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2024-04-25

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共8篇)

篇1: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因此,笔者认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人手。下面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素质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编制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笔者认为,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知识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在编制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转移。杜绝把教学目标的设定仍以大多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辍的现象。

二是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不相同的,因此不能按统一标准来设定目标,否则,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虽然要制定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是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就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的内容。难,还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如初中数学中“实数”,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一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按照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特征,笔者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配角,学生当主角,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变“指挥者”为“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思考如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思考如何让学生寻找学习差距,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必需考虑到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落差较大,课堂教学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吃饱、吃好。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如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设备,现代的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这些多媒体运用不再是新鲜的事。但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如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靠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人教学设施范畴,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一些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只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化,实用化。

篇2: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胡永灵 曾元根(湖南环境生物学院421005衡阳)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近五年的兽医临床诊断课程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学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抓好备课的三个环节,探索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办法与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到课率达100%,学生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在实践工作中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反馈好。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素质教学;学生能力.兽医临床诊断学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五大临床专业课之前必须掌握的入门基础课,也是沟通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当前以素质教育教学为主题的改革已深入教学各领域。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学生主动、教师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适应当今畜牧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公共卫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的总要求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设计要随着兽医服务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兽医定位也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最初的服务役用动物为主转移到以服务食用动物为主。而目前以及未来兽医要解决的问题除了继续保障畜牧业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证动物性食品链的质量与安全;此外野生动物(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特种经济动物的大量养殖、城市伴侣动物的饲养量显著增加,以及未来竞技动物的职业化,都将是兽医服务内容的延伸。为兽医、包括城市兽医开辟了一个很大的临床服务领域。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形势。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适应时代和体制的要求:

高等教育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理论精英型人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再来用精英教育的模式审视大众化教育,用学科型教学方法来对待高职教育教学,很显然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已不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教学为主题的改革。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精英,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精英教育重在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型、发展型地才培养。故在教学中要全程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一是认真学习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多与全国高职院校的同行交流,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意识;二是到生产第一线如动物医院、兽药店、规模化的养殖场等地方去座诊和看病,使自己对本门课程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充分认识,了解了本门课程应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三是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结合生产实际重新架构本门课程的技能框架和知识点;四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内容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五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理论、技能考核标准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二、教学思路的创新——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构架模块式教学内容,以适应能力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以及课程建设的需要,以兽医临床实践为目标、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在保持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发展水平以及动物疾病的新趋势。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以曾元根教授主编的教材为蓝本,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四篇)二十个项目,第一篇介绍兽医临床诊断技术,第二篇介绍兽医临床检验技术,第三篇介绍兽医临床治疗技术,第四篇为兽医临床常见症状和综合症的诊断与处理。

(二).本门课程传授的知识点:模块一即诊断的方法学,分七个项目20项技能,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全部讲授,采用边讲授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基本在基地完成。模块二即实验诊断技术,分八个项目43项技能,需要完成的15项技能,10项技能在通过实验完成,5项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完成。模块三即临床治疗技术,分五大项目26项技能,需要完成的12项技能,全部在实验和技能训练中完成。模块四即常见症状的诊断和处理,分十个技能,需要完成的2-3个技能,通过专题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完成。

三、素质教育观课程备课的要求

素质教育观课程备课的要求—要做到“五有”:即“心中有行业需求、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大胆创新。以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备课的总要求。具体体现在备课的三环节:

(一).备老师

师德和师能是教师的两大基石。一名教师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作基础,坚实的师能为后盾。

1.所谓师德,就是要以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之心影响学生;以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之举引导学生;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之责爱护学生;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之风教育学生。

2.谓之师能,一名教师要有本学科领域宽广的知识架构,要有不断取得新的知识的良好学习方法,要有游弋在相关学科的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要有从事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本课程备课的关键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准备: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这种备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一项长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近18年来参加的各种科技下乡,累计给农民进行技术讲座200多场次,为当地养殖专业户解决技术问题数万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本专业教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二)备学生--也就是学情分析:

