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2024-09-06

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精选8篇)

篇1: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十二五中继教“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计划

瓮安

能让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能积极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提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评价方法的探索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把所学习的教学理论转向为教学实践,确保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圆满完成。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拟定本轮“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计划: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培训使自己熟悉培训教材,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知道校本教研的形式,明确校本教研的工作理念,掌握校本教研实践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通过培训和学习,使自己的职业专业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投身于教师的校本发展,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称职教师。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遇到疑惑常与同组教师商量解决,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4)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二、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按时参加县局及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力争做到不迟到、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要仔细做笔记。

三、学习内容: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一章至第七章共二十四小节内容。

四、达到标准

通过本轮的中继教学习,应达到以下标准:

1、掌握“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了解工作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自己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熟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让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达到新课程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能进行自我分析规划,认清自我,找到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路线,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力争成就学生景仰的学识和品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提高能力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012年9月

篇2: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平塘民族中学周金顺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在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

校本教研是一个新事物,其内在规律与发展特点还有待探讨,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着眼于学校的整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的原则。

二、提高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主要包括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等方面;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许多教师缺乏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制约;同时,教师教育制度、教育科学的改进与发展等都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尚处于中、低水平,这必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抓手 :

在校本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价值,即着重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一些疑惑,这些问题和疑惑是课前没有想到的,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但有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多处于一种散乱的无序的状态,校本教研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师从学科理论高度认识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之形成一种理性的、自觉的教学行为。这种转变是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来完成的,反思是进行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实施校本教研,就是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是关键问题;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怎样改进;等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对教学会有更多的理性认识。要具有这种反思能力,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如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评价的知识、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知识,这就必然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扩展理论视野,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篇3:校本教研与专业教师发展

切入点:把握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1.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庸所掩盖的事情本来面目,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学习旨趣,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形成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动、专业共生的目的。

例如,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备课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具体讲,就是备前充分准备,预先让一些教学骨干进行前期研究,研读相关的参考书和各种相关材料,经过骨干教师的分析思考,向参与者提出集体备课的思考题和查阅的报刊、研读的文章篇目等,且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剖析,明确各人研读的教材重点,让有关教师认真准备。备中注重讨论,让备课充满学术争论氛围。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提问法。对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引发咨询、争论;二是讲座法。让骨干教师围绕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地作重点发言,以便开阔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提升思维;三是分合法。即讨论形式有分有合,这样既能提高研讨效益,又能诱发灵感思维的火花,激活思维,启迪联想。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当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以便今后的教学改进。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在浅水平上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迈不开实质性步伐。鉴于此,我们便从这样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我校每学期都请专家来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第二,充分挖掘学校人力资源,将学校骨干教师、领导作为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做到“能者为师”。比如,我校自2004年开始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另一个是“课改先导小组”。“课改先行者工作室”成员是由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必须发挥在课改中的先锋带头作用。“课改先导小组”成员则由业务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教师和领导组成,这些成员要敏锐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诊断界定,最后还要智慧地引领。第三,注重理论引领。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同时经常举行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含量。

支撑点:落实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1. 理论学习制度。

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养成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向身边同伴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使理论学习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把教师的阅读已经作为一项要求,要求教师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每日少则读三至五页,多则不限;每月少则读一至两本,多则不限。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写600字的读书文摘,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一得”,这些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对话交流制度。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把全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问题研讨,并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使教师自由地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分享经验。

3. 案例分析制度。

每学期举行几次案例分析式教研,主要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这样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具体方式是: (1) 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 (2) 按改进计划上课,并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 (3) 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实际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

4. 课题研究制度。

教科室每两周牵头组织一次科研活动,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这当中,对小课题研究做到“五个一”,即一份研究方案、一份研究报告、一套研究资料、一篇研究总结和一本研究学习摘记,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规范化。

