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总体规划

2024-07-23

新城镇总体规划(通用8篇)

篇1:新城镇总体规划

乡素有“柑桔之乡”、“花卉之乡”的美誉,柑桔、花卉产业已具规模,沅水穿境而过,流过9个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的集镇功能和交通情况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达到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目标,乡党委、政府和市规划局多次组织调研、考察和论证,于2013年9月25日乡城镇总体规划终获专家评审通过,现向大会报告如下:

一、规划原则

1.与现状相协调原则。本规划综合考虑现状人口、用地与交通灯因素,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合理布局,尊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原则。

2.优先发展原则。坚持部分地区优先发展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人民政府引导集镇区优先发展集镇区政治、文化、商贸中心。通过部分区域的优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周边地区相继发展。有计划,分步骤的发展。

3.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要,加强社会、文化设施,完善乡政配套设施,注重河流水体的整治与利用,增加块状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努力塑造安宁、方便、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目标

1.全面提高乡的经济实力,充分发挥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环境优势,把乡建设成为市以柑桔、花卉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林木培植与生产基地。

2.本次规划力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力图在规划期末把乡建设成一个富有现代化的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城镇,按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舒适安全,交通便捷的良好人居环境。

3.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规划范围

1.集镇区规划控制范围:乡集镇区南起清水塘,北至树林里,东临公山溪,西面10组,总面积约为44公顷。

2.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四、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2020年,集镇区建设用地44公顷,具体:居住用地15.03公顷,公共建筑用地8.19公顷,生产建筑用地0.32公顷。仓储用地0.41公顷,对外交通用地6.17公顷,道路广场用地9.55公顷,公用工程设施用地0.26公顷,绿化用地4.07公顷(具体规划见附图)。

各位代表,国家的小城镇建设已吹响了号角,城镇化已成必然趋势,为改变我乡集镇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建筑紊乱无序的状况,我们必须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奋起直追,实现我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篇2:新城镇总体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 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水源地和水系;

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 环境保护;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 划。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篇3:新城镇总体规划

农村城镇化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环境的状况。从系统论来看, 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 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如人口集中在城镇会使原来回归于农田的排泄物和有机垃圾进入其他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此外, 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则会使工业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 从而形成明显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 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 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 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 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 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 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出过少, 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 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 即“流”的过分集中。

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城镇范围迅速扩张导致建设用地大量增加;二、三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使大量耕地抛荒和低效利用;农用地方向改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大的调整。近几十年来, 随着世界人口增加,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土地供应空前短缺。耕地作为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物质基础。

我国人均耕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 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质量低, 人均耕地少, 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 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

3 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这种文明的渗透包括: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及意识等几方面。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农村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正确战略决策。大力发展城镇是构筑城市结构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 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4.1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农村

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中心, 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益。

4.2 严格控制农村城镇的数量, 增强农村城镇国际竞争力农

村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 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 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 可以以县为单位, 规划5~7个中心城镇, 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 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 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为

了改变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 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 还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下, 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 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 贫困乡镇的政府可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 或以工代赈, 以工抵交部分应缴纳的费用, 使群众和镇政府都获得收益。

4.4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构建个性化城镇加快农村城镇

化进程, 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完善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 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 强化规划和经营, 能够统筹兼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 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 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 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 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 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 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农村城镇发展的同时,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5 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水平。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布局问题, 而且还关系到农村迈向小康的进程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 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国策, 既具有链接、延伸、辐射的功能, 也具有带动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导向工业化的功能。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显著加快。小城镇在推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 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篇4:浅析城镇发展与城镇规划关系

【关键词】城镇;规划管理;经济;开发

从城镇化的战略需求看,城镇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镇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镇规划,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战略、建设城镇的纲领、管理城镇的依据,也是城镇政府指导调控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镇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镇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镇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镇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镇还没有独立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镇整体利益的代表,城镇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1. 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镇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镇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镇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镇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镇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镇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镇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镇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2. 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镇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镇土地市场和带动城镇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镇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镇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镇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镇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镇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城镇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3. 城镇规划要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3.1 当前城镇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镇,没有资金城镇就难以发展。所以.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镇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镇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1)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镇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2)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3)各种收费,增加城镇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3.2 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镇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镇就会发展。温州市紧紧抓住这一点,五年内城镇改造面达50%,创造了一个新的温州城。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同时,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3.3 规划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镇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手段,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更多起引导作用,而少使用制约手段。规划管理与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目前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已经开始吸引一些人才、资金、技术进入西部地区,但相应的配套软硬件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观念开放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不够、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不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办事效率低、官僚作风严重等等.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如何把握好城镇规划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充分了解和努力发挥城镇规划对投资环境的作用,以营造最佳投资环境,是城镇规划管理者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近半个世纪来,城镇规划的研究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渗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依据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以看清城镇规划的基本轮廓:城镇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篇5:基于生态优先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摘要: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确定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并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整个总体规划过程,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出有力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总体规划

