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2024-05-19

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通用8篇)

篇1: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随着我院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投入使用,化学实验室已经成为我院实验室建设的一个亮点,它代表了韩师最高的实验室建设水平之一,凝聚了化学系、设备处、基建处等有关部门的辛勤汗水及智慧结晶,笔者希望通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未来我院其他类型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作 者:黄俊生 衷明华 林曼斌 陈艳 赖鹤] Huang Junsheng Zhong Minghua Lin Manbin Chen Yan Lai Heyun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潮州,521041 刊 名:广东化工 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6(3) 分类号:G4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   基础配套装备   通风   维护及保养  

篇2: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武警装备“四配套”建设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市武警装备“四配套”建设问题,这对于加强我市武警部队的后勤和装备建设,提高全市武警装备水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把我区近年来加强武警中队装备建设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作以简要汇报。

武警部队担负着维护~和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任。近年来,驻x武警中队视驻地为故乡,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看守看押犯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驻x武警中队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驻x武警中队建设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盛市“双拥”工作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军地共建活动,大力支持驻x武警部队建设。每年春节和“八一”节前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带领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驻x部队、武警中队走访慰问,同他们进行座谈讨论,现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动员社会力量为驻薛武警中队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驻x广大官兵的好评。特别在区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区里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武警中队建设。仅去年以来,区财政就拿出近10余万元资金,帮助武警中队加固了中队武器库,安装了指纹门,提高了武警装备水平;粉刷整修了武警值勤哨位,更换了中队门窗和平房房顶,粉刷了营房和营院,绿化美化了营区,为武警中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在重视支持武警中队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近年来随着xx城市建设的东扩南移,xx看守所及武警中队营区居城区中心越来越近,周围被部分居民楼及企业包围,加之地势低洼,发展空间小,已经不适宜看押工作的需要,看守所及武警中队的搬迁已迫在眉睫;对武警中队资金投入上同部分兄弟区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后勤装备建设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上级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下步,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区市加强武警中队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搞好武警装备配套建设,努力提高驻x武警中队装备水平。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重视支持武警中队建设。坚持把武警中队建设作为“双拥”共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听取武警工作汇报,帮助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为武警部队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积极做好看守所及武警中队营区的迁建工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有关精神和武警部队“四个发展”的要求,着手进行研究论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实施看守所、武警营区的新建和搬迁,使武警中队的后勤和装备建设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篇3: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1 建立递升式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以前, 实验课主要是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开设, 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大基础实验, 并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 各学科强调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 各门课程之间许多基本内容、基本操作重复, 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训练,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各学校纷纷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计划, 实验课时大幅减少。因此, 应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基础化学实验观, 突破学科壁垒, 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考虑知识的整体性, 并进行优化重组, 构建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这样才更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自1998年以来, 按照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 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将原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了整体优化, 即融合为一门单列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共72学时, 分2个学期完成, 单独进行考核。改革后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本操作与训练、制备分离与提纯、定量分析与仪器分析、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4个模块。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逐步建立了与理论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递升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按“基础实验 + 综合应用实验 + 设计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精选实验项目, 该结构体系重基础, 抓创新, 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过程, 学生现场操作演示并及时纠正错误, 如通过开设电子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基本操作练习、苯甲酸重结晶、柱色谱分离染料、纸色谱分离氨基酸、蒸馏及乙醇沸点的测定等,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基本操作,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合应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基础实验中的回流、蒸馏、分离、提纯、含量测定等基本实验技能贯穿于某个实验中, 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开设的新型饲料防霉剂富马酸二甲酯的制备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验, 需要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理论课中醇解、异构化和酯化等主要内容, 掌握回流、重结晶、干燥、熔点测定等实验基本技术, 才能较好地完成该实验项目。通过开设综合应用实验项目, 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加强,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训练。

设计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完成相关基础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物质的制备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开设了设计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的来源不局限于教材, 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 亦可以从生活中进行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 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具体操作步骤后分组实施, 实验完成后, 学生对结果要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 每人要写出1篇小论文。对设计创新实验这部分内容按选修方式设置,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能力、兴趣爱好和专业自主选题, 并在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实验的乐趣,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从废弃果皮中提取果胶, 2009级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专业共有60人选修了该实验项目,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到果胶是食品添加剂、药物、保健品、化妆品不可缺少的原料, 以及最近文献报道的柑橘通过碱性水解制得的改性果胶对肝癌H22和宫颈癌U14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 学生对这一实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从图书资料中查阅了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分离提纯等方面的文献,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橘皮预处理 → 传统的酸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方案二:橘皮预处理 →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方案三:橘皮预处理 → 微波辅助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对上述实验方案, 老师重点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指导, 如方案三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果胶, 重点考察固液比、pH值、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对果胶产出率的影响, 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 确定具体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实施, 实验完成后每组同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将各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确定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 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二提取工艺进行比较, 最后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每位学生提交1篇小论文。通过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建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的综合应用体系[5]。以“强化过程管理, 重视细节”为原则, 从三个方面建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1 制订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实验室主任、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保管员岗位职责;实验报告的批改制度、实验课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实验教学研究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和听课制度、课程考核办法、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制度等, 并以制度为依据, 认真抓好制度落实。

