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2024-06-29

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精选9篇)

篇1: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 2011-02-25 19:26 中国的人命陶行知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劳耳说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花十来个铜板坐上人力车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换了一部车儿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个奶妈。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妈的孩子瘦且死。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煤矿里是五个人当中要残废一个。日本人来了一杀是几百。大水一冲是几万。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装满二十多个南京城。说得正确些是每年死的人数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每个字出世是有三个人进棺材。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却不可作片面的观察。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这伟大的慈爱与冷酷的无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这矛盾的社会有什么解释他是我养的我便爱他如同爱我或者爱他甚于爱我自己。若不是我养的虽死他几千万与我何干这个态度解释了这奇怪的矛盾。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风铃林清玄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钢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由于那用来感知风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稀微的风它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的存在。热爱生命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篇2: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不知这能否算作爱情的规律。但在读过周东屏与徐海东的爱情故事后,我固执其是了。

他们的爱情发生于长征途中。那时,周东屏叫周少兰,19出生于安徽六安县贫苦木匠家庭,7岁失去母亲,10岁当童养媳,13岁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32年,周少兰随中共皖西省委转移到鄂东。是年秋,新的红25军成立,周少兰入伍了。先在兵工厂工作,后来到25军军医院当护士。当时医院的条件,设施之简陋超出想象,支撑她坚持下去的理由,大概能从她的歌声里找到:“……参加红军闹革命,咱妇女翻了身……做一个女英雄多光荣……”

有时间,人宁愿为尊严活着,而不仅仅是为温饱。

正当她在革命队伍里找到自我,成长进步时,25军要长征了。出于行军安全与便捷的考虑,部队决定遣散7名红军,并发给她们每人八个银元。迷茫与绝望,让她们感到了真正的自伤心。于是,站在路旁,抱头痛哭。这时,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问:“你们为什么哭鼻子?”是副军长徐海东。周少兰壮着胆子,请求徐海东留下她们。

被打动了的徐海东,做出了让她们继续跟着部队走的决定。他绝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将对他产生多么重要的结果。

1934年年底,部队进入陕南后,与敌进行了一次恶战。徐海东在战斗中负伤。这是他第九次负重伤,前八次他都奇迹般的从死神手里溜走。但这次,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打进,从后颈飞出,穿过了徐海东的头,却避开了要害部位。也就是说,这颗子弹虽不即刻致命,但结果不容乐观。无设备无药品的医生除了用盐水洗伤口,用绷带包扎之外,没有办法。血汩汩地流着,不省人事的徐海东蚕食着战友们的希望。

周少兰被派来护理徐海东。她用心地换绷带,擦拭伤口,用嘴吸出卡在他嗓子里的痰……一天过去、二天过去,周少兰日以继夜、不敢合眼。就在人们的希望既将殆尽的第五天,徐海东睁开了眼睛。他调整着模糊的目光,就像对焦镜头,在逐渐清晰的视野里,出现的是周少兰的眼睛和面容。他觉得在哪里见过她,但一时又想不起。他轻声问道:“现在几点钟了?部队该出发了吧?”

周少兰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流了下来,她说“首长可醒过来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一句话也没说,把人都急死了!”

徐海东的头肿的像米斗,却笑着说“我可没着急,倒是睡了个好觉。”

当爱情需要条件时,是一个无底洞。当爱情不需要条件时,简单得只是从昏迷中回归人间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和她的眼泪。就像现在,徐海东爱上了周少兰。

在许多人眼里,徐海东是个“天真可爱的小伙子”,圆脸上总挂着笑容。“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也就是这个人,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将他与彭德怀一样的价——十万银洋。《西行漫记》里,斯诺言及此事时,外号“徐老虎”的他“脸涨得通红”。这些,大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概貌罢,这样的人对爱情多半会采取直抒情怀的方式。

几个月后,当周少兰听到军长的表白后,意外了。徐海东于是追问:“你是不是嫌我比你大?”