Abstract: by using GIS technique are united, and determine the area l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s divided into level 3, were extremely MinGanOu, severe MinGanOu and moderate MinGanOu,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cept throughout the overall planning process,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make a strong planning measures.Key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overall planning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和城市建设区面积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多城市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地减小人类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协同演进,是各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沈阳市白清寨乡总体规划项目为例,探索通过规划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区周边小城镇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介绍

沈阳白清寨乡地处沈阳市东南部苏家屯区。南与本溪市张其寨乡接壤,东与抚顺市海浪寨乡毗邻,是沈阳市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该乡四面环山,自然景观秀美、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地区人文景观丰富,在娱乐休闲、度假疗养等方面拥有众多资源。

近年来,白清寨乡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适时把握机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建设用地缺乏拓展空间、旅游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村屯环境差等。

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细致梳理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与问题,预测人口与用地发展规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出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策略,推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1、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清寨市级自然保护区包含白清寨村、太平山村、邓家沟村、和顺堡村、康家山村、营盘村、康宁营村等村屯,总面积4266.7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保护区气候相对湿润,年积温较高,物种资源丰富,区内的森林植被在整个沈阳市的森林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性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地理空间分区,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得出的土地生态功能综合分区,确定白清寨乡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分布在乡域北部和东部山体和森林集中区域,约占乡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重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乡域南部康家山周围,中度敏感区位于区域中部现状镇区及周边。

三、基于生态导向的总体规划

1、技术支撑――基于GIS技术的模拟分析

地形条件是城市用地条件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山地地区更为重要。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其规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形,各种工程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白清寨乡为半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变化明显,海拔相差60米。

该项目规划运用GIS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通过GIS地形及坡度等分析,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建设项目,减小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3)通过景观点视觉敏感度分析,控制高敏感区的土地开发和建筑物的建设密度,确定观景点、主景观节点和自然景点。

规划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建设用地评价、景观点视觉敏感度等真实直观的分析模型,为土地利用、道路规划、建筑密度与高度控制、景源选择、观景点选择、景观视廊控制等规划内容提供充分的判断依据。

2、总体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规划在综合考虑区位、环境、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与用布局。

1.1土地利用规划

白清寨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庄沿北沙河、沈抚线、白康线公路呈带状分布。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效益偏低。

规划统筹考虑镇区和乡域内的发展现状、产业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调整村屯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关系,降低现状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数量,最大程度减小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村并点等措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利用高效、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规划形成“一个镇区、二个组团、三个中心村”的功能布局结构。

“一个镇区”:是白清寨镇区。集中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居住等服务功能,强化对全乡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个组团”:考虑到作为旅游小镇,该区域的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需求日益明显,规划结合现状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规划以邓家沟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组团和后小峪度假、居住组团。

“三个中心村”:合并北部邓家沟、顺山子、窝棚沟等村屯至太平山中心村;二是合并南部营盘、尹家沟、蔡家村、迷子沟村至康家山中心村;三是合并沈丹高速公路以西的胡家沟、姚家沟两村屯至台沟中心村。撤并村庄后形成三个中心村,有效地节约了用地。

1.2产业发展引导

白清寨乡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一产业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等;第三产业主要为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服务业。

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把握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

(1)第一产业

在保持目前种植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经济作物和新技术现代化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形成几个高效农业经济区,将农业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等新型服务业结合起来。

(2)第二产业

产业发展要严格符合建设生态乡镇的目标,严格限制水泥制品、铸造、化工等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产业。空间上应采取集中布置,避免到处开花。

第二产业加强与种植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联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中药制药等产业。结合旅游业发展旅游服务产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居民就业。

(3)第三产业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规划细致梳理了该地区的各类旅游资源。在确立开发定位、项目选择、项目规划等方面,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山水景观格局,形成 “一核三区”空间布局结构。“一核”:即白清寨乡镇区综合服务核心;“三区”:分别是北部的自然休闲片区;中部的冒险运动片区;南部的情趣休闲片区。