2.2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实施的“质量工程”活动中, 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以专家、同行、学生为评价主体, 以定性和定量方式相结合, 制订了实验教学质量专家和同行评价表、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专家和同行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实验课准备、课件、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安排、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答疑、实验报告的批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质量等级评价。学生主要从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准备质量、缺损的药品仪器补充情况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结果通过教研活动、单独交流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给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

2.3 以过程监控为核心, 实现成绩考核科学化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等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之前, 评定学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 实验成绩仅占20%~30%, 而且实验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依据, 缺乏科学性, 不能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新的化学实验体系建立后, 基础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单列课程, 把考核重点放在技能上, 考核重心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制订了课程考核办法。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由预习报告和提问 (10%) 、原始记录 (10%) 、实验报告 (20%) 、操作技能考核 (30%) 、期末笔试 (20%) 、组织纪律及清洁卫生 (10%) 六部分组成。其中, 操作技能考核在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设计创新实验阶段分别进行, 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基础实验操作 (40%) + 综合应用实验操作 (30%) + 设计创新实验 (30%) 。

3 建立资源共享与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承担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 是体现学校内涵的重要指标[6,7,8]。长期以来, 实验室隶属教研室之下, 各实验室分散管理, 仪器、药品重复购置, 利用率极低, 造成严重的浪费, 每年春季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同时进行, 实验室和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而实验准备人员和仪器、药品保管人员多, 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种实验运行体系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培养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为了适应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在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初步建立了资源共享、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3.1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了传统的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 成立了理化实验室并负责管理实验教学。理化实验室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等。基础化学实验室将原普通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进行了独立重组。

基础化学实验室成立以后, 以原有条件为基础, 调整资源, 优化实验室配置, 实现了实验仪器、药品、物资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 达到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享的目的, 解决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实验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 分流了部分实验准备人员和保管员到学校其他岗位。整合后的实验室, 按照功能进行重组, 设立了学生实验室、电子天平分析室、分光光度室、电位分析室、实验准备室、仪器和药品保管室等, 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为适应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对公共基础实验室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 调整建设思路, 提出“与专业相结合, 为专业服务, 优化配置”的建设原则, 集中有限的资金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 为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新的测试方法及创新实验提供必要的保证, 也给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3.2 建立创新活动研究平台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化学专业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构建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使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动物药学、化学与畜产品加工、化学与动物营养、化学与水产等有机结合, 设立了学生创新活动研究室, 研究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为基础化学、水环境化学、微生物学、动物营养、药学等专业的老师, 采取跨学科自愿组合。对学习成绩优秀、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经申请和指导教师同意, 理化实验室和部门审核批准后可进入创新活动研究室。

3.3 建立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

为了方便学生课内课外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教学视频、课件、教案等放到实验室网页上, 学生可以随时到网上观看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以及进行网上预习、在线答疑、开放实验和仪器预约、指导教师的选择、预约等。

为了加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管理效益, 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将师资队伍情况、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药品、实验室分布、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项目、实验成绩、指导教师安排、教研活动记录等输入计算机分类存档,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为实验室发展规划的制订、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靠快速的信息。

4 改革成效及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管理体系, 以及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养殖类专业的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 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教师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校级教学成果3次, 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项。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010年6月份, 西南大学启动实施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由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在畜牧、兽医、水产等养殖类专业中应用广泛, 因此如何打破学科、系部之间的界限, 以实验功能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 将基础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水环境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等实验课程有机整合, 构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摘要:根据养殖类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过程中, 笔者从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管理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二次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养殖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元彦.农业院校的化学教育和多层次课程体系的设想[J].大学化学, 1999, 14 (1) :23-24.

[2]钟国清.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1) :104-107.

[3]叶非.农业院校实验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3) :61-62.

[4]张文博, 刘长忠, 高林.改性柑橘果胶的制备、表征及抗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5) :964-969.

[5]谭孝翠, 张利, 何林芯.完善实验教学监控,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7 (6) :104-106.

