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达芬奇的故事

2024-09-04

名人达芬奇的故事(精选12篇)

篇1:名人达芬奇的故事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天才画家、学者、科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不朽之作《蒙娜丽莎》。然而,他想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儿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是,小达·芬奇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达·芬奇从小对各种事物就很好奇,喜欢观察和幻想,还会把他见过的美丽景色、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及昆虫小鸟都画下来。他对学习拉丁语一直不感兴趣,却痴心迷恋上了画画儿,一朵花、一片叶、一只蝴蝶、一座小山……他几乎见什么画什么。他还用泥巴做成塑像,作为自己绘画的模型。

涂涂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却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他不分场合,在地上、墙上都会胡涂乱画。他画画儿时,往往先对大自然的某样东西进行一番观察,再经过思考,然后才画,所以画什么像什么。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写字、画画儿、吃饭都是用左手,有时画起画儿来还左右开弓。他似乎永远有画不完的东西,青蛙、蜻蜓、小鸟……自然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不论是白粉块、木炭,还是彩画匠的油彩颜料,都是他的“玩具”,他可以尽情地在地上、木板上涂画。

达·芬奇9岁时已决心把绘画和雕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请求父亲让他拜师学艺,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画家属于地位不高的一种职业。他们就像木匠、铁匠或鞋匠一样,靠开作坊铺子、招收些徒弟维持生活。一心想让达·芬奇子承父业的彼埃罗,不愿意让如此聪明、多才多艺的儿子去当一名“画匠”。

然而,几年以后,却因为一件事情,父亲向儿子妥协了。

1469年,达·芬奇一家从幽静的芬奇镇,迁到热闹繁华的佛罗伦萨居住。佛罗伦萨,这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是达·芬奇艺术生命的摇篮。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地迷住了达·芬奇。他流连在那些浮雕、塑像和壁画前,怀着虔诚的心情,琢磨、临摹那些深深吸引着他的艺术作品。他正在一步步走向神圣的艺术殿堂。他的艺术才华,日益显露出来,很快在当地有了点儿小名气。

有一天,一位邻居拿来一面无花果木做成的盾牌交给彼埃罗,请他让达·芬奇在上面画一幅画儿。求画儿者是一位渔民,希望盾牌画面非常吓人。达·芬奇接过盾牌后,发现盾面凹凸不平,制造粗糙,就先把它放在火上烘干,请人把盾面刮平,然后在盾面上抹上一层腻子。为了画好这面盾牌,达·芬奇走进自己存放小昆虫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干起来。他通过深入观察,把青蛙、壁虎、蜻蜓等小动物各自的特点进行综合改造,然后画下来。最后,画成了一只两眼喷火、鼻孔冒烟、口吐毒气的怪兽,形象十分逼真恐怖。当父亲来取盾牌时,他就把盾牌安置在一个架子上,拉起窗帘,使盾牌略显阴暗,然后才叫父亲进来。父亲进屋一看,被吓了一跳,退后了几步。达·芬奇忙拉住他说:“这面盾牌果然起作用了,请您拿去吧。这正是委托人所需要的效果。”

彼埃罗觉得这简直是个奇迹,对儿子别出心裁的想法倍加赞许。他没有把这面盾牌交给那位渔民,而是从商店里买了另外一面盾牌交给渔民。不久之后,彼埃罗把达·芬奇画的盾牌偷偷以1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商人,随后那位商人又以3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米兰公爵。

篇2:名人达芬奇的故事

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认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这幅画,达芬奇在很久以后,又创作了一幅,虽布局并无多大变换,但人物的动作等

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应该算是对第一幅《岩间圣母》的更正,现藏于英国。《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

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篇3: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 胜过一切教育。”

的确, 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人如天空中的星辰, 发出耀眼的光辉, 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 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独特而平凡的经历, 灿烂而辉煌的业绩, 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和更加精彩的世界, 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重点保护和宠爱下更显得唯我独尊, 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出现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岞山小学自2011年3月开展了“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德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名人, 让他们遨游于名人思想与知识海洋, 哪怕只采撷到一两朵闪亮的浪花, 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让他们循着名人的指引一路前行, 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基本做法