1.3环境卫生规划

随着白清寨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排放日益增多,对环境影响较严重,而环卫设施建设确很薄弱。为提高全乡环境质量,减少城乡建设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的镇区、景区、生活组团、村庄全覆盖的环境卫生规划。

镇区设置垃圾转运站,收集、转运镇区及全镇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各村庄均设置垃圾收集点。实现垃圾的“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 ”一体化的垃圾处理系统,并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再利用。

景区、景点规划相应的垃圾收集点的安置和管理,同时要求加大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宣传力度,建立日垃圾清理制度,保障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

结语

生态空间的构建决定了白清寨乡的功能和空间组织模式。本文一方面保障土地的集约利用,使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保障布局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连续和互补,实现区域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闵婕,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04期

篇6:城镇规划分析论文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3]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3,9.摘要:小城镇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并运用城市规划一般原理,详细分析了县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篇7:上海郊区新城规划

2010年07月23日10:19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我要评论(3)

在外环线之外,上海将不再进行中心城区的外扩,而是通过打造郊区十大新城,以卫星城的形式来容纳上海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人口导入。

记者日前从临港新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处获悉,这十大新城分别是崇明城桥新城、宝山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金山新城、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川沙新城、高桥新城,其中后三个新城均位于浦东新区。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做客“同济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时称,上海目前的发展正遇到四大瓶颈问题。包括:城市用地呈现“外延式增长”,全市的建设用地已接近2020年规划用地的上限指标,其中,工业用地占到33%,远高于国际城市15%~17%的正常比例,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有限;城市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外环线已形成5~10公里宽的连绵带,这一情况以宝山和闵行最为突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已有1000万人口;产业经济转型压力大,第三产业没有明显提升„„

为了避免困局,徐毅松称,上海考虑世博后大力发展郊区新城的建设,一方面使其综合功能更加明显,不再仅仅是以往或居住或工业的定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人口扩张的问题。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预测,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将达2140万人。

而现在,郊区新城开始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新途径,由产业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通过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步伐,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顾晓鸣称,将在10~15年时间内,努力集聚人口,积聚人气,实现40万的人口数量。目前临港新城包括两所大学的师生以及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只有不到10万人口,而居住人口则只有三四千人。

临港新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口号:打造世界健康之都。顾晓鸣表示,在加快航运、贸易、会展、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科研产业、教育产业等,并将其纳入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轨道。

篇8:新城镇总体规划

前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武夷新城, 这意味着延平新城只能是南平市的第二新城。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延平新城的困扰, 也是新一轮造城运动中诸多第二甚至第三新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规划设计科学乐观

闽江尽头, 建溪和西溪交汇处, 便是南平。南平市政府所在地为延平区, 延平区此前为县级南平市。1988年, 当时还是南平地区的行署从该辖区的建阳搬迁至此。多年来, 延平区作为南平市政府所在地, 畅享着地区核心城市所能得到的所有收益, 成为福建省的工业重镇之一。数家大型企业闻名海内外, 南平造纸厂、南平纺织厂、南平铝厂、南平电缆厂、南孚电池、长富牛奶等等齐聚在这个地方。

延平位于闽江上游, 富屯溪和建溪在此汇合成闽江, 城市依山傍水, 风景优美。但延平城区多山, 楼房大多建在山上, 从外面看去高楼耸立, 密密匝匝。有机构调查显示, 延平区是全国建筑密度第三大城区。城市要建设, 要发展, 没有地, 只能挖山平山。近年来延平区几乎各大项目都在平山造地, 工程量之浩大令人惊叹。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 南平市决定在延平区实施新城建设工程, 新城区域位于距延平城区数公里的闽江边上。2013年11月, 南平市公布了由天津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草案。在这个规划中, 从人口规模到城市设施建设, 都有着科学而乐观的设计和预测。

根据规划, 延平新城的总体定位为延平区的副中心, 重要交通枢纽、福建省生态示范城区、闽北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城规划范围99平方公里, 远景建设用地44.3平方公里, 人口33万人。分为11个功能组团, 突出新城“山水绿城、产业兴城、商旅旺城”三大特点, 围绕“一大枢纽、二大平台、三大基地、四大中心”的城市职能,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智慧型生态新城。详尽的规划还把新城分为近期, 从2013年~2020年, 远期则到2030年。

南平市城乡规划局李晓峰局长认为, 该规划充分体现了南平的山水特色, 将“显山、聚水、透绿、秀城”及“四绿”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之中, 有助于塑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花园城市形象。

政府搬迁的补偿?