[6]徐国想, 许兴友, 张所信.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610-613.

[7]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5) :152-156.

篇4: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探讨

摘 要:由于在化学实验室内主要开展容量分析、仪器分析等各类检测工作,使用剧毒危险品、易燃易爆品等各类化学试剂,同时,还需使用高精密电子天平、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各类精密设备,对实验环境及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室至关重要,对于实验室的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至关重要。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实验室布局

化学实验室在各行各业的质量监控工作中必不可少,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化工产品的监管有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作物、畜产品的质量监管有农产品检测中心、畜产品检测中心等等众多的检测实验室,每一个检测中心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室。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在不断地提升,从最早的颜色观察,到分子光谱判定、原子光谱判定,到现在质谱判定等等,检测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譜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等高紧密设备不断投入使用,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要求也逐渐提升。加强和规范化学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实验室的技术能力,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近几年参与设计与建设实验室的情况,提出对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化学实验室的选址

化学实验室选址应满足相关检测工作及化学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避开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和其它污染源,远离交通主干道。与易燃、易爆品生产及储存区之间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并具备相应的安全消防保障条件及措施。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液、废物进行合理的处理,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化学实验室不宜建在住宅区内,建在住宅区内的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2 化学实验室的总体布局

化学实验室应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立办公区、实验区两个区域,由办公区进入实验区,需设立门禁系统,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

办公区域设立员工办公室、洽谈室、接待室(样品接收与登记)、样品流转室、资料室、档案室、会议室、更衣室、库房等。同时可根据本单位人员分工情况,员工办公室可细分为管理、财务、后勤、业务、行政、技术人员办公室等。

实验区域需设立样品储存室、天平室、消化室、高温室、洗涤室、气瓶室、无机试剂储存室、有机试剂储存室、酸储存室、剧毒药品储存室、库房、标准溶液配制/标定室、化学分析室(有机)、化学分析室(无机)、小型仪器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原子荧光分析室、离子色谱分析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室(ICP)、气质联用分析室、液质联用分析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分析室(ICP-MS)、实验用水制备室等。实验区域内各实验室应相对独立,有效隔离,充分考虑实验室间的相互影响。

如实验区域总体面积受限,在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相互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可进行部分实验室的合并。

①消化室与高温室合并为高温消化室。

②无机试剂储存室、有机试剂储存室、酸储存室、剧毒药品储存室合并为试剂储存室,但在室内需进行明确的区域划分,通风、防爆设施完善,符合安全要求。

③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离子色谱分析室合并为色谱分析室。

④原子吸收分析室、原子荧光分析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室(ICP)合并为元素分析室。

3 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的建筑应满足防火、防震、防电磁干扰、防噪音、防潮、防腐蚀、防尘、防有害气体侵入的要求。

①实验室建筑材料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筑结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②实验室墙体应满足牢固、保温、防火及表面光滑平整的要求;地面材料应满足耐腐蚀、耐磨损、易冲洗及防滑的要求;涉及酸、碱及有机溶剂的实验室,水槽、排水管道应耐酸、碱及有机溶剂腐蚀;外窗不宜采用有色玻璃。

③实验室走道地面有高差且不足二级踏步时,不得设置台阶,应设置坡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8。

④实验室门应向外开或双向开启,面积较大实验室应设多个出口,以利于发生意外时人员的撤离。

⑤强电、弱电、排风、地线、新风、温控、气路管线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设置需充分考虑相关检测设备的需求。

4 化学实验室主要功能室建设要求

4.1 天平室

①天平室宜布置在建筑物底层,并设独立基座,或设置防震型天平台;设在楼层上的天平台基座,应设在靠墙及梁柱等刚度大的区域。

②天平室易分成前后两室,前室面积应不小于6m2,天平后室面积不宜小于10m2,天平后室与前室之间应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并宜采用玻璃推拉门,前室门与后室门须错位分布;外窗应为双层密闭窗并设置窗帘。

③天平台必须防震。天平台沿墙布置时,应与墙脱开,台面宜采用平整、光洁、有足够刚度的台板,不得采用木制工作台。

④天平室内不得设置洗涤台,不应有任何管道穿过室内。

⑤天平室应设置环境条件控制设施,天平台应避开空调风口。

⑥天平室应设置除静电设备。

⑦实验室设在临街的建筑物上时,天平室需设立在远离街道一侧。

4.2 大型仪器分析室

①大型仪器分析室应远离振动源,并应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

②仪器台与后墙面之间应预留1200mm至1500mm的设备维修通道,最低不得小于400mm,侧面预留不小于400mm的通道。

③大型仪器分析室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局部排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尾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