周少兰急了。她从来没嫌过军长,她嫌的是自已——出身卑微、没文化、身无所长……

周少兰的担心让徐海东释怀了。他的出身比周少兰好不了一丁点。徐海东告诉她,从前,他是个不名一文的窑工。

到了陕北,他们结婚了。在他的要求下,周少兰改名为周东屏,意为“徐海东的屏障”。一个驰骋沙场、叱咤风云、出生入死的大将,要求娇小柔弱的妻子做自已的屏障!多么意味深长,又多么情深意长。一次,徐海东将周东屏裹在大衣里,一起走进大门,卫兵瞠目结舌地看着——军长怎么迈着四条腿走路呢?而他俩却为自已的戏法笑个不停。

抗战爆发后,从大后方来了许多女学生。一次,有位同志向徐海东半开玩笑地说:“要改组吗?我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徐海东青筋毕露,怒不可遏:“混帐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是生来的夫妻!”

既是诺言,东屏就忠实地做着“徐东海的屏障”。徐东海也始终偎着他的屏障。他能从她一个眼神里读到安慰,能从她毫不特别、甚至毫无疗效的草药里喝出生的希望……直到1970年,先她而去……

篇3: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我认为,“春风桃李花开”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应该是写白日之风景,不会是夜晚的意象。“秋雨梧桐”在诗词领域也大多是表示黄昏、夜晚的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晏殊《踏莎行》中“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及欧阳修的诗词中都有这样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着重表达了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所以,“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应改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二、质疑教材第3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应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乾坤”是“天地”之意,《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的赏析为:“日月星辰日夜漂浮于湖水之中。”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意译为“整个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那么“日夜”就是指“日日夜夜”。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日月”之说就没有了日日夜夜的意思了。而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594页的原诗中也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外,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与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54—56页的“语言品味”、“关于练习”和“有关资料”中有三次以上引用原诗的时候都采用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说法,这与教材是相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三、质疑教材第37页“推荐作品”板块之《旅夜书怀》中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应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页的赏析为:“‘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列星下垂,远处星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像从天空垂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写出了在空旷原野上,星星垂挂在远天,衬托出平野的辽阔,是作者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用“随”就没有这样的意境。

而且与下句“月涌大江流”联系,“垂”与“涌”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也写出了杜甫是停舟细看景,是静止的;这与大家熟悉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同,两句诗虽然可比功力,但李白是行舟流览,所以用“随”。一字之差,意境大异,二者不可混淆。

四、质疑教材第41页“赏析示例”板块之《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和《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应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且“复”是“再”的意思,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部分《中国文学史》和网络上也有“不愿”之说。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三者都讲得通。但是教材中采用的“用”之说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说法,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采用更加传统经典的说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基本的古代文化素养。

五、质疑教材第7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项羽之死》的注释(15)【骑(jì)】

教材中【骑(jì)】注释为:“单人乘一匹马。”我认为此解有待商榷。从句读停顿上来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应该这样停顿:“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那么“马骑”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备有鞍辔的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195页“骑”的注释(3)的第三条)。

六、质疑教材第92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祭十二郎文》的注释(10)【惟其所愿】

教材中【惟其所愿】注释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思或去或留。”此句注释与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的译文相左,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二者都讲得通,徐北文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齐鲁出版社)的第473页采取前者,张国风注释的《古文观止》(金盾出版社)第298页采取后者。我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适,“葬汝于先人之兆”应该是韩愈的最终心愿。无论采取哪一种解释,从严谨的角度考虑,教材都应附带另外一种解释。

七、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注释(2)【蜩(tiǎo)蝮蛇蚹(fù)】

其中的“蜩”声调注错,应为“tiáo”(《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54页)。

八、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注释(10)【兔起鹘落】

教材中【兔起鹘落】注释为:“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我认为此解有牵强和曲解之处。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长春出版社)第370页对“兔起鹘落”的解释为:“‘鹘’,隼类猛禽。兔子刚一跳起,鹘就急速扑去。形容动作迅猛准确。后用以形容才思敏捷,下笔神速,气势充沛。”此处形容绘画才思敏捷,自然应取词典之意,强调的是鹘的动作迅猛,而非兔。关于此处,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9页则完全弄反了成语的意思:“就像兔子跳起来把鹘鸟扑落一样,稍一放松那鹘就跑掉了。”兔子扑鹘,岂不怪哉?

