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古诗赏析

2024-07-12

励志古诗赏析(通用15篇)

篇1:励志古诗赏析

劝学诗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作:少年易学老难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金缕衣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行路难三首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少年行四首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篇2:励志古诗赏析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赏析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赏析

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本诗即为点题之作。其《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记载了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

篇3:古诗词赏析方法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 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 (hè) 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 或云名潜, 字渊明,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晋义熙二年, 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 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 迎新我的颂歌。由此可知“愿”是指“归隐田园, 远离官场”。它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 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 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 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二.要能准确找出诗眼、题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就是该诗的文眼, 极富表现力, 表现了作者喜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是该诗的文眼, 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 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可见, 品读诗词, 抓住“诗眼”是关键。

三.要能生动描写出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

常见的意象:1.月——思乡, 怀人怀乡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鸿雁———思乡怀亲,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等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也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要能正确地分析诗词所用的修辞及其效果。

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 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感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喻剪刀, 变虚为实, 想象奇特, 生动形象描绘出柳的生命力, 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五.要能辨别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化用诗句, 以丰富的内涵, 引入联想。鉴赏古诗词, 一定要了解典故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发掘典故诗句在诗中的妙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魏尚自喻, 希望自己也能受朝廷重用。运用典故, 使表达含蓄。

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 (银河) 都显得渺小了, 它们的运行,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六.要能明白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

古诗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叙事写景来议论抒情。因此可以从记叙了何事, 描写了何景, 抒发了何情入手来解读诗词。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前十句描写雪景, 后八句叙述送,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总之,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老师教学时教给了学生赏析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的。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知识的了解、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对内容情感的简单理解把握, 以及对诗词的赏析。

篇4:古诗词赏析三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A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悄然”等漏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赦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加以增减改造,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其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比较两句诗,只改动了两个字,“竹影”改为“疏影”,“桂香”改为“暗香”,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梅香幽渺,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篇5: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篇6:牧童古诗_牧童古诗译文及赏析

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相关阅读

古诗改写《放牛娃》

“喔喔喔”,公鸡的叫声吵醒了村庄的村民。小牧童早早地起来,它伸了伸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便去放牛了。

(交代时间、人物)

小牧童名叫小土豆,他上身穿着一件小肚兜,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 “福”字。下半身穿着一条小短裤。戴上一顶草帽便唤着牛儿到山间吃草了。

(简单介绍人物外貌。)

走进山林,土豆看见了高大挺拔的大树,树下有翠色欲流的小草,各式各样的野花,旁边潺潺流水的小溪,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里的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么清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景色的描写。)

土豆走着走着,便唱起了妈妈曾经教他的山歌。他的歌声是那么优美,小鸟飞过来为他伴奏,小草,小花为他跳舞,高大挺拔的大树为他伴奏。他的歌声响彻云霄,让人陶醉。

(体现诗句“歌声振林樾”。)

土豆一边骑牛,一边唱歌,突然听见“知了知了”的叫声,土豆的歌声立刻停止了,轻手轻脚地从牛背上下来,小声对牛说道:“牛儿,牛儿,要不把这只蝉捉回去,你先别叫了。”牛儿仿佛听懂了似的,立马不叫了。土豆寻声来到树下,看到蝉在树枝上,他便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向蝉扑去,可狡猾的蝉迅速地爬到了另一枝树杈上。土豆不但扑了个空,还摔倒了。蝉“知了知了”地叫着,好似在说:“你好笨,你好笨。”土豆生气极了,用力扑向蝉。呀!终于抓住了。土豆高兴的说:“哈哈,我抓到了夏天的第一只蝉,而且还比去年胖头抓的那只大,我可以回去和他们炫耀炫耀了。”胖头肯定羡慕,嫉妒,恨!说完又拍拍牛头说:“牛儿,谢谢你的帮助。”土豆捧着蝉回家了。

(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捕鸣蝉”。)

回家的路上,土豆大声唱着《回家的路上》歌声回荡在山林中,越来越远……

篇7:励志古诗赏析

效古诗

作者:范云朝代:南北 寒沙四面平。

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

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

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

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

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

篇8:古诗文中写景手法赏析

大笔点染

大笔点染, 即抓住景物特征, 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如《三峡》一文,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作者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用“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之景“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用“寒”“素”“凄”“哀”数字。寥寥几个字, 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白描写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很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 等,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随意挥洒几笔,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 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以声写静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 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尾联“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寂”, 实难以名状, 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 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从而以动映静, 给人以静的感受, 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

古诗文中的写景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如拟人、比喻、对偶等等。

例如拟人的运用, 如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时恨别, 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 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 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两句诗的意思是:因感时伤怀, 花鸟也落泪、伤心。

还有比喻的运用,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把“月光”比喻成“庭下积水”, 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 描绘出了庭院中月光的澄澈, 也表达了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境。

