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2024-06-27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共9篇)

篇1: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随着酒水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营销环境已经开始了对酒水厂家和经销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商业竞争,已经由过去的某一节点上的竞争,升级到整个营销系统的竞争。

厂商之间如何相互联合,如何整合,如何成就系统的、持续性的运营模式,如何达到协同管理的合作关系已成为当今厂商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整个协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酒水厂家还是酒水经销商,必须坚持一个核心点:就是确保有一方能够主导整个过程,整合双方的资源,界定好厂家和经销商在各个环节承担的职责,并且共同承担起关于产品、渠道、终端、促销、培训等资源共享平台,产生互动,不断沟通,保证协同管理中任何一个节点,避免产生矛盾、扯皮、脱节等现象的发生。

就目前酒水厂商协同管理思路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品协同管理

如何才能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和经销商需求的产品,并确保新品上市成功,这是厂商持续合作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厂家要主导产品开发的过程,依靠经销商的参与,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1、厂家业务人员、研发人员、高层领导应该多深入市场一线,走访经销商、零售商,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了解经销商对产品的需求,充分听取经销商的建议,开发适销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2、厂家要和经销商共同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免盲目开发产品,没有规划,很随意,造成产品线定位的混乱,新品种和老产品形成竞争,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开发成功一个产品,另外一个产品就要被淘汰。

二、渠道协同管理

随着深度营销的白热化,虽然有些厂家在渠道管理上,不断的向下游拓展,但是众多的企业依然还是很难把握整个渠道和网点资源,缺乏对终端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对市场的精确化把握,特别是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和考核,还是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问题。

所谓渠道协同管理,就是把综合优势明显的渠道成员或者厂家来承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着眼于各渠道各成员的长期合作结盟与共赢互利,从而来形成具有战略协同关系的营销渠道,追求营销上的整体效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的渠道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如:娃哈哈的经销商联销体,使得他们能以多人的营销队伍,管理2万多经销商,掌控几十万个零售终端,能在全国范围内深入三、四级市场,让其对手望而兴叹!

酒水企业通过协同渠道管理,建立主要竞争对手、核心经销商、核心终端网络等营销数据库;通过渠道协同管理,深度挖掘营销价值中的核心资料,来合理规划营销资源,建立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和营销系统支持平台;通过渠道协同管理,深度挖掘市场运作情况,强化对区域市场精耕细作,加强掌控终端网络的执行情况,强调市场份额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协同渠道管理,提供对核心经销商的经营管理和利益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深化客户关系,包括对核心经销商的培育、维护、支持与服务,提高其分销效能以及与企业、终端网络的系统协同能力。

篇2: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一、船舶船员协同管理介绍

以船舶、船员数据库为基础,以船舶动态为主线,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船舶船员业务共享、船舶配员自动核查、船员任职自动校验、船员资历自动采集和船员动态实时监控,有效解决船舶船员不足、船员假证、人证不符、假资历等问题,促进水上安全,维护航运市场公平有序,保障船舶适航、船员适任。

二、船舶船员协同管理带来哪些好处

1、便捷办理船舶进出港手续,提高船舶劳动效率。通过刷船员身份证快速完成船员任职信息登记,船舶签证更快捷,数据质量有保障。

2、保护船员权益,创建公正、公平就业环境。通过船员任解职信息登记和派出单位派遣报务等方式采集权威、真实的船员资历,有效避免资历造假;通过船员履职过程信息的全面、准确记录使船员 资格、专业技能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对船舶船员、船员证书等 信息联网即时校验,便于遏制使用假证、一证多用、签证黄牛、租借证书、配员不足等现象。

3、提升船员服务质量,促进船员市场健康发展。船舶船员协同使船员资历实现电子化管理,为无纸化办证奠定基础;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增强船员 市场的透明度,为船员培养、招募、服务政策制定等提供支持,促进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友情提醒

1、自2013年4月1日零时起,所有进出港中国籍海船在第一次办理进出港手续时,应携带在船中国籍船员(持适任证或见习船员)的二代居民身份证、《船舶签证簿》或船舶IC卡或公司相关证明材料(如公司开具的船员派遣单、服务协议或劳动合同等),集中办理一次船员任职登记,完成在船船员信息的初始化。4月1日仍在境外的中国籍船舶上任职的持证船员由派出机构在4月15日前通过船员电子申报系统中的“船员派遣信息报备”模块完成船员任职信息报备登记手续。