九、质疑教材第100页“推荐作品”板块之《陶庵梦忆序》的注释(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煖也】

其中的“絺”拼音注错,应为“ch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1页)。

十、质疑教材第115页“推荐作品”板块之《苦斋记》的(11)注释和注释(33)

【黄连、苦杕(dí)、亭历、苦参(shēn)、钩夭】中的“杕”声调注错,应为“d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99页)。

篇4:经典爱情散文欣赏随笔

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只是因为喜欢。喜欢疯疯癫癫,喜欢平平静静,喜欢热热闹闹,喜欢一个人,喜欢文章,喜欢写文章,喜欢纠结,喜欢……

喜欢在靠窗的位置静静的坐着,看着眼前各种的小动作,看着窗外无限风光,然后在眼睛疲倦之际,便低下头,打开音乐,戴上耳机,让歌曲随机着。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哪怕只是喜欢,也喜欢着干干净净,纯纯粹粹,不夹杂哪怕一丁点的瑕疵。墙角的灰尘堆积了,桌上的临时烟灰缸破旧了,电脑桌面的排版杂乱了,不遗余力的清理着,就算只是一瞬间的清洁,但就是一瞬间,心情也会美丽。

我总是会经常的让人请吃糖,哪怕是一丁点的借口也要开口,可为什么要吃糖,为什么要他请,并不具备理由,至于结果会不会有糖吃,别人怎么无语,也已经不是我所要去想的了,因为我的任务只是对别人说:你要请我吃糖。这么大个人,很幼稚的行为,却乐此不疲。

喜欢,在经历过太多的不顺心之后,还是会老样子,“你也就是这个你了”。就好比责任,一开始的大包大揽,然后整天的背负,得来只是诸多的漠然与悄无声息的嘲讽之后,也就想放下了,你眼中的责任只是你的责任,多么不负责的话语,终究还是放不下的,因为自己喜欢,一个人若没有责任,谈什么其它。

就好比爱情,想象中的爱情是:寻一人,直到天荒地老,是《刘三姐》中最后男女主角对唱的“哪个活到九十七,奈何桥上等三年”。却总无法找到对的感觉对的场景对的人,为什么与场景有关,古人的风花雪月看多了吧。于是也就顺其自然了,可内心仍然热情似火,只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若没有憧憬,谈什么美好未来。对于自己想象中的喜欢的东西总是那么的毫无抵抗力。

一切的喜欢是那么的出人意料。高中时代从未想过自己会上大学,大学时代从未想过自己会比别人多那么些经历,高中时代从未想过以后自己会喜欢上写东西,那是为了一篇考试作文都得纠结一晚上,而大学时代也从未想过自己写的东西会让人家认为我应该去中文系,应该投稿。曾经无力的去辩白:我不是作家,我只是以为喜欢。可在别人看来他们自己不再行的别人能的就已足以让他们惊叹,不需要再多的理由。

某一天,雨正浓,夜正稠,带上手机雨伞就出门了,一个人的浪。城市很大,街道很多,就那么漫无目的的上车下车,在桥上看风景,在夜市吃东西,在雨中淋雨戏水,回来时鞋子已如新买,但是一路是傻笑着回来的,那是一种只曾在小学时体会到的感觉再次重新体会到后的欣喜。

