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2024-05-29

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通用14篇)

篇1: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各位家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也有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秋季高发。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勤晒衣被。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及不玩大型充气玩具,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提示:幼儿如果得了手足口请病愈后(没有症状),此时幼儿体内还有病菌,很容易复发,同时也避免把病毒带到教室,使教室成为病毒环境,引起交叉感染,所以没有症状后在家休息1周后再返园。

……幼儿园宣

2017年2月20日

篇2: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针对最近相继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同时让家长朋友与学校共同面对和预防手足口病,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与我们一起共同应对。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病者接触过的公共用品等。(体表传播)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饮食传播)

二、家长需要配合注意的措施

1、请家长注意家庭卫生及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房间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孩子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因手足口病病毒发病虽多为4岁以下幼儿,但成人可成为病菌携带者)

2、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游玩减少被感染机会(尤其是游泳池,游乐场等)

3、注意孩子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机体抵抗力;

4、有发热孩子即时带医院就诊;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请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

5、夏季得病,孩子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孩子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孩子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6、教育孩子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7、孩子患病后一般需要隔离2周,身体痊愈并持医生开具的康复证明才能回校上学。

8、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孩子,不要接触其他孩子,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祝福所有的孩子身心健康,祝福家长祥和如意。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洁净的成长环境。

四屯中学

篇3: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一、目的

(一) 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 (Coxasckievirus A, CVA) 的2、4、5、7、9、10、16型等, B组 (Coxasckievirus B, CVB) 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 (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埃可病毒 (Echovirus, ECHO) 等。其中以E V 7 1及C V A 1 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 -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 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 (粪-口途径) 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等) 传播, 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全年均可发生,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控制难度大, 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 平均3~5天, 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 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 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 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病情凶险, 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四) 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以支持疗法为主, 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三、病例定义

(一) 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婴幼儿多见。

1.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 重症病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 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 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

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

2.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

到CVA16或EV71特异性核酸, 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的特异性核酸。

3. 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

1∶256, 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

(三) 聚集性病例。

1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 (或宿舍) 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四、疾病监测

(一) 疫情报告。

1. 个案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 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 聚集性病例报告。

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 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 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 病原学监测。

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 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 以县 (区) 为单位, 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 (区) 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 全部采样。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少采集2 0对E V 7 1和10对C V A 1 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双份血清, 以阐明和分析E V 7 1和C V A 1 6感染后I g G和I g M抗体的动态变化, 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分离10株毒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 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测序条件的省份, 可开展VP1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行基因定型, 序列测定完成后将序列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具备测序条件者, 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因定型结果。

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 及时送至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反馈给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结果后, 于24小时内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 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 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1) 。

(三) 监测信息分析与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 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发病趋势, 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 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定期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

(一) 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 县 (区) 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

1. 流行病学调查。

(1) 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 以分析流行因素, 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附件2) 。

(2) 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 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 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件3) 。调查结束后,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 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 可开展专题调查, 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 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

(4) 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 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 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 (村) 医生的指导下, 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 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同时, 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 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 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3. 标本采集和检测。

(1) 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 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 死亡病例还可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2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

(2) 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的技术能力, 对采集的标本开展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不具备技术条件时, 及时送上级机构进行检测 (附件1) 。

4. 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 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 (2002版) 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附件4) 。

5. 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 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 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 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 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 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 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二) 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减少聚集性病例, 避免医院感染, 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 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 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 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 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 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 经风险评估后, 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 (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 专辟诊室 (台) 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3) 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注:本文内附件1-4略, 需要者请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篇4: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感染初期有何特征?

“我3岁多的孩子最近手上出了不少皮疹。又拉肚子。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啊?”王女士的疑虑一度引起了全家人的恐慌。

手足口病患者初始症状为低热、咳嗽、咽痛、流涕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和臀部皮肤会出现小丘疹,丘疹周围有红晕,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同时,嘴唇、舌、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糜烂面。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成人的免疫力好,发病率相对低。

由于近期季节性变化较大。所以各地医院门诊接收的感染肠道病毒的患儿也明显增多。但事实上,引起幼儿手足口病的很可能是除EV71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故此不要一看见孩子有类似症状就心急。

部分家长在孩子发病初期将丘疹当成“过敏”,乱给孩子涂药膏,尤其是激素类药膏,会破坏人体免疫,反而导致病情加剧,一旦把疱疹弄破。还会引起严重感染。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会误把手足口病当成出水痘。虽然水痘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但水痘的皮疹先发于躯干,并转化为水疱疹、破溃、结痂,同时瘙痒感明显。

