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2024-07-10

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三章 财政行政部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发挥预算外资金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其他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预算外资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资金、财政行政部门管理的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资金。

国有企业留用资金不列入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审批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

第五条 各级财政行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审核、汇总、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和决算;

(三)监督检查预算外资金收支活动;

(四)依法查处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六条 各级审计、物价、计划、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法组织预算外资金收入,合理安排预算外资金支出,按时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和决算。

第八条 对在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检举、揭发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功人员,由人民政府或者财政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听取和审议同级人民政府关于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的报告,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法律、法规以及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收取、提留、集中或者安排使用的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种专项基金(资金)和其他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种专项基金(资金),必须使用财政行政部门统一印制或者监制的收款收据。第十一条 预算外资金属国家所有,单位具有使用权。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按照国家规定计付利息。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依法从事有偿经营服务的收入,不列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预算外资金。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确定的范围,可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用于补充行政事业经费。

各种专项基金(资金)和社会公益性无偿集资、募捐,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其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季度编制预算外资金支出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行政部门审批。

财政行政部门应当简化手续,及时审批预算外资金支出用款计划(含特殊需要临时追加的计划)。财政行政部门对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用途使用的必须予以保证,自接到支出用款计划之日起七日内答复使用单位,并按批准计划及时办理拨款手续,不得贻误财政专户储存单位使用

资金。财政行政部门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支出用款计划。

未经财政行政部门批准,开户银行不得支付存入财政专户的资金。对业经财政行政部门批准支出的款项,开户银行应当及时支付,不得借故压票。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用于自筹基本建设,必须经同级财政行政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购买专项控制商品,必须经同级财政行政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办理控购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外资金发放工资、奖金、补贴、津贴或者用于其他福利开支,必须执行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并列入单位预算外资金支出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财政行政部门在保证财政专户储存单位正常用款的前提下,可有偿调剂使用财政专户储存单位的间歇资金,支持生产和事业发展。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禁止公款私存。禁止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

第十九条 在保证预算外资金专项使用的前提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特殊需要调用本级部分预算外资金,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须报设区的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备案;设区的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须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各种专项基金(资金)和社会公益性无偿集资、募捐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调用。

第三章 财政行政部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二十条 财政行政部门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收取的附加收入,集中的事业收入、企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第二十一条 财政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收取和集中预算外资金。未经批准,不得增设项目、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第二十二条 财政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预算外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行政部门预算外资金,用于财政综合平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按规定使用财政行政部门印制或者监制的收款收据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金额10%的罚款;

(二)未按规定实行财政专户储存的,抵减其预算内拨款,并处违法金额10%的罚款;

(三)擅自将预算外资金用于自筹基本建设,或者购买专项控制商品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违法金额10%~20%的罚款;

(四)擅自用预算外资金扩大补贴、津贴范围,提高补贴、津贴标准或者滥发奖金、实物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违法金额10%~20%的罚款;

(五)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的,没收转移款项,并处违法金额20%~30%的罚款;

(六)将预算外资金公款私存的,没收其全部违法金额,并处违法金额50%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二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未按规定编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 财政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或者

由上级人民政府撤销其规定,给予通报批评;监察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财政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二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按照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财政行政部门和开户银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无正当理由拖延拨款、借故压票造成用款单位重大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由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

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对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还相对落后,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容易出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建立使用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几点策略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策略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是为社会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组织,其主要财政来源是国家拨付的财政预算资金及少量的经营收入,具有非盈利组织的性质,既有别于政府组织,又有别于纯商业机构。预算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为社会群众提供良好服务的基本保障,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保证预算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更好的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当下的预算资金使用管理需要。因此,本文将对目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零基预算”没有得到有效实行

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首先应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零基预算”是保证预算编制科学化的基础,各级预算单位应以“零基预算”为基础,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具体的业务用途,由下至上进行经费预算,最后由上一级单位进行统计,完成资金预算工作。但在实际的预算过程中,“零基预算”并没有得到有效实行,一些预算单位为了节省力气,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前几年的预算金额为基础,增加一定额度后直接上报。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常常多报、高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财政资金,以致最后又出现“突击消费”现象,使预算收支平衡考核失去了意义。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编制主要由本单位的财务人员完成,而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缺乏沟通,对实际需要的资金预算不够了解,也容易导致资金预算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偏差。总体来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1]。