(一) 把握原则, 明确活动目标;及时评价, 保证活动落实

1.把握好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根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在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 既体现学生个体评价, 也体现集体评价, 不重形式, 重过程, 保证活动的落实。

3.通过“读写讲画”途径进行活动, 在阅读名人的故事时, 不重数量, 重收获

(二) 开发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在少年儿童成长历程中, 名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名人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校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雷锋”等十几位名人的成长故事编写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校本课程, 包含:永远的榜样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中国男孩洪战辉、最美女孩孟佩杰、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身残志坚张海迪、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学校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大力宣传, 营造活动氛围

1.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 明确活动目的, 制定好活动方案。

2.各班教师向学生宣布阅读名人故事的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目的。

3.学校针对不同场所, 布置相宜的名人故事展板, 使学生时时受感染。如在校园的不同位置放置雷锋等名人的故事展板, 教学楼大厅西墙悬挂杨利伟等十位名人的画像以及故事简介, 在班内张贴名人画像, 全方位营造“学习名人”的教育氛围。

(四) 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阅读校本课程中的名人故事, 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名人故事。高年级学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 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价;低年级学生在班内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班主任当场用红花、或者星星卡奖励。每月进行一次评比, 评出班内“阅读之星”两名, 到期末根据每月的评比进行总评, 评出学校“阅读之星”, 每班一名。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名人故事。

(五) 抓住名人的诞辰和纪念日, 开展教育活动

3月5日, 是学习雷锋纪念日,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学雷锋, 三月来, 四月走。也正是这个原因, 使我校下定决心把“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长期开展好, 杜绝只重形式, 不重过程的做法。

为了开展好学习雷锋活动, 学校就利用周一升国旗的时间由辅导员向全体师生进行了“向雷锋学习”的讲话教育, 然后召开班主任会议, 要求他们开好“学习雷锋 做好少年”专题班会, 把上周备的“学习雷锋做好少年”班会课案再完善一下,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了解雷锋精神是什么, 向他学习什么, 今后应该怎么做。

在开专题班会的时间, 学校中层在校长的带领下到每个班进行了交流, 看到班主任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雷锋”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雷锋了解少, 班主任先放有关雷锋的故事视频, 然后根据校本课程向学生进一步介绍雷锋的事迹。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搜集的雷锋事迹材料上台进行讲述, 并表了决心。

在学雷锋活动中, 学校评出了“学雷锋好少年”, 评出了“学习雷锋先进班级”。学生们通过对照雷锋叔叔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 更进一步规范了自我, 使学校的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 开展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演讲、制作手抄报等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学校为了让学生与名人零距离接触, 充分展现学校学生的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活动, 鼓励大家多读名人的书, 于2012年5月22日上午举行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峡山区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

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仪态端庄大方, 语言表达清晰流利。演讲中, 通过生动的语言、充实的内容、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 表达出学习名人的心得体会, 演讲结束后, 学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

此次演讲比赛虽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和非常隆重的形式, 但却用事实告诉同学们阅读名人的故事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扩充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演讲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使“阅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的活动走向深入。

2.开展“名人故事”手抄报设计比赛

从去年开始, 学校就侧重进行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手抄报设计比赛。只要比赛通知发下, 学生们便踊跃参加。他们仔细搜集材料, 精心设计版面, 认真抄写内容, 细心装饰美化, 每张手抄报都凝聚了他们的满腔心血, 都包含着学生对名人的崇敬, 比赛后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学校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全体师生观赏, 围观者无不被精美的小报吸引, 大家在观赏的同时, 对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他们的光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七) 利用好课堂教学 , 让名人熏陶学生人格

学校在利用好校本课程的同时, 教导处安排语文科教师结合一些代表性名人课文, 精心备课、讲读课文, 让学生领悟课文主题;思品科重点抓住名人的“爱国精神良好品行”和“坚强毅力”三类课文, 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 以榜样之情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 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我校自2011年3月开展“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变得有理想、有爱心、有正义感、乐于合作、乐于竞争。

2.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词汇, 拓展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 不设门槛的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信心, 展示了自我风采。

4.让学生杜绝了邪教, 不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 崇尚名人, 以名人做楷模。

5.峡山区电视台分别于2012年5月22日、6月14日对岞山小学开展的“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进行了报道, 从而带动了峡山区的德育活动。