现代学生由于受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兴奋点不高或者称为积极性不高;另外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讲多了会使一些人厌烦,讲少了又有一些人听不懂;第三,在读的学生中一部分是秉承父母之命来读书,到学校来为了混日子的;有一部分人是想通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本事。因此在课堂上有些人想学,有些人厌学。备学生,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去备呢?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呢? 1.要充分的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上课时就能很好的掌握节奏,2.备学生还要在上课前熟悉学生的姓名与基本情况,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样一来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3.根据学生实际,我在上课前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组织教学素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较为直观易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想学的有东西学、厌学的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促使他们学,以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备教案

1熟悉教材、写出文本教案和板书规划

备课第一步,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并且对授课时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有所预见。由于现代诊断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查阅相关的资料,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及时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第二步,备文本。这一步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所传授的知识点的全面准备,第三步,备板书规划。要在教案上模拟黑板进行板书规划设计。第四步备实症举例,课备好后,在哪些内容上插临床实症案例等。

2备课件—也就是备多媒体课件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们把收集的大量的猪、鸡、鸭等动物的各种临床症状、解剖学症状、不同疾病血细胞形态的照片和录象资料,充分利用PPT具有储存信息量大,文字、图像等内容可以优化组合或穿插、使用灵活、方便等优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制作到PPT课件之中去,把这种信息、资料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症状特征和微观的细胞变化直观化、具体化、立体化,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有很多种表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学法。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理论课以讲授法为主、实验课以演示法为主,教学手段停留在板书、挂图方面。近几年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具体为: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演讲板书教学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突破和创新:

(一)以动物医院为平台组织教学资源和症状学的过程教学

利用毕业的学生开设的动物医院这个窗口,解决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直接与实际生产接触,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与社会进行了直接沟通,使学生学得快、用得上,深受学生欢迎。

(二)以活体动物为载体组织诊断方法学的过程教学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要在动物活体上完成部分诊断方法、部分生理指标检测、注射方法的基础教学任务。在这项教学过程中,方法演示的正确性、介绍部位的准确性是此项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内容娴熟、动作标准、讲解清晰,使学生能正确领会,学以致用。

(三)临床病例为导具组织每个技能的过程教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种应用临床病例组织过程教学,以活生生的病例使教学过程具体化,操作过程简单化,临床和解剖病变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开心。

(四)设置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开设了四个综合性实验:一个是《畜禽临床检查技术》;第二个是《血常规检验》,第三个是《临床病例诊断应用实验》,第四个是《兽医治疗技术应用实验》,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包括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准备、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亲自试验、写出实习总结。

(五)以教师科研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学院的养殖基地、动物医院和实验室条件,有计划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从实践中选题,通过实践做题,利用实践的结果验题。把论文做在实践岗位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方向,经过学生自己检索、选题、设计、组织、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曾元根教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猪高热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就是来源于临床实践。

(六)以兴趣活动小组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与生产厂(场)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现场,开展社会实践课,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开展了专业专项调查,了解生产厂(场)的经营管理、防疫状况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剖析,巩固和加深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下厂(场)体验生产和生活,了解生产中所急需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七)掌握驾驭课堂的技巧:

有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目标,有了充分备课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驾驭课堂,课堂是展示教师成果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教师灌输精神文化的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都会有很具体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课程知识,更是表达关怀、传授知识、灌输理念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利用良好的教姿教态影响学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这里也包含教师的穿着打扮。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舞者应是随节奏、随故事情节而舞,而不是总是以一种姿势展示给学生。

驾驭课堂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驾驭讲授内容。使讲课内容达到讲深一点不模糊,讲明一点不庸俗;讲透一点不越线的三不原则。引入案例是诊疗技术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最好的兴奋剂,适当地使用案例是关键,以引发学生兴趣,活泼课堂气氛为度。

第三,富有激情、善于启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言是驾驭好课堂的媒介。在学生中不能展现自己的‘病相’、‘倦相’,更不能在课堂做出诋毁社会、诋毁学院、低级庸俗的事情。教师驾驭课堂,有驾驭能力,也有师德的力量。

第四;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述“临床检查方法 ”时,可 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一方作畜主、一方作动物医生,进行一问一答。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创新设计

(一)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本门课程教与学的状况的一种评价。合理而公平的考核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考核是按照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性设置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为50分。