5. 评价奖励制度。

为使教师能全员持续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表现和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之中。对在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或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进行奖励。此外,我校每三年还开展一次评选“特色教师”活动。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可以是在教案设计上做一个“天衣无缝”的“好裁缝”;在作业设计上做一个“精挑细选”的“巧媳妇”;在运用信息技术上做一个“驾驭自如”的“高手”等等。

着眼点:强化校本教研的四项措施

1.在课例分析中突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形成了以下几种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1) 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要求教学行为要不断改进。 (2) 多人同课循环。指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 (3) 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4) 互动式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动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指导式观课。 (5) 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 (6) 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现的。

2.在自我反思中发展

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做法。

(1)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2)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反思、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3)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

3.在调查研究中改进

我校曾通过邀请专家与校领导组成一个小组深入课堂,通过教师课堂展示了解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另外还通过教学基本功综合测试、教师自我评价、访谈学生等办法掌握教师发展的大量真实资料,然后召集行政、专家、骨干教师共同会诊分析,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的专业素质。

4.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与专家互动交流。

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聆听型———听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诊断型———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互动型———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就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带徒型———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进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

(2)与兄弟学校互动交流

近年来,我们采用“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与同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主要方式包括:确立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用教材教、分层教学等;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交流;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并交流研究成果。

(3)与名师互动交流

篇4:校本教研与专业教师发展

切入点:把握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庸所掩盖的事情本来面目,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学习旨趣,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形成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动、专业共生的目的。

例如,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备课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具体讲,就是备前充分准备,预先让一些教学骨干进行前期研究,研读相关的参考书和各种相关材料,经过骨干教师的分析思考,向参与者提出集体备课的思考题和查阅的报刊、研读的文章篇目等,且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剖析,明确各人研读的教材重点,让有关教师认真准备。备中注重讨论,让备课充满学术争论氛围。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提问法。对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引发咨询、争论;二是讲座法。让骨干教师围绕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地作重点发言,以便开阔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提升思维;三是分合法。即讨论形式有分有合,这样既能提高研讨效益,又能诱发灵感思维的火花,激活思维,启迪联想。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当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以便今后的教学改进。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在浅水平上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迈不开实质性步伐。鉴于此,我们便从这样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我校每学期都请专家来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第二,充分挖掘学校人力资源,将学校骨干教师、领导作为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做到“能者为师”。比如,我校自2004年开始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另一个是“课改先导小组”。“课改先行者工作室”成员是由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必须发挥在课改中的先锋带头作用。“课改先导小组”成员则由业务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教师和领导组成,这些成员要敏锐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诊断界定,最后还要智慧地引领。第三,注重理论引领。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同时经常举行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含量。

支撑点:落实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1.理论学习制度。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养成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向身边同伴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使理论学习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把教师的阅读已经作为一项要求,要求教师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每日少则读三至五页,多则不限;每月少则读一至两本,多则不限。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写600字的读书文摘,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一得”,这些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对话交流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把全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问题研讨,并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使教师自由地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分享经验。

3.案例分析制度。每学期举行几次案例分析式教研,主要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这样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具体方式是:①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②按改进计划上课,并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③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实际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

4.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每两周牵头组织一次科研活动,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这当中,对小课题研究做到“五个一”,即一份研究方案、一份研究报告、一套研究资料、一篇研究总结和一本研究学习摘记,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规范化。

5.评价奖励制度。为使教师能全员持续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表现和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之中。对在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或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进行奖励。此外,我校每三年还开展一次评选“特色教师”活动。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可以是在教案设计上做一个“天衣无缝”的“好裁缝”;在作业设计上做一个“精挑细选”的“巧媳妇”;在运用信息技术上做一个“驾驭自如”的“高手”等等。

着眼点:强化校本教研的四项措施

1.在课例分析中突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形成了以下几种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①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要求教学行为要不断改进。②多人同课循环。指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③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④互动式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动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指导式观课。⑤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⑥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现的。

2.在自我反思中发展

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做法。

(1)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2)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反思、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3)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