(二)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直接导致预算资金与实际需要不符,对预算资金的使用产生较大影响。目前行政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主要依靠领导的主观调用,资金使用的局限性较强,难以关照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运营需要的各个方面。另外在资金使用监督上,只对其使用目的、支出总额以及支出明细进行核算,缺乏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估。再加上资金预算适度本身不够完善,部分单位的领导内控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后期的预算执行力度严重不足,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并没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需要[2]。

(三)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付的预算资金,因此,预算资金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但由于目前的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实现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实际资金使用容易出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工作主要由统计审查部门和上级审查部门负责,上级审查部门不了解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真实资金使用情况,只能采用普通会计审计方法进行评估审查,因此,只要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凭证俱全、审批程序合理,上级审查部门就查不出问题。而同级审计单位虽然了解本单位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但审查部门本身受被审计单位领导,通常只要审批程序符合规程,具体款项的运用就是合理的。而在财政资金下拨时,审批单位并不清楚具体财政资金的用途。所以这种审批流程和审核机制无法实现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很多预算资金被用在了不必要之处,而应该用的地方却没用上[3]。

(四)会计核算混乱、会计科目模糊

行政事业单位介于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特殊性,属于非营利性机构。而我国非盈利性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有做出详细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对混乱,会计科目较为模糊。相比于商业会计人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还有些会计人员甚至缺乏职业操守,将资金预算外的收入挂在往来账上,掩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收益部分,以此建立单位小金库,谋取小集体的利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道德的缺失给财务分析造成较大困扰[4]。

二、提升预算资金使用管理效果的策略建议

(一)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保证预算资金能够合理使用、实现有效预算管理的前提,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财务划分、财务报表等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细化项目预算编制,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首先,应加强对财务统计、账目报表的管理,做好资金预算的基本工作。另外,要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从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预算编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漏算或重复计算。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可以参照往年的预算结果,但要根据本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调整,使财务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需要相符。财务部门要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详细审查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

(二)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力度

在预算自己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以保证预算资金用到实处。应对预算编制进行反复审查,下级单位将完成的预算编制提交给上级审查部门,并配合上级审查部门开展各项审查工作,如果发现预算编制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或是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之处,则返回预算提交部门进行修改,完成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查,通过反复的审查过程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直到审查通过后才可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应将预算指标进行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遵循全局性、公平性、可控性、定量性原则,将预算指标落实到位。预算一旦确立,不可随意更改,应按照预算指标严格执行。另外,应完善组织机制、监控机制、核算机制等各项机制,为预算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

(三)完善预算使用管理制度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有效性不足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缺乏重视、对具体的预算管理办法缺乏了解,而领导的主观意识在传统的预算执行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制度的落后对整个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财政预算的相关负责人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积极引进新的管理手段,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进行。应依照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为各项预算使用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四)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可以有效激发个部门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制度,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确定预算绩效考核的负责部门,并选择合适的考评办法,确保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落实。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积分法等考核方法。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根据预算结果对具体部门、具体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处罚办法则应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一旦预算工作出现问题,应扣除相关责任人的这部分绩效工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性是保证预算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完善预算使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等策略建议,希望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篇3: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策略探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资金,问题,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现状

( 一) 预算资金管理的认识不足

当前, 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强, 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将预算资金管理置于决策流程中, 仅把预算资金管理当做日常财务工作, 在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的同时, 部门意识也不够, 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协调效能降低, 相关部门无法参与和支持预算资金管理工作。同时, 很多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时代积弊的影响, 一言堂、一支笔现象还很严重, 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致使资金运转过程中透明度降低, 使用效率低下, 目的性、严谨性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无法制定出科学的预算资金预算, 不能严格有效的执行预算,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控机制。