6.这项活动被评为潍坊市2012年中小学育人管理创新奖。

篇4:达芬:“保护世界名人”的蜡像

今年25岁的达芬,出生在湖北武汉市一个艺术之家,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从小深深地爱上了美术,幼时她就非常喜欢画各种人物和小动物。

大学时,达芬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有一位老师教会她制作人像、360度影像、雕塑……这些技艺吸引了达芬。很快她便能把一块塑泥变成艺术品。

2013年毕业时,恰逢即将开馆的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招聘蜡像师,达芬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接着开始接受英方人员的系统培训。达芬了解到,杜莎夫人蜡像馆于1835年在英国伦敦设立,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蜡像馆。蜡像的制作是一门高超技艺,其中有一些秘诀只被少数人掌握,如雕塑蜡像原料的配制、颜料的增添等等。

达芬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地汲取着蜡像制作知识。当她在蜡像工艺上颇有心得时,老板宣布,她被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录用。就这样,达芬成了该馆第一位蜡像维护师。

2013年年初,亚洲网坛一姐李娜载誉返乡,李娜开创了中国在世界网坛上的历史,为祖国和家乡赢得了荣誉,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专门为其量身制作蜡像。达芬和英国前来的专业制作团队一起,为这位世界网坛巨星进行全身精准测,整个过程耗时近3小时。工作人员在李娜的身体上标志了200多个点,例如眼睛到眼睛、眼睛到耳朵、耳朵到嘴巴、耳朵到耳朵等这些距离都是重要的数据,用以辅助手工精密测量。为了抓住其最真实的面部表情,光是拍摄的脸部特写照片就有300多张,以求蜡像成品惟妙惟肖。

达芬说,“真正的蜡像是连一小块伤疤、身上的胎记、文身等微小的细节都要准确复制的。”事实上,一尊蜡像的诞生,需要包括雕塑家、模具师、裁缝、化妆师、假发制造商,加上灯光师、布景设计师、音响工程师以及发型师在内的十几位艺术家参与创作。就这样,李娜有幸成为该馆首位体坛明星。

“打理”世界名人,穿衣描眉都要管

达芬说,为了让制作出来的蜡像更逼真,除了已经去世的名人外,任何一座蜡像都由英国总部的制作团队为本人进行众多数据的测量,然后才动手制作。

蜡像是一门被称为“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力求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型,达到栩栩如生、最真实还原人物的效果。鲜为人知的是,蜡像造价昂贵,每个均在150万元以上,并且能保存上百年。

达芬是蜡像馆的职业维护师,除和团队一起测量有关数据外,平时她主要负责名人蜡像的维护工作,大家都叫她“美容师”。每天清晨,达芬都要最早到达馆内,然后仔细寻找蜡像上的瑕疵,进行及时修补。

此外,还要为那些“名人”整理衣服、鞋袜、发饰、妆容等,待把世界各地名人的外形一一“纠正”完毕,再为它们精心化妆。偶尔发现某尊蜡像有些部位失色了,她便提起画笔,用油彩为蜡像“补妆”,然后以硬毛笔仿造出皮肤的纹理。以保证10点钟开馆后,所有“名人”都能神采奕奕地迎接参观者。

除了对蜡像的日常维护,达芬和同事们每隔一个月左右,还要让这些蜡像轮流接受“全身美容”,其中包括换洗衣服、更换首饰以及洗头。

最麻烦的当属给这些“名人”洗头了。达芬为它们准备了专用的香波洗发水和护发素,“那些东西比我们自己用的价格昂贵多了。”在洗头的过程中,她首先会用一块白布将蜡像的头部从发际线以下全部盖住,“之后洗发、上护发素、吹干等等各种程序和我们洗头完全一样。”

头发洗干净以后,达芬还要再根据参考图片给蜡像们做回发型。

每天为美国总统打领带,给贝克汉姆梳头,替范冰冰修睫毛,在粉丝们看来,这或许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而这一切对达芬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每天都有数百游客来到蜡像馆参观,游客零距离的接触难免导致蜡像出现损伤,达芬就是这些“世界名人”的守护人。