2、自2013年4月1日起,已经办理过船员 任职登记的船舶发生船员变更时,应携带解职下船和新上船任职的船员的二代居民身份证、《船舶签证簿》或船舶IC卡或公司相关证明材料(如公司开具的船员派遣单、服务协议或劳动合同等)办理船员解职变更登记。

3、对于在境外上船任职和解职下船的中国籍持适任证船员和见习船员、船员 派出机构应在船员 上(下)船 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船员电子申报系统“派遣信息报备”模块完成船员派遣信息的报备工作;外派海员按现行要求报备派遣信息。

篇3: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1.班级的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主要工作之一, 从班主任对学生行为控制程度来区分, 可把班级管理模式分为专制型和民主型。如安德森 (Anderson, 1945) 将教师领导方式区分为统合接触型 (integrative contacts) 和专职接触型 (dominative contacts) 两种, 前者采用同意、赞赏、接纳与辅助的方式领导学生, 后者采用命令、威吓与责罚, 研究发现统合型教师领导下的学生较能自动解决问题, 并发挥团队精神, 而专制型教师领导下的学生虽较为顺从, 但学业苦恼较多, 同时有反抗行为[1]。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国内研究发现,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领导方式基本属于专制型, 同时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上总是将放任与民主混为一谈[1]。专制型的班主任总是要求学生听从指挥, 把班主任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师生间互动简单化为传达、执行指令, 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恶这种领导方式, 学生常常推卸责任, 不愿合作, 一旦教师离开, 就会造成混乱。民主型容易造成放任, 老师基本不管, 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 究其原因, 也是因为师生互动不足, 老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交流, 没有对班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没有建立起经过充分酝酿、达成共识的班级管理制度。

3.科任老师的缺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管是所谓的专制型还是民主型的班级领导方式, 科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缺位是共同的问题, 调查发现, 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学习内容的交流, 在情感方面交流较少, 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互动也局限于与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 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 为班主任提供信息, 或者寻求班主任的协助, 这种交互是单向的, 没有产生协同教育效果。在班级管理这个层面, 科任老师基本是缺位的, 没有参与到班级管理的事务中, 不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 更不用说参与到班级规则的制订。

科任老师的缺位间接造成了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言堂的现象, 因此, 科任老师的参与可改变班级的管理方式, 使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产生协同效应, 班级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二、协同班级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专制型和民主型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发挥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的协同教育效果, 本研究根据协同学原理, 提出协同班级管理模式。

1.“协同学”简介

1971年,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 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 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协同论告诉我们, 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成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 协同得好, 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 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 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 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 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 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 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2]。

协同论提出自组织的原理, 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 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 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 就是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 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2]。协同论指出, 自组织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

2.深度交流是班级管理系统有序的条件

在班级管理中, 理想的班级管理是自主管理, 老师和学生按照某种默契的规则实现自主管理, 这就是协同理论所说的自组织。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协调合作, 减少内耗,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发挥整体的协同效应, 促进班级自组织的形成。

协同论指出,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以从无序突变到有序状态。教师、科任老师、学生三者要实现协同, 深度交流是必要的条件, 这种交流应打破课上课下的限制, 打破身份的限制, 打破时间的限制。消除话语霸权, 传统的话语霸权来自于教师的权威, 还有小部分来自于优秀生或者班干部的身份优势。交流的内容除了学习上的, 还必须有情感上的, 还有基于班级问题的协商。

3.利用Moodle系统搭建交流的平台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要实现深度交流, 单靠传统课上课下的交流是不能实现的, 需要有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利用Moodle建设的网络课程, 可以实现这种要求。

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Moodle系统, Moodle一般用来建设学科网络课程, 这里创造性地设计成一个用于班级管理的的网络课程, 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度交流, 达成共识, 形成规则并最终实现师生的协同管理。

在这个课程中, 以专题讨论区的形式支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话题讨论, 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 开设了班级问题讨论区、班级规则区、学习分享区、主题班会区、反思区 (见表1) 。

4.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协同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经过深度交流、协商, 共同建构班级管理规则的一种自组织班级管理模式。协同班级管理强调的是教育主体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 的协同, 教育方式 (线上的交流与面对面沟通) 的协同, 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协商。

