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2024-08-05

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精选8篇)

篇1: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1.绝对利益(绝对优势)的含义、判断标准、数字模型分析

2.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的含义、判断标准;比较利益学说的前提假设、基本内容数字模

型分析;比较利益的分解

3.相互需求理论的三个结论;出口贫困增长的含义、具备条件及政策含义

4.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H-O模型的假设前提、主要内容(三个定理)、图形分析;里

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其进行解释的观点

5.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分类;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6.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内容

7.(内部)规模经济是如何产生贸易的8.国际市场中的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图形说明、经济效应和福利分析;大国征收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图形说明、经济效应和福利分析;关税有效保护率的含义、计算、政策意义及其与名义关税率的关系;进口配额的含义、进口配额的局部均衡分析;进口配额和等效关税的区别;出口补贴的含义及其经济效应

9.倾销的含义、基本要件、分类;形成持续性倾销的条件及图形分析;反倾销税的经济效

应分析

10.最优关税的含义、条件、取值范围、图形分析

11.幼稚产业的含义、判定标准、保护方式、理论评价

12.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对此概念的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自主性交易、补偿性交易;

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及其原因

13.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主要内容、理论评价;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的含义及

产生的原因

14.吸收分析法的公式推导、货币贬值的效果分析;货币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评价

15.广义的外汇、狭义的外汇、外汇的特征;简单了解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

出者及其著作、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平价;利率平价理论的提出者及其著作、抛补的利率平价的含义、推导过程及其经济含义;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的经济含义;对利率平价理论的理论评析

16.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经济效应分析及其产生的影响

17.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8.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

19.关税同盟的含义及其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20.最优货币区的含义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5×3ˊ

二、单项选择15×1ˊ

三、简答题6×7ˊ

四、计算题1×15ˊ

五、论述题1×13ˊ

篇2: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及基本内容(英文表述)(学院硬性要求双语试卷)

比较优势及基本内容(英文表述)

机会成本(英文表述)

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贸易条件(英文表述)

互利区间的确定及图形解释

相互需求方程式的主要内容

提供曲线的含义及几何图形(英文表述)

国际均衡价格如何确定及图形解释

出口贫困增长及产生条件(英文表述)

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主要论点

要素价格均等论、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雷布金斯定理及图形解释(英文表述)列昂惕父之谜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对其的主要解释(英文表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贸易差距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生产区位、竞争优势、产品需求、贸易格局等)

人力资本说的基本内容(英文表述)

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

产业内贸易(英文表述)

同类产品的含义:什么是同质产品、异质产品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英文表述)、需求偏好相似论、新H-O模型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本质特点:主张贸易干预

边际转换率、边际进出口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替代率及其几何意义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与关税的计征标准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英文表述)

关税的经济效应

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分析

倾销与持续性倾销产生的条件(英文表述)

幼稚产业保护主要理论内容

幼稚产业的4种标准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及其计算

选择题 15题

名词解释 5个

简答题 4题

计算分析题 3题

论述题1题

篇3: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要形成写作要思路, 就要经常锻炼。列提纲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在“浮想联翩”阶段, 可以用只言片语、几个字词、字母、符号等, 把所想到的东西迅速记下来。在深入思考阶段, 则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条款式的、以一级二级标题形式出现的文章的“雏形”, 可以先列提纲后写作, 也可以只列提纲不写作。

一、提纲写作范例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T台本是模特展示美的地方, 可前不久两位模特在T台走秀时因相互碰撞一下, 就大打出手, 打起架来如泼妇, 真是斗秀场变成斗兽场。

读了这段新闻, 你有何感悟?请选准角度, 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提纲示例。

美在心中 (标题)

引论——提出论点 (第1自然段) :由材料引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中心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 (第2-4自然段) :

第2自然段段首句:心灵丑陋的人, 即使拥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材料:相貌非凡的潘安, 因贪求富贵而被后人所不齿;白雪公主的后母外表漂亮, 但内心阴险狠毒, 最终招来读者的唾弃。第3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得到世人的尊重。材料:卡西莫多, 外貌奇丑无比, 但内心善良纯洁, 最终赢得人们的赞美;宰相刘罗锅外表丑陋, 但一心为民, 廉洁奉公, 最终得到百姓爱戴。第4自然段段首句:心灵美丽的人, 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 最终也会实现人生的追求。材料:嫫毋丑陋无比, 却有着美好的德行, 最终协助黄帝击败炎帝, 杀死蚩尤,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貌不扬的简·爱纯洁善良, 最终收获了她所追求的平等爱情。

结论——总结强调 (第5自然段) :重申中心论点“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呼吁大家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二、具体写作展示

(一) 文题陈列: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 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墓碑上没有姓名, 没有生卒年月, 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是, 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 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在这块墓碑上, 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 这也已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 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 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二) 提纲示例。

提纲1 (理一班兰忠实) :

梦想在细微处升腾 (标题)

主旨:一步一个脚印, 一开始不要有过高的期盼。登泰山台阶, 须拾级而上, 而不是越级攀登。

文体:议论文

例证:竹, 拔节, 节节高, 善于打结点, 才触摸到云端……

金字塔, 一层一层堆砌, 才成就高耸, 难道不是从细微的沙子聚成塔的吗?如果一开始就用石头堆砌金字塔, 塔就必然不能矗立。只有泥沙融合之后, 沉积成巨石, 方才堆出塔顶。

表达:用排比句加强语势, 反复论证观点, 凸显中心。

提纲2 (理一班卢国富) :

万丈高楼平地起 (标题)

主旨:楼要从底部做起, 理想要从最初点出发, 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走到理想的彼岸。

文体:议论文

素材:正面——穆里尼奥从教练的翻译成长为最伟大的教练;江泽民同志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带领中国走向更开放、更强大的美好未来。

反面——新中国成立之初, 想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结果却使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事与愿违, 极大地阻碍了祖国的发展。

在有时间限制的紧张的考场写作情境下, 有时候, 所拟的提纲不能达到范例的要求, 但只要有个“粗坯”, 就已经达到了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串联的目的, 这与写提纲的要求应该切合。

参考文献

[1]陈贵英.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周刊, 2011, (08) .

[2]黄芳, 夏德刚.试谈作文起步训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篇4: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

【关键词】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1-01

面对高考进行的复习,教师不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连接成“知识网”,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高考复习效率。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听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信息,仅能记住25%,如果把试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的信息量不是两者之和,而是65%。①高考化学复习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二、常见几种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的运用

1.辐射式提纲教学法在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三一轮复习时,各知识点就如散落一地的拼图块,彼此孤立、分散。所以教师在复习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梳理高中化学,整理成知识联系图,如图1。

2.表格式提纲法在实验事实性知识复习中运用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实验事实性知识与概括类知识②。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类实验事实性知识,学生常常容易相互交叉混乱。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例如,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的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表格式提纲法,把相关性质整理对比进行记忆,如下。

镁、铝化学性质比较

(1)与O2:常温下生成氧化膜,点燃燃烧,

2Mg+O2===2MgO(点燃);常温下生成氧化膜,

4Al+3O2===2Al2O3(点燃)

(2)与其他非金属:Mg+Cl2===MgCl2(点燃);

2Al+3Cl2===2AlCl3(点燃)