④大型仪器应避免阳光直射,设置于建筑物北侧房间为宜。

⑤大型仪器分析室应预留充足的电量供应,建议直接引入三相电路,设置充足的空气开关,保证每台设备均能单独连接在空气开关上。

⑥大型仪器分析室内需设置独立于主体建筑供电系统的单独地线,保证石墨炉原子吸收、色谱-质谱联用仪、ICP等特殊设备对地线要求。

⑦对供电不稳定或特殊设备需设置足够的不间断电源供应,满足突然断电后设备的正常关机所需的电力供应。

⑧实验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人机分离的设计,操作人员与设备进行有效隔离,避免噪声、环境温度、废气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4.3 化学分析室

①化學分析室宜设在建筑物南侧,以保证室内光线充足。

②有机、无机化学分析室应有效隔离,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提取溶剂与其他检测项目相同时,需单独设立化学分析室进行专项测定或处理。

③实验室长X宽大于5m×5m时,在实验室两侧及中央位置预留给排水系统,在无遮挡位置预留地漏。实验室长X宽小于5m×5m时,在实验室两侧预留给排水系统,在中央位置预留地漏。

④墙、地板、实验台、试剂柜等要绝缘、耐热、耐酸碱和耐有机溶剂腐蚀。

⑤实验室长度X宽度大于5m×5m时,宜设置中央实验台,垂直于实验室外窗布置,实验台靠近内墙(或中央门)端与墙面(或中央门)净距不应小于1.50m。实验室两侧或一侧设置通风柜,数量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宜。

⑥实验室长度X宽度小于5m×5m时,宜设置边实验台,实验室一侧设置通风柜,数量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宜。

⑦中央实验台宽度应满足1500mm,高度不低于800mm,中央放置试剂架,在试剂架底部或实验台面安置五孔电源插座,供电电流满足10A要求,并预留可控气路接口。中央实验台靠门一端设置水盆,根据实验需要,安装长把开关实验室专用水龙头。在实验台上方,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布设万向排风系统。

⑧边实验台宽度应满足750mm,高度不低于800mm,靠墙侧放置试剂架,在试剂架底部或实验台面安置五孔电源插座,供电电流满足10A~16A要求,并预留可控气路接口。根据实验室具体布局,在边实验台一端设置水盆,根据实验需要,安装长把开关实验室专用水龙头。在实验台上方,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布设万向排风系统。

⑨通风柜宽度应满足750mm,高度不低于800mm,长度根据工作需要定制,面风速不低于0.5m/s。通风柜正面需安置空气开关,五孔电源插座,供电电流满足10~16A要求。通风柜内设置给排水系统,根据实验需要,安装长把开关实验室专用水龙头。

⑩实验室内预留不低于2个冰箱位,以存放需冷藏的在用试剂与需冷藏保存的样品,必须严格分类存放,试剂、样品、空白等严禁混放。

11化学分析室内原则上不允许放置整瓶的药品和试剂,如确需放置,实验室内必须设置带有通风设备的药品柜,药品和试剂需按要求分类存放,并定时排风到实验室外。

5 结束语

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术发展越成熟,检测设备发展先进,对化学实验室的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还不单是房屋结构、功能间布局的简单问题,其还涉及实验用水、用电、用气、冷风、供暖、新风补偿、排风系统、实验室通讯等等众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实验室的效能。建设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化学实验室,对加速化学实验室的发展、推动化学实验科学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哲.化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1,1(17).

[2]霍艳飞.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3]张桂玲.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4).

作者简介:

篇5: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基础化学》是药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2]。

1合理建设开放实验室,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

1.1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行开放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的合理建设是先决条件和重要的保障。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实验教学,丰富的硬件资源是物质基础,是开放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配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必须重新定位、调整和优化。我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目前已基本能满足基础性实验教学要求,但也有很多仪器设备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跟不上当今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学校自身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对实验室结构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进行仪器的更新和添置。为了更好地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开放实验室能真正发挥实效,学校可以开拓校企合作, 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建设新型的开放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节约建设成本,又可以使开放实验教学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校企共建、校企联合是建设开放实验室一个非常重要、高效的新途径。

1.2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

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为了保证开放实验室的安全和有序、有效运转,保证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证开放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开放实验室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其中包括 《开放实验预约制度》、 《开放实验室准入制度》、 《开放实验室安全守则》、《开放实验室仪器使用和维护责任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教师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明确实验室开放的原则、开放的意义、开放的条件、开放的组织实施和相应的管理与奖惩等,用健全的制度和政策来规范学生和指导教师安全有序地进行开放实验教学行为,确保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转更加规范和科学。

