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2024-05-22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共6篇)

篇1: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2010中国县域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发展

情况调研考察项目操作框架方案

中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3月诞生以来,伴随着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以顽强和坚韧的步伐走过了三年历程。三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中国村镇银行正在茁壮成长,为了掌握第一手村镇银行发展和生存环境资料,更好的服务于村镇银行,更加翔实地为决策层提供信息参考,为即将投身村镇银行建设的更多商业银行和各界企业提供准确、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和信息,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拟联合各有关方面开展对中国县域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发展情况的调研考察活动并拟定操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考察活动的目的:

了解掌握真实的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和其赖以生存的县域经济环境;

二、调研考察的主要对象:

村镇银行和市县级政府经济金融主管部门;

三、调研考察的具体内容:

1、村镇银行运营数据与经营特色;

2、村镇银行产品与市场开发情况;

3、市县经济与金融数据;

4、政策与市场环境;

5、市县区域内的主要经济类型及主要企业情况;

6、三农对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

四、调研考察的形式:

本次调研考察活动拟采取东西两区抽样调研考察形式。即: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东部和西部分区,再从东西两区内抽取有代表性的村镇银行和县市区域开展调研考察。第一期调研考察工作拟从15家调研基地开始。

五、调研考察组的构成:

调研考察组由知名金融、经济专家、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构成。专家作为牵头人负责调研考察业务的指导工作,组委会工作人员承担调研考察的主要数据采集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媒体记者则负责调研考察的辅助性工作和媒体新闻的采集报道。

六、调研考察的结果和作用:

1、调研考察所采集的村镇银行和县市经济数据将作为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的基本理论依据;

2、调研考察报告将作为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的主题报告;

3、调研考察报告同时将作为参考信息同时提交村镇银行主管部门;

4、调研考察期间获取的各类运营数据,将开发为各类信息服务产品;

5、调研考察活动由于新闻媒体的介入,将对村镇银行的宣传以及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6、调研考察活动的开展和其所产生的结果,将增加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的社会关注度和亮点。

以上是中国县域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发展情况的调研考察活动的框架方案,具体操作和实施将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探讨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可操作性后,再付诸实践。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篇2: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何走出一条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之路是困扰商业银行发展的一道难题。为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放在了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的提升上。尤其是面对站在“金字塔”顶峰的私人银行客户,为满足其高层次、高标准、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势必要求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思路,迎接更为激烈的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的挑战。

近年来,建设银行正是紧抓世界经济形势下“体验经济”时代脉搏,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品牌内涵,客户体验管理,有效提升了建行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了具有建行特色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

客户体验水平影响成败,决定发展

客户体验是对银行综合服务水准的衡量,是银行综合经营管理与产品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考察银行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贡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一“客户体验”不仅包括产品多样,服务便捷,人员专业专注,甚至延伸到每一个服务渠道的陈设细节……私人银行客户体验是私人银行客户在接受银行服务过程中通过任何渠道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有时刻把握每一次客户体验机会,切实满足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私人银行客户的特点决定其需求复杂多样,单纯的投资获利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全部重点,而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心理效益越来越重要。随着当前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融需求不断升级,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突出,产品和价格已不是客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优质的服务才能愈加体现竞争优势。

私人银行业务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与客户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客户推荐客户是私人银行客户拓展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客户体验则能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也就是一个忠诚客户将会带来一群客户。因此,客户体验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影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成败,并决定了其发展水平。

强化私人银行客户体验管理 与往常意义上提及的客户关系管理不同,私人银行客户体验管理是战略性地管理客户对产品或银行服务全面体验的过程。它以提高客户整体体验为出发点,从理解客户开始,制定有效的体验策略,通过协调整合各种产品服务资源,加强客户接触点或接触渠道管理,建立客户对银行整体服务和品牌的直接亲身感知,并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客户体验管理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升客户对银行价值贡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建设银行已将客户体验管理概念引入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将私人银行客户的关键体验需求概括为信任、便利、专业、尊贵四个主题,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了私人银行客户体验专项调查。以私人银行客户的直接体验反馈为视角,找到影响客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投资理财产品、品牌、客户经理、服务渠道、增值服务五方面。总行对这五方面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开展了同业比较,并分析了客户流失因素,在充分查找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探寻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途径。为促进全行提高认识,将客户体验管理作为强化客户经营能力,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私人银行客户对全行价值贡献,打造私人银行一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总行专门制定并印发了提升私人银行客户体验的指导意见,组织部署全行开展私人银行客户体验研究,对客户服务的关键环节与客户接触点进行全面梳理,逐项落实改进。