(3)与水反应:Mg+2H2O(热水)===2Mg(OH)2+H2;2Al+6H2O(沸水)===2Al(OH)3+3H2

(4)与强氧化性酸:跟浓硫酸、浓硝酸反应,不放出氢气;常温下被浓硫酸、浓硝酸钝化,加热反应,不放出氢气。

(5)与非氧化性酸:Mg+2H+===Mg2++H2;

2Al+6H+===2Al3++3H2

(6)与碱:不反应;2Al+2H2O+2OH-===2AlO2-+3H2

(7)用途:制造合金,制造照明弹、焰火等;制造合金,电力工业上作导线、电缆等,贮存和运输浓硫酸,铝箔常用作食品饮料的包装等。

3.网络式提纲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复习中运用

高中化学教材将有机化学分散在必修2和选修5中,在复习中如按照教材編写顺序,就必须兼顾两本教材,重复复习关于烃、醇、酸的知识,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劳动。复习中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复习,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不同类有机物之间的关系,使有机化学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如图2。

三、小结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构成的,这些因素的有机组合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知识结构提纲教学法为主,选择其他方法与其进行优化组合,从而真正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奇.2000.脑与行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20.

篇5:国际贸易实务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第二章 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与包装

主要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是合同中的主要条款,有关国际公约及各国法律对上述条款都有具体的规定。因此,订好这些条款有着重要的法律和实际意义。国际贸易中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商品特点或交易习惯选择使用。为避免交货品质与合同规定不符而造成违约,合同中可以加列品质公差和品质机动幅度。数量条款涉及成交的数量、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及数量机动幅度的掌握。包装条款一般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费用、包装规格、包装标志等。

掌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其它有关法律对卖方交货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与合同不符的法律规定;品质、数量、包装条款的规定。了解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意义;计算重量的方法;包装标志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章 国际贸易术语和价格条款

主要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价格是买卖双方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反映了交易双方的利益。买卖双方为了顺利达成交易,都要从各自的情况出发,正确掌握作价原则和合理的差价,认真核算价格、预算盈亏、了解主要贸易术语的价格构成和换算方法。使用不同的作价方法,灵活运用佣金和折扣,结合经营意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确定合同的价格条款。

掌握我国进出口商品的作价原则;出口换汇的成本和盈亏率的计算;主要贸易术语的价格换算;佣金与折扣;合同中价格条款的规定。了解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作好比价和成本核算;进出口商品的作价办法。

第四章 国际货物运输

主要内容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货物运输可使用的运输方式有多种,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经营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使用不同的运输单据,各种运输单据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海上货物运输主要为海运提单,近年来也有使用不可转让海运单。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装运条款主要包括装运时间、装运港(发货地)和目的港(目的地)以及分批装运和转运等。

掌握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班轮运费的计算;海运提单的性质、作用及其种类;分批装运和转运条款的规定。了解班轮运输与租船运输的特点;海运提单与其它运输单据的区别;合同中有关装运时间,装运港和目的港的规定。

第五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主要内容 :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要经过长途运输,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而遭受损失,所以,都要办理货物运输保险,以使货物遭到损失时得到经济补偿。在海运货物保险中保险公司所承保的范围包括可保障的风险、可补偿的损失和可承担的费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海、陆、空、邮等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制定有保险条款。在海运货物保险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有货物运输保险条款,其中以英国伦敦保险协会制定的《协会货物条款》,应用最为广泛。

掌握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风险与损失;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合同中的保险条款。了解我国陆、海、空、邮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我国外贸企业办理运输保险的基本做法。

第六章 国际货款的支付方式

主要内容 :国际货款的收付,大多使用非现金结算,即使用票据支付。票据主要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而汇票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支付工具。汇票、本票和支票虽均具有票据的一般特性,但又有所区别。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这三种支付方式虽都通过银行办理,但汇付和托收是属于商业信用,而信用证是属于银行信用。银行保函可根据其不同用途分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还款保函;分期付款与延期付款两者做法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在国际贸易中,一笔交易大多使用一种支付方式,但有时根据不同需要,也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支付方式结合使用。

掌握汇票的含义、种类;托收的性质和种类;信用证的含义、特点、主要内容及其种类;《UCP500》的有关规定。了解汇票、本票、支票的主要区别;汇付的种类;银行的保函的含义和性质;各种支付方式的选用。

第七章 商品检验、索赔

主要内容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进出口商品只有通过检验,才能确定其品质、数量、包装等是否符合合同的规定。商品检索条款应明确检验时间、地点、检验机构、检验证书等;买卖双方在履约中如发生争议,可进行索赔与理赔,合同中的索赔条款有异议与索赔条款和罚金条款两种订法。

掌握商品检验证书的作用;索赔条款的规定; 第八章不可抗力与仲裁

主要内容 :不可抗力是买卖合同中的一种免责条款,不可抗力有其特定的含义,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有两种;解决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争议方式有多种,其中对外贸易仲裁方式有其优点,如采用仲裁方式,争议双方应订有仲裁协议。

掌握不可抗力的含义;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仲裁协议的形式和作用。了解商品检验条款的内容;解决争议几种途径的特点;仲裁条款的规定。

第九章 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主要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做好此项工作,洽商交易人员事前应做好各项准备,了解和掌握我国《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发盘、还盘、接受的规定。在磋商交易的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应变、多谋善断,争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交易和签定合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方兴未艾,一些国际组织对数据电文、电子合同等问题的法律效力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掌握我国《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有关规定;合同成立的有效条件。了解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我国《合同法》对合同形式和内容的规定;签定书面合同的意义;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效力。

第十章 进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主要内容:“重合同、守信用”是履行合同的重要原则。一笔交易,如采用即期信用用证支付,按CIF或CFR术语签定合同,为了切实履行合同,卖方应抓好货、证、船、款四个环节,在履行按FOB成交采用即期信用证支付的进口合同时,买方应按约定条件及时开出信用证,并应办理租船订舱和货运保险,装运单据到达后及时付款赎单,并做好报关和提货工作,如发现到货的质量、数量和包装等方面有问题,买方还应分清责任及时向有关责任方提出索赔。

掌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买卖双方基本义务的规定;《UCP500》对审证、改证的有关规定,进口索赔应注意的问题。了解进口合同履行的环节;对出口合同的科学管理;缮制各种单据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方式

篇6: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20分)

均衡价格 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边界 恩格尔系数 吉芬商品 规模经济 基尼系数 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摩擦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 消费物价指数挤出效应流动性陷阱 需求拉上型通胀 成本推进型通胀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三、判断题(10分)

三、问答题(35分)

1.画出产量曲线并标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生产的三个阶段

2.画出成本曲线并标出TC.VC.FC.MC.AC.AVC.AFC.3.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哪

些?

4.完全竞争市场具备哪些特征?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6.限制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定价和平均成本定价是怎么回事,并画图说明。

7.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如何发挥的?