刚开始接触这个职业拨弄蜡像时,达芬还有些紧张,毕竟这些都是惟妙惟肖的“名人”。好在达芬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加上自己的勤勉细致,很快,很多维护工作她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一次,几位争相拍照的游客不慎将一尊蜡像推倒,导致其损毁严重。达芬和同事连续加了5天班,对蜡像鼻子塑形、修补裂痕、重新上色,直到它被重新放在原位展出,她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蜡像揭幕仪式以后,游客们上前与心目中的偶像合影留念,达芬则在幕后远远看着。“由于每天接待量大,蜡像会有磨损。肤色的修复需要先进行精心的调色,再一点点补色,以还原蜡像真实的肤色。这是蜡像日常维护的重要部分。所有的颜料都是从英国购买,并按照比例使用。”达芬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一尊新的蜡像都是从英国总部空运发往全球各地场馆,工作室的员工再进行检查核对。为了安放新来的蜡像,达芬和同事还要在地面打孔。钻机强大的后坐力可不是普通女子可以驾驭的。虽然外表看似柔弱文静,但干起这种“体力活”来,达芬照样不含糊。

与主持人撒贝宁成好友

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明星不仅着眼于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更关注大众的选择,致力于记录下当代优秀,高人气偶像明星的经典瞬间,让粉丝们能够一睹偶像风采。达芬是刘诗诗的粉丝,没想到,后来自己竟能和这位心目中的“女神”朝夕相处。

2015年12月10日下午,在达芬的引导下,刘诗诗与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杨胜军一起揭幕自己的蜡像。面对自己的蜡像,这位影星也感觉很奇妙。刘诗诗对达芬说,蜡像师真是太厉害了,把她的姿势、服饰、面部表情,都刻画得如此逼真!

蜡像师虽然平时很忙,但也只能和普通人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明星大腕亲密接触。达芬印象最深的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2016年1月22日,小撒为自己的蜡像揭幕,幕帘拉开那一刻,他都不敢直视另外一个“自己”,乐得像孩子似的,赶忙与自己的蜡像合影。他还向达芬请教一些技术问题,问她,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竟把自己的脸部做得如此惟妙惟肖?

达芬向撒贝宁解释说,“您的头部原型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复杂的加工工序。眼睛、毛发及皮肤的着色都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眼珠采用一种玻璃状塑料(丙烯酸类树脂)代替,这会使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瞳孔内的放射状线条都是以水彩手绘而成,甚至细微到连眼白内的微丝血管都要用红色的幼丝线做出来。牙齿的制作更高级,取模、染色,简直就好比为本人做了一副义齿。而头发则是按量身时取得的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再经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蜡像内,然后经过清洗、裁剪,最后是梳理发型,工程可谓十分浩大。”小撒听到这些,才恍然大悟,不由对达芬竖起大拇指。末了还幽默地叮嘱女孩,平时要把他“收拾得精神点!”

达芬还告诉小撒,蜡像不同于其他雕塑品,一座蜡像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它永远都将是这个样子,蜡像师还要凭着敏锐的嗅觉,让蜡像不断向公众展示明星本人最新的形象。比如,有一次被称为“万人迷”的贝克汉姆眼眉受了伤,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后,达芬立即在蜡像贝克汉姆的眉梢处贴上胶布。第二天游人来参观时,看到这小小的胶布都赞叹不已!撒贝宁被女孩的“创意”逗得哈哈大笑。

达芬很喜欢自己的职业,在她眼中,蜡像不是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朋友。其实,能成为一名蜡像师非常不易,除了过硬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有优秀的艺术领悟能力。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世界各地的蜡像师,全部加起来也仅有100多名!

篇5:达芬奇的故事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但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一样,投来的光线不一样,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一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最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篇6:关于达芬奇的小故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作坊以后,老师韦罗基奥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老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基督受洗》

达·芬奇:基督受洗关于《基督受洗》的创作,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来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全画的人物虽已画完,但是还剩下背景没有画,根据规定本应在一年前完成任务,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韦罗基奥心须在复活节前交画,否则受罚。这时离复活节仅七天了,可是韦罗基奥又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着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然后再画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寒感冒,高烧不止。

由于任务紧迫,韦罗基奥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门生达·芬奇来画背景。达·芬奇写生完毕,赶回佛罗伦萨,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模仿老师的画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全画。第二天早晨,当达·芬奇揭开画布时,他惊呆了。

篇7:达芬奇寓言故事:口渴的驴

不过,一只癞蛤蟆除外。它的脸很丑,不时地伸着嘴巴,还嚼着点泥土。一天,胭脂虫问癞蛤蟆:

“你怎么这么瘦?”