三、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流程

1.提出议题

在讨论区里面, 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利用注册的实名账号发言, 可以“开启一个新话题”发表一个新的议题, 就班级管理来说, 议题可以分为两个主题, 一是班级日常管理问题, 也就是班级事务, 可在Moodle里开设一个名为“班级问题讨论区”的讨论区专门进行该类问题的交流、讨论;另外一个是课堂管理问题, 为了与班级日常事务分开, 另外开设一个名为“学习分享区”的讨论区。前者针对班级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后者指的是具体某一学科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管理问题。

2.发表意见

发表意见就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对发起的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要求每个学生均要回帖, 回帖必须针对问题, 不能说空话和离题。这个环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集思广益。

3.交流观点

发表意见后, 就进行观点交流, 这个阶段紧跟着发表意见这个环节而自然地生成。班主任要向学生强调, 在论坛里面身份是平等的, 每一个发帖者都应该受到尊重, 对老师的观点, 假如你不认同, 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甚至反驳, 态度要诚恳, 言语要礼貌;对于同学的观点, 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提出异议, 甚至可以批评、争论, 但不能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或者挖苦等不良用语, 要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4.协商、形成规则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形成规则。可要求学生对师生交流结果进行整理, 形成规则的草案, 再利用面对面的协商最终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规则。对一些分歧比较大的规则可利用Moodle的投票功能进行表决, 形成后的规则可公布在利用Moodle的“讨论区”建立的规则区里。

四、模式的实践研究

1.研究设计及过程概述

为了验证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 对广州市某中学高二 (2) 班进行了实验, 该班人数49人。利用Moodle系统设计了用于支持协同班级管理的网络课程, 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专题讨论区支持师生的在线交流。从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5月22日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 实验期间利用协同班级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2.实验数据统计

(1) 师生论坛交流统计

按照发帖的时间集中度可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开学初、3月月考、期中考, 对应三轮行动研究。按照这三阶段选取了班级问题讨论区、学习分享区、主题班会区所有的帖子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2) 。

(2) 调查问卷情况

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 设计了五点量表, 从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调查学生对所陈述语句的认同程度。设计的《Moodle支持下师生之间交流情况调查问卷》、《Moodle支持下学生之间协商交流调查问卷》分别调查学生对Moodle支持下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看法。

3.实验的效果

根据发帖情况、学生调查问卷情况及现场观察, 协同教育模式下师生的交流更充分, 深度交流、协商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 引发了协同效应,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班级管理由命令转变成协商

班级管理由命令转变成协商, 协商是深度交互的基础。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 在协同班级管理模式下, 借助Moodle论坛的帮助, 教师和学生均能提出班级管理的议题, 师生均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论坛里, 没有身份, 没有话语霸权, 只有班级管理的参与者, 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 可以赞同, 可以争论, 在这种管理环境下, 管理由以往老师发号司令的模式变成了协商模式, 协商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鸣, 班级管理规则是全体师生协商的结果。

(2) 班级管理参与主体扩展到科任老师

班级管理参与主体扩展到科任老师, 多种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协同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课堂管理本身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 科任老师的参与可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 他们提出的议题能把班级管理延伸到课堂管理, 他们的意见同样会受到学生的重视。通过议题的讨论、规则的协商,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之间更深入地增进理解, 这对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任老师的参与引发了鲶鱼效应, 使班级管理由班主任一手操办的专制管理模式成为不可能, 协商规则成为必然,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的深度交流最终促发了教育的协同效应。

教师的参与热情是议题能否形成规则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在学生心中崇高的地位, 对于每一个议题, 教师是否有深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是该议题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统计发现, 凡是教师回帖数高于总数20%的议题交流的质量较好, 能够形成班级管理规则的议题达到78.6%, 低于这个数的只有30%的议题能形成规则。因此, 参与的教师要认真地思考和回复学生的发言, 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增进师生感情, 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协同效应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支持是本次研究中一个发现,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之间除了对提出议题的讨论外, 交流中的情感因素也是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力量。对回帖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除了观点交流、规则协商外, 还充满着鼓励、欣赏、鞭策、承诺、反思等情感交流, 这些交流使得议题讨论没有冰冷的就事论事, 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关怀,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使得管理更加人性化, 体现了人文管理的趋向, 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加入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 实现了心灵的协同。