细细想想,一直到现在,喜欢的那么多,竟也从未问过自己为什么而喜欢,彷佛它就应该是这样的,而我也就应该是这样子去喜欢的。

篇5:配乐散文朗诵欣赏经典

谁的初见负了谁的韶华。

第二世,我听刀剑喑哑,你听犹怨琵琶。

谁的弦断负了谁的曲答。

第三世,我看大漠风沙,你看江山如画。

谁的朝野负了谁的蒹葭。

第四世,我叹浪迹天涯,你叹深宫为家。

谁的权谋负了谁的篱下。

第五世,我求隐居山峡,你求富贵荣华。

谁的金缕负了谁的桑麻。

第六世,我言不再有她,你言后宫繁华。

谁的多情负了谁的放下。

第七世,我许素手描画,你许皇图雄霸。

谁的野心负了谁的勾勒。

第八世,我说当歌纵马,你说名满华夏。

谁的相安负了谁的白发。

第九世,我道溪边浣纱。

你道母仪天下。

谁的霞帔负了谁的红蜡。

第十世,我已作为他嫁,你已不再牵挂。

十世羁绊,终是你负了我。

谁的朝野负了谁的蒹葭。

篇6:经典爱情散文欣赏随笔

我藏在最深的红尘里,把心里牵念在掌心的纹路里,以静水的姿态,望这一世一尘:有没有一刹微笑,如罂粟迷迭香,侵入骨髓,让我在有你的岁月半酣半醉?有没有一场邂逅,似曼珠沙华的妖艳倾城,刹那芳华,将这画面定格,日久铭心?有没有一种温暖,如淡淡茶香,沁人心脾,浅浅绕绕在灵魂最深处,使往后的时光明媚煜煜?

我藏在最深的红尘里,还是能被你找到。光阴的巷口,很美,住着一些旧人,还有一些落花流水的旧事。有些感情,来去匆匆,却让你无处可逃,好像一切均是注定,即便明知是一场假象,仍旧义无反顾的遇见,投入,无悔的执着守望,期待着与他牵手看同样的风景,即便是擦肩,偶而在一首歌中想起,在一首诗中念起,却是含泪带笑,恍然间,你远去的背影还清晰如昨。说好了不再留恋,可依旧还是会想起你微笑的脸。安意如说: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在最深的红尘里,与你相遇。又在风轻云淡的光阴下,匆匆别离。记忆抖落了一地碎片,伸出双手,沾满了尘埃,在最后一缕思念里,去远方。也许有过去,也许只有,在回忆里才能再见你。往事如风,也许我还是我,也许你还是你,也许有一天,在乱世的红尘里,还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看开了分分合合,亦不过如此。留下的都是时间的恩泽,就该好好珍惜;错过的,就该学淡然遗忘。生命总两难,只不过是一场随缘聚散。缘起,不问聚散无常,只愿用心去珍藏。缘灭,不叹落花成殇,只愿淡淡去相忘。

我在最深的红尘里,看这一没有回程的旅途,人们行色匆匆,无可避免地错过许多的风景,走散一些人。时光错位,总是在很久以后,曾经的约定,曾经的温暖,在某一时刻,被寂寞打开,才惊觉,错过的,终是不再相遇。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最长也不过是一生,最短是一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有的时候,你为他千回百转,不畏山高水远,却终是擦肩,有的时候,萍水相逢,相视一笑,已是心意嫣然。

最深的红尘里,多少遇见,能清心不染,绿意盎然?也许,以后的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可是我只想在最好的时间里,遇见正好的人,道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然后,安静的坐在时光的花蕊,拈花不语。世界多的是住处,而你却选择让这个人住在心里,不问缘从何而起,如何相续,当下这一刻,即是欢喜。

篇7: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一、用“赏析指导”指导赏析

为了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本模块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六个欣赏角度都被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第一位置,即“赏析指导”。这些短文起了总领一个单元的作用,它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选文之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赏析指导”部分,并有意识地结合“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里的有关作品进行分析,以使“赏析指导”

