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2024-06-27

国家科技创新报告(共8篇)

篇1: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关于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的报告

县委、县政府: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精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科技工作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

自以来,国家科技部每二年对全国各县(市、区)级行政区进行一次科技进步考核,在通过考核的县(市、区)中,选择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较大、考核成绩优秀的县(市、区)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省对市级进行考核,二年一次。市级对所属县区于每年年底进行科技进步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目标责任制绩效成绩,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市的兰山、罗庄、河东三区以及沂水、郯城二县,已于和,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

国家(省)对县(市、区)的科技进步考核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基本情况指标27项;定性指标10项(人工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进步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定量指标21项(计算机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情况。在所有指标中,一票否决指标有三项:一是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二是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职能履行情况;三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考核以听、看、查为主,具体查看每项指标的真实附件,得出定性指标分;定量指标分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定性指标分和定量指标分相加后,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加权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为考核合格。这次国家对县区的科技进步考核将于4-5月份进行,主要考核2005和2006二个年度的全县科技进步情况。

目前,我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复合肥产业基地”;[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本网网!]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山东金正大公司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正大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其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社会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肥料重大专项,获无偿资金350万元。每年实施县以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过5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科技星火奖、专利奖等40余项;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今年以来又有16项重大科技项目被国家、省、市立项,获无偿资金400多万元;申请国家专利92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9项;高新技术产业新增产值5.3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比例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于上述情况,我县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已具备一定优势,建议县政府把此项工作列入20我县工作的大事之一。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和不足之处,为了把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工作做到实处,特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县“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县’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协调、部署争创工作;

2.抽调县委办、县府办、[找文章还是到本网网,更多原创!]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统计局、教育局、农业局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根据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具体进行争创工作,并根据需要随时抽调有关人员;

3.根据工作需要和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尽快成立“临沭县知识产权局”;

4.设立专门的场地,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争创工作;

5. 根据《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中科技三项经费占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要求和有关县区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的经验,科技三项经费不能低于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我县的科技三项经费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建议予以增加。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县科技局

11月25日

篇2: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经过两个阶段公开征求意见,3月1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正式开通运行,万份科技报告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这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在建设科技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科技报告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文献,不同于重点阐述思想和结果的科技论文,科技报告是对研究过程的详细记录,蕴含大量的技术细节、基础数据和个人经验,既包括成功的经验,又包括失败的教训,是对学术论文、专利的重要补充。科研工作者依据科技报告中的描述能重复实验过程、了解科研结果。

据了解,目前上线的科技报告,主要为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部分已结题项目的总结报告。社会公众只要登录,即可检索和浏览报告摘要,通过实名注册的用户可在线浏览公开的科技报告全文,经过管理部门授权的管理人员,可享有检索、查询、浏览,以及批准范围内的统计分析服务。

同时,出于保密和知识产权的考虑,并非所有科技报告都会公开。按照适用范围,报告分为公开科技报告、延期公开科技报告、保密科技报告等。公开科技报告面向全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如果涉及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等原因,科技人员可以申请延期公开,一般延期2-3年,最多不超过5年;保密科技报告则纳入国家保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管理和使用。

专家表示,科技报告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既是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产出形式,也是科技知识共享交流的载体。对科技管理部门而言,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开通,可避免不同科研管理体系中的重复立项,对科技成果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进行实时检验;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信息保障;也保证了公众对政府科研投入产出的知情权,方便社会监督。

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有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国家科技报告工作的政策法规环境基本形成,标准规范制度基本完善,组织管理架构基本建立,收藏共享服务基本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覆盖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统一的科技报告体系。

篇3: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一、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 以组织生态学和社会网络学为基础, 融合组织理论其他主流学派的观点, 构建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这一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在组织间关系研究领域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因此, 该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有:

首先, 梳理了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 以及组织间关系理论研究的文献。一方面, 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的相关理论, 分析了国外三重螺旋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以及国内学者对三重螺旋理论的研究和对大学、政府与企业三者关系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 梳理组织间关系形成七大理论, 分析其构成原理、贡献和局限性, 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着忽略中间组织、研究静态化、视角片面化等问题, 为接下来开展的研究奠定基础。

其次, 以组织生态学和社会网络学为基础, 构建了一种新形态的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分析框架——生态网。对生态网的本质、特性以及构建的基本原则, 生态网中各利益主体的角色、责任和利益进行研究。

