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2024-09-03

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精选6篇)

篇1: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林业5个集体和4位个人榜上有名 中国绿色时报3月4日报道(作者:谢春华)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表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林业5个先进集体和4位先进个人榜上有名,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工作计划《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的是: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团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的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卢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姚小华;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杨锋伟。

篇2: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林业5个集体和4位个人榜上有名 中国绿色时报3月4日报道(作者:谢春华)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表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林业5个先进集体和4位先进个人榜上有名。   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的是: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团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的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卢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姚小华;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杨锋伟。

★ 出勤最高的颁奖词

★ 科技比赛颁奖词怎么写

★ 小学科技作品颁奖词

★ 八位国家勋章获得者颁奖词

★ 合同违约金最高限额

★ 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

★ 最高的声音的散文

★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 科技计划书参考

篇3: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十一五”期间, 太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5大创新支撑体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677项, 经山西省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 682项;太原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14家, 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60.83亿元, 占地区GDP的比重为7.59%;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高速动车组轮对、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等一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太原市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省依法科技行政目标责任制先进, 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2008年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200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 研发投入较低, 高端创新型人才缺乏。二是创新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形成。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 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少,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小。三是产学研合作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进行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 创新资源分散重复, 目前合作途径大多以单个项目形式出现,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联系缺乏长期稳定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重大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十二五”发展的突出位置。当前, 太原市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解决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压力大等矛盾和问题,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这种形势下, 太原市建设创新型城市, 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决策部署的客观要求, 也是立足实际、破解瓶颈、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 紧紧抓住太原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重大机遇, 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以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 加快走出一条具有太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奋力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切实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太原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高度重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 全力组织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686”工程, 创新发展路径、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创新机制, 以创新促转型, 以转型促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到2015年, 要建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型城市, 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强大动力, 当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的创新。

围绕绿色产业抓创新。太原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期,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进一步确立产业转型“提速与提质”并重的理念, 推动新兴产业有大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大的跃升、现代服务业有大的突破、农业产业化有大的提高, 努力把太原市建成绿色产业之城。

一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面。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在每一个产业链凝练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抓好新兴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45%。

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立足优势和特色, 选择对太原市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性高新技术领域, 进行超前部署。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发展, 进一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 加强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重点突破钢铁、煤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科研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支持发展增值服务、专业服务等新业态, 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用化搭建平台、开拓渠道, 提高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要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围绕研发推广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新技术,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平台,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 推动设施农业、有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规模化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 培育一批国内公认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引导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围绕企业主体抓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强大之源。企业要充分认识“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必须从成本优势的低层次竞争向科技优势的高层次竞争转变,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努力。

一是全力实施“绿色百强”工程。要以实施“绿色百强”工程为战略抓手, 强化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创新意识, 建立企业进入“绿色百强”所具备科技素质的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支持企业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要以大项目储备为基础, 构建项目大格局, 用5年时间, 培育100个左右符合绿色经济要求、产值10亿元到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百强”企业, 大力推动太钢、山西焦煤等千亿级企业销售收入翻番, 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 形成强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极。

二是大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要千方百计激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作用。要以智能化基础设施、协同化创新体系、集约化资源利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为重点,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按照运行机制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体系网络化的要求, 培育一批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 打造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孵化服务功能, 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 催生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转化一批高水平自主创新成果, 聚集一批成功的创业企业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要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引导中小企业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 形成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切实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帮助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院, 使之成为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要平台, 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在中小企业中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新产品开发中试车间步伐。对当年新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 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

四是积极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 形成一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 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 不断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全市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 把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机构建设等作为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行业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企业,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 通过企业升级、产品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园区经济抓创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融合的重要平台, 要统筹园区发展规划, 创新园区发展方式、投资方式、招商方式、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 发挥园区承载作用, 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50%, 以园区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的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 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家高速铁路轮对集成研发基地、新能源重型汽车研发基地、铁路装备造修基地等4个全国一流的产业基地, 打造不锈钢及深加工基地、煤机研发生产基地、新型煤化工研发生产基地和镁深加工研发生产基地等4个世界级产业基地, 突出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把扩大规模和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结合起来, 把做大、做强企业和打造国内一流品牌结合起来, 把壮大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结合起来, 形成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二是提升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建设, 形成能有效提高竞争力的产业配套体系, 力争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

三是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以园区为载体, 引导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 支持鼓励集群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 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构筑以产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研发平台, 围绕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 降低创新成本, 提高创新效率。