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微笑,带着期待和激励走进教室,追求轻松愉快的教风,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自己选择特定的策略付诸实施,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反复实践、反复练习中得到提高。课堂上,民主的提问、讨论、争论都是实践自我监控技能的机会。

在开放式课堂中,由于较少的外部控制,学生能自由探索,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会发现偏差,自我调整,每达到一个子目标,学生自己总是会作一下自我评价,以确定子目标的价值。在反复的“控—调—控”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开放—自由式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鼓励学生不是关心如何取悦老师,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除了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所能觉察到的教师在自我监控学习方面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轻松、开放等宏观策略上做到高屋建瓴,而且在具体的学习方法等微观上也要做到洞悉入微。

三、结语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定义、问题及培养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着问题的时候,适应教学需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成为新型人才的必知识落到实处,力求体现其在鉴赏诗文中的指导作用。但不系统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该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角度是孤立的,因而,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教师应该有意打破这几个角度之间彼此隔膜的状态。如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里的《阁夜》、《虞美人》,要重视运用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知识,了解杜甫、李煜的身世及作品抒发的情感,这样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同样,我们学习散文部分的《祭十二郎文》、《六国论》、《项脊轩志》要“音声求气”,慢慢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我建议,在学习诗歌部分及散文部分时,把各部所属的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引入另外的鉴赏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二、让“赏析示例”成为示例

“赏析示例”是每个单元的第二部分,诗歌、散文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这些经典性作品的赏析是根据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的,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学生们赏析时借鉴。虽然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备素质[4]。由此可见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育实践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内容、对象,从中借鉴和吸取有效、适宜的成分,加以必要的扩展,从而使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模式更加丰富、有效、具有针对性。

注释:

(1)笔者认为所谓的“元认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亦即人的自我监控。它在智力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它的提出受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元认知是智力的一种形态,是构成智力的最重要因素。它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认为智力活动被视为包括知觉、感觉和记忆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也包括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心理活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所有认知过程的背后还存在着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过程,这就是“元认知”。参见董奇.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董奇.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周勇.国外自我监控学习理论综述[M].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86-87.

[3]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10-13.

[4]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M].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1-20.

还学生自主空间

———谈诗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江苏赣榆

摘要:唐宋是中国古代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在唐宋时期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唐诗宋词选读》涵盖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如果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可以达到尽善尽美,那么对于整个诗词版块的歌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唐诗宋词选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李白到苏轼,诗词无疑影响着必修课学习,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可以自主阅读“示例”,但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还是要尽力避免的。教师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发挥“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会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一是指导诵读。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探究·讨论”中的提示予以具体指导,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感情的配合规律。还要将诵读指导和古代诗文主旨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二是借助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社会大背景和写文章时的小背景,教师讲解任何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都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而不是去深挖文本的“微言大义”。文学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能够用互相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1],他们也就开始有了感悟。另外一方面,背景资料还指与文本相关的书目或文章。教师要选择推荐,或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向外“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鉴赏古代诗文情境,创新和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三、“自主赏析”应充分自主

单元的第三项是“自主赏析”,它围绕该单元的中心,向学生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赏析”部分的自主性:一是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扫清障碍,反复阅读。二是在赏析古代诗文时,鼓励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尊重学生在古诗文客观内涵规定性、制约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权利,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三是通过在“赏析示例”部分学习的鉴赏诗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及“相关链接”,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四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五是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目光投向课外。这里的创作,既包括模仿“赏析示例”撰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欣赏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以及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尤为重要;在分析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写鉴赏文章,又包括在鉴赏过程中尝试诗歌散文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使学生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为阅读鉴赏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化,提高兴趣,促进发展。