客户体验引导私人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建设银行在私人银行客户体验需求的引导下,坚持“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私人银行品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通过深度定制理财产品、改善感知专业服务、整合优化专属渠道、打造精品增值服务、强化认同品牌内涵等具体措施,促进私人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

理财产品:聚焦需求,深度定制

投资理财产品对私人银行客户体验影响最大但目前客户满意度相对不高。建设银行在受各种条件所限的情况下,仍然攻坚克难,不断加大投资理财产品供应,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期限和结构,今年牵头销售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为满足重点客户对理财产品发行时间、期限、收益率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建设银行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客户沟通,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大力推进理财产品定制化营销。同时,为有效改善客户对理财产品的服务体验,建设银行将产品售后服务流程的优化作为重点改进措施,规范产品信息发布,完善信息获取渠道,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专业人员:专业专注,长久关系 专业服务团队是建设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所打造的最核心竞争能力,也是目前客户满意度相对较高的体验因素。建设银行经过不断探索,在充分考虑客户体验的基础上,完善了“1+1+1+N”服务模式(即1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1名财富顾问和1名客户经理助理,N名产品经理协同配合),将N扩展到网点客户经理、跨条线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协同服务,以及第三方专家支持,为客户提供涵盖其个人、家庭及企业的全方位服务需求。为促进专业营销人员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建设银行总行与美国银行专家合作设计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分层分步骤地开展学习培养计划。除资格认证培训和定期举办的专业培训外,通过持续的机构间跟岗培训、一对一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私人银行营销团队、财富顾问团队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了私人银行客户对服务团队的专业感知,为建立长期可信赖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属渠道:整合资源,便捷舒适

建行私人银行专属服务渠道包括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和私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因其舒适、私密、尊贵的特性,专业专注的服务团队,其客户体验远高于营业网点。随着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深入推进,建设银行充分发挥私人银行专营机构的骨干作用,从营业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ATM等各方面统筹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质量,引导私人银行客户使用专属渠道,提升客户一致性服务体验。同时,重点发展私人银行电子渠道,从客户需求体验出发,优化私人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服务功能,突出定制性特点,加强各渠道间及线上与线下的服务协同,提升客户便捷高效的操作体验,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增值服务:注重细节,打造精品

增值服务涉及面广,客户接触点多而繁杂,私人银行客户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建设银行通过进行客户体验研究,发现增值服务只要做一点点改进便可以获得客户较高的信赖和赞誉。因此,建设银行明确方向,不再只求面面俱到,而是注重打造精品增值服务品牌,逐步推出了投资移民服务、养老规划、家庭理财培养、留学以及法律税务咨询等顾问咨询类服务,全力解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建设银行大力推进客户异地享受增值服务流程,创建集成商模式的增值服务体系,优化积分有效期制度和积分兑换内容,从细节上不断提高客户体验。

服务品牌:深化内涵,强化认同

私人银行服务品牌,是客户接触建行私人银行最直观的感知点,在建设银行母品牌的强大光环效应下,建行私人银行服务品牌在私人银行客户群体中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为进一步 强化客户对“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的私人银行品牌内涵的认知,建设银行加强全行客户经营管理,通过专业专注服务,全面满足客户个人、家庭及其企业的多元化财富价值诉求,在服务品质中向客户渗透私人银行服务品牌理念。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加大差异化广告设计和投放力度,统一私人银行专营机构视觉形象,以及客户接触端物品视觉形象,逐步提升客户对建行私人银行品牌价值的信任和良好的服务体验感知。