3.在调查研究中改进

我校曾通过邀请专家与校领导组成一个小组深入课堂,通过教师课堂展示了解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另外还通过教学基本功综合测试、教师自我评价、访谈学生等办法掌握教师发展的大量真实资料,然后召集行政、专家、骨干教师共同会诊分析,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的专业素质。

4.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与专家互动交流。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聆听型——听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诊断型——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互动型——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就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带徒型——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进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

(2)与兄弟学校互动交流

近年来,我们采用“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与同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主要方式包括:确立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用教材教、分层教学等;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交流;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并交流研究成果。

(3)与名师互动交流

让教师经常与名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与沟通,这样不仅能给教师们带来专业知识、前瞻性理念、宽广的视野,还能从名师那里学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专业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教育能力。

篇5: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印江县峨岭镇五小 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案 主讲教师 田露 2013年 6月 8日 第一章 校本教研概述

一、概念(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school-based 早在上世纪 60~70就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 家,它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兴起的。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 认识到, 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 是无法使教育研 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校本”的积极倡导者斯腾 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 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 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 得到重大的改进, 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 并有助于教学 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传统后来逐渐深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 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 大力倡导学校校教师参与研 究的校本教研。

二、我国校本教研开发的背景

在中国,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 没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课程开发极度僵化,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此,不少有识之士批评有加。20世纪 80年 代末到 20世纪 90年代,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体制 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育人口众多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泱 泱大国,国家课程决策的自主权,成为大势所趋。

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实践孕育校本教研 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呼唤校本教研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造就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催生校本教研

三、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这一概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亦有多种表述。在 我国, 结合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 校本教研在中文的意义上出现了许 多引申。归纳起来,综述如下:(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 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信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 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许多教育文献中, “校本教研”又被称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 “校本”各部分的关系

校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 本管理。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 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四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校本教研是 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 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 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 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三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1、校本教研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2、校本教研的性质

3、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第一、主体是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 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 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 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 而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而 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 长是第一责任人, 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 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是教师自己的问 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 能立刻 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 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 究。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 —— 尽管理论上看 上去很完美, 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多年来师范生最感 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 这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它 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 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在具体教 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 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 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 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校本教研是一 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 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 教研, 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 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 积极主动地 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为学校和教师

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并虚心向教师学习,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 高自己。体现了 “ 四个特性 ”。

① “ 校本教研 ” 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 校本教研 ” 强调,学校既是学生发展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 的场所, 也是学校自身成长发展的场所, 同时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成长 发展的场所,只有这四个成长一起孕育, “ 校本教研 ” 才更具生命力, 才更能产生整体效益。

② “ 校本教研 ” 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 校本教研 ” 强调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研究,即既有共性问题的 研究, 又有个性问题的研究, 而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共性问题的研 究。它还强调教学研究的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 中提升,这种教学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十分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学 校发生的问题,教师切身感受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 “ 校本教研 ” 的教师具有主动性。

“ 校本教研 ” 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师就能自 主参与、主动研究,就能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创造性地、积极主动地提 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把教学研究变为自觉行为。④ “ 校本教研 ” 的力量具有整合性。

一所学校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若我们团结一心,拧成 一股绳,扬长避短,协同攻关,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解决不了的问 题,这种研究的力量巨大,具有整合性。

五、校本教研的原则

校本教研要根据学校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所侧重, 加强针对性, 体现综合性和生成性,团结协作,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新的学校文化。

(一 “行动者即研究者”原则(二侧重性原则(三综合性原则(四生成性原则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主要是指教育科研方法在校本教研中的运用, 尽 管现有的教育科研方法都能为教师进行校本研究时采用, 但由于教师 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特殊素质, 因而有些方法 显然更适合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如以“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和为了实 践”为口号的、具有更多实践性的教育实验活动研究,又如以描述事 实和讲述故事为特征的、具有具体性和浅近性的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 等, 下面选择其中较为常见的适宜于校本教研的三种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进行介绍。