1.3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实验项目建设

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内容即实验项目建设是核心和关键。开放实验项目应该把握创新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四个原则。项目选题要内容应新颖,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项目选题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与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岗位职业技能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选题要应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包括实验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实验过程的探索性等,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选题应充分考虑药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项目方案条理清晰、设计合理、方法可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和经费能满足项目顺利实施的要求[3]。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化学》课程实验开放为平台,我们尝试建立 “超市化”的开放实验项目。所谓 “超市化”的开放实验项目是指建设 “菜单式”实验项目库,设立实验项目 “超市”。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由若干 “小而精”的实验项目构成,每个项目学时一般在3至5学时,最多不超过15学时,不同学时的项目设置不同的学分指数,供学生在项目 “超市”中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分为创新开放项目和普通开放项目两大类。(1) 创新开放性实验项目可以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横向或纵向转化提炼出的部分实验项目,企事业单位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委托的实验项目,以及其他创新实验项目。(2) 普通开放实验项目主要来自于实验教材里的基础操作实验项目, 普通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具有一定难度创造性实验项目、以及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性培训项目。实验项目 “超市”课随时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更新和调整[4]。

开放实验项目定期向学校师生和校企合作单位行业专家进行征集,开放实验项目必须通过专家组论证才能立项。专家组由企业专家、学校专业高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教研室专业骨干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等组成,学院组织本专业专家组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审查项目申报书的内容,并确定是否立项,所有通过评审的项目,经公示后报相关的教务教学管理部门批准并发文公布。

1.4开放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开放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教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开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开放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开放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要对学生的开放实验活动进行监管,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仪器的使用、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精密仪器的使用作出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还需要要具备一定的仪器维护、维修和保养技能,以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成立以化学实验实训中心主任为组长,以骨干教师和实验员为成员的开放实验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功能性开放实验室的要求设立若干个管理团队,采用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并用,教师实验员与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渠道和合理的聘任制度,提高开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5]。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设和激励措施保障开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1.5信息化的开放实验教学系统的建设

随着当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信息化的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可以提高开放实验教学的效率,使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开放实验室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主要是网络和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以实现开放实验项目申报、管理、指导、审批、预约、数据链接与传送、资料查阅、日志的网络化[6]。还可以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设置实验操录像,模拟实验和仪器的规范操作视频,既方便了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又有利于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预习,同时也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成本,减少实验材料的浪费以及废液污染排放,更加绿色环保。 信息化的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必须注意其系统的通用性、便利性和实用性[7,8],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授权,做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2开放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项目资源有限,内容相对固定、僵化,不能真正满足学生进行开放实验的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活动中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硬件资源有限,开放时间有限,仪器使用不便,教师指导缺乏等,都会限制开放实验教学。

2.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合理

由于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合理,管理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导致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实验室不能高效、合理利用,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权责不清,实验材料浪费比较严重。

2.3指导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对开放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对开放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不够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各项激励措施的缺乏,导致教师业务素质不高,进行开放实验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真正保证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效。

2.4开放实验教学和学生需求不匹配

很多学校很多科目也有尝试过进行开放实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开放实验教学和学生需求不相匹配。 有的学生需要巩固、加强日常教学中不足的环节,有的学生需要选择具有探索性、创新型的项目,但通常开放实验教学所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保证。

3结语

开放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药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保证开放实验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开放实验室建设是重要保障。 开放实验室的合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需要广大的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实行开放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岗位意识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的需要。实行开放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合理建设是先决条件和重要的保障。本文从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实验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的教学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开放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讨。开放实验教学能给学生更大的思考与选择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开放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汪新,吴新民,王瑞侠,等.对化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12-18.

[2]谢晓梅.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73(3):89-90.

[3]谢惠波,杨艳,陈丽,等.论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78-181.

[4]罗勇,王艳瑾.创新实验项目开放形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1-23.

[5]倪春林,董先明,杨乐敏.农业院校化学类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2):130-133.

[6]郑春龙,邵红艳,钟振余,等.创新型开放实验室项目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6-21.

[7]陈敏,罗志刚,卢其明,等.农业院校公共基础化学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6):231-232.