篇3: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战略研究

农村金融在支持三农, 服务三农, 支持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2007年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开业, 这是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包商银行继2007年3月16日成立了全国首家贷款公司———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之后, 于2007年4月28日成立了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 这是全国最早的村镇银行之一。二年后, 包商银行于2009年4月10日成立了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 这是全国首家在少数民族自治旗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鄂温克族自治旗包商村镇银行由包商银行作为主发起人, 联合五位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发起设立。业务范围涉及对公对私活期定期储蓄存款、微小贷款、短期及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各项金融业务。截至2011年6月, 包商银行已经获银监会批准组建村镇银行30余家, 数量为全国银行业之最。

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 (下称《规划》) , 到2011年末中国将设立1 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1 027家, 贷款公司106家, 农村资金合作社161家。也就是说, 按照规划, 到2011年中国需完成1 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将势不可当。

一、村镇银行建设对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

村镇银行建设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 有利于商业银行支援三农, 开拓农村市场。

村镇银行建设是商业银行持续地深入农村和县域经济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历史性机遇, 它能够发挥商业银行的技术优势, 承担社会责任, 为农村及县域经济提供金融供给,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条件成熟时转化为银行分支行, 可以为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做铺垫。

我们这里以“城商行”为例来加以说明。“城商行”是具中国特色的银行业改革的产物。成立初期的城商行继承了城市信用社的巨大不良资产和严重资本不足, 因此组建城商行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和化解城市信用社累积的金融风险, 其经营区域一开始就被银监会限定在单一城市。2006年银监会逐步放宽了对资质较好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限制, 主体是监管评级达到二级以上、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城商行。但是, 中国银监会对城商行异地经营仍然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与规定。而村镇银行的建设恰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在跨区经营的监管尺度收紧而明显放缓的情况下, 如果银行能够将重点转移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上, 并将规模发展到30家以上, 这将是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转化为发起银行的分支行, 可以为发起银行的迅速发展做铺垫。

3. 可以成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通过积极推动股改上市, 打造出另外一个全新的“银行”。

中国银监会的《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办法》现在还没有出台。如果银行能够率先成立“村镇银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那么它就可以为村镇银行提供集中统一的管理及清算服务。就可以吸收部分存款, 就可以开展同业拆借, 发行金融债券, 然后将获得的资金批发给村镇银行。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动“村镇银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股改上市, 其业绩有可能与现在的商业银行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从而成为另外一个全新的、灿烂辉煌的“银行”。

二、中国村镇银行现阶段面临的六大尴尬

依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 中国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它涉及对公对私业务、活期定期储蓄存款、微小贷款、短期及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同城、异地结算等各项金融业务。如果发展得好, 是能够为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作贡献的。但是, 如果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不正确, 就极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失败, 导致商业经营不可持续。概括起来, 中国村镇银行现阶段面临着六大尴尬:

1. 净资本消耗尴尬。

大银行对村镇银行建设积极性不高, 中小银行又往往难以承受快速的净资本消耗。假定一个村镇银行资本金1亿元, 母银行持股51%, 需要5 100万元, 30家村镇银行就需要15.3亿元, 60家村镇银行就需要30.6亿元, 而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小银行的资本金总共也才三五十亿元。投资设立村镇银行, 必然影响母银行自身的净资本。

2. 人才尴尬。

村镇银行建设的人才输出压力较大。发起设立一个村镇银行至少需要从母行派一个行长、一个财务总监, 30家就需要60人, 60家就需要120人, 100家就需要200人。而且, 这些人都必须是在母行历练多年、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是“将领型人才”、“领军型人才”。

3. 贷款尴尬。

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第5条规定,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中国村镇银行多数在一个县域内只有一个机构, 尽管提高了县域资金就地媒介能力, 即将在县域吸收存款“锁”在县域内发放贷款, 但是, 却限制了其业务范围, 好客户的选择受到局限。在只有一个网点情况下将服务扩大到县城以下乡镇和农村地区, 村镇银行必须下乡去营销, 做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 而且农户贷款单笔额度小, 所以工作难度大, 风险较高, 成本较高。