( 二) 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资金管理为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提供基础, 而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线条。但是,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并不设置专门的预算部门或预算岗位, 工作过程中, 由于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素质限制, 预算编制中判断分析不足, 责任心不够, 预算编制质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雨伞编制刮泥人员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 缺少对科研项目的调研和询证, 对预算编制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障碍, 准备不足, 方法不当。同时,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依旧为零基预算, 直接以上一年度资金使用状况作为编制基础, 无法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科学测算预算经费, 预算形式化较重。在编制预算时, 事业单位常不考虑上年度结语资金, 当年预算编制容易成为上年度预算的预算调节器, 预算的完整性不高, 其他收入也常常被挪用做福利支出。

( 三) 财务管理工作不完善

有的科研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专业知识能力不足, 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制度, 对预算执行和管控力度不够, 不能把资金完全使用在关键点上。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规范性明显不够, 财务人员的工作仅限于报账及核算, 不对预算支出进行监督, 也不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审查, 导致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财务管理无法在预算管理中起到调节、监督作用。很多事业单位对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也不健全, 造成预算绩效在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开展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 四) 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预算执行, 不能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和支出金额。很多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缺乏有效的支出控制机制, 单位领导不根据预算管理的规定使用资金, 主观随意批准资金的划拨使用, 造成了预算计划经常变更.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 造成严重的浪费超支现象, 带来很大的违规支付风险和资金收支失衡风险。预算执行力度的不足, 将直接导致资金管理疏漏, 容易为违规操作留下空间, 也制约了财政资金效能的发挥, 削弱了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 五) 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在效益考核和资金支出等方面, 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和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也得不到反应和纠正。预算资金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要透明化, 监督管理具体到每一个步骤和阶段, 财务部门需要提供准确全面的预算绩效信息, 但是, 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公开透明方面做得还不够, 预算管理没有尽到相关职责, 没有准确地展现绩效真实情况。预算的内容缺乏可审性, 报告又大多数是数字的堆砌, 透明度不高, 审议时间的仓促性, 预算审查很难深入。预算约束机制和预算考核、惩戒机制的缺失, 监管惩戒手段单一, 缺乏定期有效的外部审计和预算考核、惩戒机制, 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不大。

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

( 一) 提高对预算资金管理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改革工作。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培养预算资金管理的理念, 提高对预算资金管理的认识。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将预算资金管理工作做为整个单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不能仅作为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 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事关单位的未来发展。对预算的专业知识需要普及和加强, 转变事业单位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意识, 增强的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 事业单位要首先从观念上转变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观念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二)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坚持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 加强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在对科研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前, 要充分全面地了解预算基本信息, 确保预算编制时间充足, 工作人员应熟悉关于预算编制的专业知识, 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交流,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编制预算时, 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办事, 避免人为干预, 随意变更预算资金用途, 各阶段都要有客观真实的资料, 明确各项目的执行计划和绩效目标, 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对单位内部不同业务的实际资金需求指标进行标准化、定额化, 减少经费预算“水分”, 制定合理的预算资金收支明细,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增强预算的权威性。

( 三) 完善和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要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保证单位的财务报账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预算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单位也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 做好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将财务工作和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领导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 使预算绩效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四) 提高预算资金执行力度

预算编制完成后, 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不能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和支出金额。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和程序进行, 避免人为主观随意修改, 减少资金浪费和去向不明的情况, 使预算资金使用与预算一致。加强和改进预算资金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理规章、顺流程、严内控。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 保证预算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反对预算资金使用铺张浪费;严格资金开支审核报销程序, 严格会计核算, 规范经费支出范围, 各项支出明细科目列报应与预算科目衔接。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唤醒由于预算执行太慢、追加和变更而产生的预算“沉睡”结余资金, 减少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不合理现象, 减少单位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 五)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 容易造成浪费和违规使用的现象, 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约机制。首先, 要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资金管理制度.增强预算编制到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接收本单位、上级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事业单位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 把全面预算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 明确责任;用规范、标准、简便易懂的指标展示预算资金使用情况, 提高预算资金执行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必须贯穿于预算执行全过程, 对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使用预算资金的情况, 必须严加惩罚, 以能够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科学、有效、合理、合法, 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为国家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智英.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1) .