篇6: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关键词: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示范辐射

一、多层次的本科学生创新培养体系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吉林大学作为首批入选的学校进行了试点改革。化学学院作为培养方向之一,制订了完整独立的培养方案。至此,化学学院原有的理科基地班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唐敖庆班,以及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共同构成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多层次的本科学生创新培养体系,相关培养方案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基础性、交叉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整个实验教学团队当前乃至未来的工作重点。

199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正式成立了吉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历经2000年的合校,2003年化学实验室的整合,以及近年来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正式成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总面积1.14万平方米,负责全校63个专业共1.1万学生的化学实验,年教学工作量55万人学时数。多年来,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程建设、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积极拓展工作思路,使教学与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观。中心通过提高实验开出率、增加实验项目、丰富实验类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

2009年,中心的“创新型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立新型实验课成绩考核机制,鼓励科研精英参与指导本科实验和科技实践活动等,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2010年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吉林大学化学学科优势,教学团队吸引了科研精英承担学生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2011年开始实施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构建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模式”。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建设,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建立了适合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此外,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2009年中心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2011年实施“化学拔尖学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整合”项目,4年间完成了在原有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模式下,对拔尖学生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2013年中心又有多个项目获批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今后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实验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建立模块化、分层次、各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在实验项目设置、内容安排上,仍需不断完善以达到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实验教学中心已建立“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按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两个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实验项目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三个层次设计。

2.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中心根据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企业难题设计创新实验项目,依托理论课程设计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此外,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方面实行高于学校实验教学大纲的标准,综合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的比例更高、调整速度更快。例如,吉林大学要求从2013年开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比例应达到30%,化学为30%~35%;新增和改造实验项目不少于5%/两年,化学为15%~20%/两年。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加系列合成实验和设计实验,设计更多贴近生活、联系生产实际的实验项目,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2013年中心新开设的部分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如下:

无机实验开设了“废旧锌锰干电池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微球的制备与光催化分解性能实验”两个实验。两个实验以社会所关注的污染物治理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与技能,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利用,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多个无机化学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综合练习各个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掌握相关无机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步骤。分析实验开设了“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和数据处理”实验。实验内容贴近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更多的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知识和分析方法。有机实验课程开设了“外消旋α-苯乙胺的制备与拆分”实验。该实验有助于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更多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和分析方法。综合实验中,开设了“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及其胶体晶体的组装”实验。实验内容贴近纳米材料制备与构筑的热点问题,涉及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多个高分子化学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和表征方法。在物理化学综合实验方面,以当前能源领域的电容器、锂离子电池为出发点,构建系列电极材料的制备、电容器组装、充放电性质测试等实验内容。

此外,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少而精的实验解决部分实验压缩课时带来的影响,并且利用实验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努力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式和探究式发展。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逐步开展与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院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验新内容设计以“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化学学院普通班—全校其他专业学生”的模式渐进推广。通过全方位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具体实验步骤、优化方法、操作仪器、处理数据并撰写报告,教师仅负责原理介绍、技术答疑、方案审核和操作监督。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日后的科研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材建设

目前中心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其中《基础化学实验》(上、中、下)于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现已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中心正组织精干的教材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将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编入新教材,计划于2014年出版。同时,“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和设计化学实验》的修订工作与《基础化学实验》修订工作正同时进行。《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和设计化学实验》和《新大学化学实验》自出版以来,发行总数近6万余册,为国内许多院校采用。教材应用范围广,教材建设影响大。中心将借助“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契机,进一步丰富、锤炼实验内容。

三、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实验教学改革

中心在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开放、社会化服务以及会议、培训与经验交流等方面不断强化,取得了系列成果,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1.网络资源建设

中心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研究始于2011年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网络环境下仪器分析实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研究”。首先以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和学生网上选课系统为基础,利用丰富的网上辅导资源、完善的选课系统,探索学生心理特征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和过程。现已经逐步推广到其他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其方法是通过网络预习—示范观摩—具体操作。“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已经成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在2014年继续建设。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资源系统做到内容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初步的预习,进而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实验原理的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2.实验室开放制度

为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部分实验室对外开放。以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例如:以化学基地为依托,一方面教师提出实验项目,另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实验项目,经审批通过后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独立实验工作。此外,学院也鼓励学生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各科研课题组的实验资源,完成实验项目。通过各种实践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目前,中心不断加大实验室校内外开放力度,向非化学类学生开放。同时将实验室向高中学生开放,普及化学知识,并且积极参与中国化学会组织的活动。

总之,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基本操作技能的练习开始,让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再通过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让学生逐步参与科学研究,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依据前导课程与后续实验先后衔接的逻辑关系,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横向关系和纵向次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巩固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规模和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服务。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宋志光副教授、魏士刚高级工程师为本文的撰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向他们致谢]