然而, 延平新城一设立就备受争议, 因为这是南平市的第二个新城, 且距离老城区仅10公里。

早些年, 南平在武夷山市和建阳市中间的大片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上设置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中区。2009年, 借势海西战略, 这个区域被列为福建省十大经济增长点之一。这也就是今天的“武夷新区”。

为什么南平市决意要在已经有武夷新城的情况再建一座新城?当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 并不完全是为了顺应全国造城的大环境, 更多的或许与迁府有关——“因为武夷新区的建设涉及到迁府, 南平要把市政府从延平区迁到武夷新区, 建立延平新城是为了安抚失去市政府的延平区。”事实上, 延平区不少官员持这种看法。

曾经,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南平的GDP位列福建省三甲。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其发展遇到困境, 增长乏力, 自2010年起, 其GDP总量被宁德超越, 在福建九个市中成为倒数第一。在专家们看来, 南平市一直没有发挥优势——南平最大的牌子就是武夷山, 但这张牌, 南平却一直没有打好。而更重要的是, 现在武夷新区所在的地块, 正是南平市少有的缓坡平原地带。“但它早期的定位, 还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中区’。只是工业园区, 并无行政区域的概念。”一位南平市的老干部回忆。

如同中国其他城市建设新城、新区的翻版, 迁府在当时成了南平市建设武夷新区中的关键一环, 是确保武夷新区不变“鬼城”的“救生衣”。然而, 上受中央新政策约束, 下遭县级市反对阻击, 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一波三折。相距一百多公里的两座城市亦为此悲欣交集。悲情城市延平的情绪起起落落, 如果市政府搬迁, 作为核心城市的它将失去天然的发展优势, 特别对近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而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建阳市喜上眉梢, 市政府的回归, 势必给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直至2014年5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 同意撤销建阳市, 设立南平市建阳区, 南平市政府驻地搬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消息正式公布后, 这两座城市的楼市立马陷入冰火两重天。延平新城规划在此期间诞生, 难免惹来外界对其“安慰性质”的猜疑。

夹缝中求生

按照《延平新城总体规划》定位, 武夷新区与延平新城是南平的两个增长极。这两个增长极基于各自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将在区域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武夷新区将以行政办公、商贸物流、旅游服务作为主要职能。而延平区作为现在南平唯一的中心城市, 是目前市域内发展条件和基础最好的地区, 具备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因此延平新城将重点发展制造业, 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职能。

然而, 相比同属于南平市的武夷新区早被纳入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 延平新城只是南平市的重点发展区域。加之南平市2月份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庄稼汉新年前视察的第一站就是武夷新区, 而延平新城的视察时间则被往后推延。这让不少人担忧延平新城的发展能否得到足够重视。

此前, 武夷新区的规划纲要显示, 到2015年武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20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500亿元。作为后起步的延平新城则规划2015年新增产值10亿元, 总产值达到110亿元, 增长10%。

有着多重身份, 既是南平市延平新城指挥部规建部部长, 又是南平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江南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胡春勇, 并不愿意把延平新城和武夷新区作过多比较, 而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南平市域将形成一南一北两个发展极核联动发展的格局。”

南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立峰表示, 如果说武夷新区是未来闽北的新兴中心城市, 延平新城则是目前南平中心城市的扩张新版图, 二者将并驾齐驱, 同步推进。张立峰透露,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规划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建阳、武夷山城乡规划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逐步加大对武夷新区分局人、财、物方面的投入, 将武夷新区作为工作主战场之一。以服务延平新城为重点, 持续助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按照“科学、有序、高效”的工作原则, 将城乡规划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在征得市政府同意的前提下, 逐步下放给延平区。

高铁带动产业

事实上, 南平市建立延平新城还有其他考量。《延平新城总体规划》提出, 延平新城的建设应进一步提升区位交通优势, 通过高铁站, 开发区及现状城镇基础带动, 逐步形成延平区的副中心城区, 依托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支撑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自身的持续成长, 加强与主城区及周边乡镇的联系,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成为“闽江流域城市群”中示范性的“现代复合功能新城”。

据胡春勇介绍, 延平新城距中心城区仅有十公里, 相对其他片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具有区位优势;延平新城是对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将与中心城区协调配合, 一体化发展, 共同形成南平市域南部的增长极核。同时, 延平新城是连接闽北与闽南的纽带。京福高铁、沙县机场的相继开通, 将使这一地位得到更加强化。

显而易见, 这个山区小城也想借助高铁机会, 拉开中心城市框架, 与武夷新区一南一北达成南北制衡的格局, 成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