9.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危害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1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篇7: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考试题型

1、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

3、简答题:5题,共25分。

4、论述题:2题,共30分。

二、复习内容:

第一章

一般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分工;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关系; 重点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一般问题:产业分类: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

重点问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第三章

重点问题: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具体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措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的内容;主导产业更替及其规律;我国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依据;

一般问题: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导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第四章

一般问题:产业关联的方式;产业关联的效应;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分析及其假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的三个部分;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分析;基础产业在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特点; 重点问题: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及其经济意义;

第五章

重点问题: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般问题:产业布局的基本因素;产业区位的指向性;衡量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指标;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的特征;系统布局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

一般问题:产业组织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促进集中的因素;造成产品差别化的方法;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市场效果的衡量;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特征;马歇尔困境与有效竞争;

重点问题:SCP理论分析框架;市场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

一般问题:产业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含义、关系;产业波动的概念;产业发展的几个均衡关系;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的含义;

重点问题:产业发展战略的途径选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八章

一般问题: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体系的构成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

篇8:《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制度:诺斯:“制度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构成制度的三个基本部分: -正规的规则:成文的法律、规定 -非正规的约束:习俗、传统和习惯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框架。

-实施特征

制度的目的是为个人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提供一种指引,为日常生活活动提供了一种行为准绳,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制度“界定了社会,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North,1990)

新制度经济学: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

科斯: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弗鲁博顿、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理论(公司、国家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交易成本和产权; 政治经济学和公共选择; 数量经济史 ;认知,意识形态以及路径依赖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

--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制度如何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制度下绩效是不一样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后者带来不同的经济类型中信息传递、激励和分权控制的区别。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一种可行的形式与另一种相比,而不是与抽象的无磨擦的理想形式相比较。比较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作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注重对人类行动属性的深入分析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之一。

重要问题: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新制度经济学特别强调对人的研究

“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

“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斯)

科斯和诺斯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

2、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真实的世界,这是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地方

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确定性 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理性”经济学涵义有三个层面:人的自利性假设、极大化原则、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存在一致性 理性的形式:

1、价值理性/手段理性

价值理性是指经济主体追求目标本身是否理性,也可称为目标理性。手段理性是指强调达成既定目标的手段是否理性。

2、本质理性/程序理性(西蒙)

个人并不具备古典假设的本质理性(也叫实质理性,即特殊行为的最大化),但人类在知识、预见、技巧和时间上的有限性,能通过借助组织理性得以缓解——选择过程的效率性可以通过理性组织中形成的规则与惯例等得到实现,即人类可以具备程序理性。

3、建构理性/演进理性(哈耶克)

建构理性是指惟理主义建构论者们持有的理性观,他们认为理性可以设计秩序,立法者的意志就是法律的起源。

演进理性则认为理性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的产物,而不是某些立法者理性设计的结果。

4、适应性理性与创新理性

适应性理性的实质是有限理性,强调并非无所不知地最大化他们的既定目标的,而是根据经验调整其目标,使之更可行。

创新理性是指企业家偶然地打破已知限制,如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约束,作出发现并利用这些发现。有限理性(西蒙):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行为决策者并非像古典及新古典模型描述的那样,在已知的效用函数或偏好序列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因为人脑的计算能力非常有限,只能进行有限的、实际的和内植于环境的推理。其他经济学家关于“有限理性”的观点

诺斯: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阿罗:人的有限性用就是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威廉姆森:只要或者是不确定性、或者是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有限理性就会产生。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或合同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全的。

重要问题:

1、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威廉姆森把机会主义定义为“不择手段的牟求私利”以及做出“不实陈述”。简单地说,机会主义就是开拓有利于自己的情景。用经济学术语来定义: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是指在非均衡市场上,人们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责任的行为。

--机会主义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条件或人为条件的原因,这种情况使得经济组织的问题大为复杂化了”。

--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增加了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机会主义的存在是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

2、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规范人类行为的方式:一是直接凭借外部权威,二是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制度有助于约束人类某些有碍于合作的本性,有助于增进可预见性,有利于缓解人类知识的不足,从而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个人塑造制度应该体现在人类行为会影响制度的构建方面,而不是人类对制度的设计。人类价值观念、认知特征等很大程度上决定制度的取舍。

由于人类本身是不断演变的,这决定了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制度必然随人性的演变而变迁。(3)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们在稀缺的社会如何进行选择的理论,在一个不确定极为普遍的世界,人们需要通过认知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分析来解决不确定问题。我们必须从认知科学领域,从心理学领域再挖掘对制度的理解。只有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甚至包括社会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理解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社会资本的性质主要有:

第一,社会资本是一种达成的共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

第二,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看作关系网的集合,一种社会组织。人们同时属于许多社会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可以具有不同的规则。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共享信息、协调行动、集体决策。社会资本与制度的关系:

第一,制度构成着关键的社会资本。

第二,社会资本与制度一样,都影响经济绩效。

第三,非正式规则是制度和社会资本都共同具有的部分。

合作与合作剩余:可能某种资源配置方式比另外其它的资源配置方式出现的频数高出很多倍,从而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就变成一种惯例:分别规定谁拥有在草场A和草场B放牧的权利。一旦这种界定各方行为的规范或制度得以建立,每个人都会将惯例隐含规定的资源分配方式中自己的那部分视为当然的权利,同时也会将其他的部分视为别人的权利,而这种衍生出来的惯例影响人的预期,约束人的行为,也相应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惯例就是产权制度。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这就是合作的剩余,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人都必须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有较高的收益。所谓的“困境”是指,如果双方都背叛其结果比双方都合作要糟。

重要问题:

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什么? 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

合作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个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获知他人的偏好和可能的行动(诺曼.斯科菲尔德)。也就是一个共同知识问题。“共识”是合作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为合作提供“共识”就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越复杂,为实现合作结果需要的制度就越复杂,成本也越高。通过建立由第三方的实施或降低另一方的信息费用的自愿制度,可能使十分复杂的交换得以实现。

一种制度要保证合作须有两部分:

第—,形成一种必要的交流机制形式,以提供知道什么时候进行惩罚的必要信息。第二,由于惩罚常常是一种公共品。在此共同体成员能获取收益,而成本却由少数人来承担,因此,制度必须要提供一种激励,使这些人在这样做时进行惩罚。恰当的制度安排是要为市场中和组织里的人际合作提供一套框架,并使这样的合作较具可预见性和可信赖性。一套协调框架是由如文化习俗、共同的伦理体系、正式的法律规章和管制条例那样的制度来提供。

2、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主要考虑社会资本促进市场发挥作用的能力。

--社会资本与市场交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社会资本密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的倒U型关系。

--社会资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考虑制度、法律框架和政府在生产组织中的作用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绩效的。

--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差别无法通过生产资料的人均 分配解释。制度和社会资本的其他类型及公共政策,共同决定了一国能够从其资本的其他形式获取的成果。

3、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互惠制就是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行动后,被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同理,一方不正当的欺骗行为也会导致另一方与之断绝关系。“互惠是典型的劳动交换模式的观念基础”,也是一般的社会交换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法国人类学家莫斯:用物的灵魂来解释交换或赠予、回报现象。马林诺夫斯基:经济义务的约束力在于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诉诸制裁来中断交换联系,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要“被植入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互惠行为并非是单一的经济上的交换,而是包含着许多感情与社会责任的因素在内。(理性互惠模式)

萨林斯:论证了互惠的普遍性,认为亲属关系的远近、合群度和慷慨度是决定馈赠与交换的变量。

波朗尼认为,互惠行为的动机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害怕在社会上受到轻视、排斥或降低声誉与丧失身份。波朗尼的解释扩展和深化了马林诺夫斯基和萨林斯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人类学关于交换学说的理论。