其他修辞的运用在古诗文写景中也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篇9: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考点要求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8-01

我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学习并传播古典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年来对高考古诗词赏析题的考查,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创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在无数的诗人词客创作的诗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姹紫嫣红的文学宝贵财富。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重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从品味和鉴赏中来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概括来讲,古诗词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着手。一是抒情性的表达。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情感内线,作者通过对自我体验的浓缩,从激荡的文字里来表露情怀。如《回乡偶书》中,贺知章从年迈返乡的复杂心情写起,从叙事与戏剧性的对话中来形象而逼真的抒发情感,读来倍感亲切。再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二是形象性。对于古诗词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往往寄予丰富的意象中。马致远《秋思》中,以秋日的苍凉与羁旅中的愁苦为线,将作者的心境与孤寂展露的深深绵长。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同时空的景物将杜甫的真挚情谊倾泻而出。三是含蓄性。古诗词的含蓄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可见,对于诗歌中的隐而不现的含蓄美给予了强烈的印证。李绅在《悯农》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借助于锄禾来传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体验。再如贺铸在《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读者在赏析中总以为会进一步抒发“闲愁”,然而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不同的景物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这些景物里,恰恰蕴藏了更为富足的闲愁,而含蓄的表达境愁绪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进行丰富传递。四是跳跃性。诗歌创作源自作者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在临摹景物、叙事抒情中,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字里行间将激昂的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反映社会生活。炼字炼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路,更是在思维空间的跳远中来塑造凝炼的意境美。李白在《行路难》中,对于前四句的抒写,似乎表达深厚的情意与欢乐的宴会,而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将内心的愁苦显现出来,再接着对“冰塞川”、“雪满山”的概叹,加之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抑郁,道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

二、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高考考纲上来看,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主要从选拔性考试出发,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未来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灵及情感的陶冶、领悟诗词的魅力上,多数情况还停留在传统的诗词讲授上。在教学方法上,将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学习进行串联,在解释词句中生搬硬套,缺乏新意。殊不知,对于诗词佳作的讲解,贵在从鉴赏上来传递诗歌教学的特点与趣味,从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审美意境。高考大纲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从语言、表达、形象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来说,在教学上更应该围绕审美和鉴赏来梳理要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意境。在学习上,由于教法上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不爱古诗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一提诗词就恐惧,难以从中领悟诗歌的思想,缺乏对古典文学意蕴的养成。在古诗词作品的感知教学中,无从欣赏诗词样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感知和内涵,缺乏心灵上的震撼。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功利化较重。为了高考,依据考试纲要进行诗词背诵,为了分数而背诵,缺乏从人生的体验及情操的修养中来感知,既有考试压力,又难以从中获得诗歌教学的实效。

三、推进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对策

篇10:励志古诗赏析

代古诗

作者:谢惠连朝代:南北 客从远方来。

赠我鹄文绫。

贮以相思箧。

缄以同心绳。

裁为亲身服。

着以俱寝兴。

别来经年岁。

欢心不同凌。

泻酒置井中。

谁能辨斗升。

合如杯中水。

篇11:《庆宫春》古诗赏析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展孤城。

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

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

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

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

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

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作品赏析:

此词描写游子行旅别离之情,上片就旅途即景生情,着意措摹;下片就离思极力追忆,驰骋想象。

“云接平岗 ,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写游子在愁云笼罩的阴寒天,跨过山冈,越过原野,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 ,经过漫长的旅途 ,总算在偏僻的荒原上看到一座孤城 。“渐 ”字有韵味 ,表示原野广阔、路途遥远曲折,又能透露行人旅客那焦灼期待的心情。“衰柳啼鸦,惊懈驱雁”,两句通过乌鸦和鸿雁的啼声,极力描摹秋季原野上的肃杀气氛 。“惊风驱雁”四字,最见精彩。用“惊”字形容秋风,除了说它猛烈之外,还能使人觉得节序变换之迅速,从而产生一种仓皇无措之感 ;说鸿雁是被秋风驱赶而南飞,还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为世事所驱遣而不由自主的意思 。“动人一片秋声 ”,“动人 ”二字并不突兀,因为它只不过是把上文写景之中所含的抒情成分点明罢了。“秋声”,当然是指鸦啼、雁唳和风吹的声音,但与“一片”相连接,则是为了与开头所描写的广漠原野相照应。由于环境寂静,声音便传得远;又由于有一些单调的声音 ,而周围的环境却会显得更加寂静。

以上几句 ,景中寓情,传达出深沉蕴藉的悲秋之意。

以下转入叙事,写作者精疲力竭时,在沉沉暮霭中抬头远望,透过薄薄的云雾,看到空中的点点星光。天地间行走 ,江湖上飘零,作者风尘仆仆,憔瘁不堪,一到黄昏,离愁别恨愈加浓重。这几句,写得波澜起伏,情深意切。