那么, 怎样把延平新城建立起来?胡春勇认为, 延平新城是一个准新城, 是介于开发区、卫星城、卧城之间的一个概念, 建设应坚持“产城一体”的理念。

据了解, 延平新城的中心区在夏道镇, 福建省最大的“电缆城”和中国最大的“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专业园”都集中在此。2014年延平新城共有7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另外, 新城还设立了港区, 以恢复闽江通航。伴随京福高铁5月通车, 南平与福州将进入半小时经济圈, 这将推动福州与南平的一体化建设发展加速。

延平新城大张旗鼓的规划建设带来的“回归经济”也成为一大亮点。在杭州的一次招商会上, “铼德照明”决定落户延平新城。这是一家专业生产HID镇流器的厂家, 产品畅销国内外。老板黄占峰是地地道道的闽北人, 他说:“铼德之所以‘回家’, 看中的是延平工业基础以及产业工人集聚的人才优势。”他已在延平新城置地40亩建设厂房。铼德的到来,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延平新城。

规划人口存20万空白

产业来了, 那么人从哪来呢?在福建省, 南平是内陆地区, 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区域缺乏人口聚集能力是不争的事实。延平新城距离延平区10公里, 这在大城市只有几站地铁的距离, 但在山区却需要跋山涉水。如何把集中在老城区的人口吸引来, 这是几乎全国所有新城都面临的难题。

按照规划, 新城人口规模发展趋势为:近期 (至2020年) 人口将达到11.6万;远期 (至2030年) 人口将达到28.3万;远景人口可达到33.0万。

然而, 延平新城范围内现有居民约3.12万, 新进驻和扩容的企业员工数预计在5000左右, 以带眷系数3计, 区域内预计的常住人口数量在5万以内, 而延平新城规划人口是在2030年达到33万, 而后又将目标下降到了28.3万。

还有20万人口空白由谁来填补呢?南平市规划局朱丹敏总规划师介绍, 将城区人口疏解到延平新城, 是南平为老城居民开出的改善居住的药方。

作为山区城市, 南平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集中在延平区。《延平新城产业研究》显示, 延平区目前拥有人口近30万, 市区人口密集度已接近2万/平方千米。这个小城的人口密度已经和北京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相当。此外, 老城区住宅缺乏合理的楼间距和必要的电梯设备, 普遍品质不高。

“老城区和延平新城是‘双城联动’的关系, 二者的发展应‘相辅相成’。”据朱丹敏介绍, 规划由此设定, 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时进行, 彼此配套。老城将在保留现有建筑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采取城市功能垂直化的方式, 对原有的城市建筑进行功能补全, 从而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如果想要做到既吸引人在新城工作, 又留住人在新城安家生活, 大力发展以教育、医疗、休闲购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将是必然的选择。”胡春勇表示。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专家指出, 延平新城是在老城区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启动的新城区域规划, 不同于那些一建立就变成鬼城的新城。还应综合运用南平市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

南平市原市委书记裴金佳曾公开表示, 生态环境是宝贵财富, 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平的优势在生态、责任在生态、出路也在生态, 绿色文章大有可为。

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的确是南平最大的特色。而延平新城位居南平与福州交接的门户位置, 是被福州辐射带动的首要受益地区。延平区及周边拥有如芒砀山、九峰山、延平湖、土木洲岛等丰富的山、水、湖、岛、绿等自然资源, 具有发展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优越资源条件, 可以吸引游客到访。延平新城打造软实力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计划在一个土木洲岛上建立郑成功旅游文化综合体。

而地处山区的劣势也是可以化解的。“平地征地费用高, 山地征地费用低, 加上山地工程款以及对低丘缓坡地的补助, 山地开发成本并不高于平地。”相关人员介绍。

“新城发展不能依靠简单的房地产开发、简单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简单的商业集中。作为延平区的新城, 必须基于大福州范围考虑引入外部人口。当城市化基础形成后, 再发展相适配的规模化商业。立足自身资源, 以产业带就业的方式实现人口聚集, 显然是更适合延平新城的做法。”《延平新城产业研究》指出, 延平新城更大的野心应该是通过发展服务业, 利用环境生态优势, 吸引大福州地区的人口。

也有人担心高铁时代的到来会将延平人引向远方。数据显示, 在南平市人口净迁出的大背景下, 延平区近年来的人口机械增长率也徘徊在-3‰左右。

上一篇:中秋之夜的作文400字:爱上中秋之夜下一篇:2010-6月YG6标水土保持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