一、课题研究

在我国, 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开展教育科研自改革以来已有 二十多年的历史, 其影响也已几乎波及到各级各类学校, 对大多数教 育工作者而言, 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字眼。但要真正根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 亲自动手设计课题方案、组织课题设施并通 过有效获得一定的成果, 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更多 的教师来讲,它是“看似近,实则远”。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通过接近它和运用它, 教师们会渐渐地撩开罩在它身上的那层神秘的 面纱。

(一概念界定

课题,亦即问题、主题或专题。

(二特点

课题研究在进行的过程中, 要做到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所研究 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性、整个研究过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所 采取的措施具有变革性和创造性、其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其

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效果具有较强的归因性、研 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并在实施的全程中具备教育性(即有利 于学生的发展而非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因果性(又称控制性

2、主动变革性

3、教育性(三具体操作方法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课题、文 献检索、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命题的分解、实施研究(包括观察——测量——分析、形成科学事实和科学结论(即作出描述性和解述性陈术或预言、撰写研究报告。作为教师开 展课题研究时应依照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按研究规范的要求开展研 究活动。

第三章 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教研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策略和必不可少 的措施。学校是校本教研真正发生的地方, 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 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 三个其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 究的主体;第三, 促进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 的目的。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包括校本教研的组织、校本教研的 指导、校本教研的管理等。有关部门(主要是学校、有关领导(主 要是校长、和专家学者必须,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学校 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体,校长是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 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办学理念, 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上, 做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规 划与指导,给予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

制和约束机制。在校本教研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 进一步对校本教研 进行精心组织、详细指导和科学管理。

一、校本教研的组织(一建立机制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基本要求

2、建立校本教研的网络机构(二制定计划(三协同行动(四挖掘资源(五统筹时间

二、校本教研的指导(一提高认识指导(二确定目标指导

1、校本教研的宏观目标

2、校本教研的微观目标(三筛选课题指导(四选择方法指导

1、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主法——行动研究

2、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教研主法

3、其他几种常见的校本教研方法

4、各种校本教研方法或模式的基本环节(五示范互动指导

三、校本教研的管理(一校本教研的标准

1、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2、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3、开放灵活,注重创新

4、以人以校为本,突出发展

5、教、研、训合一

6、全员全程性(二全程监控管理

在“校本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应把校本教研作为近期中小学教师继 续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强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训一体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 行机制。

帮助中小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校本 教研模式,并指导其组织实施。通过校本教研要产生一批骨干力量, 使其成长为具有相关学科拓展

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并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 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定校本教研的管理机构统一指导管理本区域 内校本教研。各校本教研管理机构要为校本教研服务, 提供校本教研 的学习资源,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校本教研质量。

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负有规划、实施、管理等全 部责任。各中小学校可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管理校本教研工作。要制定校本教研规划和教师校本教研计 划,明确校本教研任务,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检查督促和考查考核。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做到目标到 位,内容到位,时间到位,管理到位,校本教研到位,辅导到位,提 高到位。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教研的工作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三效绩评估管理(四成果应用管理 第四章 校本教研实践

走进新课程以来,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广大中小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围绕课 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积累了许多可贵 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章从学校发展研究,教学研 究和德育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一些校本教研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学校发展研究

学校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提 升,指发生在学校内部、以过程改进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包括个人发 展和组织发展在内的整体变化。

学校发展是一个本土发展的过程。本土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 资源,还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资源。学校本土资源中孕育着学校 的优势和机遇。要推动一

所学校的发展, 首先必须把握住该校的生命 之流。人们往往习惯看他人的“有”和自己的“无” ,而成功的学校 却更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有”。因此,尊重并深入研究本土 资源是谋求学校发展的前提。

在学校发展中, 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既是控制和协调,更是开 发和促进。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学校管理正处于从规范化 向自主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突破,必须有通过创建起学习型组织,创 造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充分开发校内外各种资源,以调动所有 人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发展。