篇7: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1 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装备之在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形成了电站设备、非机制、汽车轴承、量具、仪器、仪表等门类比较齐全, 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近几年来,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虽然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 具有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 但是在参与市场竞争中, 配套协作能力较弱, 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制约了装备业的发展。为了加快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的建设, 对其进行评价, 可以科学地判断装备工业配套协作建设, 情况,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对策推进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进程。因此要求构建的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要力求科学准确, 反映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的特点和规律:

①系统、全面、多角度反映装备工业配套协作能力, 既要反映各协作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配套产业集群协作力、装备工业的知识创新与流动能力, 又要考虑产业政策的支撑力。

②指标要能够或较容易获取, 即能通过统计资料查询或实际调查获得, 能进行有效的测量,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便于比较客观、准确地判断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信度。

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二级指标、十八个三级指标构成, 具体表1所示:

2 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评价

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 根据图1中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判。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 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和模糊关系矩阵。

(1) 经有关专家对指标的评定, 构造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 (见表1—5) 。

(2) 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见表1~5) 。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CR1=0.066, CR2=0.036, CR3=0, CR4=0.034, CR5=0.093。由结果可知, 各项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 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4)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①确定评估的指标集为A={B1, B2, B3, B4}, 分别表示各协作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配套产业集群协作力、装备工业的知识创新与流动能力、产业政策支撑力这四个方面。确定评估指标子集为Bi={Bij} (i=1, 2, 3, 4, j=1, 2, 3, 4, 5, 6) 。

②确定评语等级及其对应标准, 确定评语集为V={V1, V2, V3, V4, V5}={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③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表4—9的计算结果可知, 各评估指标的权向量为:二级指标:WA={0.4, 0.35, 0.09, 0.16};

三级指标:WB1={0.09, 0.10, 0.29, 0.24, 0.17, 0.11}

WB2={0.43, 0.14, 0.43}

WB3={0.41, 0.42, 0.17}

WB4={0.14, 0.25, 0.09, 0.17, 0.23, 0.12}

④对单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聘请10位专家对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进行评估, 根据专家们对装备工业协作配套的了解, 由每个专家单独对指标层的每个指标进行等级打分。由于指标的模糊性, 可以综合每个专家对该指标的打分次数, 得出该指标属于某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从而建立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计算结果如下:

undefined

⑤进行单因素评价Bi=WBi*RBi (i=1, 2, 3, 4) 。

undefined

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B=A·R=WA?R= (0.12, 0.29, 0.34, 0.1654, 0.0788) 。

(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评价结果最大隶属度为0.34。因此, 由评价结果可知, 我国目前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总体情况属于一般水平。

3 推进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进程的对策

装备工业作为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 其配套协作体系的建立、运行状况, 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评价结果看, 我国目前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处在中等水平, 需要加快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 提升装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建立政策驱动机制。推进企业间的协作配套, 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尊重企业自主决策。同时, 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调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积极性。一是加大贷款担保贴息支持总量和贷款贴息总量, 满足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运行对资金的需求。二是对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增量部分给予奖励, 建立重点协作配套产业链发展资金。

(2) 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配套企业作为供应链的参与者, 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组织上、资源上进行整合, 把各个孤立的企业优势集成, 使分散的、独立的企业变成系统的供应链, 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最优的利用, 行程1+1>2的局面。供应链中, 发展配套业需要进行两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是配套企业内部的整合, 另一方面是外部的整合, 以提升配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学研政金介的合作研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 特别是自主创新, 将配套协作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因此, 支持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新建或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 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为核心,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投入为主, 科技与金融联手推进成果转化。通过产学研政金介的互动, 使配套协作体系中的企业具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摘要:分析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现状, 构建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评价的方法,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 提出推进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装备工业,协作配套体系,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任英华, 周光洪.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潜力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7 (23) :86-88.

[2]贺俊.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过程中装备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3) :1-11.

[3]龙泉.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7 (2) :45-48.

[4]黄晶.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篇8:化学实验室基础配套装备的建设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2006年投入运行的异地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校学生人数5000多人,校园规划800多亩。基础房屋设施建设由张家港市政府规划并投入,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验教学所需设备投入也由科大自行运作和管理。

张家港校区从2006年至今已投入3000万实验仪器和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优,不断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与经济效益。在投入期间,每批设备的采购招标,签订合同及到货就位安装调试工作,无不与设备配套设施建设相关联。诸如房间规划、家具实验台桌、进出口卷帘门,设备基座制作、水管铺设、足够功率的电缆架设,氧气、乙烯、氮气等钢瓶提供等等,这些都要逐一落实,按时到位,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使实验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其中存在各种问题、有许多困难,都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逐一解决,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1 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计划论证和请购时,对配套设施考虑甚少,缺乏整体投资观念。