4. 公信力低导致存款尴尬。

村镇银行在乡镇没有网点, 在利率大致相当情况下, 农民愿意就近选择存取款更方便的农信社, 村镇银行没有比较竞争优势。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镇银行公信力太低。村镇银行入股的股东可以为自然人, 致使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老板个人的银行”, 有的群众甚至将其与20世纪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联系起来, 怕再一次受骗上当, 不敢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 不敢前来存款。而由于存款规模小, 为防止存款异动产生流动性风险, 下大力气拉来的大额存款也不敢用于发放贷款, 只能转存到其他大银行以备应急之需, 所以村镇银行在存款方面比较尴尬。

5. 网点稀少、支付结算功能太差的尴尬。

在金融高度网络化、电子化的今天, 村镇银行却成了一个孤零零的点, 支付结算功能太差。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 速度太慢、效率太低。加之不能代扣代缴税金, 容易流失企业的基本结算账户。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少, 所以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 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 取款不方便,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 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无法与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竞争。很多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 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 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

6. 可持续发展尴尬。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尴尬:其一, 银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 入会费高达300万元, 致使村镇银行的卡业务迟迟开办不了, 客户对村镇银行“敬而远之”, 存款来源困难。其二, 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存放同业资金是否计入存贷比考核指标、村镇银行能否运用一定比例的富余资金开办债券投资业务以及投资城市中营利性好的优质资产项目、村镇银行能否兼并重组农村存量机构或者接管其部分分支机构的业务、村镇银行能否跨邻近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问题, 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其三, 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尚未获得稳定性较好的农田水利、以工代赈等涉农性的财政资金对口支持;缺乏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较大尴尬。

三、中国村镇银行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

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 到2011年末设立1 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1 027家, 贷款公司106家, 农村资金合作社161家。但实际进展缓慢, 更严峻是村镇银行增速在放缓。按照中国银监会年报, 截至2010年末, 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95家, 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合作社37家。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2011年6月11日称, 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末, 中国已有44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其中村镇银行达到400家[1]。远远没有达到中国银监会《规划》中的1 027家村镇银行的组建目标。因此, 村镇银行建设还有较为广阔的天地,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再组建一批村镇银行。

那么, 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产权结构、风险规避与市场退出、地区选择、运行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发展战略定位。

1. 产权结构方面。

笔者认为, 最理想产权结构是发起银行持股1/2以上, 吸收当地政府作为第二股东, 两者相加超过60%, 然后再审慎地吸收分散的多个民营企业股东。也就是说, 假定一个村镇银行资本金是人民币1亿元, 发起银行应该持股1/2以上, 最少持股51%, 即需要5 100万元;吸收当地政府作为第二股东, 持股10%~15%, 主要是取得当地政府支持, 增加公信力;其余34%~39%股份, 审慎地分散给多个民营企业股东。这样做有三大优势:一是确保了发起银行的绝对控制权;二是地方政府入股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信誉度, 增加了该村镇银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部分解决吸收存款难问题;三是民营股东能帮助村镇银行迅速适应当地经营环境, 从而形成内在激励, 增添活力。

有一些银行领导认为村镇银行不能让当地政府持股, 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会阻碍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其实, 这种想法是忽略了持股比例问题, 是极端错误的“一刀切”做法。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知道, 政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职能。政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社会职能主要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在市场条件下,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两个方面:纠正市场失灵和超越市场、引导市场。首先, 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的固有缺陷。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 主张“政府不能干预经济”, 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它能够使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 能够使每种商品供给自然地与其有效需求相适应。而实际上, 市场是有其不能克服的致命缺陷的———市场导致无序的恶性竞争。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几乎使美国经济崩溃, 但是通过罗斯福“新政”, 通过政府刺激、干预经济, 美国逐步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同样, 如果没有政府干预, 中国的银行不知道要倒闭几百家了, 也许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早已经不复存在。以美国为例, 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DIC) 宣布, 2010年, 美国又有157家银行倒闭, 是自1992年来最多的一年, 创下美国银行业同期倒闭破产的新纪录[2]。其次, 政府的作用是超越市场、引导市场。超越市场就是要求政府能够站在市场之上, 控制市场的总体运行, 防止其自发发展造成的危害。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 减少开支, 二是可以提高效率。因此, 有效的政府是有强大公信力的。一定比例的政府持股能够增强公众信心, 使公众放心地把资金存入村镇银行。