学校特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 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属于环境层面的特色, 学 校课程属于课程层面的特色,它们都是学校生命之流上飘动的树叶、鲜花与浪花, 而学校中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学 校生命之流的河床。寻找和培训植根于本土的组织文化特色, 建设具 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学校发展的目标。

(一学校发展研究的一般进程

1、问题诊断

2、制度目标

3、行动研究

4、反思改进

(二学校发展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72页至 79页。

二、教学研究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一些新情 况,产生一些新问题,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 “追踪”或汲取同伴经验的方式进行研究解决,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人体自主思考基础上 的合作研究, 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假设, 而是改进与解决自 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问题

2、设计

3、行动

4、反思

(二教学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80页至 86页。

三、德育研究

良好的品德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一个人生命成长进而获得 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 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 那么人的生命中其 他因素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现代学校教育的立足点是学生整体生命 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因此,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贯穿于学校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 育和劳动教育中,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 和保证的作用。

(一现行德育的主要问题

1、德育目标的错位

2、德育内容的滞后

3、德育地位的虚化

5、教师育德能力低下

6、德育环境的缺位

(二德育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88页至 94页

三、家庭农业科技体验教育(一深入家庭农业实践,体验农业科技(二观看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体验最新农业科技 第五章 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 历经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正 意义上的专业道路,则是 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到 20世纪 60年代 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最”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 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 80年代以 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教师不仅应当是学科的专家,而 且还是教育的专家,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不可替代性。

一、专业与专业化的含义

(一专业

1、专业的概念

2、专业的本质特征

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2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

(3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二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概述

1、古代教师的专业化(1官学教师(2私学教师(3书院

2、近代教师的专业化(1清末教师的专业化

(2民国时期的教师专业化

3、现代教师的专业化(三国际教师专业化概述

1、美国教师专业化

2、英国教师专业化

3、法国教师专业化

4、德国教师专业化

5、日本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发展专业阶段(一 “关注”阶段(二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三心理发展阶段论(四社会化发展阶段论(五综合阶段论

四、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二教师的专业知识

1、国外的研究

2、国内的研究

在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 基础包括以下几点:(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3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三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学技能

2、教学技能(四教师的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

3、专业性向

4、专业自我

第六章 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对教师研究的逐步深入与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也开始 转向教师个体的专业对口发展, 并由关注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转向注 重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我在哪里?——认识自我发展阶段 我是谁?——认识承担的角色和自我特征 我的环境如何?——社会环境分析 我的总体状况怎样?——现状分析 我要到哪里去?——目标的确立 我该如何走?——寻找专业发展路线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学习过程

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教育科研过程

三、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策略(一优势入手式(二革除弊端式(三理论应用式(四借鉴创新式

第七章 教师的校本发展

一、学校老师文化建设

学校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侧面, 是学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包含于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其核心是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

建立具有育师功能的校园物质环境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建立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校本培训的开展

校本培训是立足学校自身条件, 挖掘学校资源, 以学校为主阵地, 依托校内外力量, 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现以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为例, 介绍他们的校本培训的做法,以作示例。

(一 “送培” ,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二 “自培” ,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1、理论学习,理念更新

2、实践反思,自我提高

3、学科教研,小组互动

(三)跨科学习,协同互补

(四)跨校交流,教研联动

(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

篇6: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白沙小学:王世超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了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又是教师履行专业责任,提升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要求每一个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校和中小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之需而作的,其立意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突出实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一本书,现将个人学习计划制订如下:

一、学习内容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章校本教研概述、第二章校本教研的形式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校本教研”的产生、内涵、意义,知道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及校本教研的原则。

2、掌握校本研究的形式,理解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的内涵。

3、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

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三、学习措施

1、按时参加集体组织的培训。

2、以自学为主,认真完成所有作业。

3、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4、注重自察自省。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5、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让我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研的天地中,我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教学风采,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寻找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向别人学习、取经,并积极参加我校定期的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以解决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