“我总是饿肚子。”癞蛤蟆悲哀地回答。

“你整天只吃泥土,这,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啦!”胭脂虫长叹一声,说,“你为什么不吃饱呢?”

“总有一天,”癞蛤蟆更加悲哀地说,“泥土也会吃光了!”

篇8:名人达芬奇的故事

今年25岁的达芬,出生在湖北武汉市一个艺术之家,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深深地爱上了美术。幼时她就非常喜欢画各种人物和小动物。

女孩和蜡像结缘,是因为小时候很喜欢捏面人。她的一个邻居爷爷是位酷爱面塑艺术的民间艺人,平时最喜欢在街上捏面人卖。受其影响,女孩从小就爱和他一起捏小猪、小兔以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造型。

在大学时,达芬学的是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有一位老师教她制作人像、360度影像、雕塑……这些技艺吸引了达芬。她很快便能把一块塑泥变成艺术品。

2013年毕业时,恰逢即将开馆的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招聘蜡像师,达芬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接着开始接受英方人员的系统培训。女孩了解到,杜莎夫人蜡像馆于1835年在英国伦敦设立,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蜡像馆。尤其是创建人杜莎夫人,一生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从管家的女儿到皇室教师,从塑像制作大师到孜孜不倦的事业女性,从逃过断头台厄运到为昔日的皇室友人制作死亡面具……她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达芬留下了深刻印象。

蜡像的制作是一门高超技艺,其中有一些秘诀只被少数人掌握,如雕塑蜡像原料的配制,颜料的增添。达芬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女孩,通过留心观察蜡像师们的工作流程,她发现制作蜡像首先是用胶泥做出精细的塑像,然后用它翻制成凹模,经凹模再翻出来的,就可以进一步修饰加工成为完美的蜡像了。很多人都不了解,双手的蜡型制作和面模的制作同样重要,尤其是为表现一位政治家的风度和气质,手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加不容忽视。

在这些日子里,达芬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地汲取着蜡像制作知识。当她在蜡像工艺上颇有心得时,老板宣布,她被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录用!就这样,达芬成了该馆第一位蜡像维护师。

2013年年初,亚洲网坛一姐李娜载誉返乡。李娜开创了中国在世界网坛上的历史,为祖国和家乡赢得了荣誉,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专门为其量身制作蜡像。达芬和英国前来的专业制作团队一起,为这位世界网坛巨星进行全身精准测量,整个过程耗时近3小时。工作人员在李娜的身体上标识了200多个点,例如眼睛到眼睛、眼睛到耳朵、耳朵到嘴巴、耳朵到耳朵等这些距离都是重要的数据,用以辅助手工精密测量。为了抓住其最真实的面部表情,光是拍摄的脸部特写照片就超过了300多张,以求蜡像成品惟妙惟肖。

达芬说:“真正的蜡像是连一小块伤疤、身上的胎记、纹身等微小的细节都要准确复制的。”事实上,一尊蜡像的诞生,需要包括雕塑家、模具师、裁缝、化妆师、假发制造商,加上灯光、布景设计师、音响工程师以及发型师在内的十几位艺术家参与创作。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娜有幸成为该馆首位体坛明星。

“打理”世界名人,穿衣描眉都要管

达芬说,为了让制作出来的蜡像更逼真,除了已经去世的名人外,任何一座蜡像都由英国总部的制作团队为本人进行众多数据的测量,然后才动手制作。

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位于武汉著名人文景点楚河汉街,它于2013年9月28日建成开幕。场馆分为上下两层,占地约1551平方米。参观者走进这里,就会看到馆内陈列的都是世界各国的伟人、名人和名星蜡像,其制作之精巧,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致于每当来宾驻足观赏时,竟然分辨不出谁是蜡人,谁是真人!达芬介绍说,蜡像是一门被称为“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力求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达到栩栩如生、最真实还原人物的效果。鲜为人知的是,蜡像造价昂贵,每个均在150万元以上,并且能保存上百年。