正确认清手足口瘸的传染源

“医生。我的孩子曾患过手足口病。还会再次感染吗?”有患者家长为此专门咨询医生。

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无免疫性.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常见于4至9月,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至6天。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传播。人群密切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专家强调。有症状的患者及无明显临床表现的轻型或隐形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尤以轻症和隐形感染者为传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不少儿童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发病。通常不严重,并发症不常见。专家建议,幼儿园和学校要做好展间体检。发现有发热、手足口皮疹的孩子。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预防关键词:个人卫生

因为肠道病毒类型众多,加之目前市面上仍未有特效药可以预防柯萨奇、EV71等病毒感染。所以。必须依靠人们从个人卫生习惯入手。尽量避免病毒入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筑起“防病壁垒”:

孩子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保证充足休息,不要让孩子太过疲劳.以免免疫力下降。还需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饮食清淡多洗手

别让孩子的肠胃负担过重,少吃油腻、燥热、不易消化的食物。因为一旦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病毒就会有机可乘。平时应清淡饮食及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

喝开水、勤消毒、吃熟食

肠道病毒虽然可以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但50℃可以就可以迅速将其灭活,所以开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在手足口病的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喝开水,食用新鲜熟食。

专家介绍,肠道病毒对一般的物理化学因素抵抗力强。天气潮热的季节最有利于肠道病毒繁殖。所以家长需要定期用沸水煮孩子的玩具、毛巾、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另外,餐具要放进高温消毒柜消毒。将衣被在阳光下曝晒。尤其是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注意切断主要传播途径,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护理有方手足口病患儿早康复

手足口病患儿的饮食更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清水煮面条、稀饭、粥、馒头、米饭、青菜等都不错。家长还要注意避免让孩子食用高蛋白食物、饮料、水果、油腻食物以及干硬、难消化食物,以避免胃肠黏膜屏障被破坏后。使病情加重,导致病毒扩散。

篇5:告家长书(手足口病)

各位家长:

最近,在很多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而目前又正值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为有效控制该病及其他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确保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希望各位家长高度重视,和学校密切配合,按照市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的要求,共同做好春季传染病、流行病及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现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告知如下:

一、感染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大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仅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二、儿童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①直接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②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感染;

③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④饮用或食入被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三、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尽量减少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保健室

篇6:手足口病防治告家长书

亲爱的家长:

今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提前进入高发期,全国各地手足口病呈现了高发态势,我省手足

口病发病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我市部分托幼机构和小学已出现聚集

性疫情,给儿童健康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我市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

作正有序、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可防可控靠大家,希望家长认真阅读后能共同配合我们

做好防范工作,以便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让你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5岁以下儿童,极易在学校和托

幼机构造成暴发流行,夏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孩子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杯子、牙刷等均可引起感染。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症状可持续4—5日,手

掌、脚掌、臀部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疱。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

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10日内消退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炎等重症。

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可防可控可治,家长不必紧张,其中早发现、早隔

离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1)家长督促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很重要。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每次打喷嚏或咳嗽时要

掩住自己口鼻,并及时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勤洗衣被,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可以将家

中孩子使用的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适当的太阳光暴晒消毒。

(2)在家中平时多打开窗透气,保持家庭有足够新鲜空气对流,这是最有效、最物理的预防方法。

(3)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洁食物,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衣被”。

(4)流行期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当家

中有手足口病患儿时,家长也应避免带患儿到公共场所活动,不要让其他健康儿童来访,以防传染给他人。同时,要对患儿的食具、奶具、玩具、用具、衣物及排泄物进行日常消

毒。

(5)家长每日关心孩子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疑似症状,轻症患儿,可居家治疗、休息,但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患儿出现发热不退、精神差、烦躁、呕吐、嗜睡、肢体无力、肢体抽动等任何症状之一,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

(6)居家治疗的儿童,不宜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万一不小心被感染,患病学生应及时治疗,不要到学校学习,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再感染其他疾病。孩子痊愈后,才能回校上课。

孩子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携手撑起安全健康的一片天!

一曝十寒

嘉峪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

篇7:预防手足口病致家长一封信

各位家长: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主要症状,皮疹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通常在7-10 天内痊愈。少数患者如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快,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完全可防可治的,因此,做好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疾控专家建议家长们要积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一、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给(学生)儿童洗手,不要让他们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二、注意教室、家庭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教室、寝室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通风换气,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三、学生(儿童)使用的.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和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可用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按要求进行消毒。

四、不宜带学生(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玩耍,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诊性的学生(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五、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诊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居家治疗的学生(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学生(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

六、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七、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八、加强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九、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篇8:手足口病可预防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人类肠病毒71型(EV-71)或科萨基病毒A16(CA-16)感染最为常见,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多见于10岁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造成流行。截至到2015年6月,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理达1280万例,死亡3296例。