篇7:十二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德江青龙二小 张金成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自己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为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驾驭教材和课堂,做学生满意的教师,特对本的学习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深知新形势下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坚定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自“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启动后,认真拟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加强自学,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前两章的学习,明白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时代性。二是操作性。三是材料的丰富性。

掌握了校本教研相关知识:

一是校本教研的概述,包含:

1、校本教研的产生

2、校本教研的内涵

3、校本教研的意义

4、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

5、校本教研的原则

二是校本教研的形式,包括:

1、课题研究

2、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三、存在的不足

1、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够

由于常常因工作的繁忙,而没有按原订的学习计划,按时完成相关的学习内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学习不够深入

由于每天忙于本职工作,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对有些重要内容的学习时,只是为学而学,没结合自己的教学作深入的剖析。

四、下步打算

1、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和心得。

2、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支配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3、对书中的知识点作认真的剖析,并把学习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自用”。

篇8:体育学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目前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

长期以来, 体育学科也曾有自己的“校本教研”, 但由于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的多样性, 需要体育教师考虑的事情比较繁杂, 学校的教研活动无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研, 更不可能围绕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而是常常将校本教研活动变更为以下几种形式。

1. 事务性的工作布置。

如运动会、单项比赛、教学计划的宣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进度安排等。教研活动通常由组长组织和主讲, 其他教师只要认真听, 并在会后各自执行具体任务就可以了。这不是教研, 只是体育工作的安排, 由于用的是教研活动的时间, 久而久之, 体育教师也就认同这样的形式为教研。实际上, 这样的工作安排可以通过文本形式通知、发放到个人, 或通过召开简短的会议来完成。

2. 没有追问的业务学习。

学习有关文章的情况居多, 学习后的研讨则较少, 缺乏对学科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追问, 停留在文本的学习层面。没有结合教学问题寻找指导教学的办法, 没有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互动。原因分析:教师的知识、思维、视角在同一个平面。

3. 主题不明确的教研。

虽然有针对学科教学进行研究与交流, 但主题不明确, 常常针对听课评课进行教研, 泛泛而谈, 就课论课, 讨论的结果只能服务于极少部分甚至个别教师教学的某一个环节, 停留在实践教学的基础层面。原因分析:有些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 但没有切入到自己教学中的真问题上, 显得宽泛。

4. 无法紧扣主题的研讨。

有计划、有问题, 但在交流中受到具体事例分析派生问题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交流的结果无法产生共鸣。原因分析:做研究时, 没有持续、执著、深入地思考 (缺少一些好的问题;有了问题在多种研究形式中不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

5. 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研究。

有主题且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但缺乏证据, 无法对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入, 从而在理论上得不到提升。原因分析:缺少专业的引领, 表现为在讨论中常常受到经验的影响而无法深入思考、追问。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 体育教师应认清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明确《纲要》中对师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并达成共识。在学校教研制度的保障下, 只有这样才能抓好体育学科的校本教研, 才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 全区性、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体育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 它解决的问题是表面上的、比较宽泛, 对学校个性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引导、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因此, 建议学校教师从大教研中找出共鸣与校本结合的愿望, 找出自己的真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实现专业发展。

1. 找出真问题提升思考力

造成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我们看到的部分, 而是我们视而不见的部分。思维方式、思考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的态度都将决定校本教研地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与思考问题, 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找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找出问题的趋同性, 并通过研究找出对策, 也只有对学生和教师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才是真问题。而不是那些只需要教师个体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更不是由于教师工作态度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趋同性, 也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只要教师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就可以了。所以, 找到真问题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 找到真问题后必须组织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才能成为研究的共同体, 而针对同一问题研究过程中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才能对教师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抓住重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才能使研究可持续深入地开展, 从而使教师“研有深究”、“研有所得”, 才能保持教师参与研究的氛围, 使教师逐步养成研究教学的习惯, 最终才能提高研究的实效, 为体育教学服务。