2. 风险规避与市场退出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前, 中国金融业自建立以来, 基本上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垄断性行业, 政府一直以国家信用为后盾, 因此中国金融业以往基本上不存在风险, 也基本上不存在市场退出问题。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金融机构种类增加迅猛, 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寿险公司、财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多种金融市场主体。中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和方式的缺陷日益增长, 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逐步显现出来。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管理粗放和信息失真等经营劣化问题纷纷涌出, 成为中国金融企业市场退出问题的最主要金融背景。因此,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化解和规避金融风险, 使经营管理不善的村镇银行退出市场, 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3. 选址与地区选择方面。

可以考虑在地市级中型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县城开设村镇银行, 这样可以解决村镇银行吸存难的尴尬。“冠名村镇, 实际上可以服务中型城市、服务县域经济”, 将是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调动发起银行、股东、地方政府积极性的现实选择。要建设村镇银行, 首先应该解决村镇银行的生存问题, 服务三农不应该片面理解为服务依附于传统种养殖业上的农民。而且从长远来看,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道, 因此, 村镇银行可以通过服务前述“三化”来服务三农。

4. 运行模式方面。

一方面, 加大对县城及地市级中型城市的业务运作。另一方面, 针对广大农村区域, 应该采用“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模式”。具体为:由行政村村支书、村长、会计 (或者德高望重者, 或者带头致富者) 2~3人自愿组成一个“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 每人交纳一定保证金后成为村镇银行业务代理人员, 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为村镇银行营销存款, 推荐贷款, 代管贷款。村镇银行按业绩给予代理人员“劳务费”。代理人员推荐的贷款客户经村镇银行考察符合贷款条件后, 由代理人员提供全额保证担保, 并从代理人员的保证金存款账户中扣取贷款额的10%金额进入保证金账户。如果贷款客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那么保证金账户内的相应金额就解冻。如果贷款客户的贷款逾期、欠息, 代理人员就承担催收责任, 如果最终无法收回, 则由代理人员全额代偿。笔者认为, “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模式”值得推广。

总之, 研究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组建较为优质结构的村镇银行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调动银行员工与管理层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采取激励措施形成合力, 推动村镇银行快速、稳健发展。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 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现阶段面临着巨大历史机遇。抓住机遇, 占领“制高点”, 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可能创造“发展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刘琳, 吴雨.截至第一季度末中国已有400家村镇银行开业[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6/11/c_121522851.htm, 2011-06-11.

篇4: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中国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使得中国村镇银行在缓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短缺的矛盾、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合法渠道和推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构建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概览中国村镇银行方面的研究文献,找出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农村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思想从各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其他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国村镇银行的内涵及市场定位。针对中国村镇银行性质决定特征的基本原理,分析目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得出:中国村镇银行风险控制力薄弱,业务结构较单一,信誉度积累较薄弱,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发展动力;制约因素

1 概述

2006年中国银监会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中国农村开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以探索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导致的“三农”发展所面临的金融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新路径。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主要运用农村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理清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历史脉络,然后采取问卷调查调研法、文献综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其他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比较,考察和探究中国村镇银行的内涵及市场定位。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中国村镇银行是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村镇银行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术界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村镇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如早在2002年,De Young就采用业务模式就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价值及股份制条件下村镇银行股票收益进行量化研究。当前国外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村镇银行的表面问题,并逐步走向深化。随着国内村镇银行的逐渐兴起,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以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总体来看,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这就造成了国内学者关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经济效益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等相关研究缺乏较为充实的数据支撑。

2.1 中国村镇银行综述

2.1.1 中国村镇银行的性质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立足于县(市)以下的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亟需村镇银行填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发起人制度”是指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由至少一家国内经营效益较好、符合监管条件、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银行,且该发起银行持股所占比例必须大于等于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单个股东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十,这种由其他银行发起而创建金融机构的制度被称为“发起人制度”。