第三, 研究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概念和模型, 针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关系与自然界的不同, 对一些指标进行修正, 最终形成一套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为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建立与管理提供指导。

第四, 为了更好指导实践, 系统研究了生态网的具体构建过程, 对其形成的背景动因、构建目的以及构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动态演化规律的生态网运作模型, 及保障生态网合作各方有效联结的价值和信息传导机制。

第五, 研究从开放和权变、政治和权力、资源和利益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 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构建的生态网的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治理的形成模式、演变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对三者间关系的冲突、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转化, 三者间关系与宏观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互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第四, 为了印证生态网理论, 该课题从生态网理论视角出发, 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大学、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案例研究, 分析了各种合作模式的生态网特征和不足。结合案例分析, 课题提出了生态网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具体思路和策略。

(二) 研究方法

1. 个体主义方法与集体主义方法的整合

个体分析方法主要是把个体视为独立的单位, 按照个体的内在属性和规范特征来解释个体的行动。个体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整体主义研究方法主张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之和,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加总, 由特殊的结构联系起来的社会整体规定了个人的属性, 决定着个体生存发展的空间, 该课题使用个体分析方法与整体主义方法整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对人的假定综合了“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思想, 设置了社会人的“双重动机”假设。“双重动机”假设包含了这样一种假定, 即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动机是由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组成的。双重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并且由此决定着组织的行动, 因而能够把源于利己动机的组织选择与通过利他动机的社会结构的约束有机地联系起来。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结合是该研究构建理论的基础, 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要实现共生共荣的目标就必须依赖于双重动机的假设。设置双重动机假设解决了行动-结构互动的内在机理问题, 从而实现了方法论的新综合。

2. 结构主义 (网络分析) 方法

结构主义者认为, 网络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网络分析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是一种新范式。关系/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结构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描述社会或经济组织结构, 通过对要素的分析来实现对网络的描述。在网络分析中, 对要素的分析主要围绕组织内外的关系网络来展开。“网络”一词具有双重意义, 它既是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研究方法, 又是正式的层级制或市场制度理论容易忽视的一些非正规的社会体系。该研究的分析方法是结合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网络含义。网络分析方法中, 组织的资源受其内外的关系网络的影响。

3. 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在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时, 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借用概念,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

首先从组织生态学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搭建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架构, 引入和借鉴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学习、制度理论来分析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构建的要素、环节和过程, 以及该生态网的特点、原则、健康指标和治理机制等。在治理机制的研究中, 还借鉴了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从正和博弈和纳什均衡出发, 强调信任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长期多次的合作关系。

以组织生态学为出发点, 主要强调的是本文所研究的网络组织, 无论是组织间的竞争, 还是彼此间的合作, 这都是生态学的性质特征。因此, 网络组织在该研究中被作为有机的系统来处理, 采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 对复杂的组织间生态系统进行总体表述, 深入分析其内涵、主要特征、动态演化规律及演化机制,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运作模型, 强调各组织的共生共存。

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出发点, 强调组织间关系资本的利用是构建高效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界定为嵌入在广泛的社会 (经济) 关系体系中, 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有不同的交易模式。这样, 使用“嵌入性关系”和“网络分析”的工具, 即使用马克·格兰诺维特所阐释的经济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并且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运行这一分析的视角, 使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定性分析方法

在定性分析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公共管理、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有关组织关系的理论研究, 总结出了组织间关系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依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学习、制度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七个理论模型, 并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 提出组织间关系研究的不足、趋势和方向。

为构建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 该研究对大学、政府、企业各自的渊源、属性和构建生态网过程中的角色作用转变作了比较和分析, 从纵向角度剖析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各结点的角色分布和特点。而且在整个研究中都采用了传统研究视角与生态网组织理论视角的比较。

在定性分析中还采用了演绎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工作从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概念出发, 以三个命题假说作为演绎推理的起点, 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揭示出生态网的根本特点和性质。在此基础上, 以演绎法为主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 指出生态网的原则及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5. 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研究深入到北京市、广州市、贵阳市、海口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市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掌握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情况的一手材料, 并进行访谈, 通过接触的近百位对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有亲身体会和独到看法的大学教授、政府官员和企业家, 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0多位核心人物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相关国家机关的官员、地方政府主抓产学研合作的官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领导、大学科技园区的负责人、大型国企的负责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以及大学教授等。他们均亲身参与过政策的酝酿、制定与执行。访谈时间每次三小时左右, 必要时还进行电话回访。