(4) 面对面交流与在线交流的协同

传统面对面交流有直接、气氛强烈的特点, 但由老师掌握话语权, 很多学生保持沉默, 没有真正参与交流, 话题没能深入探讨。在线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为身份、学习成绩的原因造成的隔阂基本被消除, 每个参与者是平等的规则建构者。在线交流还可以拓展到课外,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同步和异步讨论,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交流的过程会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网络空间, 话题可以不断地讨论下去, 直到建构出规则。异步讨论也给发帖者思考的时间, 这样观点更有针对性, 话题的讨论更有深度, 不足的是现场感差, 要登陆到平台上才能发帖。

协同班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相结合的协商模式, 老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里面发表议题和观点, 对于一些话题, 可在线下进一步交流, 交流后又可以把新的、更深层次的观点发到论坛里分享。研究发现, 论坛里学生是比较敢言的, 有一些在平时面对面不敢说的话学生敢在论坛里面说, 教师可将在论坛里与学生个别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在线下与学生进一步交流, 促进相互理解。

(5) 学生对协同班级管理模式认同度高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 学生普遍认可在论坛与教师和同学协商的交流方式, 也认可这种混合式的协同班级管理模式。在问到“你乐意在论坛里面与老师交流”, 同意的学生占到85.3%;“你认为论坛的话题讨论有助于课堂问题的解决”, 同意的达到70.8%;“你认为论坛增加了自己对老师的理解”, 同意的达到58.3%;“你会努力实现论坛里面对老师的承诺”, 同意的达到81.3%;“你认为老师在论坛里面对你的批评比在课堂更能让你接受”, 同意的达到54.2%, 没人不同意;“你乐意在论坛里与同学交流”, 同意的达到83.3%;“Moodle的支持, 让我们的班级管理更有效率”, 同意的达到62.5%, Moodle的支持, 提高了我班的班级凝聚力, 同意的达到66.7%。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 论坛的交流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高班级凝聚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4.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存在话题游离的问题

话题游离存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问题讨论上的偏题, 二是参与主体的游离。对问题进行讨论时, 小部分学生出于好玩、应付的心理, 会发一些引起同学起哄的回帖, 造成了话题的游离。也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讨论, 以应付式的语言回复了事, 造成了参与主体的游离。解决的办法是形成一个话题讨论的共识, 话题的发起人可以适当对回帖提一些要求。

(2) 回帖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

学生和教师回帖的数量从第一轮到第三轮有下降的趋势, 回帖数量的降低有两个原因, 一是随着议题的协商, 规则的建立,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随着新鲜感的消失, 回帖的积极性降低。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老师和学生对话题进行拓展, 发动参与者更深入地分享学习和生活, 增加一些新议题, 使话题更加开阔, 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 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更好地协同。

摘要:本文分析了班级管理中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 提出了利用Moodle系统设计的协同管理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深度交流的方法, 构建了协同班级管理模式。行动研究的结论证明了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提出的管理方法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对中小学班级管理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Moodle,深度交流,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白列湖, 潘开灵.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甘肃:甘肃社会科学, 2007 (5) .

[3]哈肯著, 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作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005.

[4]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首先,在软件系统支持下,要想实现顺畅的协同,必须基于相同的标准。标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与产品研发协同相关的标准主要分成以下五大类。

(1)通用技术标准:主要进行一些常用术语的解释、设计软件、标准格式、分类与编码标准等。这些标准是基础性的标准。大部分企业早就建立了这些基础性的标准,但是要与外部协同就必须保证协同的几方的标准一致或者相互兼容,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型集团一般由集团总部的标准化部门制定,但如果需要协同的几方分属不同的企业集团,那么往往需要通过协商来进行统一。

(2)设计标准:主要表达图样的表现方式(2D或3D)、视图、标注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三维模型,还必须说明总装配模型的建模方式(在一个装配文件中引用零部件模型;还是直接在一个装配文件中完成所有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三维模型的颜色和图层(如果有的话)的划分方法等。设计标准往往由主设计单位主导进行提供,协作单位遵照执行。

(3)制造标准:制造标准反映工艺设计和工艺仿真技术、专用工装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标准需求。主要包括工艺设计标准、工装设计标准、数控加工与检测标准、制造过程标准等。制造标准往往由生产单位提供,但有时候设计单位也会提供,比如苹果公司就制定了严格的制造标准要求富士康遵照执行。但相对的,富士康也对苹果公司提出了一定的工艺升级改造费用要求。