2.1.2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

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源头上看,党和政府关于中国村镇银行的探索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孕育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21世纪初期。总的来看,中国村鎮银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7年3月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2007年年底中国村镇银行的开设数量已达到19家,截止到2014年3月末,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982家。中国村镇银行设立地区,大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县(市)多城(镇)少”的格局。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省份的特定区域。山东、浙江、辽宁、四川、河南、内蒙古五省市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占到了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49%。与之相对比,截止到2013年年底,西部偏远地区省份如西藏自治区尚未建立村镇银行网点,青海省也仅有1家村镇银行,其所占全国村镇银行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性因素

2.2.1信誉度积累薄弱导致资金来源不足

中国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经济创新性发展成果具有机构单一、决策效率高等优势,但是无疑是一个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弱小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带有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结算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2.2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风险控制力薄弱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特点直接提高了村镇银行的借贷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严重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生产一旦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丧失偿还村镇银行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借贷危险。

2.2.3业务结构单一阻碍了经营特色的发挥

现阶段,中国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服务内容与农村信用社、中国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多大差异性。可见,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结构比较单一,存贷模式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没有多大差异性,缺乏自身特色。。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为研究主线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发放500份问卷调查,作为此次研究的數据支持。采用结构化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展现给调查对象。此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消费市场潜在顾客、村镇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分析、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一些内外在因素及归纳总结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中国农村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意见、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中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问题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区域规模、发展趋势等做出一些统计分析报告,另外一些上市商业银行会有一些年度审计报告。

3.2 研究工具

在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和困境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分析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其市场定位,构建村镇银行良好发展的方向和秩序。

3.3 分析结果

发出调查问卷500份,实际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20份,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对其进行“SWOT”分析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村镇银行缺乏核心价值;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落后;金融服务能力较差;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村镇银行门槛发展比较高;村镇银行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以及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制约等因素,以至都在缓慢的向前发展。

4 数据成果分析

基于中国民生银行具有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普遍特点和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与村镇银行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展开对中国村镇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1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4.1.1 中国民生银行股本结构和资产规模分析

从民生银行所持股的股东来看,居于前8位的是: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4078629247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15.27%;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333586825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51307314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股905764505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88970224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3%;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持股805600038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02%;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737955031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76%;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98939116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62%。同时,民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银行内部相关业务,大幅度提高银行管理费用的使用效率,从而在保证民生银行总体规模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使管理费用所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由3.46%下降到2.91%,这进一步反映了民生银行总资产、净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财务指标数据结构不断优化,总体经营效益的显著提高。

4.1.2 以中国民生银行为发起银行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与民生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相比较,村镇银行明显存在注册资本少的特点;从民生银行在全国各省会、直辖市等大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营业网点的资产规模来看,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所发起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为显著的是,民生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和股本主体在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中有24家控股比例达到或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民生银行各大股东所持有的股本比例,从而确立民生银行在所发起的村镇银行董事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发起行的控制之中。

4.2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市场定位分析

4.2.1 从营业网点来看,民生银行所设立的27家村镇银行存在经营网点少量稀少,经营员工不多等显著特点,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以弥补传统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稀少、服务业务单一等问题的不足。

4.2.2 从经营业务来看,民生银行除具有村镇银行所开展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基本业务外,服务职能已基本覆盖了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等各种金融服务业务。

4.3 数据分析

民生银行经过数年持续不断地对所发起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入,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不断丰富,经营网点逐渐健全,经营效益显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6月底,民生银行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64.68亿元人民币,除去贷款资金和其他债务支出,净资产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仅2013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71%。然而,相对于民生银行其他子公司,村镇银行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慢,盈利数额小,增幅相对落后等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目标

5.1.1 缓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短缺的矛盾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拓展了农村金融的新渠道,尤其是村镇银行可以为农民群众发放一定数额的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服务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紧缺的局面。

5.1.2 推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进程

村镇银行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迫使农村信用社和在村镇银行竞争过程中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扶农、惠农的水平,从而激发整个农村金融经济的活力。

5.1.3 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合法渠道

首先,国家和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金融资本数额情况自主的决定投资或者贷款;