二、结论与对策

(一) 主要结论

该研究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政府和企业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因此, 研究最关注如何在大学、政府和企业间构建一种能够互惠共生, 实现协同创新的高效资源配置模式。构建的理论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结论一: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是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有效模式。

研究从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 认识到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以组织网络为代表的组织间关系, 以组织生态学和社会网络学为基础构建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型。生态网模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功能的大学、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并在发展地方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 形成了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的三力合一, 从而为区域经济创新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促进了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的协同创新和共同进化。创造这种合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打破传统的边界, 包括学科边界、行业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在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的管理、教育和社会运作机制。

结论二: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作为组织间关系的一种形态, 兼具组织网络和组织生态两大特性, 整个系统呈现协同进化、动态开放和松散联结三个特征。

大学、政府和企业所构成的生态网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 它由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企业、大学以及政府和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介服务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生态网是由众多实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松散联结的网络。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各结点需要在经济、文化、地域、技术等各个层面相互合作, 大学、政府和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协同发展。协同进化的核心思想是信息共享和共同创造价值, 因此, 大学、政府和企业结网的目的在于构筑信息和资源的强大共享能力, 进而构筑强大的创新能力。

结论三: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关系特征是互惠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的经济效益包括:价值共享, 促进协同创新;资源优势互补, 增强创新能力;节约交易成本, 降低创新风险。

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作为一种松散的组织间关系形态, 摈弃了传统的等级严密的层级式组织结构, 各行为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互惠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可实现诸多协同效应, 包括:整合各种创新资源, 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节省交易费用;有效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等。

生态网坚持的是一种开放的组织观, 它不仅提倡各行为主体的价值创新, 更鼓励通过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 促进价值共享, 实现组织的协同创新。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构建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本的共享提供了平台。生态网的创建将大学、政府和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 使创新活动进一步在地理空间扩散, 使相关行为主体之间实现价值共享, 发生协同作用, 导致创新活动不断产生, 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 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是一种高效、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 利用“握手”综合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生态网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共赢文化促进了合作, 有效地减少了协同创新中的协调成本, 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节省了网络各主体间的交易费用, 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

结论四: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运作模型的构建基于动态演化规律, 构建过程遵循互惠共生、协同创新、兼容性、结构关联四个原则, 比较重要的两个环节是合作伙伴选择以及价值和信息传导机制的构建。

生态网的生命周期包括孕育、组建与磨合期、运行、自我更新或衰退四个阶段。根据其动态演化规律, 提出了生态网运作模型构建的一般过程:相对价值试验、核心能力识别、合作伙伴选择、关系模式设计和共赢文化塑造五个阶段。互惠共生和协同创新是在整个构建过程中都需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合作伙伴选择过程中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兼容性测试, 结构关联是建立生态网价值和信息传导机制的基本原则。其中信息传导机制是生态网合作各方能有效联结的桥梁, 包括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之和, 以及各种中介服务体系。

结论五: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治理机制是基于合理的收益分配, 由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软约束机制所构成。信任机制是根本, 激励机制是补充, 软约束机制起着重要的隐性作用, 它们的综合作用保障着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健康的运行。

基于“关系”治理的信任机制成为生态网中基本的治理机制。信任机制对于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组织系统而言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生态网形成和运行的基石, 是生态网的粘合剂。基于微观运作层面的激励机制成为信任机制的有效补充。激励机制是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健康运行的调节器, 对生态网内各组织间的利益矛盾冲突进行协调, 维系着生态网内各组织间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由于网络组织的特性, 生态网中通过契约合同进行协调和维护的传统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 但是存在着融于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中的软约束机制。软约束机制在不同阶段对信任机制起着维护的作用。

结论六:案例分析验证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理论的科学性。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态网理论在中国实际运用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该研究以生态网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的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 案例分析揭示四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呈现了生态网的系统特征和关系特征, 但也存在不足, 而这些不足都是可以运用生态网理论解决的。

针对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关系的现状, 生态网理论在我国具体运用的思路是:生态网的构建立足于区域创新体系之中;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生态网的构建中;优化市场价值和信息传导环境, 促进生态网结点间的有效联结。