四是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园区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铁路装备工业园、光伏产业园、静脉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的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强各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 围绕科技创新发挥大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的合作, 广泛吸引外来资本, 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总量、增效益。

围绕城市核心竞争力抓创新。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小表现为其取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能力。2010年3月, 太原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市,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我们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整合省城创新要素, 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

一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突出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产业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评价考核体系,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机制。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组织重大专利技术联合攻关, 努力获取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工作, 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拓展各个环节, 运用知识产权提升“太原产品绿色创造”水平。

二要实施技术标准和名牌战略。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围绕绿色转型系统制定实施绿色园区、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标准, 叫响“太原产品绿色创造”的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鼓励支柱产业、特色行业的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三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建设, 围绕太原市绿色产业发展导向, 大力引进和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平台, 重点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 打造更加便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依托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优势学科, 着眼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平台。

四要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加大对“一网两库”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率。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和安全健康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 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努力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五要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服务机构, 促进科技成果交易, 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 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 以校企联盟为抓手, 多渠道、多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六要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转型跨越发展需求为导向,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科技领军人物、学科技术带头人。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成果、资金等结合起来, 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太原创业发展。围绕园区建设一批长期稳定合作、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 以建设创新队伍支撑转型跨越。

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抓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 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 努力把太原建设成安居乐业之城、青山绿水之城和社会民生发展“首善之城”。

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节能减排。推广应用高碳经济低碳化技术及设备, 重点抓好煤炭、焦化、电力等传统能源的清洁生产。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以产业循环化为基本途径,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连接技术, 打造一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示范企业。

二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以推进燃煤锅炉改造、余能利用、绿色照明、天然气置换、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6大节能技术应用示范行动为重点, 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天气良好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城市绿化率。

三要继续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市、区县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以太榆一体化和太原都市圈为引领, 加快绿色城市化, 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 力争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四要深入实施“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工程”。将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 围绕地铁、轻轨等城际交通建设,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提高城市的通达率。在公共安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研发推广一批先进成熟、能够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深化改革, 优化环境, 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真正把创新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创造性地做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按照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目标和重点, 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齐心协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把自主创新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大资金投入。要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把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 不断增加财政对科技领域的投入,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开发、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等。要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 积极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风险投资等多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方式, 培育适应自主创新需求的金融环境。

创优发展环境。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在激励创新需求、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试先行, 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要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壁垒, 以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为核心, 加强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和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 形成创新资源大市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执行力、建设实干政府”为重点, 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性、公益性、共享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上的主导地位, 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激发民间创新活力,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篇4:北京科技“十一五”精彩前瞻

2010年实现5个提升

《“十一五”科技规划》为北京2010年初步建成的创新型城市设定了“5个具体目标”:

一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地区R&D(研发费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突破4%,企业R&D支出占地区R&D支出的比重超过50%。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为380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6%,研发经费5年平均增长近20%。市场导向特征明显的企业研发活动大幅增加,企业用于R&D的经费占全地区R&D的比重从2000年的31%增加到2005年的46.2%,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二是科技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地位得到提升。创新型服务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主要驱动力,软件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2%,高新技术产业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

三是科技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困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奥运会得到充分应用,科技改善公众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显著。

四是北京为全国服务和与全球资源对接的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技术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对北京以外地区的交易量超过60%,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五是科技持续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拥有稳定的高素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力争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大量落户北京,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

业界评说

金吾伦

北京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五个提升”,正确全面地把握了“十一五”北京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内涵,坚持和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总原则,坚持和体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和体现了科技、人才、知识、文化、体制机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城市发展的总要求,坚持和体现了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强首都核心竞争力的总格局;兼顾了首都发展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了区域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兼顾了创新战略和创新实践,兼顾了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它对今后一个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科技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中关村成为创新战略核心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是关键。在新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成为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科技园区“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大力推动园区各项改革,把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首都的高端辐射作用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为建成世界一流园区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一区三基地”功能。继续以体制创新为核心,推动园区综合改革,按照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三基地”的功能定位要求,大力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即: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要力争到2010年,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二是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园区良好的企业优势,继续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力争在这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要以解决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两个产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持建设若干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园区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关村“一区多园”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支持建立若干开放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业界评说

于军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未来中关村科技园区仍将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优势,以高端产业为主,形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等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十一五”期间或期末,我们预计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总收入将突破4千亿元,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区中的领先地位,有条件进入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创新战略的核心,在于这里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相比,中关村自主创新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实现程度不够,机制体制方面仍然存在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等成为制约园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开创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局面。