达芬是蜡像馆的职业维护师,除和团队一起测量有关数据外,平时她主要负责名人蜡像的维护工作,大家都叫她“美容师”。每天清晨,女孩都要最早到达,然后仔细寻找蜡像上的瑕疵,进行及时修补。

除此外,还要为那些“名人”整理衣服、鞋袜、发饰、妆容等,待把世界各地名人的外形一一“纠正”完毕,再为它们精心化妆。偶尔发现某尊蜡像有些部位失色了,她便提起画笔,用油彩为蜡像“补妆”,然后以硬毛笔仿造出皮肤的纹理。以保证10点钟开馆后,所有“名人”都能神采奕奕地迎接观众。达芬是个爱美的女孩子,她要求每一尊蜡像尽可能完美。她对蜡像的维护一丝不苟。因为蜡像馆内放满了蜡像,平时为它们化妆、补妆,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除了对蜡像的日常维护,达芬和同事们每隔一个月左右,还要让这些蜡像轮流接受“全身美容”,其中包括换洗衣服、更换首饰以及洗头。

最麻烦的当属给这些“名人”洗头了。达芬为它们准备了专用的香波洗发水和护发素,“那些东西比我们自己用的价格昂贵多了。”在洗头的过程中,她首先会用一块白布将蜡像的头部从发际线以下全部盖住,“然后洗发、上护发素、吹干等各种程序和我们洗头完全一样。”

头发洗干净以后,达芬还要再根据参考图片给蜡像们做回发型。郭晶晶的蜡像姿势是她起跳前的那个瞬间,为求细节真实,每次给它洗完头,都要在头发上抹上足够的摩丝让其看上去有刚刚从水里出来的湿漉漉的感觉。而向来引领体育界时尚潮流的贝克汉姆也不让维护师省心,达芬说,要是哪天贝克汉姆心血来潮给自己换了发型,她也要让小贝蜡像的发型第一时间发生变化。

这里展出的,有包括爱因斯坦、凯特·温斯莱特、成龙、张国荣、周杰伦、刘亦菲等众多名人。

有意思的是,蜡像馆为每座蜡像都准备了好几套衣服,这其中有一些都是明星本人特地捐过来的,还有些是制作师根据原版的衣服复制而来的。就拿体育展馆里的蜡像来说,罗纳尔多、乔丹等人都以运动装造型出现,他们的衣服相对比较好打理一点。而名人展馆里正装出现的奥巴马和比尔盖茨,则需要维护师们花费更多的精力为他们熨烫西装和长裤,以保持其颜色的鲜亮和形状的挺刮(方言,形容外貌平整靓丽)。

每天为美国总统打领带、给贝克汉姆梳头、替范冰冰修睫毛,在粉丝们看来,这或许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而这一切对达芬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每天都有数百游客来到蜡像馆参观,零距离的接触难免导致蜡像出现损伤,女孩就是这些“世界名人”的守护人。

刚开始接触这个职业拨弄蜡像时,达芬还有些捉襟见肘,毕竟这些都是惟妙惟肖的“名人”。好在女孩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加上自己的勤勉细致,不久,很多维护工作她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一次,几位争相拍照的游客不慎将一尊蜡像推倒,导致其损毁严重。达芬和同事连续加了5天班,对蜡像鼻子塑形、修补裂痕、重新上色,直到它被重新放在原位展出,她悬着的心才平静下来。

蜡像揭幕仪式以后,游客们上前与心目中的偶像合影留念,达芬则在幕后远远看着。“由于每天接待量大,蜡像会有磨损。肤色的修复需要先进行精心的调色,再一点点补色,以还原蜡像真实的肤色。这是蜡像日常维护的重要部分。所有的颜料都是从英国购买,并按照比例使用。”达芬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一尊新的蜡像都是从英国总部空运发往全球各地场馆,工作室的员工再进行检查核对。为了安放新来的蜡像,达芬和同事还要在地面打孔。钻机强大的后座力可不是普通女子可以驾驭的。虽然外表看似柔弱文静,但做起这种“体力活”来,达芬照样不含糊。

达芬很喜欢自己的职业,在她眼中,蜡像不是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朋友。其实,能成为一名蜡像师非常不易,除了过硬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有优秀的艺术领悟能力。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世界各地的蜡像师,全部加起来也仅有100多名!