篇4: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摘 要 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发展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专门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安排拨付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 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群众“一事一议”资金等;使用范围及其金额由该专项资金设立机构确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就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筹集、存储、记 账、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科学性的考核与评价以及适时采用必要的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预算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 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 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及结余。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 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只有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 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不够明确。具体哪些开支能在專款中列支,哪些不能在专款中列支,文件规定只是一些大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凭财会人员的理解去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 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招待费,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

3.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问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这一方面可能是财政有意滞留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以及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4.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 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由于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方式上实行“三专”,即对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上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心理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

2.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控制度方面“三制”,即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具体做法是:对当年全县拟实施的项目及其资金额度,县扶贫办在当地报纸等媒体上公开;乡镇、用款单位用公开墙公开;项目实施地立碑将项目实施规模、受益范围、资金开支、群众投劳等情况公开。资金开支由项目实施单位在乡镇财政部门或者县级主管部门报账,在报账过程中及时接受一次检查。项目竣工后,即按现行政策规定,由扶贫工作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有关人员对项目质量、管理程序、财务收支等相关方面 检查验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部监管实行“两监督”,即实行年度拉网检查、信访及时查处。县上每年由扶贫办、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共同组织检查组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扶贫资金的 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以上的检查;对群众关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来信来访,县扶贫办或有关单位尽力做到及时调查处理。

4.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要做到“两强化”即动态监测、资料建档。扶贫工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编制了自己的中期规划。各年内进一步调查研究,当年末编定次年的项目实施计划。按程序报批后,即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文字材料、统计数据、图片等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5.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前提条件要有“一保障”,即财政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扶贫项目的立项报批争资和项目监督管理过程中,必然发生资料费、差旅费等开支。为了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即便财政不能配套专项资金,但是,预算其工作经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数量不多,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全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绿色财会.2007(7):16-17.

篇5: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的管理。市级预算单位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

第三条 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

第四条 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行年检制度。

第五条 市级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本单位的银行账户和资金。

第六条 市级预算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负责。第七条 市级预算单位应在国有、国家控股银行或经批准允许为其开户的商业银行开立银行账户、存取资金。

第二章 银行账户的设置

第八条 市级预算单位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要求,开设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主要办理转账、提现等结算业务,可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及提租补贴,以及经市财政局批准的特殊款项,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

第九条 市级预算单位可根据需要经批准开设特设专户。该账户用于核算经市政府批准或由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批准的特殊专项资金。

第十条 市级预算单位根据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可开设一个专用存款账户,用于核算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的住房专项资金。

第十一条 市级预算单位需要开设外汇账户、外汇人民币限额账户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有关外汇账户管理的规定办理。第十二条 市级预算单位可按相关规定开设党费、工会经费专用存款账户。

第十三条 市级预算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设立贷款转存款账户、保证金存款账户的,经审核批准后可分别开设一个一般存款账户。

第十四条 市级预算单位在上述银行账户之外,不得开立其他银行账户。

第十五条 市级预算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上述需要开立的银行账户进行合并。账户合并后,按资金性质的不同设置明细账,分别进行核算。

第十六条 取消预算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对预算单位开设的基本存款账户进行清理后予以核销,结余资金划入武汉市市级预算单位专项资金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分户进行核算,结余资金的使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

第十七条 取消预算单位专项资金账户。对预算单位开设的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账户进行清理,凡属审核不予以保留的核销账户,原账户余额划入武汉市市级预算单位专项资金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分户进行核算,资金的使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第十八条 取消预算单位开设的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资金收缴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

第十九条 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经审核批准可开设或保留一个基本存款账户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账户,其余账户一律取消。

第三章 银行账户的开立

第二十条 市级预算单位按本办法规定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按就近方便的原则选择银行开立账户。一级预算单位申请开立银行账户,直接报财政部门审批;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申请开立银行账户,应逐级报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立。