(4)仿真标准:仿真标准反映了综合测试与故障诊断、虚拟实验验证、专业和系统仿真的标准需求。主要包括工程化测量和诊断标准、专业技术仿真标准和系统仿真标准等。仿真特别是多学科系统仿真在国内虽然起步很早,但是却至今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有不少企业理解仿真标准就是定义算法或者求解工具,认为只要是某求解工具在一定的规范下计算的结果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其实,仿真的标准规范不应该限定在算法或者求解工具范畴内,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似,检验仿真结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方式是实验,仿真工具只是减少了实验的次数,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但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验。仿真的标准应该更多地定义仿真的流程、仿真数据的管理等层面。

(5)管理标准:管理标准重点反映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涉及各部门的数据、流程和系统功能要求等,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标准、产品数据管理标准、知识管理标准、系统集成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等。管理的标准往往是协同各方相互协商和妥协的结果,这些管理标准是协同的前置条件。

上述这些标准,可以依托于某个软件系统,也可以不依托于某个软件系统,但总体而言,在缺乏信息化条件作为支撑条件,跨组织间的协同往往是一个异常纷乱的过程,往往不是到了生产环节才发现一些细节的失误,就是在研发过程中相互扯皮抱怨,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协同标准的制定过程往往是一个多方协作的过程,标准的推进过程上决定了跨组织协同的紧密程度和相关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

篇5:物业管理与协同电商论文

“咱们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内具有两幢超大型办公写字楼,配有大型商场以及地下车库,从而构成1个集购物、办公、住宅为1体的高级商务楼。咱们管理这两幢甲级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公司包含有:行政、培训、财务、管理、监理以及工程部等在内的六个大部门,和下属超过一二个子部门。在实际的物业运作中,这些部门时常需要合作来完成某项工作,如何调和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支配,如何让纷繁繁杂的业务流程变患上轻松自若,这些都给物业管理公司提出了至关高的请求。”李万志道。

安富软件公司有1套树立在其TeamFusion协同办公平台上的物业管理系统,或许可以知足需要。整个物业管理系统由部门业务、协作办公、个人办公以及系统管理4个子系统组成。

其中部门业务包含管理部、工程部、行政部、培训部、财务部以及通用功能。

这个子系统主要是处理对于外业务工作流程,用户通过TeamFusion任务的情势来使用这些流程,所有的业务流程以及协作办公的任务都会在个人办公子系统的待办事宜中汇总,即每一个用户只要打开个人办公的待办事宜就能够知道当前需要处理的所有任务。用户打开任何1个任务,在该任务中都会有1个提醒栏,提醒用户在当前的任务步骤应当执行哪些操作。任务的提示通过E-mail、TeamFusion即时动静或者SMS发送给当前步骤的负责人,而这些提示的方式是预先定义在流程中的。如果流程产生了扭转,系统的管理员可使用管理子系统中的流程定义工具,对于流程进行可视化修改。

协作办公包含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资料管理查询以及个人办公等几方面的功能。

该子系统可以处理虹桥上海城物业管理公司内部行政事务,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人与部门之间需要通过互相沟通、协作完成工作。该子系统拥有E-mail、TeamFusion即时动静、提示机制、SMS、讨论工具等通信与沟通方式和文件资料的同享管理能力和权限节制机制。

个人办公子系统包含联络人管理、个人通信以及待办事宜等功能。

这个子系统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了针对于个人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事务的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所有类型的任务,提供便捷多样的通信手腕。各个功能都是以任务为中心,即用户只要打开1个界面就能够了解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加之结合了Microsoft Exchange的E-mail功能,使用户体会到最人道化的个人办公方式。

系统管理是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子系统。

系统管理员可以在这里注册用户、为用户设置权限和监控以及修改发生过错的流程等管理工作。斟酌到系统的即时性以及界面的人道化,同时为了利便用户的操作,该系统采取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客户机在TeamFusion标准客户真个基础上,可以增添定制的用户界面。

这么多的子系统,从功能上看似乎与ERP没有太多的区分?