(二) 构建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的具体对策

第一, 构建平等的生态网合作关系, 形成命运共同体。生态网理论的运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定位,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政策支撑体系, 营造创新环境。政府由过去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导向、优化环境、提供服务为主。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壮大创新主体。企业创新既可采用自主投入开发来完成, 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和资源, 实行开放性的合作方式来完成, 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成果转让、购买、委托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 使企业更有效地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促使创业成为大学的第三项使命。要充分发挥大学作为创新源和智力源的作用, 改变大学“重论文”而“轻科技转化”的现象, 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对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研究。改革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 激发大学的创业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 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第二, 构建全方位中介服务功能模式, 完善生态网的价值和信息传导机制。一是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行业管理制度, 减少行政干预, 制定中介服务业行业自律服务标准和规范。二是建立并完善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三是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第三, 构建收益与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要保持长期而相互信任的关系, 就要建立起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 谁投资多谁收益大, 谁决策谁负责, 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 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 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

篇4: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线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介绍,其目的是实现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科技报告持续积累所形成的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既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支撑,又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信息保障,还能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科研投入产出的知情权。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工作始于1945年,我国国防科技报告体系建于1984年。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征求意见版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民口科技报告工作全面展开。

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科技部率先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开展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以推进科技报告资源的开放共享为目的,目前提供免费浏览的1000份科技报告,是依据“十一五”期间已验收的部分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验收报告加工而成。

记者点击进入该网页后,发现系统针对不同用户分别设置了“社会公众”“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支持”4大板块。目前,已开通前两类人员的服务。社会公众不需要注册,即可通过检索科技报告摘要和基本信息;专业人员需要实名注册,通过身份认证即可检索并在线浏览科技报告全文。公众可按所属计划、学科、地区、类型和部门导航链接,通过报告题名、作者及其单位、摘要、关键词、计划名称、课题名称等进行检索。

那么,如何保障科技报告作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技术安全,防止恶意下载和非法传播?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新民介绍,“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对公开科技报告提供在线全文浏览服务,对“延期公开”的科技报告不提供全文浏览服务。同时用户信息附加于在线浏览的科技报告全文中,用于对非法使用科技报告的行为进行追溯和查证。

篇5: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报告

4.公益项目经费申请报告模板

5.申请土地项目立项报告

6.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模板

7.科技项目延期申请报告

篇6: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定西市科学技术局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农业科技园区生产经营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今后园区发展和运行的有效模式,根据国家科技部专项要求,近日,我们组织专项调查组,深入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岷县中药材示范园,通过与园区负责人座谈,走访企业,现场察看,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现将园区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报告如下:

一、充分肯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坚定办好农业科技园区的决心和信心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园区总面积达8829亩,落实到位资金2.5亿元,年产值达1亿多元。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4200亩,完成投资1.5亿元,入园经营户108户,实现产值3014万元。已建成西班牙智能温室1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00座,水窖1183眼,修建科研办公设施32048平方米,养殖圈舍34497平方米,中心花坛6座,大型集流场、彩色音乐喷泉、雕塑、标志门、纪念碑、宣传门、农业科技博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已建成。目前园区核心企业正承担着“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安全限量及控制技术标准研究”、“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国家级项目,各项实施工作进展良好。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占地1500亩,完成总投资8898万元,实现产值5320万元。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40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87座,1000吨花卉储藏保鲜气调中心2座和1200亩种球生产基地以及园林式绿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日均生产5万枝鲜切花、年均生产种球1000万头的规模生产能力,基本实现鲜切花的周年供应。园内核心企业新美花卉公司承担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球根类花卉种球国产化繁育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40亩,完成总投资1043万元,实现产值3000万元。建成连栋智能温室1栋,“四位一体”日光温室4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座,普通日光温室1130座,新建主道路1.05公里,主灌溉渠道1.05公里,支流干系2公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个。岷县中药材示范园。占地面积1589亩,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座,种苗贮藏窖300平方米,药材凉晒场1000平方米,硬化道路813米,建围栏1324米,修建绿化带1428米,修建园区综合大楼1栋。

2、园区支柱产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园区重点开展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食用菌的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了马铃薯、食用菌、花卉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即将落户园区,这些产业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立,必将推动全市支柱产业的发展。