1.2 基础设施投入跟不上设备更新。

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有些检测和数据分析需要计算机,使测量和实验的精确性更高,误差率更小,有些还需要网络接口和平台。如先期购置的电脑桌不配套,现在实验室要求与企业一样的模拟装置,使得一些家具设备过时太快。

1.3 基础设施配套容量计算不精确。

房间的大小、电力所需容量、水的需求量与购置设备的要求有偏差。如先期投入的冷却水池因循环问题难以解决而废弃,重新配备水箱,造成重复投资。

1.4 设备配套设施中对污染物的处理不够重视,考虑不周到,监督也不细。

如有毒气体的收集,污水的处理。

1.5 设备配套设施建设中安全因素考虑不够。

如原有的实验室有两扇门,是出于安全考虑的,但设备安装时尺寸和空间问题,堵住或封闭了一扇门,造成安全隐患。

1.6 配套设施中的特种设备的使用规范和验证审检工作还未到位。

特种设备要通过年检取得使用合格证,设备使用人员要取得设备操作证才能上岗,而这些工作往往滞后。有些人员无视规范自行操作,产生不应该有的安全问题。

2 加强仪器设备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实验室条件保障管理

2.1 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要加强领导,建立具体实施流程和审批权限。

管理部门和具体使用单位要积极沟通,加强协助。使用单位要将具体要求及硬性指标,方案实施细则,提交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根据要求,按照学校改扩建管理办法,按规定流程,提请审批,决定有资格的施工单位进行实施,并做好相关施工工作量概决算管理,达到一定资金额度的(校规定5万以上),还要通过招投标办公室组织招投标工作来确定施工单位。

2.2 设备投资前对投资资金较大的批量设备或是大型设备在组织专家论证时要对其相关配套设施一并测算和论证。

既要对设备本身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进行比对,又要有相关配套设施的概预算,并积极组织调研,参考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施情况。特别是电力容量大,有污染的设备更要谨慎,这些工作是做好后期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

2.3 加强设备配套设施建设中的监督管理和安全防范。

具体实施时,要分解各相关内容,逐一安排,保持衔接,管理到位。不能任由施工单位操纵。对水电气、配套基础、空调、净化设备、污染处理设备等都要安排进度,加强管理,现场监督。有人认为设备配套设施相对砌房间和大型基础设施而言,工作量小而琐碎,不重视,这很容易造成建设施工质量下降,在设备使用时产生很多问题。作为设备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监督,建筑施工要按建筑工程质量,电力施工要按电力安装规范,严格要求,防微杜渐。

配套设施建设时要重视安全规范工作。对设备配套设施本身安全防护要按照操作规范,管理到位。如电的安全防护网、地线安全接地,水池的入口及地面盖板、气的阀门锡扣等。

2.4 完善设备配套施工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资料管理

2.4.1 制度建设是思想意识薄弱的环节,很多配套设施管理人员往往认为验收合格就结束了

其实不然,硬件配套结束,软件工作也要跟上。制度和规章,流程和程序都要落实到纸、到墙、到人。与设备建设的同时对水电气的安全意识规定和操作规程,必须抓紧出台,对配套建设的规范和流程也要配套出台。

2.4.2 配套设施的资料管理也非常重要

管理规划,建设线路,概预算和工程造价,合同要求,会签记录,工程竣工图,决算和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等等资料都要归档管理,为后期工作处理问题提供有力保障。现在校园管线很多,水、电、气、太阳能、网络、电话、广播、电视等各种线路,相杂铺设,若资料管理不全,会影响后续的改造、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有专人管理资料,整理归类,建立档案。

2.4.3 完善配套设施中的特种设备,年检制度和培训工作

作为特种设备要有专门发放年检的设备合格证,作为操作人员要有设备使用操作证,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例行年检,只有这样才能将配套设施设备的运营工作做得规范。

3 结语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积极配合张家港市政府的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对相关的校园建设资料的存档工作抓得紧,抓得早,资料较完备。根据张家港校区实验室规划的年度购置计划,在设备投入时,根据存档资料充分了解和论证,保证水、电、气和相关设备设施配套到位,实验室条件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目前已提前完成2008-2010年度实验室建设计划,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为下一个三年实验室建设规划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的良好的示范标本,为以后设备配套设施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校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设备配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细化了设备配套设施的诸多措施,以保障实验室教学正常运行。

关键词:精细,配套,强化,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厚均.王佳.加强高校管线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8-12.

[2]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3]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猴子和桃子看图作文下一篇:精彩的军训展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