(一)预算单位开立零余额账户,应按规定程序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并办理预留印鉴手续。

(二)预算单位申请开立零余额账户,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总,填写《财政授权支付银行开户情况汇总申请表》(附件一)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制作《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开立批复书》(附件二)通知代理支付经办银行。(三)代理支付经办银行根据市财政局《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开立批复书》,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审查预算单位开户资料,经审查合格的,报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核准,核准后具体办理开立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业务。

(四)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开立后,代理银行将所开账户开户银行名称、账号等详细情况书面报市财政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并由市财政局通知一级预算单位。

(五)预算单位根据市财政局的开户通知,具体办理预留印鉴手续。基层预算单位和一级预算单位分别填写市财政局统一制发的《基层预算单位财政拨款印鉴卡》(附件三)和《一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印鉴卡》(附件四)。

《基层预算单位财政拨款印鉴卡》一式三份,基层预算单位自留一份,交一级预算单位、市财政局各一份;《一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印鉴卡》一式三份,一级预算单位自留一份,交市财政局二份。

(六)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印鉴卡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印鉴卡内容如需变动,预算单位应当及时通过一级预算单位向市财政局提出变更申请,办理印鉴卡更换手续。

第二十二条 特设专户开立程序比照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程序办理。

第二十三条 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应报送“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填写市财政局统一规定的《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表》(附件五)或《市级基层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表》(附件六),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申请开户的理由,包括新开账户的名称、用途、使用范围,开户依据或开户理由,相关证明材料清单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第二十四条 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含本级,下同)的“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表》(附软盘)及相关证明材料,由其财务部门报送市财政局审批,审核批复工作应在5个工作日完成,并下发《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批复书》(附件七)。

基层预算单位的“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市级基层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申请表》(附软盘)及相关证明材料,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市财政局审批。二级预算单位申请开立其他银行账户按照基层预算单位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局对同意开设的有明确政策期限的账户,应在《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批复书》中注明该账户的使用期。

第二十六条 市级预算单位持市财政局签发的《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批复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到相关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第二十七条 开户银行要依据市财政局签发的《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其他银行账户批复书》及有关规定,对开户的市级预算单位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程序给予办理开户。

第二十八条 市级预算单位应在开立其他银行账户后3个工作日内,填写市财政局统一规定的《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附件八),并附上软盘,报市财政局和各级主管单位备案。

第四章 银行账户变更与撤销

第二十九条 市级预算单位增加、变更、撤销零余额账户,按照相关规定和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条 市级预算单位发生下列变更事项,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进行备案:

(一)预算单位变更名称,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号的;(二)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地址及其他开户资料变更的;

(三)因开户银行原因变更银行账号,但不改变开户银行的;(四)其他按规定不需报经财政部门审批的变更事项。

第三十一条 市级预算单位的主管单位发生变更的,应在变更后的3个工作日内填制《市级预算单位主管单位变更登记表》(附件九),并附上软盘报市财政局和各级主管单位备案。

第三十二条 市级预算单位需要延长账户使用期的,应提前1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并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程序报市财政局审批。审批期间,按原账户使用期执行。

第三十三条 市级预算单位因特殊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应将原账户撤销,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开户手续、销户与开户的备案手续,并将原账户的资金余额(包括存款利息)如数转入新开账户。

第三十四条 市级预算单位被合并的,其账户按规定撤销,资金余额转入合并单位的同类账户。合并单位应监督被合并单位撤销其账户,并负责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五条 不同的两个及多个市级预算单位合并组建一个新的市级预算单位的,原单位的账户按规定撤销,按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规定重新开立银行账户,并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六条 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使用期满时必须及时销户。销户情况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七条 市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开立的银行账户,在开立后一年内没有发生资金往来业务的,该账户应作撤销处理并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八条 市级预算单位因机构改革等原因被撤销的,按机构改革时间要求及时撤销所开立的银行账户。销户情况由其上一级主管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章 银行账户的年检制度