PTC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陈育钧表示,经由了两年的普及工作,应当说市场已经经开始接受协同商务的理念了,下1步就是接受具体的产品了。而ERP只能在1切产品规格、尺寸、外观以及功能都肯定的情况下,才能快速量产,而此前的所有会议记录、电话、传真、E-mail、文件、规格书,和采购记录、市场调查讲演、专利申请分析以及规划进度、资料统计都是协同功课的范畴,只有到完整确认并可以量产为止,ERP才会被派上用场。可以说协同软件是ERP的.基础。

流程自动化最大的益处莫过于把能格式化、规范化的东西通通标准化以便电脑管理,但其最大的风险一样也是妄想把任意的东西都标准化。咱们知道,在1个企业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简单地进行标准化的,有些东西更需要融入人道化的内容。再者,互联网的发展使经济体系愈来愈繁杂,客户愈来愈扩散,上、下游火伴联络愈来愈紧密,而地舆位置却扩散在全世界各地。因而,企业需要1种更高效的人道化的“协作”系统,来有效地规范企业系统,让企业的所有信息资源患上以全方位地管理、整合以及优化。这1切单凭流程自动化是绝对于不够的。

李万志表示,1个好的“协作”管理其实不需要扭转现在的工作体系,而是在已经有的工作体系长进1步完美,让现有的信息系统真正活起来,胜利地防止信息流失。这其中相当首要的1步就是要构建1个以协作为中心的企业模式,从而在“系统到系统”的企业管理中补充“人到人”的企业协作管理。使企业团队中的每一1个人都能具有顺畅自若的沟通,哪怕身处异地,也能实时同享到信息资源。这样,在协作商务环境里,企业所有的商务瓜葛都将患上到发展、执行以及完美。企业不但能向市场提供高速、不乱且质量上乘的交货方式与服务,更可以胜利管理其员工、客户与合作火伴的联合知识资本。

跟着协同软件的利用,最早受益的将是知识工作者,由于协同软件能够有效地匡助团队成员在1个数字化同享协作空间内,创立任意大小的组群,并将空间运用于不同的工作区,使内部与外部具有紧密的协作,结成交叉的价值链。对于此,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东先生也有过精彩表述,协同的最基本含意是协同工作,就是多人之间互相配合完成同1目标。协同软件的基本请求是支撑为群组协作的目的而进行的通迅、信息交流、过程支配与项目跟踪和人员管理等工作。在阅历了“接入为王”以及“内容为王”两个阶段后,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以“利用为王”为标志的第3代互联网时期。有了协同平台,对于企业用户来讲,原先流程自动化不能解决的信息孤岛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他们可以坦然享受更高的沟通效力以及更低的利用本钱。

从技术上来看,协同商务产品有些甚么特色?

李万志总裁表示,就以安富TeamFusion协作技术平台为例,它采取了微软.NET框架,提供了良多对于象类以及模型,能有效降低开发本钱。因为安富技术协作平台的几近全体用C语言编写,几近使用了所有的.NET框架技术,包含Windows Forms、Web Forms、Web Services、安全等,因而目标客户将包含所有的微软Windows客户。

其次,Web Services让利用程序可以同享数据,调用其他利用,无需斟酌其是如何开发的、运行的操作系统以及平台及用来走访他们的装备。虽然XML Web Services依然各自独立,但他们互相可以疏松地连接起来,构成1个协作组,完成特定功课任务。

篇6: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应用OA系统实行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很多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OA系统则成了当务之急的事。OA的运行不仅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群体信息的交流,实现信息快捷交换和高集成度的工作协同。OA的作用很简单,就是用来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管理软件。但是真正把日常办公事务处理好,很简单吗?当然不是。接下来让我们了解OA不简单的一面。

1、建立信息的发布平台,在内部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可以包括企业信息的发布、行业信息的发布、部门信息发布、领导讲话发布等等。

2、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首先能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办公人员不用拿着各种文件、申请、单据什么的在各部门之间跑来跑去,等候审批、签字、盖章,这些都可在网上进行。系统将会自动流转到下一结点,每一步都要走审批流程,而且会有修改留痕,这样便于责任的追溯。流转到领导那里,领导可使用手写签名,而且将自动生成发文阅办单。系统的流程是完全按照公司的情况定制的,如果流程有变动,可在后台对流程进行定制修改,操作便捷简单。其次是节省运营成本:包括时间和纸张等。第三就是规范单位管理:把一些弹性太大的不够规范的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第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员工与上级沟通很方便,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这样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将大大增强。