优质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引进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等专用型品种,重点进行了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脱毒种薯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技术标准及检测体系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建成260 m2的组培室,800 m2的科研、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1000 m2的自然光照培养室,700 m2的无基质雾培生产线,30000 m2高效节能温室,10000 m2 的钢架网棚。现已具备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5000吨的能力。

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新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和实施规范化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GAP示范基地7.25万亩。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新品种优选及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中药材GAP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监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及无公害农药品种筛选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中药材储藏与加工技术标准,中药材规范化操作规程(SOP)的制订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

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以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为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草产品开发,走草畜一体化的路子。重点进行了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及种子扩繁技术开发示范、优质肉羊新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优质肉奶牛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已建成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0万亩,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肉羊50万只,规模养殖户达到6.5万户。

球根花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开发示范基地:以名优品种引进为重点,以低温反季节生产为突破口,走“公司十基地+农户”的路子,已发展食用菌龙头企业9户,建成反季节栽培示范基地4个,发展种植户1151户,建造高效节能温室1465座,种植面积达925亩,生产各类菌棒1000万袋,年产各类鲜菇3893吨,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培育花卉龙头企业15户,建立种球繁育基地14个,种植面积达1.5万亩,向社会提供鲜切花3360多万枝,盆花673万盆,种球2350万头,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3、加强了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结合退耕还林(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与示范,为把定西建成生态经济的试验示范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建立了以“工程集雨+设施贮存+微灌补充供水”为特征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实现了粮食作物的持续稳定高产;通过引进小尾寒羊、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优质紫花苜蓿、丹麦444燕麦等优良牧草品种,建立牧草基地,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草畜产业化发展雏形;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脱毒原原种,隔离环境生产原种,基地标准化生产商品薯,初步形成了马铃薯高效种植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推广地道品种、规范化种植和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优质中药材高效种植模式;从菌种培养、工厂化栽培和大田示范三个层次进行了食用菌高效节水试验研究,解决了利用雨水生产食用菌的节水高效技术问题;以示范推广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和种球国产化技术为主体,实现了以东方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

4、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以产业为主线,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建了一批“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是甘肃定西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定西爱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明珠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临洮新美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扶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定西金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临洮三江淀粉集团、临洮兴达淀粉公司、定西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让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和企业组成股份合作的形式,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在实施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引资和土地“反租倒包”形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吸纳科技能人,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进入园区,参与园区建设开发。

二、深刻总结园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项目支持力度相对比较薄弱。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持,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后,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外,在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科技、计划、扶贫、农业等部门扶持的资金非常有限,投融资渠道窄,严重影响园区的快速发展。

2、管理体制不畅。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虽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但现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管委会直接管理,与省市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经费争取、项目安排、管理协调等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经费支持逐年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3、园区运行模式不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不紧密,企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大多数进驻的企业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也没有牵头的协会,未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园区的整体发展。

4、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未形成,投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园区的创新能力、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三、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今后园区总的方向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发挥更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理顺关系,上下协调。一是按照《科技部园区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已经成立安定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市一级应成立园区办公室,挂靠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配合,以便统筹全市的农业科技园区,保证上下贯通,更好地为园区企业项目申报和其它工作提供服务。二是积极上报,将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范围,以便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园区的协调和支持力度。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将国家园区作为农业产业开发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市科技发展计划,每年拿出园区专项经费,以专项支持园区内企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园区内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

3、完善建园思路,创建办园机制。园区建设要走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路子,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要求,通过政府启动、企业带动、群众主动、科技推动和市场驱动的“五动”方式建设园区,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4、加大园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好我市“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投入引导经费的同时,省市要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今年由科技部组织,省科技厅主管,定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争取年底有突破性的进展。

篇7: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项目名称: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太空板蓝根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

项目编号:CXSY0814Z

梁锋周日鸣2010-4-26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理理解透彻,进而对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就最为重要,有了坚实的理论的基础,最后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对本实验中元

素的测定的设计中深有体会。

例如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及干扰及消除方法的选择,都是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这也充分的说明实践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创新实验最为重要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说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实验课程,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但在对太空组和地面组进行元素的测定的时候,我们却深刻的感受到,对于新事物,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

例如,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预期的精确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让我深深理解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让我了解到自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很多的努力。在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板蓝根的化学成分了解不多,因而在对比分析两组板蓝根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进而讨论板蓝根的药用价值及其生物活性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这一部分归因于我们的知识面不够广阔,也有组员太少、专业方向太窄的原因。另一个方面,由于本项目的申请经费只有2000.00,因此有部分工作需组员自己克服,努力完成实验项目。