下片写回忆中的往事,借助于对夕日一段恋情的描写,缠绵宛转地表达作者的离情别绪。首句点明作者曾在歌舞欢宴之地有过一段难忘的艳遇 。“花艳参差 ,香雾飘零 ”八字 ,极写美女之姿 ,令人眼花心醉。“花艳 ”,喻指女郎的美貌 。“香雾 ”是美人香气 ,“雾”言其浓若可见 ,又飘荡弥漫无所不至。

以下几句是说在众多乐伎中有词人独爱的一位吹笙美人 。“娇凤”言其小,又言其美,同时又兼指她演奏出来的那悠扬动人的、如同凤鸣一般的笙乐 。“夜深簧暖笙清”一句,写美人渲奏的乐声之清越 。“眼波传意”,写美人与作者心有灵犀,眉目传情。恨密约、匆匆未成 ”,写一段美好恋情的迅速破灭 。“许多烦恼 ,只为当时,一饷留情。”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之深重。

篇12:《出塞》古诗赏析

《出塞》

诗人: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军队。

③度:越过。

④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篇1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一、以感知诗词意思为基础, 全方面理解内容

我认为对于诗词的理解首先应该从诗词的意思部分着手, 在掌握了细节内容之后再进一步探寻诗词的整体意思。也就是说, 诗词的理解应该由点及面地进行。此外,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寻诗词意思,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诗词。

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知识, 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会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就让学生自己读诗, 在学生阅读开始之前, 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几个问题: (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中是有两个意思的, 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说说看这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说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意境呢? 哪个同学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描绘出这个意境的细节部分呢?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要知道诗词是一个整体, 所以在诗词赏析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从细节部分理解诗词外, 还要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更加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诗词。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之下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而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更是其中的精粹,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地阅读和理解。但是, 古诗词由于是古人所写, 而古人的许多用语习惯和诗中字句的特殊意思都和现代有比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异同,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而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些内容的特殊性所在,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分析上下文来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

二、深入探寻诗词情感

古诗词的写作一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 尤其是流传至今的那些诗词, 其思想情感之深刻、表达方式之独特等都值得深入地去探寻和赏析。我认为, 古诗词教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古诗词之中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古诗词言语简洁, 但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之间往往蕴含有令人咋舌的情感和内容, 所谓“微言大义”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此, 古诗词的学习往往也会给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在古诗词教学之中, 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之后再来看诗词内容, 就会更加的直观和易于理解。在李渔的《窥词管见》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虽然诗词写的内容都是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还有两者相互交融产生的更进一步的内容, 但是情和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有主客关系的, 其中情为主、景为客。一般来说, 诗词内容写景的话其实也就是在写情, 如说借物遣怀或以人喻物等, 通过这些方式写出的诗词虽然看起来全篇都是在写景, 但其实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和情有关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抒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来说情绪都是比较激动的, 否则也写不出感情如此激烈的诗词, 所以说诗词是情感的产物。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体悟到诗词蕴藏的丰富情感,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习的诗词。然而众所周知,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 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和李煜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这些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特点, 这样学生再遇到这些作者的作品时就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方向去探寻诗词的情感内容, 也就会更加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 在给学生拓展学习《醉花阴》这首词时, 我就先给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 然后着重介绍了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状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我还特意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李清照其他时期的作品, 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重点赏析名言名句

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名言名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名言名句的赏析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教学名言名句时, 我一般会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首先思考其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为什么要这么用? 此外, 作者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在这一句之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其又是怎么表达这一思想的呢?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言名句。例如,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 我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争”字, 还有为什么要用“啄”字。

篇14:小议如何赏析古诗词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犹如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在赏析时体会到:一是古诗词的风格各异,例如,有的是山水田园诗派,有的是边塞诗派;有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有的是多情善感的婉约派。二是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也是博采众长,诸如乐府、近体五七言绝句,杂言都被驾驭得娴熟自如。三是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诸如夸张、比喻、拟人、象征都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生活境遇变化,例如,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小楼,不堪回首,朱颜改,愁,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通过词中以问起,以答结,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悟出诗意的内涵,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理解诗意,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使李白倍受感动,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写出桃花潭的美,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情意之深,这种景真意切,率意真情,发自肺腑,令人感慨难忘,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月光亮,夜静,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看着月光,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用江中摇动的月影,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景物,情感的描写,从中学会感悟,在诗境中学会想象,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联想,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产生快乐,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覃和平.关于古代诗词叙事方法的鉴赏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下),2015(12).

篇15:古诗《悯农》赏析

悯农 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被誉为“悯农诗人”。【注释】

悯:怜悯。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盘中餐:碗里的饭食。皆:都是。【简析】

上一篇:关于24节气中立夏时节的习俗介绍下一篇:小学体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