有人说:“干大事的人睡觉也在考虑自己的事业, 只在规定时间内工作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如果体育教师一味地等待别人替他找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他就永远也无法解决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哪些问题才是真问题, 该如何找出这些真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区级教研机构工作中, 通过学科质量的测查与分析所发现的问题 (全区的问题) , 即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同一个教材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统一, 如低年级的学生应该解决的重点, 在中高年级还没有得到解决, 存在教学方法低龄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由于学校没有较好地统一规划教材, 各个水平、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教学方法无法在各年级之间体现衔接性。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设立了《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衔接合理性的研究》的课题, 并在教育行政的支持下, 组织部分热衷于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 组建名师发展工作室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同时实现了解决问题、寻找对策和教师专业发展 (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 可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诸如“如何有效地指导新教师进行组织教学”、“如何进行体育片段教学”等区域中存在的问题;“雨季大课间组织”、“学校场地小授课班级多的教学组织”、“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量的检测”、“体育课学生等待时间长影响运动负荷”、“怎样找到最佳的示范位置”等学校体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找问题切不可人云亦云, 要经过认真思考和验证, 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也才有组织研究的价值。在寻找问题时, 不断地分析验证等过程, 对教师分析问题和科学地验证问题的能力 (科研力) 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 找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思考力的过程。

2. 解决问题中提升反思力

拥有镜子, 还需要经常照镜子才能端正衣冠。同样, 教师要经常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 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应始终贯穿在教研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和实施。那么, 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做到不断反思, 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笔者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 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常常喜欢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专项作为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学习技能和素质发展不全面, 在教研组内无法把握教师备课的质量, 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无法针对某一策略的有效性达成共识, 这样的备课过程只能针对一个教师一节课的设计而交流, 大家所认同的教学方法也仅限于一堂课。换言之, 也就是无法将这些方法拓展到其他教材中, 或在不同教师遇到同样问题时, 不能使其借同样的分析与反思行为来解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经过反思, 笔者发现学校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 原因是集体备课中没有很好地对学校教材内容做合理分布, 造成每个教师选择教材时“各自为阵”, 只要各位教师在授课时, 场地、器材不“打架”就OK了。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校系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呢?对此, 笔者设计出“体育学科教研组备课记录本”, 在记录本中, 将学期或学年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教材单元数做了规定, 并要求将每一单元教材分布到三个学习水平中, 使学校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时,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统一备课的素材, 此外, 还能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 明确学生在各水平学习的能力不同, 解决的重难点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语言等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不仅可以借鉴他人的设计思路, 还可以在教学后与他人共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上这些问题仅是笔者对全区性学校集体备课方面的工作反思与对策。对学校的教师来讲, 他们的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 把课堂作为案例,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 回过头来看看,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 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哪些是成功的问题, 从而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 寻找问题与不足, 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 解决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3. 改进与实施中提升实践力

获得知识, 并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是学问。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 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 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 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因此, 教师要逐步适应学校新时期的发展, 在观念上更新、行动上挑战, 问题才能得到改进, 好的方法才能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就会逐步提升改进的勇气。

是否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还是有价值的建言献策, 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验证。对于教师而言, 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教学实践。我们把课堂教学能力分为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中的教学实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反映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能力;而教学实现能力反映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和真实的学习情境时, 把握教与学活动的能力。在课堂中实现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时, 教师对于口令与术语的运用、队伍组织与调动、队形设计和学生情绪把控等都与策略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 如队列队形的教材学习策略和队形设计与口令、术语密切关联, 耐久跑的教材与分组形式和评价密切关联, 器械类教材与器材高度和长度的设置密切关联等等。实际上, 当教师在实施策略时充分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 并有效解决问题时, 也就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现能力的提升过程。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实现力, 如“磨课”、“一上一反思, 二上二反思”等等, 其目的都是通过课堂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现能力;又如,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不仅是在改进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实现能力, 而且能够在更高层面上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 从而不仅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此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 首先学校教师必须形成研究的共同体,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 引进高一层次的专业指导和理论引领, 才能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保健计划下一篇:防汛应急演练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