三、项目总结

1、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发挥互助协作精神是必须的。学习中需要同学的帮助,社会工作中需要同事的协助,创新实验更需要成员的合作互助精神和能力。

2、创新实验项目的工作是步入科研工作的一种尝试,经历了本次创新实验后,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及社会工作中,将使我们获益匪浅。在这一年来的创新实验过程中,收获了不少,对科研有了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了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

3、做任何事情应该有恒心,尤其是科研,坚持到底就是最大的收获。科研是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还要有耐心。

4、态度决定一切。在实验中,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要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咨询老师,通过查找物理光学和药学资料等,最终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把课题按计划完成了。

四、本项目的成果和意义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太空组板蓝根相对于地面组板蓝根所含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都有些变化,太空组板蓝根对矿质元素种类的主动吸收发生稍微的改变,太空组板蓝根对矿质元素种类的主动吸收发生了改变,太空组板蓝根中的Zn、Cu、Mg、K元素分别相对地面组减少了5.1%、37.0%、40.3%、31.6%,无Mn元素,同时Fe、Ca、元素提高了1.26、1.62倍,并新增加0.00065mg/g Sr元素。研究表明在清热解毒中草药中铁元素在其药效发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铁微量元素的存在, 可以达到强身健体, 提高免疫功能,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板蓝根“太空种子”繁育的品种植株健壮、根系大、叶片厚,主根环径比同等生态条件下品种粗一倍左右,增产15%以上,同时只有明显的抗病抗逆优势,有效成也有所分增加。可以说太空板蓝根组具有更高的药用特性。

同一种属的植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富集某些元素的能力, 这是生物体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同时也与生长的土壤环境中各种元素的丰度密切相关。两组样品是在同一地区的土壤、同一种管理条件下种植收获的,但太空组主要微量元素含量却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板蓝根种子在空间搭载的过程中,在太空特殊环境下种子的部分遗传物质产生了变异所致。从植物生理学方面来看,这些矿质元素含量的大幅度增加,正是新品种板蓝根在生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外观性状优良、产量提高、抗病能力增强等一系列明显的优异外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项目实验结果可为阐明板蓝根的作用机制、改造和创制新药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筛选高产、优质、多抗的板蓝根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对太空育种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促进空间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太空育种工作的进展。

五、本项目有待改进之处及建议

1、项目所得数据及分析仅基于元素范围,而中草药的药效基础是由有机物与微量元素构成的配合物引起的。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共同处在配合平衡体系中,相互协同或拮抗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本实验有所局限。

2、由于本届创新实验项目是我校首次举行,无先例可依,存在项目实验规划不够完善及实验记录不够完全等有待改进之处。

篇8:国家科技创新报告

“十一五”期间, 各级广播电台和研究机构加快推进对新技术及广播平台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媒体, 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 为听众提供了多种类型广播节目, 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升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广播主要完成下几项工作:

1. 全国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基本完成

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的指导下, 全国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的规划和改造进一步深化。全国省市多家电台进行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实践, 并陆续投入应用, 现在该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被全国各省市电台借鉴和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广播系统的应用, 为广播预警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2008年开始, 相关单位开展了适合我国管理体制下的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 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前已在部分单位进行实质性应用与测试, 并在广电总局的组织和建议下, 正考虑起草《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白皮书》, 为广电行业安全播出平台的建立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指导。

2. 开始建立广播内容集成、分发和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十一五”期间, 广播应用数字化的保存、编目、检索、交换技术, 建立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提高了节目、信息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发了支持多种信号格式, 能够实现文字、音频采编播应用整合的“网络业务平台”, 可以为全国各地方电台新闻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供服务, 实现各电台之间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流, 为节目生产全流程各业务系统提供版权信息服务。

为解决广播电台普遍存在的“综合业务网”和“广播制播网”之间数据传输困难的问题, 中央台完成了《广播电台节目采集平台关键技术 (内外网隔离传输技术) 》研究项目, 并以该项目为基础, 编制了《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和广播制播网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技术报告》, 作为总局的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9) 。

3. 探讨建立了数字版权管理体系

各级广播电台在节目制作、播出、传输、交换、接收等环节, 加强了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研究, 采取数字认证、数字水印、数字加密等安全措施, 建立数字版权管理体系, 满足了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媒体内容版权保护的需要。