3、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 传统的手工办公模式下,文档的保存、共享、使用和再利用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文档的检索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存,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

4、辅助办公 会议管理、日程安排、即时通讯等。

篇7:泛微协同管理平台入驻中城公司

武汉中央商务区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原武汉王家墩城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城公司)初创于,是武汉中央商务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拥有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公司自成立始终坚守“责任引领事业,专业成就发展”的企业哲学,多次被房地产开发协会评为 “武汉房地产开发行业诚信企业”,属最具发展潜力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伴随着地产行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对企业的专业服务要求也再不断提升,为了更高效的响应市场的多方面需求,中城公司管理者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决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使所有员工能够协同工作,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而泛微e-cology协同管理平台正是凭借系统强大的协同性、管理的有序性、使用的便捷性一举中标,成为中城公司最佳合作伙伴!

篇8: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区域物流的研究重点,是以区域经济为中心的物流。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提升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可以直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社会经济交易费用,从而直接促进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间的互动协作(杨志梁,2009)[1];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又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类似一个物流生态系统,反向作用于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影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地表现为全球产业内分工的调整[2]。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国际合作的加强,致使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逐渐形成小的经济地域,形成国际分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反之,区域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构建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促进跨区域物流体系的形成和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支柱模式的建立,为我国物流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1 我国目前三大经济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腾飞。目前初步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已反射出区域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构建协同互动的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一体化协同互动的区域物流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1 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和苏中南及浙江东北部共15个地市,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尽管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突出,已形成遍布国际市场的区域物流供应链[3],但总体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中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

1)枢纽城市物流体系所依托的政策、标准不一,存在无序发展现象。

2)枢纽城市间信息不流通,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划分现象。现有区域物流体系缺乏协调机制,不利于资源最优化配置。

1.2 泛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珠三角跨我国东、中、西三部九省,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除长三角经济区之外的第二大经济区[5]。珠三角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优势突出,集中了我国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发展的立体化、国际化的交通格局,为该区域物流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结构性支撑[6]。

珠三角区域在物流需求的功能定位、规模研究、设施整合等方面仍需总体规划,必须构建高度整合、规范、高效的区域物流体系,才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3 京津翼区域物流区域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势态,京津冀区域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受制于产业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及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该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仍需整体思考。

1)产业布局的整体协调,统筹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

2)枢纽城市物流运作缺乏统一的政策依托和标准流程。

针对目前三大物流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协同管理模式,使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正态生态循环促进系统,实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发展。

2 基于生态理论的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经济学(Economics)与生态学(Ecology)是同源词。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以城市为依托,是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生命单元。区域物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生态中的一个生命有机体,与生物个体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点。基于给定环境的不确定性,区域物流体系为了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创新活动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整体区域物流体系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借助生态学理论,构建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促进区域物流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正相关引导作用,形成互为促进的循环发展体系。

2.1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由三个大系统组成:核心系统、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和子系统。形成以核心系统以主导,充分共享三大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跨区域共享信息平台及支持各用户单位、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支出平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生态信息循环系统。

1)核心系统

(1)跨区域共享信息平台。

(2)物流运作信息平台。

(3)政府职能支持信息平台。

2)区域物流信息系统

(1)长江三角洲物流信息系统。

(2)泛珠江三角洲物流信息系统

(3)京津翼区域物流

3)子系统

(1)政府信息管理平台

(2)用户单位信息平台

(3)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平台

2.2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的配套体系

建立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在两方面构建配套发展的体系,帮助形成完善的、协同发展的综合物流管理体系。

1)完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必须具备共享的数据库[4],以实现完善物流信息和节点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应与国际接轨

在建立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须采用国际化标准,使我国跨区域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与国际物流产业的接轨。

3 结束语

我国目前三大经济区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基于生态正相关的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将帮助促进形成跨区域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接轨。目前三大经济区域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支柱型管理模式的框架下,多渠道整合各方资源,采用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致力于我国物流体系总体战略规划,将提高我国跨区域物流体系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志梁,张雷,程晓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2]刘志彪.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3]曾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05,10.