传播途经

手足口病可由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打喷嚏等)传播,也可能因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症状特点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诉有咽痛或口痛,年龄较小患儿仅以哭吵、流涎和拒绝进食为主要表现,可伴发热1—2天,或不伴发热。检查口腔可见到在咽峡部或峡粘膜、齿龈或舌面上有多个针尖至1mm大小疱疹,有的融合成水疱,进而成为溃疡。此外在手足上,可见到多个坚实的皮疹,由丘疹和疱疹混合组成,围以红晕。手心或脚底有时也能见到,皮疹多时,可延伸至四肢和臀部、肛门周围。症状较轻者一般于7-10后皮疹消退。

重症手足口病表现

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称为重症手足口病,有部分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能直接以惊跳(类似被惊吓到的症状)、反复惊厥(即抽搐),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患儿以肺出血(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的痰)的表现起病,该类症状的出现甚至先于皮疹,但是检测静脉血EV-71抗体阳性或肛拭子查EV-71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起病急,进展快,严重病例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循环衰竭和肺出血。

什么是EV71灭活疫苗

EV-71灭活疫苗是针对EV-71病毒的预防性疫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个病毒有两个主要分型,其中一种就是肠道病毒71型,也叫EV-71。感染EV-71后,儿童可能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而且这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少数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接种这个疫苗后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吗

引起手足口病的除了EV-71外,还有一类重要分型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即使接种了疫苗,如果感染了EV-71以外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还是有可能发生手足口病的。

据了解,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V-71灭活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可达97.3%,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数据了。

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早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首选接种疫苗,其次同样需要注意日常防护,避免接触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抵御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勤洗手。

2、早发现,早治疗

流行期每天检查孩子的皮肤,主要是观察手心、脚心以及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四肢抖动、无力、抽搐;精神差、容易惊醒、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医学论坛网

篇9:预防手足口病致家长的一封信

————致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您好!春夏季是幼儿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而目前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了保护您的孩子的身体健康,根据市疾控中心的防控要求,请您配合我园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阅读以下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请您填写好回执单每一项,交回给老师,谢谢!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主要症状,皮疹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少数患者如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快,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因此,做好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为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幼儿园加强晨检,加强消毒,请各位家长予以支持和配合。同时我们希望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应将孩子用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5.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暂停去幼儿园,避免传染给他人。

6.孩子来园前先洗手,然后接受晨检。

7.配合教育孩子,身体如有不适应及时告诉老师。如果孩子没有来幼儿园请家长一定要向老师请假,并说明请假的原因,如因病请假要告诉老师患何种疾病,以便我们及时掌握我园孩子的身体情况,防控手足口病。

8.发烧的孩子排除是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炎的,退烧2天后方可来园。幼儿确诊患有手足口病后,要及时通知幼儿园老师,并请家长及时带孩子在家中隔离治疗(并将幼儿的被铺带回家中进行消毒处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并取得医院开具的治愈证明后,方可回园。

为了您的孩子和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携手打造幼儿园良好的学习环境。谢谢您的合作!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回执单

儿童姓名: 班级: 家长签名:

广州市花都区雅斯幼儿园

篇10: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各位幼儿家长: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以低年龄儿童发病为主。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并不可怕,家长不必惊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而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一、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并排除病毒,粪便中排除病毒的时间较长,约3---5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益出。

二、传出途径:

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及唾液中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口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以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幼儿园幼儿容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个型病毒,但易感染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患了手足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在患者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四、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喉炎。

五、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节等。

六、手足口病的预防:

1.家长要给孩子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家长接触孩子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儿童玩具等物品要定期清洗; 4.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如果您小孩诊断为“手足口病”,请配合托幼机构做好隔离措施。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家长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7.平时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活动场所,不吃路边摊位的食品,在传染病流行时期,家长若怀疑孩子与病原有接触时,应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症状,如发热、吃饭不好、不爱玩、就应尽早隔离,及早就医。

篇11:预防校园欺凌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校园欺凌事件严重损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幼儿园向您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配合。

1、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关心、理解子女,教育子女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忌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若孩子一旦拉帮结派,出于朋友义气,脑子一热可能会不计后果。

2、重视与老师、幼儿园的沟通与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3、以预防为主。家长平时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来引导孩子,进行预防教育。在预防教育中,引导孩子学会分辨事情的对与错,曲与直,不能诱导孩子片面出手,或者为不受欺负而以暴制暴。当然,也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孩子平时有心理准备,遇事能从容处理。

4、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广大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和监管,增强孩子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

5、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一定要及时收集相关人证和物证等关键证据,根据已有的现实情况,在与打人孩子沟通、通过班主任、幼儿园协调解决,还是通过法律途径等选择中得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6、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日常家庭教育中避免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暴力伤害他人,并不是单一现象,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提醒部分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有欺负别的同学现象,一定要认真反思,家里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现象。以暴制暴,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让孩子从被打中学会经验,反过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转而去伤害其他无辜同学。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快乐成长,度过美好时光。

化隆县第二幼儿园

篇12:预防禽流感告家长书

阅读 3 次

阅读对象:部长

园长

老师

中心人员

常务助理

信息员

关键词:

各位家长朋友:

您好!