1.理论考试题目是根据支撑本门课程的核心理论和技能而拟出的,题量一般以100%掌握课程知识的学生60分钟能够完成的作题量为本次全班考试的题量。以50分记入本课程总分。2.技能考核由任课老师根据本门课程50个生产使用最广、临床应用最多的技能交给学生复习备考。考核方法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择5个考题并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操作方法正确为合格,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且操作方法正确和不正确的均可允许进行第二次抽题考核,考核合格者以40~50(按动作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决定)分记入课程成绩。

再把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加上作为本课程的成绩。

(二)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教育教学与课程考核,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到课率由75%上升到100%,由于有了新的教学法与手段,注重教学中师生 动环节,学生上课热情高、兴趣浓,课堂几乎无人睡觉、做小动作,学生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理论考试合格率达98%、技能考核合格率100%。教学改革几年来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或刚毕业就可以独立进行临床疾病的诊疗工作,有不少学生一毕业就开动物医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六.当前本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面对复杂生产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一定时间的煅炼和经验的积累。年青教师较难适应该课程的教学。

(二)现有的实训条件与管理体制给本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完成有一定的影响。实习基地的管理与教学的脱节、实训经费的不足是主要原因。

(三)学生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学农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本身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在下降给教学带来的困难。

(四)现行教材与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过分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行教材的编辑存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

作者简介:胡永灵(1969-),男,湖南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医学、职业

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地址:(邮编421005)湖南衡阳市石鼓区望城路165号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篇3:如何转变观念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1 在引进和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1.1 在引进和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的现状

1.1.1 我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多, 但真正高质量的人才却严重不足。

1.1.2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特别是农村, 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

1.1.3 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重大差距。

1.1.4 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下。

1.1.5 人力资本结构中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

1.1.6 人才流失现状令人担忧。

1.2 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

1.2.1 认识上的误区, 观念上的守旧。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本与收益遭到扭曲, 这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

1.2.2 资金的限制。

政府财政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主渠道, 但受财政收入的限制;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受体制的限制;居民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受收入水平的约束。另外, 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1.2.3 体制上的障碍。

投资体制单一, 就业体制僵化, 人才流动机制缺乏, 行政官僚的管制过多。

1.2.4 外部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智力外流”造成大量人力资本的损失。有学者研究表明, 我国中西部是人才净流失地区, 人才大量流失必然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

2 引进和开发人才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2.1 政府人事部门转变用人观念, 树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湖南省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省, 工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 竞争力不强。之所以这样, 就是没有充分挖掘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的、无形的冲击力, 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运作。殊不知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飞速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 如美、日、西欧等, 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已认识到只有人才才是促进经济腾飞的推进器, 纷纷制定争夺高科技人才的计划和政策。发达国家既采取积极措施确定保人才不流失, 又广泛吸纳人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0年5月向国会提交了一项人才引进计划, 明确在2001-2003年, 美国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人数从11.5万增加到20万, 并把人才争夺的主战场移师中国。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人才竞争就是在国内也已白热化。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政府部门仍然以年轻人“嘴上无毛, 办事不牢”的传统观念选人用人, 或论资排辈, 或任人唯亲, 求全责备。这样下去, 我们现有的人才精英将会大部分流失。没有人才, 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选用优秀人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 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靠人力资源, 四分之一靠资本资源, 据世界银行统计, 世界财富的64%由人力资本构成。而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则进一步认为, 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 而是人力资本。微软公司没有多少设备, 也没有多少材料, 主要是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 就能不断创新。

2.2 抓住我国入世的机遇, 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

2.2.1 大幅度提高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物资待遇

人才流失的共同原因就是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高科技人才的物资待遇太低。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专项基金满足人才深造时的物资要求, 让深造人员带薪学习, 承担他们的学习费用, 确保他们不为日常生活犯愁, 不为家属失业和小孩上学分心, 让他们能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再不要囿于过去的条条框框, 对学习升造的人员一切费用自理, 不给予物质上支持, 生怕让人才冒了尖。二是制定超常规政策对待人才。人才, 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是建设的栋梁, 堪称国宝。在确定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待遇时, 不应参照一般人员的工资标准来定职定级, 必须突破常规的工资标准。三是建立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 确保他们在医疗保健、养老等方面无任何后顾之忧。

