行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其逐渐成为单位的一项常规工作。联合纪检监察、党委、财务等部门,形成审计成果落实的合动力。

2、实施审计成果利用实效考核制度。将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效率作为各单位、部门,也包括内部审计部门职责完成情况的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增加领导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和责任。

篇3: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就得制定和完善规矩。健全的管理制度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内部单位和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需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些都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基础。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岗位职责、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规范, 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2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公司首先应优化审计机构和人员配置, 在公司内部审计章程或管理制度中明确审计质量标准以及审计质量督导的管理职能, 确立长远和近期的质量目标。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如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同时还需根据内部审计准则, 结合公司特点, 制订更为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业务操作规程, 传达到每一位内审人员。第三是建立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和评价制度。将审计质量的评价和考核内容纳入审计人员年度绩效评价和考核中, 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 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当然, 在制定相应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公司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等因素。

(2) 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控制。在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规程的基础上, 确保各项制度和规程的执行到位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审计项目时, 必须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阶段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实施审前调查、组建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在编制审计方案前, 审计项目组长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 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并根椐审计目标和要求, 结合审前调查情况, 合理安排所需审计资源组建审计小组, 并确定审计项目的主审, 组织编制审计方案。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以及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进行复核和审批, 审批同意后按规定流程签发审计通知书。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审计重要事项承诺书、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和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部门在正式实施项目时, 首先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本单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报表、其他经营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作出书面承诺。同时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和工作要求,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 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形式的审计证据, 并确保审计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同时应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审计组组长、审计项目主审应定期召集审计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讨论, 并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确认, 提出复核意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反财经法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程序的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并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清晰、内容完整、依据正确、定性恰当、结论明确, 客观反映审计项目计划制订与审计方案实施情况, 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还应实行分级复核制。审计组组长是最终复核人。

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是:撰写和审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下达审计意见书。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全面负责, 审计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 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 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并实事求是、客观恰当地反映和评价审计事项;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应全面借鉴IIA提出的有效内部审计报告的新原则。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发现负面问题, 消极接受事实, 也要发现公司不断改进管理、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审计部门负责人最终应对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 确认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恰当;评价、定性、处理是否正确、可行等, 切实履行督导职责。

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 后续审计阶段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主要包括检查和督导落实审计意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分析。在下达审计建议或意见后, 内部审计部门要认真做好审计回访工作, 对被审单位的反馈和整改情况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判断是否整改到位, 分析影响整改的原因, 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公司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必要时可启动审计整改调查或后续审计的程序, 并上报公司高层提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还应重视审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实行审计组负责制。项目结束后, 审计组应对审计项目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取舍, 并根据审计档案管理要求, 以审计项目为单位, 向审计部门的专 (兼) 职档案管理员移交项目审计资料, 审计组组长必须对审计项目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负责。

3 充分应用内部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 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预防和管控, 是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发现的情况进行筛选加工, 将能整改和不能整改的区分开, 风险大的和风险小的区分开, 高管层重视的和不重视的区分开, 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其次, 在关注审计报告所反映信息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一些基础资料所暴露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对审计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那些屡查屡犯的问题, 更是要挖掘问题的根源, 并在完善制度和机制、关注人员心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三是要注意审计建议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建议的提出应注意避免与公司文化发生冲突, 并权衡公司核心价值观与高管层的风险偏好和管理风格, 取得公司高层的重视和支持, 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能得到真正落实, 确保审计成果能在公司各个环节较好地执行。四是建立审计成果档案库。利用审计档案收集公司内外部审计成果, 建立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库、在一定层面实行信息共享, 既有利于内审人员的学习提高, 也有助于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引以为戒, 规避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毕秀玲, 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 (3) .

[2]孙茂琴.试论电力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审计成果[J].江苏电力财会, 2004 (7) .

[3]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 2008 (12) .

[4]叶陈云.公司内部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论内部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成果

一、现有情况下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主动整改或存在抵触情绪,以“小集体”利益出发,存在消极应对、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或“表面上整改”,开展实质性整改的愿望不强。

2.屡查屡犯的情况依然存在,审计整改质量不高

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从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方面进行整改,不能从源头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以至于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到位。

3.审计后续整改跟踪不够,问责缺失

个别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使部分问题整改没落到实处,没有举一反三,同时,由于审计人员精力有限,以及重审计、轻整改的倾向,对后续审计整改检查核实力度不够,跟踪问责乏力。

二、采取可行的应用措施促进审计整改

1.争取企业管理层面的重视,创造良好审计整改环境

审计整改工作应首先争取到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管理层首先要保证审计机构的权力,权力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保证。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才能体现出来,审计整改工作才能不受干扰的顺利实施。

2.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

应纠正“重审计、轻整改”的错误认识,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点对象,制订审计问题整改计划,统筹安排足够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整改工作。

3.明确审计整改结果判断标准

确立整改结果判断标准,细化整改结果分类,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对审计整改措施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按照细化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估,保证审计整改达到预期的效果。

4.以制度约束行为

通过制订审计整改实施相关管理规定,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权利、审计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要对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做出了规定,使被审计部门明确了整改办法和途径,健全对被审计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了审计整改的工作力度。

