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2024-07-18

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通用3篇)

篇1: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淘宝店铺基本设置内容解析

对于卖家来说,淘宝店铺开张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推广,软文,硬广,直通车,三方平台优惠社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有时候却并没有给店铺带来多少销量。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店铺的设置情况呢?大家都知道一个给力的网店设置,不仅能瞬间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增加网页浏览量,还能促进商品的成交量和收藏量。今天,这个文章是写给要开网店但是还没有设置店铺的亲们,为啥要写这篇文章?因为小编在论坛看到,不少的店长都在问网店的哪些信息可以修改,会对网店有什么影响。下面小编就开始给大家说说啦。

首先,淘宝网店信息设置的内容有这些:(1)店招(2)店铺名(3)店铺类别(4)店铺简介(5)店铺介绍(6)人气类目

其中各自对网店有什么作用,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绍: 1.店铺名:店铺名可以修改,但是具有唯一性。

2.店铺类别:卖家自己设置的店铺主营类目,影响卖家店铺的搜索;

3.人气类目:淘宝系统根据卖家的实际经营情况给出的卖家涉及的经营类目中最有竞争力的一个类目,无法手工更改。

4.店铺简介:卖家对自己店铺经营信息的关键字简介,影响前台卖家店铺搜索。5.店标:支持gif和jpg格式,大小限制在80K以内,尺寸为:100*100px; 6.店铺介绍:卖家自己编辑对于店铺的介绍,方便买家了解更多卖家的经营信息。补充两点

1、店铺基本设置入口

您可以点击淘宝网顶部“卖家中心”,进入“卖家中心”页面,在页面左侧类目“店铺管理”处可看到“店铺基本设置”(如图);

2、关于店铺字号和店铺名的关系

这个概念,开淘网小编相信,很多卖家都是头一次看到吧,小编给解释一下。

店铺字号即店铺品牌,类似线下的苏宁、国美、沃尔玛、家乐福等。

店铺名即店铺的名称,店名长度不超过8个汉字。有两种情况:(1)用店铺字号作为店铺名,这样的店铺名,通常是为了网店长久考虑,可以做出品牌,案例上面的这些,就是自创的品牌了,现在被叫做淘字号。(2)店铺字号与自定义内容组合,其中,自定义部分中不得包含淘宝保留关键词,如“淘宝”、“官方”、“旗舰”、“专卖”等。

篇2: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一、拓展宽度———在类型文本的聚合中提升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文本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具有对文本二度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拓宽文本的宽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如茉莉》描述的是夫妻之爱,爱是一种感情,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情感。先撇开事物,单说人与人之间的爱,范围就很宽广,比如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兄弟之爱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我由文本拓展到古典文学宝库中类似的经典《孟母三迁》《霸王别姬》《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还沉浸在如茉莉的醇香悠远的夫妻之爱的余温之中,这时再抛出一个个“诱饵”,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阅读的渴望油然而生,这样既拓宽了文本的宽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开掘深度———在语用实践的历练中提升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怎样打下语文基础,一直很难有科学的界定、统一的认同。在本课教学中,我本着务实、求真、求效的思想,老老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1)语词教学在言意中转换。在教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三个词语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内容,想想词语描绘的意境,努力读出词语鲜活的生命力,读出词语的温度,这样指导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学生越读越有感情。在品读“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句时,我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一句拟人句,学生改成“轻轻柔柔地抚摸着他们”,先让学生说说“抚摸”一般是谁对谁的动作,学生认为是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谈恋爱的人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谈谈“抚摸”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把这爱的温馨、柔情读出来。在这个交流、品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抚摸”一词的由言及意的理解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2)手法历练在立体中夯实。语法、修辞在小学阶段要不要教、怎样教,一直没有定论。个人以为,概念澄清可以避开,实践运用必不可少。“初开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是一个拟人句,在教学中,我从语言运用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较“探”和“射”的区别,把太阳当成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探进病房的过程。在比较和表述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把物当成人来写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仅仅到此还不够,要让学生会说拟人句才达到运用的教学目标,所以我让学生把“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换成一个拟人句,并说说换成拟人句有什么妙处,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拟人句,会运用拟人句,而且还知道了拟人句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立体化的。

(3)创作技法在模仿中践行。很多学生的作文不出彩,很大原因是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习得细节刻画的能力,是语文老师应该大力去做的事情。在学习7、8小节时,着力引导学生从包饺子、吃饺子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中去品读人间大爱,直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描写就是细节刻画。在充分品读文本之后,让学生从“母子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等主题中选择一个爱的主题,模仿课文中的写法,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来表达一份人间真情。学以致用,通过仿写,迁移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烘焙温度———在情感元素的体悟中提升人文素养