在全球预防禽流感之际,我园也积极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禽流感。

我园预防禽流感措施包括: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直接接触家禽及鸟类,不要喂饲野鸽和其他雀鸟; 2、加强冬春季室内的通风换气,每天坚持开窗换气,保持教室、寝室空气流通; 3、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确保排水道去水通畅; 4、加强消毒工作,确保消毒质量;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近期尽量不组织幼儿外出参观; 6、加强食堂管理,把好食品采购关、加工关,近期不采购禽类等食品,确保万无一失;加强教室、寝室的保洁,室内的地垫要经常清洗、卫生洁具要定期用消毒液浸泡; 7、加强幼儿园每日的巡视检查,一旦发现幼儿出现高烧等流感症状,要及时诊治; 8、加强幼儿园洗手设施的完善和管理,要求教师幼儿保持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9、幼儿园内禁止饲养禽鸟。

10、通过宣传栏,向家长公告最新疫情。

提供预防禽流感的科学知识同时,敬请家长们在家中配合幼儿园做好:

1、加强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 2、加强体育锻炼; 3、保持充分休息; 4、不接触禽鸟,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 5、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特别是如有发烧、咳嗽等一定如实通报老师或医生,并请在家休息。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抗禽流感的胜利的。

篇13:校园预防恐怖、暴力事件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您好!感谢您多年来对学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我校取得诸多喜人成绩的背后,也有您的一份功劳。为了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学校向您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配合。

一、加强防溺水教育。由于夏季来临,气温逐渐上升,常常有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发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我校已建立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明确要求学生不得擅自下水游泳。为了您孩子的安全,学校要求各位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防溺水问题的教育,告诫孩子务必牢记“七不”,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水边玩耍嬉戏,不盲目下水施救。

二、加强安全教育。近期各地发生多起学生校园恐怖暴力伤害事件,为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请您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议孩子上下学能由家长负责接送,接送孩子,原则上由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来承担,人员要相对固定。

2、家长接领孩子后,应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接送孩子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请自觉整齐停放在校外停车区域,不得在学校门口区域停放、掉头,家长接送好孩子后尽快疏散,以免造成交通拥堵。

3、家长有事进校园,应配合门卫进行登记,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后,方能入校。

三、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广大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和监管,增强孩子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关心、理解子女,教育子女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忌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位家长,我们共有一个关心与爱护的对象——您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学校的所有教师与您均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您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成人成才!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不忘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走向灿烂的明天!

„„„„„„„„„„„„„„„„„„„„„„„„„„„„„„„„„„„„„„

家长回执

齐贤镇中心小学:

我已认真阅读了贵校的《安全教育告家长书》,对里面的每条要求已获悉,并一定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班级:学生:家长签名:

篇14:预防手足口病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

您好!

目前已进入夏季,是学生溺水死亡的高发期。近期,全国发生了数起学生溺水事件,给我校的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防儿童溺水刻不容缓。为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发生溺水死亡事件,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希望家校互相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防溺水教育工作,提高学生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

一、发生溺水的常见原因有:

1、在水边玩耍,下水摸鱼虾,捡落入水中的物品;

2、游泳时抽筋或在水中打闹;

3、行走时(特别是雨天)不慎掉入沟、坑、河、塘、等。

二、预防学生溺水的措施:

1、未成年人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

2、教育孩子不要私自下河洗澡,不要独自在河边玩耍;

3、不去非游泳区游泳;

4、不会游泳者,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

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

6、雨天行走、在井边打水要格外小心。

三、教学生学会溺水时的自救方法:

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四、现场抢救溺水儿童的方法:

1、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污泥、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拉出舌头,以避免堵塞呼吸道;

2、将溺水儿童举起,使其俯卧在救护者肩上,腹部紧贴救护者肩部,头脚下垂,以使呼吸道内积水自然流出。但不要因为控水而耽误了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

3、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

4、尽快联系急救中心或送医院抢救。

亲爱的家长,安全无小事,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学生的心中强化安全意识,为他们营造一道安全防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祝你们阖家欢乐,吉祥如意!

靖边县金桥中学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七日

…………………………沿虚线剪下,将回执交回班主任处…………………………

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告家长书(回执)

金桥中学于2014年6月17日发放的《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告家长书》我已经收到,并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告家长书》上面的内容,对孩子进行了相应的教育。

上一篇:报告汇下一篇: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