2.2.2 加大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

虽然我国已经注重科教兴国, 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加大了经费投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和资助仍然很少, 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措施之一, 在高科技领域要舍得投入。微软公司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网”走中国拔尖人才?《经济日报》的文章这样说:“按照该公司的计划, 6年投入8000万美元, 可供支配的科研经费将达到平均每人几十万美元。这在中国没有哪家科研单位可与之相比。”因此, 在工业领域, 尤其在高科技领域, 要加大投入, 使人才切实有用武之地。事业留人有时比待遇留人更有持久力。措施之二, 在高校教育上加大投入, 依托我省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名牌大学, 集中财力、物力创办世界名牌大学, 培养高精尖人才。措施之三, 倡导社会办学。事实上, 任何国家的政府投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都是十分有限的, 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 应该靠社会来参与, 政府、企业、个人一齐上。在这方面, 我们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一批民办大学已应运而生, 缓解了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我们还要积极倡导并不断深化改革。

2.3 创立激励机制, 稳住、留住人才, 提高经济实力

2.3.1 薪金性激励。

薪金的作用, 不仅在于保证人才的基本生存需要, 同时也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同。薪金包括基本薪金、工作奖金和额外奖金。额外奖金是强力激发人才创造的高效措施, 也叫利润分享。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股票期权制, 它是企业所有者给予经营者的一种权利。它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 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要提倡使用年薪制办法, 它可以改变在官本位价值观的导向下, 人才按行政级别分配收入的传统做法, 能有效地反映人才的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以及风险大小。

2.3.2 福利性激励。

福利性激励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人才的满意度, 它体现“投资回报”规律。包括住房福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带薪假期、培训资助、出国考察等。

2.3.3 环境性激励。

它包括创业环境、人才法制环境、人才文化环境、对人才的工作支持系统等。成功的企业对企业环境激励机制的构筑均有其独特之处,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建设。注重环境性激励, 就能凝聚人,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就会使企业道德精神“清澈”。留住人才的关键是留住人心, 对于实在难以留住的人才, 也要具有给人来去自由的气度。如果流失的人才能再回来, 其产生的良好连锁反应是难以估量的。

2.3.4 提升性激励。

个人能获得学识、能力和地位价值的提高是最具刺激性的激励方式。其内涵主要有:提供学习机会、技能培训、岗位变化、职务晋升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提升性激励能大幅度提高工作热情, 改善工作质量, 激发创造能量, 是加速人才成长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篇4: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观念 环境保护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初中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化学观念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中,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事例,借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万人死亡和1995年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说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的氟利昂,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可以介绍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学习“水”这一课的同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当中。纵观全球资源,淡水资源很短缺,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分布又不均匀,而由于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造成的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有朝一日,人类将面对“滴水贵如油”的严重局面。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重大惨剧和极大伤害,从而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树立起绿色的化学观念。

二、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观念

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的规则进行实验。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等都或多或少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将废弃液或剩余的固体药品倾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将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净放回原处,做干净实验室的卫生。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就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

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由于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污染物之一,所以应强调硫的用量,并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又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注射器作微型实验,拔下注射器活塞,在针筒中放入大理石,塞上活塞,在针筒中吸入盐酸,马上连接导管。

三、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绿色化学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绿色化学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也为进行绿色化学观念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化学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的设计中,我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导线,阐述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增加了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展示绿色生态环境和严重污染地区的明显对比,简单说明现在人人都关注的环境问题,利用课外小组宣传或讲座等多种传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绿色化学的环境,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习惯和绿色化学观念。

四、在考试练习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在布置化学作业时,在不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习题,以便巩固学生有关保护环境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五、在调查研究中增强完善环保意识

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因材施教,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环境污染的调查。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农村的饮水问题、沼气池的建设、化肥厂的排污、西北的沙尘天气、家乡的空气污染等学生关心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方案、撰写环保小论文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收效良好。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提出的农村的饮水问题,事先列出调查提纲:1.本村(或家)的水井建在什么地方?2.你认为是否受到污染?3.如何防止井水污染?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考察思考,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学生清晰认识到农村吃水的问题多:有些水井建在低洼的地方,如池塘边、农田里,不同程度受到了农药化肥或其他有毒物的污染;有的村几百人共用一口井,又无井盖,垃圾随时可掉入井中,造成污染。而有些农户先在无污染的地方,一家打一口井,将井口用盖子封闭起来,再装上摇式活塞抽水机,随用随抽,比较清洁卫生,值得借鉴推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把绿色化学观念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学习中贯穿绿色化学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学生头脑中都有环保忧患意识,时刻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地给学生树立起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鑫.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2007(8).