篇9: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无论何种协同模式,其基本出发点均是发挥集群优势,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之目的。协同创新是高校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已成为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选择。社会学认为模式(models)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模式对现象加以组织与条理化,使其能清晰解析现象中的各种情况。本文将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五种主要协同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 校内协同模式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汇聚校内学科、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内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促进高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和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

校内协同模式是基于校内现有资源状况,打破以往以院系或部门为单位的条块分割,通过发挥各单位的主体作用,促进跨院系、跨部门深入合作,实现协同之目的。校内协同模式往往以多个平台为基点进行合作,如沟通平台、共享平台组织平台等。通过平台交流,在高校整体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协同各方努力推动校院间协同、学院间协同和学科间的协同合作,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利用高校协调便利的优势,使创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校内协同,能有效地调动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的意愿,整体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是高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通过协同创新,打破高校内现有的分割模式局面,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交叉专业或边缘专业,极大地发挥了交叉效应;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和新的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发挥横向效应。

案例:南开大学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建设问题,将环境学科与经济、管理、政治、历史、哲学、法律等学科进行整合,组建文理工交叉的研究团队,设立了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显著地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该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计划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参与国家重大环保专项、国家水专项、环保部公益项目和科技部专项等重大课题;还先后承担了欧盟SWITCHASIA项目、世界银行、UNDP、中欧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商务部等相关研究课题40余项。

二 校校协同模式

校校(校际)协同模式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利用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共享优质资源,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专业互通、互聘师资、学分互认、论文互评等途径,开展校际之间的协同合作。校际协同创新模式因参与主体均为高校,彼此拥有趋同的协同目标和文化诉求且创新能力往往相差无几,有利于在合作中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快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搭建跨学校的协同平台,实现项目合作、联合攻关、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换”的基本原则,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选取优秀学生进入对方学校深造。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学生渴求、市场需求和发展要求,协同各方应共同开发新课程,聘请对方教师或校外人士兼任本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建立科研基地;把握科研发展潮流,共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研规划;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及联合攻关。

案例: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于2002年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校际协同模式,共同成立通理国际深造培训学院,通过共享优质资源开展了深度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止到2013年,陕港两地的国际交流达21项,共同培养了1700多名毕业生,为西部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行业)协同创新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与一般的校企协作教育模式不同,校企协同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模式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基地,使其了解企业需求和产品研发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校企协同实现了协同各方深度参与,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效结合,达成了互利共赢。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科研项目协作模式、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实训基地模式等多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与企业均能在协同创新的深度合作中找到各自的增长点。高校教育的理论优势结合企业的实践优势,加之行业的特色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地域优势,该协同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主体对接过程中,高校学生随导师从实验室走进车间,真正步入生产环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既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链的延伸。

案例: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德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江苏德邦——南工大联合技术开发中心”。此中心以学校科技资源作科技支撑,近年来承担了20多项研发任务,为企业解决了多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还为德邦集团开办了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培养了专门的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科技人员的素质。

四 校所协同模式

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具有理论研究优势的高校与具有科研能力与科研团队优势的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此协同创新模式适合学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即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以协同创新平台为媒介,通过拔尖人才承担的科技攻关任务及发表论文,完善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校所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制、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endprint

校所协同模式一方面完善了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提升了科研水平,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从高校的角度看,通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和设备,改善了科研环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从科研院所角度看,通过吸收研究生及教师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引入了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宽了研究视域。

案例:北京邮电大学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通过参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五 校政协同模式

校政合作是指学校与政府部门以签订合作契约方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明确具体而丰富的合作内容、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发挥其政策职能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为高校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关注高校和企业的各种诉求,帮助双方构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来自生产服务前沿的先进经验提供条件。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统合的功能,为高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在高校周边建设产业园、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案例:2013年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安徽工程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框架协议,确立了“加强合作,致力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明确了促进毕业生供需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培训、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合作内容。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由于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尚不紧密,导致创新效率仍在较低水平徘徊。毫无疑问,无论何种协同模式都远未达到理想状态,都需要各协同主体不断寻找、发现、解决新问题,继续从机制、理念、操作等各个层面继续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2):165-174.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2(7):29-31.

[3]冯宗宪,王青,侯晓辉.政府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中国工

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4):3-17.

[4]韩强.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

业教育,2013(5).

[5]董波渡.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安

徽大学,2014.

[6]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2013(2).

[7]苏娅,侯二秀,杨洋,王晓燕.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与

案例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52).

[8]胡小清.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

教导刊,2013(7).

[9]赵卫华,鲁芬,张婧.高职教育“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

式的新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秘境临沧”导

游礼仪服务队[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教学设计下一篇: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