提升3大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

在产业领域,科技的主要作用领域是创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科技促进创新型服务业发展主要体现在4个重点领域。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构成了首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行业,不断壮大视频动漫、网络传媒、网络游戏、数字娱乐等新兴行业。要集成优势科技资源,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领域和发展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集中研发和联合攻关。着力抓好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园区。积极培育发展一批文化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分蘖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基于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兴服务业。三是加快由制造业分化出来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研发、工业设计、咨询、技术市场等产业。四是加大科技对传统服务业的渗透力度,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等新型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以集成电路、移动通信、中药现代化等北京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积极培育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要做大做强软件骨干企业,大力推广软件工程化技术,加快软件产业向以高端咨询和外包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的转型,鼓励广泛合作和建立产业联盟,扩大产业规模,在基础软件平台、数字媒体技术、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等重点领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业界评说

胡青华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主任

重点发展创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目前,重点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很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另外,首都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封闭分散,不能与技术创新需求良好结合,等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理解,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机制,提升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形式和新业态,创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发展的典型形态;高新技术产业是制造业依托科技创新体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组成部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充分体现北京科技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高端特性的核心代表行业。

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要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相一致,重点作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优化企业价值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提升高端咨询技术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建设,提升对重点产业的高端控制能力;三是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以标准为纽带、技术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联盟,使其在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四是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金融、创新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优化区域整体的产业发展环境。

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科技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强化科技成果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和集成,将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关键在于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科技研发的绩效,激发全社会应用科技的自觉性。

首先,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建设节约型社会。要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探索一条建设节约型宜居城市道路。要重点在能源技术领域、水资源领域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其次,围绕“科技奥运”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提升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水平。努力贯彻“科技奥运”的理念,围绕城市建设中的智能交通、奥运场馆建设和大气污染控制3个领域展开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重点做好以技术为基础、以管理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技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科学素养。要从全体人民的需求出发,以提高科学素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医疗、食品、居住、健身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业界评说

黄海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十一五”科技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实现首都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必须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只有不断提高首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物质基础、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而和谐的社会环境又为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有助于增加社会就业、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能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进展程度。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提供了实施智能交通、奥运场馆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契机。

另外,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基础性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重大。科学素养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体现了人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体现了人们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的事例越来越多。今天从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日用家电产品,到看病时用的B超、X光、CT和PET照相等,无不深深地植根于科技的发展之中。不论是保证食品安全,还是增进心理健康;不论是治理环境污染,还是规避气候灾害;不论是解决两地通讯,还是解决跨海交通,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作用。

运用科技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在北京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科技来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通过提升区县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民经济协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科技对农村产业的支撑。要以科技推动都市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信息化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部署,结合郊区新城区的建设,在建筑、环保、通信、治安、城市管理等方面,推广传播新技术应用,宣传普及新型科学生活模式,提高农村地区管理水平。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高农民了解、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的能力,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

业界评说

李云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农村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北京农业和农村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格局初步建立。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农村也面临基础、资源、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和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城乡统筹是“十一五”期间农村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其关键就是把首都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农村经济增长、农民生活改善、素质提高的现实动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两个体系,为北京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通过在动植物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及加工技术、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涌泉行动”、与市科委共建“农村科技服务港”等系列工作,构建科技应用推广体系,积极投身首都新农村建设主战场,把我院丰富的科技成果导入农村、传给农民。

深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

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所拥有的雄厚科技资源是国家长年累月在京布局的结果,因此,北京应当保持对全国的高端辐射能力。核心是要继续强化优势领域尤其是创新型服务领域的服务能力。

强化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互动发展。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整体部署,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深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呼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并形成区域合理分工体系。要扩大与深化京津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环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合作。

增强科技辐射能力,服务全国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辐射广、带动强、增值高等优势,要通过扩大技术交易、加强服务输出、鼓励外埠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强化远程教育和医疗、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全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好服务。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调配,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调配的关键在于人才、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积极汇聚跨国科技资源、加强高精尖人才尤其是留学生人才的引进、推动企业走出去是北京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业界评说

