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2024-08-23

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

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篇2: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出示了阅读提示: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概括一下学生的回答,就是一下三个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知道了什么?

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在理解“第一次为什么挖不到木匣”时,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她的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篇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4: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篇5: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篇6: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⒈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⒊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⒋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⒉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齐读

⒉释题:

科利亚:是原苏联战争年代的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木匣:木盒。

⒊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过课文以后便可以解决。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标出生词。

⒉检查初读情况

⑴检查字词

⑵指名读课文

⒊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或“主要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

三、理清脉络

⒈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⒉按上面的顺序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一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注: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的启发。

四、指导写字

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一段

⒈指名读第一段

⒉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战争刚开始的时候。)

师:介绍“卫国战争”(见附录)。

⑵此时,他几岁?如何知道?“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说明什么?(突出科利亚年龄小特点。也为下文他只数十步挖坑作了铺垫。)

⑶科利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科利亚埋的过程讲得很具体,也很真实,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从中可看出他不仅具有一般孩子爱玩、喜欢小玩意儿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

⑷科利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妈妈埋东西的启示。说明科利亚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并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⑸妈妈的东西同科利亚有什么不同?妈妈为什么埋木箱,有是怎样埋木箱的?

师: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

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与妈妈埋木匣的意图所在。

⒊小结

三、学习第二段

⒈指明读

⒉理解重点

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⑵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的?从埋东西到挖东西中间经过多长时间?(法西斯被赶走后。经过四年时间。)

⑶经过四年时间,妈妈和科利亚各有什么变化?(妈妈和科利亚都长了四岁。但妈妈个子没有变化。而科利亚个子长高了,上小学了,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师:课文讲“他们家的房子还在”看似平常,其实这同妈妈能很容易找到埋木箱的地方和科利亚最终也能找到下木匣都有关系。如果房子不在,情况就不同了。

⑷妈妈是怎样挖到箱子的?说明什么?(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

⑸科利亚开始挖到了木匣没有?他是怎样挖的?(从家门口量十步,虽挖得深,挖的范围大,却没挖到。)理解“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

⑹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原来的设想,妈妈很快挖到了箱子,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这使他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⑺科利亚开始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么挖到的?

板书: 四年前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现在 九岁 步子大一倍 五步

⑻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课题是《科利亚的木匣》,应主要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就行了,为什么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科利亚埋木匣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做的;写妈妈一下子就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开始费了好大工夫仍没挖到木匣,正是为了便于对比:妈妈是大人不会再长了,可是科利亚是小孩,每天都在长高。)

⑼为什么要写小伙伴的嘲笑?(一方面说明小伙伴们也并未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小伙伴的话又从侧面衬托了科利亚的毅力、决心和善于动脑筋的特点。)

⑽理解:“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⒊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和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写妈妈挖出了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这里通过对比写;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第三段

⒈指名读

⒉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为什么高兴?(他不光找到了木匣,更重要的是从这件事受到了启发: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

⑵理解:“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举实例说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能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问题,就能把事情办好,反之就一定会把事情做错: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例子:打飞行中的鸟和飞机要打它的前方才能射中;反面例子《刻舟求剑》。

三、全文总结

⒈指导朗读

⑴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厦-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⑵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

⒉本文的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密切联系是什么?(题目起到了串起全文内容的线索作用。)

⒊思考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本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已结合课堂学习进行了处理;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⒋中心:本文通过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四、板书设计

埋木匣:战争开始时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科利亚的木匣 挖木匣:四年以后 九岁 步子大一倍 五步

启 发: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五、课堂练习

⒈练笔

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柯利亚的木匣》想到的……” 为题目写下来。

⒉选词填空 仍然 突然 果然

⑴张红平时身体非常好,今天(突然)住院了。

⑵爷爷(仍然 )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⑶气象台昨天预报今天有雨,中午(果然)下起雨来。

附:参考资料

⒈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写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作品。四十年代因写作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记》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后从事翻译工作。

⒉卫国战争: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⒊词语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免得—以免。如,你把雨伞带上,免得挨淋。

当初—时间词。指从前,特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如,当初这里是一片荒地。

玩意儿—①玩具。②指东西;事物。如,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玩意儿?

躲避—①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如,这几天,他好象有意躲避我。②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如,我们不应该躲避困难。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⒋多音字

吗:má 干吗 吗事;ma 行吗 好吗

篇7:《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 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篇8:《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篇9:《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节课学生表现好,课堂效果好。本篇课文以学生为主,训练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入手,“说说现在的你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变化。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立刻出示课题,请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木匣里装什么?”请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老师立刻板书“埋木匣”,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解答,教师顺势引导出示“战争、法西斯”的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明白他们埋木匣的原因。“他们怎么埋木匣的?”这是一个平时爱溜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把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讲述的清楚明白。

学生理解了埋木匣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是怎样找木匣的?”此刻我叫学生默读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做批注。学生行动很快找的准讲得很清楚,先找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句子体会,再找他没有挖到木匣的句子,最后找挖到木匣的句子。学生课堂很活跃,教师课堂更加投入。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写埋木匣和挖木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启示,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那句话。学生能举例说明道理。