用文质兼美、情感充沛的文本唤醒、激荡学生的情感世界,品读出文本的“温度”,用文本的”温度“烘焙学生心灵的“体温”,这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在品读“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句时,为了让学生从“笼罩”这扇窗口触摸父母之间浓浓的爱意,我建议在读这句话时学生闭上眼睛,用一只手捂住胸口,感受心跳,想象画面,感悟真情。为了读出文字的温度和生命,在读“陪床”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内容,学生读着读着,声音哽咽了。文本的表面是宁静的,走进文本,或温馨,或浓烈;或悲,或喜。文本的“温度”会扑面而来,引导学生循着“井喷”点切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篇3:大学语文内容设置基本维度论文

关键词:《论语》;君子素质;道德;生活理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其中作为经典的《论语》也自然地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功利主义思潮泛滥的时代,对理工科类学生怎样讲《论语》,如何设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并获得实在的效果,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再思考和实践。笔者所在的浙江科技学院,从2007年起就开始设置“《论语》导读”课程,并纳入学校的人文类通识必修课程体系,至今参加的同学已有4届(约15000名)。这里拟介绍有我们在这门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规划等方面的考虑。

一、课程的目标设置

浙江科技学院成立于1980年,原为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目前还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在这样的学校开设“《论语》导读”课程,目的显然不在于研究《论语》思想,不在于学术范畴。学校的意图很明白,就是认为工科学生除了有专业特长外,还应该具备文化道德方面的修养,即“君子不器”(《为政》)。因此,我们把教学目标设置在君子素质的修养上。至于选择《论语》作为读本,当然是基于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以及其内涵具有超越性的考虑。

众所周知,“君子”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关“君子”的阐述占据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地带。余英时先生曾说过:“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1]不过,现代一般所认为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的概念,泛指所有具备道德修养的人(例如杨伯峻《论语词典》把“君子”分为“在高位的人”和“有道德的人”两类。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我们这门课程所阐述的“君子”意义则有所不同,特指那些具有道德修养、也具有生活理性的人。在《论语》中,“君子”的所指可分为四类:(1)有官位的人,例如《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与“民”相对,为在上位者无疑。(2)有道德的人,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周”和“比”都在道德范畴内,则“君子”应指有道德者。(3)有官位又有道德的人,例如孔子赞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这里的“君子”既是在位者,又是有道德的。(4)有道德又有生活理性的人。例如《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始终正直无畏,可谓是志士仁人;而蘧伯玉比史鱼更多现实的选择,考虑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有道德信仰,也有生活理性。这后一类的“君子”,与“圣人”、“仁人”相比列。“圣人”指极少数道德圆满、功业辉煌的政治领袖,如尧、舜、禹。“仁人”也就是“志士”,他们没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大公无私,为民族和社会利益不惜奉献生命,如文天祥、谭嗣同等。而“君子”,也能够恪守人生信条,但是还考虑种种现实的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不及“仁人”那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显然,从道德境界讲,“君子”不如“圣人”、“仁人”。

我们以这一意义的“君子”品质为教学目标,当然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教学总是有现实的针对性,社会缺失什么,需要补充什么,就应该对症下药。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难,所以如王向荣先生讲《论语》先揭出“自强不息精神”、“实用主义”、“乐观态度”三点[2]。而当代中国,普遍缺乏的是人文素质,因此有必要强调《论语》中的“君子”修养。另一方面,教育还应该考虑普及的可能性问题,标准过低达不到效果,过高不能实现,也无所谓效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教育,都要求以无私奉献、从不考虑个人和家庭利益的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为榜样,目标似过于理想化。这些人物大致等于历史上的“圣人”、“仁人”,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对社会和民族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但是作为榜样缺乏可普及性,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不可能与他们相近似。比较而言,“君子”的标准才是多数同学能够达到、社会大多数成员可以践行的,更有社会普及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的目标设置,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现代公民应该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现代文明以法律为核心,而“君子”属于传统道德范畴,讲究自律修养,两者南辕北辙。这种顾虑并非多余,它确实应该为我们所警惕。但是我们认为,法律的外律和道德的内律是互补的,外律只有转化为内律,才能真正起到修身和为政的作用。而且,走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可能纯粹由外力来拉动,更不可能简单地以现代取替传统;只有改造了内在的结构,才算真正地上路了。而这种改造,需要对传统经典作创造性的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凤凰涅槃,总要经过“否定传统——创造性转换——重建价值体系”三个阶段。“五四”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否定传统”这一段,现在应该进入重读经典、作创造性再阐释的阶段了。设置这样的目标,重新认识《论语》君子修养的意义,也即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从培养这样的君子品质出发,我们把课程分为“文雅”、“博学”、“才艺”、“礼仪”、“友情”、“孝敬”、“敬事”、“为政”、“省思”、“忠信”、“仁爱”、“道德”十二讲。其中前四讲侧重于外在形象仪态的要求,中间四讲着重于在社会上为人做事的素养,后四讲是关于内在的思想品质。