四、“推荐作品”当强力推荐

教科书每单元的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学生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但因为是推荐作品,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引导、学生不阅读的现象,这是违背编写者意图的,也是应该引起教师关注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推荐作品”应该向学生强力推荐,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活动,以避免使众多的“推荐作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这些“推荐作品”:一是在学习“赏析指导”时把推荐作品当做具体例子来使用,如在学习诗歌部分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时拿该单元的推荐作品《今别离》作为例子;学习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时把该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作为论据。这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能够使学生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二是在分析“自主赏析”里的作品时,把同一单元的甚至其他单元的“推荐作品”作为比较学习的对象,如同是杜甫的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里的《登岳阳楼》时,就可以把“推荐作品”里的《旅夜书怀》拿来进行比较赏析;同是序言,可以把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与“推荐作品”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一起比较探究。三是指定“推荐作品”里的作品作为撰写鉴赏文章的选文,当然教材里“推荐作品”是有限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拓展到课外,自己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这是建构新的“推荐作品”。四是对“推荐作品”里的名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杜甫的《旅夜书怀》,姜夔的《扬州慢》,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个侧重于审美鉴赏的模块,教师应充分利用“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自主赏析”“推荐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经典随笔美文欣赏精选

霜降无霜,气温却对得起这个节气。轻风微寒,薄雾袅绕,人不仅裹紧了衣衫。路还是从前的路,步伐却已经改变,往日的漫步已适应不了这个季节,快的节奏才能暖和双脚。人们看起来比昨天走得急了些,世界看起来比昨天忙碌些。

旧时的路,一地落叶,都透着有饱满的黄。这随意的一抹,却成了浓墨重彩,路多了诗情,环境有了画意,人也随着浪漫起来。

不远处,有人在专注的拍照,也有人手捧落叶,抛向空中,随即旋转着身躯,发出清脆的笑声。笑声最容易感染人,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停下脚步,欣赏着,感受接待深秋的热情。

随意一撇,就在眼前草丛的石墩上,一只小猫坐得很标准,眼睛车轱辘似的转个不停。看来它是被人们抛洒的落叶所吸引,完全不在意我的存在。可能是不适应早晨的寒冷,猫咪微微发抖,像个耍过头的孩子,再冷也不愿回家。我有些心疼,轻轻呼唤它,它瞟看我一眼,继续它的玩耍,不搭理我,看来是我多情了。

此情此景,甚是欢快无忧,让人很是舒坦,不免怀疑他们说的秋至人愁。当然,每个人经历不同,感觉也不一样,怀疑别人的感受和说法实属牵强无理。不过心态决定一切是不可否认的,怎样想,就可能出现怎样的结果,所以,快乐积极总是有好处的。

秋天属于收获,结局不径相同,有的行囊满满,有的两手空空。不管怎样,只要认真努力过,都不是辜负,没必要责备和自责,大不了从头再来。

念头一出,自己先乐了。何时变得如此淡定,全然不知,只知道,早已学会接受,适应,从而改变。也许是某一个一念之间,也许是厌倦了多愁善感,总之,删繁去简,越来越透明,人也开朗起来。

时光不以世事而停留,依然匆如故,该来的总会来,该走了也会走,由不得谁更改,谁也改变不了。但是,改变了自己,说不定,今后的路,会更好走。我一直坚信,阳光的心态,会成就美好的人生,尽管他们说我没心没肺。

没心没肺也好,我本是沧海一粟,红尘之埃,微不足道,不必太在乎。尽可能的做好自己,少给他人添麻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帮别人,就是我最好的人生。不好奇,不八卦,不在别人的世界里指手画脚,就是自己最好的礼节。其他,我没能力去考虑。

小猫还在好奇着落叶,落叶因欣赏而更加美丽。人们还在各种拍照,风景因他们而更加漂亮。我依然是那个悄悄的看客,不惊扰谁,只不过,心情因他们而更舒畅,脚步越来越轻快。

篇9:梁实秋经典散文欣赏

寂寞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 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上一篇:三只小山鸡作文下一篇:vb模拟试卷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