巨文忠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正如《“十一五”科技规划》中指出的,北京最大的优势是知识资源密集,最大的挑战也是如何发挥知识资源密集的优势。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原因,北京聚集了雄厚的科技资源,但并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如何挖掘这一资源,必须突破本位主义的条条框框,以开放的眼光和姿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改善环境,加快这一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在全国的流动。一旦这一科技资源流动起来,必然促进区域分工,客观上也将必然有利于北京市的发展,这是北京市利用好国家科技资源的唯一途径。因此,北京市应当对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进行通盘考虑,打破行业、部门分割,促进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

我认为,借助于北京的科技资源,如何推动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一个有助于创新的区域是京津冀科技合作的基点。中国目前所经历的重化工业阶段,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先所经历的阶段不同,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中,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特点,如技术更新迅速;产业技术的垂直分工向网络化分工转变,技术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创新是一个企业、地区、国家能否参与、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各个区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依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确立独特的创新战略。北京拥有全国最庞大的知识群,天津拥有历史久远和深厚的产业基础,河北重化工业发展迅猛,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产业梯度和互补优势,加强京津冀科技合作将促进三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的联系与互动,从而将产生巨大的创新效益。

培育出30~50家知名的科技中介“品牌”

目前,北京市已经拥有90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160多家相关协会,500多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18万多从业人员。年服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中介机构达到85家,年服务收入过亿元的有近10家,涌现出了中科前方、北大纵横、新华信、清华科威和零点咨询等知名品牌机构。

在《“十一五”科技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大各类中介组织的建设力度,搭建政府与产业(企业)间的桥梁,发挥社会科技中介服务的粘结与沟通作用。”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围绕资金支持、政策营造、协会建设、宣传带动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推动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首先,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帮助一批典型科技中介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北京市科委将通过“科技中介服务专项”的实施,每年支持并培育60~80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中介机构和品牌,支持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做大做强,通过专项支持,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引导更多的科技中介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市场,在此基础上获得良性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30~50家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品牌,使北京市3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到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

其次,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规范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的建设,使之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同时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引领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第四,继续加强宣传报道,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社会认知度。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模式和成果经验,扩大典型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影响,促进全社会更多地了解、重视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业界评说

谭鸿鑫

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出台为北京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的需求增长和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加速了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的整个创新体系来看,北京的科技中介机构仍然处在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两个方面。如同鱼儿离开水就不可能存活一样,如果缺少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整个科技中介介就会缺少蓬勃发展的基石。因此,政府的扶持对科技中介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们期望北京市委市政府能够持续推进科技中介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效果,推动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机构脱颖而出。继续实施科技中介品牌战略,通过组织调动科技资源参与创新来推动技术经纪业的发展,提升其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其内部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经营,使之能更多地参与国际技术经纪服务的高端竞争。如在北京市科委实施的“科技中介服务专项”支持引导下,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特色的科技中介机构。

另外,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面,来调动企业的市场参与积极性,在政策上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购买技术,通过政府作用促进机构的迅速发展。我们希望能够给予行业协会、行业联盟以更多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最新的资源优势,为大家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篇5: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按照国务院要求,自2001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立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指导、着力支持下,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发展成为:

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平台。“十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主开发项目1278项,从其他地区引进项目1748项、技术2193项、品种9544个、设施5277套。推广技术2832项、品种3825个。园区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和成果展示推广,显著加强了适应当地农业急需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在引进、集成高新技术的同时,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被有效吸引、孵化培育出来,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5年来入园企业总数已达2707家,累计实现总产值达965.88亿元、销售收入676亿元,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平台。园区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农民。5年来已累计组织科普讲座9600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789次,参加人员超过27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使大量农民从种养业转移到营销服务等环节上,仅园区企业直接吸纳就业累计超过139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现代农业要素集成载体。园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了科技硬软实力,加快了区域各种要素的流动组合,使园区积聚现代科技、资金、信息和人才的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农业科技与生产、市场连接的纽带,成为不同类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辐射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社会影响正在不断扩大。经过5年来的建设,涌现出许昌、寿光、孙桥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情况,对园区工作予以肯定、赞扬。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对园区试点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

园区试点建设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针对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一些地方的园区通过种、养、加及农、工、贸综合发展,形成综合型园区;一些地方的园区以蔬菜、花卉苗木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体,向“做大、做强、做优”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型园区。在园区的格局配置上,既有核心区又有示范辐射区,既有“一园多区”又有“一区多园”,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提升园区总体功能,节约土地资源,形成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民收入渠道,加大了科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