第三十九条 每年3月31日前,市级预算单位对截止上年12月31日保留的所有银行账户(含所属非法人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填写《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申请表》(附件十),通过基层预算单位逐级上报至一级预算单位的方式,由一级预算单位进行汇总,并附上软盘,报送市财政局。

第四十条 市级预算单位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在报送账户年检资料时一并提供书面说明:(一)超出本办法适用范围管理账户;

(二)未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账户;(三)擅自改变账户用途;(四)逾期使用账户;(五)出借、出租账户;(六)未按规定报备账户;(七)其他违规问题。

第四十一条 每年6月30日前,市财政部门完成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核情况签发年检结论和年检处理决定。

第四十二条 对年检中发现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一)对已审批未备案的银行账户,已备案但发生变更未履行审批、备案手续的银行账户,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责令相关单位说明原因,立即补办手续,同时提出整改措施。

(二)未按规定报经市财政局审批的银行账户,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办理撤户手续,同时根据本办法等规定,对违规单位、违规银行进行处理。

(三)对改变用途的银行账户,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责令有关单位限期纠正,对规定期限内未纠正的单位,责令其对该账户作撤销处理。

(四)对逾期继续使用的银行账户,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责令有关单位对该账户作撤销处理,对拒不撤户的单位,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

(五)对存在出借、出租账户情形的单位,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责令有关单位限期纠正,对规定期限内未纠正的单位,责令其对该账户作撤销处理。

(六)对年检中存在漏报、瞒报银行账户的单位,一经发现,责令其立即补报,补报的银行账户存在有关违规情形的,比照上述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银行和当事人的责任。

(七)对发现的其他问题,视其情节,根据本办法等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第四十三条 对逾期未履行银行账户年检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由市财政部门决定暂停或停止对其拨付预算资金,并提交监察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四十四条 市级预算单位执收执罚应缴入国库的非税收入,由非税收入代收代缴银行于缴款当天直接缴入国库;应缴入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由代收代缴银行直接缴入财政专户。

第四十五条 市级预算单位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资金都应编入部门预算或专项资金预算,资金拨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第四十六条 市级预算单位的人员经费要逐步实行工资全额财政统一发放,水电费、燃油费、电话费、会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支付要提高直接支付资金比重,降低授权支付资金比重。

第四十七条 对市级预算单位原基本存款账户沉淀资金,作为结余资金编入部门预算,其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对市级预算单位原专项资金账户沉淀资金以及往来资金、结算资金、上级拨款等,按规定由预算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第四十八条 市财政部门开设“武汉市市级预算单位专项资金财政专户”,专门用于管理和核算预算单位原基本存款账户、原专项资金账户资金,以及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结算资金、上级拨款等项资金。预算单位需要使用上述资金时,应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支付。

第四十九条 零余额账户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于国库或财政专户。其支出也只能按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支付到规定的单位和确认的账户,不能支付到其他单位和其他账户。

第五十条 市级预算单位不得将特设专户资金与本单位其他银行账户资金相互划转。

第五十一条 市级预算单位因各种原因需销户时,其原账户余额转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按规定使用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支付。

第七章 职责与监督

第五十二条 市财政局负责建立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系统,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实施跟踪管理,动态监控。在审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和办理资金拨付时,应尽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十三条 市级预算单位要按照市财政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规定的用途使用银行账户,不得坐支非税收入,不得将财政拨款转为定期存款,不得以个人名义存放单位资金,不得出租、转让单位银行账户,不得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资金和信用。

第五十四条 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应加强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所属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档案,定期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所属单位不按规定开立、使用、变更及撤销银行账户,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应及时督促纠正;纠正无效的,应提请市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五条 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市财政局在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中,发现市级预算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发现开户银行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移交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进行处理。

第五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应监督开户银行按本办法规定为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查处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八条 市审计局应按本办法规定对市级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发现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移交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 市级预算单位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如实提供有关银行账户的开立和管理情况,不得拖延、拒绝、阻挠监督检查;有关银行应如实提供受查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和管理情况、资金收付情况,不得隐瞒。