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博弈重复进行的时候,互惠互动机制是存在并且可以维持的。

第四章

交易费用、机会主义、交易: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康芒斯的“交易”: “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是人与人之间对物的所有权的让渡或取得,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交易”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不同:交换是物品移交、交易是财产权利的转让 “交易”是使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发生相互关系的基本单位 交易维度:

(1)资产专用性

--设厂位置的专用性

--物质资本的专用性

--人力资本专用性(2)不确定性/复杂性(3)交易频率

(4)组织形式之间的竞争

一项交易的交易费用取决于交易的几个主要维度。对于资产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复杂性高以及交易频率高的交易,其市场交易成本要比内部交易成本高得多。这样的交易倾向于在组织内进行,至少从长远来看是如此。

(5)组织交易的方式:市场、企业和混合组织 市场型交易费用:

合约的准备费用(搜寻和信息费用)决定签约的费用(谈判和决策费用)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旅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组织设计、组织运行费用):

信息费用,即与制定决策、监管命令的执行、度量工人的绩效有关的费用

与有形产品和服务在可分的技术界面之间转移有关的费用,如在企业内的运输费用 政治性交易费用(集体行动提供公共品所产生的费用):

建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制中的正式和非正式政治组织的费用; 政体运行的费用

重要问题:

1、试比较康芒斯、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交易的分析。康芒斯的“交易”:

“交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限额的交易。不同的具体交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经济研究上的较大单位——“运行的机构”或制度,即“制度”不过是无数次交易活动的结果。康芒斯的贡献:“交易”概念的一般化。但康芒斯没能完成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制度研究的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运动。科斯的“交易”:

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组织为什么存在?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首要含义是“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可计量的,也是可比较的,因此可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轨道。

科斯的“交易”是对康芒斯的继承。在继承康芒斯把交易关系作为法律上所有权转让的制度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认识“交易”的内涵。但科斯的“交易”的意蕴及其研究的思路又与康芒斯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多数场合,科斯的“交易”主要是指较狭小的市场交换或市场交易。把企业配置资源的活动在替代了市场交易的层面称为“被组织的交易”。传统微观经济学没有认识到交易本身的稀缺性,甚至将其视为可以在市场中自动完成的,从而在研究资源配置效率时,没有考虑交易的影响 科斯将制度分析与资源配置联系起来,将制度经济学与传统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架起了桥梁。尽管科斯的交易概念不够一般化,却为深入研究介于市场交易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类型、为契约关系规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必要的理论视角。威廉姆森的“交易”:

威廉姆森对交易的解释:为了完成一项活动,如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等,该活动从技术上可分为一系列独立的活动过程,每个活动过程都可看作完成该项活动的一个阶段,一个活动过程完成后就进人另一个活动过程。一项活动在一个活动过程向下一个活动过程的转移,也就是由上一阶段向下一阶段移交,这一过程就是交易。

威廉姆森对“交易”研究的贡献:当一项物品或劳务在技术上可分的结合部发生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从交易维度分析交易的特性,对“交易”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一般化,使交易的经济分析更具可操作性。交易是由它的维度来限定的,交易相异的主要维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频率。法律意义上和转移意义上的交易相互交织在一起,制度分析的目标不局限于经济交易,还包括其他社会行为。

2、试比较科斯、威廉姆森、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界定。(16-31)

3、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倘若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出现的话,交易费用就不会存在。

第五章 产权:各产权经济学家分别对产权加以不同界定。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恩格拉·恩格特森)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巴泽尔)

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德姆塞茨)产权不是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菲吕博藤和平乔维奇)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即界定或划定了个人对某些特定财产,如土地和水所拥有的特权范围。(利贝卡普)产权的综合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束权利,而且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一些社会制度。

所有权: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产权主体把财产(产权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他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利。

第一,它表明产权主体对客体的归属、领有关系,排斥他人违背其意志和利益侵犯他的所有物(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

第二,所有者对他的所有物可以设置法律许可的其他权利,即对他的所有权进行分解的权利。

第三,利用所有者权能收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使用权:是指产权主体使用财产的权利。

●财产使用的三种情形:

第一,使用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和性质。

第二,部分改变其形态,而根本性质不变。

第三,完全改变,甚至使其原有形态完全消失,转换成其它的存在形式。

收益权:是指获得资产收益的权利。

转让权:是指以双方一致同意的价格把所有或部分上述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它是体现产权完整性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确定了产权主体承担资产价值的变化的权利。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的分配。”

这种权利并不是对物品可能用途施以人为的或强加的限制,而是对这些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分配。

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权利行使的决策及其承担的后果完全是私人做出的。

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只要每个人拥有互不重合的不同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

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是将权利分配给共同体的所有成员。

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产权在个人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即完全重合的。

共有产权在共同体内部不具有排他性,因此,这种产权常常给资源利用带来外部效应。

国有产权:

国有产权则意味着只要国家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它就能排除任何人使用这一权利。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不同的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私有产权高于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外部性、公地悲剧、科斯第一定理: 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宗旨是使社会总产值最大化,而不应该拘泥于使A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应该强调的是,科斯把对别人造成损害的权利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使用能为其所有者创造价值,只有当A能带来更大的社会总价值时,才应该给予A损人利己的权利。在这一意义上,任何外部性损害都是相互的。

科斯第二定理: 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换句话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 科斯第三定理: 其实质是,在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世界里,如果政府选择了某种最优的产权初始安排,那么,经济主体之间的纠正性交易将变得没有必要,纠正性交易的交易费用就能节约。当然,该定理的假设是较为苛刻的,即政府能够成本较低地近似估计并比较不同权利界定的福利结果,同时它还假定政府能公平和公正地界定权利。

重要问题:

1、产权的功能?

产权的功能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功能之一:激励和约束功能

产权的激励功能是通过利益机制得以实现的,如果产权受到威胁和没收,就会造成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产权关系既是一种利益关系,又是—种责任关系。“良好界定的产权限制人们使用资产的方式。要使人们对他们的行动或不行动的结果负责,产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此外,产权界定保证人们以某种方式承担他们行为的成本。”

功能之二:外部性内在化

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方式行事的权利。很显然,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德姆塞茨)功能之三:资源配置功能

产权与经济选择之间存在着系统关系。“新产权方法的中心任务是要表明产权的内容如何以特定的和可以预期的方式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和资源使用”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任何物品的交换价值都取决于交易中所包含的产权束,因此资源中所包含的产权会进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这样产权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对行为的这一效应,产权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置、产出的构成和收入的分配等等。

2、产权的属性? ◆排他性

●排他性是私人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资产受益,且资产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资产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

●排他性是所有者自主权的前提条件,也是使私人产权得以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只有当其他人不能分享产权所界定的效益和成本时,这些效益和成本才可能被内在化,即才能对财产所有者的预期和决策产生完全的、直接的影响。

●产权完全排他是很少见的。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可能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形:

(1)一种资产的形式、地点或本质的改变;

(2)对一种资产的所有权利以一个共同协议的价格转让给其他人;