其次,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模式,为农民金融借贷和投资提供合法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农村群众融资的高成本风险;

最后,通过农民与村镇银行的经营互动,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从而挖掘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潜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最终达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5.2 研究结果对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对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国村镇银行则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服务结构单一、专业人才短缺、风险控制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然而,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5.2.1 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

①打造企业信用文化,增强企业信誉积淀

村镇银行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使企业职工树立“立足村镇、服务农村”的意识,从而在村镇银行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团体精神,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服务精神。

②增设营业网点、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必须扩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增设营业网点,“拓展网络功能,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营造干净、整洁、敞亮的服务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服务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增强服务对象对村镇银行的信任感。

其次,加强村镇银行员工服务群众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塑造银行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银行职工服务质量,以服务赢得银行客户的信赖。

最后,加快村镇银行现代化升级,保障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存兑渠道畅通,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降低人工造成的损失,提高自身业务拓展、开发和运作的能力。

5.2.2 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

①坚持惠农原则,明确市场定位

打造中国村镇银行的特色服务品牌,必须明确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始终不疑的坚持惠农的原则,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探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特色发展道路。

②发挥本土优势,坚持产品创新

打造村镇银行服务品牌,必须发挥村镇银行本土优势,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規模小、机制灵活等特点,针对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资金需求规模小、频率高的典型特点,坚持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需求的特色理财产品,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资本运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5.2.3 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①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法律监督体系

在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条件下,有法可依是国家监管部门实现对村镇银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前提。

在立法方面,一方面,立法机关在制定村镇银行监管法律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意识,监管法律的适当的超前性“不仅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导向作用,也使金融业务的拓展、金融创新从开始就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立法机关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外关于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如日本颁布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美国《1916年联邦农业信贷法》都为各自国家的农业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加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管理金融机构的各自监管职能分工,做到不重叠、不模糊,机构精炼、权责明确,从而实现监管系统联动,监管有力。

其次,加强监管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同时鼓励监管人员探索监管创新模式,实行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管效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激发监管人员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

再次,在监管手段上,充分利用当今社会高科技手段,在原有的现场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运营风险进行实施监控,并做出客观评估,进而重点加大对资产状况恶化、经营效益低下等不良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必要时予以停业整顿或宣布破产。

③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对银行员工进行金融知识和风险预防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降低实际操作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是加强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保障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与应急机制的畅通。

三是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贷借款的比例规定,即“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

四是在村镇银行日常运行过程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村镇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关节点进行检查和梳理,重点排查金融风险程度高、容易造成银行资产流失的环节,从而将村镇银行风险扼杀在银行内部,防患于未然。

五是是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定期对银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预警,对已经无法避免的金融风险应提前制定出应急方案,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鸣.浅析村镇银行的“汤水效用”[J].农村经济,2007(7).

[4]阿西夫·道拉,迪帕尔·巴鲁阿.第二代格莱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王威,徐倩.当前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北京辖区为例[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6]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7]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1).

[8]张小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6.

[9]李建英.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2010年第27号.

[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2012年第27号.

[12]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4).

篇5: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宗旨是“支农、支小”。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其性质属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1.2发展历程

近年来,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学习借鉴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经验,征询了中农办等有关部门建议,最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在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活跃的组成单位。自20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 2009年9月末,全国已经有13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有1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50.9亿元,其中村镇银行是50.4亿元,占99%;存款余额159亿元,村镇银行是157亿元,占98.7%;贷款余额126亿元,村镇银行是123亿元,占到97.6%;1-9月,共实现盈利9489万元,村镇银行9092万元,占到95.8%。

1.3主要模式

1.3.1孟加拉村镇银行简介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 1983年被政府允许注册为民间银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 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遇,他立志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 27美元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从此小额信贷便诞生了。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 开始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用了30年时间,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拥有400万借贷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名员工、贷款-1-

总额达40亿美元的庞大银行网络, 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2006年, 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证明:穷人更讲信用。