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转变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十一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总的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尚处于建设初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覆盖面不足,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科技产业规模较小,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企业和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地理区位和政策措施差异,东中西部园区建设与发展能力也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配套的土地、财税、金融信贷支持政策,使地处不同省市的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招商引资条件悬殊较大,一些发展相对迟缓的园区难以有效积聚农业科技资源、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很难吸引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来园区创业,一方面科技成果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本土研发或中介服务机构或产业孵化短缺,园区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随着园区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科技集成、转化和示范力度,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简单的招商引资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与国家高新区相比,农业科技园区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政府财政投入不多,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足,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艰难,大多数农民收入低,需要通过科技引领致富,因而大多数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或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快,必然导致土地、水资源更加紧缺,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良种良法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必须综合利用农村各类资源,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寻找新的替代方式以节水节地节能,开辟生物能源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的不足,实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人居环境良性发展;通过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所有这些,都对新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换代,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持续提高,要求园区扩大覆盖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园区先进科技的大量需求;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改善村容村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园区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和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需要园区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入WTO以后,国际优质农业科技资源供给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园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因此,要从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出发,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建设发展模式、市场竞争策略,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把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优化布局,开源扩流,转变机制,营造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开发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两个科技市场,利用园区服务众多企业、集聚关联产业两种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科技积聚作用、服务引领作用、集成带动作用和扩散支撑作用,不断加快科技富民兴

村的步伐。

(二)发展思路。

1、提高园区的科技资源积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园区与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大学园区的有效联结和互利合作,把先进适用的科技资源不断地引进来,经集成熟化后使之扩散出去。

2、增强园区的科技服务引领能力,使更多的企业、种养大户、致富能手通过园区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科技产品服务,使园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提升园区的科技集成带动能力,突破当地急需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及绿色供应链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和要素向园区积聚,着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4、加大园区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把新型农民的培训者、农村基层管理及技术人员、中小企业主等作为主要培训对象,促使他们向广大农民传播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有效配置农业产业要素和科技要素,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通过国家相关计划、项目支持引导,促使园区科技向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高效积聚、创新利用;并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科技产业化平台,来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2、整合资源,提升能力。

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促进园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技合作、成果转让、信息共享机制。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利用园区建立的科技平台开展合作研发,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集成各方资源,促进园区科技发展。

3、以人为本,转变增长方式。

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园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发展向更加注重促进村镇居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推动发展。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实行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4、坚持引进来、走出去。

依托园区合作共享共赢的机制创新,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力度,进行集成创新利用,另一方面在我国有相对优势的农业科技领域,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发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5、遵循政策法规,严格土地和水资源管理。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法规,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严格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坚决避免盲目征用农田耕地,改变农田土地性质,注意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

6、实行动态管理,推进健康发展。

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引导地方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通过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对已建试点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绩效考评制度,对合格的试点园区挂牌认定,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未达标的坚决取消;同时,发布指南,遴选一批建设基础好、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省级园区进入国家园区试点,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园区发展数量上,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特点、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突出区域特色、扶优做强产业的要求,坚持优胜劣汰、稳健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发展建设80—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认定30—50个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涵盖全国不同类型区域,并向开发利用海洋国土拓展。

在园区发展质量上,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方针。通过国家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带动、共享共赢的方式,不断强化提升园区的科技积聚能力、服务引领能力、集成带动能力和扩散支撑能力,转变区域农业增长方式、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扩充地方经济容量;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共享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持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十一五”园区的试点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园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良性循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为到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二)重点任务。

1、试点带动,稳步推进。

制定实施园区规范管理试行办法,对已建试点园区进行绩效考评和认定。制定颁布“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分期分批分区、择优择重在全国新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针对不同类型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确定各园区农业产业集群、科技积聚、服务引领、集成带动和扩散支撑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同时明确其相应的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要求。

2、多方联动,高效服务。

利用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方式,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技术转让、专利引进等等,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效积聚先进科技等要素。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国家科技园区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互联互通互利,扩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信息流动、更新、集聚和扩散。构建园区农业科技交流与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服务模式,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组织,使更多的企业、农民获得先进科技,共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创新创业,支撑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园区,在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的同时,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园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园区及周边区域转化、示范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关联企业和要素向园区的积聚,培育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点。

4、统筹建设,以园带村。

优化园区整体布局,把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建设和所在地农村的生产区、生活区和生态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园区建设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利用园区信息化优势,推进所在地及周边乡村区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向农户提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畜牧清洁生产、农业立体污染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农户健康生活以及农业农村相关产业链接,提供系列、配套的技术产品和科技服务。