5.建立及完善联动机制

依靠组织管理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机构、被审计对象以及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范围,实施奖罚。

6.注重审计监督与服务

加强与审计对象沟通协调,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找准整改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指导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细化整改措施和要求,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章建制,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与服务并重,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7.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慎重处理,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实实在在的操作性,真正达到审计工作闭环管理、服务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得到的启示与体会

1.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是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结论才能准确,审计风险得以控制。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将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审计的需要。

2.取得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关键

在内审工作中,获得了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由组织的领导者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可以为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力地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是条件

良好的沟通是提高审计整改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共识,纠正“小集团”利益的错误观念,审计人员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引导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审计时态度坦诚,就事论事,不含糊其词,不高高在上,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是保证

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监督考核,改变“重审计,轻整改”而导致的“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现象,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5.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是审计的终极目的

审计整改工作不是就具体问题整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横向梳理,举一反三,全面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避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应用价值,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

审计整改工作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审计成果的运用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企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施向群.如何开展审计整.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篇5: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福建省南靖县审计局 陈妙松

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程度。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拟对我局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纪检监察办案实践,重点围绕如何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审计成果,使其具备更强的时代特征、运用价值和功能,并对如何拓宽审计成果的使用面、时效性进行探讨,让审计成果真正成为宣传审计、发展审计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审计成果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理解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合法的审计活动而取得的直接、预期、有效的最终产品,包括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审计成果可分为微观审计成果和宏观审计成果。微观审计成果通常是指一段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个数、查处违纪违规、收缴财政金额的多少;宏观审计成果是指在微观审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被县委、县政府作为政策、规章、内控制度加以采用,在宏观调控等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审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法律文书和向上级审计机关、本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以及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审计案例等书面材料予以表现。

笔者认为,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如何依法去发现问题、收集证据,确保所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证据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组织人事等执纪执法部门所使用;二是从加强宏观调控的角度,通过对审计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即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让更多有价值的审计资料与信息能够被党委、政府、检察机关、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系统内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等使用者广泛运用。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审计业务实践,发现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习惯于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记录,忽视收集相关的书证和制作调查、询问笔录;二是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或经验,习惯平铺直叙,忽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三是在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上,重视对被审单位违反财经法律法

规行为的经济处罚,轻视对相关责任人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忽视对被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党政纪或法律责任的追究;四是注重完成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书、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写出审计报告或审计调查报告,忽视审计信息的撰写。同时也发现,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项目后,未能开展审计公告之类的活动,审计结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碍于情面。县级审计部门监督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同级的政府部门,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内审,受此审计体制的制约,如果县级审计部门以揭露被审单位问题为主,就好像是在揭露这些行政长官的疤痕,难免会受到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会碍于情面,从“家丑不外扬”或“保密”的角度的考虑,不敢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具有审计成果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得到审计服务,造成审计者和需求者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不对称, 使得审计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果资源。

二是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有的项目如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年年老一套,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该纠正

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报告的模式相同,只是换换数字而已;受审计人员防范意识不高的影响,有的项目在发现问题后,仅凭工作经验,做做审计底稿,让被审单位相关人员在工作底稿上签个名了事,忽视了对原始凭证的提取,给违规违纪违法者留下了篡改凭证,逃避追究的机会。凡此种种,都会减少或失去审计结果的作用。

三是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除审计机关自身的问题外,也与同级相关部门之间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到位有关。县级审计机关与当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受到限制,如经济责任审计仍实行先离后审,审计结论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发挥参考作用。县级审计机关未能按规定向市级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报告等法律文书,市级审计机关也未能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检查,使得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活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公开和运用。

四是调研分析力度不够。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很少进行总结,审计回访结束后就进行装订,案卷进入了档案室被束之高阁,本来应该作为经验的东西没有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作为经验交流材料或审计案例;或是总结分析一下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安排项目时的目标是否达到,应该吸

取哪些教训等。作为机关内部或审计系统内部都没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审计信息资源。

三、县级审计机关深度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对策

针对笔者所发现的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成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着眼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现了某个问题,这仅仅是工作成绩,工作成绩要转化为能被使用者所使用,才能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审计质量的问题。

1、依法取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取证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证据是否齐全,这与纪检监察等办案部门的程序要求是一致的。在这里,笔者想先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问题。

去年底,审计组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土楼投资建设开展了专项的审计调查。调查中发现,下田村主任利用职便,将土楼专项资金25万多元分次借给个人中标的挡土墙工程承建者。审计人员对此依法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取得了借条、招投标会议记录等能够证明这一审计事项的原

始资料复印件,并对借条的背书进行复印,加以固定。审计调查结束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问题移送县纪检监察局调查处理。今年初,县纪委监察局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后发现,25万多元的借条都有村两委的签名,村委会会议记录也有集体研究同意借款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到该村主任挪用“专项资金25万多元”这一审计成果能否被纪委监察局运用的问题,还涉及到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质量风险问题。对此,审计人员与县纪委监察局办案人员密切配合,通过比对借条原件与复印件的背书,证明村两委的签名是在审计组搜集、取得借条的原始资料后补上的,从而揭露了村主任案发后串供、造假应对检查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计工作在取证方面的质量,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现场审计只是一个收集原始材料和半成品的过程,审计人员想要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得到优质产品,即形成优质的审计报告,就必须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进行科学分析和再加工。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处理和对被审单位所发表的评价意见。