(3)大多数限制是由国家强制的。产权的弱化,会影响所有者对他投入的资产使用的预 期,也会影响资产对所有者及其他人的价值,以及作为其结果的交易形式。◆可分割性

●可分割性意味着产权能被“拆开”,一项资产的完整所有权能与其各种具体用途上的权利相分离。产权的可分割性可以增加财产的有用性,使具有不同需求和知识的人们将某项独特的资产投入他们所能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产权可分割性扩大了现代股份公司的基础。把权利的集合依财产的特定要素加以分割,从而使财产在不同的环境下,经济地用于各种广泛的目的。产权分割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创造性的不断增进而细化的,通过分立的个人和群体,财产的各种要素常常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可转让性(或可处置)

●它涉及所有权通过出售或捐赠等方式的变化。不可转让的产权减少了这些财产对其所有者的价值。如果出售权或进行资本化的权利受法律或其他制度安排的限制,财产的价值就会下降。

●除非产权是可转让的,否则我们不能把资源从低价值使用者手里转移到高价值使用者手里。

◆永久性(或安全性)

●一旦产权不能保证个人安全获取其所能创造的净收益,人们就会失去创造这些净收益的激励。人们利用一种资源的权利得不到保护或不能延续,那么,他将改变甚至放弃对该资源的使用方式,进而转向使用那些需要较少预先投入的资源。

3、产权保护有何意义?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有效的保护财产,那么财产的积累就会十分缓慢,或者财产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巴泽尔曾指出:任何个人的任何一项权利的有效性都要依赖于: 这个人为保护该项权利所做的努力; 他人企图分享这项权利的努力;

任何“第三方”所做的保护这项权利的努力。

●人们对资产的权利(包括他们自己的和他人的)不是永久不变的,它们是他们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护、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

●产权保护能提升财产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获得积累财富的持续激励。●有效的产权保护既是一国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国稳定的基础。

4、产权保护的社会机制有哪几种? ●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建立排他性;

●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

●由国家或其他代理机构强制实施的规则。●习俗和习惯法;

科斯定理1-2-3的含义和意义。

第六章

契约: 第一,契约可以指社会秩序。第二,契约与组织的形式有关。第三,契约指交易。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

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都能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愿意遵守双方所签订的 契约条款,当缔约方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院能够强制其执行。

不完全契约是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的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就造成契约条款是不完全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全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事件引发的有关契约条款带来的问题。

自我履约协议、第三方履行契约: 一个自我实施的契约是如果一方违反契约的条款,另一方的惟一追索权是终止协议。也就是说契约不会由政府或任何第三方来强制执行。

当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失效时,这就要求辅助性的机制,即来自契约外的第三方的干预。在第三方履行契约中,解决争端的程序是事前由各方商定的,参与调解行动的第三方可以是私人的,也可能是公共的,或者是二者的混合。

关系性契约:是一种长期性的契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契约各方之间非常重要。因此,这种契约在某种程度上是隐性的、非正式的和非约束性的。大多数在关系性契约中签订的交易通常是不断进行着的一种长期性商业联合,各方并不是陌生人,他们大多数的合作发生在古典经济学契约之外,不需由法院根据看得见的条款来执行,契约的执行机制是合作与威胁,交流与策略。

关系性契约特点:

关系契约具有较大的弹性。

关系契约是自执行契约,依赖于自我履约机制。关系契约是隐性契约、非正式契约。关系契约是长期契约 关系契约的作用:

关系契约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关系契约可以激励专有性投资 关系契约可以替代正式契约

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当事人一方所持有而另一方不知道的,尤其是他方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

信息不对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外生性信息不对称:外生性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性质与分布状况等,不是由交易人所造成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这类信息一般是出现在契约行为发生之前。

二是内生性信息不对称:内生性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签订以后他方无法观察到的、无法监督到的、事后无法推测到的行为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根据时间来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研究事前当事人之间搏弈的信息不对称的模型叫做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模型,研究事后当事人之间搏弈的信息不对称的模型叫做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模型。逆向选择:二手车市场。道德风险:工人偷懒、投保人、医生、律师的行为等 委托-代理问题:是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目标会偏离委托人的目标,或者说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无法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使得委托人利益受损的现象。

敲竹杠:在具有专用性资产安排的契约关系中,产生了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出现了一种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交易费用经济学中,人们把这种行为叫做“敲竹杠”(hold-up)问题、“套牢”“要挟”。

重要问题:

1、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论述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

第一,人的有限理性是导致契约不完全的重要原因。第二,交易成本的存在是导致契约不完全的重要原因。第三,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契约不完全的重要原因。第四,语言使用的模糊性。

第五,最新理论声称,只要至少市场一方是异质的,且存在足够数量的偏好垄断经营的当事人时,则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3、敲竹杠问题的解决。

产权理论(GHM模型)的基本思路: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以及预见、缔约和执行契约的交易费用,导致当事人只能缔结一个无法包括所有可能情况的不完全契约。如果当事人在签约后进行了人力资本或者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那么他将面临被对方敲竹杠的风险,这会扭曲投资激励和降低总产出。在不完全契约中,专用性投资激励由事后谈判力(外部选择权)决定,而谈判力又取决于对物质资产的剩余控制权,这种权利由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敲竹杠的风险,应该将物质资产的所有权配置给对投资重要的一方。换言之,GHM模型认为关键是通过产权的配置来激励当事人的事前专用性投资,因此称为“新产权学派”。

第七章

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具有产权概念的全部内涵,它集中体现为对财产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进行团队生产产生的合作剩余的要求权,或者是对企业总收入中扣除固定契约性报酬(固定工资、固定利息等)后剩余收入的要求权。

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则是由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提出的,如前所述,他们将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没有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并认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权决定资产除最终契约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的所有用途。

这三种权力都内在地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可交易性、可分割性、行为性等产权的基本属性。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存在不同的认识:

--传统产权经济学将所有权定义为剩余索取权,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剩余索取者。

--新产权学派则将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目的在于获得企业剩余收入。

--罗伯茨则主张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来定义企业所有权。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权利,因此应该配置给同一缔约方,否则就会产生激励扭曲,出现敲竹杠问题。有控制权而无收益权,经济人就会缺乏实现最优产出的激励;相反,有收益权而无控制权,经济人就会只顾实现私利最大化而不关心资源的损耗。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代理成本

重要问题:

1、科斯、威廉姆森、GHM模型(产权经济学)、团队生产理论对企业的本质与边界的观点。

2、国有企业产权特征。

1、国有企业“国家利益至上论”

2、国有企业产权“虚置”

3、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错配

3、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有哪些?