[3]冀会良.初中绿色化学教育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0(2).

[4]陈莹.中学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

[5]周柳玉.刍议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篇5:转变教育观念 进行全程评价

转变教育观念 进行全程评价

山东枣庄立新小学277100 贾相忠 华明艳

一 现行评价形式的弊端和新课标的要求

1.现行评价形式的弊端

过去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极为单一,教师教、学生学,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形式上存在“七重七轻”的现象。即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两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单一的终端性评价只强调结果,弱化了学习的过程,已成为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创造力得不到培养的障碍,唯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差显而易见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结果不可能反映它的全过程,所以考试评价(特别是闭卷考试)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总结性的评判,这种评判不仅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没起到有序的导引和激励,而且对学生基本水平的判定缺少“公开公平公正”,事实上,教学的评价也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当前语文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学活动结果,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导致对结果评价过度关注,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这是对评价的扭曲。

2.全程评价的必要性

因为学习是个过程,所以评价也应该是全程性的。说到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素质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全程评价才能保证过程的不断完善。

(1)、从语文学科的特性看进行全程评价的必要。

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学习时要更重积累,重迁移。学习语文是一个由博到专,由基础到能力的渐进过程,而绝不是靠突击能一蹴而就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着如果不强化学习的过程即基本素质形成的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如果急功近利,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的学生语文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2)、从学生成才的规律看进行全程评价的必要。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要培养一个人才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健康的良性的发展过程。学校的教育过程就是为学生将来成才奠定基础。只有抓住了过程的优化才能使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品德,扎实的基础,自如的能力。既然人的成才发展具有过程性,学生的语文水平达成具有程序性,那么教学也就需要强化它的过程,过程性素质评价正是为了使学生为达到最终目的而对进程进行不断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正。

篇6: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摘 要:就语文课堂而言,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定位、课堂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让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发展革新,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观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课本当作工具,用课本来引发对语文知识的探究,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有转变。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改的核心思想,因此课改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古诗词的赏析课程设计就可以先由学生来讲述自己的理解。在把握诗词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以对诗词的大意、写作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做深入的介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理解去更清晰地领会诗词的意境。

二、课堂问答方式转向由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一切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例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会问:“乌鸦为什么不用吸管来喝水?”有的学生会问:“乌鸦总是上狐狸的当,乌鸦聪明吗?”这些问题或许和课文没有太大联系,但都是经过学生思考而得出的,于是我在课堂上会和学生进一步讨论吸管从哪里能得到,甚至热饮不能用吸管这样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我把它作文一篇习作例文来讲。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指导阅读后,我会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为《我赞美××》《我爱××》《我爱学校的××》等,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总之,语文课业是一门发放性的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最为宽广。课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研究新教学方案的机会,语文课堂教学也会在其引导下变成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7: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

【摘要】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实施已经有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化学老师应从五方面加强观念改变,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师生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2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比如,我在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思维十分活跃,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4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