本节课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因此任务完成好,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今后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2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让学生说说周围有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当时如果分小组讨论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3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执教完《科利亚的木匣》,心中有许多想法,要让学生明白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4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习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习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习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5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

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

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

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

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6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7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8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9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的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根据这三个部分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在体会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小孩时,我重点让学生找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从而让学生体会词语的妙用。同样是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在埋木匣与挖木匣时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词,可以看出科里亚对子的心爱的玩具是那样的细心,那样的喜爱。挖木匣时只有一个“挖”字,可以看出科里亚心理的着急。在学习科里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里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拓展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读写训练。

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0

1、抓住描写科利亚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

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到用词表情达意,进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1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导学活动: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助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助学提示: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又是怎样找到木匣的?用“———”画出来。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活动三: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从课堂中反应出学生过于机械化,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我自己说的太多,应该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说的时间,老师起引导作用。

从课后作业中反应出学生在写小练笔时无话可说,原来都是因为教材挖掘不透,导致课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这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2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木匣→()木匣→(),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3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课文重在体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道理。

这篇课文叙述清楚,层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不至于过于呆板,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兴趣,以此入手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本篇课文最感兴趣莫过于科利亚埋木匣这一段。于是我便从此段入手,引导学生想像,科利亚都会的木匣里都会有哪些东西?科利亚埋木匣的具体情景。甚至课堂上随机请同学表演这一情节,体会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二、探寻原因,找寻结果

在妈妈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后,科利亚第一次找木匣,却没有找到。这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和科利亚一起寻找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所在。

三、精读启发,深入理解

抓住描写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读。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悟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的深义,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学生去交流。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课堂上这些环节基本上得到实施,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又引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早已不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所以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本节课的课堂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还让请学生到讲台来表演,既是加强其理解,也是为了调动其自主体验的兴趣。自觉此环节收益不小,以后还应设计诸如此类的环节,多放手给学生。

2、教学环节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上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回想自己在讲述第二自然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儿还可能有哪些?学生们兴盎然地想像,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现在想来实在对课文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既然和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联系,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准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课堂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4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你们怎么做?

生:讲给小伙伴听。

生: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那谁愿意把《科利亚的木匣》这个小故事讲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就是你妈妈,你讲给我听,好妈?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打断学生):等一下,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我讲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不过妈妈一会儿还要去做饭,你只用一分钟,好吗?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他又回来挖。他得到了一个启示。

师:那我还不知道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他又是怎么挖的,得到了什么启示。儿子,你能不能再给妈妈讲一遍?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在家门口朝菜园方面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他回来了,从家门口走了十步怎么也找不到木匣。经过思考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科利亚从中明白了:时间在变,步子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看我儿子多棒,这么长的课文用几句话就讲清了。奶奶也想听一分钟故事,谁愿意讲给奶奶听?(找一名学生上前来讲)现在我就是你奶奶,奶奶我呀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了,你可要注意啊!

生:奶奶,我今天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科利亚的木匣》,我讲给你听听吧?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又回来挖他的木匣,可他走了十步之后,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经过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他明白了时间在变,人在变,步子也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把故事讲得这么好。

师:同学们,你们还不知道吧,刚才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难,只要我们先把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就可以了。

反思:

实践证明,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便通过语言叙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比较难,而且他们没有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及步步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给奶奶、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评:

我们学校在两年前便开始了“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两年的摸索时间内,我们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1、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从事他所喜欢、有兴趣的事,其效率就高。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学语文,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新异的刺激物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反之,课堂教学总是一个模式,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活力,学习干劲全无,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效了。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为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主要内容。

2、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从教材内容出发,巧妙地采取与课堂情境相协调的释疑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是思维活跃的现实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完全在于教师在课堂创设的佳境。如在为幼儿园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个情境中,学生便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5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篇10: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堂课上首先抓住什么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知道除了木匣还有铁匣、竹匣、藤匣,甚至还可以引申为话匣子,抓住了匣子这个中心词提炼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匣子里有什么继而带着这个问题,去扣及文本,感知这只匣子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既抓住文本的数学知识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二、扎扎实实促发展。主要表现在识、悟、读、说、写五个方面,在识字词上,根据中年段的特点,我采取的是随文识字和词,把字放在句段中,读准并理解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冰鞋、斧子、手锯这几个词,在语境中读准,在语境中知道这些都是科利亚的小玩意,使学生在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羡慕、高兴、好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以语言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而又灵活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书上,对于整堂课而言,我处理了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匣子里面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读,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层次是细读,抓住描写埋和挖数字的句子去品读。整堂课就突出一个“读”字,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品人物,以读来悟道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朗读书声;其次课堂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孩子去说去交流。比如从四年前妈妈从家门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后还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这组板书你看出了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算术的有用;科利亚四年前在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后还是走了十步却挖不到木匣,进而体会出人是在长大,步子在变大。这样一环一环让学生感悟出人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最后在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巩固识字教学的环节,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虽不像一、二年级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容忽视,绝不能认为中年段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写字。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随着事物的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懂得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篇11: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上一篇:愿你记得我很爱你日记下一篇:肺结核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