1.3.2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专营小额信贷, 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小额信贷金融服务,贷款对象以穷人为主,多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以及成员储蓄。第三,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机构两部分组成。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 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分为三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其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通常按 30-50人组建一个中心, 5人为一个小组。中心有定期的每周中心会议制度,即时交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会员小组,小组成员都需要取得以下共识:承担在其他成员发生还款困难时相互帮助的义务,即如果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则中心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其他成员负有相应的连带还款责任。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额度由成员个人所在小组的表现、个人在乡村银行的总储蓄额及个人意愿决定,总额度不低于个人储蓄总额的150 %。还款期限可选择按周或按月还款。对按期参加活动、按期还款的,其贷款额度逐步增加;反之则递减。第五,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小额贷款,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股东。

1.3.3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成功的经验总结

第一,以穷人为对象 提供以免担保贷款为主体的综合服务

小额信贷首先是信贷额度小,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是穷人。其次贷款只能是

免担保的,并且为了提高贷款偿还率,就必须围绕小额信贷开展吸收存款、办理保险、选择发展项目、进行教育与技术咨询等综合业务,以提高贷款对象的还贷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自愿为原则 建立穷人自己的组织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自愿参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责任连带、高效运行的特点,小组和中心会议制度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增加穷人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第三,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建立依赖于市场化经营的组织体系

尽管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都有政府支持,但以NGO为主体,以金融市场规则为基础独立运行是其基本特征和当前主流。

第四,以政府支持为前提 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孟加拉国不仅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态度和政策上是宽容和支持的,而且村镇银行始终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对乡村银行的合法性和资金支持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第五,乡村银行贷款产品多样且功能上不断创新

从最早开始为穷人们提高生产性贷款,到后来不断挖掘穷人贷款需求,开始重视消费性贷款,并且推出了具有人性化多样性的消费性贷款,以其优惠的贷款期限与灵活的利率水平,深受成员的欢迎。比如住房贷款、教育基金、养老基金等等,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指导成员投资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第六,乡村银行培养了一批素质和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团队

每个基层工作人员要在每周走访两次所管辖内的贷款成员。乡村银行第二代总体系统引进绩效“奖星”制度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乡村银行的成功。

4.前景分析

4.1村镇银行将成为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突破

由于小企业自身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小额贷款的经验表明,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于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对贷款者而言,小额贷款兼具坏账率低、收益高等优点。

不同于大多数金融机构重大轻小的情况,定位于农民和小企业贷款的村镇银行,贷款门槛较低,贷款额度小,致力于解决小企业的切身问题;并且其重大意义被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一金融机构创新过程中政府、村镇银行和小企业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加强风险控制。相信只要措施得当,村镇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4.2村镇银行将成为改善“三农”问题的润滑剂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农户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金融的需求都与日俱增,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的农村金融长期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使他们陷入贷款难的境地,潜在地损害着他们的利益和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村镇银行就是顺应这个需求产生的创新性金融产物。

村镇银行的建设立足于“三农”,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是国家站在农民权益保护的立场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体系问题的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的必经之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

4.3村镇银行将成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篇6:村镇银行发展自我见解

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一)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村镇银行作为

一家资本金较小的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截止 2009 年 6 月

末,平均每家的实收资本为 4000 万元左右,且均是这一二年设立的,相

对来说赢利能力也较弱。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必须从

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一是引入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经营人

才,注重经营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依托主发起行,加强内控控

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是经营层全面接受股东的监督和约束;

四是监管部门加强指导监管。

(二)社会信誉度不高,需提升社会的认可度。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

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代表,在社会和客户中的信誉度不高,客户的认同度

低,在组织存款和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提高社会信

誉度也迫在眉睫,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自身建设,从硬软件进

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加强与政策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政

府信誉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三是充分利用股东的资源。村镇银行在设立初期吸收的股东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股东的社

会知名度、信息渠道等优势来开展工作。

村镇银行设立的县域性,其根本是要成为该县域的金融中心,以村镇银行为中心形成本地的金融环流

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应仅仅模仿一般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在遵守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前提,应该因地制宜,形成多元化金融的经营方式

因此在发展初期,将资金分成几部分

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和盈利性2部门政策

上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詹天佑》下一篇:唱响青春正能量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