所谓的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审计机关是否完成审计目标的重要标志。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机关的形象和权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的审计工作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受自身综合能力的制约,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往往会以被审计单位总结用作审计评价,造成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评价与结果矛盾。审计评价与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或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有的审计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查出的问题部分则出现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隐瞒财政收入、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等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显而易见,审计评价情况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二是评价靠主观推断。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

三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也就是不管什么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如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

审计人员想要克服上述这些不足,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除要提高认识,增强素质,谨慎用词以外,还应着重把握好发下几个问题:

一是评价的范围要合理界定。一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性作出评价;二要对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三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四要对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五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作出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

项、法规依据不充分或问题难以定性的事项不予作出评价。

二是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公正。在具体评价时,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全面看待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建议要建立在审计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防止以偏概全,对审计未涉及或虽涉及但未取得充分证据的事项、政策界定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三是历史性原则,认定责任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原因,查找具体根源。

三是评价的依据要充分可靠。一要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工作总结;二要以审计监督范围内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指标为评价事实对象,不能评价不在范围内、不相关的经济指标,评价时引用的法规要适当,经得起事实检验,不能自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和标准的不予评价。

3、正确处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处理处罚权是审计机关享有的重要权限之一,审计处理处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定性之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一是认真遵守行政执法原则。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提请主管机关决定的原则,选择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定作为处理处罚的依据。

二是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因此,审计处罚依据原则上应适用规章以上层次的法规。

三是适用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审计处理处罚应在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即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实施处理处罚,对非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原则上不得依据有关的法规直接实施审计处理处罚。

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违规行为,除享有处理处罚权之外,还具有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的权限。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涉及犯罪犯罪事项、应当给与行政处分事项以及其他需要有关部门处理的事项,审计机关应依法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书,建议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创新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形式

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个无障碍的信息传输网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应是审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保密”思想的束缚,只要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大胆地公开,使政府和具有知情权的社会各界以及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行为真正“阳光”,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流通的制度建设,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借鉴审计署的做法,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初期可以选择试点项目实行结果公告,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保障审计部门如实传播审计信息。比如先选择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在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布,让当地领导和公众的了解。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比如说在当地电视台开辟审计视点专栏,随时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情况和相关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调查结果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了解审计。

四是突破传统观点,创新思维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公开、透明披露审计成果,将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办公系统公告审计结果,宣传被审计单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使各被审计单位相互学习,取长

补短。

五是创新审计成果的形式,使之更便于信息传播,更便于社会接受和应用。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在做好审计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和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创新以下几种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形式:①实行审计项目单项专报制度。针对审计业务文书篇幅长,专业性强,不便于领导阅读的不足,可以规定每个审计项目在出具审计法律文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后,形成一份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的审计专报,及时呈报县政府。②通过审计要情及时报送审计的重要信息。针对审计所接触的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信息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及时编撰审计要情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这种做法同样可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③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的深加工后,使专报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

(三)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机制

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由参考作用转变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拟任、交流、惩处、诫免、提拔管理干部的依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治理上的警示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保护干部。

(四)加强系统内部联系,拓宽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途径

目前,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运用上表现得极其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先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一是审计项目终结后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了摸索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审计机

篇6: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

审计信息报道工作,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审计信息质量,大力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对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提高审计监督在经济建设和依法治国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好审计信息的报道工作。那么,如何做好审计信息的报道工作呢?笔者认为,在审计信息报道方面应坚持“五性”,做到“五个加强”。

“五性”即:

1、在信息报道内容方面,要坚持全面性。既要反映审计工作业绩,更要敢于揭示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克服单纯“歌功颂德”现象;既要反映审计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和措施,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审计队伍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和先进事迹;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更要提出超前性的工作思路、建议和对策,未雨绸缪,大胆创新;既要反映审计自身情况,更要反映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2、在信息报道事实上,要坚持真实性。“准”是信息报道之本,报道审计信息,必须以事实和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绝不能虚报浮夸,捕风捉影。

3、在信息报道时间上,要坚持及时性。失去时效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信息。报道审计信息,必须以“快”为准则,及时收集、整理、发出、交流,进而充分发挥信

息的引导、启迪和推广作用。

4、在信息报道观点上,要坚持前瞻性。要用改革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去捕捉撰写信息,跳出审计看审计,放眼审计看审计,面向未来看审计。信息报道反映工作,思路要新,措施要明;反映做法,典型要突出,成效要明显;反映问题,要抓大放小,击中要害,击中时弊;反映先进人物,感染力要强,影响力要大;反映建议,观点要明,论据要足,要科学合理。

上一篇:河南省焦作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下一篇:高中生世界水日作文:珍惜水源,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