4. 对于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跟踪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十一五”期间, 我国广播工作者积极推动DAB等技术应用,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等地开始了DAB和DRM试验和播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2005年1月起开始进行数字广播的业务应用研发、网络建设及市场运营工作。2006年, 数字广播播出平台的前端系统测试工作、数字广播音视频节目播出和业务应用平台的搭建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发射塔数字广播发射系统建设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整体系统从安全性、稳定性、先进性等各方面均达到播出要求。

5. 电台节目上网, 网上广播和手机广播业务得到开展

截至2010年, 全国共有广播电视网站397家, 其中广播电台网站131家、广播电视综合网站104家。主要类别:商业网站创办的网络电台、个人或社会团体组建的民间网络电台、传统广播创办的网络电台以及部分校园网络电台。这些网站很受网民欢迎。

中国广播网以打造“全球最大的音频门户网站”为目标, 实施了网站开通以来最大规模的改版, 目前已拥有43个频道, 实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套广播节目的在线收听和拥有版权的经典音频点播服务, 全年网页面总流量达1.58亿人次。在美国Alexa全球排名系统中, 中国广播网已排在4900多名。国际在线语种数量达到59种, 进一步巩固其全球语种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平台地位。

6.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成为全国应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围绕国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积极研究、编制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设方案》, 全力做好应急广播工作。

“十一五”期间主要取得以下成就:

全国电台的台内数字化率由近50%提高到80%左右;

电台的播出节目套数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电台的节目覆盖率得到较快提高;

电台播出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

类型化、专业化广播形成相当规模;

电台的广告收入得到较快提高。

二“十二五”的发展展望及重点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 继续把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作为推动广播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面提升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传输覆盖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 提高广播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 推动我国广播科技和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继续推进广播电台的数字化进程, 全国地市级以上电台的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全国电台台内中心的数字化率约为80%, 到“十二五”末期, 应当能够达到90%。制约电台数字化率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主要是话筒和监听音箱的限制, 此外对一些文艺和音乐节目的录制, 采用模拟有其优越性。因此, 我们认为提90%的数字化率是比较合适的。

电台中心的数字化, 改变了原有的节目制作流程, 提高了效率。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如何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并进行网络评估, 安全预警, 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2. 研究5.1声道节目的制作、传输标准;并使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5.1声道节目形成一定规模

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对5.1声道的制作播出提出了要求。对于以声音为主业的电台, 目前只有不到10家具备环绕声制作能力。要发展5.1声道声音广播, 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 一方面研究通过无线地面覆盖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进行传输,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固定接收的实现方式。

我们希望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 在“十二五”末期, 在全国节目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有十家以上的电台开始在有线电视网络上进行播出, 以提高整体的声音节目制作水平。

3. 电台建立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节目交换文件化

目前, 一些大的电台开始建设内容资产管理系统, 一方面为珍贵节目资料的保存创造条件, 同时, 也为电台间的节目交换提供方便, 还可以为特定用户的网上或手机点播和下载提供方便。

需要加强版权管理的研究, 包括数字水印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 规范文件交换或包交换的格式。

建议建立全国性的音乐资料库, 对于流行音乐等统一标注, 降低系统成本, 利于资源共享。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方便节目资料的获取。

4. 研究确定数字地面广播编码与传输标准, 开展数字地面广播

数字地面电视已经在全国开展, 根据欧洲和美国等开展地面数字广播的进展情况, 通常是与数字地面电视同步开始, 稍晚结束。国内, 数字地面电视标准已经发布三年, 而数字地面广播的标准尚未启动, 建议尽快研究确定中国的数字地面广播标准, 并以此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目标是在“十二五”末期在全国10个左右城市开始地面数字广播。

建议开展软科学的研究,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后的频谱利用问题, 目前重点是找频率和批复, 而对整个广播电视频带的使用没有规划, 对于地面数字广播是否可以利用VHF三波段、地面数字广播是否先在中波实现等技术政策进行评估, 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5. 探索网络广播和新媒体广播的途径和盈利模式

网络广播的出现, 对于传统广播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它突破了地域的界限, 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与追求个性的需求相吻合, 如何利用好网络广播, 开拓电台节目输出与发布的新路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在移动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需求开始产生, 如何与之相适应, 也是研究的课题。类似于CMMB和移动互联这样的技术手段的使用, 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开拓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并利用其形成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 是应当加以更多关注的。