1、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2)

问题:缺乏自主经营权,负盈不负亏,不受产权约束、市场竞争约束,不处在价格信息的引导下。

2、利改税阶段(1983-1986)

用依法纳税的办法来代替过去实行的利润留成。

3、承包制阶段(1987-1992)

“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原则,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企业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带来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情况的改善。在短时期的增产增收以后,承包制企业出现了行为短期化、财务管理松弛混乱等乱象。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1997)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5、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规范公司制改造并举阶段(1997-现在)

十五大以后,明确提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认为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不再盲目追求公有制经济占国有经济的比重,开始了“国退民进”、“抓大放小”为特征的国有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推向了更深层次。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1、对国有小型企业逐步改为非国有企业。

2、国有股减持。

3、落实排他性的国有产权责任。通过国资委的建立和运作,初步构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监督运营体系,使国有经济健康有序地参与企业购并,包括国际并购的基本条件趋于成熟。

4、推动异地产权交易。

5、进一步寻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6、探索股权多元化形式:(1)债转股

(2)管理层收购。2000年4月,粤美股份通过受让等形式,使公司管理层持有了美托78%的股份,间接拥有上市公司18%的股份,初步实现了管理层对公司的间接控股。(3)跨国重组并购

第八章

搭便车:拉坦指出,当制度在团体层次上予以供给时,会遇到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出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而自己却坐享其成。

解决方式(拉坦):一是强迫成员参与;二是提供超常规的经济利益激励。

利益集团:杰弗利.贝利(Jeffrey Berry,1989)将其定义为“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分利联盟、选择性激励、寻租:就是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更多的报酬。政治学:寻找是公务人员为私利而违反法律和制度的一种权利滥用行为;

传统经济学:寻租是指经济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经济活动。公共选择学:寻租是指有关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行贿等行为追求一种高额垄断利润(即租金)的行为

寻租行为的非生产性:寻租行为所得到的利润并非生产的结果。寻求租金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干预,没有政府干预所提供的特殊垄断地位,租金便无从寻求。寻租行为的结果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首先,为了获得政府的特殊保护,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游说,或用礼品或金钱去疏通层层关系。

其次,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也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

再次,由于寻租行为,相关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将由于政府的干预而付出代价,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寻租的不良后果:

一、既浪费资源又降低经营效率,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三、改变了财富分配格局,危害社会稳定 制度决定中的“数量悖论”:奥尔森认为在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决定中,往往是人数少的利益集团容易形成一致行动,容易克服搭便车现象,从而能影响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决定,而人数多的利益集团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在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决定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制度的非中性: 中性制度,即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的制度;

非中性制度,即给社会的部分成员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为代价的制度。第一,制度可能只为部门利益服务,而且还可能损害其他群体或社会整体。第二,制度非中性表现为产权变化的再分配效应。

第三,公共选择理论学者也论证说,许多制度都是由独裁者、强势利益集团和政治上的多数派创立的,他们建立这些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牺牲他人利益从而使自己获利。

重要问题:

1、影响集体行为的因素。

(一)集团的规模

集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集团规模有关:集团规模越大,个体越多,个体的份额就越小,集团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就越远离最优水平。

(二)个人获益度 如果集团规模相同,集体公共物品能否产生就取决于集团中每个成员从一定水平的集体物品供给中的获益程度。

(三)集团的组织成本

组织成本是集团中个人数量的一个单调递增函数。所以,大集团或潜在集团不会受到激励为获取集体物品而采取行动,在小集团,集体物品就有可能被提供——甚至不需要任何集团协议或组织。

(四)“选择性”激励

选择性”激励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来进行诱导。

2、利益集团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利益集团既可能有益于制度调整,也可能不利于制度调整,这要取决于有影响力的寻租集团如何影响他们;而这种集团中会盛行部落保护心态。那么既得利益集团如何阻止有效的制度变迁呢?

一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从舆论上打着国家利益的招牌,进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产业政策或保护政策;

二是对新的进入者设置障碍,即斯蒂格勒所说的一种管制需求,强调管制,以行政的手段分配资源等;

三是在这种有利益集团影响的行业或部门往往形成以行政垄断为支撑的产权结构,其他经济主体很难进入这些行业,产业缺乏竞争,从而导致低效。

第九章

国家:国家是一个具有合法使用暴力和强制提供法律、秩序的组织,以及拥有垄断权,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的制度安排。

无为之手、扶持之手、掠夺之手: 首先,从理解不同国家现存的制度差异、解释这些制度构建的原因,以及研究它们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利弊这些问题上,从“掠夺之手”的视角出发都是很有益的。

其次,掠夺之手模型的一个中心内容是如何构建支持改革的政治联盟。掠夺之手的分析会寻找限制政府的方法,反对扩大政府的范围。

再其次,从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有利于制度改革。

诺思悖论:指由国家来界定保护产权可以产生规模效益,而国家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时又不是中立的,在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双重约束下,往往会导致非效益的产权结构。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强化市场型政府: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民主、法治

重要问题:

1、国家的职能。

(一)作为最大制度供给者的国家

(二)作为产权界定和保护者的国家

(三)作为第三方实施者的国家

(四)作为不同利益集团利益关系协调者的国家

2、诺思的国家理论、奥尔森的国家理论。(一)诺斯国家理论的特征 把国家视为一种组织

揭示了国家与产权的内在联系

国家理论关键的问题是解释由国家界定和行使的产权类型以及行使的有效性(诺思)揭示了国家的内在矛盾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认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物权法),国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 的侵害者(强制性国有化、征税等)。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但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

(二)奥尔森的国家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缺乏对集体行为与制度关系的分析

奥尔森理论亮点在于:解释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如何体现在政策和制度中的问题。奥尔森否定了国家的契约起源论而将最初创建国家的功劳归于匪帮。

匪徒如果能够长期控制某个地方,将以各种税收的形式垄断偷盗物品并使之合理化。人类社会的许多制度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3、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的条件是什么?

强化市场型政府的产生条件,也就等价于如何使政府或执政者具有共容利益的条件。民主制度与法治化社会是建立强大市场型政府的基本前提条件。为什么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低效率的产权?

第一,政治制度有一种形成低效率产权制度 的天生倾向。

第二,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与有限理性。

第三,不同集团利益的冲突。

第十章

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度更新。

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等,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一种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诺思)有效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无效的制度变迁则是一种本来有效的制度被无效的制度代替了。路径依赖: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边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在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为什么历史会选择那些经济绩效较差的经济制度并使其长期存在? 诺思把路径依赖引入制度变迁分析,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

重要问题:

1、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比较。

(1)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往往是在制度主体的一致同意的、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时是政府或国家力量默许、默认的情况下进行的,或在政府的精心安排但不是直接发动下,用获利的机会去诱导人们去自发地变革旧的制度,创设新的制度。特点:

1、具有盈利性。

2、具有自发性。

3、具有渐进性。

(2)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其社会成员是否愿意,所进行的制度创新都带有强制性,所以,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度创新也称为行政性制度创新或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变迁却常常是在制度主体非一致性同意,即存在异议或反对者、非全部自愿的基础上,由某种行政权力作为强制力进行的。特点: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改革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具有激进的性质,制度一出台就一步到位;强制性制度变迁能从核心制度开始进行改革,而不必像诱致性制度变迁那样先从外围开始。

(3)两者的比较

制度变迁主体和诱因不同。组织和谈判成本不同。新制度安排的效率不同 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两者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前者绝对地、始终地优于或劣于后者。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制度安排的变迁。

2、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的比较。

(1)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采取分阶段、分部门、分地区、分群体的方式,在较长时间内,从局部到全局,从部分到整体,从一部分人到全体人,从体制(体制也即制度)外到体制内,从增量到存量等逐步推进改革的,它具有时间长,但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风险小,阻力相对较小等特点。渐进式改革往往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着力于增加物质财富,为继续推进社会其他制度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使怀疑和反对改革者得到改革的收益,变阻力为动力;渐进式改革采取局部推进方式,因而容易控制,可及时消除改革中的社会矛盾。(2)激进式制度变迁,是一种大爆炸式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其特点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整体性制度变革,一般是较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的制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制度。“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休克疗法概括为三化,即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

3、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是什么?