篇9:多则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他不仅懂绘画,还懂雕塑。跟佛罗里奥一起学画画。第一课是画鸡蛋。老师拿了一个鸡蛋,把它放在桌子上,让他跟着画,然后他开始做他自己的事情。一开始,达芬奇很听话。他根据鸡蛋仔细地画。但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我总是画鸡蛋?”老师严肃地对他说:“首先要学会画好鸡蛋,因为这是技巧和笔画的基本功。”要画好一个鸡蛋,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就不急于画别的.东西了。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桌子上的普通鸡蛋,日复一日地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和其他不同的方向观察。日复一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册上满是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状的圆圈。老师对他的努力工作精神很满意,并表扬了他。列奥纳多・达・芬奇用来画鸡蛋的纸莎草纸堆得很高。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一次,老师让李奥纳多在他的作品《基督的洗礼》中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画画。只划了三下两下,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跳到了纸上。看到学生们有这么好的技能,弗洛里奥笑了。从那以后,佛罗里奥毅然放弃了他的笔,停止了绘画,开始雕刻。

篇10:画家达芬奇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9月13日 星期二 晴

名人传记阅读――达芬奇

名画《蒙娜丽莎的眼泪》很多人都看到过,甚至被她的微笑深深吸引,那你知道画这副画的人是谁吗?他就是达芬奇。

1452年4月15日,在意大利的一个山村小镇,达芬奇出生了。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他,把他丢给了他的`爷爷。可他的爷爷当时已经八十五岁了,仅仅可以让他吃饱,有地方住而已。没人爱他,除了他的叔叔。他的叔叔经常带他去长满橄榄树的山野里远足游荡,渐渐地,他爱上了大自然,并且会把喜欢的景物画下来。他的爸爸发现他有绘画天赋,便让他拜了名师。

达芬奇跟着老师一学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吃了很多苦头。他执着探究、勇于实践、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但这些荣耀也使他孤独终生。

篇11:达芬奇寓言故事

夜色降临,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扔在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害怕,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没有办法呀!”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他说。这时,一只老鼠从这儿经过。这只老鼠对自己的健康十分得意。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惟一机会。

“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老鼠看了牡蛎一眼。因为它不是傻瓜,不能不想到,这个牡蛎又漂亮,又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它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张开一点壳。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喔,听你 的!”牡蛎同意了。但是,它十分警惕地半张不张,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老鼠立刻伸过嘴巴就咬。尽管它的行动迅速,但,过于匆忙,牡蛎事先预料到了这一 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老鼠吱吱叫。这叫声传到猫的耳朵里。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

篇12:《达·芬奇密码》幕后故事一箩筐

《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上市至今在全球已经卖出超过4?熏500万本,起初福克斯电视网的知名电视剧《24小时反恐》有意将《达·芬奇密码》纳入下一季的故事大纲,但在作者丹·布朗的反对下无疾而终。没想到几个月后,索尼影业花了重金延聘《24小时反恐》的制作人布莱恩·葛瑟(Brian Grazer)担任《达·芬奇密码》的制片,负责将小说拍成电影,才得到丹·布朗的首肯。

《达·芬奇密码》的制片开销累计至今虽然距离影史上最贵的电影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已经创下索尼哥伦比亚影业的新高纪录。但片商嗅到《达·芬奇密码》横跨艺术和商业的庞大商机,即使众男星为男主角“罗伯特·兰登”在台面上下角力不断,最后还是由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两届金像奖影帝汤姆·汉克斯出任。

国籍决定选角

《达·芬奇密码》的灵魂人物“罗伯特·兰登”由谁来演才对?导演朗·霍华德曾锁定的对象包括罗素·克洛、拉尔夫·费恩斯、休·杰克曼,以及乔治·克鲁尼。原本一直传出的大热门人选是罗素·克洛,直到最后一刻才翻盘,由汤姆·汉克斯出任,原因是来自澳洲的罗素·克洛“不是美国人”。朗·霍华德认为《达·芬奇密码》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小说,几乎可以完全依照内容描述拍成电影。原著小说当中对“罗伯特·兰登”的描述,是“穿着哈里斯毛料(Harris tweed粗花呢)的哈里森·福特”,这也成为汤姆·汉克斯在片中的标准打扮。至于“伯居·法舍”根本就是为让·雷诺量身订做的人物,因为丹·布朗坦承:“我写伯居·法舍的时候,脑海理浮现的影像其实就是让·雷诺。”让·雷诺开心地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伯居·法舍”一角。