第六十条 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在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中,认为应追究市级预算单位和开户银行有关人员责任的,应按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严肃追究扰乱财经秩序违法违纪人员责任的通知》(财监字〔1998〕4号)填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建议书》,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市级预算单位在本办法发布前已开立的银行账户,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并报市财政局重新审核、备案。

第六十二条 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系统内部的基层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具体的规定,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篇6: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武警各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切实规范和加强中央预算单位资金归垫管理,按照《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库〔2002〕28号)等有关规定,现就中央预算单位资金归垫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控制归垫资金的范围

中央预算单位资金归垫,是指中央预算单位在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或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下达之前,用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资金垫付相关支出,再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将资金归还原垫付资金账户的一种特殊行为。一般情况下,中央预算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以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财政资金,不得违反规定通过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支付财政资金。

发生下列特殊情况之一的,允许垫付资金

(一)经国务院批准并限时开工的基建投资项目支出。

(二)基建投资项目前期费用支出。

(三)重大紧急突发事项支出。

(四)其他按规定允许垫付的支出。

二、实行资金垫付事先备案制度

中央预算单位通过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垫付资金,实行事先备案制度。

(一)对于经国务院批准并限时开工的基建投资项目支出,基建投资项目前期费用支出,以及其他按规定允许垫付的支出,由基层预算单位在资金垫付之前将拟垫付事项、原因和资金来源等情况逐级上报,并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确认后报财政部(国库司)备案。财政部(国库司)收到备案材料5个工作日内将是否同意垫付的意见回复一级预算单位,由一级预算单位通知基层预算单位。

(二)对于重大紧急突发事项支出,由基层预算单位在垫付之前将拟垫付的事项、原因和资金来源等情况上报并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确认后,报财政部(国库司)备案。财政部(国库司)收到备案材料即时将是否同意垫付的意见回复一级预算单位,有一级预算单位通知基层预算单位。

三、规范资金归垫的申请、审核和批复程序

(一)资金归垫申请程序。基层预算单位收到已垫付资金项目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或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后,可提出资金归垫申请。

1、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进行资金归垫的,基层预算单位应将资金归垫申请,以及相关合同、发票、银行结算证明、记录垫付事项发生费用账簿复印件等垫付事项证明材料逐级上报,并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确认后报财政部(国库司)。

2、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进行资金归垫的,基层预算单位应将资金归垫申请,以及相关合同、发票、银行结算证明、记录垫付事项发生费用账簿复印件等垫付事项证明材料,连同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按照财政直接支付的有关程序上报,并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确认后随同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报财政部(国库司)。

(二)资金归垫审核批复程序。

1、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进行资金归垫的,财政部(国库司)收到归垫申请和相关材料后,3个工作日(特殊事项不超5个工作日)内书面批复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接到财政部(国库司)批复文件后,应及时向基层预算单位予以转发,基层预算单位持财政部批复文件到代理银行办理资金归垫业务。

2、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进行资金归垫的,财政部(国库司)收到归垫申请、相关材料、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和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后,2个工作日内通知代理银行进行资金支付。

3、对于情况比较复杂,以及需要现场核实相关原始凭证和资料的垫付事项,财政部(国库司)可委托基层预算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财政专员办)进行核实,并根据财政专员办核实情况办理批复。

财政专员办收到归垫申请材料3个工作日(特殊事项不超过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工作。财政专员办对归垫申请事项进行核实时,基层预算单位应提供相关原始凭证和证明垫付事项真实性的相关材料。财政部(国库司)收到财政专员办上报的核查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书面批复一级预算单位或通知代理银行进行资金支付。

四、加强对归垫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财政部(国库司)和财政专员办要加强对中央预算单位资金归垫的监督管理,发现预算单位有虚列开支、伪造合同、编造借款事项等骗取资金归垫的情形,除责令退回已归垫资金外,还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作出处理。

(二)代理银行要按规定准确、及时地办理预算单位支付业务,对于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归垫资金的情况,代理银行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资金归垫的相关批复文件办理。

(三)中央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要加强对支付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资金从零余额账户划转到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

上一篇: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总工会关于印发宁波市集体合同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下一篇:亮化照明产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