首先讲外在的形象仪态,是因为凡君子都给人文雅、博学、有才艺、懂礼仪的感觉,君子也借此获得他人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这一点与仁人志士不同,仁人志士直接显示内在的生命情怀,以质朴博大的精神打动人,形象如何并非最为重要。

这里,文雅是君子的形象表征,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要传承历史文化,自然需要广泛地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如达巷党人称赞孔子的“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而才艺,是一种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显示对美的表现和欣赏,以及优雅的生活品味的一面,为君子所不可缺少。

当然,外在的素养更多地在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安乐哲、罗思文说过:“由礼构成的表演,始于对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即,人们只有遵循一定角色和行为所限定的各种规则,才能够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的修为。”[3]对君子而言,这是最基本的。

中间四讲题为“友情”、“孝敬”、“敬事”、“为政”,是因为君子在社会上为人做事要求具备这些方面的素养。友情是对于没有血缘关系但交往亲近的朋友而言。世界虽大,能性情相交的很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尤为难得。当一个人意志消沉、孑然无助的时候,也许朋友可以帮助坚定信仰,走出困境。同样,作为君子也应该在朋友需要的时候表示关怀和帮助。孝敬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和行为。血缘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最近,感情最深,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里仁》)。其中尤其要有内在的敬重、敬仰之心。假如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那与喂养动物没有多大区别,如孔子说的“不敬,何以别乎”(《为政》)。敬事是认真对待所做的事,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当然,君子的敬业与仁人志士有差异。君子所敬的主要是职业,而仁人志士敬的是大事业,他们因为大事业可以不安心具体事务。

为政是参与社会政事。君子也关怀政治,但重点在参与行政上。关于行政活动,要求的是谨慎、谦恭、识时务,低调、稳重地处理事情,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有度。而且,能够根据时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见机而行,在“有道”和“无道”之中选择不同的人生策略。

最后所讲的“省思”、“忠信”、“仁爱”、“道德”,则是君子的内在素质。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具有道德品性,不会犯错误,而是能“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犯了错误以后能认识到,具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素质。

忠信包括忠诚和诚信。忠诚指君子对君王、国家和公德应尽的道义,即“主忠信”(《学而》),“言忠信”(《卫灵公》)。诚信是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如倪德卫所说:“是要人遵守由个人自己的义务和承诺产生的责任。”[4]

仁爱是讲血缘亲情,并把它推广至普遍,即“仁者爱人”。君子没有像仁人志士那样把仁爱之心扩展到了极限而常常摒弃一般的礼仪形式,但是在礼仪活动中表达了对人的关爱,礼与仁表里相合。

君子的道德当然也没有达到仁人志士那样为信仰而牺牲的境界,但是至少具有道德底线。他们跟现实更贴近些,考虑怎样做好事,怎样成为受尊敬的人。孔子要求“君子不器” (《为政》),就是说君子不只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还要有价值理念。

每一讲中,又分“语录注释”、“内容简介”、“意义阐释”、“参阅材料”和“思考练习”五部分。“内容简介”对所选注的语录作了内容分类述说,使读者有尽可能客观系统的了解。“意义阐释”选择几个重点,从学术史或现实意义的角度发掘其价值。“参阅材料”主要选录近现代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与该讲主题相关的著述,与“意义阐释”相关联,对《论语》思想作一点现代性、发散式的领会。例如第八讲“为政”,分“孔子的政治情怀”、“和为贵的政治理想”、“渐进式的实践策略”、“政治与行政之别”、“对参与行政者的告诫”五点介绍《论语》这一方面的内容。再以“伦理与政治的关系”、“等差和谐的礼治精神”、“政治方向的开拓”为题阐述其意义。然后节选了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哈维尔的《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克林顿的《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福泽渝吉的《劝学篇》、尤努斯和韦伯的《构建社会企业的创想》等作为参阅材料,以期使学生认识《论语》思想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给予学生、拓展性的思维启示。

“思考练习”的内容包括记诵和讨论两部分。记诵的是《论语》中重要而且与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的语录,共100条。讨论的维度有两个:(1)联系社会生活。(2)与西方思想相比较。例如第八讲“为政”,共设计了5道题目:(1)记诵并翻译加*号的语录,联系生活实践加以体会。(2)怎样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义。(3)在现代开放民主的社会里,还有必要“慎言”、“慎行”吗。(4)哈维尔说:“有一个价值高于国家,这价值就是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5)请谈谈“德政”与民主政治的差异。其中(2)(3)要求联系社会谈体会,(4)(5)要求通过比较阅读来深入理解《论语》思想。