联合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

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化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学习防锈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怎样防止镇农贸市场顶蓬的锈蚀”的探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首先发现问题:市场顶蓬锈蚀状况?然后提出问题:顶蓬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分析问题: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顶蓬锈蚀?最后设计防锈的方案并对比优缺点。这样拓展了防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已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时,我自己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有两瓶浓盐酸和浓硫酸,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放热等性质,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培养下,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不同教材,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我们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样新课程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理念改变的初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四、贴近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8:浅谈新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教学 改革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要培养高而尖的人才,关键是教育。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部分与时代发展步伐不相吻合,亟需改革,于是,新课程改革便应运而生了。那么,在举国上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去教好母语,学生又该如何去学好母语,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话题。“让学生乐学,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学会”应该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首先要转变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自觉地向素质教育转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去认识和占领这一主阵地,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整体性发展的目标上。贯彻大纲精神,面向全体,克服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丢掉大多数学生的做法,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为全体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机会。突出八个重视:重视知识差异;重视因材施教;重视思维坡度;重视方法多样;重视练习设计层次;重视后进生的发展;重视全体的主动参与;重视适当拓宽知识面。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口味,确保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信息量,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以教师深厚的素质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做到德育、智育、情感一起抓,优、中、差一起抓,教与学一起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一起抓,才能实现课堂素质化的目标。正如柳斌同志所说:“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认识活动,学习过程是认识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各自学习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学得就主动,就会全神贯注,觉得心灵手巧;没有兴趣,被动应付,就会精神涣散,感到头脑迟钝。在教学中,要不断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为学生创造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学习上的屡次失败,必然导致心理的严重障碍,两极分化主要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取得成功。在创设认知情境时,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在创设矛盾情境时,在静态的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能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在创设竞争氛围时,开展小型多样的语文知识竞赛,不仅满足于学生的愉悦和激发竞争意识,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长,让学生学得快乐,取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一般的做法有:①多种媒体组合优化加强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产生共鸣。②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增强学习体验。③探索合作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提高表达能力。④增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利用色彩线条等增强感知的清晰度。⑤变“静”为“动”,让“死”的知识“活”起来,使教学内容生动而有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用耳、用眼、用口、用手、用心去学,学中有乐,乐中求学。

3.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时间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在课内认真地看一看教学内容,学生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考虑问题则不深、不细,起不了什么作用。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综合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成立学习小组(每4人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每天抽出半小时对第二天的新课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写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并规定每天由课代表收齐预习本上交。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针对他们提出的疑点进行备课。在备课时,紧扣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拟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能够集中精力。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吗?事实恰恰相反,课外预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造成了良好循环。因此,这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因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减轻了负担。

4.教师精讲学生多读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要认真备课,做好精讲多读。笔者认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由于抓住了学生这一头的预习,教师备课势必要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同样一节课,学生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是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解答他的疑问,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提的问题恰到好处,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结构,重视诵读。所谓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但它与朗读又不完全等同,朗读是表演给人看(听),它有较多的对技巧的自觉追求,是为了感染别人;诵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技巧相对显得次要,而感受是第一位的。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诵读,并把它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一般来说,一堂课的结构应做到:教师讲课时间20分钟左右,学生诵读、提问时间20分钟左右,在学生诵读深化的同时,教师可从中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后5分钟,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小结,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学得就比较轻松,效果又好。

5.教师应创造语文教学美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语文学科存在着科学美、艺术美,如古诗词、散文等,而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从语文宝库中提炼出知识并把它浓缩成教案,然后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通过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上片内容看,因作者政治上失意,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伤感之情,“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在下片中却一反常态,由伤感跃变为乐观、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表达自己对兄弟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胸襟显得非常开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感染着学生。为此,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如何把那些抽象深奥的知识变成形象有趣的具有一定可感性的知识,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感到轻松、活泼,使其在乐中学到知识。

6.杜绝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练习能使学生巩固知识,熟中生巧,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同类型的题目强制性地多做多练,若是这样,学生做练习做得头昏脑胀,苦不堪言。其他各科也将受到排挤,各科教师心中不满,议论纷纷,学生偏科现象自然明显,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不但不会提高,相反会走向倒退。即使是高分,也将成为低能,与推进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题海战术必须停止,布置作业时,应尽量避免重复,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具有一定灵活性与难度的题目,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基础知识操作题,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学业成绩,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7、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课外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完全自主、全凭个人兴趣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它对扩大学生认识领域、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许多的隐性效益。因为各种类型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显现其潜能的良好氛围,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的内驱力。如笔者开展了《雏鹰》写作兴趣小组,迫使每位同学争着去阅读书籍,积极投稿,惟恐自己落后于他人,这样,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此外,还与学生商定每周三早晨朗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每周各个学习小组出一份板报,进行竞比等等。这样,学生读写的积极性都上来了,何愁学习成绩不会提高呢?真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博 物 馆 的 社 会 意 义下一篇:发现式学习与大学英语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