负责决定演出阵容的制片布莱恩·葛瑟透露,不只“罗伯特·兰登”抢破了头,女主角“苏菲·纳佛”也有3名曾得过奥斯卡影后的女星,通过关系前来游说演出。他解释:“朗·霍华德决定按照原著小说的描述,以演员本身的国籍做为选择的标准。所以‘罗伯特·兰登’必须是美国人,‘苏菲·纳佛’和‘伯居·法舍’是法国人,‘提宾’是英国人,这就是我们选角惟一的标准。”除了选角困难重重,曾以《美丽心灵》、《最后一击》等片问鼎奥斯卡的导演朗·霍华德,希望《达·芬奇密码》能够展现与过去迥异的惊悚风格,于是他重新温习惊悚大师的巨作。他透露:“我想在70年代的惊悚片中汲取新的灵感,所以重新看了《失婴记》、《大法师》、《大阴谋》、《霹雳钻》等惊悚动作电影。”这让《达·芬奇密码》本身的悬疑剧情看来更加毛骨悚然。

遭到罗浮宫“冷眼”

为了改拍这部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大导演朗·霍华德也只能乖乖填写表格,申请在罗浮宫、西敏寺等重要景点的拍摄权。英国的林肯大教堂更是继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度为了让电影顺利拍摄,破天荒3天不敲钟。

密码剧组虽然得到法国总统的支持,进入罗浮宫拍摄,拍到了“大陈列馆”的场景,不过导演开心的日子不到1天就过去了。因为罗浮宫为了保护珍贵的艺术品,列出一长串的规定:不可以在画作上打灯、不可以在地板上写字、不可以把墙上的画作拿下来,地板也不可以沾到血迹。结果导致馆长被谋杀的情节只好搭景拍摄;被写上密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是一幅复制品;而真正的“大陈列馆”只能拿来堆放杂物。汤姆·汉克斯都忍不住望着蒙娜丽莎叹息:“真正的蒙娜丽莎居然跟道具堆在一起,好浪费呀!”

不过,不是每个地方都欢迎剧组的到来,西敏寺就毫不留情地拒绝朗·霍华德,以至于西敏寺的场景全部移到距离伦敦市区3小时车程的林肯大教堂拍摄;教堂的大钟更自二次大战以来,首度破例为《达·芬奇密码》休息3天,教堂内部也由剧组工作人员改装成接近西敏寺内部的模样。此外教堂闭门谢客2天,方便600名工作人员进驻拍摄。

兰登与苏菲的解谜之旅,在苏格兰的罗斯林礼拜堂结束,不过剧组在罗斯林礼拜堂拍摄时,现场有大约200名反《达·芬奇密码》的群众对着工作人员抗议。导演朗·霍华德不断对群众解释,电影纯粹只是翻拍一部小说,不过没人搭理;但另一边却有近200名汤姆·汉克斯的影迷围观,手上拿了小说、杂志、海报等着要他签名。支持和抗议的双方互相对峙,让剧组工作人员十分窝心。

《达·芬奇密码》引发一阵圣杯传说热潮,国家地理频道乘势播出《犹大福音》,公布一份莎草纸文献,重新定义耶稣和被视为背叛者的犹大之间的关系;卫视西片台也推出重新剪辑版的《受难记:最后的激情》,首播收视率高达1.12%。紧接着国家地理频道从4月30日开始推出“圣经传说周”,播出一系列《耶稣的对手》、《末日启示录》、《圣殿骑士》影片,并且配合《达·芬奇密码》的上映时间,回放去年热门纪录片《解开达·芬奇密码》,让观众看完电影之后能够继续破解“密码”。

编辑:唐馨

上一篇:中学生与社会作文下一篇:东方小学防震逃生演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