教材后附录了《孔子生平简历》《〈论语〉简介》《孔子思想体系概述》《〈论语〉研究重要书目》四篇文章,在课堂上不作专题讲授,只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路径。

三、教学规划和原则

这门课程的课时数为32学时,分16周教学。计划前2周观看电影《孔子》,老师讲评并概述孔子生平事迹。第三周起每周一讲。其中第五讲“友情”、 第六讲“孝敬”要求学生分组(一般以寝室为单位)讨论,并选代表上台演讲。第七讲开始,多组织课堂讨论。具体见下表:。

课程的成绩计算,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由分组演讲和记诵抽查组成。期末考试的题型有填空、翻译、材料分析、论述等,内容重点在要求记诵领会的100条语录范围内。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方原则:由浅入深、学生参与、联系社会、思想比较。所谓由浅入深,就是考虑学生的接受兴趣,从他们最直接感受的层面入手,逐步深入到道德核心。目前大多数同学并不理解这门课的意义。我们曾经召开过两次小型学生座谈会,了解对于这门课程的意见。即使在会上,也有近1/3的同学不赞同。其中的原因除了误以为《论语》是古董,没有实用价值外,还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学从最表层的“文雅”入手,因为这一点全社会普遍感到缺失,同学们也有切身感受。甘阳在《富强与文雅》的演讲中说到,现在应该从民强实现民雅,从富强到走向文雅;文雅不应只是历史的向往,而要成为社会的共同要求。[5]他所指出的正是当前中国社会文雅普遍缺失的问题。教程安排从“文雅”到“道德”,教学内容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到“君子不器”,即是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则是强调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质。对于非文史哲专业的同学说,学习《论语》确实不必着力于理论知识层面,更不必求系统性、全面性的把握,他们的目的在于修身践行。因此,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参与讨论、参与活动。其中不但要有课内课外师生互动的形式,而且应以学生有否真正参与为效果评价的目标。因此在第五讲“友情”、 第六讲“孝敬”,特别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讲的形式,在随后的教学中也尽可能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中重视联系社会,则是强调《论语》阅读的当代意义。许多同学认为《论语》的思想基于小农业生产和血缘家族文化之上,已经不适应21世纪文明的需要。因此讲课时特别注重语录的抽象内涵,提示其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论语》作为经典的不朽魅力。例如第八讲“为政”,指出“政”有“政治”和“行政”之别,如何参与行政?《为政》篇有段告诫:“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可以说是当代的公务员准则。再如第十二讲“道德”的思考讨论题:“怎样理解‘君子不器’?”就针对着“三鹿奶粉”、“瘦肉精”这样科技发明外衣下道德沦丧的事件。

进行思想比较,是发散式教学的需要,也是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论语》这部著作的思想特质。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6]许多人也以为《论语》的思想只是实用而已,谈不上深刻。因此教学时有必要把《论语》放在世界文化的空间中,进行思想比较,让学生领会其超越性意义。例如第九讲“省思”,把《为政》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7]联系起来认识。前者是经验性总结,后者是哲学理性的表述,层面不同,但是作为人类思想的认识发展显然有关系可寻。再如第十一讲“仁爱”,“参阅材料”中选录了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8]一节,让学生认识孔子“恕”的思想的当代实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宜过分拔高《论语》的思想意义,要认识其历史合理性之中的局限性。例如,通过“德政”与民主政治的比较,强调批判发展的必要性。

在理工科类型的大学里如何开设《论语》教学课程,这还是一个值得反复实践的课题,上述的只是我们的一点思考。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工作在当前相当需要,而且相当迫切。因为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势和改革开放以后物质至上观念的泛滥,不断挑战社会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在新文化、新价值观的建设中,《论语》中有许多语录可以作为思想资源来利用,值得发扬光大。当然,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门课程能够实现的;我们的思考和我们所做的,可能只是表达一种参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 儒家“君子”的理想[A]//余英时.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 北京:三联书店,2004:279.

[2] 王向荣. 论语二十讲[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

[3] 安乐哲,罗思文. 论语的哲学诠释[M]. 余瑾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3.

[4] 倪德卫.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M]. 周炽成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0.

[5] 甘阳. 富强与文雅[M]//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第19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6]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M]. 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9.

[7]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 郭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0.

[8] 图图.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M]. 江红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论语》导读”、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论语导读》”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以美丽的大连为话题的游记作文1500字下一篇:小学生作文500字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