5、以人为本,全面提升。

依托园区高新科技资源密集、人才密集和高效服务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村中小企业主、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等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型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带领农民致富,在实践中造就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人力支撑。围绕园区建设和发展要求对农业国际化、产业化、金融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应允许园区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造就、引进一批中青年高层次专家,全面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房地产工程”和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一)加强宏观指导。

围绕“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需求,由科技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构建园区全方位发展的体制和通畅的运行机制,探索制定、完善农业科技园区配套的土地、财税、人才等方面政策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园区评价体系,引导农业科技园区规范、健康发展。

(二)强化动态管理。

园区试点建设和发展工作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应继续保持各相关部门的有效联合和沟通,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合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宏观引导。继续加强园区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高效、灵活的园区管理机构,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园区的地方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地方为主的园区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对园区建设和发展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向社会公布,扩大园区的社会影响力。

(三)加大园区投入。

根据“十一五”园区建设和发展需求,为进一步加大园区的平台和基地作用,更好地发挥园区在新技术积聚、服务引领、转化应用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必须加大对园区的多元化投入,在增加各级政府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入的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四)制定实施相关政策。

为实现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企业、农民参与园区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探索扶持园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流转、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无论是新建园区还是原有园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土地政策法规。

(五)实行产学研有效结合。

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方式。切实推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结合、与部门工作的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人才、科技、资本,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特别是发达国家农林研究机构、大学和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园区高价值农产品生产、高附加值加工以及现代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带动园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发展,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力。

(六)探索发展新模式。

篇6: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

“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 科技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的规定,为奖励“十一五”期间在全国黄金科学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和实现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兴金”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有关单位负责“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突出贡献者、科技标兵、科技先进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的推荐,中国黄金协会负责组织评选和奖励。

二、奖励范围和评选标准

第三条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可申报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可申报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1.单位主要负责人把“科技兴金”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投入占单位生产总值的3%以上,科学技术对单位贡献率达20%以上;

2.“十一五”期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的数量总计在五项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获奖项目的主要组织者。

第四条“十一五”期间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科技工作者,可申报全国黄金行业科技标兵:

1.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技术主要负责人;

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发明奖)二等奖以上或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前八名获奖者;

3.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前五名获奖者,所获奖项数量在三项以上;

第五条“十一五”期间具备以下条件的科技工作者,可申报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1.国家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组主要成员;

2.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前十名获奖者,所获奖项数量在三项以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发明奖)或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前二十名获奖者。

第六条“十一五”期间具备以下条件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可申报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

1.重视科技工作,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敬业奉献精神;

2.工作认真、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强,业务熟悉,廉洁自律,分管的科研工作获奖较多或在技术推广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

3.所在单位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或行业协会等科技奖(发明奖),专门从事黄金科技管理的人员。

第七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科技标兵、科技先进工作者、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的名额控制如下:

1.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15~20个;

2.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20~30名;

3.全国黄金行业科技标兵20~30名;

4.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60~80名;

5.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30~40名。

三、申报、评选

第八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可由符合条件的单位自行申报,也可按隶属关系由上级或地方行业协会推荐,申报材料包括:

1.候选单位推荐表;

2.不少于1000字的推荐材料;

3.“十一五”期间单位获奖证书(复印件)。

第九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科技标兵、科技先进工作者、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由各推荐单位依据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标准进行推荐,由中国黄金协会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申报材料包括:

1.候选人推荐表;

2.不少于800字的推荐材料;

3.“十一五”期间个人获奖证书(复印件)。

第十条申报材料经奖励办公室初审通过后,提交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由中国黄金协会

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批准。

四、授奖

第十一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集体,由中国黄金协会颁发牌匾和证书。

第十二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科技标兵,由中国黄金协会颁发金质奖章和证书。

第十三条“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科技管理优秀工作者,由中国黄金协会颁发银质奖章和证书。

五、附则

第十四条评选结果将在中国黄金协会网站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向奖励办公室提出,由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负责解释、协调处理。

第十五条获奖单位或个人,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者,经查明属实,除撤消奖励、追回奖牌、奖章、证书外,还将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通报或处分。

第十六条获奖所在单位需承担牌匾、奖章、证书等费用。

第十七条获奖单位可对“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个人获奖者予以适当奖励。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中国黄金协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日记相伴,快乐成长下一篇:党员剖析