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假定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制度变迁主体希望获得制度变迁的最大潜在利润(外部利润),这种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中无法获得。只要潜在利润存在,就说明整个经济中还存在着可以改善的余地,通过帕累托改进可使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而制度变迁就是将外部利润内在化的过程。正是潜在利润的存在,才是制度变迁主体进行制度变迁的根本性诱因。

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也是引起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① 市场规模的变化(电子商务)② 技术的影响

③ 社会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凯恩斯革命、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④ 知识的积累及教育体制的发展。⑤ 团体推动制度变迁的组织费用的变化 ⑥ 政府权力的影响。

4、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路径依赖的原因是什么? 诺思总结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产生原因:一是制度的报酬递增;二是由显著的交易成本所决定的不完全市场。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存活动的发展,它会在现有制度下创造出一些组织和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它们以自己的利益来影响政治实体。

案例分析

1.最近在哈尔滨市一些中小学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女老师高高兴兴地拉着自己的丈夫去办离婚,有的一家三口在办完离婚后还要吃顿大餐庆祝一番。原来一些中小学校规定已婚女教师不能享受报销取暖费的待遇,所以已婚女教师才想出了如此对策。据了解,由于教育系统前几年有福利购房待遇,在购房制度上男女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所以很多女教师也住进了新房,而且产权人是自己,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报销取暖费由谁的单位承担。由于惯例,取暖费一直是由夫妻双方中的男方单位负责,其余的女教师都不给报销取暖费。但是记者了解到,有些女教师的丈夫由于失业下岗等原因造成家庭负担过重,只能靠女方的收入维持生活,为了符合规定,一些家庭想出了这个办法。一时间,女教师们见面的问候语常常是“离了吗?”

问题:(1)请对哈尔滨市一些中小学里的“已婚女教师不能享受报销取暖费的待遇”的制度加以评价;(2)女教师高高兴兴拉着丈夫去离婚还说明了什么?(提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方面考虑)

2.我国的古币收藏鉴赏领域的资深专家陈林林讲述过这样一段收藏经历:“有一天接到一个来自郑州的电话,说发现一个金枕头你们收不收”;“以我多年的经验就判断它一定是个金锭,因为它长的和金锭比较相似,所以人们就叫它金枕头,我就马上问他,我说这个金枕头有没有刻字,他说有。更证明了我的判断。”陈林林隐瞒住自己的这一判断,只告诉对方将东西送过来再说。这是一枚明朝的金锭,上面刻着“永乐十七年四月西洋等处买到九成色金壹锭五十两重”。这些文字让陈林林感觉到这是一枚很有历史意义的国宝级金锭。“就问他,你这个枕头什么价?对方说现在黄金要是卖到银行里面能卖到70块钱一克,这是个古代枕头你咋着也得给我加一点。”一听到对方要将这枚国宝级文物以与普通黄金类似的价格按斤两出售,陈林林内心的兴奋一时无法自制。“当时听了以后就想赶快要出去冷静一下,我说你先坐,我给你倒一杯水,然后出去冷静一下,要不然的话,如果让别人看出来你内心一种变化的话,可能会瞎这一件事情。”“然后说你这枕头是不是贵了,但你这要真卖给别人还没有多少人能掏的起这个价钱。”在讨价还价的同时,陈林林抓紧时间让人准备现金,以17万的价格买下了这枚金锭。

问题:(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究竟是什么?(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哪些?

3.两年前,妻子下岗赋闲,在家闷得慌,从友人家抱回一只小狗作伴,喜其蹦蹦跳跳之态,取名“跳跳”。跳跳是一只很平民化的叭儿狗,虽非名门之后,但在妻子的悉心调教下,居然也有了几分狗德。比如,按时如厕,不吃嗟来之食,语不高声,更不狗仗人势地狂吠,等等。一天,居委会主任送来一纸通令,限期为狗上户口,否则格杀勿论。妻子一算帐,跳跳的“户口费”比她一个月的下岗生活费还高出一截,自然舍不得这笔钱。然而接下来,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打狗队勇猛捕杀无证狗的镜头,又实在惨不忍睹,妻子一咬牙,为跳跳交了“狗头费”,买得了“生存权”。此后倒也相安无事。

问题:(1)政府收狗头费的理由何在?(2)解决狗扰民这一事情能否通过居民之间谈判解决?(3)通过政府解决有何代价?(4)收狗头费是不是解决狗扰民的好办法?

4.据IUCN(1998)的资料,全球野外老虎的数目不超过5000-7500只(其中中国90-110只),属濒危动物;2003年全球家禽(存栏)超过100亿只,其中亚洲66亿只,中国47亿只;2003年中国出栏家禽总数83亿只;2003-2004年初从南韩开始报告的禽流感,导致全球共扑杀1亿只!

问题:(1)全球家禽越来越多的产权根源是什么?(2)全球野外老虎的数目越来越少揭示 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制度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5.EDF是法国最大的国营电力公司,它拥有多家坐落在河边的发电厂,这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这些发电厂多数使用法国的煤炭,这些煤用火车运送。但是它们也会使用国外进口的煤。每个发电厂对煤炭的需求都很稳定。进口煤用驳船运送到发电厂。在法国,有三条河可以使用这种驳船:卢瓦尔河、塞纳河以及罗纳河。这些河流在深度和泄洪闸的规模上都非常不同。在这三条河上有两种驳船可以运输煤:一般的驳船可以被用来运输各种货物并且它们在这三条河上都可以使用,而专用驳船只能用来运输煤炭并且只能用于某一条特定的河。这些专用驳船是根据每条河流的环境而设计改造的。而且,这些专用的驳船需要使用法国电力公司建造的专用卸货设施。这些专用驳船比一般的驳船更有效率,因为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流的深度和泄洪闸的规模。独立的供应商将煤进口到法国。每条河上只有一个供应商。尽管EDF是国有企业,但是它要考虑效益因素。

问题:(1)你认为这些煤炭可能使用一般的驳船还是使用专用驳船运输?(2)首先假设使用一般的驳船运煤:你认为谁拥有这些驳船重要吗?假设这些供应商自己拥有驳船,你认为EDF会与上述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3)现在假设使用专用驳船运煤,你认为谁拥有这些驳船重要吗?假设这些供应商自己拥有驳船,你认为EDF会与上述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

6.让我们看看一个雇用了18个人制造“祖父表”的工厂。5个雇员专门锯木头零件,这些零件组合起来可形成表壳。两个人安装木头零件,将这些零件安装成表壳。另外有两个人给表壳喷漆,四个人给表面喷漆。四个人将表壳、表面连同指针安装成为完整的钟表。这个公司有两个销售人员、一个总经理。总经理同时也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为什么前面提到的17个人作为雇员为别人工作?个人为什么不从事自我经营?答案是:交易成本。考虑下列两种情境:情境一是17个工作在同一个地点从事自我经营的人生产“祖父表”。情境二是17个被工厂所有者雇用的人生产“祖父表”。

问题:(1)情境一和情境二各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生产?市场还是企业?(2)在第一种情境下,该种生产面临的主要成本是什么?是市场交易费用还是内部协调费用?(3)第二种情境是不是一种团队生产?(4)在第二种情境下,除生产成本外,生产面临的主要成本还有什么?