6. 国家应急广播形成体系和规模

近几年, 国家突发事件与灾难性事件发生比较多, 广播在应对这些事件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 其作用越来越被认可, 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并形成体系, 已经在国家层面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十二五”期间, 形成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应急广播体系, 研究各级应急广播系统的指挥、调度;包括应急广播信息的采集、播出和发布控制;管理体系的形成;平时与应急状况的结合等等课题, 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在“十二五”末期, 应急广播体系应基本形成, 指挥调度灵活有力, 在国家减灾防灾、传达党中央声音、安定百姓情绪等方面,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 进一步加强管理, 特别是无线电频率管理

这里所说的无线电频谱资源主要是指广播电视频率, 主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超出想象, 城市的扩大和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增多使得原有的规划频率的功率显得比较小, 不能满足有效覆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电台播出的节目套数的增多, 使得新的频率需求踊跃。

城市的发展使得原有发射台站外迁较多, 需要合理规划频率功率。

建议总局进一步加强频率管理, 各地广电部门也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意识, 既要严格管理, 也要尽可能满足需求, 以适应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一年。广播专业委员会按照总局科技委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思路, 根据专业委八届三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 组织全体专业委委员,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努力在本专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发挥作用。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关于工作纲目

第一, 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智能化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广播电台安全播出可靠性评估和系统预警的情况。提出一种运用仿真理论、专家系统和模糊数学可靠性评估等手段, 定量地分析广播系统安全可靠性和实现系统预警的方法。已形成报告书提交。

第二, 广播电台新闻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建设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为全国各电台新闻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供服务, 实现各电台之间的新闻信息资源的交流, 实现各电台之间新闻 (文字和音频) 稿件一体化传送, 并保证稿件的安全可靠传输。已形成报告书提交。

第三, 2010年7月6日广播专业委在北京召开了工作组会议, 研究落实广播专业委2010年度两个工作纲目“广播系统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与“广播电台新闻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工作。

第四, 根据2009年专业委工作纲目中关于“广播电台内外网互联互通的研究”结果, 为推广、应用该项目技术成果, 选择了安徽台作为实例, 进行实际应用验证。2010年7月底在安徽台召开了现场会, 会上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内外网间使用音频安全网桥系统实现节目素材安全交换应用情况作了汇报。

2. 关于评奖工作

受总局科技司委托, 广播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2010年度金鹿奖的评审工作。经评奖组委会和评委会的共同努力, 以及全国各广播电台的积极参与, 目前评审工作已基本结束, 评审结果正报广电总局审批。2010年度参与申报金鹿奖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5个计划单列市, 101个单位共336个节目。其中播出节目有60套, 录制节目有276个。

配合金鹿奖评审, 2010年3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2009年度金鹿奖获奖节目听评与技术交流会, 全国三十多家电台的录音师和技术人员六十多人参加。

受总局科技司委托, 广播专业委承办2010年度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普作品奖 (广播类) 的初审工作, 现正在进行前期申报材料的审查、录入工作。

3. 关于年会

2010年7月19日, 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主任会议, 研究落实广播专业委年会的各项事宜。就年会的会议日程、2010年度广播专业委工作纲目的落实情况, 报告书、建议书等进行了商议和安排。以保证年会的顺利进行。

2010年7月27日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员会八届四次会议在宁波召开。广播专业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专业委委员、特邀委员等会议代表共66人出席了会议。

专业委邀请总局科技委杜百川副主任作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三网融合”的报告。广州台总工彭建委员、中央台网通处李氢副处长和安徽台副台长洪雷委员围绕2010年度专业委工作纲目中的二项任务分别作了:“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全国广播电台新闻共享平台工作情况”和“安徽电台网桥应用情况”的报告。

按总局科技司要求, 与会代表对“‘十二五’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和“数字广播影视普及读本”的第3.1节、3.2节 (草稿) 进行了逐条讨论, 提出了修改意见。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预警系统技术研究”的建议书, 以及“广播电台可靠性评估及智能化预警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实现”、“全国广播电台新闻共享平台建设”的报告书。确定了专业委2011年度工作纲目和负责完成任务的主要单位。

上一篇:验收合格证明下一篇:基于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