7.1978年春夏之交,安徽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全省农业大幅度减产。时值秋收秋种季节,时不等人。9月1日,安徽省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经过激烈的争论,省委最终做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规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鼓励多开荒,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统购粮。于是,不少生产队把麦子、油菜包到户去种,结果加快了进度,抓住了季节。群众和不少干部都看到了承包的好处,这样便诱发了包产到户。1978年冬,凤阳县梨园公社一个最穷的小岗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组,将20户人家分成4个包干组,后又分成8个包干组,每组二三户,但存在矛盾。一天夜里,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讨论解决矛盾的办法,结果,讨论到天亮时也没提出解决的好办法。社员都说: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干。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说:如果大家能答应我两个条件,我就同意包干到户。第一,夏秋两季每户打的头场粮食就要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谁也不能装孬种;第二,我们是明租暗户,不准对上级和外队人讲。有位老农民说:我再加个第三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让我们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的农活由我们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大家都说行,并纷纷在保证书上按了手印或盖了图章。于是,开始抓阄分牲畜、农具,丈量土地,一个早晨就全部分好了。但是,小岗农民冒险分田的秘密没过几天就被公社知道了,硬让他们并到组里干,不并就不发给种子、肥料和耕牛等。但小岗人硬是顶着不干,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1979年4月,县委书记陈庭 元下来检查工作,公社干部汇报了小岗生产队群众自发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的问题。陈庭元听后说:小岗已经穷“垮”掉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已经分到户了,就让他们干到秋后再说吧!就这样,农村实行责任制首先在安徽省由部分农民自发搞了起来。1979年底,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提高到12万多斤。这个从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穷队,这一年向国家交公粮65000斤,油料20000多斤,生猪35头,人均口粮800多斤,人均分配收入200多元,一年就变成了当地的“冒尖村”。

问题:(1)上述案例中,小岗生产队搞承包到户的制度变迁属于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哪一种制度变迁?这种变迁有何特点?(2)家庭联产承包制产生的诱致因素是什么?(3)这种制度变迁会遇到什么突出的问题?

8.据南方某报纸报道:2001年,根据四川省及乐山市的规划,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之间的一条公路要成为一条“绿色旅游通道”。按照规划,四川峨眉山市峨山镇万坎村等多个自然村需要拆迁。峨山镇政府在上级文件规定的离“通道”周围30米的基础上擅自将拆迁范围扩大到百米甚至两百米。在拆迁过程中,当地政府一方面给予开发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方面压低对农民的补偿,砖墙、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分别按每平方米46元、52元、54元的价格补偿,而被占耕地,只能得到每亩5000元的征地补偿安臵费以及1000元的青苗补偿费,非耕地则只能得到每亩3000元的补偿。并要求拆迁农户限期自拆,逾期不拆者,镇政府派人强行拆除,并以所拆房屋材料冲抵拆房工钱。大多数村民没有足够人手在限期内自己动手拆完,只好忍痛以一栋楼房的材料折换一千多元钱,让一些建筑施工队来拆房取走材料,以获得些微的弥补。拆迁后,大多数被拆迁农民只能凭借一点积蓄在废墟上搭起简易的窝棚居住。部分在拆迁中表现较好的农户被镇政府安排进一幢弃臵多年的烂尾危房。农民在拆迁过程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万坎村、保宁村村民多次推举代表向镇领导反映意见。村民们也曾上访过各级政府的信访办,递交过“申诉书”之类的书面材料,要么如泥牛入海,要么经过一番公文旅行后落到镇政府的手里。随之而来的,不是着手解决问题,而是追查所谓上访带头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政府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在当今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题:(1)上述案例中,一直被认为是维护公平、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这里是四川峨眉山市峨山镇镇政府)为什么会侵犯最基层的农民利益(表现为侵犯农民的房屋和土地产权等)呢?(2)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这一现象的专业术语是什么?(3)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这一现象?

单项选择题

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

A.《社会成本问题》

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

D.《联邦通讯委员会》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

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 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C.全球化

D.大量转型国家的存在对制度经济学的需求 3.以下被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的是()

A.新制度经济学

B.新古典经济学 C.旧制度经济学

D.马克思的制度分析

4.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

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

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 C.弱理性假设

D.讲诚信假设

5.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

A.诺思

B.张五常 C.阿罗

D.威廉姆森 6.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

C.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 D.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7.在威廉姆森看来,以下三个因素对交易费用有决定性作用,缺一不可,但除外的是()

A.人的有限理性

B.资产专用性

C.交易的不确定性

D.机会主义行为

8.科斯定理思想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A.《社会成本问题》

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

D.《联邦通讯委员会》 9.“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是

()

A.科斯第一定理

B.科斯第二定理

C.波斯纳定理

D.科斯第三定理 10.“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这是()

A.科斯第一定理

B.科斯第二定理

C.波斯纳定理

D.科斯第三定理

11.以下定义中,哪一个是对产权的本质特征的最科学揭示()

A.产权不仅是指人们对有形物的所有权,同时还包括人们有权决定行使市场投票方式的权利、行使特许权、履行契约的权利以及专利和著作权。

B.产权是法律或国家(政府)强制性规定的人对物的权利,是一种形成人们对资产的权威的制度方式。

C.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D.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12.产权界定的“公共领域”说明了产权界定的()

A.清晰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排他性

13.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界定排他性权利的投入品的价格降低或界定排他性权利的技术改进时,会使()

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14.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一种资产价值上升或外界侵权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会使()

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15.以下不属于无国家社会的产权保护机制的是()

A.武力或武力威胁

B.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C.习俗和习惯法

D.宪法、成文法、普通法和行政法规 16.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以下产权安排中外部性问题最大的是()

A.私有产权

B.共有产权 C.集体产权

D.国有产权 17.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特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

A.市场治理

B.三方治理 C.双方治理

D.统一治理 18.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偶然进行的混合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

A.市场治理

B.三方治理 C.双方治理

D.统一治理 19.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

A.逆向选择

B.机会主义 C.敲竹杠

D.道德风险 20.契约实施机制的演进过程是()

A.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

B.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

C.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

D.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

21.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成本,但除外的是()

A.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B.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

C.谈判和签约成本

D.利用价格机制的其他不利成本

22.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

A.市场契约是完全的,而企业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B.市场契约是一种短期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C.市场契约是平等主体间签约,而企业契约是企业家权威与其他要素签约。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23.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A.演奏莫扎特音乐的小提琴四重奏

B.“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中的三个和尚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D.共同设计一辆新车的20个工程师

24.以下企业形式中,不存在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引起的代理问题的是()

A.合伙制企业

B.不公开招股公司 C.国有企业

D.公开招股公司 25.以下定义中,哪一个是诺思对制度的界定()

A.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B.制度可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C.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D.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

26.将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柯武刚与史漫飞 C.诺思

D.卢瑟福 27.以下不属于非正式制度的是()

A.风俗习惯

B.意识形态 C.伦理道德

D.行政规章 28.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

A.提供激励与约束

B.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C.外部性内部化

D.降低交易费用

29.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

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B.克服搭便车和避免公地悲剧 C.带来规模收益和避免公地悲剧

D.带来规模收益 30.“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这句话是以下哪位学者说的()

A.诺思

B.布罗姆利 C.米勒

上一篇:广州市房屋买卖合同标准版下一篇:高二年级班级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